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注(知讷述)

關燈


     第一迦葉首傳燈。

    二十八代西天記。

     佛於靈山會上。

    以正法眼藏。

    分付迦葉。

    迦葉付阿難。

    祖祖傳授。

    以至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此西天記也。

     曆江海入此土。

    菩提達磨為初祖。

     在西天。

    則迦葉為初祖。

    在此土。

    則達磨為初祖也。

     六代傳衣天下聞。

    後人得道何窮數。

     達磨初至此土。

    而此土衆生。

    信根尚淺。

    故以衣表信。

    至六祖。

    則觀衆生。

    根器已熟。

    則止衣而不傳。

    但以心相印授耳。

    自此後。

    得道者。

    迨今洋洋。

    焉可勝數。

     真不立。

    妄本空。

    有無共遣不空空。

     真妄有無。

    皆對待法。

    真若不立。

    則妄何由生。

    有無既遣。

    則能遣之空亦遣。

    故曰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着。

    一性如來體自同。

     二十空。

    本出大般若經。

    空隻是一也。

    為破二十種有故。

    立二十空。

    此空亦空。

    性相雙融。

    即與如來體性同也。

     心是根。

    法是塵。

    兩種猶如鏡上痕。

     心與法。

    根與塵。

    皆對待而生。

    曾非實性。

    於實性中。

    有此二種。

    如鏡上塵垢也。

     痕垢盡除光始現。

    心法雙亡性則真。

     痕垢淨盡。

    則鏡光無礙。

    心法消亡。

    則真性廓然。

    此自然之理明矣。

     嗟末法惡時世。

    衆生薄福難調制。

     入末法。

    人多放逸也。

     去聖遠兮邪見深。

    魔強法弱多怨害。

     去聖遙遠。

    邪見轉深。

    聞此圓宗。

    多生憎疾。

    達磨尚遭擊齒。

    況今之世耶。

     聞說如來頓教門。

    恨不滅除令瓦碎。

     棄本逐末。

    執于事相。

    聞說頓法。

    即欲滅除。

     作在心。

    殃在身。

    不須怨訴更尤人。

     心毀正法。

    身陷阿鼻。

    自作自受。

    豈從人得也。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殺父。

    殺母。

    求佛忏悔。

    謗佛。

    謗祖。

    何處忏悔。

     栴檀林。

    無雜樹。

    郁密森沈獅子住。

    境靜林閑獨自遊。

    走獸飛禽皆遠去。

     栴檀。

    乃西天之樹。

    此雲與樂。

    此标生處。

    荊棘并無。

    故喻大乘一真境界。

    純一無雜。

    獅子。

    乃喻法中王也。

    然此境界。

    唯大法王之所居。

    而於小乘。

    不能栖泊。

    故雲。

    走獸飛禽皆遠去也。

     獅子兒。

    衆随後。

    三歲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幹逐法王。

    百年妖怪虛開口。

     獅子之兒。

    才生三歲。

    便能哮吼。

    而野幹異獸。

    欲逐效之。

    雖千百年。

    但妖怪之聲。

    小乘人。

    積行累功。

    縱經千萬劫。

    終不能至無為地。

    如來出世。

    便雲。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而永嘉大師。

    一宿曹溪。

    又豈假長劫積行矣。

    比喻大乘之人。

    一念發真歸源。

    則直入如來地。

    而小乘人積行也。

     圓頓教。

    勿人情。

    有疑不決直須争。

     當仁不讓。

    有疑須辯。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斷常坑。

     師不好辯。

    貴在證人去於邪見。

    勿落有無。

     非不非。

    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裡。

    是則龍女頓成佛。

    非則善星生陷墜。

     世人。

    隻知是非無主。

    殊不知有真是真非也。

    故法華經雲。

    智積問文殊。

    仁者往龍宮說法。

    化人幾何。

    文殊曰。

    有娑竭羅龍王一女。

    年八歲。

    智慧利根。

    能至菩薩。

    忽然之間。

    衆會皆見。

    此女化成男子。

    具菩薩行。

    即往南方世界。

    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

    楞嚴經雲。

    瑠璃大王。

    善星比丘。

    瑠璃為誅瞿昙種姓。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罪福立見。

    是非昭然。

    豈可颟顸佛性。

    儱侗真如。

     吾早年來積學問。

    亦曾讨疏尋經論。

     師初學天台經。

     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卻被如來苦诃責。

    數他珍寶有何益。

     不明本心。

    徒勞分别。

    滞於文字之中。

     從來蹭蹬覺虛行。

    多年枉作風塵客。

     背覺合塵。

    自可悲歎。

     種性邪。

    錯知解。

    不達如來圓頓制。

     不忌真空。

    生情解。

     二乘精進無道心。

    外道聰明無智慧。

     二乘之人。

    精進修行。

    無度他行。

    外道最聰明。

    而反執我見也。

     亦愚癡。

    亦小呆。

    空拳指上生實解。

     凡夫無知。

    錯認方便。

     執指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虛捏怪。

     修多羅教。

    如标月指。

    既見月已。

    了知所指。

    必竟非月。

    若更執指。

    以為月體。

    此得非無智者耶。

     不見一法則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凡夫執相為有。

    聲聞說畢竟空。

    菩薩當體即空。

    若見有所見。

    則為凡夫。

    見無所見。

    猶在半途。

    若見物之時。

    了無所見。

    無所見見。

    亦無見。

    不舍一切法。

    不即一切法。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方得自在。

     了則業性本來空。

    未了還須償宿債。

     了無所見。

    則罪福本空。

    未達性空。

    因果曆然。

     饑逢王膳不能餐。

    病遇醫王争得瘥。

     師勸學者。

    今生幸值正宗。

    直須徹去。

    或進或退。

    信不信。

    譬臨饑待食。

    王者賜馔。

    而不餐。

    抱病尋醫。

    醫王與藥。

    而不受。

    則饑何由飽。

    病何由蘇耶。

     在欲行禅知見力。

    火中生蓮終不壞。

     不見可欲。

    便心不亂。

    此正小乘根器。

    見其可欲。

    而心不亂。

    此則沒量大人。

    如火内生蓮也。

     勇施犯重悟無生。

    早時成佛于今在。

     其勇施比丘。

    本美丈夫。

    故僧相殊特。

    因乞食。

    至長者家。

    其女見而慕之。

    思不已。

    成病。

    将死。

    母锺愛苦。

    遂以計。

    誘比丘曰。

    吾女欲聽經法。

    我師可頻至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