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便棒。
且道與古人是同是别。
卓拄杖下座。
石林鞏禅師住淨慈入院上堂。
橫眸碧漢。
萬國風清。
垂手紅塵。
千峰日出。
才恁麼便不恁麼。
所以道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橫按拄杖雲。
佛滅二千二百單六載。
沙門行鞏今於苕霅盡頭鼓鐘清處顯示此印。
絲毫無有妄者。
卓拄杖雲。
謹白。
笑隐欣禅師烏回入院。
拈花付法。
面壁安心。
列派分宗。
遞相鈍置。
拈拄杖畫一畫雲。
一畫畫斷了也。
且喜天下太平。
然則兵随印轉将逐符行。
新長老出世為人。
畢竟明什麼邊事。
不見保壽開堂。
三聖推出一僧。
壽便打。
聖雲。
與麼為人。
非但瞎卻者僧眼。
瞎卻鎮州一城人眼去在。
壽擲拄杖便歸方丈。
斬釘截鐵發揮格外真機。
捏聚放開顯示當陽正眼。
直得龍吟霧起虎嘯風生。
一道神光貫通今古。
如斯舉唱猶涉程途。
且到家穩坐一句作麼生道。
三事衲衣青嶂外。
一爐沉水白雲中。
天竺入院上堂。
夫為宗師者提持綱要接物利生。
豈是細事。
況茲山千載名藍五天化境。
大丞相号令明肅出於至公。
山僧既已回避無門。
諸人亦要知時識節。
拈拄杖雲。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三千年黃河清。
五百載聖人出。
複舉僧問投子。
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
和尚出世當為何事。
投子雲尹司空為老僧開堂。
投子老人可謂應機施設不犯鋒铓。
中峰不免因齋慶贊。
一發繇來引萬鈞。
全肩荷負見當人。
通身手眼重拈掇。
枯木花開大地春。
集慶入院上堂。
釋迦世尊舍金輪而登佛位。
今上皇帝從佛位而禦金輪。
收攝三千剎海於一印中。
具足八萬法門於一毫上。
如華嚴會上菩薩得無盡福德藏解脫門。
於一器中出生種種美味飲食。
又於衆會仰觀空中而雨種種珍寶。
随衆生心悉令滿足。
然後得其寶者盡證法門。
食其味者鹹成妙道。
無一塵而不具足佛事。
無一法而不圜滿正宗。
即今崇建寶坊闡揚法施。
諸天音樂不鼓自鳴。
梵呗詠歌自然敷奏。
十方菩薩鹹集道場。
八部天龍同伸慶贊。
還有不曆化城徑登寶所者麼。
擊拂子雲。
四海已歸皇化裡。
時清休唱太平歌。
複舉世尊與衆行次以手指地雲。
此處宜建梵剎。
時天帝釋将一竿竹插地上雲建梵剎竟。
世尊微笑。
師雲。
帝釋為三十三天之主。
雖則一期施設。
其柰理事未備。
今上皇帝以興龍潛邸改創梵宮。
複命禅宗發揚向上宗旨。
與天帝釋所成功德何啻百千萬億倍。
縱使虛空為口贊歎莫窮。
臣僧借水獻花輙成一頌。
丈六金身一莖草。
璚樓玉殿恰相當。
交羅帝網山河景。
旋繞須彌日月光。
華雨晝飄龍座暖。
天風時送禦爐香。
臣僧共仰恩光近。
五色祥雲擁帝旁。
南石琇禅師普門入院。
如來出世是擔屎漢。
祖師西來是賣蔔人。
自餘德山.臨濟.雲門.沩山.雪峰.玄沙.南泉.趙州各逞機鋒互分照用。
盡是販私鹽賊。
新普門者裡一時與他掃蕩。
何故。
幸逢堯舜世。
自合樂無為。
複舉僧問楊岐如何是佛。
岐雲三腳驢子弄蹄行。
僧雲莫者便是。
岐雲湖南長老。
師雲。
大小楊岐被者僧一問。
未免手腳俱露。
靈岩入院上堂。
正法眼藏亘古亘今。
般若真燈照天照地。
當陽無向背。
直下絕承當。
靈然獨露透色透聲。
廓爾現前絕聞絕見。
常在一切處。
不為一切處所拘。
非離一切時。
不為一切時所攝。
者裡見得。
無迷無悟非後非先。
百千法門無量妙義不假思惟悉皆具足。
建化法中斯為可矣。
若是衲僧門下。
直須向百尺竿頭闊步。
蟭螟眼裡藏身。
娑婆擲去他方。
妙喜拈來此土。
不知承什麼恩力得恁麼奇特。
良久。
慣從五鳳樓前過。
手握金鞭賀太平。
複舉妙喜竹篦話。
師雲。
靈岩今日開堂。
不舉竹篦亦不分背分觸。
且道有何長處。
萬壽和尚複白槌。
谛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便下座。
徑山入院上堂。
如來四十九年說法。
不曾道着一字。
達磨十萬裡西來。
何曾遇大乘器。
自餘德山.臨濟.雲門.趙州天下善知識。
設大機施大用。
盡是青天霹靂旱地波濤。
正眼觀來不直一笑。
雖然。
爐鞴之所多鈍鐵。
良醫之門足病人。
縱是舉一明三目機铢兩之士。
於毫毛未動之先便解承當。
早已不堪種草。
所以道。
言前薦得猶為滞殼迷封。
句下精通未免觸途狂見。
古人為誘接方來。
多向第二義門抛三放兩。
一向拖泥帶水。
山野曩於智積峰頂禅月山中曾開皂角燈心鋪子。
聽他要者來買。
縱是法堂前草深一丈。
終不将佛法當人情。
三載之中於九重城内。
日與陶泓毛颕對談亦不煩略動一念。
今到淩霄峰頭更是不勞心力。
何故。
幸有吾通祖妙喜佛照寂照舊化俨存。
麻三斤乾屎橛不用提持。
黑竹篦碁盤石何須拈出。
人人鼻孔遼天。
個個腦門着地。
行則同行坐則同坐。
自然上古風規。
灼爾西來的意。
且喜四海八纮風恬浪靜。
含齒帶發盡樂無為。
且道應時及節底句子作麼生舉。
拈起少林無孔笛。
等閑吹出萬年歡。
複舉保壽開堂公案。
雪窦拈雲。
保壽三聖雖(發明)臨濟正法眼藏。
要且隻解無佛處稱尊。
當時者僧若是個漢。
才被推出便掀倒禅床。
直饒保壽全機也較三千裡。
師雲。
保壽三聖發明臨濟正法眼藏。
直是斬釘截鐵。
争柰承當者少。
雪窦既是權柄在手。
便合與者僧雪屈。
說什麼當時。
諸人還會麼。
若無舉鼎拔山力。
千裡烏錐不易騎。
列祖提綱錄卷第二十五
且道與古人是同是别。
卓拄杖下座。
石林鞏禅師住淨慈入院上堂。
橫眸碧漢。
萬國風清。
垂手紅塵。
千峰日出。
才恁麼便不恁麼。
所以道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橫按拄杖雲。
佛滅二千二百單六載。
沙門行鞏今於苕霅盡頭鼓鐘清處顯示此印。
絲毫無有妄者。
卓拄杖雲。
謹白。
笑隐欣禅師烏回入院。
拈花付法。
面壁安心。
列派分宗。
遞相鈍置。
拈拄杖畫一畫雲。
一畫畫斷了也。
且喜天下太平。
然則兵随印轉将逐符行。
新長老出世為人。
畢竟明什麼邊事。
不見保壽開堂。
三聖推出一僧。
壽便打。
聖雲。
與麼為人。
非但瞎卻者僧眼。
瞎卻鎮州一城人眼去在。
壽擲拄杖便歸方丈。
斬釘截鐵發揮格外真機。
捏聚放開顯示當陽正眼。
直得龍吟霧起虎嘯風生。
一道神光貫通今古。
如斯舉唱猶涉程途。
且到家穩坐一句作麼生道。
三事衲衣青嶂外。
一爐沉水白雲中。
天竺入院上堂。
夫為宗師者提持綱要接物利生。
豈是細事。
況茲山千載名藍五天化境。
大丞相号令明肅出於至公。
山僧既已回避無門。
諸人亦要知時識節。
拈拄杖雲。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三千年黃河清。
五百載聖人出。
複舉僧問投子。
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
和尚出世當為何事。
投子雲尹司空為老僧開堂。
投子老人可謂應機施設不犯鋒铓。
中峰不免因齋慶贊。
一發繇來引萬鈞。
全肩荷負見當人。
通身手眼重拈掇。
枯木花開大地春。
集慶入院上堂。
釋迦世尊舍金輪而登佛位。
今上皇帝從佛位而禦金輪。
收攝三千剎海於一印中。
具足八萬法門於一毫上。
如華嚴會上菩薩得無盡福德藏解脫門。
於一器中出生種種美味飲食。
又於衆會仰觀空中而雨種種珍寶。
随衆生心悉令滿足。
然後得其寶者盡證法門。
食其味者鹹成妙道。
無一塵而不具足佛事。
無一法而不圜滿正宗。
即今崇建寶坊闡揚法施。
諸天音樂不鼓自鳴。
梵呗詠歌自然敷奏。
十方菩薩鹹集道場。
八部天龍同伸慶贊。
還有不曆化城徑登寶所者麼。
擊拂子雲。
四海已歸皇化裡。
時清休唱太平歌。
複舉世尊與衆行次以手指地雲。
此處宜建梵剎。
時天帝釋将一竿竹插地上雲建梵剎竟。
世尊微笑。
師雲。
帝釋為三十三天之主。
雖則一期施設。
其柰理事未備。
今上皇帝以興龍潛邸改創梵宮。
複命禅宗發揚向上宗旨。
與天帝釋所成功德何啻百千萬億倍。
縱使虛空為口贊歎莫窮。
臣僧借水獻花輙成一頌。
丈六金身一莖草。
璚樓玉殿恰相當。
交羅帝網山河景。
旋繞須彌日月光。
華雨晝飄龍座暖。
天風時送禦爐香。
臣僧共仰恩光近。
五色祥雲擁帝旁。
南石琇禅師普門入院。
如來出世是擔屎漢。
祖師西來是賣蔔人。
自餘德山.臨濟.雲門.沩山.雪峰.玄沙.南泉.趙州各逞機鋒互分照用。
盡是販私鹽賊。
新普門者裡一時與他掃蕩。
何故。
幸逢堯舜世。
自合樂無為。
複舉僧問楊岐如何是佛。
岐雲三腳驢子弄蹄行。
僧雲莫者便是。
岐雲湖南長老。
師雲。
大小楊岐被者僧一問。
未免手腳俱露。
靈岩入院上堂。
正法眼藏亘古亘今。
般若真燈照天照地。
當陽無向背。
直下絕承當。
靈然獨露透色透聲。
廓爾現前絕聞絕見。
常在一切處。
不為一切處所拘。
非離一切時。
不為一切時所攝。
者裡見得。
無迷無悟非後非先。
百千法門無量妙義不假思惟悉皆具足。
建化法中斯為可矣。
若是衲僧門下。
直須向百尺竿頭闊步。
蟭螟眼裡藏身。
娑婆擲去他方。
妙喜拈來此土。
不知承什麼恩力得恁麼奇特。
良久。
慣從五鳳樓前過。
手握金鞭賀太平。
複舉妙喜竹篦話。
師雲。
靈岩今日開堂。
不舉竹篦亦不分背分觸。
且道有何長處。
萬壽和尚複白槌。
谛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便下座。
徑山入院上堂。
如來四十九年說法。
不曾道着一字。
達磨十萬裡西來。
何曾遇大乘器。
自餘德山.臨濟.雲門.趙州天下善知識。
設大機施大用。
盡是青天霹靂旱地波濤。
正眼觀來不直一笑。
雖然。
爐鞴之所多鈍鐵。
良醫之門足病人。
縱是舉一明三目機铢兩之士。
於毫毛未動之先便解承當。
早已不堪種草。
所以道。
言前薦得猶為滞殼迷封。
句下精通未免觸途狂見。
古人為誘接方來。
多向第二義門抛三放兩。
一向拖泥帶水。
山野曩於智積峰頂禅月山中曾開皂角燈心鋪子。
聽他要者來買。
縱是法堂前草深一丈。
終不将佛法當人情。
三載之中於九重城内。
日與陶泓毛颕對談亦不煩略動一念。
今到淩霄峰頭更是不勞心力。
何故。
幸有吾通祖妙喜佛照寂照舊化俨存。
麻三斤乾屎橛不用提持。
黑竹篦碁盤石何須拈出。
人人鼻孔遼天。
個個腦門着地。
行則同行坐則同坐。
自然上古風規。
灼爾西來的意。
且喜四海八纮風恬浪靜。
含齒帶發盡樂無為。
且道應時及節底句子作麼生舉。
拈起少林無孔笛。
等閑吹出萬年歡。
複舉保壽開堂公案。
雪窦拈雲。
保壽三聖雖(發明)臨濟正法眼藏。
要且隻解無佛處稱尊。
當時者僧若是個漢。
才被推出便掀倒禅床。
直饒保壽全機也較三千裡。
師雲。
保壽三聖發明臨濟正法眼藏。
直是斬釘截鐵。
争柰承當者少。
雪窦既是權柄在手。
便合與者僧雪屈。
說什麼當時。
諸人還會麼。
若無舉鼎拔山力。
千裡烏錐不易騎。
列祖提綱錄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