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中(末)

關燈
後不重明。

    況正出體。

    但雲七心。

    及法界少分可見。

    餘并簡除也。

    疏雲。

    能緣心。

    所緣有對者。

    心即論中七心。

    及心數法。

    緣慮籌度。

    王數功齊。

    疏不言數。

    理自可知。

    但雲所緣。

    不明塵境者。

    意在揀除。

    故且克體。

    以應題目。

     問。

    記文雲。

    能緣是意。

    所緣即法。

    即非揀除耶。

     答。

    記作斯示。

    深有旨哉。

    恐執文者。

    謂此緣對體。

    但思度非托境起。

    有違論文於境轉義。

    故特出所緣也。

    又俱舍雲。

    心法執彼而起。

    彼於心心等。

    名為所緣。

    解雲。

    彼即六境等。

    此法證記文所緣即法之語。

    極為分曉。

     問。

    所緣乃塵境。

    記文。

    何雲法。

     答。

    召境為法。

    有何不可。

    前引俱舍。

    亦召境為法。

    又複對境緣慮。

    境落法塵。

    疏雲。

    一念色聲。

    眼耳所得。

    相續色聲。

    法入所攝。

    意識所得者。

    是也。

     問。

    疏之心字。

    一總七心。

    二總王數。

    記何特異。

    而雲意法。

     答。

    非特異也。

    雜心第一。

    自有文雲。

    緣有對者。

    意識於一切法也。

    所标意字。

    據文。

    似局一界。

    約義。

    則通諸心。

    一通心意。

    名别體同。

    二通五識。

    起必同時。

    即論雲。

    眼識以意界為依者。

     何故不名意識。

     答。

    眼是不共依。

    意是共依。

    以六識體展轉緣生故。

    意界即六識體。

    離是無餘等(據标師所引。

    未知何論)。

    三通王數。

    緣慮功齊。

    業疏雲。

    言思其必是心等。

    如斯點擸。

    疏論記文。

    一無異轍。

     問。

    六識及心數。

    皆有緣慮之功。

    如何取别。

     答。

    前五則局。

    第六乃通。

    故論雲。

    於色二識。

    即眼識。

    意識。

    共緣色境等(亦據他文所引。

    未知何論文也)。

    又複意家根識。

    通緣一切。

    現及過未。

    世出世間。

    有為無為。

    色心非色心等法。

     問。

    有以意根。

    為能對。

    心數為所對。

    其義如何。

     答。

    此但莊對偶之巧。

    而不知義趣之乖。

    且能所之分殊。

    必各專於一義。

    今意根心數。

    緣慮功齊。

    何得強分。

     問。

    有雲。

    意根心王為能。

    六識等數為所。

    又如何耶。

     答。

    一者妄分能所。

    如前已破。

    二者大小經論。

    諸師章藻。

    并以意根六識為王。

    思欲念等為數。

    彼以六識在數。

    妄之尤甚。

     問。

    有以七心。

    為能。

    六塵為所。

    如何。

     答。

    一往似順論文。

    以論有心心法於境界轉之語。

    再詳亦無可取。

    何耶。

    且論取體用齊者。

    為之對體。

    塵境體别。

    論已揀除。

    何不詳審。

     問。

    文揀對體。

    唯取用齊。

    何以五根七心。

    及心數法。

    跨涉前後耶。

     答。

    一者。

    五根體是色質。

    故歸障礙。

    又能生識取境。

    亦入境界。

    二者。

    七心心數。

    以照境邊。

    入於境界。

    能緣慮邊。

    又入緣對。

    五塵唯色。

    但入障礙。

    假色無為。

    不相應行。

    體非上三。

    故并不入。

     問。

    取境緣慮。

    深淺如何。

     答。

    若約局論。

    次念取境。

    乃屬界對。

    相續緣慮。

    即是緣對。

    若約通論。

    取境之時。

    豈無緣慮。

    緣慮之時。

    豈無照取。

    是則。

    照取緣慮。

    二心間起。

    但照取時短。

    緣慮時長。

    照取則局。

    緣慮則通。

    局則唯在六塵。

    通則緣一切法。

    又局則唯對現境。

    通則通於過未。

    如此分之。

    不無深殘。

     問。

    三種皆雲有對。

    其義如何。

     答。

    障礙中對。

    對即礙義。

    界緣二對。

    約境得名。

    但功取類齊。

    故境在所揀。

    是知對字。

    即類也。

    非對偶之對也。

    如前詳叙。

    豈不明耶。

     問。

    諸師章門。

    定約能所以論。

    有何過失。

     答。

    過失乃多。

    略陳三種。

    一者暗文。

    二昧名體。

    三失疏意。

    且暗文者。

    論疏之文。

    并不局約能所。

    雖有所對。

    各乃揀除。

    詳如前示。

    茲得以略。

    昧名體者。

    境界據取照不濫。

    障礙約色質拘塞。

    緣對取籌慮思度。

    克名論體。

    用體顯名。

    絲毫不濫。

    若局能所而論。

    則心色不分。

    名體滑混。

    何以顯假色之體。

    失疏意者。

    且疏出三對。

    本非他意。

    隻欲顯無作假色之體。

    一非障礙實質。

    二無照取功能。

    三者不能緣慮。

    但緣假色。

    微隐難知。

    故以此三。

    表而出之。

    例如空宗非二。

    各以五義。

    推窮色心。

    非二之體。

    自然見矣。

    然彼諸師。

    不得此意。

    簡易而繁文。

    徑直而迂曲。

    徒涉言語之多。

    終昧假色之體。

    自迷迷他。

    知幾年矣。

    紹定庚寅秋。

    丹丘日山出。

     受緣重關 (謂依善戒。

    為後方便。

    一重關也。

    立圓受具。

    習後受大。

    兩重關也。

    特與注決)。

     事鈔(上三受戒篇)雲。

    毗跋律曰。

    發心我今求道(将欲受戒。

    先标所期。

    為求成道。

    此雲求道。

    即小乘四果也)。

    當救一切衆生。

    衆生皆惜壽命(小乘唯專自利。

    此雲救生。

    語似利他。

    然護彼命。

    意在全己。

    使無損他。

    還是自利。

    但諸行中。

    護生為要。

    故先标之)。

    以此事受。

    是下品耎心(志非堅利。

    心無節操)。

    又雲。

    雲何中品。

    若言我今正心向道(立志決徹。

    絕無他念。

    故雲正心。

    此雲向道。

    望前為勝。

    望後為劣。

    如記可見)。

    解衆生疑(解疑之言。

    非究竟度。

    中品之相。

    於茲可見)。

    我為一切作津梁。

    亦能自利。

    複利他人(菩薩利他。

    有深有淺。

    諸經論中。

    各有教量)。

    受持正戒(發心所期。

    戒随心感)。

    又雲。

    雲何上品。

    若言我今發心受戒。

    為成三聚戒故(上品發心。

    期在白四。

    納三聚也。

    後於正羯磨前。

    又雲。

    今受此戒。

    成就三聚戒。

    此名上品心。

    妄執者言。

    今白四受。

    為後方便。

    好細詳此文)。

    趣三解脫門。

    正求泥洹果(即斷惡修善二誓也)。

    又以此法。

    引導衆生。

    令至涅盤(即度生誓也)。

    令法久住(行已度生護法。

    此三出家本務。

    三中度生最要。

    所以此文。

    及羯磨經。

    并引多論起慈悲心。

    專在救攝衆生。

    後第三羯磨之前。

    又囑雲。

    心緣救攝衆生。

    并護佛法。

    是知度生護法。

    為僧己任。

    庶使正法。

    久住於世。

    今欲受戒。

    若不先建此心。

    何能納法亘周。

    何能起行彌博。

    白四雖是小法。

    發大故即納三聚。

    此本宗通大之義也)。

     又羯磨經(上卷受戒篇正授戒體前)雲。

    薩婆多論雲。

    凡欲受戒。

    先與說法。

    引導開解。

    令一切境上。

    起慈悲心。

    便得增上戒。

    (乃至)汝無遮難。

    定得受戒。

    汝當依論發增上心。

    所謂救攝一切衆生等(細詳此文。

    引論起慈。

    正為白四受具。

    是為上品心。

    而納上品戒。

    此經立法與鈔一同。

    鈔叙發心。

    而列三品。

    上品一受。

    直納三聚。

    此經不列中下。

    唯明上品。

    引論起慈。

    乃菩薩大心。

    意令即納菩薩大戒。

    文中即無起慈為後方便之義。

    世中妄言之人。

    皆考文之不細也)。

     業疏(三下。

    釋前經文)雲。

    此之戒法。

    出家本務。

    素非懷大。

    定難容納。

    深有由矣(此文贊美經中。

    引論起慈。

    正合機教。

    教即此宗。

    義當大乘。

    鈔中。

    上品一受。

    正本此義。

    凡大乘明行。

    度生為先。

    機即假宗。

    知權不滞小果。

    直趣菩提。

    然成佛果。

    先須度生。

    據斯機教。

    建立受儀。

    所以先令起慈。

    若不預起慈悲大心。

    何以納菩薩大戒。

    正合出家本志。

    故雲深有由矣)。

    文令境上起慈悲者。

    以行慈救攝衆生故(此釋經起慈。

    受具。

    唯在攝生也)。

    如善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