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注(彥琪注)

關燈
處。

    祖師雲。

    将心覓心。

    豈非大錯。

    敢問諸人。

    阿那個是當處。

    若向這裡觑得破。

    與十方諸佛同共受用等無有異。

    如或不然。

    盡是埋沒家寶。

    辜負己靈。

    随行數墨。

    謾自推求。

    古德雲。

    譬如騎牛讨牛無有是處。

    故雲覓即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隻麼得。

     靈光洞達無所不遍。

    諸佛悟之而不曾得。

    衆生迷之而未曾失。

    傳曰。

    譬如有人怖空而走。

    雖則而走且步步不離於空。

    於彼求空了不可得。

    故雲取不得舍不得也。

    不可得中隻麼得者。

    此宗旨當於聞思修體究而得之。

    經雲。

    佛告沙門。

    汝處于家昔為何事。

    對曰亦常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

    對曰不鳴矣。

    弦急如何。

    對曰其聲絕。

    急緩得中如何。

    對曰清音普矣。

    佛告沙門。

    學道亦然。

    心若調通。

    道可得矣。

    故曰不可得中隻麼得也。

    若是明眼衲僧。

    應不錯舉也。

     默時說。

    說時默。

     默時說者。

    即是默時常說也。

    僧問投子。

    如何是十身調禦。

    投子下禅床立。

    且道說個什麼。

    是知默時常說。

    說時常默也。

    如世尊說法。

    一切經首皆有妙旨。

    人罕知之。

    如金剛經雲。

    爾時世尊。

    食時着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又圓覺經雲。

    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衆生清淨覺知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随順。

    乃至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如楞嚴經雲。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

    為諸會中宣揚深奧。

    法筵清衆得未曾有迦陵仙音徧十方界。

    故知默時常說也。

    說時默者。

    一大藏教金口所宣未曾道着一字。

    經雲。

    始從成道夜。

    終至跋提河。

    於是二十間。

    未曾說一字。

    且道畢竟是有說無說耶。

    所以天衣雲。

    若言有說。

    謗如來。

    若謂不談。

    邪見在。

    若向這裡觑得破。

    方可稱唱宗風提綱祖令也。

     大施門開無壅塞。

     諸佛出世說法。

    普令一切衆生成佛。

    為大施主度脫有情。

    故雲大施門開也。

    乃至西竺諸佛祖各各說法利樂有情已。

    至唐土諸祖天下老宿巧便施說種種法門。

    所以雪峰輥球。

    石鞏架箭。

    天皇糊餅。

    國師水椀。

    雲門三句。

    洞山五位。

    靈雲見桃花。

    法眼透聲色。

    首山新婦。

    道吾樂神。

    沩山水牯。

    汾陽師子。

    百丈卷席。

    俱胝一指。

    皆諸善知識大施門開也。

    古德雲。

    盡十方世界是個解脫門。

    把手拽不入。

    有何壅塞耶。

    故雲大施門開無壅塞也。

     有人問我解何宗。

    報道摩诃般若力。

     若或有人問我解何宗旨。

    報道摩诃般若力也。

    梵語摩诃。

    此雲大.多.勝。

    即多含不翻也。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即生善不翻也。

    言摩诃般若者。

    信解則位齊諸祖。

    受持則福蓋人天。

    故傳雲。

    故知般若是善惡徑之導師。

    迷暗室之明炬。

    生死海之智檝。

    煩惱病之良醫。

    破邪山之大風。

    敵魔軍之猛将。

    照幽途之赫日。

    警昏識之迅雷。

    抉愚盲之金篦。

    沃渴愛之甘露。

    截疑網之慧劍。

    給孤乏之寶珠。

    若般若不明。

    萬行虛設。

    故雲摩诃般若力也。

     或是或非人不識。

    逆行順行天莫測。

     般若之力既得現前。

    以大悲心入[邱-丘+(廠@(田/坴))]垂手接物利生。

    縱橫應用種種施為皆為佛事。

    譬如耆婆攬草。

    信手拈來皆為妙藥。

    故經雲。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柈。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故雲。

    或是或非人不識。

    逆行順行天莫測也。

     吾早曾經多劫修。

    不是等閑相诳惑。

     永嘉自雲。

    我今於法受用得其自在。

    莫非宿有般若種性。

    豈是今等閑之事。

    嘗試論之曰。

    佛道長遠。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今永嘉才往曹溪。

    便悟般若能說法利人耶。

    假使有人緻難問我。

    我即報言。

    吾非今生一世所修。

    乃至非三四五劫修習般若。

    故雲多劫修也。

    既是多劫修習。

    非是等閑以言欺诳惑亂汝等。

    故雲不是等閑相诳惑也。

     建法幢。

    立宗旨。

    明明佛勑曹溪是。

     諸佛出世以至天下老和尚出世。

    皆是建大法幢豎立宗旨也。

    明明佛勑曹溪是者。

    祖師從西土至。

    此道傳至六祖。

    其所建立已成法席矣。

    非獨諸佛冥加宿受記莂而引弘大事。

    乃從我佛釋迦如來親傳心印至曹溪。

    故雲明明佛勑曹溪是也。

    所言法幢者。

    幢以建立為義也。

    故知建立法幢實非小緣。

    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

    皆為此也。

    無量菩薩帶果行因。

    亦為此也。

    諸二乘人内藏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亦為此也。

    以至梵王前引。

    帝釋後随。

    亦為此也。

    諸經皆以一法為主。

    衆法為伴。

    遞相建立也。

    故下文明西竺此土建立法幢之義。

     第一迦葉首傳燈。

    二十八代西天記。

     始自世尊靈山會上。

    以青蓮目瞬視迦葉微笑。

    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葉。

    是最初傳法。

    故雲首傳燈也。

    二十八代西天記者。

    初祖迦葉傳二祖阿難。

    阿難傳三祖商那和修。

    修傳四祖優婆鞠多。

    多傳五祖提多迦。

    迦傳六祖彌遮迦。

    迦傳七祖婆須密。

    密傳八祖佛馱難提。

    提傳九祖伏馱密多。

    多傳十祖脅尊者。

    者傳十一祖富那夜奢。

    奢傳十二祖馬鳴。

    鳴傳十三祖迦毗摩羅。

    羅傳十四祖龍樹。

    樹傳十五祖迦那提婆。

    婆傳十六祖羅睺羅多。

    多傳十七祖僧伽難提。

    提傳十八祖伽耶舍多。

    多傳十九祖鸠摩羅多。

    多傳二十祖阇夜多。

    多傳二十一祖婆修盤頭。

    頭傳二十二祖摩拏羅。

    羅傳二十三祖鶴勒那。

    那傳二十四祖師子。

    子傳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多傳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多傳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羅傳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故雲二十八代西天記也。

     曆江海。

    入此土。

    菩提達磨為初祖。

     梵語菩提達磨。

    此雲覺法。

    西竺為二十八祖。

    此土為初祖。

    本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太子也。

    遇二十七祖。

    祖知其密迹發明心要。

    乃記之曰。

    未可遠遊。

    且止南天。

    待吾滅後六十七載。

    當往震旦大興佛事。

    汝至南方勿住。

    彼唯好有為功業。

    不見佛理。

    汝縱到彼。

    不可久留。

    聽吾偈雲。

    路行跨水複逢羊。

    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師在本國以知見力破彼六宗異見。

    法師令其舍小皈大。

    一有相宗。

    二無相宗。

    三定慧宗。

    四戒行宗。

    五無得宗。

    六寂靜宗。

    各封己解别展化源。

    聚落峥嵘徒衆甚盛。

    大師乃喟然歎曰。

    彼之一師已陷牛迹。

    況複支離繁盛而分六宗。

    我若不除永纏邪見。

    一一說其宗旨。

    各自知無所皈。

    然後返本悟入。

    大師學該三藏。

    尤專定業。

    排不知也。

    師自南天竺泛海。

    經涉三年。

    時普通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廣州。

    刺史蕭昂表聞武帝。

    帝覽奏遣使赍诏迎請。

    十月一日至金陵。

    诏迎至金陵。

    帝問。

    朕即位已來。

    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

    有何功德。

    師曰。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如影随形。

    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師曰。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師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師曰不識。

    帝不領悟。

    師知機不契。

    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屆于洛陽。

    後當魏孝明帝大和十年也。

    寓止于嵩山少林。

    面壁而坐。

    終日默然。

    人莫測之。

    即禅宗初祖也。

     六代傳衣天下聞。

    後人得道何窮數。

     大師既少室九年未蔔知音。

    時有僧神光者。

    曠達之士也。

    久居伊洛。

    博覽群書。

    善談玄理。

    每歎曰。

    孔老之教禮術風規。

    莊易之書未盡妙理。

    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

    至人不遙當造玄境。

    乃往彼晨夕參承。

    師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

    光自惟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濟饑。

    布發掩泥。

    投崖飼虎。

    古尚若此。

    我又何人。

    其年十一月九日夜。

    天大雨雪。

    光堅立不動。

    達明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

    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光悲淚曰。

    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

    諸佛無上妙道。

    曠劫精勤難行能行。

    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

    徒勞勤苦。

    光聞師誨勵。

    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

    師知是法器乃曰。

    諸佛最初求道。

    為法忘形。

    汝今斷臂吾前。

    求亦可在。

    遂易名曰慧可。

    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光曰。

    我心未甯。

    乞師與安。

    師曰。

    将心來。

    與汝安。

    光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既從此悟入。

    即為二祖也。

    所雲六代傳衣者。

    二祖既得之初祖。

    皆以衣盂相傳。

    初祖自西竺傳衣東土以表其信。

    至曹溪六祖其道已行。

    便不傳衣唯傳法也。

    達磨傳可。

    可傳璨。

    璨傳信。

    信傳忍。

    忍傳能。

    能即曹溪六祖大師也。

    其道盛行於世。

    謂之六代傳衣天下聞也。

    自後得道者不可勝數。

    故雲成佛作祖者匝地普天。

    參禅學道者如麻似粟。

    故雲後人得道何窮數也。

     真不立。

    妄本空。

    有無俱遣不空空。

     真既不立。

    妄亦本空。

    良由真妄本無自性。

    因真立妄。

    因妄立真。

    古德雲。

    單真不立。

    獨妄難成也。

    有無雙遣者。

    有無亦相待而立。

    今既雙遣。

    不空亦空也。

    故雲有無雙遣不空空也。

    此之數句。

    大師欲顯其法。

    故雙拈真妄有無之情爾。

     二十空門元不着。

    一性如來體自同。

     二十空門者。

    如來破二十種執有之見。

    因成二十空名。

    故大般若經雲。

    所謂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雖有二十空名。

    其體即一法也。

    今明法性之理不同二十之空。

    故雲元不着也。

    一性如來體自同者。

    逈出外道六十二種異見。

    即與般若涅盤妙心冥合。

    故雲體自同也。

     心是根。

    法是塵。

    兩種猶如鏡上痕。

     心是根者。

    根以能生為義。

    良由此心能生一切善不善法。

    故名根也。

    法是塵者。

    法雖能軌持萬物。

    猶如妙藥。

    病若愈則藥必無用。

    故法是塵也。

    此之二法皆有窒礙。

    使人心光不能透漏。

    如鏡上之痕也。

    所以雲。

    根塵相對。

    翳障心光。

    返本明心。

    良由此也。

     痕垢盡除光始現。

    心法雙亡性則真。

     痕垢若盡。

    心法雙亡。

    自然心光透脫。

    明見佛性也。

    古德雲。

    一翳在眼空花遍界。

    一妄在心河沙生滅。

    翳消花盡。

    妄滅證真。

    病差藥除。

    氷消水在。

    靈丹一顆點紩成金。

    至理一言轉凡為聖。

    故雲性即真也。

     嗟末法。

    惡時世。

    衆生福薄難調制。

     嗟即歎辭也。

    世尊出世轉大法輪。

    利益有情。

    正法一千年。

    像法一千年。

    末法一萬年。

    大師出世正當像法。

    早嗟歎如此。

    即今則可知矣。

    故雲。

    嗟末法。

    惡時世。

    衆生福薄難調制也。

    末世弘道不明大旨。

    各守門庭互相堅執。

    盡為法病。

    故下文可見也。

     去聖遠兮邪見深。

    魔強法弱多怨害。

     去聖遙遠。

    邪見轉深。

    於正法中返生怨害。

    是以達磨西來擊齒服毒。

    聖師尚爾。

    豈況人師耶。

    諸佛出世莫不興慈運悲接物利生。

    魔強法弱而於聖心不知恩德。

    況今天下升平日久。

    國王大臣受佛付囑弘護三寶。

    諸方法席興盛。

    出家之士當起難遇之心。

    參尋知識決擇生死。

    以求出離。

    報答四恩。

    即其宜矣。

    然而其中有雖學佛法。

    不知有教外别傳者亦有之也。

    有身居貴位忘宿世所修。

    而於佛法為其障礙者。

    必有之也。

    有雖傳持佛法。

    各以宗派不同互相攻擊者。

    亦有之也。

    此皆為法門魔事。

    盡非通人。

    若是本分當人。

    必不如是。

    故圭峰雲。

    諸宗門下皆有達人。

    然各安所習。

    通少局多。

    以承禀為戶牖。

    各自開張。

    以經論為幹戈。

    互相攻擊。

    情存函矢而遷變。

    法逐人我以高低。

    緻使是非紛拏。

    莫之辨析。

    故雲魔強法弱多怨害也。

     聞說如來頓教門。

    恨不滅除令瓦碎。

     如來唯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世有魔王。

    雖與佛同時而不信有圓頓法門。

    聞佛所說悉皆毀謗。

    恨不滅除令如瓦碎也。

    世人有無大乘根性者。

    亦不信有悟入法門。

    而於釋門身雖出家。

    尚自不信。

    故有之也。

    古德雲。

    不可向翳目人前說空中無花。

    不可向狂病人前說面前無鬼。

    空廢語言應不信受。

    直須目淨心安。

    當自知矣。

     作在心。

    殃在身。

    不須怨訴更尤人。

     世人所造無量無邊之業。

    皆妄心所作。

    故雲作在心也。

    所感無量苦果。

    地獄畜生餓鬼種種等形。

    受種種苦。

    古德雲。

    負鞍銜紩為誰來。

    昔時祇為行心錯。

    故雲殃在身也。

    皆是自作自受。

    非他人所緻。

    故雲不須冤訴更尤人也。

    世間之苦乃止一世。

    地獄之苦無有窮盡。

    劍樹刀山種種不可說苦。

    此方受盡世界壞時更移他方地獄受罪。

    報盡更生畜生。

    驢馬皆非别人。

    唯自作自受也。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謗法之罪非小過也。

    毀般若罪業皆落地獄。

    亦非輕計。

    地獄皆無間地獄。

    即極重獄也。

    時數久遠皆論劫數。

    謗法報非一。

    具如藏經所載。

    或為九頭龜。

    或患白癞疾等。

    良由十方諸佛出世悉皆贊歎一乘妙法。

    十方諸佛由證法故得成無上正等菩提。

    今卻返謗其罪。

    宜矣。

    故雲莫謗如來正法輪也。

     栴檀林。

    無雜樹。

    郁密深沉獅子住。

     栴檀林喻一真妙境。

    無雜樹者。

    無小機權位之雜也。

    郁密森沉者。

    郁密即繁茂之貌也。

    森即幽邃之貌也。

    師子住者。

    以喻法性之境。

    唯大乘菩薩所住。

    人天小機即不能知。

    故知無上般若唯接上根上士。

    中下之機卒難悟入。

    故雲。

    栴檀林。

    無雜樹。

    郁密森沉獅子住也。

     境靜林閑獨自遊。

    走獸飛禽皆遠去。

     無為大道唯大乘菩薩履踐。

    諸小乘人與諸權位行人不能措足。

    師子喻大乘菩薩也。

    走獸飛禽喻人天二乘小機也。

    是以法華五千退席不任此事。

    一真妙境唯上士所遊。

    中下之流卒難摸索。

    故雲。

    境靜林閑獨自遊。

    走獸飛禽皆遠去也。

     獅子兒。

    衆随後。

    三歲便能大哮吼。

     所言師子兒者。

    喻菩薩初發心時即便成等正覺也。

    超過聲聞緣覺諸小乘衆。

    故雲衆随後也。

    三歲即表見性之人圓修三法也。

    智者雲。

    空也者泯一切法也。

    假也者立一切法也。

    中也者妙一切法也。

    空不定空。

    空處當體即空即假。

    假不定假。

    假處當體即空即中。

    中不定中。

    中處當體即空即假。

    此之三法。

    不縱不橫不并不别。

    一處常三三處常一。

    所以雲三谛三觀三非三。

    三一一三無所寄。

    谛觀名别體複同。

    是故能所二非一也。

    悟入之士圓證三法。

    所說法門皆中道實相。

    故雲三歲便能大哮吼也。

     若是野幹逐法王。

    百年妖怪虛開口。

     野幹喻凡夫二乘也。

    師子喻大乘菩薩也。

    菩薩之人深悟法性。

    從初發心便成正覺。

    所說法門悉皆稱性也。

    二乘凡夫諸權位人不能明見佛性之者。

    所說不明究竟實相之理。

    猶如百千妖怪虛開口。

    終無所益也。

    故雲百千妖怪虛開口。

     圓頓教。

    勿人情。

    有疑不決直須争。

     圓謂圓滿。

    頓非漸次也。

    教者效也。

    聖人備下文言。

    诠理化物為義也。

    圓頓之教。

    不假漸次。

    超入佛境。

    傳曰。

    譬如太子具王義之德。

    迦陵超衆鳥之音也。

    勿人情者。

    勿猶衆也。

    一切衆生若有疑情不決。

    直須明了。

    此非世間之學。

    為生死事大。

    實非容易。

    故下文明其因果也。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斷常坑。

     此是永嘉自謂也。

    豈是山僧馳逞人我之心。

    切恐未來之際一切衆生於法門中發心修行。

    錯悞用心。

    堕落斷常二見。

    此之二見能陷人。

    故名之為坑。

    如世坑塹也。

    西天有九十六種外道。

    不出此見。

    故法華經雲。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即其義也。

     非不非。

    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裡。

     非不非是不是者。

    乃明是非之相分明。

    不可錯亂也。

    非豈不是非乃真非也。

    是豈不是是乃真是也。

    雖則是非無主。

    不可瞞盰佛性籠統真如也。

    差之毫牦失千裡者。

    毛中長者曰毫。

    牦者十牦為一毫。

    若差之毫牦之間。

    則失之千裡萬裡。

    故下文深明是非之相也。

     是則龍女頓成佛。

    非則善星生陷墜。

     龍女善星者。

    明顯是非之相也。

    昔日靈山會上有一龍女獻佛寶珠。

    世尊受之而為說法。

    悟無生忍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

    号華鮮如來也。

    非則善星生陷墜者。

    昔有比丘名曰善星。

    念得十八香象駝經。

    生身活陷地獄。

    謂不見佛性說法返成謗渎。

    故則有所警策也。

     吾早年來積學問。

    亦曾讨疏尋經論。

     今欲明無相之功。

    先明有相之理。

    大師少時曆諸講肆。

    聽集天台智者教觀。

    深於經論。

    積學博問也。

    先德雲。

    五夏已前精研律部。

    大明經論。

    然後參尋知識。

    決擇生死。

    乃入道叙也。

    非宿有乘種願力。

    罕能全此。

    從上諸聖莫不皆然。

    達磨祖師學該三藏尤專定業。

    非不知也。

    後之學者不能及此。

    返為謗說。

    深不可也。

    譬如筌蹄有獲魚兔。

    既獲魚兔筌蹄可忘。

    下文可見也。

     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