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松筆記
關燈
小
中
大
有一點不灑灑在。
教中有梵語唐言。
顯說密說。
皆如來設教之權。
變化之法。
世尊撫運。
以梵典而開宗。
示心為教。
言為智炬之輝。
虛其襟者。
挹其遺風。
漱其流者。
味其餘津。
為祛識之利劍。
截妄之寶刀。
億曳法蠡之響。
而無穿鑿之寶。
言有華梵之分。
心無唐梵之别。
故心之與語。
猶利之與刃。
而語之於心。
猶刃之於利。
利之名。
非刃也。
刃之名。
非利也。
舍利不可無刃。
舍刃不可無利。
未聞刃沒而利存。
利沒而刃在也。
故言無唐梵之分。
心有思議之格。
豈有唐言而可诠。
梵語而不可诠乎。
窮緣盡照。
顯密一心。
皆如來說法之權。
以融心之妙。
如孤鶴盤空。
神龍戲海。
懶庵曰。
近世學者。
不悟斯旨。
意謂禅宗别是一種法門。
以禅為宗者非其教。
以教為宗者非其禅。
遂成兩家之說。
互相诋呰。
譊譊不能自已。
噫。
所聞淺陋。
一至於此。
非愚即狂。
甚可歎息也。
岩頭雲。
夫唱教。
須一一從自己胸襟間吐得出來。
與人為榜樣。
但於聲色前。
不被萬境惑亂。
故知經文中。
亦有向上一路。
如高山出雲。
群峰吐溜。
抑何奇也。
百川之水終歸於海。
出雲流潤。
以澤天下。
其何快如之。
則彌廓彌虛。
如濤如風。
着不得纖毫挂礙。
以顯於心。
鼓山雲。
十二分教唱不得。
凡聖攝不得。
今古流不得。
言句該不得。
如來以千古之靈奇。
吐之胸中。
秀媚清新。
為古為律。
時露合璧。
難分楮玉。
若不會此。
則為世谛流布。
即此鋒铓而直。
如太虛纖雲。
了無所有。
洞山初和尚雲。
舉唱宗乘。
闡揚大教。
須得法眼精明。
方能鑒辯缁素。
切緣真妄一源。
水乳同器。
到此難分。
洞山尋常以心中眼。
觀身外相。
觀之又觀。
乃辨真僞。
夫善知識者。
驅耕夫之牛。
奪饑人之食。
直須心境一如。
第八識斷一刀。
心無滲漏。
方有少分相應。
故胸中如吞吐長江。
骨法齊等。
未嘗不為通身吐露。
灑灑不為法縛。
不可留纖介緣影于胸次乎。
臨濟大師雲。
你若達得萬法無生。
心如幻化。
更無一塵一法。
處處清淨。
無佛無衆生。
無古無今。
得者便得。
不勒時節。
亦無修證。
無得無失。
一切時中。
更無别法。
設有一法過此。
我說如夢如幻。
入一切差别境。
不能回換。
未曾離一念。
随處清淨。
道我解禅解道。
辯似懸河。
皆是造地獄業。
若真正學道人。
不見世間過。
急切要求真正見解。
若達真心。
悟性圓明。
方始了畢。
隻如十二分教。
皆是表顯之說。
學者不會。
便向表顯名句上生解。
皆是依倚。
落在因果。
未免三界生死。
一念心能自在。
随處解脫。
如是解得。
方始好看教。
如來語皆正言。
正言豈可穿鑿。
或於巧辯。
或示密言。
别是一種風骨。
絕無煙火氣息。
語言世味。
翩翩塵埃之外。
百鳥争鳴。
松風和韻。
皆助如來談柄。
誠恐以紙墨文字之講求。
皆為思議之言。
而非如來之正說也。
故岩頭和尚雲。
大統綱中須識句。
若不識句。
難作話會。
百不思時。
喚作正句。
學不足以窺無始之宗。
言無思以應當世之務。
盡徹纖疑。
縱橫如意。
夫人自具於眼。
方識如來教中真旨。
如來之語。
言言活潑。
語語無定。
随緣應答。
如幻如化。
如珠走盤。
豈能執捉。
皆露心之妙。
今人執定世間文字看法。
而拟如來之語。
豈知如來之語。
非世間文字也。
豈可随語而生解乎。
故華嚴經雲。
謂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是以法華經雲。
拔出衆生處處貪着。
故智者大師。
讀至是曰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處。
豁然大悟。
還知智者大師。
悟個甚麼道理。
方知全部皆一旋陀尼。
無穿鑿。
無用心。
無斷絕。
無拟議處。
豈得漫自随其言句而鑿之乎。
故教中四無礙者。
事無礙。
理無礙。
事理無礙。
獨事事無礙之理。
最難悟者。
非是華嚴一經有此四種無礙之理。
諸經皆然。
此乃如來說法之要綱也。
故智者大師。
讀法華而悟。
遍大地皆法華也。
永明大師雲。
凡關一切言诠。
於圓宗所示。
皆為未了文字性離。
即是解脫。
迷一切諸法之性。
向心外取法。
而起文字見者。
今還将文字對治。
示其真實。
若悟諸法本源則不見有文字絲毫發現。
方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則境智融通。
色空俱泯。
當此親證圓明之際。
入斯一法平等之時。
又有何法是教而可離。
何法是祖而可重。
何法是頓而可取。
何法是漸而可非。
則知皆是識心分别。
所以祖佛善巧。
密布權門。
廣備教乘。
方便逗會。
才得見性。
當下無心。
藥病俱消。
教觀鹹息(出宗鏡錄)。
是故不可執定是非之說。
而辯於教。
語無是非之性。
無是非之念。
亦無是非之辯。
故語之所發乎未分是非之先。
亦無有是非之辯者。
乃如來之正念。
衆生未變之真。
千劫已前之面目。
若辯言說是非好醜。
則非真面目。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故雲。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心無真妄。
真妄起於識想。
一念緣起未分之先。
孰為佛乎。
孰為心乎。
孰為法乎。
唯用之能迅。
無心分别。
無心緣念。
念念皆心。
獨不能剪情縛於見聞之初。
乾識浪於愛憎之表。
神理易悟。
結習難忘。
迷則妄生。
悟則妄滅。
妄無妄源。
豎無初際。
既無有始。
豈得有終。
本際不可得。
故生死無有始。
臨濟大師雲。
沿流不止問如何。
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須磨。
理須頓悟。
習須漸除。
大聖人出來。
提醒人處。
直指衆生千劫已前不曾變壞這段光明。
時時搬弄泥團。
須自識取。
莫為沒溺於紙墨文字間。
一離文字。
不啻猢孫失樹。
便無可安身立命處矣。
殊不知文字而不能攝者。
形骸之外。
肝膽盡露。
縱橫馳驟。
放去收來。
隐隐照映人處。
徒與世間人談世間法。
不複知有向上事在。
無痕迹處。
可以檢點。
無心識處。
可以認取。
故琴之道尊。
根於音古。
與聲器之源。
略窺其倪。
指法音節。
調燮之妙。
不詭於正。
而喚醒千古人心。
直欲抟取虛空。
握筆揮灑。
縱橫奇屈。
千古合節。
如伏枥老骥。
意氣橫溢。
穿雲之鹄。
目無萬裡。
便覺天機激觸。
教中有梵語唐言。
顯說密說。
皆如來設教之權。
變化之法。
世尊撫運。
以梵典而開宗。
示心為教。
言為智炬之輝。
虛其襟者。
挹其遺風。
漱其流者。
味其餘津。
為祛識之利劍。
截妄之寶刀。
億曳法蠡之響。
而無穿鑿之寶。
言有華梵之分。
心無唐梵之别。
故心之與語。
猶利之與刃。
而語之於心。
猶刃之於利。
利之名。
非刃也。
刃之名。
非利也。
舍利不可無刃。
舍刃不可無利。
未聞刃沒而利存。
利沒而刃在也。
故言無唐梵之分。
心有思議之格。
豈有唐言而可诠。
梵語而不可诠乎。
窮緣盡照。
顯密一心。
皆如來說法之權。
以融心之妙。
如孤鶴盤空。
神龍戲海。
懶庵曰。
近世學者。
不悟斯旨。
意謂禅宗别是一種法門。
以禅為宗者非其教。
以教為宗者非其禅。
遂成兩家之說。
互相诋呰。
譊譊不能自已。
噫。
所聞淺陋。
一至於此。
非愚即狂。
甚可歎息也。
岩頭雲。
夫唱教。
須一一從自己胸襟間吐得出來。
與人為榜樣。
但於聲色前。
不被萬境惑亂。
故知經文中。
亦有向上一路。
如高山出雲。
群峰吐溜。
抑何奇也。
百川之水終歸於海。
出雲流潤。
以澤天下。
其何快如之。
則彌廓彌虛。
如濤如風。
着不得纖毫挂礙。
以顯於心。
鼓山雲。
十二分教唱不得。
凡聖攝不得。
今古流不得。
言句該不得。
如來以千古之靈奇。
吐之胸中。
秀媚清新。
為古為律。
時露合璧。
難分楮玉。
若不會此。
則為世谛流布。
即此鋒铓而直。
如太虛纖雲。
了無所有。
洞山初和尚雲。
舉唱宗乘。
闡揚大教。
須得法眼精明。
方能鑒辯缁素。
切緣真妄一源。
水乳同器。
到此難分。
洞山尋常以心中眼。
觀身外相。
觀之又觀。
乃辨真僞。
夫善知識者。
驅耕夫之牛。
奪饑人之食。
直須心境一如。
第八識斷一刀。
心無滲漏。
方有少分相應。
故胸中如吞吐長江。
骨法齊等。
未嘗不為通身吐露。
灑灑不為法縛。
不可留纖介緣影于胸次乎。
臨濟大師雲。
你若達得萬法無生。
心如幻化。
更無一塵一法。
處處清淨。
無佛無衆生。
無古無今。
得者便得。
不勒時節。
亦無修證。
無得無失。
一切時中。
更無别法。
設有一法過此。
我說如夢如幻。
入一切差别境。
不能回換。
未曾離一念。
随處清淨。
道我解禅解道。
辯似懸河。
皆是造地獄業。
若真正學道人。
不見世間過。
急切要求真正見解。
若達真心。
悟性圓明。
方始了畢。
隻如十二分教。
皆是表顯之說。
學者不會。
便向表顯名句上生解。
皆是依倚。
落在因果。
未免三界生死。
一念心能自在。
随處解脫。
如是解得。
方始好看教。
如來語皆正言。
正言豈可穿鑿。
或於巧辯。
或示密言。
别是一種風骨。
絕無煙火氣息。
語言世味。
翩翩塵埃之外。
百鳥争鳴。
松風和韻。
皆助如來談柄。
誠恐以紙墨文字之講求。
皆為思議之言。
而非如來之正說也。
故岩頭和尚雲。
大統綱中須識句。
若不識句。
難作話會。
百不思時。
喚作正句。
學不足以窺無始之宗。
言無思以應當世之務。
盡徹纖疑。
縱橫如意。
夫人自具於眼。
方識如來教中真旨。
如來之語。
言言活潑。
語語無定。
随緣應答。
如幻如化。
如珠走盤。
豈能執捉。
皆露心之妙。
今人執定世間文字看法。
而拟如來之語。
豈知如來之語。
非世間文字也。
豈可随語而生解乎。
故華嚴經雲。
謂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是以法華經雲。
拔出衆生處處貪着。
故智者大師。
讀至是曰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處。
豁然大悟。
還知智者大師。
悟個甚麼道理。
方知全部皆一旋陀尼。
無穿鑿。
無用心。
無斷絕。
無拟議處。
豈得漫自随其言句而鑿之乎。
故教中四無礙者。
事無礙。
理無礙。
事理無礙。
獨事事無礙之理。
最難悟者。
非是華嚴一經有此四種無礙之理。
諸經皆然。
此乃如來說法之要綱也。
故智者大師。
讀法華而悟。
遍大地皆法華也。
永明大師雲。
凡關一切言诠。
於圓宗所示。
皆為未了文字性離。
即是解脫。
迷一切諸法之性。
向心外取法。
而起文字見者。
今還将文字對治。
示其真實。
若悟諸法本源則不見有文字絲毫發現。
方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則境智融通。
色空俱泯。
當此親證圓明之際。
入斯一法平等之時。
又有何法是教而可離。
何法是祖而可重。
何法是頓而可取。
何法是漸而可非。
則知皆是識心分别。
所以祖佛善巧。
密布權門。
廣備教乘。
方便逗會。
才得見性。
當下無心。
藥病俱消。
教觀鹹息(出宗鏡錄)。
是故不可執定是非之說。
而辯於教。
語無是非之性。
無是非之念。
亦無是非之辯。
故語之所發乎未分是非之先。
亦無有是非之辯者。
乃如來之正念。
衆生未變之真。
千劫已前之面目。
若辯言說是非好醜。
則非真面目。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故雲。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心無真妄。
真妄起於識想。
一念緣起未分之先。
孰為佛乎。
孰為心乎。
孰為法乎。
唯用之能迅。
無心分别。
無心緣念。
念念皆心。
獨不能剪情縛於見聞之初。
乾識浪於愛憎之表。
神理易悟。
結習難忘。
迷則妄生。
悟則妄滅。
妄無妄源。
豎無初際。
既無有始。
豈得有終。
本際不可得。
故生死無有始。
臨濟大師雲。
沿流不止問如何。
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須磨。
理須頓悟。
習須漸除。
大聖人出來。
提醒人處。
直指衆生千劫已前不曾變壞這段光明。
時時搬弄泥團。
須自識取。
莫為沒溺於紙墨文字間。
一離文字。
不啻猢孫失樹。
便無可安身立命處矣。
殊不知文字而不能攝者。
形骸之外。
肝膽盡露。
縱橫馳驟。
放去收來。
隐隐照映人處。
徒與世間人談世間法。
不複知有向上事在。
無痕迹處。
可以檢點。
無心識處。
可以認取。
故琴之道尊。
根於音古。
與聲器之源。
略窺其倪。
指法音節。
調燮之妙。
不詭於正。
而喚醒千古人心。
直欲抟取虛空。
握筆揮灑。
縱橫奇屈。
千古合節。
如伏枥老骥。
意氣橫溢。
穿雲之鹄。
目無萬裡。
便覺天機激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