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注(彥琪注)

關燈
困。

     經論之學豈有過失。

    乃我佛如來金口所說。

    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

    何況得見。

    故知教不迷人人自迷教也。

    古德雲。

    看經須具看經眼。

    眼若不明返為名相所眩。

    不窮心地一向多聞。

    所以雲。

    縱多學。

    也成貪。

    那個回頭解自慚。

    伶俜抂作他鄉客。

    本分門風不荷擔。

    譬若入海算沙徒自困爾。

     卻被如來苦诃責。

    數他珍寶有何益。

     如來诃責多聞之士。

    雖則多聞。

    不獲修證。

    經雲。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也。

    既非己寶。

    數至終日雖知數量。

    不得受用。

    於己有何益也。

    所以雲。

    譬如終朝說藥而自困於沈痾。

    有若長年問程而不動跬步。

    得魚忘筌者。

    罕遇其士。

    執指為月者。

    實繁有徒。

    即其義也。

     從來蹭蹬覺虛行。

    多年枉作風塵客。

     從來者。

    從無始來也。

    蹭蹬者。

    行不進之貌也。

    虛行者。

    未有地頭而虛行也。

    從無始已來以至今日。

    經生死崄道。

    徒自困疲。

    於涅盤路上未曾蹈實。

    故雲覺虛行也。

    多年枉作風塵客。

    譬如世人飄蓬南北。

    千裡家鄉轉遠。

    枉作風塵之客也。

    古德雲。

    門前無限路。

    誰是到家人。

     種性邪。

    錯知解。

    不達如來圓頓制。

     謂不皈依三寶之人。

    西竺九十六種外道依附邪師。

    生諸邪見。

    故雲錯知解也。

    不達如來心地法門。

    故知於無量劫受無量生死。

    皆因邪師說法也。

    不遇圓頓大乘菩薩所說。

    故論雲。

    甯受地獄苦。

    得聞諸佛名。

    不受無量樂。

    而不聞佛名。

    以經於往昔無量劫。

    受苦流轉生死中。

    不聞佛名故。

    不聞佛名者。

    皆遇邪師故也。

     二乘精。

    無道心。

    外道聰明無智慧。

     二乘之人精進修行。

    斷三界見思。

    七返人天。

    所曆修行法門非不精進也。

    飲寂滅酒。

    卧涅盤床。

    不起大悲心。

    修利他行。

    接物利生。

    是無道心也。

    外道聰明無智慧者。

    西竺外道極有聰明之士。

    念得四圍陀典籍。

    不明佛性。

    故寒山雲。

    世有多解人。

    愚癡學用文。

    不憂當來果。

    唯知造惡因。

    見佛不解禮。

    見僧倍生瞋。

    五逆十惡輩。

    三毒以為鄰。

    死去入地獄。

    未有出頭辰。

    今古聰明之士為世智所使。

    不信般若亦有之。

    古德雲。

    李白李斯文學絕。

    二人不遇空王記。

    幾多空負聰明心。

    到底生死打不徹。

    先聖垂慈如此。

    豈不知有耶。

     亦愚癡。

    亦小呆。

    空拳指上生實解。

     大人無智曰愚。

    小兒無智曰呆。

    空拳指上生實解者。

    愚人小兒於空拳指上妄為實有。

    如以黃葉為錢以為真實。

    如來大師說一大藏教文。

    盡以大悲心於無作妙智随緣放光。

    或說有法。

    或說空法。

    或說頓漸。

    或說偏圓。

    或說不定。

    以種種名相随緣而各得解也。

    諸小根器随語自生執着。

    不見佛性。

    猶如空拳指上生實解也。

    下文重與喻出。

     執指為月抂施功。

    根境法中虛捏怪。

     若迷指為月。

    非獨迷月亦乃迷指。

    以認指為月故也。

    經雲。

    修多羅教如标月指。

    若複見月。

    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是故學道之人亦複如是。

    若以教為佛性。

    非獨迷其佛性亦乃迷教。

    以教為佛性故。

    則是抂施其功行也。

    是知中下根性。

    若無大乘般若之種性。

    不能入佛知見。

    其所為患者在於根境識三。

    十八界法。

    故雲根境法中虛捏怪也。

     不見一法則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此一句乃永嘉盡力拽到門前。

    祇欠擡足入來也。

    昔有宿德因看法華經。

    至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自喜之。

    常留意體究。

    以至行住坐卧語默作做舉動施為拈匙放筯無不體究。

    都無所得。

    至仲春之月。

    忽一日憑欄閑坐。

    聞樹上莺聲。

    瞥然悟入。

    省前因緣。

    續前頌雲。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春暖百花紅。

    黃莺啼柳上。

    以是觀今古尊宿說話。

    洞曉其旨。

    求師印可。

    凡所應用無有挂礙。

    所謂方得名為觀自在也。

     了則業障本來空。

    未了還須償宿債。

     了達罪福性空無有挂礙。

    若人發心皈源。

    十方世界悉皆消殒。

    況罪福之相耶。

    所以肇師雲。

    五陰身非有。

    四大本來空。

    将頭臨白刃。

    一似斬春風。

    即業障本來空也。

    若不了悟。

    執法不志。

    因果法如形與影。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故雲未了還須償宿債也。

     饑逢王膳不能餐。

    病遇醫主争得瘥。

     四十九年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所說種種法門。

    大悲願力接引衆生。

    衆生自是不能悟入。

    譬如世間饑餓之人。

    遇王者之膳。

    食前方丈水陸畢備。

    種種美味。

    見之即生怖畏之心而不敢食。

    又如久病之人忽見盧醫鶣鵲醫王。

    必生疑惑猶豫而於妙藥不能服食。

    則知病不可瘥。

     在欲行禅知見力。

    火中生蓮終不壞。

     欲界而行禅那清淨者。

    以其有般若知見之力也。

    僧問古德。

    欲界無禅。

    大德雲何言有禅定。

    古德雲。

    阇梨。

    祇如欲界無禅。

    自不知禅界無欲。

    欲知三界皆因一心所有。

    經雲。

    滅三毒。

    出三界。

    破魔網也。

    今文言知見力者。

    心既明見佛性。

    即一切處皆為佛事也。

    何言至欲界。

    故雲知見力也。

     勇施犯重悟無生。

    早時成佛于今在。

     過去久遠有一比丘名勇施。

    忽於如來禁戒有所阙犯。

    既犯四重根本之罪。

    欲自清淨。

    即将三衣挂在錫上高聲唱言。

    我犯重罪誰為我忏。

    如是唱言至一精舍。

    遇一尊者名曰鼻鞠多羅雲。

    推罪性了不可得。

    勇施比丘豁然大悟。

    十号具足。

    即往東方世界成等正覺。

    号曰寶月如來。

    至于今。

    故曰早時成佛于今在也。

     獅子吼。

    無畏說。

    深嗟懵憧頑皮靻。

     諸佛說法圓頓大乘自在無畏。

    猶如獅子吼時無畏自在也。

    故雲無畏說也。

    深嗟者。

    深歎之辭也。

    蒙憧者。

    非聰慧也。

    頑皮靻者。

    即牛領極粗厚皮也。

    此喻小乘鈍根聞於大法不能悟。

    故發其歎傷之辭。

     隻知犯重障菩提。

    不見如來開秘訣。

     祇知犯前四種重罪。

    障於無上涅盤妙心。

    不能了罪性空也。

    然則生死界中不能出離者。

    以皆因淫殺以為根本。

    沈淪無極。

    若有大乘種性。

    雖遇前境。

    發菩提心返妄歸真。

    即能入道。

    如善财參見婆須蜜女。

    告善财言。

    我得菩薩解脫名離貪欲際。

    随其世樂而現其身。

    若有衆生暫見於我。

    暫與我語。

    暫執我手。

    則離貪欲。

    得遍往一切佛剎三昧。

    又如善财參見無厭足王。

    無量猛卒執持器仗。

    無量衆生各犯法。

    王或斬其頭或斷其手。

    善财見已而作是言。

    雲何於此而欲求法耶。

    王告善财。

    我得菩薩如幻三昧。

    如我心者。

    甯於未來受無間苦惱。

    終不一念與一蚊一蝼而作苦事。

    況複人耶。

    故知若有種性。

    所遇前境即能返本。

    今此二乘與諸小機。

    滞於持犯諸律儀事。

    專於事法。

    乃不見罪福性空。

    明見佛性。

    是不見如來開秘訣也。

    故下文特舉淫教之相以明前事。

     有二比丘犯淫殺。

    波離螢光增罪結。

     犯淫殺者。

    皆根本重罪也。

    螢光者。

    小乘猶如螢光。

    不能破暗也。

    昔有二比丘山中結庵修行。

    堅持淨戒無有阙犯。

    一日一比丘出。

    一比丘在庵中禅定。

    忽坐睡。

    因而睡着。

    為一樵女偷犯淨戒。

    乃内心不悅。

    至同庵僧皈。

    具說上事。

    其僧怒即捉趂。

    樵女驚怕堕入深坑而死。

    比丘轉加煩惱。

    一人無心犯淫。

    一人無心犯殺。

    此二比丘皆無心犯也。

    共往大德優波離尊者處求乞忏悔。

    尊者以小乘結罪。

    時二比丘心疑不決。

    轉生疑惑。

    即往維摩居士處忏悔。

    因陳上事。

    維摩呵雲。

    不善觀機說法。

    此二比丘久修大乘。

    何得将大海比於牛迹。

    波離小乘猶如螢火。

    光不能破暗。

    故雲波離螢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

    還同赫日銷霜雪。

     優波離尊者專以小乘事法忏。

    罪不可忏也。

    今維摩大士而以理說性空無相法門。

    窮罪性了不可得。

    不在内不在外。

    不在中間内外。

    前際不去後際不來中際不住。

    三際推求了不可得。

    時二比丘忽然頓悟了罪性空寂。

    心得決然住無生忍。

    經雲。

    若欲忏悔者。

    端坐思實相。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故雲猶如赫日銷霜雪也。

     不思議。

    解脫力。

    妙用恒沙也無極。

     不思議者。

    不可以心思。

    不可以口議。

    口欲談而辭喪。

    心欲思而慮忘。

    經雲。

    假使滿世間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到此須有悟心。

    方明解脫一乘圓頓法門也。

    既證此法。

    即妙用恒沙之數亦無盡也。

    故雲妙用恒沙也無極也。

     四事供養敢辭勞。

    萬兩黃金亦銷得。

     達法之人堪受人天廣大供養也。

    出家之士。

    身雖出家心不染道。

    於諸經論盡說全阙應供。

    古德雲。

    道德不修。

    衣食斯費。

    即其謂也。

    所言四事者。

    一衣服。

    二卧具。

    三飲食。

    四醫藥也。

    此之四事。

    於諸教中皆須起慚愧之心也。

    堪受用之。

    今此道人豈止四事而已。

    假使萬兩黃金可銷得也。

     粉骨碎身未足酬。

    一句了然超百億。

     粉骨者。

    如常啼菩薩於香城學般若時也。

    既得法已。

    自恨無物供養世尊。

    忽遇城中豪富長者不安。

    欲人骨髓合藥。

    即時敲骨出髓賣與長者。

    所得資金其所有買種種花香供養於佛。

    其志誠則可知矣。

    碎身者。

    如釋迦因中舍全身求半偈也。

    我念過去作婆羅門。

    在雪山中修菩薩行。

    無佛出世。

    亦無經法。

    時天帝釋現可怖相而親試驗之。

    為羅剎形而現於前。

    即說半偈。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菩薩聞偈心生歡喜。

    即從座起。

    顧視四方寂無所見。

    唯見羅剎。

    即問。

    聖者從何得是半偈。

    此半偈者乃是三世諸佛證道之法。

    羅剎答雲。

    我不食來已經七日。

    心謬言爾。

    時菩薩複語。

    聖者若為我足此偈者。

    我當終身為汝弟子。

    羅剎答言。

    饑逼實不能說。

    菩薩複語。

    聖者所食何物。

    我所食者唯食暖肉。

    我所飲者唯飲新血。

    菩薩又語。

    聖者若能為我說是勝偈。

    我當舍身供養聖者。

    是時羅剎即說偈言。

    生滅滅滅已。

    寂滅為樂。

    菩薩聞已。

    即於道樹石壁書此偈竟。

    便上高樹投身而下。

    下未至地。

    羅剎複帝釋形。

    於空接住。

    緻於平地。

    慚愧贊歎。

    以是因緣超十二劫。

    在彌勒前成無上道。

    故雲一句了然超百億也。

     法中王。

    最高勝。

    河沙如來同共證。

     王中法王。

    位過百王之上。

    故雲法中王也。

    高超三界。

    獨步大方。

    故雲最高勝也。

    乃至過去未來現在無量諸佛盡證此也。

    天下老宿盡證此也。

    無量法聚一切義門不出於此。

    經雲。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唯佛者。

    唯釋迦化主也。

    與佛者。

    與十方諸佛也。

    故雲唯。

    不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乃至十方諸佛同證此法。

    故雲十方如來同共證也。

     我今解此如意珠。

    信受之者皆相應。

     唯此心法如世間如意寶珠。

    具諸功用。

    無有窮盡也。

    四祖謂牛頭融禅師雲。

    百千妙門同皈方寸。

    河沙功德總在心源。

    一切定門。

    一切慧門。

    一切行門。

    悉皆具足神通妙用。

    并在你心。

    煩惱業障本來空寂。

    一切果報皆如夢幻。

    無三界可出。

    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你今已得。

    更無欠少。

    與佛無殊。

    更無别法。

    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亦莫停心。

    莫起貪慎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任意縱橫。

    不作諸善不作諸惡。

    行住坐卧觸目遇緣皆是佛之妙用。

    故雲信受之者皆相應也。

     了了見。

    無一物。

    亦無人。

    亦無佛。

     真如界内無生佛之假名。

    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

    即無物無人無佛也。

    故般若經雲。

    善現。

    空空清淨故色清淨。

    色清淨故一切智清淨。

    何以故。

    若空空清淨。

    若色清淨。

    若一切智清淨。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故。

    故雲了了見無一物。

    亦無人亦無佛也。

     大千沙界海中漚。

    一切聖賢如電拂。

     三千大千世界在覺性之中。

    猶如水上一漚爾。

    豈止大千沙界為水上一漚。

    盡十方世界在覺性之中猶如水上一漚爾。

    如觀音菩薩所證圓通雲。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見乃衆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故雲大千沙界海中漚也。

    一切聖賢如電拂者。

    猶如電光石火。

    瞥爾無蹤卒難摸索。

    故般若經雲。

    内空清淨故。

    色界眼識界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清淨。

    色界乃至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清淨。

    故一切智智清淨。

    故雲一切聖賢如電拂也。

     假使鐵輪頂上旋。

    定慧圓明終不失。

     假使紩輪頂上旋者。

    傳曰。

    二十八住菩薩所修行力。

    有一魔王謂菩薩言。

    汝當退位。

    汝若不退。

    我當飛熱紩輪旋汝頂上。

    碎汝形體。

    猶如微塵。

    爾時菩薩以定慧圓明不思議力故不失其位。

    時諸魔衆返自退失。

    菩薩定慧而愈增明故。

    曰定慧圓明終不失也。

     日可冷。

    月可熱。

    衆魔不能壞真說。

     日性本熱甯可說冷。

    月性本冷甯可說熱。

    固知衆魔不可壞其真說也。

    如來說法。

    魔宮振動。

    邪黨皈依。

    豈能毀壞聖言耶。

    所言日可令冷月可令熱者。

    大涅柈經雲。

    時阿[少/兔]婁馱白世尊言。

    月可令熱。

    日可令冷。

    佛說四谛。

    不可令異。

    今永嘉用此以明衆魔不能毀壞般若真說。

     蒙駕峥嵘謾進途。

    誰見螗螂能拒轍。

     菩薩所弘通大乘法門。

    衆魔不能為其障礙。

    譬若象駕峥嵘而進。

    豈螗螂小蟲而可拒其車轍耶。

    昔齊莊公出獵。

    有螳螂舉足将搏其輪。

    問其禦者曰此何蟲也。

    對曰此是螳螂蟲也。

    莊公曰。

    而以至微之力而拒大車。

    不量其力也。

    今永嘉略涉世緣以證出世聖法。

    使易曉。

    而今法流沙界教滿龍宮。

    時諸小聖魔衆豈能為障為礙。

    故曰誰見螗螂能拒轍也。

     大象不遊於兔徑。

    大悟不拘於小節。

     大乘菩薩所曆境界功德殊勝。

    非人天所知。

    二乘所涉。

    法門優劣不同。

    欲其易明。

    即以世間象兔為喻。

    大象所遊唯大路可容。

    非小兔微徑可往。

    故雲大象不遊於兔徑也。

    大悟不拘於小節者。

    見性之人不可以事相檢舉。

    不可以持犯戒律所拘。

    其作用難以測度。

    如高沙彌不受戒。

    藥山不看經等。

    故雲大悟不拘於小節也。

     莫将管見謗蒼蒼。

    未了吾今為君決。

     無上般若唯接上根上器。

    中下之機卒難銘模。

    是以三界浩浩六道茫茫。

    盡是空生浪死。

    經雲。

    譬如百千蚊虻在一器中。

    啾啾亂鳴鼓腹狂鬧。

    不知太虛之曠達。

    以明諸小根器不能發菩提之心。

    入大乘境界。

    今永嘉竊恐世人信之不及謾生诽謗。

    猶如愚人握管窺天。

    以己見之細微。

    謗蒼蒼之無際。

    是誰之過欤。

    未了吾今為君決者。

    此之一句一大藏教诠提不起。

    六代祖師贊歎有分。

    是知從上諸聖開方便門。

    提攜後進。

    放一線道。

    略露風規。

    末後一言。

    莫教錯舉。

     時嘉定(己卯)建安虞八宣散位 刊行 舒州梵天珙和尚(注)永嘉證道歌(終) 後序 餘元豐間與大學二三友至相國東林。

    會翰苑鄧公龍圖子發浩然明甫諸公。

    始識師於座中。

    從容道論。

    知師之所蘊也。

    次又聞師内殿賜衣服。

    因而緻賀。

    再見之。

    吐珠玑。

    示眼目。

    蕭灑有古人風操。

    尤恨相得之晚。

    世之學者嘗患所守異趣。

    偏執一隅。

    不知大道之不二。

    遂相诋軋者皆是也。

    師性謙和。

    於傳法禅悅之外。

    曉教源。

    喜文章。

    不以殊途二其志。

    良可尚矣。

    元佑改元仲春過泗上。

    見圓明上人自匡廬至。

    得師所惠歌頌。

    玩之灑然。

    則知師之所守高簡。

    不混利名。

    逍遙趨競之外也。

    紹聖丙子解官單馬赴吏部磨勘。

    至壽春遇友人吳純甫。

    出師所注永嘉證道歌。

    發輝如來大智慧海。

    利益四衆。

    豈小緣哉。

    師浙人也。

    嗣法圓照禅師。

    喜其故識。

    謹書於卷後。

    是歲孟夏望日天倪叙。

     永嘉石碑 禅師每日升座提綱正令。

    撮其法要。

    以示證道。

    默然揮一下雲。

    還會麼。

    乃說伽陀。

     一擊天地空  驚開死盲聾  靈光亘今古  徧含法界中 音釋 拆。

    音析。

    先擊反。

    分也。

     調。

    去聲。

    選也。

     悴。

    音悴。

    憔亦作憔。

     吝。

    音吝。

    力刃反也。

     讪。

    所晏反。

    毀語謂之。

     蘭若。

    下爾者反。

     崟。

    音吟。

    高也。

     阒。

    音乞。

    苦壁古覓二反。

    靜也。

     蹴。

    音足。

    七六子。

    六二反。

    蹈也。

    蹴同。

     犴。

    音寒。

    午旦午谏二切。

    胡狗。

     駭。

    語駭切。

    馬行也。

    又無知也。

     靻。

    音怛。

    多達之别二切。

    柔革也。

     注中 煨。

    呼羅切。

    南人呼火也。

     炙。

    之亦切。

    熱也。

    又之夜反。

     啼。

    呼交反。

    虎聲。

    又古伯反。

     嚯。

    音霍。

     懈。

    居隘反。

    倦怠也。

     骊。

    音梨。

    千裡馬。

     膱。

    之力反。

    油敗也。

    又膱脡。

     [虺-蟲+骨]。

    胡骨反。

    膝[病-丙+告]也。

     喂。

    音畏。

    飼也。

    奴羅反。

    饑也。

     愦。

    古對反。

    心也。

     絆。

    音半。

    羁也。

     挹。

    於入反。

    斟也幟。

     睫。

    即涉切。

    目傍毛。

     瞤。

    如倫反。

    獲。

    禾聲。

     幖。

    俾消反。

    幟。

     幟釋志巾也。

     铓。

    無方切。

    刀刃端也。

     挃。

    音皈。

    又竹栗反。

    獲。

    禾聲。

     輥。

    古混反。

    車毂齊等貌。

     汾。

    扶雲切。

    水出太源。

     胝。

    竹尼反。

    手胼足胝也。

     胼。

    步田反。

    胼胝。

     抉。

    一決反。

    排也。

     盰。

    公旦反。

    目白貌。

     竛。

    音零。

    行不正也。

     竮。

    音平。

     蝼。

    音樓。

    蝼蛄。

     搏。

    徒官切。

    搏擊也。

     拏。

    尼矛切。

    平拏也。

     證道歌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