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心錄卷中

關燈
一物鎮長靈。

    若了此心。

    有誰生死。

     僧雲。

    開示甚明。

    無不了然。

    因甚最初而有我之身心。

    師曰。

    真源湛寂。

    覺海澄清。

    本無能所之端。

    豈有名相之迹。

    最初不覺。

    忽有動心。

    因明立照。

    随照立塵。

    見分俄興。

    相名安布。

    如鏡現相。

    頓起根身。

    次則随想而世界成差。

    後因憎愛而相續業果。

    從斯迷真。

    沉溺三界。

    虛受輪回。

    無有休息。

     僧雲。

    誠師所言。

    最初不覺。

    忽有動心。

    頓起根身。

    幻形報盡。

    大四分散。

    身内幻識如何投胎。

    師曰。

    凡夫日用。

    逐情結業。

    或善或惡。

    随因感果。

    臨終之際。

    大地黑暗。

    有緣之處。

    一點明色。

    趨見父母。

    兩相交遘。

    生憎愛思。

    納想投入。

    赤白二渧。

    如磁吸鐵。

    剎那攪住。

    在胎五位。

    初七日内名曰雜穢。

    父精母血伏如薄酪。

    相和名雜。

    不淨名穢。

    二七日内名曰瘡[酉*包]。

    猶如豌豆。

    瘡[酉*包]之形。

    表裡如酪。

    未生血故。

    三七日内名曰凝結。

    稍凝結形。

    如就於血。

    四七日内名曰凝厚。

    漸次堅硬。

    五髒漸生。

    五七日内名曰形位。

    内風所吹。

    生諸根形。

    一身四支生差别故。

    五七日盡。

    五根皆足。

    六七日内。

    名發爪齒。

    七七日内。

    名曰具根。

    一切髒腑。

    五根圓滿。

    十月以足。

    出胎成人。

    在纏識精。

    分成六用。

    見聞知覺。

    随境造業。

    生死死生。

    輪回無息。

     問。

    投胎識神。

    可有形狀否。

    師曰。

    有。

    問。

    如何形狀。

    師曰。

    投胎識神。

    名為中有。

    雲何名為中有。

    死有生有之間。

    以人類之中有身。

    如當生本形狀。

    其形狀不過三尺。

    如五六歲孩子大。

    畜生中有。

    形似畜生。

    餘趣亦然。

    皆如當生。

    識形雖小。

    能作諸業。

    投胎於父母邊。

    生颠倒憎愛之想。

    世俗概呼名為鬼魂。

     僧雲。

    世有不投胎而能奪舍者何也。

    師曰。

    世有學道之士。

    或是有福之人。

    不入胞胎。

    候有緣處。

    母産才出。

    [囗@力]的一聲。

    一靈識光。

    直入囟門。

    胎識逼去。

    奪舍成人。

    斯是不可思議之境界。

    非有意造作之所能為。

     僧雲。

    世間衆生。

    報盡命終。

    自投父母。

    或有奪舍。

    地獄受罪之事。

    想是未必實有。

    師曰。

    地獄非無。

    因心而有。

    一切衆生。

    十習結業。

    因以習成。

    循業受報。

    心現地獄。

    更無外境。

    華嚴偈雲。

    應觀法界性。

    一切惟心造。

    是知地獄受苦。

    自心所現。

    楞嚴經雲。

    阿難。

    是名地獄十因六果。

    皆是衆生迷妄所造。

    後學慎勿聞其地獄虛幻。

    遂至忽略而不絕其惡業。

    仍以玩習而循其業。

    自心地獄。

    忽然現前。

    欲要擺脫。

    豈不難哉。

    如人生在世。

    行善作惡大小不等。

    随因受果。

    善大者自心感生天堂。

    惡深者自心感堕地獄。

    善惡均等。

    自投父母。

    罪福皆劣。

    未即受生。

    倐然有形。

    名中陰身。

    無而忽有。

    謂之化生。

    裸形三尺。

    六根皆利。

    去來迅疾。

    無所隔礙。

    他觀如影而已。

    七日死而複生。

    長壽者不過七七。

    短壽者一二三七。

    即受生矣。

    俗呼魂耳。

     問。

    本性廣大。

    體包太虛。

    真心無住。

    不在内外。

    身内識心。

    囚系胎獄。

    還是識心之内而有真心。

    還是離識心外别覓真心。

    師曰。

    礦中有金。

    波内有水。

    在纏藏識。

    隐覆真如。

    初學人須悟真妄。

    依真心則速證菩提。

    随妄心則漂流生死。

     僧雲。

    未審身内識心。

    何謂真。

    何謂妄。

    師曰。

    真心靈知。

    以寂照為心。

    妄心有知。

    以攀緣為心。

    問如何謂妄心有知。

    以攀緣為心。

    師曰。

    妄心本空。

    因能所有。

    随境分别。

    憎愛取挽。

    念念攀緣。

    心心亂想。

    攬塵無休。

    住想無息。

    天堂地獄。

    輪回諸趣。

    不生認生。

    不死認死。

    如猿戲樹。

    似馬放郊流蕩三界。

    無有休日。

     問。

    妄心有知。

    甚麼虛幻。

    師曰。

    妄心如水月。

    有知若空花。

    從能所生。

    因分别有。

    發浮根之識用。

    成對境之妄知。

    若離前塵。

    斯心無體。

    因境起照。

    境滅照亡。

    随念生塵。

    念空塵謝。

    若将此影事。

    而為佛真體。

    可謂虛妄之因。

    亦成斷滅之果。

    如是虛幻。

    豈能真實。

     問。

    如何謂真心靈知。

    以寂照為心。

    師曰。

    真心湛然。

    照非從境。

    含虛任緣。

    未嘗作意。

    明明不昧。

    了了常知。

    舒之無蹤。

    卷之無迹。

    如澄潭瑩野。

    似明鏡懸空。

    萬象森羅。

    豁然虛鑒。

    不出不入。

    非有非無。

    斯則千聖冥歸。

    三世諸佛常住。

    亦名天真佛性。

    亦名清淨法身。

    離斯别修。

    終成魔外。

     問。

    真心靈知。

    恁麼真實。

    師曰。

    真心寂照。

    湛然無際。

    徧界不能見。

    魔外不能尋。

    利刃不能傷。

    劫火不能焚。

    鐵圍不能陷。

    輪回不能沉。

    圓陀陀亘古常明。

    光爍爍至今不昧。

    悟斯真實心性。

    成佛不在劫數。

     僧雲。

    如何能泯有知而成靈知。

    轉妄心而成真心。

    師曰。

    妄從根結。

    真從根解。

    問如何妄從根結。

    如何真從根解。

    師曰。

    圓明空寂。

    本無世界身心。

    忽爾俄興。

    随有根塵相布。

    循塵憎愛。

    似蛾赴燈。

    逐情取舍。

    如蠶自縛。

    若能根塵不偶。

    靈光自然獨耀。

    若是物我一如。

    六根自然互用。

    楞嚴經雲。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

    恬變通塞。

    生暗滅明。

    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随拔一根。

    脫黏内伏。

    伏歸元真。

    發本明耀。

    耀性發明。

    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

    明不循根。

    寄根明發。

    由是六根。

    互相為用。

    又雲阿難。

    今汝諸根若圓拔已。

    内瑩發光。

    如是浮塵。

    及器世間。

    諸變化相。

    有湯消冰。

    應念化成。

    無上知覺。

    汝或未悟。

    吾再明示真心妄心。

    以知為體。

    妄心仗根塵有知而知。

    真心離根塵無知而知。

    初學慕道之人。

    須悟真妄分明。

    下手用功。

    自然頓證。

     僧雲。

    如上開示。

    雖得了悟。

    無奈業重心浮。

    根機劣小。

    不能頓證。

    如之奈何。

    師曰。

    性本無悟。

    因迷而有悟。

    心本無修。

    因染而有修。

    所以煩惱有淺深。

    習氣有薄厚。

    故設方便。

    修有頓漸。

    使垢輕者而頓證圓通。

    令障重者而漸複本性。

    今假三根。

    随機易入。

    問。

    雲何三根。

    師曰上根者頓修。

    中根者漸修。

    下根者勉修。

     問。

    雲何上根者頓修。

    師曰。

    上根利機。

    宿熏道種。

    一言之下。

    心地開通。

    随緣保任。

    淨除流識。

    念動不續。

    念空不守。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觸目遇緣。

    無非妙用。

    沩山雲。

    汝但心不附物。

    物豈能礙人。

    又雲念念攀緣。

    心心永寂。

    圓融法界。

    頓證無生。

    如或根樹愚鈍。

    再設方便漸複。

    僧雲。

    頓悟頓修之人。

    因何證道甚速。

    師曰。

    實有斯理。

    以非妄傳。

    果爾直下明心。

    一念圓修頓證。

    不假僧祇。

    何須劫數。

    大涅盤經雲。

    譬如有人。

    在大海中乘船欲度。

    若得順風。

    須臾之間。

    則能得過無量由旬。

    若不得者。

    雖複久住。

    經無量歲不離本處。

    有時船壞沒水而死。

    衆生如是。

    楞嚴經雲。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所以三乘罔知。

    十地心驚。

    一念成佛。

    頓超祇劫。

     問。

    雲何中根者漸修。

    師曰。

    上根頓修。

    如風吹雲。

    朗月當天。

    中機漸修。

    似磨鏡垢。

    塵淨光現。

    如有後學。

    了悟本心。

    或是宿習濃厚。

    智劣心浮。

    可在二六時中。

    動靜之内。

    一切放下。

    善惡不思。

    念起即覺。

    覺之即無。

    古德雲。

    不怕念起。

    隻恐覺遲。

    如斯用心。

    久久無妄。

    自待人法雙亡。

    根塵頓脫。

    真心獨照。

    卷舒無礙。

    問。

    漸修功夫。

    可偏靜坐。

    還是動靜通亦修證。

    師曰。

    頓悟漸修。

    多靜易成。

    上士動靜皆禅。

    中機廢事偏理。

    果然坐習純熟。

    自然動靜無礙。

     問。

    雲何下根者勉修。

    師曰。

    下根愚鈍。

    機思遲回。

    惛沉厚重。

    掉舉猛利。

    難以策發。

    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