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松筆記

關燈
露出通身手眼。

    昔公明宣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

    曾子曰。

    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

    公明宣曰。

    安敢不學。

    宣見夫子居宮庭。

    親在叱咤之聲。

    未嘗至於犬馬。

    宣說之學而未能。

    宣見夫子而應賓客。

    恭儉而不懈惰。

    宣說之學而未能。

    宣見夫子。

    而居朝庭。

    嚴臨之下。

    而不毀傷。

    宣說之學而未能。

    宣說此三者。

    學而未能。

    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

    曾子避席謝之曰。

    參不及宣。

    其學而已。

     楞嚴擊節 明 沙門大韶 着 門人 智睿 錄 夫參學之士。

    須要自得徹底掀翻。

    豈可就人吻角吃野狐涎唾。

    他日盡是閻羅老子乞鐵棒的有甚交涉。

    須從自己真參實悟處。

    透将出來。

    那時才好把釋迦老子野狐涎唾。

    盡底撇向東洋大海。

    朕迹不留。

    從自胸中嘔出。

    了無凝滞。

    如珠走盤。

    不留影迹。

    馳騁當世。

    神睴自顧。

    靡不貫彼精微。

    收之毫端。

    放彌六合。

    須於文字中點出如來之眼。

    光明遍照。

    無一語而非世尊全體獨露。

    無一字而非釋迦老子喪身命處也。

    蓋生平學力未精。

    不能藻鑒而照破生死之根。

    露出父母未生已前一段光景來。

    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

    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茫然不能照物。

    無隐無從。

    不能洞識幽微。

    究其所真。

    見無迷悟。

    心見無分。

    靡不知有於言煥然如水之質。

    漫言浩蕩。

    自成其文。

    蓋非語言文字理通故也。

    聖胤流輝。

    懸河瀉辨。

    非真見之光明。

    涅盤元清淨體者乎。

    今之學者。

    不能履順而遊性。

    乘佛理而禦心。

    道眼未明。

    世出世間常露於前。

    不能分别。

    而為千古之靈骨。

    照破生死之根。

    方知真藥現前。

    不能分别者。

    氣爽神聰。

    才情風韻。

    若處太虛之中。

    飄飄然而露千古之玄風。

    以應世間。

    神融骨洽。

    必須悟此。

    而視千百世。

    如同一日。

    潔然於内。

    渾然於外。

    不被世間語言文字之所障礙。

    是以慱采精微。

    陶容妙義。

    會契如來之旨。

    不費纖毫之力。

    能令學人析理開神。

    吐棄精華。

    千秋片語。

    道波口海。

    非諸佛之真見。

    能與於此乎。

    未嘗知其清虛之體素骨通靈不可染污者。

    一字不鑿。

    則心鏡彌朗。

    聲同金石。

    皆自豐神透露。

    妙辨縱橫。

    而非楞嚴寂滅海中流出者。

    故心莫之能為隐者。

    吾人之所不能隐於心矣。

    是以心見之所難分也。

    而世無能隐之心。

    心無能隐之見心之所露。

    而不能自知者。

    未有能知於心也。

    暗昧得耀乎光明。

    孰為見以全露。

    直言其歸趣而已。

    窮萬物之根源。

    别千靈之作用。

    方可照明真見。

    烏謂自己吐出楞嚴大定耶。

    是以翦截浮辭。

    恢弘至道。

    舉其闳綱。

    原始要終。

    得其真趣。

    莫尋枝葉。

    若江河之流。

    渙然氷釋。

    蓋有南威之容。

    乃可論於淑媛。

    有龍淵之利。

    乃可議於斷割。

    敷揚厥旨。

    驅摭群言。

    發前人之未發。

    洩如來之真髓。

    可補於将來。

    靡得而詳焉。

    昔王敦素問覺範禅師曰。

    寶公谶語。

    視千百年如一日。

    此何道而至之。

    覺範曰。

    清明在躬。

    志氣如神。

    有物将至。

    其兆必先。

    孔子語也。

    莫非倒想。

    倒想若滅。

    洞見三世。

    寶公豈有倒想乎。

    敦素拊掌笑曰。

    美哉之論。

    然則倒想甯有道乎。

     大佛頂。

     即諸佛之果體也。

    反衰世之陵夷。

    續衆生之慧命。

    無古無今。

    庶不異於真源。

    即心即用。

    未嘗不露於項相。

    一切衆生。

    不能析如來之見。

    不能知如來之頂。

    而顯諸佛之神用也。

    用衆生之語言也。

    是衆生自受用之法門也。

    安身立命處也。

    世尊點出諸佛之眼。

    放出頂光也。

     妙奢摩它三摩禅那。

     這一妙字吐出。

    與世味同研。

    庸言庸行。

    與善惡是非。

    溶作一團。

    和作一塊。

    掀翻理窟。

    倒翻情境。

    天然真趣。

    自然神化。

    不假雕琢。

    在世而不為世之所遷。

    出世而不能融於世者。

    真淳不剖。

    為之涅盤元清淨體。

    是諸佛之本源。

    流而不散。

    用而不分。

    故世尊全體作用。

    於四十九年之中。

    未嘗散亂者。

    唯一妙字。

    而無知故。

    謂之奢摩它也。

    而無明故。

    謂之三摩。

    禅那。

    正三觀中。

    謂之體真止。

    識未動故。

    謂之随緣方便止。

    不思議故。

    謂之不着二邊止。

    是複真元未散之果體也。

    淳樸未分之元。

    世尊欲盡大地衆生皆複真元之體。

    若用識之所侵。

    聖德隐矣。

    元明之體失矣。

    非三界而三界分矣。

    無古今而古今别矣。

    無衆生而衆生之相成矣。

    是諸佛而作衆生矣。

    盡大地諸佛即今皆是盡露蠕動含靈之相矣。

    把自己一點真元刳之盡矣。

    唯大聖人出來救之難矣。

    非大聖不能複其真而滅其識完其體矣。

    恐天下人。

    而無有一人能完其心者。

    無一人能全其心。

    而證諸佛之果體也。

    複其本源也。

    入其大定也。

    已證涅盤也。

    識已寂滅也。

    故大聖人出來。

    終不把自己之心。

    而被識所侵故。

    是以許由箕隐。

    老聃守中。

    伏犧畫卦。

    文王發洩盡矣。

    聖哲奔忙魯叟彌縫者。

    世尊以幻化之術。

    而提醒天下人。

    而一切衆生。

    若證自心。

    方知自心皆為幻化。

    而幻化皆為自心者矣。

    是以融萬法於一妙。

    攝盡大地衆生之心。

    盡入奢摩禅那之中。

    故盡大地一切衆生。

    無一時未嘗不析三摩談禅那融真見論三觀。

    何嘗曾住口來。

     最初方便。

     世尊正把衆生日用三昧。

    融於奢摩它中。

    以三摩禅那。

    溶作最初方便。

    作世間法亦可。

    作出世間法亦可。

    溶作一團。

    和作一塊。

    不可分别。

    不可蔔度。

    吐将出來。

    未有咀齧之痕者。

    釋迦老子。

    亦用一毫伎倆不得。

    用一毫思唯不得。

    最初發起一念之時。

    各人自家檢點看。

    還能識得千古已前面目否。

    若能認得此念念分别念念透将出來。

    還識得是父母未生已前這段光景者。

    釋迦老子許多臭爛葛藤。

    一毫也用不着。

    亦不能舒一毫伎倆。

    安知一念能知大地衆生盡皆成佛。

    安知三世諸佛之相盡露衆生之一念乎。

    其形隐而能顯。

    其聲露而常藏。

    以非常之人。

    能睹非常之形。

    有非常之眼。

    不從忘想處出将一個。

    未有咀齧之痕的。

    父母未生已前抛向人前。

    止要一切人亦不可齧傷。

    而自用之斬斷人之蔔度。

    截斷人無始劫前種子。

    直言之下。

    更不着纖毫拟議。

    放出自己光明。

    照天照地。

    吐電驚雷。

    天壤間更有何物而能至於此耶。

    故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