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注(彥琪注)
關燈
小
中
大
宋彥琪注
蘇州靈岩妙空佛海和尚注證道歌序
餘嘗覽吾家漁獵文字語言極多。
而騰耀古今脍炙人口者亦少。
至於永嘉着歌以證道。
悭於二千言。
往往乳兒竈婦亦能鑽仰此道。
争誦遺章斷稿。
況在士夫衲子。
蟻慕雲骈不待雲後谕。
由是觀之。
莫非宿植德本。
行解相應。
雖借舌端三昧遊戲人間世。
而脫身向佛祖外行履。
學者窮讨其源。
大似持螺酌海。
執管窺天。
信夫西土謂之證道經。
名不誣矣。
餘每念此一段佛事。
挂之牙頰間。
雖至造次未能忘。
群才輩枯禅外單聞淺識。
摳衣問難遂延及此。
豈意小師德最從餘之久。
日就月将編以成集。
一日出示求序於餘。
将授諸來者。
餘為之駭然。
良久诰曰。
一藏半藏皆為切腳。
以字八字翻成名邈。
達磨面壁不言。
如來無法可說。
昔永嘉已是剜肉作瘡。
讵可於瘡瘢上更加針芥耶。
子無乃販賣葛藤累我乎。
答曰。
痛念佛法危如累卵。
前輩凋謝。
後生無聞。
有愧丁甯提耳之勤。
如師所言皆大根上智一聞千悟。
不待鞭影而行者所能領解。
然鈍根末學必假筌蹄。
師既無言。
小子何述焉。
如是累番推卸無何。
拟蛇畫足。
為虎插翅。
謾以第二機示之。
坐間适有梅知縣者。
栖神内典念茲在茲。
一見斯文感悟流涕。
出金縷闆。
庶幾他日攜手同遊華嚴勝會。
亦豈小補哉。
因點筆為之引。
時紹興丙寅住靈岩去一叟知讷序 靈岩妙空和尚注證道歌 侍者 德最 集 昔世尊於靈山拈一枝華。
迦葉微笑。
乃至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於汝。
謂之證也。
又永嘉大師本習天台止觀。
四威儀中常冥禅觀。
因詣曹溪六祖。
往複問答乃蒙印澄。
祖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
遂作此歌。
以其所證之道述而書之。
故謂證道歌也。
舒州梵天琪和尚注證道歌(并)序 浮梁參學 慧光 錄 永嘉真覺大師者。
乃祖席之英人也。
法諱玄覺。
少而落彩。
聰敏頗異。
始者習天台智者教觀。
即左溪同時也。
於是遍曆講肆參尋知識。
忽一日因覽涅盤大經洞明法旨。
即往曹溪。
六祖印可。
祖歎其深證。
即時遽然告歸。
祖少留一宿。
故号為一宿覺焉。
則以所證法門發言為歌。
以警未悟。
師複預期冥感。
即時定中觀見字字化作金色滿虛空界。
自後天下叢林無不知也。
諸方老人或注或頌。
以至梵僧傳皈印土翻譯受持。
若非深契佛心。
其孰能與於此哉。
彥琪山居暇日因學者所問。
故樂為其說。
許彼所錄。
錄成直叙大略。
題於卷首。
時紹聖丁醜仲夏十八日列岫軒書 證道歌注 證道歌。
從緣悟入之謂證。
千聖履踐之謂道。
吟詠其道之謂歌。
故曰證道歌也。
或人雲。
無修無證者。
乃諸散聖助佛揚化。
已於往昔證道不複更證。
譬如出礦黃金無複為礦。
即寶公.萬回.寒山.拾得.嵩頭陀.傅大士等是也。
即有所證。
須求師印可。
方自得名為證。
自威音王佛已前即可。
自威音王佛已後。
無師自悟盡屬天然外道。
是故二十五大士所證圓通從佛印證。
善财參五十三位知識從知識印證。
乃至西天此土諸位祖師遞相印證。
所謂佛佛授手祖祖相傳也。
大師因看涅柈大經悟入。
往曹溪。
六祖印可。
師到日。
值祖坐次。
繞禅床三匝。
振錫一下。
卓然而立。
祖曰。
夫沙門者。
具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行行無虧。
大德從何方來。
生大我慢。
師曰。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祖曰。
何不體取無生。
了無速乎。
師曰。
體即無生。
了本無速。
祖曰。
如是如是。
須臾禮辭。
祖曰返太速乎。
師曰。
本非動靜。
豈有速耶。
祖曰誰知非動。
師曰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汝甚得無生意也。
師曰無生豈有意。
祖曰。
若無意。
誰生分别。
師曰分别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
既蒙印可。
方得名為證也。
實非諸位小乘天魔外道。
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古德雲。
世間文字法師暗證禅人。
為佛法大患。
誠可哀哉。
今所證者則異於是。
既即無生法忍也。
此之大定。
具足衆法。
一正宗非異證。
二圓契非空證。
三究竟不異證。
四設利下濟證。
五道由法爾證。
六了義非偏證。
故得名為證也。
然雖如是。
猶涉義路分别。
譬如有人撚空為線。
欲其成就。
徒廢精神。
若是本分衲僧腦後眼開。
當自知矣。
君不見。
君之一字。
指決之辭。
於斯薦得。
總持門開。
親見祖師本來面目。
百千三昧無量妙義皆從此入。
所以善财參見衆藝童子言。
我常唱此字母。
入般若波羅蜜門。
則知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也。
於此不明。
設使辭同炙[火*果]辯瀉懸河。
翻被文字語言流浪無有了時。
日來月往翰墨雲興。
歲久時長編卷山積。
究懷永歎惘怫長嗟。
心地法門遠之遠矣。
古德雲。
學道先須有悟由。
還如曾鬥快龍舟。
雖然舊閣閑田地。
一度赢來方始休。
以此而推。
須有發明悟入始得。
故雲。
最初一句。
同道方知。
絕學無為閑道人。
絕學者。
絕世間之學。
學無為之學也。
世間之學非出離故也。
無為學者。
非小乘有為。
入大乘無為也。
小乘有為非究竟也。
學般若菩薩與法冥合。
於一切法應無所住。
心無挂礙。
得大自在。
作而無作。
為而無為。
故雲絕學無為也。
閑道人者。
與道相應。
不與塵勞拘系。
故名為閑。
良由一切衆生從無始來以至今日。
背覺合塵。
於諸前境念念之中。
随逐諸塵無有暫舍。
何由出離。
學道之人能轉萬物。
不為萬物所轉。
目前千差心閑一境。
水邊林下長養聖胎。
看月色以逍遙。
聽泉聲而自在。
故雲絕學無為閑道人也。
不除妄想不求真。
所言妄想者即虛妄想念也。
良由一切衆生十二時中攀緣之心無有間斷。
心如念水之龜。
意似迎風之馬。
未嘗停息。
故名凡夫也。
所言真者即一真佛性也。
今此道人與法相應。
不落凡聖二途。
亦乃簡異二乘也。
小乘之人厭離世間生死。
樂求界外涅柈。
學般若菩薩會萬法皈於自己。
故雲不除妄想不求真也。
故修山主雲。
具足凡夫法。
凡夫不知。
具足聖人法。
聖人不會。
聖人若會即是凡夫。
凡夫若知即是聖人。
此兩則語是一理二義。
傳雲。
若辨得。
不妨於佛法中有個入處。
若辨不得。
莫道不疑。
無明實性即佛性。
無明者無般若大智之明也。
佛性者即究竟清淨覺性也。
從無始已來虛生浪死。
不能出離。
皆因無明而流轉也。
故知無明即煩惱根本也。
為八萬四千塵勞之果。
作十二因緣之首。
河沙煩惱由此而生。
塵劫輪回以之不絕。
非想定後還作狸身。
無明坑中猶為病行。
古德雲。
疾如掣電。
猛似狂風。
瞥起塵勞速於瀑流之水。
歘成五欲急過旋轉之輪。
是以結構四魔驅馳十使。
皆無明之使然也。
未了之人迷為實事。
今此道人以般若智照了無明。
即明明見佛性。
故曰無明實性即佛性也。
幻化空身即法身。
既了無明即是佛性。
當知幻身即是法身也。
所言法身者。
教有五分法身。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五智見也。
傳曰。
智冥真境盡法為身故曰法身。
法以軌持為義。
身以積聚為義。
此之法身能軌生一切法故。
能遍攝一切法故也。
達法之人。
了父母緣生虛幻之身即是金剛常住不壞之身。
故曰幻化空身即法身也。
法身覺了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以般若智照五蘊皆空。
無有一物。
無有邊表。
無有名字。
強名法身也。
昔太原孚上座為座主時。
因講維摩經至法身義時。
免道者在座下聽。
乃問座主雲。
适來講者是諸佛法身。
那個是座主法身。
座主雲法身豈有二耶。
道者雲。
如人說食終不濟饑。
欲了心源以悟為則。
師雲。
某甲說法身義祇如此。
卻請道者為說。
道者雲。
且辍講三五日。
於空室内靜坐體取法身。
師一依所言。
屏息諸緣端居靜室。
早晨忽聞鼓角聲瞥然大悟。
雲始知本來無物。
洎合一生空過。
故雲法身覺了無一物也。
本源自性天真佛者。
今若返本皈源不假修證。
始知本來成佛。
行住坐卧觸目遇緣。
頭頭垂示法法齊彰。
無非佛事。
故法燈雲。
誰信天真佛。
興悲幾萬般。
蓼花開古岸。
白鹭立沙灘。
露滴庭莎長。
雲收溪月寒。
頭頭垂示處。
子細好生觀。
五陰浮雲空去來。
三毒水泡虛出沒。
學法之人。
了五陰不實猶如浮雲。
知三毒虛幻還同水泡。
所言五陰者。
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也。
色以窒礙為義。
受以納頌為義。
想以想像為義。
行以遷流為義。
識以别識為義。
了五陰即人空也。
所言三毒者。
一貪二嗔三癡也。
於順境即起貪心。
於逆境即起嗔心。
以無智故容受則是癡也。
了此則是法空也。
五陰既如太虛浮雲空自去來。
三毒還如水上之泡虛然出沒。
洛浦雲。
祇知泡向水中出。
豈知水亦從漚生。
權将漚水類餘身。
五蘊虛攢假立名。
達解蘊空漚不實。
方能明見本來真。
若未達此則生死海中虛出沒也。
證實相。
無人法。
剎那滅卻阿鼻業。
無相之相故名實相。
證此實相即無人法。
二空也。
以剎那至速頃能滅多劫重罪也。
所言剎那者。
譬如力士斷藕絲頃。
不取方便唯取斷時。
謂之剎那也。
一剎那中具九百生滅。
乃至速之頃也。
所言阿鼻者即梵語也。
此雲無間。
即極重地獄也。
在七金山下。
所謂唬唬[(口*皮)/女]嚯嚯嘙等。
即八寒八熱是也。
於諸地獄極重極苦。
其中受罪無有間斷也。
今與法相應。
善惡諸相自然寂滅。
古德雲。
我尚不可得。
非我何可得。
故雲剎那滅卻阿鼻業也。
若将妄語诳衆生。
自招拔舌塵沙劫。
此即永嘉大悲願力發此言也。
故知先聖恩重難報則可知矣。
切恐末世衆生信根淺薄。
向此門中退失道心。
設此重誓也。
若我妄語欺诳汝等。
即當自堕泥犁地獄。
拔舌犁耕受其極苦。
非但一劫乃至經塵沙劫也。
所言劫者。
梵語具足應言劫波。
此翻時分。
劫亦多種。
所謂芥子劫塵點劫拂石劫等。
具如經論所載。
今不言名号而言塵沙者。
但言其多劫也。
大師所說親證法門。
欲令一切衆生見性成佛。
豈有妄言。
猶恐信之不及爾。
頓覺了。
如來禅。
六度萬行體中圓。
非漸次而知故雲頓覺也。
如來禅者。
簡異四種禅那。
一菩薩唯識禅。
二聲聞偏空禅。
三人天因果禅。
四外道異計禅。
今此定門即是世尊靈山會上以青蓮目瞬視迦葉。
迦葉微笑。
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葉。
迦葉付阿難。
阿難付商那和修。
乃至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西來東土。
展轉至曹溪六祖。
自後燈燈續焰祖祖聯芳。
已至如今兩手分付。
且道有分付無分付。
若是本分衲僧自知落處。
總謂之六度。
别謂之萬行。
此之行門皆在一念之中。
本來圓滿也。
所言六度者。
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也。
皆言度者何也。
為各有對治故言度也。
布施度悭貪。
持戒度毀犯。
忍辱度瞋恚。
精進度懈怠。
禅定度昏散。
智慧度愚癡。
故雲六度也。
此之度門今非諸小乘分修六度。
權位菩薩兼修六度。
乃於一念之中圓修六度。
故雲體中圓也。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迷時三界有。
悟則十方空。
故雲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也。
雲六趣者。
一人二天三修羅四餓鬼五畜生六地獄也。
皆言趣者其故何也。
為一切衆生一念迷妄。
業識茫茫。
随其業力自趣入於六道之中。
非他人使然也。
古德雲。
貪嗔愛水滋潤苦芽。
一向徇塵不知返本也。
所言空空者謂都無實義故也。
無大千者即丈六金身所化之境也。
今與般若相應。
豈止能空六趣衆生。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化之境亦無實義。
故雲覺後空空無大千也。
無罪福。
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若一念相應則無罪福損益等相也。
古德雲。
若人發心皈源。
十方世界悉消殒。
況其罪福者乎。
既達諸法性空。
寂滅性中即無我人衆生壽者等相。
與般若無相法門相應。
則不在語言诠辨問難。
故雲無罪福。
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也。
比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須剖拆。
一點靈光本來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别。
良由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來。
未嘗遭遇知識發明見性。
譬若塵土之鏡久翳昏暗不能照物。
今日既遇知識發明己見拂去塵垢。
本來光彩蓦然透漏照天照地。
所以先德雲。
心光騰輝逈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上句拈情。
下句顯法。
誰無念誰無生者。
則是誰人無念誰人無生也。
人之心念生滅無有間斷。
其生滅心如落車聚不可勝數。
念念之間無有停息。
如燈焰焰似水涓涓。
行則心稱十方。
坐則意攀三世。
故雲誰無念誰無生也。
若實無生無不生者。
若實曉得無生之理。
即不染一切諸法生相。
無妨萬法之生也。
修山主雲。
萬法無生相。
一年一度春。
故雲若實無生無不生也。
喚取機關木人問。
求佛施功早晚成。
重為譬出令其易曉也。
上來因說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永嘉切恐後人随語生解作斷滅之見。
故特此點竄也。
學般若菩薩須遇知識發明己見。
於有念中達其無念。
於生滅中悟無生滅也。
若謂一向無念無生為無生法忍。
譬如機關木人亦無心念。
欲期成佛無有是處。
故雲早晚成也。
早晚者即江浙方言。
猶何時可成也。
放四大。
莫把捉。
寂滅性中随飲啄。
四大者謂地.水.火.風也。
從無始來舍身受身。
常為四大拘系不得自在。
今了四大性空。
於法自在。
在水全水。
在火全火。
在地全地。
故修山主雲。
地大不容水火風。
一大既爾四大同。
四大未嘗不周遍。
周遍何曾有混融。
狀若千燈同一室。
又如萬像一鏡中。
四大異名無四性。
界處根塵識不通。
若曉此旨。
故雲放四大也。
所言莫把捉者。
既了四大性空。
又向何處把捉。
故雲莫把捉也。
寂滅性中随飲啄者。
若了四大本空。
五陰非有。
卻好任意浮沉。
随緣飲啄。
故杯渡雲。
粗也餐。
細也餐。
莫向凡夫相上看。
也無粗。
也無細。
上方香積無根蒂。
故雲寂滅性中随飲啄也。
諸行無常一切空。
即是如來大圓覺。
非唯四大之相本空。
亦乃所作諸行盡皆空寂也。
言諸行者非止一行。
乃至種種萬行。
皆悉本來空寂。
故經雲。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生垢色皆皈於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皈於水。
暖氣皈火。
動轉皈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故雲諸行無常一切空也。
即是如來大圓覺者。
既了諸法本來空寂。
即與大圓覺性相應也。
但猶一切衆生日用而不知。
故裴相雲。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
凡夫也。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
菩薩也。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
如來也。
故雲即是如來大圓覺也。
決定說。
表真僧。
有人不肯任情征。
内懷聖胎。
發言殊異。
果敢無猶豫之辭。
故雲決定說也。
學般若之人識心達本。
萬慮都忘。
巍巍堂堂三界獨步。
為法門之領袖。
作人天之導師。
故雲表真僧也。
有人不肯任情征者。
設或有人不肯我之所蘊無上妙法。
以種種世智難問於我。
我即一任佗人征難也。
古德雲。
直饒汝盡十方世界都作一個問訊頭問我。
不消老僧彈指一下。
并乃高低普應前後無差。
祇恐信之不及也。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葉尋枝我不能。
直下頓入佛之知見。
不随漸次教相涉曆。
故雲直截也。
先德雲。
祇此個事。
若在語言上。
三乘十二分教豈不是無言說。
因什麼道教外别傳。
唯此一法直下明心。
但求其本不徇其末。
故雲直截根源也。
佛所印者。
諸佛法門遞相印可。
一印印定。
起畢同時更無前後。
故名曰印也。
摘葉尋枝我不能者。
名相之學猶如摘葉頭數法門。
無有窮盡。
徒自困疲終無所益。
故曰我不能也。
摩尼珠人不識。
如來藏裡親收得。
梵語摩尼。
此雲如意珠也。
體性輕軟。
潔淨如法。
具諸功德。
唯此一寶可喻佛性。
人人皆有此寶而不得受用者何。
為無明塵垢所覆不能自現。
故雲人不識也。
如來藏裡親收得者。
此摩尼珠非世所有。
乃於如來秘密藏中親獲此寶。
所言如來藏者。
有在纏如來藏。
有出纏如來藏。
衆生常為三毒五陰煩惱所覆。
雖有寶藏不得受用。
謂之在纏如來藏也。
若乃諸佛三德精明湛然圓滿。
包容法界種種功德。
謂之出纏如來藏也。
藏即且緻。
阿那個是珠。
豈不見僧問南泉。
摩尼珠人不識。
如來藏裡親收得者。
如何是藏。
師雲王老師與你往來者是藏。
僧雲如何是珠。
師乃召僧雲師祖師祖。
僧應諾。
師雲。
去。
你不會我意去。
莫道這僧不薦。
設使薦得。
我也知你摸索未着在。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顆圓光色不色。
此摩尼珠。
珠有六竅。
喻六根也。
迷為六賊自劫家寶。
所有無量功德法财盡為六賊所盜也。
若乃悟之。
謂之六般神用也。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口談說。
在足運奔。
用無盡也。
空不空者。
此之妙用非其有無可見。
所以道。
若言其有。
無狀無形。
若言其無。
聖有
而騰耀古今脍炙人口者亦少。
至於永嘉着歌以證道。
悭於二千言。
往往乳兒竈婦亦能鑽仰此道。
争誦遺章斷稿。
況在士夫衲子。
蟻慕雲骈不待雲後谕。
由是觀之。
莫非宿植德本。
行解相應。
雖借舌端三昧遊戲人間世。
而脫身向佛祖外行履。
學者窮讨其源。
大似持螺酌海。
執管窺天。
信夫西土謂之證道經。
名不誣矣。
餘每念此一段佛事。
挂之牙頰間。
雖至造次未能忘。
群才輩枯禅外單聞淺識。
摳衣問難遂延及此。
豈意小師德最從餘之久。
日就月将編以成集。
一日出示求序於餘。
将授諸來者。
餘為之駭然。
良久诰曰。
一藏半藏皆為切腳。
以字八字翻成名邈。
達磨面壁不言。
如來無法可說。
昔永嘉已是剜肉作瘡。
讵可於瘡瘢上更加針芥耶。
子無乃販賣葛藤累我乎。
答曰。
痛念佛法危如累卵。
前輩凋謝。
後生無聞。
有愧丁甯提耳之勤。
如師所言皆大根上智一聞千悟。
不待鞭影而行者所能領解。
然鈍根末學必假筌蹄。
師既無言。
小子何述焉。
如是累番推卸無何。
拟蛇畫足。
為虎插翅。
謾以第二機示之。
坐間适有梅知縣者。
栖神内典念茲在茲。
一見斯文感悟流涕。
出金縷闆。
庶幾他日攜手同遊華嚴勝會。
亦豈小補哉。
因點筆為之引。
時紹興丙寅住靈岩去一叟知讷序 靈岩妙空和尚注證道歌 侍者 德最 集 昔世尊於靈山拈一枝華。
迦葉微笑。
乃至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於汝。
謂之證也。
又永嘉大師本習天台止觀。
四威儀中常冥禅觀。
因詣曹溪六祖。
往複問答乃蒙印澄。
祖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
遂作此歌。
以其所證之道述而書之。
故謂證道歌也。
舒州梵天琪和尚注證道歌(并)序 浮梁參學 慧光 錄 永嘉真覺大師者。
乃祖席之英人也。
法諱玄覺。
少而落彩。
聰敏頗異。
始者習天台智者教觀。
即左溪同時也。
於是遍曆講肆參尋知識。
忽一日因覽涅盤大經洞明法旨。
即往曹溪。
六祖印可。
祖歎其深證。
即時遽然告歸。
祖少留一宿。
故号為一宿覺焉。
則以所證法門發言為歌。
以警未悟。
師複預期冥感。
即時定中觀見字字化作金色滿虛空界。
自後天下叢林無不知也。
諸方老人或注或頌。
以至梵僧傳皈印土翻譯受持。
若非深契佛心。
其孰能與於此哉。
彥琪山居暇日因學者所問。
故樂為其說。
許彼所錄。
錄成直叙大略。
題於卷首。
時紹聖丁醜仲夏十八日列岫軒書 證道歌注 證道歌。
從緣悟入之謂證。
千聖履踐之謂道。
吟詠其道之謂歌。
故曰證道歌也。
或人雲。
無修無證者。
乃諸散聖助佛揚化。
已於往昔證道不複更證。
譬如出礦黃金無複為礦。
即寶公.萬回.寒山.拾得.嵩頭陀.傅大士等是也。
即有所證。
須求師印可。
方自得名為證。
自威音王佛已前即可。
自威音王佛已後。
無師自悟盡屬天然外道。
是故二十五大士所證圓通從佛印證。
善财參五十三位知識從知識印證。
乃至西天此土諸位祖師遞相印證。
所謂佛佛授手祖祖相傳也。
大師因看涅柈大經悟入。
往曹溪。
六祖印可。
師到日。
值祖坐次。
繞禅床三匝。
振錫一下。
卓然而立。
祖曰。
夫沙門者。
具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行行無虧。
大德從何方來。
生大我慢。
師曰。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祖曰。
何不體取無生。
了無速乎。
師曰。
體即無生。
了本無速。
祖曰。
如是如是。
須臾禮辭。
祖曰返太速乎。
師曰。
本非動靜。
豈有速耶。
祖曰誰知非動。
師曰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汝甚得無生意也。
師曰無生豈有意。
祖曰。
若無意。
誰生分别。
師曰分别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
既蒙印可。
方得名為證也。
實非諸位小乘天魔外道。
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古德雲。
世間文字法師暗證禅人。
為佛法大患。
誠可哀哉。
今所證者則異於是。
既即無生法忍也。
此之大定。
具足衆法。
一正宗非異證。
二圓契非空證。
三究竟不異證。
四設利下濟證。
五道由法爾證。
六了義非偏證。
故得名為證也。
然雖如是。
猶涉義路分别。
譬如有人撚空為線。
欲其成就。
徒廢精神。
若是本分衲僧腦後眼開。
當自知矣。
君不見。
君之一字。
指決之辭。
於斯薦得。
總持門開。
親見祖師本來面目。
百千三昧無量妙義皆從此入。
所以善财參見衆藝童子言。
我常唱此字母。
入般若波羅蜜門。
則知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也。
於此不明。
設使辭同炙[火*果]辯瀉懸河。
翻被文字語言流浪無有了時。
日來月往翰墨雲興。
歲久時長編卷山積。
究懷永歎惘怫長嗟。
心地法門遠之遠矣。
古德雲。
學道先須有悟由。
還如曾鬥快龍舟。
雖然舊閣閑田地。
一度赢來方始休。
以此而推。
須有發明悟入始得。
故雲。
最初一句。
同道方知。
絕學無為閑道人。
絕學者。
絕世間之學。
學無為之學也。
世間之學非出離故也。
無為學者。
非小乘有為。
入大乘無為也。
小乘有為非究竟也。
學般若菩薩與法冥合。
於一切法應無所住。
心無挂礙。
得大自在。
作而無作。
為而無為。
故雲絕學無為也。
閑道人者。
與道相應。
不與塵勞拘系。
故名為閑。
良由一切衆生從無始來以至今日。
背覺合塵。
於諸前境念念之中。
随逐諸塵無有暫舍。
何由出離。
學道之人能轉萬物。
不為萬物所轉。
目前千差心閑一境。
水邊林下長養聖胎。
看月色以逍遙。
聽泉聲而自在。
故雲絕學無為閑道人也。
不除妄想不求真。
所言妄想者即虛妄想念也。
良由一切衆生十二時中攀緣之心無有間斷。
心如念水之龜。
意似迎風之馬。
未嘗停息。
故名凡夫也。
所言真者即一真佛性也。
今此道人與法相應。
不落凡聖二途。
亦乃簡異二乘也。
小乘之人厭離世間生死。
樂求界外涅柈。
學般若菩薩會萬法皈於自己。
故雲不除妄想不求真也。
故修山主雲。
具足凡夫法。
凡夫不知。
具足聖人法。
聖人不會。
聖人若會即是凡夫。
凡夫若知即是聖人。
此兩則語是一理二義。
傳雲。
若辨得。
不妨於佛法中有個入處。
若辨不得。
莫道不疑。
無明實性即佛性。
無明者無般若大智之明也。
佛性者即究竟清淨覺性也。
從無始已來虛生浪死。
不能出離。
皆因無明而流轉也。
故知無明即煩惱根本也。
為八萬四千塵勞之果。
作十二因緣之首。
河沙煩惱由此而生。
塵劫輪回以之不絕。
非想定後還作狸身。
無明坑中猶為病行。
古德雲。
疾如掣電。
猛似狂風。
瞥起塵勞速於瀑流之水。
歘成五欲急過旋轉之輪。
是以結構四魔驅馳十使。
皆無明之使然也。
未了之人迷為實事。
今此道人以般若智照了無明。
即明明見佛性。
故曰無明實性即佛性也。
幻化空身即法身。
既了無明即是佛性。
當知幻身即是法身也。
所言法身者。
教有五分法身。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五智見也。
傳曰。
智冥真境盡法為身故曰法身。
法以軌持為義。
身以積聚為義。
此之法身能軌生一切法故。
能遍攝一切法故也。
達法之人。
了父母緣生虛幻之身即是金剛常住不壞之身。
故曰幻化空身即法身也。
法身覺了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以般若智照五蘊皆空。
無有一物。
無有邊表。
無有名字。
強名法身也。
昔太原孚上座為座主時。
因講維摩經至法身義時。
免道者在座下聽。
乃問座主雲。
适來講者是諸佛法身。
那個是座主法身。
座主雲法身豈有二耶。
道者雲。
如人說食終不濟饑。
欲了心源以悟為則。
師雲。
某甲說法身義祇如此。
卻請道者為說。
道者雲。
且辍講三五日。
於空室内靜坐體取法身。
師一依所言。
屏息諸緣端居靜室。
早晨忽聞鼓角聲瞥然大悟。
雲始知本來無物。
洎合一生空過。
故雲法身覺了無一物也。
本源自性天真佛者。
今若返本皈源不假修證。
始知本來成佛。
行住坐卧觸目遇緣。
頭頭垂示法法齊彰。
無非佛事。
故法燈雲。
誰信天真佛。
興悲幾萬般。
蓼花開古岸。
白鹭立沙灘。
露滴庭莎長。
雲收溪月寒。
頭頭垂示處。
子細好生觀。
五陰浮雲空去來。
三毒水泡虛出沒。
學法之人。
了五陰不實猶如浮雲。
知三毒虛幻還同水泡。
所言五陰者。
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也。
色以窒礙為義。
受以納頌為義。
想以想像為義。
行以遷流為義。
識以别識為義。
了五陰即人空也。
所言三毒者。
一貪二嗔三癡也。
於順境即起貪心。
於逆境即起嗔心。
以無智故容受則是癡也。
了此則是法空也。
五陰既如太虛浮雲空自去來。
三毒還如水上之泡虛然出沒。
洛浦雲。
祇知泡向水中出。
豈知水亦從漚生。
權将漚水類餘身。
五蘊虛攢假立名。
達解蘊空漚不實。
方能明見本來真。
若未達此則生死海中虛出沒也。
證實相。
無人法。
剎那滅卻阿鼻業。
無相之相故名實相。
證此實相即無人法。
二空也。
以剎那至速頃能滅多劫重罪也。
所言剎那者。
譬如力士斷藕絲頃。
不取方便唯取斷時。
謂之剎那也。
一剎那中具九百生滅。
乃至速之頃也。
所言阿鼻者即梵語也。
此雲無間。
即極重地獄也。
在七金山下。
所謂唬唬[(口*皮)/女]嚯嚯嘙等。
即八寒八熱是也。
於諸地獄極重極苦。
其中受罪無有間斷也。
今與法相應。
善惡諸相自然寂滅。
古德雲。
我尚不可得。
非我何可得。
故雲剎那滅卻阿鼻業也。
若将妄語诳衆生。
自招拔舌塵沙劫。
此即永嘉大悲願力發此言也。
故知先聖恩重難報則可知矣。
切恐末世衆生信根淺薄。
向此門中退失道心。
設此重誓也。
若我妄語欺诳汝等。
即當自堕泥犁地獄。
拔舌犁耕受其極苦。
非但一劫乃至經塵沙劫也。
所言劫者。
梵語具足應言劫波。
此翻時分。
劫亦多種。
所謂芥子劫塵點劫拂石劫等。
具如經論所載。
今不言名号而言塵沙者。
但言其多劫也。
大師所說親證法門。
欲令一切衆生見性成佛。
豈有妄言。
猶恐信之不及爾。
頓覺了。
如來禅。
六度萬行體中圓。
非漸次而知故雲頓覺也。
如來禅者。
簡異四種禅那。
一菩薩唯識禅。
二聲聞偏空禅。
三人天因果禅。
四外道異計禅。
今此定門即是世尊靈山會上以青蓮目瞬視迦葉。
迦葉微笑。
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葉。
迦葉付阿難。
阿難付商那和修。
乃至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西來東土。
展轉至曹溪六祖。
自後燈燈續焰祖祖聯芳。
已至如今兩手分付。
且道有分付無分付。
若是本分衲僧自知落處。
總謂之六度。
别謂之萬行。
此之行門皆在一念之中。
本來圓滿也。
所言六度者。
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也。
皆言度者何也。
為各有對治故言度也。
布施度悭貪。
持戒度毀犯。
忍辱度瞋恚。
精進度懈怠。
禅定度昏散。
智慧度愚癡。
故雲六度也。
此之度門今非諸小乘分修六度。
權位菩薩兼修六度。
乃於一念之中圓修六度。
故雲體中圓也。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迷時三界有。
悟則十方空。
故雲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也。
雲六趣者。
一人二天三修羅四餓鬼五畜生六地獄也。
皆言趣者其故何也。
為一切衆生一念迷妄。
業識茫茫。
随其業力自趣入於六道之中。
非他人使然也。
古德雲。
貪嗔愛水滋潤苦芽。
一向徇塵不知返本也。
所言空空者謂都無實義故也。
無大千者即丈六金身所化之境也。
今與般若相應。
豈止能空六趣衆生。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化之境亦無實義。
故雲覺後空空無大千也。
無罪福。
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若一念相應則無罪福損益等相也。
古德雲。
若人發心皈源。
十方世界悉消殒。
況其罪福者乎。
既達諸法性空。
寂滅性中即無我人衆生壽者等相。
與般若無相法門相應。
則不在語言诠辨問難。
故雲無罪福。
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也。
比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須剖拆。
一點靈光本來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别。
良由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來。
未嘗遭遇知識發明見性。
譬若塵土之鏡久翳昏暗不能照物。
今日既遇知識發明己見拂去塵垢。
本來光彩蓦然透漏照天照地。
所以先德雲。
心光騰輝逈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上句拈情。
下句顯法。
誰無念誰無生者。
則是誰人無念誰人無生也。
人之心念生滅無有間斷。
其生滅心如落車聚不可勝數。
念念之間無有停息。
如燈焰焰似水涓涓。
行則心稱十方。
坐則意攀三世。
故雲誰無念誰無生也。
若實無生無不生者。
若實曉得無生之理。
即不染一切諸法生相。
無妨萬法之生也。
修山主雲。
萬法無生相。
一年一度春。
故雲若實無生無不生也。
喚取機關木人問。
求佛施功早晚成。
重為譬出令其易曉也。
上來因說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永嘉切恐後人随語生解作斷滅之見。
故特此點竄也。
學般若菩薩須遇知識發明己見。
於有念中達其無念。
於生滅中悟無生滅也。
若謂一向無念無生為無生法忍。
譬如機關木人亦無心念。
欲期成佛無有是處。
故雲早晚成也。
早晚者即江浙方言。
猶何時可成也。
放四大。
莫把捉。
寂滅性中随飲啄。
四大者謂地.水.火.風也。
從無始來舍身受身。
常為四大拘系不得自在。
今了四大性空。
於法自在。
在水全水。
在火全火。
在地全地。
故修山主雲。
地大不容水火風。
一大既爾四大同。
四大未嘗不周遍。
周遍何曾有混融。
狀若千燈同一室。
又如萬像一鏡中。
四大異名無四性。
界處根塵識不通。
若曉此旨。
故雲放四大也。
所言莫把捉者。
既了四大性空。
又向何處把捉。
故雲莫把捉也。
寂滅性中随飲啄者。
若了四大本空。
五陰非有。
卻好任意浮沉。
随緣飲啄。
故杯渡雲。
粗也餐。
細也餐。
莫向凡夫相上看。
也無粗。
也無細。
上方香積無根蒂。
故雲寂滅性中随飲啄也。
諸行無常一切空。
即是如來大圓覺。
非唯四大之相本空。
亦乃所作諸行盡皆空寂也。
言諸行者非止一行。
乃至種種萬行。
皆悉本來空寂。
故經雲。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生垢色皆皈於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皈於水。
暖氣皈火。
動轉皈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故雲諸行無常一切空也。
即是如來大圓覺者。
既了諸法本來空寂。
即與大圓覺性相應也。
但猶一切衆生日用而不知。
故裴相雲。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
凡夫也。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
菩薩也。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
如來也。
故雲即是如來大圓覺也。
決定說。
表真僧。
有人不肯任情征。
内懷聖胎。
發言殊異。
果敢無猶豫之辭。
故雲決定說也。
學般若之人識心達本。
萬慮都忘。
巍巍堂堂三界獨步。
為法門之領袖。
作人天之導師。
故雲表真僧也。
有人不肯任情征者。
設或有人不肯我之所蘊無上妙法。
以種種世智難問於我。
我即一任佗人征難也。
古德雲。
直饒汝盡十方世界都作一個問訊頭問我。
不消老僧彈指一下。
并乃高低普應前後無差。
祇恐信之不及也。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葉尋枝我不能。
直下頓入佛之知見。
不随漸次教相涉曆。
故雲直截也。
先德雲。
祇此個事。
若在語言上。
三乘十二分教豈不是無言說。
因什麼道教外别傳。
唯此一法直下明心。
但求其本不徇其末。
故雲直截根源也。
佛所印者。
諸佛法門遞相印可。
一印印定。
起畢同時更無前後。
故名曰印也。
摘葉尋枝我不能者。
名相之學猶如摘葉頭數法門。
無有窮盡。
徒自困疲終無所益。
故曰我不能也。
摩尼珠人不識。
如來藏裡親收得。
梵語摩尼。
此雲如意珠也。
體性輕軟。
潔淨如法。
具諸功德。
唯此一寶可喻佛性。
人人皆有此寶而不得受用者何。
為無明塵垢所覆不能自現。
故雲人不識也。
如來藏裡親收得者。
此摩尼珠非世所有。
乃於如來秘密藏中親獲此寶。
所言如來藏者。
有在纏如來藏。
有出纏如來藏。
衆生常為三毒五陰煩惱所覆。
雖有寶藏不得受用。
謂之在纏如來藏也。
若乃諸佛三德精明湛然圓滿。
包容法界種種功德。
謂之出纏如來藏也。
藏即且緻。
阿那個是珠。
豈不見僧問南泉。
摩尼珠人不識。
如來藏裡親收得者。
如何是藏。
師雲王老師與你往來者是藏。
僧雲如何是珠。
師乃召僧雲師祖師祖。
僧應諾。
師雲。
去。
你不會我意去。
莫道這僧不薦。
設使薦得。
我也知你摸索未着在。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顆圓光色不色。
此摩尼珠。
珠有六竅。
喻六根也。
迷為六賊自劫家寶。
所有無量功德法财盡為六賊所盜也。
若乃悟之。
謂之六般神用也。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口談說。
在足運奔。
用無盡也。
空不空者。
此之妙用非其有無可見。
所以道。
若言其有。
無狀無形。
若言其無。
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