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心錄卷中

關燈
憑開導。

    微細指示。

    助他發機。

    如斯之輩。

    須要信心。

    莫離叢林。

    常随知識。

    誠聽開示。

    勿認魔境。

    日日受煉。

    時時自磨。

    佛前忏業。

    衆中低心。

    得悟之後。

    不可離師。

    大亡塵世。

    深培厚養。

    久久操履。

    方有相應。

    問。

    下機悟修。

    因甚費力。

    師曰。

    根機遲鈍。

    煩惱濃厚。

    惛掉心浮。

    愚昧障重。

    不得苦煉。

    靈機難發。

    古德雲。

    下根之人。

    千譬萬喻。

    說不能會。

    縱得少解。

    以為徹悟。

    不受人教。

    我慢欺人。

    如此之流。

    須生慚愧。

    不然颠狂。

    便堕岐路。

     問。

    悟理之人。

    保養堅固。

    如何了知真心現前。

    師曰。

    悟理之人。

    習氣未盡。

    遇境失念。

    須要厚養。

    如牧牛牽拽。

    随處鞭伏。

    待心調步穩。

    不傷苗稼。

    方可撒手。

    不用牧童。

    若念真心。

    可往熟處。

    将平生所憎所愛之事。

    尋在面前。

    見聞試之。

    依前起憎愛心。

    則知道心未熟。

    若遇逆順境界。

    不起憎愛之心。

    則知近道真心現矣。

    意欲再生所愛之心。

    想那所愛之樂。

    斯愛樂之心全然不起。

    而欲再生所憎之心。

    想那所憎之怒。

    斯憎怒之心全然不動。

    到此方能自在随緣。

    應物無礙。

    問。

    真心未現之際。

    用功歇妄之時。

    兼行衆善。

    助道易成。

    如是之說。

    其理可否。

    師曰。

    歇妄心。

    為正修。

    作諸善。

    為助修。

    若有心行善着善。

    必落於人天福果。

    若無心相應衆善。

    可謂之正修助資。

    般若經雲。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今見學者。

    偏執不圓。

    少有悟理。

    便恃天真。

    不習衆善。

    福劣魔勝。

    問。

    萬善有為是福德。

    見性無為是功德。

    因甚兼修有無攪亂。

    師曰。

    有為着有。

    果報人天。

    有為無染。

    功顯性德。

     問。

    既是悟心證理。

    便有神通變化。

    今時悟理者甚多。

    而具神通者最少。

    何也。

    師曰。

    神通顯變是未。

    須達一心之本。

    本立而道生。

    通則自然現。

    若專取神通變化勝相而為道。

    天魔外道。

    妖魅神龍。

    皆悉成佛。

    欲得真實神通。

    須證一乘之法。

    斯一乘之法門。

    能發般若妙用。

    即塵勞而成正覺。

    現生死而證涅盤。

    剎那中而革凡作聖。

    須臾間而變有歸空。

    如是之神變。

    非幻法能為。

    古德雲。

    通有五種。

    一曰道通。

    二曰神通。

    三曰依通。

    四曰報通。

    五曰妖通。

    何為妖通。

    狐狸老變。

    木石精化。

    神附傍人。

    聰慧奇異。

    此為妖通。

    何謂報通。

    鬼神逆知。

    諸天變化。

    中陰了生。

    神龍隐變。

    此為報通。

    何謂依通。

    約法而知。

    緣身而用。

    乘符往來。

    藥餌靈變。

    此為依通。

    何謂神通。

    靜心照物。

    宿命記持。

    種種分别。

    皆從定力。

    此謂神通。

    何謂道通。

    無心應物。

    緣化萬有。

    水月空花。

    影像無主。

    此為道通。

    斯道通則真。

    餘通皆邪僞也。

    僞則不真。

    邪則不正。

    惑亂心生。

    迷於本性。

    所以真實學道之人。

    不取神通。

    恐違真理。

    輔行記雲。

    修三昧者。

    忽發神通。

    須急棄之。

    有漏之法。

    虛妄故也。

    止觀有雲。

    能障般若。

    下根妄求神通而為正道。

    智者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祇如應化菩薩。

    證理聖賢。

    末後施顯神變。

    必不居世。

    若在世顯通化衆。

    斯非妖即魔魅耳。

     問。

    未悟之人。

    迷真逐妄。

    造善惡因。

    報苦樂果。

    随業受生。

    其理不疑。

    而悟理之士。

    頓複真心。

    超諸因果。

    絕諸對待。

    一靈身後。

    何所依托。

    師曰。

    一切衆生。

    随因受果。

    以緣生處。

    可謂依托。

    其悟心之士。

    證道之人。

    非同世間飄零蕩子。

    猶如鬼趣無主孤魂。

    蕩蕩遊遊。

    無依無處。

    若是契悟本理現前。

    四維上下悉是真心。

    斯是全身受用。

    别無依托之處。

    古德雲。

    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又雲。

    盡大地是個伽藍。

    溫操尚書問圭峰曰。

    悟理之人。

    一期壽終。

    何所依托。

    圭峰曰。

    一切衆生。

    無不具有靈明覺性。

    與佛無殊。

    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

    本自無生。

    何有依托。

    靈明不昧。

    了了常知。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但以空寂為自體。

    勿認色身。

    以靈知為自心。

    勿認妄念。

    妄念若起。

    都不随之。

    則臨命終時。

    自然業不能系。

    雖有中陰。

    所向自在。

    天上人間。

    随意寄托。

    一切微細流注盡空。

    唯有圓覺大智朗照。

    随機化度有緣衆生。

    悟心證理。

    同成佛道。

     問。

    古有高僧。

    全身坐化。

    長年不壞。

    發爪自長。

    未審斯道是何理也。

    師曰。

    斯是小乘身住滅定。

    但滅六識。

    八識持身。

    皆因厭有趣空。

    暫求止息。

    雖然入此定中。

    壽暖不滅。

    後時識起。

    如隔日瘧。

    須悟性定。

    方脫輪回。

    問。

    大迦葉得滅盡定。

    與小乘滅定。

    為同為别。

    師曰。

    大乘理滅。

    小乘事滅。

    大乘滅盡。

    由具五蘊。

    七八二識。

    能引威儀。

    定散無礙。

    理事不廢。

    小乘雖有色行。

    前六識已伏滅。

    全缺威儀。

    定散不圓。

    廢事偏寂。

    故定不同。

     教乘差别 僧雲。

    如上廣示。

    頓悟法門。

    晚學見之無不了然。

    還有教理差别。

    再乞微細開示。

    師曰。

    有問有答。

    不負來機。

    問。

    如何名曰萬法歸心。

    師曰。

    如金随匠。

    作器多般。

    諸器入爐。

    融消一體。

    萬法歸心。

    亦複如是。

     問。

    頓悟法門有何勝力。

    師曰。

    正解圓修。

    力超劫數。

    雖在生死。

    常入涅盤。

    恒處塵勞。

    長居淨土。

    具肉眼而開慧眼。

    易凡心而同佛心。

    信知頓悟。

    功德勝大。

    問。

    明心見性。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其說亦無所據。

    師曰。

    學人用心親切。

    參究真實。

    忽爾身心一如。

    慧光頓發。

    觑破空劫已前親到本覺之地。

    有口難言。

    有筆難述。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欲開方便顯示本心。

    須假教乘。

    旁通借喻。

     問。

    宗門開示。

    不許看教。

    總得一知半解。

    自成文字知識是否。

    師曰。

    欲研教乘。

    披尋寶藏。

    一一消歸自己。

    言言冥合本心。

    但恐執文生解。

    不肯會歸本體。

    所以譏笑看教而成文字聖人。

    問。

    雲何為迷。

    雲何為悟。

    師曰。

    因本覺真心而起。

    不覺謂之迷。

    因不覺而成始覺。

    複真心謂之悟。

    故曰因地而倒。

    還因地起。

    迷悟雖殊。

    而真心無二。

    問。

    因甚契理之人。

    真妄須要雙泯。

    師曰。

    因妄說真。

    真無自相。

    從真起妄。

    妄體本空。

    妄既本空。

    真亦不立。

    真妄雙泯。

    本心常住。

     問。

    宗門頓悟。

    單刀直入。

    何用語言廣論差别。

    師曰。

    參玄之士。

    須具二眼。

    一者己眼明宗。

    二者智眼辨惑。

    禅宗雲。

    單明自己。

    不了目前。

    如此之人。

    隻具一眼。

    理孤事寡。

    終不圓通。

    若以智慧為非者。

    大智文殊不稱法王之子。

    若以絕學為是者。

    無聞比丘不作地獄之人。

    皆因意識關鎖。

    非智鑰以難開。

    自謂情想勾牽。

    匪慧刀而莫斷。

    進修圓通之人。

    莫作絕言之見。

     問。

    圓頓修證。

    還落因果否。

    師曰。

    上至諸佛。

    下至衆生。

    因果所收。

    豈可撥無。

    隻因外道。

    不達緣生。

    唯執自然。

    撥無因果。

    二乘眇目。

    但證偏空。

    滅智灰身。

    遠離因果。

    凡夫業系。

    貪愛五欲。

    火宅燒身。

    執着因果。

    盡成狂解。

    自昧圓常。

    但以實相為因。

    實相為果。

    莫作撥無之見而堕邪道。

    頓成圓因。

    頓證妙果。

     問。

    世有契理之士。

    稱為無心道人。

    若是無心。

    如同木石。

    因何聖賢有大智慧。

    師曰。

    無心道人。

    非同木石。

    無分别心。

    無憎愛心。

    無取舍心。

    無善惡心。

    無空有心。

    無中邊心。

    無内外心。

    無執着心。

    非無靈知寂照真心。

     問。

    古雲莫謂無心便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如何。

    師曰。

    真心虛玄。

    非有非無。

    棄有住無。

    反成大過。

    古德偈雲。

    勸君學道莫貪求。

    萬事無心到合頭。

    無心始體無心道。

    體得無心無也休。

     問。

    雲何謂無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