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注(知讷述)

關燈
宋知讷述 蘇州靈岩妙空佛海和尚注證道歌序 餘嘗覽吾家。

    漁獵文字語言。

    極多。

    而騰耀古今。

    脍炙人口者。

    亦少。

    至於永嘉着歌以證道。

    悭於二千言。

    往往乳兒竈婦。

    亦能鑽仰此道。

    争誦遺章斷稿。

    況在士夫衲子。

    蟻慕雲骈。

    不待雲後谕。

    由是觀之。

    莫非宿植德本。

    行解相應。

    雖借舌端三昧。

    遊戲人間世。

    而脫身向佛祖外行履。

    學者窮讨其源。

    大似持螺酌海。

    執管窺天。

    信夫。

    西土謂之證道經。

    名不誣矣。

    餘每念此一段佛事。

    挂之牙頰間。

    雖至造次。

    未能忘。

    群才輩。

    枯禅外。

    單聞淺識。

    摳衣問難。

    遂延及此。

    豈意小師德最。

    從餘之久。

    日就月将。

    編以成集。

    一日出示。

    求序於餘。

    将授諸來者。

    餘為之駭然。

    良久。

    诘曰。

    一藏半藏。

    皆為切腳。

    以字八字。

    翻成名邈。

    達磨面壁不言。

    如來無法可說。

    昔永嘉。

    已是剜肉作瘡。

    讵可於瘡瘢上。

    更加針芥耶。

    子無乃販賣葛藤。

    累我乎。

    答曰。

    痛念佛法。

    危如累卵。

    前輩凋謝。

    後生無聞。

    有愧丁甯提耳之勤。

    如師所言。

    皆大根上智。

    一聞千悟。

    不待鞭影而行者。

    所能領解。

    然鈍根末學。

    必假筌蹄。

    師既無言。

    小子何述焉。

    如是累番推卸。

    無何拟蛇畫足。

    為虎插翅。

    謾以第二機示之。

    坐間适有梅知縣者。

    栖神内典。

    念茲在茲。

    一見斯文。

    感悟流涕。

    出金縷闆。

    庶幾他日。

    攜手同遊華嚴勝會。

    亦豈小補哉。

    因點筆為之引。

     時紹興丙寅住靈岩 去一叟 知讷 序 靈岩妙空和尚注證道歌 侍者德最集 昔世尊。

    於靈山。

    拈一枝華。

    迦葉微笑。

    乃至。

    吾有正法眼藏。

    分付於汝。

    謂之證也。

    又永嘉大師。

    本習天台止觀。

    四威儀中。

    常冥禅觀。

    因詣曹溪六祖。

    往複問答。

    乃蒙印證。

    祖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

    遂作此歌。

    以其所證之道。

    述而書之。

    故謂證道歌也。

     靈岩妙空和尚注證道歌 參學弟子梅汝能 施金命工镂闆 君。

     一字法門。

    私按陀羅尼經雲。

    無有一切諸法。

    是名一字法門。

    見宗鏡錄二。

    二十三紙也。

     不見。

     趨聲越色。

    離見絕聞也。

    如雲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且道不見。

    畢竟不見個什麼。

     絕學無為閑道人。

     有無不學。

    至於無學。

    謂之絕學。

    終日為。

    而未嘗為。

    謂之無為。

    行住坐卧。

    透脫情塵。

    名閑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妄本是道。

    不可言除。

    真性本空。

    豈容更覓。

    雖然如是。

    到此不求不除處。

    更進一步始得。

     無明實性即佛性。

     真妄同源。

    理事不二。

    無明之性。

    即是佛性。

    不須舍妄。

    别求佛性。

    若離於妄。

    即無佛性。

    然佛性。

    非有。

    非無。

    不有無。

    若言佛性定可即者。

    又何異土上加泥。

     幻化空身即法身。

     既知明即是佛性。

    身随智轉。

    亦了現前。

    幻化色身。

    即是真空法身。

    然上雲。

    不除妄。

    亦不求真。

    真妄皆不立。

    又雲。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蓋由真空湛然。

    然雖不可求。

    而常圓。

    雖現前。

    而了不可覓。

     法身覺了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師恐人尚可了法身。

    故重拈雲。

    法身覺了無一物也。

    又雲。

    無一物者。

    非謂去物。

    蓋於物物。

    當體即空故。

    即無一物。

    則觸處皆真。

    無非是道。

    故雲。

    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

    三毒水泡空出沒。

     五陰不實。

    喻若浮雲。

    雖於太虛去來。

    而太虛之性。

    本無動靜。

    三毒非固。

    端如虛泡。

    雖於大海出沒。

    而大海之水。

    終無起滅。

    故知幻妄色相。

    自有生滅。

    而法性天真。

    本無變異也。

     證實相無人法。

    剎那滅卻阿鼻業。

     實際理事。

    不受一塵。

    人法既無。

    業将誰受。

     若将妄語诳衆生。

    自招拔舌塵沙劫。

     師恐後生難信。

    故發弘誓。

     頓覺了如來禅。

     不曆位次。

    一超直入。

    故謂頓覺。

    圓融具足。

    無欠無餘。

    謂如來禅。

     六度萬行體中圓。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禅定。

    智慧。

    名六度。

    總為六度。

    廣為萬行。

    其實一心也。

    故曰體中圓。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夢中萬事紛纭。

    覺來豁然無一。

    六趣大千。

    皆是妄心變。

    妄心是妄。

    則諸世間無實義。

     無罪福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罪福本空。

    故曰無。

    此蓋身如幻夢。

    罪福何加。

    若虛空。

    如何問覓。

     比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須剖拆。

     衆生不明心地。

    如鏡上塵。

    當求明師。

    磨光刮垢。

     誰無念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

    求佛施功早晚成。

     師恐後生未覺。

    落於斷見。

    故設問雲。

    誰人無生。

    若實證無生是故木人。

    決不解語。

    而執無生者。

    必落斷滅。

    而不成佛者。

    明矣。

     放四大莫把捉。

    寂滅性中随飲啄。

     既不執無生。

    則知四大本空。

    逍遙自在。

    而寂滅性。

    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終日着衣吃飯。

    總在裡許。

    複何物拘。

     諸行無常一切空。

    即是如來大圓覺。

     四大不有。

    萬行何施。

    設有所為。

    性本空寂。

    如斯履踐。

    何異如來。

     決定說表真僧。

    有人不肯任情征。

     師之得處。

    真實故。

    所說皆決定之說。

    表真僧者。

    堪以為僧中之标也。

    而彼小根小乘。

    聞說大乘。

    不肯信受。

    橫生難問。

    則吾何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