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注(永盛述)
關燈
小
中
大
有人悟去也不定。
常獨行。
常獨步。
腳底艹鞋獰似虎。
翻身抹過太虛空。
不覺踏斷來時路。
窮釋子(主人翁)。
口稱貧(惺惺着)。
實是身貧道不貧(他時異日莫被人瞞)。
貧則身常披縷褐(左眼半斤)。
道則心藏無價珍(右眼八兩)。
無價珍(重言不當吃)。
用無盡(若有盡又堪作什麼)。
利物應緣終不吝(阿誰無者一坐具地)。
三身四智體中圓(正中偏)。
八解六通心地印(偏中正)。
上士一決一切了(本不增一絲毫)。
中下多聞多不信(亦不減一絲毫)。
但自懷中解垢衣(修證即不無)。
誰能向外誇精進(染污即不得)。
古雲。
學道先須且學貧。
學貧貧後道方親。
此戒貪等不事外飾也。
出家兒從佛氏姓故稱釋子。
子者男子之通稱也。
梵語釋迦。
此雲能仁。
不言釋迦者從其簡也。
身外無物而心懷聖道。
實非貧也。
複言貧則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者。
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恒沙功德三昧神通悉皆具足。
出生無窮用之無盡。
接物利生應病與藥。
大喜大舍無吝無惜。
轉八識為四智。
束四智為三身。
乃至八解六通森羅萬象。
一印印定毫發無差。
故雲體中圓心地印者是也。
上根利智之士。
一決一切決。
一了一切了。
中下之機。
觸途成滞故多聞多不信也。
得底人但以正悟之境靈靈自照。
洗磨無量劫來微細習垢。
霜露果熟辄出頭來。
如急水灘頭月華。
千波萬浪觸之不散。
始不被生死陰魔之所惑。
故雲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精進。
蓋不同向外馳求者也。
窮釋子。
口稱貧。
信手拈來用得親。
水底金烏天上日。
眼中童子面前人。
從他謗(泥人吃鐵棒)。
任他非(魚目混明珠)。
把火燒天徒自疲(誣人之罪以罪罪之)。
我聞恰似飲甘露(早自落他圈圚了也)。
銷镕頓入不思議(救得一半)。
觀惡言(金不博金)。
是功德(水不洗水)。
此則成吾善知識(上大人丘乙己)。
不因讪謗起冤親(重疊關山路)。
何表無生慈忍力(一箭中青霄)。
心與空相應則毀譽贊謗何憂何喜。
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
資生與空相應則施奪取與何得何失。
故道中人不與物競是非。
逆順來前如不聞不見。
他之伎倆有盡。
我之不采無窮。
如人執火燒天。
徒自疲勞耳。
於天何有哉。
聞之如飲甘露心自清涼。
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也。
返觀此惡言皆是功德。
蓋緣言語性空冤親平等。
此則成吾善知識也。
如先佛於過去劫中。
世世生生被提婆達多處處惱害。
因慈忍力得成無上正等菩提。
故雲不因讪謗起冤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從他謗。
任他非。
直下回觀他是誰。
殊相劣形皆是幻。
凡名聖号總成虛。
宗亦通[○@一]。
說亦通[○@十]。
定慧圓明不滞空[○@卍]。
非但我今獨達了[○@人]。
恒沙諸佛體皆同[○@佛]。
宗通者即悟諸佛之心宗也。
乃達磨大師單傳直指之道。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惟在當人自證自悟到無證無悟之地。
所以從上諸老遞相出興。
向千聖頂[甯*頁]上提持者一着子。
俾學者盡得單傳直指之妙方。
謂宗通也。
然後命掌藏鑰。
披閱一代聖教。
備知頓漸秘密不定之方。
藏通别圓之味。
方謂說通也。
宗說既通。
定慧均等。
方謂圓明不滞空也。
永嘉自雲。
非但我今獨達了此定慧圓明之旨。
與恒沙諸佛同證此體。
古雲天下無二道。
聖人無二心者是也。
恒沙者。
西天有恒沙。
方四十裡。
河中有沙。
其細如面。
世尊說法多指此沙為喻。
今永嘉依經而言。
宗亦通。
說亦通。
團團杲日麗晴空。
百千三昧無量義。
隻在尋常日用中。
師子吼(虛空開大口)。
無畏說(萬竅翻一舌)。
百獸聞之皆腦裂(紅爐焰上飛片雪)。
香象奔波失卻威(非其境界)。
天龍寂聽生欣悅(猶帶識在)。
師子乃獸中之王。
若哮吼一聲則百獸聞之悉皆腦裂。
以喻大乘菩薩所說圓頓法音則魔宮振動。
小乘外道各生疑惑而不領解。
如華嚴會上有眼不見舍那身。
有耳不聞圓頓教。
又如法華會上退席者是也。
所以道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故雲香象奔波失卻威。
香象喻權教菩薩及諸二乘。
雖悟法空之理。
不明圓頓之機。
譬如香象雖有威德。
聞師子吼則失威奔走。
唯諸天龍王宿熏大種。
一聞圓音悉皆歡悅。
故雲寂聽生欣悅也。
師子吼。
無畏說。
憍梵波提咬着舌。
海神怒把珊瑚鞭。
須彌山王痛不徹。
遊江海(亂走作麼)。
涉山川(還我艹鞋錢來)。
尋師訪道為參禅(阿誰欠少)。
自從認得曹溪路(試拈将來看)。
了知生死不相幹(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古之尊宿出一叢林入一保社參尋知識。
皆為究竟己躬大事。
如善财五十三參。
雪峰三登九到。
乃至天下老和尚徧參知識之門。
方到不疑之地。
真覺自謂往曹溪六祖印證心地法門。
了知生死不相幹涉也。
遊江海。
涉山川。
逢人覓我一文錢。
開州好個憨布袋。
十字街頭恣掣颠。
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也是徐六擔闆)。
假饒毒藥也閑閑(又隔一重關)。
我師得見然燈佛(癞兒牽伴)。
多劫曾為忍辱仙(擘破卻團圓。
又雲劍去久矣)。
到家人身心寂滅動靜一如。
五欲八風撼搖不動。
四生九有籠罩無門。
生死去來湛然空寂。
故雲體安然。
到者田地。
縱遇鋒刀坦然無怖。
假饒毒藥亦乃閑閑。
如師子尊者受刃。
達磨大師服毒。
已證無生法忍而然也。
就引我佛因地中布發掩泥。
然燈受記汝於來世作佛号釋迦牟尼。
複引於多劫中為忍辱仙人山中修道。
值歌利王與諸宮人入山遊獵。
晝寝時諸宮人遊山見一人俨然獨坐。
是諸宮人但來瞻仰。
王起問諸近臣宮人何在。
左右奏曰往彼仙人庵所也。
王怒躬自仗劍問雲汝是何人。
對雲忍辱仙人。
王遂以劍斷其手足。
節節支解不生瞋恨。
乃至種種苦行非止一劫。
故雲多劫曾為忍辱仙也。
行亦禅。
坐亦禅。
此即人間得道仙。
有問祖師西來意。
劈胸便奮一粗拳。
幾回生(一不成隻)。
幾回死(二不成雙)。
生死悠悠無定止(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自從頓悟了無生(既是無生又作麼生了)。
於諸榮辱何憂喜(有智無智較三十裡)。
真覺自歎雲。
未悟已先於無量劫中受無量生死。
輪轉往來無暫停止。
於不遷境上空受輪回。
向無脫法中妄自纏縛。
如春蠶之作繭。
似秋蛾之赴燈。
故雲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無生法忍。
即榮辱兩忘憂喜俱滅。
生死於我何有哉。
幾回生。
幾回死。
亘古亘今隻如此。
神頭鬼面有多般。
返本還源沒些子。
入深山(魚行水濁)。
生蘭若(鳥飛毛落)。
岑崟幽邃長松下(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優遊靜坐野僧家(百鳥不銜花)。
阒寂安居實潇灑(沒可把。
又雲今古曆然)。
古老得旨後隐入深山窮谷。
茅廬石室形影相吊不與世接。
以寂靜之境靈靈自照。
歲久月深具大無畏。
随緣放曠任意逍遙。
三界不能拘。
六塵豈能擾。
可謂優遊靜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實潇灑。
入深山。
住蘭若。
世出世間俱放下。
淨裸裸地絕承當。
赤灑灑兮沒可把。
覺即了(雲開月皎)。
不施功(虎嘯生風)。
一切有為法不同(梁寶元來是志公)。
住相布施生天福(寰中天子敕)。
猶如仰箭射虛空(塞外将軍令)。
勢力盡(人貧智短)。
箭還墜(馬瘦毛長)。
招得來生不如意(夜行莫踏白。
不是水便是石)争似無為實相門(彈指雲從這裡入)。
一超直入如來地(且喜到家)。
覺悟了徹底人。
獲無功用智。
與有為功行不同也。
昔梁武帝問達磨。
朕自即位以來。
造寺寫經度僧無數。
有何功德。
磨雲。
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非大功德。
帝曰如何是大功德。
磨雲。
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武帝滞於有為之功也。
所以道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到勢力盡時箭還墜落。
故雲招得來生不如意。
寒山雲。
我見轉輪王。
千子常圍繞。
十善化四天。
莊嚴多七寶。
七寶鎮随身。
莊嚴甚妙好。
一朝福報盡。
猶如栖蘆鳥。
還作牛領蟲。
六趣受業道。
況複諸凡夫。
無常豈可保。
争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無為實相者即涅拌妙心實相無相法門也。
如來地者即前後際斷一真法界也。
於此颔旨。
如王子登極。
白衣拜相。
故雲直入如來地。
覺即了。
不施功。
物我俱忘心境空。
菡萏枝枝撐素月。
栴檀葉葉扇香風。
但得本(車不橫行)。
不愁末(理無曲斷)。
如淨瑠璃含寶月(眼觀東南意在西北)。
既能解此如意珠(相逢不拈出。
舉意便知有)。
自利利他終不竭(是我家裡人。
方說家裡話)。
根本既明。
枝葉自茂。
本者即本有靈覺之性也。
末者即百千三昧神通妙用也。
淨瑠璃者喻内外瑩徹也。
寶月者喻妙性圓明也。
譬如虛空具含衆象。
於諸境界無所分别。
故雲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終不竭。
不求殊勝而殊勝自至。
自覺覺他妙用無窮也。
但得本。
不愁末。
妙用縱橫活鱍鱍。
信手拓開不二門。
大千沙界如許闊。
江月照(井底蝦蟆跳)。
松風吹(鹁鸠樹上啼)。
永夜清宵何所為(作賊人心虛)。
佛性戒珠心地印(不勞懸古鏡)。
霧露雲霞體上衣(天曉自分明)。
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古雲。
成三十年隻作境會。
永夜清宵何所為。
早是畫蛇添足。
以覺自心名佛性。
表裡瑩徹曰戒珠。
能生諸法雲心地。
号令群品故名印。
雖有多名。
理即一也。
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同體。
故雲霧露雲霞體上衣。
江月照。
松風吹。
更於何處覓文殊。
十世古今如電拂。
三千剎海一籧廬。
降龍缽(黑似漆)。
解虎錫(明如日)。
兩钴金環鳴曆曆(上下四維無等匹)。
不是标形虛事持。
如來寶杖親蹤迹(達磨十萬裡西來。
卻對梁王道不識)。
缽盂應供。
錫杖降魔。
此二者是僧家随身道具也。
所謂降龍缽解虎錫。
各随緣起而得其名。
昔世尊降火龍於缽中。
高僧解二虎
常獨行。
常獨步。
腳底艹鞋獰似虎。
翻身抹過太虛空。
不覺踏斷來時路。
窮釋子(主人翁)。
口稱貧(惺惺着)。
實是身貧道不貧(他時異日莫被人瞞)。
貧則身常披縷褐(左眼半斤)。
道則心藏無價珍(右眼八兩)。
無價珍(重言不當吃)。
用無盡(若有盡又堪作什麼)。
利物應緣終不吝(阿誰無者一坐具地)。
三身四智體中圓(正中偏)。
八解六通心地印(偏中正)。
上士一決一切了(本不增一絲毫)。
中下多聞多不信(亦不減一絲毫)。
但自懷中解垢衣(修證即不無)。
誰能向外誇精進(染污即不得)。
古雲。
學道先須且學貧。
學貧貧後道方親。
此戒貪等不事外飾也。
出家兒從佛氏姓故稱釋子。
子者男子之通稱也。
梵語釋迦。
此雲能仁。
不言釋迦者從其簡也。
身外無物而心懷聖道。
實非貧也。
複言貧則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者。
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恒沙功德三昧神通悉皆具足。
出生無窮用之無盡。
接物利生應病與藥。
大喜大舍無吝無惜。
轉八識為四智。
束四智為三身。
乃至八解六通森羅萬象。
一印印定毫發無差。
故雲體中圓心地印者是也。
上根利智之士。
一決一切決。
一了一切了。
中下之機。
觸途成滞故多聞多不信也。
得底人但以正悟之境靈靈自照。
洗磨無量劫來微細習垢。
霜露果熟辄出頭來。
如急水灘頭月華。
千波萬浪觸之不散。
始不被生死陰魔之所惑。
故雲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精進。
蓋不同向外馳求者也。
窮釋子。
口稱貧。
信手拈來用得親。
水底金烏天上日。
眼中童子面前人。
從他謗(泥人吃鐵棒)。
任他非(魚目混明珠)。
把火燒天徒自疲(誣人之罪以罪罪之)。
我聞恰似飲甘露(早自落他圈圚了也)。
銷镕頓入不思議(救得一半)。
觀惡言(金不博金)。
是功德(水不洗水)。
此則成吾善知識(上大人丘乙己)。
不因讪謗起冤親(重疊關山路)。
何表無生慈忍力(一箭中青霄)。
心與空相應則毀譽贊謗何憂何喜。
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
資生與空相應則施奪取與何得何失。
故道中人不與物競是非。
逆順來前如不聞不見。
他之伎倆有盡。
我之不采無窮。
如人執火燒天。
徒自疲勞耳。
於天何有哉。
聞之如飲甘露心自清涼。
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也。
返觀此惡言皆是功德。
蓋緣言語性空冤親平等。
此則成吾善知識也。
如先佛於過去劫中。
世世生生被提婆達多處處惱害。
因慈忍力得成無上正等菩提。
故雲不因讪謗起冤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從他謗。
任他非。
直下回觀他是誰。
殊相劣形皆是幻。
凡名聖号總成虛。
宗亦通[○@一]。
說亦通[○@十]。
定慧圓明不滞空[○@卍]。
非但我今獨達了[○@人]。
恒沙諸佛體皆同[○@佛]。
宗通者即悟諸佛之心宗也。
乃達磨大師單傳直指之道。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惟在當人自證自悟到無證無悟之地。
所以從上諸老遞相出興。
向千聖頂[甯*頁]上提持者一着子。
俾學者盡得單傳直指之妙方。
謂宗通也。
然後命掌藏鑰。
披閱一代聖教。
備知頓漸秘密不定之方。
藏通别圓之味。
方謂說通也。
宗說既通。
定慧均等。
方謂圓明不滞空也。
永嘉自雲。
非但我今獨達了此定慧圓明之旨。
與恒沙諸佛同證此體。
古雲天下無二道。
聖人無二心者是也。
恒沙者。
西天有恒沙。
方四十裡。
河中有沙。
其細如面。
世尊說法多指此沙為喻。
今永嘉依經而言。
宗亦通。
說亦通。
團團杲日麗晴空。
百千三昧無量義。
隻在尋常日用中。
師子吼(虛空開大口)。
無畏說(萬竅翻一舌)。
百獸聞之皆腦裂(紅爐焰上飛片雪)。
香象奔波失卻威(非其境界)。
天龍寂聽生欣悅(猶帶識在)。
師子乃獸中之王。
若哮吼一聲則百獸聞之悉皆腦裂。
以喻大乘菩薩所說圓頓法音則魔宮振動。
小乘外道各生疑惑而不領解。
如華嚴會上有眼不見舍那身。
有耳不聞圓頓教。
又如法華會上退席者是也。
所以道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故雲香象奔波失卻威。
香象喻權教菩薩及諸二乘。
雖悟法空之理。
不明圓頓之機。
譬如香象雖有威德。
聞師子吼則失威奔走。
唯諸天龍王宿熏大種。
一聞圓音悉皆歡悅。
故雲寂聽生欣悅也。
師子吼。
無畏說。
憍梵波提咬着舌。
海神怒把珊瑚鞭。
須彌山王痛不徹。
遊江海(亂走作麼)。
涉山川(還我艹鞋錢來)。
尋師訪道為參禅(阿誰欠少)。
自從認得曹溪路(試拈将來看)。
了知生死不相幹(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古之尊宿出一叢林入一保社參尋知識。
皆為究竟己躬大事。
如善财五十三參。
雪峰三登九到。
乃至天下老和尚徧參知識之門。
方到不疑之地。
真覺自謂往曹溪六祖印證心地法門。
了知生死不相幹涉也。
遊江海。
涉山川。
逢人覓我一文錢。
開州好個憨布袋。
十字街頭恣掣颠。
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也是徐六擔闆)。
假饒毒藥也閑閑(又隔一重關)。
我師得見然燈佛(癞兒牽伴)。
多劫曾為忍辱仙(擘破卻團圓。
又雲劍去久矣)。
到家人身心寂滅動靜一如。
五欲八風撼搖不動。
四生九有籠罩無門。
生死去來湛然空寂。
故雲體安然。
到者田地。
縱遇鋒刀坦然無怖。
假饒毒藥亦乃閑閑。
如師子尊者受刃。
達磨大師服毒。
已證無生法忍而然也。
就引我佛因地中布發掩泥。
然燈受記汝於來世作佛号釋迦牟尼。
複引於多劫中為忍辱仙人山中修道。
值歌利王與諸宮人入山遊獵。
晝寝時諸宮人遊山見一人俨然獨坐。
是諸宮人但來瞻仰。
王起問諸近臣宮人何在。
左右奏曰往彼仙人庵所也。
王怒躬自仗劍問雲汝是何人。
對雲忍辱仙人。
王遂以劍斷其手足。
節節支解不生瞋恨。
乃至種種苦行非止一劫。
故雲多劫曾為忍辱仙也。
行亦禅。
坐亦禅。
此即人間得道仙。
有問祖師西來意。
劈胸便奮一粗拳。
幾回生(一不成隻)。
幾回死(二不成雙)。
生死悠悠無定止(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自從頓悟了無生(既是無生又作麼生了)。
於諸榮辱何憂喜(有智無智較三十裡)。
真覺自歎雲。
未悟已先於無量劫中受無量生死。
輪轉往來無暫停止。
於不遷境上空受輪回。
向無脫法中妄自纏縛。
如春蠶之作繭。
似秋蛾之赴燈。
故雲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無生法忍。
即榮辱兩忘憂喜俱滅。
生死於我何有哉。
幾回生。
幾回死。
亘古亘今隻如此。
神頭鬼面有多般。
返本還源沒些子。
入深山(魚行水濁)。
生蘭若(鳥飛毛落)。
岑崟幽邃長松下(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優遊靜坐野僧家(百鳥不銜花)。
阒寂安居實潇灑(沒可把。
又雲今古曆然)。
古老得旨後隐入深山窮谷。
茅廬石室形影相吊不與世接。
以寂靜之境靈靈自照。
歲久月深具大無畏。
随緣放曠任意逍遙。
三界不能拘。
六塵豈能擾。
可謂優遊靜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實潇灑。
入深山。
住蘭若。
世出世間俱放下。
淨裸裸地絕承當。
赤灑灑兮沒可把。
覺即了(雲開月皎)。
不施功(虎嘯生風)。
一切有為法不同(梁寶元來是志公)。
住相布施生天福(寰中天子敕)。
猶如仰箭射虛空(塞外将軍令)。
勢力盡(人貧智短)。
箭還墜(馬瘦毛長)。
招得來生不如意(夜行莫踏白。
不是水便是石)争似無為實相門(彈指雲從這裡入)。
一超直入如來地(且喜到家)。
覺悟了徹底人。
獲無功用智。
與有為功行不同也。
昔梁武帝問達磨。
朕自即位以來。
造寺寫經度僧無數。
有何功德。
磨雲。
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非大功德。
帝曰如何是大功德。
磨雲。
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武帝滞於有為之功也。
所以道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到勢力盡時箭還墜落。
故雲招得來生不如意。
寒山雲。
我見轉輪王。
千子常圍繞。
十善化四天。
莊嚴多七寶。
七寶鎮随身。
莊嚴甚妙好。
一朝福報盡。
猶如栖蘆鳥。
還作牛領蟲。
六趣受業道。
況複諸凡夫。
無常豈可保。
争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無為實相者即涅拌妙心實相無相法門也。
如來地者即前後際斷一真法界也。
於此颔旨。
如王子登極。
白衣拜相。
故雲直入如來地。
覺即了。
不施功。
物我俱忘心境空。
菡萏枝枝撐素月。
栴檀葉葉扇香風。
但得本(車不橫行)。
不愁末(理無曲斷)。
如淨瑠璃含寶月(眼觀東南意在西北)。
既能解此如意珠(相逢不拈出。
舉意便知有)。
自利利他終不竭(是我家裡人。
方說家裡話)。
根本既明。
枝葉自茂。
本者即本有靈覺之性也。
末者即百千三昧神通妙用也。
淨瑠璃者喻内外瑩徹也。
寶月者喻妙性圓明也。
譬如虛空具含衆象。
於諸境界無所分别。
故雲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終不竭。
不求殊勝而殊勝自至。
自覺覺他妙用無窮也。
但得本。
不愁末。
妙用縱橫活鱍鱍。
信手拓開不二門。
大千沙界如許闊。
江月照(井底蝦蟆跳)。
松風吹(鹁鸠樹上啼)。
永夜清宵何所為(作賊人心虛)。
佛性戒珠心地印(不勞懸古鏡)。
霧露雲霞體上衣(天曉自分明)。
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古雲。
成三十年隻作境會。
永夜清宵何所為。
早是畫蛇添足。
以覺自心名佛性。
表裡瑩徹曰戒珠。
能生諸法雲心地。
号令群品故名印。
雖有多名。
理即一也。
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同體。
故雲霧露雲霞體上衣。
江月照。
松風吹。
更於何處覓文殊。
十世古今如電拂。
三千剎海一籧廬。
降龍缽(黑似漆)。
解虎錫(明如日)。
兩钴金環鳴曆曆(上下四維無等匹)。
不是标形虛事持。
如來寶杖親蹤迹(達磨十萬裡西來。
卻對梁王道不識)。
缽盂應供。
錫杖降魔。
此二者是僧家随身道具也。
所謂降龍缽解虎錫。
各随緣起而得其名。
昔世尊降火龍於缽中。
高僧解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