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注(彥琪注)

關燈
之靈。

    故雲空不空也。

    一顆圓光色非色者。

    此之寶珠從無始來烜(達反起也)赫靈明。

    照十方界。

    故知真色無形而森羅大千。

    古德雲。

    青青翠竹盡是真如。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故雲一顆圓光色不色也。

     淨五眼。

    得五力。

    唯證乃知難可測。

     諸經皆雲五根五力。

    今言五眼五力者。

    今按諸經論唯淨名經所出。

    且依文解之。

    所謂五眼者。

    一天眼二肉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也。

    具足五眼為如來。

    即得五力現前。

    一信力二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故雲淨五眼得五力也。

    唯證乃知難可測者。

    此之心地法門直須親證乃可得知也。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則不可以情量測度。

    經曰。

    若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

    縱經塵劫終不能着。

    故雲唯證乃知難可測也。

     鏡裡看形見不難。

    水中捉月争拈得。

     雖鏡裡之形可見。

    且水中之月不可取也。

    良由世人背此覺性。

    認其影像。

    流浪生死頭出頭沒。

    深着前境不能出離。

    故賢愚經雲。

    譬如晴夜有衆猕猴。

    於樹井傍忽見月影。

    即便遞相下井捉月。

    欲其所得終不可也。

    良由一切衆生随逐外緣。

    欲其返本亦複如是。

    故雲水中捉月争拈得也。

     常獨行。

    常獨步。

     達法之人不以萬法為侶。

    高超三界獨步大方。

    故曰常獨步也。

    未了之人無量劫來常與諸塵作對。

    既迷覺性深附塵緣。

    念念之間不能舍離。

    故經雲。

    眼根受色。

    耳分别聲。

    鼻嗅諸香。

    舌舐於味。

    所有身根貪受諸觸。

    意根分别一切諸法。

    豈能絕前後際而獨行獨步耶。

     達者同遊涅柈路。

     達者達法之人也。

    涅柈者即不生不滅也。

    涅而不生。

    柈而不滅。

    即無生路也。

    經雲。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柈門。

    此之一路。

    唯明心達本具大乘種性者。

    方能步步蹈佛階梯而仝遊也。

    須知三果浩浩。

    六道茫茫。

    盡是失路頭人。

    是以千聖出興為一大事因緣。

    勸汝等諸人同行此路。

    自是諸人不肯。

    古德雲。

    天堂路上生荊棘。

    地獄門前滑似苔。

    可謂少人蹈着也。

     調古神清風自高。

    貌悴骨剛人不顧。

     未了之人深着世緣。

    趣味浮豔精神昏亂。

    内失所守則非道人動靜也。

    有道之士不染世緣調格古淡。

    精神清爽道風高貌。

    故雲調古神清風自高也。

    貌悴骨剛人不顧者。

    大修行人雖形狀枯悴。

    且心無貪欲。

    内有所主。

    剛如金石人罕識之。

    閻浮提人深着色相。

    流轉生死無有出期而不省悟。

    是以聖人狀同貧士隐在世間。

    則不可測。

    故知本分道人内蘊般若不事華飾。

    風貌清古人罕識之。

    故雲貌悴骨剛人不顧也。

     窮釋子。

    口稱貧。

    實是身貧道不貧。

     有道人不假外飾故曰貧也。

    古德雲。

    學道俨身三常不足。

    則斯謂之欤。

    釋子者。

    從佛受稱。

    具足應雲釋迦氏。

    即五姓之一也。

    我佛因中為太子時。

    王有四子俱為王貶。

    此四太子以德皈人。

    即為強國。

    父王悔憶遣使往诏。

    四子辭過不皈。

    父王歎曰我子釋迦。

    即華言能仁也。

    今不言迦而言釋者。

    從其簡也。

    子者男子之通稱。

    故曰釋子也。

    口稱貧者。

    口雖稱貧。

    内蘊聖法。

    實非貧也。

    實是者乃谛實之言也。

    身貧者。

    為阙世财七寶等也。

    道不貧者。

    若論其道則河沙功德無量法财用無窮盡。

    雖無卓錐之地。

    實是價直娑婆。

    故曰實是身貧道不貧也。

    下文明出也。

     貧則身常被縷褐。

    道即心藏無價珍。

     貧則身乏嚴飾。

    謂之身貧也。

    其道可尊可貴。

    實非貧也。

    古德雲。

    袈裟破後重重補。

    糧食無時旋旋營。

    是以迦葉着糞掃衣。

    佛贊為上行之衣。

    節食儉衣為知足故也。

    道則心藏無價珍者。

    世間七珍金銀瑠璃珊瑚車渠真珠碼碯等寶。

    皆有價直。

    唯有心寶故無價也。

    達磨雲。

    於諸法中心法為上。

    於諸寶中心寶為上。

    此寶無形。

    非具道眼卒難可見。

    故曰藏無價珍也。

     無價珍。

    用無盡。

    利物應緣終不吝。

     再言無價珍者。

    明此寶實非世間之寶也。

    用無盡者。

    世間之寶皆有限量。

    用皆有盡。

    設使壽同彭祖(保八百年人也)。

    富似石崇(富無雙貴人也)。

    乃一世之榮也。

    唯此心寶用無盡也。

    上至十方諸佛。

    經無量劫。

    受用不盡。

    西天二十八祖用不盡。

    唐土六祖用不盡。

    天下老和尚用不盡。

    即今山僧用不盡也。

    利物應緣終不吝者。

    十字街頭堂堂分付。

    何曾吝惜。

    自是時人不肯承當。

    古德雲。

    骊珠不是骊龍惜。

    自是時人不解求。

     三身四智體中圓。

    八解六通心地印。

     三身四智八解六通者。

    乃覺性功用得名也。

    地以能生為義。

    印以号令為義也。

    所言三身者。

    法身.報身.化身也。

    四智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

    八解者。

    一内觀色解脫。

    二外觀色解脫。

    三淨處解脫。

    四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處解脫。

    八究竟滅處解脫。

    此八處解脫即八識解脫。

    所言八識者。

    即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

    七傳送識。

    八阿賴耶即含藏識也。

    所以轉八識為四智。

    束四智為三身也。

    今言轉八識為四智者。

    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為妙觀察智。

    轉七傳送識末那含為平等性智。

    轉八含藏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

    束四智為三身者。

    以成所作智妙觀察智為化身。

    平等性智為報身。

    大圓鏡智為法身。

    此之三身祇一身也。

    要識一身麼。

    頭圓象天。

    足方似地。

    古貌棱層。

    丈夫意氣。

     上士一決一切了。

    中下多聞多不信。

     無上妙法。

    唯上人所聞即能谛了。

    故雲上士一決一切了也。

    是以上士相見目擊道存。

    中下之人祇益多聞。

    所以雲言多則去道轉遠。

    故曰中下多聞多不信也。

    然則三教所有言诠則皆然也。

    大乘菩薩一聞千悟得大總持。

    諸小乘人不任此法也。

    老子雲。

    上士聞道懃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而大笑之。

    不笑不足為道也。

    傳雲。

    可與言而與言。

    不可與言而不與言。

    可與言而不與言謂之失人。

    不可與言而與言謂之失言也。

    故寒山詩雲。

    上人心猛利。

    一聞便知妙。

    中流心清淨。

    審思雲甚要。

    下士鈍暗癡。

    頑皮最難裂。

    直待血淋頭。

    始知自摧滅。

    看取開眼賊。

    鬧市集人決。

    死屍棄如塵。

    此時向誰說。

    男兒大丈夫。

    一刀兩斷截。

    人面禽獸心。

    造作何時歇。

    先聖激勵如此。

    其有善根者聞之必有感焉。

     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精進。

     垢衣者即無明煩惱也。

    衣者以蓋覆為義。

    垢者即塵垢也。

    塵以染污為義。

    此之無明能蓋覆清淨法體。

    能染污微妙覺性。

    故喻垢衣也。

    但自懷中解垢衣者。

    況此己事非他人可為故也。

    從等覺已還皆是垢衣大士也。

    見性之人潛藏密用。

    不為塵勞無明蓋覆。

    故雲解垢衣也。

    古德雲。

    卸卻膩脂帽子。

    脫卻骨臭布衫。

    擺手出荊棘林。

    得大自在也。

    小乘之人專求事相。

    雖身圍法座。

    心繞法塵。

    是外誇精進也。

    寶公人定亥。

    勇猛精進成懈怠。

    即其謂也。

     從佗謗。

    任他非。

    把火燒天徒自疲。

     以言毀辱謂之謗。

    以是為不是謂之非也。

    見性之人十二時中所遇順逆之境心則安然。

    不為萬境所轉也。

    一任毀謗於我。

    我既不受。

    惡言謗渎返自皈己。

    所謂自作自受也。

    譬若有人手執火燧拟欲燒天。

    徒自困疲終不可得。

    故雲把火燒天徒自疲也。

     我聞恰似飲甘露。

    銷融頓入不思議。

     我聞毀謗之言。

    恰似飲甘露。

    心自清涼不生熱惱。

    未了之人聞毀謗是非之言。

    心生煩惱。

    所謂蓦然一處撥着。

    三處一時火起。

    不可止也。

    古德雲。

    覺華有種無人種。

    心火無煙日日燒。

    唯見性之人所聞逆順之言。

    心得自在。

    即入不思議解脫妙門。

    故雲銷融頓入不思議也。

     觀惡言。

    是功德。

    此則成吾善知識。

     耳聞惡言不起嗔心。

    即能成就定慧之力也。

    不為六賊盜竊家寶。

    功德法财從此增長。

    則知彼毀謗之人返乃為我善知識也。

    不言聞惡言而言觀者。

    即六根互用也。

    我佛世尊成道之日。

    群魔競作。

    如來哀愍此輩。

    即入慈心三昧。

    是時魔衆終不能害。

    此乃成就萬德莊嚴定慧功德也。

     不因讪謗起怨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若不因上來讪毒毀謗之言加及於我。

    我即了善惡之聲皆不可得。

    譬若風過樹頭。

    祇聞其聲不生分别善惡之音。

    即起怨親平等之心。

    以能成就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即於時中所遇逆順之境。

    以平等心坦然自在無有挂礙。

    若不如此。

    則何以表我無生慈忍道力耶。

     宗亦通。

    說亦通。

     宗通者即法通也。

    法非言說。

    言說非法。

    雲門雲。

    東海鯉魚打一棒。

    雨似盆傾。

    天衣雲。

    山僧倒騎佛殿。

    諸人返着草鞋。

    乃至青平般土。

    皈宗拽石。

    德山入門便棒。

    臨濟入門便喝。

    如上垂慈。

    若無悟心如何明得耶。

    直須洞明宗旨。

    深達本源。

    直下明宗。

    不同圓漸。

    故曰宗通也。

    說通者即義通也。

    善能講說十二部經。

    明法相數一一了知。

    無有疑誤。

    故曰說通也。

    今言宗亦通說亦通者。

    則是法義雙通。

    能具此者極難得其人。

    法門後進不曉其旨。

    互相是非。

    傳曰。

    西天則分河飲水。

    此土乃禅律相非。

    皆不明法義二門也。

    圭峰雲。

    經如繩墨。

    揩定邪正。

    繩墨非巧。

    巧者必以繩墨為憑。

    經論非禅。

    參禅者必以經論為準。

    古德雲。

    今人看古教。

    未免心中鬧。

    欲免心中鬧。

    應須看古教。

    傳雲。

    經是佛語。

    禅是佛心。

    諸佛心口必不相違也。

    大師始者聽習天台智者教觀。

    後有發明知見。

    往曹溪六祖印可。

    故深明此旨。

    故曰宗亦通說亦通也。

     定慧圓明不滞空。

     因中謂之止觀。

    果上謂之定慧。

    定慧不二謂之圓明。

    此圓明之性非小乘斷定。

    故曰不滞空也。

    良由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來為無明煩惱所醉。

    不能出離生死者。

    唯無明昏散所病也。

    是以聖人立止觀二法治之。

    即以止止散。

    即散而寂。

    以觀觀昏。

    即昏而朗。

    則轉成定慧二法。

    定慧不二謂之圓明。

    圓明一法也。

    此之一法。

    諸佛功德無量法财妙用無盡。

    皆在圓明華藏海中受用也。

     非但我今獨達了。

    恒沙諸佛體皆同。

     真覺自雲。

    非獨我今達了如上圓明法性。

    乃至恒沙諸佛圓明覺體盡皆同也。

    故經雲。

    不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所言恒沙者。

    從喻得名也。

    西竺有河名曰恒河。

    此河方四十裡。

    其中有沙。

    沙細如面。

    世尊說法多以此河中沙比其數量。

    今永嘉依經而言也。

     師子吼。

    無畏說。

    百獸聞之皆腦裂。

     師子為獸中之王。

    若哮吼一聲。

    群狐屏迹。

    百獸悉皆腦裂恐怖而走。

    以喻大乘菩薩所說圓頓法音。

    魔宮振動。

    諸小乘器不任大法。

    各生疑惑而不悟解。

    所以華嚴會上如聾如痖。

    不能信受。

    祇如德山入門便棒。

    臨濟入門便喝。

    能有幾個承當。

     香象奔波失卻威。

    天龍寂聽生欣悅。

     香象喻小乘聲聞緣覺定性之人不能回心向大。

    所聞圓頓大乘不能谛信。

    是以法華五千退席禮佛而去。

    譬若象王雖有威德。

    若聞師子吼時即失威奔走。

    故曰香象奔波失卻威也。

    天龍寂聽生欣悅者。

    諸天龍王聞師子吼時心則欣然而悅也。

    以喻大乘菩薩之人聞佛所說大法。

    心生歡喜踴躍無量也。

    如須菩提在般若會中聞佛所說般若喜極成悲。

    故金剛經雲。

    爾時須菩提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即其義也。

     遊江海。

    涉山川。

    尋師訪道為參禅。

     所遊江海涉曆山川。

    途路疲勞奔馳南北。

    非為别事。

    乃為參尋知識決擇死生。

    所謂無常迅速生死事大。

    古投子雲。

    一切世人向緊急處卻閑慢。

    閑慢處卻緊急。

    若欲出離生死。

    須遇善知識為增上緣。

    發明己事。

    實非小緣也。

    所謂青山長在知識難逢。

    故曰尋師訪道為參禅也。

     自從認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關。

     自從往曹溪六祖印證心地法門。

    了知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

    若悟此個法門。

    則了悟本來生死不相幹涉。

    故雲了知生死不相關也。

    若得如此也。

    妙用無窮通身應物。

    行住坐卧語默作做。

    舉動施為折旋俯仰。

    無非皆在大寂定中明明受用。

    下文可見也。

     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祖宗門下頭頭垂示拍拍齊彰。

    傳曰。

    念念釋迦出世。

    步步彌勒下生。

    分别現文殊之心。

    動用運普賢之行。

    門門而皆出甘露。

    味味而盡是醍醐。

    不出菩提之林。

    長處華藏之海。

    晃晃而無塵不透。

    朝朝而溢目騰輝。

    豈勞妙辨以宣揚。

    何假神通而顯示。

    若如此也。

    行住坐卧觸目遇緣。

    雖應用千差且真如之性湛然不動。

    故雲。

    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也。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

     十二時中既動靜皆為佛事。

    假饒有人以利刀毒藥加及我。

    我則坦然閑暇無所畏也。

    故靈山會上有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

    以宿命智各現過去殺父殺母及諸重罪。

    於自心中各懷疑怖。

    於是文殊仗劍持逼如來。

    世尊謂文殊曰。

    住住。

    不應作逆。

    勿得害我。

    我必被害。

    為善被害。

    文殊師利。

    從本已來無有我人。

    但以内心見有我人。

    内心起時我必被害則名為害。

    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夢如幻。

    於夢幻中無有我人。

    乃至能生所生父母。

    於是五百比丘同聲贊言。

    文殊師利大智士。

    深達法源底。

    自手握利劍。

    持逼如來身。

    如劍佛亦爾。

    一相無有二。

    無相無所生。

    是中雲何殺。

    天衣征雲。

    作麼生說個如劍佛亦爾。

    若明此個因緣。

    故能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也。

     我師得見然燈佛。

    多劫曾為忍辱仙。

     非獨我今修此忍辱。

    乃至十方諸佛釋迦如來盡皆修此忍辱苦行也。

    所言然燈佛者。

    世尊因地為雪山童子時。

    值然燈如來出世。

    将五百金錢親買蓮華往彼獻佛。

    願我成等正覺。

    然燈如來為其授記。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說法度人與我無異。

    故雲我師得見然燈佛也。

    忍辱仙者。

    世尊因地為忍辱仙人。

    在於山中修諸苦行。

    值歌利王與諸宮人入山遊獵。

    王晝寝時諸宮人各去遊山。

    忽見庵中有一仙人俨然獨坐。

    是諸宮人俱來瞻仰。

    王起問諸近臣。

    宮人何在。

    左右奏曰往彼仙人庵所也。

    王怒躬自拔劍殺彼仙人。

    於其手足節節支解。

    時彼仙人神色不動。

    王怪而問曰。

    我今殺汝汝還嗔否。

    答曰否。

    王曰汝雖不言嗔。

    必懷嗔怒。

    答曰我心若嗔不得平複。

    我心不嗔。

    使我此身平複如故。

    言訖。

    即時仙人平複如故。

    王見甚異驚怖而走。

    至於中路天降風雨霹靂雲霧。

    迷失道徑終不能去。

    回入山中至仙人所求乞忏悔也。

    乃至舍身飼餓虎。

    割肉濟鷹饑。

    已至種種苦行非止一劫。

    故雲多劫曾為忍辱仙也。

     幾回生。

    幾回死。

    生死悠悠無定止。

     此乃真覺傷歎之辭也。

    未發菩提心已前。

    經無量劫受無量身。

    生死海中浪自出沒無有了時。

    於不遷境上空受輪回。

    向無脫法中妄生纏縛。

    如春蠶之作繭。

    似秋蛾之赴燈。

    以二見之絲。

    纏無明之質。

    以無明貪愛之翅。

    撲生死之火輪。

    從生至死無有休息。

    如繩系飛鳥。

    放去又還來。

    故雲。

    幾回生。

    幾回死。

    生死悠悠無定止也。

     自從頓悟了無生。

    於諸榮辱何憂喜。

     自從頓悟了一切法皆悉無生。

    則於諸榮辱之境有何憂喜。

    良由至人於生死界内得其自在。

    故寒山詩雲。

    莊生說送終。

    天地為棺椁。

    吾皈此有時。

    唯須一番泊。

    死作餒青蠅。

    吊不勞白鶴。

    餓着首陽山。

    生廉死亦樂。

    若得其旨即頓悟了無生也。

    於諸榮辱何憂喜者。

    既能頓悟無生。

    生死尚得自在。

    即知榮辱之境則可外矣。

    榮辱既忘。

    憂喜之心從何而有也。

     入深山。

    住蘭若。

    岑崟幽邃長松下。

     入深山者。

    則非阓鬧之處也。

    住蘭若者。

    具足應雲阿蘭若。

    即僧舍也。

    岑崟者。

    山之高貌也。

    長松下者。

    即物外優遊之地也。

    見性之人随緣度日任性逍遙。

    或入深山或居岩谷。

    随處建立應物無方。

    無不可也。

    白雲青嶂。

    松下水邊。

    皆道人之境界也。

     優遊靜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實蕭灑。

     優遊者。

    不拘系之貌也。

    出家之士識心達本。

    優遊三界脫灑四生。

    不為塵勞萦絆。

    逍遙自在。

    靜坐安居。

    故雪豆雲。

    出家兒得與麼尊貴。

    得與麼高上。

    萬乘位高而不挹。

    五侯門峻而不趨。

    目對千山心閑一境。

    重重嵓樹垂陰善吉之門。

    疊疊溪雲布彩維摩之室。

    此中相見。

    豈不快哉也。

     覺則了。

    不施功。

    一切有為法不同。

     覺了一切諸法即不施有為功行也。

    有為功行非究竟也。

    故寒山雲。

    我見轉輪王。

    千子常圍繞。

    十善化四天。

    莊嚴多七寶。

    七寶鎮随身。

    莊嚴甚妙好。

    一朝福報盡。

    猶若栖蘆鳥。

    還作牛領蟲。

    六趣受業道。

    況複諸凡夫。

    無常豈長保。

    以此而知。

    有功之功功皆無常。

    無功之功功不虛棄。

    故雲一切有為法不同也。

     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住相布施者。

    不與般若相應。

    為着相故成有為功行。

    非究竟。

    故古德雲。

    若般若不修。

    萬行虛設。

    所修功行不能稱性也。

    所言布施者。

    運心廣大謂之布。

    推己惠人謂之施。

    故曰布施也。

    即六度之一度也。

    生天福者。

    所感果報祇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