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上(末)
關燈
小
中
大
樂位。
修之何怪。
伏請明斷文義一徹。
決雲。
欲決此疑。
先叙三性。
及三無性。
後當釋通。
彼疑言三性者。
論雲。
阿梨耶識說名。
應知依上相三種自性。
一依他性。
二分别性三真實性。
說名應知相。
又雲。
世尊說法有三種。
一染污分二清淨分三染污清淨分。
於依他性中。
分别性為染污分。
真實性為清淨分。
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等。
(彼文)此謂諸塵妄念。
種種分别。
由一識變。
乃此識中。
具分别性也。
妄念及諸外塵皆此識有随緣義。
能依染淨諸緣而起。
乃此識具依他性。
雖依他起。
真淨不變。
乃此識有真實義。
已上約一識本具釋。
若約用觀起修。
於方便位中。
先以依他性。
遣分别性。
一切諸法。
唯識所變。
但是妄計。
見有諸法。
體相皆空。
即翻分别。
為無相性。
此是從假入空。
若唯滞空。
二乘何異。
故以空照假。
謂一切法。
體即唯識。
假何所生。
即翻依他。
為無生性。
然後達一切法。
空假不二。
四性叵得。
即翻真實。
為無性性。
住於中道。
位入初地。
上明鈍根别修。
若圓機所修。
於願樂位中。
三谛一境。
三性圓修。
即於分别。
了非分别。
任運三性。
不相舍離。
無非中道(下更釋通彼疑)。
然南山立義。
必符論文。
如鈔疏敬儀淨心誠觀等處。
具有圓觀次第之義。
圓觀義者。
如前三觀塵露中已辨。
次第義者。
歸敬儀中。
引論三祇三劫等語。
豈不明乎。
又雲。
然則性識昏明。
推步通局等。
又雲。
愚智淺深。
賢聖位階。
由解行之遠近。
緻利鈍之乖異。
是故論中菩薩約位具列五十餘階。
故知無分别智。
念念利鈍等。
又雲示位地淺深。
開行相之階漸。
令修趣之士。
踐迹可期。
若為說萬行齊修。
方衢同進。
則心路茫然。
不知蹤緒。
故教迹殊異。
如能一以貫之。
則大觀於日月矣。
請詳文中民明通局。
利鈍遠近等語。
豈非明圓别兩修乎。
又複論中以金藏土。
譬於三性。
豈非圓義。
又雲。
從願樂位。
至究竟位。
名觀中。
豈非初後心齊耶。
又雲。
菩薩有三種。
一者。
凡位。
二者。
聖位。
從初發心。
訖十信以還。
并是凡位。
十解以上。
悉屬聖位(十解即十住也)。
方便位中。
三性圓修。
前後文煩。
不暇具舉。
則見南山圓觀。
及本論文。
豈為無據。
至於行位淺深因果次第。
不無其例。
如華嚴等經通披圓别兩機。
及别行位。
多從次篇彼疑雲。
南山通他難者(見敬儀真俗篇撫掌大笑等文)。
斯吾祖於歸敬儀始從發心。
下凡便令真俗并觀。
有違論中登住方修之義。
故便他難雲。
吾聞真俗并觀。
登住方修。
如何下凡。
僭他上聖等。
答。
唯識通四位。
在凡不學。
何有克聖之期等。
疑家雲。
南山難實未知者。
意謂彼難。
以深位所修。
中道唯識。
而難南山發心并觀。
立義太高。
反自答雲。
唯識四位。
凡聖通學。
若通凡者。
則願樂空有唯識。
正當地前人修。
何須立難。
是為南山難實未知。
若然者。
非唯難意未知。
抑且自違發心并觀之義。
今謂疑家。
一則未曉論中圓修則登住修真。
鈍修則登地修真。
儀文難意。
乃取論中圓義登住。
真俗并觀。
而難南山所立二乃錯認。
答文凡局三賢。
聖乃初地。
故有未知之诮。
然不知儀文初後心齊。
及發足并修等。
則信住已前。
便令真俗并觀。
故雲。
在凡至於登住。
破惑證真。
故雲克聖。
如此釋通。
非唯知其難意。
亦且立觀有據。
請細披文。
其理自見。
唯識通四位疑。
問若雲通四位。
繩智既滅。
入真實觀。
則但通達真如理境。
於唯識智滅而不起。
故論雲唯識亦滅離。
若雲不通。
論并祖文雲唯識通四位。
又所言唯識者。
為召能觀耶。
為召所觀耶。
決雲。
此有二義。
一者能觀觀體即是中道。
唯識亦即一實境界。
不論機之利鈍。
莫非以此開解。
依此起修。
故通四位。
如論雲。
一切法實唯有識。
以識為相。
真如為境。
依此境界。
随聞信樂。
入信樂位。
占察經雲。
依一實境界。
修信解等。
二者利智圓修中道。
唯識妙觀。
貫於初後。
故雲通四位。
前答略引。
可以自明。
彼引論文唯識亦滅離。
為難者。
此乃論文曆别修義。
願樂位中。
以依他照分别。
如見繩似蛇達依他是識則了蛇是妄。
繩乃是實。
若智圓觀妙。
則似唯識及繩智皆滅。
唯以中道唯識妙觀。
契中道唯識妙理。
據此鈍修。
雖觀分似真。
皆名唯識。
不妨唯識之名。
通於四位。
文雲。
唯識滅離者。
乃翻依他性。
為無生性。
入真實性。
乃去似入真。
無違唯識也。
唯識修相疑。
問本論明修唯識觀。
則用無分别智。
其智相貌。
自有五種。
一離非思惟故。
二離非覺觀地故。
三離滅想受故。
四離色自性故。
五於真實義不異分别故。
未審離此五義。
畢竟如何。
決雲。
且無分别智。
離此五義。
唯一平等。
實相妙惠。
成因感果。
莫不由此。
若非此智。
何以徹無明之邊際。
見法界之源底者乎。
今更依論略舉修相。
初願樂中。
正觀意言分别。
以四尋思觀。
了别六塵。
次四如實觀。
伏滅塵想得入唯識觀中。
先以依他性。
遣分别性。
次以真實性。
遣依他性。
如論雲。
如此菩薩。
由入似義。
顯現意言分别。
故得入分别性。
由入唯識義故。
得入依他性。
若舍唯識想已。
是時意言分别。
先所聞法熏習種類。
菩薩已了别。
伏滅塵想。
以一切義中。
由無分别智。
證得住真如法界。
至此願樂位滿。
次入見位。
所以先得無别智。
由通達真俗。
故今於此位。
深行福惠。
真俗并觀。
然入唯識三無性中。
真如智境。
非散動故。
顯入此觀。
乃有三義。
一真境。
二奢摩他。
三毗缽舍那(論雲大乘中五百定等。
名〔奢摩他〕如理如量二智。
名〔毗缽舍那〕)。
以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
而為依上。
故世第一最後。
一剎那定。
由先了别無相性故。
更思量所緣。
既無能緣。
必不得生。
由此了别。
故能伏滅。
唯識之想。
唯識既滅。
從後剎那。
更進一念。
即入初地。
論問雲。
由無分别智滅障。
立因得果。
故入唯識觀。
入觀後無分别。
後智其用雲何。
答。
若依無分别智。
正說諸法因果。
無有功能。
以此智無分别。
故須用後智。
菩薩於諸法中。
自無颠倒。
如自所證。
亦能為他。
說諸法因果。
為得此二用。
故修後智。
已上見道竟。
次入修位有究竟位。
由前通達真如。
欲成三種佛身。
更踐十重法界。
二智雙明(無分别智并的得智)。
三慧研習(聞思修也)修慧生起。
如理如量。
二智緣極。
通境出世。
無分别智。
及無分别智後。
所得奢摩他。
毗缽舍那。
寂靜無倒。
由後所得舍摩他。
毗缽舍那智。
於無量數。
百千俱胝。
大劫中。
數數修習。
故得轉依。
由轉依故。
菩薩作心雲。
我今必定。
應得三種佛身。
自他兩利。
更修加行。
兼行十波羅蜜。
盡破十種無明。
顯唯識之究竟。
見法界以圓明。
萬德備嚴。
三身并顯。
略言如此。
餘見論文(上且約次第。
若論圓修。
初後皆妙。
如上已示矣)。
相空分别空疑。
問相宜觀。
與分别空。
為同為異。
若雲同。
相空是小菩薩所行。
乾慧等位修之。
唯識空。
即大菩薩所修。
信住行等修之。
彼此門異。
根分大小。
豈可混濫哉。
若既同者。
何勞立相空觀耶。
又於唯識中。
開方便空。
立為一位者。
亦何不開依他。
立為一位耶。
若雲不同。
二空名義。
無不同故。
天親釋論。
而會者乎。
決雲。
隻緣他宗。
判相空觀。
即願樂位。
收地前四十心人。
緻芿師有此疑也。
然不知疏雲初淺滞教。
謂境是空。
又雲觀事是空。
知無我人。
善惡等相。
靈芝雲。
雖發大心。
未窮心本。
如諸般若所被初心等。
是則相空但證空理。
然唯識觀。
願樂位人。
雖未證中道唯識。
必聞中道理。
随聞信樂。
與淺滞教。
證空理人。
不同日而語。
餘亦評之久矣。
三觀塵露。
曾與決之。
右決二十疑。
皆宗部要論。
學者不明。
或有異聞。
無吝惠施。
終南家業卷上(末)
修之何怪。
伏請明斷文義一徹。
決雲。
欲決此疑。
先叙三性。
及三無性。
後當釋通。
彼疑言三性者。
論雲。
阿梨耶識說名。
應知依上相三種自性。
一依他性。
二分别性三真實性。
說名應知相。
又雲。
世尊說法有三種。
一染污分二清淨分三染污清淨分。
於依他性中。
分别性為染污分。
真實性為清淨分。
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等。
(彼文)此謂諸塵妄念。
種種分别。
由一識變。
乃此識中。
具分别性也。
妄念及諸外塵皆此識有随緣義。
能依染淨諸緣而起。
乃此識具依他性。
雖依他起。
真淨不變。
乃此識有真實義。
已上約一識本具釋。
若約用觀起修。
於方便位中。
先以依他性。
遣分别性。
一切諸法。
唯識所變。
但是妄計。
見有諸法。
體相皆空。
即翻分别。
為無相性。
此是從假入空。
若唯滞空。
二乘何異。
故以空照假。
謂一切法。
體即唯識。
假何所生。
即翻依他。
為無生性。
然後達一切法。
空假不二。
四性叵得。
即翻真實。
為無性性。
住於中道。
位入初地。
上明鈍根别修。
若圓機所修。
於願樂位中。
三谛一境。
三性圓修。
即於分别。
了非分别。
任運三性。
不相舍離。
無非中道(下更釋通彼疑)。
然南山立義。
必符論文。
如鈔疏敬儀淨心誠觀等處。
具有圓觀次第之義。
圓觀義者。
如前三觀塵露中已辨。
次第義者。
歸敬儀中。
引論三祇三劫等語。
豈不明乎。
又雲。
然則性識昏明。
推步通局等。
又雲。
愚智淺深。
賢聖位階。
由解行之遠近。
緻利鈍之乖異。
是故論中菩薩約位具列五十餘階。
故知無分别智。
念念利鈍等。
又雲示位地淺深。
開行相之階漸。
令修趣之士。
踐迹可期。
若為說萬行齊修。
方衢同進。
則心路茫然。
不知蹤緒。
故教迹殊異。
如能一以貫之。
則大觀於日月矣。
請詳文中民明通局。
利鈍遠近等語。
豈非明圓别兩修乎。
又複論中以金藏土。
譬於三性。
豈非圓義。
又雲。
從願樂位。
至究竟位。
名觀中。
豈非初後心齊耶。
又雲。
菩薩有三種。
一者。
凡位。
二者。
聖位。
從初發心。
訖十信以還。
并是凡位。
十解以上。
悉屬聖位(十解即十住也)。
方便位中。
三性圓修。
前後文煩。
不暇具舉。
則見南山圓觀。
及本論文。
豈為無據。
至於行位淺深因果次第。
不無其例。
如華嚴等經通披圓别兩機。
及别行位。
多從次篇彼疑雲。
南山通他難者(見敬儀真俗篇撫掌大笑等文)。
斯吾祖於歸敬儀始從發心。
下凡便令真俗并觀。
有違論中登住方修之義。
故便他難雲。
吾聞真俗并觀。
登住方修。
如何下凡。
僭他上聖等。
答。
唯識通四位。
在凡不學。
何有克聖之期等。
疑家雲。
南山難實未知者。
意謂彼難。
以深位所修。
中道唯識。
而難南山發心并觀。
立義太高。
反自答雲。
唯識四位。
凡聖通學。
若通凡者。
則願樂空有唯識。
正當地前人修。
何須立難。
是為南山難實未知。
若然者。
非唯難意未知。
抑且自違發心并觀之義。
今謂疑家。
一則未曉論中圓修則登住修真。
鈍修則登地修真。
儀文難意。
乃取論中圓義登住。
真俗并觀。
而難南山所立二乃錯認。
答文凡局三賢。
聖乃初地。
故有未知之诮。
然不知儀文初後心齊。
及發足并修等。
則信住已前。
便令真俗并觀。
故雲。
在凡至於登住。
破惑證真。
故雲克聖。
如此釋通。
非唯知其難意。
亦且立觀有據。
請細披文。
其理自見。
唯識通四位疑。
問若雲通四位。
繩智既滅。
入真實觀。
則但通達真如理境。
於唯識智滅而不起。
故論雲唯識亦滅離。
若雲不通。
論并祖文雲唯識通四位。
又所言唯識者。
為召能觀耶。
為召所觀耶。
決雲。
此有二義。
一者能觀觀體即是中道。
唯識亦即一實境界。
不論機之利鈍。
莫非以此開解。
依此起修。
故通四位。
如論雲。
一切法實唯有識。
以識為相。
真如為境。
依此境界。
随聞信樂。
入信樂位。
占察經雲。
依一實境界。
修信解等。
二者利智圓修中道。
唯識妙觀。
貫於初後。
故雲通四位。
前答略引。
可以自明。
彼引論文唯識亦滅離。
為難者。
此乃論文曆别修義。
願樂位中。
以依他照分别。
如見繩似蛇達依他是識則了蛇是妄。
繩乃是實。
若智圓觀妙。
則似唯識及繩智皆滅。
唯以中道唯識妙觀。
契中道唯識妙理。
據此鈍修。
雖觀分似真。
皆名唯識。
不妨唯識之名。
通於四位。
文雲。
唯識滅離者。
乃翻依他性。
為無生性。
入真實性。
乃去似入真。
無違唯識也。
唯識修相疑。
問本論明修唯識觀。
則用無分别智。
其智相貌。
自有五種。
一離非思惟故。
二離非覺觀地故。
三離滅想受故。
四離色自性故。
五於真實義不異分别故。
未審離此五義。
畢竟如何。
決雲。
且無分别智。
離此五義。
唯一平等。
實相妙惠。
成因感果。
莫不由此。
若非此智。
何以徹無明之邊際。
見法界之源底者乎。
今更依論略舉修相。
初願樂中。
正觀意言分别。
以四尋思觀。
了别六塵。
次四如實觀。
伏滅塵想得入唯識觀中。
先以依他性。
遣分别性。
次以真實性。
遣依他性。
如論雲。
如此菩薩。
由入似義。
顯現意言分别。
故得入分别性。
由入唯識義故。
得入依他性。
若舍唯識想已。
是時意言分别。
先所聞法熏習種類。
菩薩已了别。
伏滅塵想。
以一切義中。
由無分别智。
證得住真如法界。
至此願樂位滿。
次入見位。
所以先得無别智。
由通達真俗。
故今於此位。
深行福惠。
真俗并觀。
然入唯識三無性中。
真如智境。
非散動故。
顯入此觀。
乃有三義。
一真境。
二奢摩他。
三毗缽舍那(論雲大乘中五百定等。
名〔奢摩他〕如理如量二智。
名〔毗缽舍那〕)。
以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
而為依上。
故世第一最後。
一剎那定。
由先了别無相性故。
更思量所緣。
既無能緣。
必不得生。
由此了别。
故能伏滅。
唯識之想。
唯識既滅。
從後剎那。
更進一念。
即入初地。
論問雲。
由無分别智滅障。
立因得果。
故入唯識觀。
入觀後無分别。
後智其用雲何。
答。
若依無分别智。
正說諸法因果。
無有功能。
以此智無分别。
故須用後智。
菩薩於諸法中。
自無颠倒。
如自所證。
亦能為他。
說諸法因果。
為得此二用。
故修後智。
已上見道竟。
次入修位有究竟位。
由前通達真如。
欲成三種佛身。
更踐十重法界。
二智雙明(無分别智并的得智)。
三慧研習(聞思修也)修慧生起。
如理如量。
二智緣極。
通境出世。
無分别智。
及無分别智後。
所得奢摩他。
毗缽舍那。
寂靜無倒。
由後所得舍摩他。
毗缽舍那智。
於無量數。
百千俱胝。
大劫中。
數數修習。
故得轉依。
由轉依故。
菩薩作心雲。
我今必定。
應得三種佛身。
自他兩利。
更修加行。
兼行十波羅蜜。
盡破十種無明。
顯唯識之究竟。
見法界以圓明。
萬德備嚴。
三身并顯。
略言如此。
餘見論文(上且約次第。
若論圓修。
初後皆妙。
如上已示矣)。
相空分别空疑。
問相宜觀。
與分别空。
為同為異。
若雲同。
相空是小菩薩所行。
乾慧等位修之。
唯識空。
即大菩薩所修。
信住行等修之。
彼此門異。
根分大小。
豈可混濫哉。
若既同者。
何勞立相空觀耶。
又於唯識中。
開方便空。
立為一位者。
亦何不開依他。
立為一位耶。
若雲不同。
二空名義。
無不同故。
天親釋論。
而會者乎。
決雲。
隻緣他宗。
判相空觀。
即願樂位。
收地前四十心人。
緻芿師有此疑也。
然不知疏雲初淺滞教。
謂境是空。
又雲觀事是空。
知無我人。
善惡等相。
靈芝雲。
雖發大心。
未窮心本。
如諸般若所被初心等。
是則相空但證空理。
然唯識觀。
願樂位人。
雖未證中道唯識。
必聞中道理。
随聞信樂。
與淺滞教。
證空理人。
不同日而語。
餘亦評之久矣。
三觀塵露。
曾與決之。
右決二十疑。
皆宗部要論。
學者不明。
或有異聞。
無吝惠施。
終南家業卷上(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