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注(彥琪注)
關燈
小
中
大
之福也。
終非究竟。
譬如仰箭射空。
終不至天也。
勢力盡。
箭還堕。
招得來生不如意。
仰箭射空。
勢力既盡終墜於地。
人天福謝亦複如是。
所謂人間四相天上五衰。
皆福謝之相也。
所言四相者。
一生相。
二老相。
三病相。
四死相也。
五衰者。
一花冠堕地。
二目睫瞤動。
三眷屬離散。
四身光自滅。
五不樂本官也。
招得來生不如意者。
古德雲。
人天福報為三生冤。
人罕知之。
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
以此世福恣情娛樂。
臨命終時福盡業在。
返堕惡道受種種苦。
故雲招得來生不如意也。
争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故知諸位小乘人天福報有為之法皆非究竟也。
争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清淨覺地。
此之一路。
從來千聖不曾蹈着。
向第二門中略憑言說。
所以西竺初祖雲。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則法法絕待。
盡皆照體獨立。
如指不自觸。
如刀不自割。
如地不自堅。
如水不自濕。
如火不自熱。
如風不自動。
如耳不自聞。
如鼻不自嗅。
如舌不自了。
如身不自覺。
如意不自知。
如眼不自見。
所以雲。
若眼作眼解則生眼倒。
若眼作無眼解則生無眼倒。
若執有眼即迷其無眼。
由有眼故則妙見不通。
故經雲。
無眼無色。
複有迷眼作無眼者即失其真眼。
如生盲人不能辨色。
故經雲。
譬如眼敗之士。
其於五色不能複利。
諸聲聞人亦複如是。
唯其如來得真天眼。
常在不昧。
悉見諸佛國土。
以不二見故。
即不仝凡夫。
所見悉能見故。
不仝聲聞。
所見不同凡夫所見。
謂之超凡。
不同聲聞所見。
謂之越聖。
既能超凡越聖。
即達佛之知見。
故雲一超直入如來地也。
但得本。
莫愁末。
如淨瑠璃含寶月。
若得其本。
末可知也。
古德雲。
今之講者偏彰漸義。
禅者唯播頓宗。
禅講相違。
胡越之隔。
由是人與法差。
法與人病。
佛意本末難見散義浩博難尋。
然而泛學雖多。
秉志極少。
以本接末則可知矣。
故雲但得本莫愁末也。
如淨琉璃含寶月者。
琉璃喻法身妙境。
寶月喻解脫真智。
境智冥合瑩徹十方。
爍爍靈光騰今騰古。
猶如琉璃盤内更盛明月也。
我今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終不竭。
如意珠者。
摩尼寶珠也。
唯此一珠具諸功德。
於諸寶中此寶為上。
利用如意。
可喻心寶也。
經雲。
獨王頂上有此一珠。
不妄與人。
此之一寶非從外得。
但猶一切衆生妄念蓋覆不能明現。
古德雲。
譬如衣下明珠。
雖明不照。
似宅中寶藏。
似有如無。
今日永嘉解此一珠赈濟有情。
用無窮盡。
故雲終不竭也。
江月照。
松風吹。
永夜清霄何所為。
入夜月華窗底白。
有時松韻枕根清。
此個消息。
設使千聖出興。
具無礙辨才。
也說不及。
放一線道。
且向建化門中略憑話會。
強而言之。
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一切衆生雖生其中而不自知。
諸小乘人不能趣向也。
此之境界不凡不聖。
雖難可見。
祇在目前。
山高海闊栢短松長。
柳綠花紅莺吟鶴唳。
江月照。
松風吹。
永夜清霄何所為。
若是本分道人。
一覺直到天曉也。
佛性戒珠心地印。
霧露雲霞體上衣。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或謂之佛性。
或謂之戒珠。
或謂之心地。
或謂之心印。
皆一法也。
随其功用各得異名。
能覺知故名曰佛性。
瑩淨無垢名曰戒珠。
能生諸法名曰心地。
号令群品名之曰印也。
雖有三名而無三法。
以此而推。
森羅萬象觸目遇緣。
器界山河皆同一體。
霧露雲霞盡非他物。
故曰霧露雲霞體上衣也。
降龍缽。
解虎錫。
缽盂錫杖皆道具之名也。
缽盂即應量器也。
錫杖者。
振作錫聲也。
所言降龍缽解虎錫者。
名随緣起而得名。
降龍缽者。
因世尊降火龍外道也。
昔者有三迦葉投佛出家。
退失道心。
侍火龍外道。
佛觀其根性既熟。
即往度之。
爾時往彼求宿。
時迦葉言。
此無空室可宿。
唯有火龍石窟。
還可宿否。
佛往彼宿。
是時中夜火龍現通。
鼻中出煙鱗甲生火。
逡巡熾然欲害於佛。
爾時世尊即起慈心。
現三昧火。
漸漸明瑩。
火龍毒火返自燒身無處逃避。
唯見世尊寶缽之中清涼廣大。
乃自投身入於缽内。
故名降龍缽也。
解虎錫者。
始因高僧稠禅師在懷州王屋山習定。
見二虎鬥。
即以錫杖以中解之。
二虎各自分去。
遂此名焉。
故雲降龍缽解虎錫也。
兩钴金镮鳴曆曆。
兩钴者。
表真俗二谛也。
六镮者。
表六波羅蜜也。
中心表中道也。
鳴曆曆者。
振錫之聲。
上士聞之即可入道。
小乘錫杖即四钴十二镮也。
四钴表四谛。
十二镮表十二因緣。
中心浮圖表住持三寶也。
忽若在衲僧手中何如表示。
祇如大師當時持往曹溪親見六祖。
繞禅床三匝。
大振一下。
且道成得什麼邊事。
明眼衲僧試定當看。
不是标形虛事持。
如來寶杖親蹤迹。
不是外現威儀标其形體虛然自謂任持也。
故寶公雲。
丈夫運用堂堂。
逍遙自在無方。
一切不能為害。
堅固猶若金剛。
豈虛事持耶。
如來寶杖親蹤迹者。
經雲。
佛告比丘。
汝等應受持錫杖。
所以者何。
過去如來現在諸佛皆執持故。
為聖人标幟也。
故曰如來寶杖親蹤迹也。
如或不薦。
問取德山老人。
不求真。
不斷妄。
了知二法空無相。
不求真。
故越凡夫法也。
不斷。
妄故越二乘法也。
二乘之人棄妄求真。
斷煩惱求菩提。
證有為涅柈。
故非究竟出離之道也。
大乘之人更不求真亦不斷妄。
則知真妄二法本無相狀。
故寶公雲。
也無頭。
也無手。
世界壞時渠不朽。
故雲了知二法空無相也。
無相無空無不空。
即是如來真實相。
上句展轉拂迹。
下句直明真谛也。
因上所言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永嘉切恐後人落在空無相中。
故有此點示也。
言無相者。
即無諸事法也。
無空者。
即無諸理法也。
無不空者。
則能遣之法亦空也。
即是如來真實相者。
即入如來無相微妙法門也。
心鏡明鑒無挂礙。
廓然瑩徹周沙界。
心鏡既明。
鑒物無礙。
傳曰。
諸智慧者以譬喻得解。
明心之士其心猶如明鏡。
能接衆象盡入其中。
無有窒礙。
清淨含容無有邊際。
古德雲。
打破鏡來與汝相見。
盡十方世界是一面鏡。
且向什麼處下手。
若向這裡薦得。
靈光透漏無蓋覆處。
故雲廓然瑩徹周沙界也。
萬象森羅影現中。
一顆圓光非内外。
在天燦然。
仰而觀之謂之萬象。
在地卓爾。
俯而察之謂之森羅。
傳曰。
森羅及萬象。
一法之所印。
豈從外得耶。
祇在一切衆生一念心光影現之中。
故雲萬象森羅影現中也。
一顆圓光非内外者。
一點光明無表無裡。
靈明烜赫瑩徹十方。
無有内外。
故肇法師雲。
會萬法皈於自己者。
其為聖人乎。
豁達空。
撥因果。
漭漭蕩蕩招殃禍。
豁達空者。
乃西天外道所修斷滅空也。
撥因果者。
一向着空撥無因果也。
故知世出世間人天一切因果善惡等業毫發不差。
經雲。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且外道不知此法故迷因果也。
既落斷滅之見。
所招殃過不可言說。
譬若大海漭漭蕩蕩無有邊表。
故雲漭漭蕩蕩招殃過也。
棄有着空病亦然。
還如避溺而投火。
若棄其有見而着無見。
則其病亦然也。
故古德雲。
便拟疑心斂念接事皈空。
不瞬不動。
閑目藏睛。
随有念起即便破除。
細想才生即便揭擦。
如斯見解正是落空外道魂不散底死人。
故雲棄有着空病亦然也。
譬如有人避大水之溺而投火燧之中。
故雲還如避溺而投火也。
舍妄心。
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僞。
若舍虛妄之心。
欲取真如之理。
則取舍之心成巧僞之行也。
傳雲。
取一邊。
舍一邊。
徒增妄慮。
執自性。
逃自性。
轉失真源。
其由空有兩忘一味雙顯。
居斷絕地即煩惱根。
信不誣矣。
故羅山雲。
粗餐易飽。
細嚼難饑。
根本差殊。
良由自錯。
學般若之人到此切須子細體究。
學人不了用修行。
真成認賊将為子。
學般若之人不了心地法門而修有為功行。
皆非究竟。
盡屬有為。
正在生死岸頭。
如棱嚴十種修仙與諸不了義權位行人。
皆未能出離也。
良由以取舍虛僞之心而謂修證無上菩提。
猶如世人認賊為子欲其親的無有是處。
故雲真成認賊将為子也。
損法财。
滅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識。
既認賊為子。
法财功德如何保任。
盡皆失去。
故雲損法财滅功德也。
莫不由斯心意識者。
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之曰心。
以心籌量名之曰意。
了了别知名之曰識也。
以此三法遷流種種諸行。
造作種種之業。
皆由此也。
傳曰。
心異則千差競起。
心平則萬法坦然。
心染則六道四生。
心空則一道清淨。
故雲莫不由斯心意識也。
是以禅門了卻心。
頓入無生知見力。
上來所修皆是無益苦行。
固非真實也。
唯般若一法方為究竟。
大般若經雲。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是諸佛母。
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出家之士得不盡心於此。
是以雲門大師警策兄弟曰。
一等是蹈破草鞋行腳。
抛卻父母師長。
直須者些子眼睛始得。
若遇本色咬豬狗手腳。
不惜性命入泥入水相為。
有可咬嚼。
眨上眉毛。
高挂缽囊一十年二十年。
打取徹去。
莫然不成辦。
從上諸聖無不擊發勸於此個門中用心。
故雲是以禅門了卻心。
頓入無生知見力也。
大丈夫。
秉慧劍。
般若鋒兮金剛焰。
世間之士。
有慷慨之志。
乘镆铘之刃。
以忠孝之心。
佐贊明君。
威武天下。
謂之丈夫。
今言大丈夫者。
具出世之大智。
秉智慧之劍。
以般若為鋒铓。
中金剛為猛焰。
破煩惱網。
出生死境界。
故雲大丈夫也。
傳曰。
雖女人孺子。
有此志者亦名大丈夫。
雖八尺巍巍之士。
無此志者不名大丈夫也。
所言金剛者。
金中最剛故曰金剛。
極堅極利。
喻般若焉。
堅故萬物不能摧。
利故摧萬物。
唯帝釋有之。
福薄者難見。
其為用也欲拟皆空。
拟山即山崩。
拟海即海竭。
其功力不可思議。
故喻般若也。
非但能摧外道心。
早曾落卻天魔膽。
但猶獨也。
非獨摧伏西竺六師外道之心。
早曾落卻天魔膽也。
寶星經雲。
有一魔王於衆魔中而為上首。
即於平日以手案地。
三千大千世界悉皆搖動。
佛成道時。
領諸魔衆欲於佛前以手拍地。
率須彌山惱害世尊。
世尊即入慈心三昧。
是時魔王方乃舉手。
尚不見地。
何況摩觸。
是時魔王心膽驚懼而走。
故雲早曾落卻天魔膽也。
震法雷。
擊法鼓。
布慈雲兮灑甘露。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或謂之慧劍。
或謂之法雷。
或謂之法鼓。
或謂之慈雲。
或謂之甘露。
即是一法随其功用而得名也。
能破疑網。
極堅利故。
謂之慧劍也。
駭動物機。
增長善業。
故謂之法雷也。
聚集人天。
善能号令。
故謂之法鼓也。
能陰覆群生。
皆得清涼。
故謂之慈雲也。
能濟熱惱。
沃焦渴故。
謂之甘露也。
皆般若一法爾也。
龍象蹴蹈潤無邊。
三乘五性皆惺悟。
龍象蹴蹈之所。
固非驢騾所踐之地也。
三乘者。
一菩薩。
二聲聞。
三緣覺乘也。
五性者。
一善性。
二惡性。
三定性。
四不定性。
五闡提性也。
三乘五性惺悟且緻。
忽遇三種病人來還接得否。
患盲者拈槌豎拂他又不見。
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
患痖者教伊說又說不得。
且作麼生接。
若接此人不得。
佛法無靈驗。
昔人雖有此語。
争奈時機不薦。
曾有僧請益雲門。
師曰汝禮拜着。
僧禮拜起。
師以拄杖挃(涉票反。
撞也)。
僧退後。
雲汝不是患盲。
複喚僧近前來。
僧近前。
雲汝不是患聾。
乃雲會麼。
僧雲不會。
雲汝不是患痖。
其僧忽於言下有省。
若薦得這個說話。
何止三乘五性盲聾喑痖悉皆惺悟。
直是須教盡大地人普請作佛去。
還委悉麼。
雖然如此。
若是明眼衲僧。
也須子細詳辨。
雪山肥膩更無雜。
純出醍醐我常納。
西竺雪山有草名曰肥膩。
潔淨香美。
白牛食之所出皆成醍醐上味。
非此間腥膻雜血之乳其不潔也。
雪山喻一真妙境。
香草喻圓修八正道。
牛喻照理真智。
醍醐喻一乘妙法。
以明菩薩不從漸次而修也。
大乘根性從初發心便成正覺。
所言我常納者。
即學般若之士念念與般若相應也。
故下文舉法皆入重重無盡事事無礙境界也。
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徧含一切法。
一性即一真之性也。
一法即一心之法也。
一性圓通一切性者。
即一性圓通法界性也。
一法遍含一切法者。
即一心之法遍含無盡法也。
壽禅師雲。
本生末而末表本。
體用互興真成俗而俗立真。
凡聖交映此顯彼而彼顯此。
主伴齊參生成佛而佛度生。
因果交徹境無自性而他成。
自心無自性而自成他。
理不成就而一即多。
事不成就而多即一。
相雖虛而恒冥一。
體性雖實而常在萬緣。
雖顯露難以情求住。
超然而無方。
大用縱橫。
幻境在一性而融真。
是以八十卷華嚴大經所說。
非昔有而今無也。
傳曰。
三十九品之勝典。
終始交羅。
一十萬頌之妙言。
前後參應。
十處十會如帝網之重重。
十剎十塵如鏡象之涉入。
舉一門則諸門頓顯。
談一品則諸品齊彰。
道樹始成九天仝會。
普光一集十處齊登。
新舊無差。
前後一念。
故末山尼先聽大經。
後因參有悟入。
方信即今現在華嚴法界之中。
有頌雲。
五蘊山頭古佛堂。
毗盧晝夜放毫光。
若能於此非同異。
即是華嚴遍十方。
故雲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徧含一切法也。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一月普現一切水者。
如青霄一月普現江河池沼滄海溪潭等。
凡有水處悉皆現月也。
一切水月一月攝者。
衆水所現唯天上一月爾。
華岩一月三舟譬喻。
經雲。
譬如停舟分月。
彩舟從東去。
一月往東。
從西去。
一月往西。
舟從南去。
一月往南。
舟從北去。
一月往北。
常住之舟見月不動。
如是四維十方盡皆見月。
所以雲。
并安千器。
千月不同。
一道澄江。
一月孤影。
乃至淨水穢水清水濁水。
甘甜苦澀鹹淡等水。
如是於中一時普現。
經雲。
我成道時。
見一切衆生盡皆成道。
傳曰。
諸佛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水淨。
菩提影現中。
信斯言也。
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還共如來合。
衆生心内諸佛。
念念證真。
諸佛心内衆生。
心心作佛。
故雲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仝共如來合也。
良由諸佛親證法身也。
衆生本具法身也。
荊溪雲。
衆生理具諸佛成。
成之與具。
莫不性等。
故雲我性同共如來合也。
故寒山雲。
嘗聞釋迦佛。
親授然燈記。
然燈與釋迦。
祇論前後智。
前後體非殊。
異中無有異。
一佛一切佛。
心是如來地。
即其謂也。
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業。
上文曰一性圓通一切性。
言無礙之性也。
一法遍含一切法。
言無礙之法也。
一月普現一切水。
言無礙之喻也。
今言一地具足一切地。
言無礙之功德也。
所言地者。
地以能生為義。
即初地具足十地功德。
故雲一地具足一切地也。
言非色非心非行業者。
既一地具足十地功德。
其功不可思議。
則色心行業不可測度也。
非色者。
非窒礙之色也。
非心者。
非覺知之心也。
非行者。
非遷流造作之行也。
非業者。
非所作之業也。
今為顯其法性。
所以拈情。
故下文以明妙用也。
彈指圓成八萬門。
剎那滅卻三祇劫。
一彈指頃成就八萬法門。
一剎那間能滅三祇劫罪也。
一念嗔心起。
八萬障門開。
今既悟入無生之理。
八萬四千煩惱轉成八萬四千清淨解脫法門。
即超三大阿僧祇劫。
此修行功力也。
故楞嚴經雲。
消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深可信矣。
所言三祇劫。
即三阿僧祗劫也。
自古釋迦至屍棄如來為一劫。
屍棄至然燈如來為一劫。
然燈至毗婆屍如來為一劫。
故雲三祇劫也。
此事且緻。
祇如禅月雲。
禅客相逢祇彈指。
此心能有幾人知。
如或未知落處。
阿誰敢稱禅客。
一切數句非數句。
與吾靈覺何交涉。
一切名言法相菩提涅柈真如解脫。
非有非無非凡非聖。
頭數法門無有窮盡實非究竟。
故雲一切數句非數句也。
藥山初參石頭便問。
三乘十二分教。
某甲粗亦研窮。
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特來禮拜。
伏望和尚慈悲開示。
師雲。
恁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恁麼不恁麼總不得。
若薦得這個因緣。
許你出荊棘林。
具衲僧眼。
故雲與吾靈覺何交涉也。
不可毀。
不可贊。
體若虛空勿涯岸。
毀譽不動者。
唯見性之人方能解脫也。
未了人於一切順境。
聞贊譽之言即心生歡。
喜於一切逆境聞毀辱之言。
即心生忿怒。
皆不了語言性空也。
達法之士了毀譽之言不可得。
與法體相應。
猶如虛空勿有涯岸。
故雲。
不可毀。
不可贊。
體若虛空勿涯岸也。
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則知君不可見。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即是不離當處常湛然也。
謂此靈覺之性不離十二時中見聞覺知。
若離見聞覺知之外别求覺性。
無有是
終非究竟。
譬如仰箭射空。
終不至天也。
勢力盡。
箭還堕。
招得來生不如意。
仰箭射空。
勢力既盡終墜於地。
人天福謝亦複如是。
所謂人間四相天上五衰。
皆福謝之相也。
所言四相者。
一生相。
二老相。
三病相。
四死相也。
五衰者。
一花冠堕地。
二目睫瞤動。
三眷屬離散。
四身光自滅。
五不樂本官也。
招得來生不如意者。
古德雲。
人天福報為三生冤。
人罕知之。
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
以此世福恣情娛樂。
臨命終時福盡業在。
返堕惡道受種種苦。
故雲招得來生不如意也。
争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故知諸位小乘人天福報有為之法皆非究竟也。
争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清淨覺地。
此之一路。
從來千聖不曾蹈着。
向第二門中略憑言說。
所以西竺初祖雲。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則法法絕待。
盡皆照體獨立。
如指不自觸。
如刀不自割。
如地不自堅。
如水不自濕。
如火不自熱。
如風不自動。
如耳不自聞。
如鼻不自嗅。
如舌不自了。
如身不自覺。
如意不自知。
如眼不自見。
所以雲。
若眼作眼解則生眼倒。
若眼作無眼解則生無眼倒。
若執有眼即迷其無眼。
由有眼故則妙見不通。
故經雲。
無眼無色。
複有迷眼作無眼者即失其真眼。
如生盲人不能辨色。
故經雲。
譬如眼敗之士。
其於五色不能複利。
諸聲聞人亦複如是。
唯其如來得真天眼。
常在不昧。
悉見諸佛國土。
以不二見故。
即不仝凡夫。
所見悉能見故。
不仝聲聞。
所見不同凡夫所見。
謂之超凡。
不同聲聞所見。
謂之越聖。
既能超凡越聖。
即達佛之知見。
故雲一超直入如來地也。
但得本。
莫愁末。
如淨瑠璃含寶月。
若得其本。
末可知也。
古德雲。
今之講者偏彰漸義。
禅者唯播頓宗。
禅講相違。
胡越之隔。
由是人與法差。
法與人病。
佛意本末難見散義浩博難尋。
然而泛學雖多。
秉志極少。
以本接末則可知矣。
故雲但得本莫愁末也。
如淨琉璃含寶月者。
琉璃喻法身妙境。
寶月喻解脫真智。
境智冥合瑩徹十方。
爍爍靈光騰今騰古。
猶如琉璃盤内更盛明月也。
我今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終不竭。
如意珠者。
摩尼寶珠也。
唯此一珠具諸功德。
於諸寶中此寶為上。
利用如意。
可喻心寶也。
經雲。
獨王頂上有此一珠。
不妄與人。
此之一寶非從外得。
但猶一切衆生妄念蓋覆不能明現。
古德雲。
譬如衣下明珠。
雖明不照。
似宅中寶藏。
似有如無。
今日永嘉解此一珠赈濟有情。
用無窮盡。
故雲終不竭也。
江月照。
松風吹。
永夜清霄何所為。
入夜月華窗底白。
有時松韻枕根清。
此個消息。
設使千聖出興。
具無礙辨才。
也說不及。
放一線道。
且向建化門中略憑話會。
強而言之。
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一切衆生雖生其中而不自知。
諸小乘人不能趣向也。
此之境界不凡不聖。
雖難可見。
祇在目前。
山高海闊栢短松長。
柳綠花紅莺吟鶴唳。
江月照。
松風吹。
永夜清霄何所為。
若是本分道人。
一覺直到天曉也。
佛性戒珠心地印。
霧露雲霞體上衣。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或謂之佛性。
或謂之戒珠。
或謂之心地。
或謂之心印。
皆一法也。
随其功用各得異名。
能覺知故名曰佛性。
瑩淨無垢名曰戒珠。
能生諸法名曰心地。
号令群品名之曰印也。
雖有三名而無三法。
以此而推。
森羅萬象觸目遇緣。
器界山河皆同一體。
霧露雲霞盡非他物。
故曰霧露雲霞體上衣也。
降龍缽。
解虎錫。
缽盂錫杖皆道具之名也。
缽盂即應量器也。
錫杖者。
振作錫聲也。
所言降龍缽解虎錫者。
名随緣起而得名。
降龍缽者。
因世尊降火龍外道也。
昔者有三迦葉投佛出家。
退失道心。
侍火龍外道。
佛觀其根性既熟。
即往度之。
爾時往彼求宿。
時迦葉言。
此無空室可宿。
唯有火龍石窟。
還可宿否。
佛往彼宿。
是時中夜火龍現通。
鼻中出煙鱗甲生火。
逡巡熾然欲害於佛。
爾時世尊即起慈心。
現三昧火。
漸漸明瑩。
火龍毒火返自燒身無處逃避。
唯見世尊寶缽之中清涼廣大。
乃自投身入於缽内。
故名降龍缽也。
解虎錫者。
始因高僧稠禅師在懷州王屋山習定。
見二虎鬥。
即以錫杖以中解之。
二虎各自分去。
遂此名焉。
故雲降龍缽解虎錫也。
兩钴金镮鳴曆曆。
兩钴者。
表真俗二谛也。
六镮者。
表六波羅蜜也。
中心表中道也。
鳴曆曆者。
振錫之聲。
上士聞之即可入道。
小乘錫杖即四钴十二镮也。
四钴表四谛。
十二镮表十二因緣。
中心浮圖表住持三寶也。
忽若在衲僧手中何如表示。
祇如大師當時持往曹溪親見六祖。
繞禅床三匝。
大振一下。
且道成得什麼邊事。
明眼衲僧試定當看。
不是标形虛事持。
如來寶杖親蹤迹。
不是外現威儀标其形體虛然自謂任持也。
故寶公雲。
丈夫運用堂堂。
逍遙自在無方。
一切不能為害。
堅固猶若金剛。
豈虛事持耶。
如來寶杖親蹤迹者。
經雲。
佛告比丘。
汝等應受持錫杖。
所以者何。
過去如來現在諸佛皆執持故。
為聖人标幟也。
故曰如來寶杖親蹤迹也。
如或不薦。
問取德山老人。
不求真。
不斷妄。
了知二法空無相。
不求真。
故越凡夫法也。
不斷。
妄故越二乘法也。
二乘之人棄妄求真。
斷煩惱求菩提。
證有為涅柈。
故非究竟出離之道也。
大乘之人更不求真亦不斷妄。
則知真妄二法本無相狀。
故寶公雲。
也無頭。
也無手。
世界壞時渠不朽。
故雲了知二法空無相也。
無相無空無不空。
即是如來真實相。
上句展轉拂迹。
下句直明真谛也。
因上所言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永嘉切恐後人落在空無相中。
故有此點示也。
言無相者。
即無諸事法也。
無空者。
即無諸理法也。
無不空者。
則能遣之法亦空也。
即是如來真實相者。
即入如來無相微妙法門也。
心鏡明鑒無挂礙。
廓然瑩徹周沙界。
心鏡既明。
鑒物無礙。
傳曰。
諸智慧者以譬喻得解。
明心之士其心猶如明鏡。
能接衆象盡入其中。
無有窒礙。
清淨含容無有邊際。
古德雲。
打破鏡來與汝相見。
盡十方世界是一面鏡。
且向什麼處下手。
若向這裡薦得。
靈光透漏無蓋覆處。
故雲廓然瑩徹周沙界也。
萬象森羅影現中。
一顆圓光非内外。
在天燦然。
仰而觀之謂之萬象。
在地卓爾。
俯而察之謂之森羅。
傳曰。
森羅及萬象。
一法之所印。
豈從外得耶。
祇在一切衆生一念心光影現之中。
故雲萬象森羅影現中也。
一顆圓光非内外者。
一點光明無表無裡。
靈明烜赫瑩徹十方。
無有内外。
故肇法師雲。
會萬法皈於自己者。
其為聖人乎。
豁達空。
撥因果。
漭漭蕩蕩招殃禍。
豁達空者。
乃西天外道所修斷滅空也。
撥因果者。
一向着空撥無因果也。
故知世出世間人天一切因果善惡等業毫發不差。
經雲。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且外道不知此法故迷因果也。
既落斷滅之見。
所招殃過不可言說。
譬若大海漭漭蕩蕩無有邊表。
故雲漭漭蕩蕩招殃過也。
棄有着空病亦然。
還如避溺而投火。
若棄其有見而着無見。
則其病亦然也。
故古德雲。
便拟疑心斂念接事皈空。
不瞬不動。
閑目藏睛。
随有念起即便破除。
細想才生即便揭擦。
如斯見解正是落空外道魂不散底死人。
故雲棄有着空病亦然也。
譬如有人避大水之溺而投火燧之中。
故雲還如避溺而投火也。
舍妄心。
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僞。
若舍虛妄之心。
欲取真如之理。
則取舍之心成巧僞之行也。
傳雲。
取一邊。
舍一邊。
徒增妄慮。
執自性。
逃自性。
轉失真源。
其由空有兩忘一味雙顯。
居斷絕地即煩惱根。
信不誣矣。
故羅山雲。
粗餐易飽。
細嚼難饑。
根本差殊。
良由自錯。
學般若之人到此切須子細體究。
學人不了用修行。
真成認賊将為子。
學般若之人不了心地法門而修有為功行。
皆非究竟。
盡屬有為。
正在生死岸頭。
如棱嚴十種修仙與諸不了義權位行人。
皆未能出離也。
良由以取舍虛僞之心而謂修證無上菩提。
猶如世人認賊為子欲其親的無有是處。
故雲真成認賊将為子也。
損法财。
滅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識。
既認賊為子。
法财功德如何保任。
盡皆失去。
故雲損法财滅功德也。
莫不由斯心意識者。
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之曰心。
以心籌量名之曰意。
了了别知名之曰識也。
以此三法遷流種種諸行。
造作種種之業。
皆由此也。
傳曰。
心異則千差競起。
心平則萬法坦然。
心染則六道四生。
心空則一道清淨。
故雲莫不由斯心意識也。
是以禅門了卻心。
頓入無生知見力。
上來所修皆是無益苦行。
固非真實也。
唯般若一法方為究竟。
大般若經雲。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是諸佛母。
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出家之士得不盡心於此。
是以雲門大師警策兄弟曰。
一等是蹈破草鞋行腳。
抛卻父母師長。
直須者些子眼睛始得。
若遇本色咬豬狗手腳。
不惜性命入泥入水相為。
有可咬嚼。
眨上眉毛。
高挂缽囊一十年二十年。
打取徹去。
莫然不成辦。
從上諸聖無不擊發勸於此個門中用心。
故雲是以禅門了卻心。
頓入無生知見力也。
大丈夫。
秉慧劍。
般若鋒兮金剛焰。
世間之士。
有慷慨之志。
乘镆铘之刃。
以忠孝之心。
佐贊明君。
威武天下。
謂之丈夫。
今言大丈夫者。
具出世之大智。
秉智慧之劍。
以般若為鋒铓。
中金剛為猛焰。
破煩惱網。
出生死境界。
故雲大丈夫也。
傳曰。
雖女人孺子。
有此志者亦名大丈夫。
雖八尺巍巍之士。
無此志者不名大丈夫也。
所言金剛者。
金中最剛故曰金剛。
極堅極利。
喻般若焉。
堅故萬物不能摧。
利故摧萬物。
唯帝釋有之。
福薄者難見。
其為用也欲拟皆空。
拟山即山崩。
拟海即海竭。
其功力不可思議。
故喻般若也。
非但能摧外道心。
早曾落卻天魔膽。
但猶獨也。
非獨摧伏西竺六師外道之心。
早曾落卻天魔膽也。
寶星經雲。
有一魔王於衆魔中而為上首。
即於平日以手案地。
三千大千世界悉皆搖動。
佛成道時。
領諸魔衆欲於佛前以手拍地。
率須彌山惱害世尊。
世尊即入慈心三昧。
是時魔王方乃舉手。
尚不見地。
何況摩觸。
是時魔王心膽驚懼而走。
故雲早曾落卻天魔膽也。
震法雷。
擊法鼓。
布慈雲兮灑甘露。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或謂之慧劍。
或謂之法雷。
或謂之法鼓。
或謂之慈雲。
或謂之甘露。
即是一法随其功用而得名也。
能破疑網。
極堅利故。
謂之慧劍也。
駭動物機。
增長善業。
故謂之法雷也。
聚集人天。
善能号令。
故謂之法鼓也。
能陰覆群生。
皆得清涼。
故謂之慈雲也。
能濟熱惱。
沃焦渴故。
謂之甘露也。
皆般若一法爾也。
龍象蹴蹈潤無邊。
三乘五性皆惺悟。
龍象蹴蹈之所。
固非驢騾所踐之地也。
三乘者。
一菩薩。
二聲聞。
三緣覺乘也。
五性者。
一善性。
二惡性。
三定性。
四不定性。
五闡提性也。
三乘五性惺悟且緻。
忽遇三種病人來還接得否。
患盲者拈槌豎拂他又不見。
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
患痖者教伊說又說不得。
且作麼生接。
若接此人不得。
佛法無靈驗。
昔人雖有此語。
争奈時機不薦。
曾有僧請益雲門。
師曰汝禮拜着。
僧禮拜起。
師以拄杖挃(涉票反。
撞也)。
僧退後。
雲汝不是患盲。
複喚僧近前來。
僧近前。
雲汝不是患聾。
乃雲會麼。
僧雲不會。
雲汝不是患痖。
其僧忽於言下有省。
若薦得這個說話。
何止三乘五性盲聾喑痖悉皆惺悟。
直是須教盡大地人普請作佛去。
還委悉麼。
雖然如此。
若是明眼衲僧。
也須子細詳辨。
雪山肥膩更無雜。
純出醍醐我常納。
西竺雪山有草名曰肥膩。
潔淨香美。
白牛食之所出皆成醍醐上味。
非此間腥膻雜血之乳其不潔也。
雪山喻一真妙境。
香草喻圓修八正道。
牛喻照理真智。
醍醐喻一乘妙法。
以明菩薩不從漸次而修也。
大乘根性從初發心便成正覺。
所言我常納者。
即學般若之士念念與般若相應也。
故下文舉法皆入重重無盡事事無礙境界也。
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徧含一切法。
一性即一真之性也。
一法即一心之法也。
一性圓通一切性者。
即一性圓通法界性也。
一法遍含一切法者。
即一心之法遍含無盡法也。
壽禅師雲。
本生末而末表本。
體用互興真成俗而俗立真。
凡聖交映此顯彼而彼顯此。
主伴齊參生成佛而佛度生。
因果交徹境無自性而他成。
自心無自性而自成他。
理不成就而一即多。
事不成就而多即一。
相雖虛而恒冥一。
體性雖實而常在萬緣。
雖顯露難以情求住。
超然而無方。
大用縱橫。
幻境在一性而融真。
是以八十卷華嚴大經所說。
非昔有而今無也。
傳曰。
三十九品之勝典。
終始交羅。
一十萬頌之妙言。
前後參應。
十處十會如帝網之重重。
十剎十塵如鏡象之涉入。
舉一門則諸門頓顯。
談一品則諸品齊彰。
道樹始成九天仝會。
普光一集十處齊登。
新舊無差。
前後一念。
故末山尼先聽大經。
後因參有悟入。
方信即今現在華嚴法界之中。
有頌雲。
五蘊山頭古佛堂。
毗盧晝夜放毫光。
若能於此非同異。
即是華嚴遍十方。
故雲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徧含一切法也。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一月普現一切水者。
如青霄一月普現江河池沼滄海溪潭等。
凡有水處悉皆現月也。
一切水月一月攝者。
衆水所現唯天上一月爾。
華岩一月三舟譬喻。
經雲。
譬如停舟分月。
彩舟從東去。
一月往東。
從西去。
一月往西。
舟從南去。
一月往南。
舟從北去。
一月往北。
常住之舟見月不動。
如是四維十方盡皆見月。
所以雲。
并安千器。
千月不同。
一道澄江。
一月孤影。
乃至淨水穢水清水濁水。
甘甜苦澀鹹淡等水。
如是於中一時普現。
經雲。
我成道時。
見一切衆生盡皆成道。
傳曰。
諸佛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水淨。
菩提影現中。
信斯言也。
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還共如來合。
衆生心内諸佛。
念念證真。
諸佛心内衆生。
心心作佛。
故雲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仝共如來合也。
良由諸佛親證法身也。
衆生本具法身也。
荊溪雲。
衆生理具諸佛成。
成之與具。
莫不性等。
故雲我性同共如來合也。
故寒山雲。
嘗聞釋迦佛。
親授然燈記。
然燈與釋迦。
祇論前後智。
前後體非殊。
異中無有異。
一佛一切佛。
心是如來地。
即其謂也。
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業。
上文曰一性圓通一切性。
言無礙之性也。
一法遍含一切法。
言無礙之法也。
一月普現一切水。
言無礙之喻也。
今言一地具足一切地。
言無礙之功德也。
所言地者。
地以能生為義。
即初地具足十地功德。
故雲一地具足一切地也。
言非色非心非行業者。
既一地具足十地功德。
其功不可思議。
則色心行業不可測度也。
非色者。
非窒礙之色也。
非心者。
非覺知之心也。
非行者。
非遷流造作之行也。
非業者。
非所作之業也。
今為顯其法性。
所以拈情。
故下文以明妙用也。
彈指圓成八萬門。
剎那滅卻三祇劫。
一彈指頃成就八萬法門。
一剎那間能滅三祇劫罪也。
一念嗔心起。
八萬障門開。
今既悟入無生之理。
八萬四千煩惱轉成八萬四千清淨解脫法門。
即超三大阿僧祇劫。
此修行功力也。
故楞嚴經雲。
消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深可信矣。
所言三祇劫。
即三阿僧祗劫也。
自古釋迦至屍棄如來為一劫。
屍棄至然燈如來為一劫。
然燈至毗婆屍如來為一劫。
故雲三祇劫也。
此事且緻。
祇如禅月雲。
禅客相逢祇彈指。
此心能有幾人知。
如或未知落處。
阿誰敢稱禅客。
一切數句非數句。
與吾靈覺何交涉。
一切名言法相菩提涅柈真如解脫。
非有非無非凡非聖。
頭數法門無有窮盡實非究竟。
故雲一切數句非數句也。
藥山初參石頭便問。
三乘十二分教。
某甲粗亦研窮。
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特來禮拜。
伏望和尚慈悲開示。
師雲。
恁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恁麼不恁麼總不得。
若薦得這個因緣。
許你出荊棘林。
具衲僧眼。
故雲與吾靈覺何交涉也。
不可毀。
不可贊。
體若虛空勿涯岸。
毀譽不動者。
唯見性之人方能解脫也。
未了人於一切順境。
聞贊譽之言即心生歡。
喜於一切逆境聞毀辱之言。
即心生忿怒。
皆不了語言性空也。
達法之士了毀譽之言不可得。
與法體相應。
猶如虛空勿有涯岸。
故雲。
不可毀。
不可贊。
體若虛空勿涯岸也。
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則知君不可見。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即是不離當處常湛然也。
謂此靈覺之性不離十二時中見聞覺知。
若離見聞覺知之外别求覺性。
無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