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松筆記

關燈
谛觀如來千古之雄文。

    如睹如來千古之心。

    然則五天正語。

    充滿閻浮。

    鳥迹圓音。

    彌難穿鑿。

    直餐梵響。

    何待唐言。

    紙墨文字間。

    虛圓妙應。

    不自為形。

    而形已露。

    本來無迹。

    而迹已彰。

    言過視聽之外。

    理出思議之表。

    文以表心。

    心為文顯。

    世人唯以文字而求心。

    孰知心露皆為文字。

    故如來血脈。

    披析詳盡。

    剖露無餘。

    如禹之治水。

    淮陰之用兵。

    萃然一出。

    每變每奇。

    縱橫殺活。

    莫敢當其銳者。

    唯一劍之鋒铓。

    莫能撄觸。

    把千七百陳爛葛藤。

    一一斬斷。

    見聞俱泯。

    直向千劫已前。

    與一切人相見。

    故禹之治水。

    若九河會流。

    激流懸瀑。

    不可挽截者。

    皆如來一智而流出十二分教。

    以十二分教。

    會歸於一心。

    圓機妙論。

    巧入深中。

    數十百萬言籍雲舒。

    皆貫空有之美。

    獨脫於文字之表。

    懸解於文字之外。

    皆為活句。

    絕無文字氣息。

    即文字而非文字。

    即言詞而非言詞。

    直欲令人會取千劫已前。

    慎勿迷其本而棄其源也。

    故橫說豎說。

    不離其本。

    啐啄同時。

    嘿會經旨。

    唯一語之橫流。

    孰為宗乎。

    孰為教乎。

    孰為心乎。

    孰為佛乎。

    孰頓孰漸。

    揮灑如意。

    擊吐壺歌。

    洋洋乎其盈耳。

    煥爛兮其溢目。

    紛紛欣欣兮其獨樂。

    當此之時。

    不知誰為諸佛。

    誰是衆生。

    而不以善止。

    其又何佗求焉。

    是故谷答樵讴。

    花迎鳥笑。

    擴而充之。

    安蛇足矣。

    故琅邪覺雲。

    汾陽先師道。

    汾陽門下。

    有一西河師子。

    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

    即便齩殺。

    作何方便。

    入得汾陽門。

    見得汾陽人。

    琅邪這裡。

    也有踞地師子。

    若有來者。

    即自喪身失命。

    作何方便。

    而入琅邪門。

    見琅琊人。

    此兩轉語。

    諸人還檢點得出。

    方為擇法眼。

    若不如是。

    且無安身立命處矣。

    故吐筆端。

    趨風傳響。

    疑滞豁然。

    非得至人。

    安能坐斷舌頭。

    了卻千生百劫大事。

    如千裡之馬。

    馭以孫陽。

    過都曆塊。

    直流星一抹哉。

     禅宗合論 世尊明星以後。

    拈華以前。

    四十九年。

    婆心太切。

    向人哓哓所說數十百萬言。

    唯人能讀其死句。

    而不能讀其活句。

    如來吐納虛空。

    提醒人處。

    直指開口無拟議處。

    無滲漏處。

    無穿鑿處。

    無用心處。

    如龍藏海。

    似虎藏林。

    風雲叱咤。

    百怪震驚。

    世尊唯對明星所得遮一段光景。

    将來露在諸人面前。

    令一切人。

    大家檢點看。

    還為如來。

    所說十二分之教耶。

    還為露自己之心耶。

    既是如來所說之教。

    雲何又言四十九年。

    未嘗曾說一字。

    此乃如來自悟曠劫已前面目。

    渾淪吐出。

    本地風光。

    天機渾成。

    如來妙相。

    而無咀嗫之痕。

    不廢纖毫之力。

    和聲吐露。

    全體示於衆生。

    圓機頓顯乎詞。

    收來放去。

    妙用縱橫。

    心佛衆生。

    渾然齊緻。

    真妄物我。

    舉一全收。

    而無聖凡之異。

    無欠無餘。

    融萬法於一心。

    了千心於一語。

    樵歌牧唱。

    聲色縱橫。

    炳然齊印。

    權實雙行。

    五派分宗。

    三乘教相。

    義将安寄。

    推其鋒锷。

    則萬變千奇。

    窮理盡用。

    渾然無端。

    了無絲毫滲漏。

    亦無一法可得。

    自然活潑潑地。

    轉漉漉地。

    不離如來舌端上。

    隻是要一切人透得遮着子。

    人人自有一段超然樂處。

    挾日月而驅風雷。

    舌端遊戲。

    為古為律。

    時露清新。

    為宗為教。

    水截蛟螭。

    陸斷兕虎。

    杜絕好新樂異。

    深防穿鑿之徒。

    千卷之靈奇。

    如秋毫處於滄海。

    是以不灑點墨。

    盡皆必吐之英。

    弢颕埋鋒。

    極盡生人之态。

    果人受諸天之供。

    沾一味而味味具足。

    點銅鐵為黃金。

    抽神奇為臭腐。

    以道觀言。

    以言觀道。

    可以見道。

    可以窮經。

    可以勵志。

    可以察天地。

    可以知鬼神。

    可以通百家。

    開頂門之隻眼。

    放無上之寶光。

    孰得孰失。

    何去何從。

    故初祖雲。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

    不與世求。

    須是真參實悟方是用處。

    而不拖泥帶水。

    向上玄旨。

    不作露布葛藤。

    且道不落死活句。

    如何道看。

     如來所說三乘十二分教。

    猶海水一味。

    窮高極深。

    激而為濤。

    回而為瀾。

    震而為雷。

    噴而為雨。

    能随龍而化三千世界。

    皆如來舌上之波瀾。

    汪洋談藝。

    匠心而出。

    酬機訓答。

    一旦當機。

    淋漓吐露。

    觸途無礙。

    乍分乍合。

    無損滄海之勢。

    了無緣影着之乎胸中。

    現之乎眉睫。

    亦無殊勝名言。

    朗然獨脫。

    唯此虛空活潑潑地。

    棱棱風骨。

    融融若春。

    如衡在鑒。

    風雷在握。

    而應當世之務。

    其神何所不之。

    是故般若現前。

    本來具足。

    不假修為。

    真智無邊。

    真心無定。

    毫無滲漏。

    人人分上。

    各各具足。

    羅山雲。

    玄門無法。

    不立紀綱。

    如王寶劍。

    鋒铓不可撄觸。

    觑之則瞎卻人眼。

    無一語而不單提向上。

    無一言而不全體獨露。

    所以釋迦老子。

    於一切處。

    成等正覺。

    若有血氣漢。

    向這裡着一隻眼。

    便見自己七縱八橫。

    絲發不移。

    踏着自家本命元辰。

    元不從人而得。

    須是猛着精彩觑看。

     夫觀於教者。

    而不能觀於心。

    能觀於心者。

    亦能會於教。

    教從心之所流。

    如來示於心而說於教。

    衆生迷於教。

    而不識於心。

    教為表顯之法。

    心為說教之主。

    識於心而會於教者。

    更何以加一字於心乎。

    亦無有一字可當情。

    千言片語。

    觌面論心。

    了然無疑。

    怡然無怖。

    猶不能自信。

    而且各持所見。

    終不足以惬初心。

    比之為敲門磚。

    門既辟而安用之乎。

    何不觀如來舌端上。

    放五色電光。

    還謂如來之真相乎。

    樂說不窮。

    任其索隐。

    泛聲香而不住。

    括虛空而為量。

    迷測其源。

    罔知其末。

    苟能知心。

    則萬法皆從我出。

    清虛簡勝。

    如聞鄭衛之音。

    意於言外。

    千途一轍。

    念念非别。

    乾坤寥廓。

    豎立非他。

    一念現前。

    應口而吐。

    捐盡形骸。

    全體皆露。

    本地風光。

    觌體相見。

    故萬世以下。

    而嗫嚅者。

    得其本焉。

    經之摛掞。

    旨超文外。

    讀如來語者。

    直須了然頓悟。

    故李長者雲。

    無邊剎境。

    自佗不隔於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於當念。

    而神融骨洽。

    則曩劫之疑。

    渙然氷釋矣。

    詞彩則揭其精華。

    音韻則響其諧調。

    是以學來學去。

    并學亦閑。

    窮如來之教。

    亦不存一字於胸中。

    亦不多讀一字。

    亦不少讀一字。

    故雲。

    治世語言。

    皆順正法。

    但拔出衆生處處貪着。

    推靡破執。

    不得不無。

    徹名相之藩籬。

    露真心於唇吻。

    若作道理見解。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