終南家業卷中(末)

關燈
菩薩戒本七衆所受者。

    是也(引經證顯比丘受具。

    即納菩薩大戒。

    七衆既許受菩薩戒。

    今比丘受具。

    受菩薩戒。

    決無疑矣。

    此三句文。

    即是引證之語。

    世人不曉。

    妄謂祖師令依善戒次第而受。

    今之受具。

    為後方便。

    餘将經疏。

    參合鈔文。

    從前至後。

    子細詳考。

    即無此義。

    且如鈔中。

    三品發心。

    皆為受具。

    豈上品一受。

    反為後大方便。

    又依律立法。

    為成受具。

    而發心起慈。

    反成後大。

    若謂記中有此義者。

    然今所立。

    唯以祖師之文。

    考定祖師立意。

    記文或得或失。

    未可一槩輙便依用)。

    向不緣慈。

    如何容大。

    意在後者(此即前素非懷大等。

    義以正受望發心。

    故雲向也。

    發心望正受。

    故雲後也)。

     問。

    鈔明三品發心。

    本何教意。

     答。

    本四分也。

    蓋此律義通深淺。

    本教立法。

    故分三品。

    下品一受。

    即本律兼淺之義。

    可收有門。

    中品正是本律。

    空門之義。

    既達法空。

    融通無滞。

    但此門空義。

    亦通深淺。

    故記主雲。

    深取大乘空義。

    故名經部師等。

    淺屬中品。

    深歸上品。

    又複分通之義。

    亦通深淺。

    淺收中品。

    深當上品。

    是則中品。

    亦是大義。

    所以記中。

    将對相空小菩薩位。

    義可見也。

    上品一受。

    全是大乘。

    雖屬分通。

    乃通佛乘。

     故鈔問雲。

    此教宗是何乘。

    而發大乘志耶(此問正決上品大受)。

     答。

    此四分宗。

    義當大乘。

    戒本文雲。

    若有為自身。

    欲求於佛道。

    及回施衆生。

    共成佛道。

    據此問答。

    一證上品是本宗分通義。

    二證上品全是大乘。

     問。

    鈔及經文。

    并引多論慈悲之文。

    未知何意。

     答。

    為成上品受也。

    上品三誓。

    為成三聚。

    乃大菩薩之發心。

    必須慈救為先。

    是故引論令先起慈也。

     問。

    慈悲之文。

    遍諸大乘。

    何以獨引多論耶。

     答。

    今立受儀。

    乃依律部。

    故引律論。

    乃顯律中。

    亦有慈濟受大之義也。

     問。

    多論小教。

    而雲慈悲。

    未審何意。

     答。

    亦分通義。

    如濟緣雲。

    施小為大。

    無非分通。

    故諸部之中。

    時有斯意。

    但四分立教。

    宗旨灼然等是也。

    今上品受。

    正本分通。

    引彼證此。

    不妨合轍。

     問。

    資持雲。

    上品心為扶成本宗分通義。

    是何意耶。

     答。

    本宗分通。

    雖全是大。

    不明發心納法之相。

    故立上品。

    明發三誓。

    成三聚戒。

    顯出分通納法究竟也。

     問。

    據大教中。

    受菩薩戒。

    不出二文。

    梵網頓受。

    善戒漸受。

    今依律受大。

    恐成濫作。

     答。

    祖師立法。

    一推教意。

    二體佛懷。

    豈為濫作。

    然教門之頓漸大小。

    皆佛權謀。

    祖師所謂。

    斯并随機設化。

    當尋本據。

    且諸佛傳授戒唯一乘。

    如來出興。

    亦欲唯以一乘。

    而為化本。

    寂場頓受。

    二乘不被。

    雖鹿苑施小。

    而志唯在於大。

    小智狹劣。

    且令受小。

    智若明利。

    不妨受大。

    於小座席。

    有得大益者。

    亦佛不思議力。

    而使之然。

    既得大益。

    志必遠大。

    不泥法相。

    不圖小果。

    此即四分通大之旨。

    祖師詳此教意。

    豈唯局在别脫。

    故立上品起慈發心。

    而納大戒。

    彼之善戒乃被漸入之機。

    又與四分旨起不同。

    彼乃大中論漸。

    對梵網得名。

    四分受大。

    乃小中論頓。

    對小中漸機得名。

    故所異也。

    如濟緣雲。

    假宗知權。

    不住方便者。

    是也。

     問。

    前雲業疏引善戒七衆受大。

    而證比丘受具。

    得納三聚。

    且彼經七衆所受。

    自屬方便。

    今上品受。

    即納三聚。

    義與彼别。

    何得引證。

     答。

    據彼經雲。

    欲受菩薩戒者。

    先發大乘心。

    受七衆戒。

    既标欲受之心。

    又發大乘之志。

    雖秉五十具。

    不妨自得菩薩戒。

    彼經被漸入之機。

    故以七衆。

    而為方便。

    後秉三聚。

    方為究竟。

    今之引證。

    非彼方便之義。

    乃取七衆。

    便得受大。

    而證今受也。

     問。

    白四言下。

    既納三聚别脫。

    篇聚何時而得。

     答。

    既納三聚。

    何法不收(三聚法相。

    如前答芿師文可見)。

    豈有别脫而不具耶。

    當知菩薩三聚。

    出家人受。

    為出家戒。

    在家人受。

    為在家戒。

    梵網通在家出家。

    二衆所受。

    善戒唯出家人受。

    所以業疏引善戒為證。

    即此意也。

    但引彼證。

    非依彼受。

    如前已決。

     問。

    上品既納三聚。

    世中何雲依善戒為後方便。

     答。

    從古妄傳。

    蓋失考文。

    今特引鈔及經疏受緣之文。

    詳細注釋。

    欲使學者知祖師所立。

    非為後受方便。

    請詳究文。

    疑必釋矣。

     問。

    受緣大受。

    是圓義耶非耶。

     答。

    上品雖是大乘。

    未為圓義。

    乃即本宗分通之大也。

    又複鈔經乃業疏前文雖有明大乘義。

    并非立圓決通之處。

    唯義立圓。

    會小即大。

    唯見業疏出體文中。

    講學之家。

    不細考文。

    凡形言句。

    并無分别。

    良可悲歎。

     問。

    受緣上品。

    若非圓義。

    何以記中。

    約圓消釋。

     答。

    祖師建立。

    義有次第。

    前且依宗立法。

    後方立圓決通。

    若就文考義。

    前後自殊。

    若以後決前。

    前所立法。

    無非圓義。

    記主。

    既得圓意。

    不妨以圓釋通。

    庶使來者。

    依圓行受。

     問。

    上品大受。

    納法既周。

    後更立圓。

    何益其事。

     答。

    上品雖大。

    猶屬分通。

    義雖當大。

    教終屬小。

    又上品之。

    名慈悲之語。

    并出小論。

    故須立圓決偏小。

    教行即一。

    佛乘顯出。

    分大究竟圓妙。

    故濟緣雲。

    為成本宗分通義者。

    是也。

     問。

    祖師立圓。

    為通空有。

    唯圓四分耶。

     答。

    據論立圓。

    通圓空有立法既唯依四分。

    所以且據所承。

    為圓四分也。

    又複四分教義。

    兼該深淺所以才圓四分。

    便可兼圓於有門也。

     問。

    業疏立圓之後。

    引律分通文證。

    鈔中。

    上品心後。

    亦引分通文證。

    未知何意。

     答兩文所引。

    其意自别。

    鈔中直引其文(文在前引)。

    乃證上品。

    即分通義。

    疏中。

    先以圓融會雲。

    大小俱心。

    律儀不異。

    方雲。

    何況四分。

    通明佛乘。

    等。

    斯謂以圓決小。

    無小不圓何況四分通明佛乘。

    以圓決顯。

    何疑之有。

    是則鈔疏兩引。

    義意天殊。

     問。

    依宗立法。

    尚無後受之疑。

    況又圓決。

    宗旨甚明。

    今時臨受。

    高座廣談。

    或謂依善戒次第而受。

    或引四重樓閣之喻。

    或謂祖師立圓。

    開解受小。

    逗會習後受大學功既淺。

    說不知源。

    玷辱宗門。

    為害不少。

    請為決明。

    使開茅塞。

     答。

    詳考圓宗章中。

    決制法。

    融境緣。

    明作法。

    顯随行。

    無非以開顯義。

    融會教行。

    開蕩執情。

    使其依前受儀。

    圓導圓開。

    圓受圓持。

    緣境則。

    徹三際。

    亘十方。

    不離當念。

    納法則即三誓納三聚。

    隻一唯心。

    豁開五義。

    分通揭倒。

    四重樓閣方見。

    吾祖教門。

    若秋蟾當空。

    了無滞礙矣。

     問。

    或雲。

    一乘。

    或雲三聚其義若何。

     答。

    一乘據體之廣大。

    三聚約攝法具周。

    究竟廣博。

    故名一。

    軌持運載。

    故雲乘。

    三聚之法。

    一一皆究竟廣博。

    一一能軌成運載。

    於差别中。

    了無差别。

    於有相中。

    相不可得。

    微妙圓融。

    絕思絕議。

    前受緣中。

    上品之大。

    雖具斯義。

    而未彰顯。

    後圓宗中。

    決顯受随。

    無非唯心。

    方彰三聚。

    圓妙之義。

    文有先後。

    義有淺深。

    應須細究。

     終南家業卷中(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