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九十六種鹹歸正化。

    巍巍乎蕩蕩乎。

    不可得而稱量。

    不可得而思議。

    隻今君臣慶會佛法光輝。

    知恩報恩作麼生道。

    兩輪日月無私照。

    一統乾坤樂太平。

    複舉梁武帝夢神僧告曰。

    六道四生幽囚者衆。

    何不建水陸大齋而濟拔之。

    帝既寤诏十大高僧披尋大藏撰成儀文。

    始於金山建此大會。

    於初夜分悉停燈燭。

    帝親臨筵禱曰。

    若此儀文理協聖凡。

    願我拜起燈燭自明。

    如未得聖意燭暗如故。

    帝一拜燈燭皆明。

    二拜宮殿震動。

    三拜天雨寶花。

    當時靈異不可勝數。

    至於曆代修建顯驗尤多。

    當今佛心天子以梁武之心為心。

    特降禦香七寶練段修設齋供。

    建此大會。

    宰相百官光臨法會。

    諸山碩德共闡玄音。

    凡聖混融人天交接。

    直得娑竭羅龍王從海湧出親獻寶珠。

    天帝釋空中雨花殷勤贊歎。

    上來臣僧升於寶座舉唱宗乘。

    所萃鴻因端為祝延天算。

    複成一偈。

    堯眉八采輝寰宇。

    舜目重瞳照四方。

    紫金山頭日卓午。

    大千沙界仰恩光。

    久立尊官伏惟珍重。

     楚石琦禅師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欽奉聖旨於蔣山禅寺水陸會中升座。

    真如淨境界。

    一泯未嘗存。

    能随染淨緣。

    遂成十法界。

    法界者衆生心也。

    衆生心即佛心。

    大哉心乎。

    無形無相充徧十方。

    亘古亘今包含萬有。

    但在衆生分上一向染用謂之無明。

    諸佛分上一向淨用謂之佛性。

    無明佛性是二俱空。

    然而衆生不了于空無明所惑。

    從無量劫而至今世。

    因身口意起貪嗔癡。

    貪行多者二萬一千。

    嗔行多者二萬一千。

    癡行多者二萬一千。

    等分行者二萬一千。

    共造八萬四千諸煩惱業。

    生罹王憲死在地獄。

    動經劫數未有出期。

    古德有言。

    一切苦果因業而受。

    受盡還無何苦之有。

    豈不見梁朝傅大士心王銘雲。

    觀心空王。

    微妙難測。

    無形無相。

    有大神力。

    能滅千災。

    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

    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

    呼之有聲。

    為之法将。

    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

    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

    又雲。

    欲求成佛。

    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

    貪嗔體實。

    入此法門。

    端坐成佛。

    蓦豎起拂子雲。

    還見麼。

    無量壽世尊即今在拂子頭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盡虛空徧法界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極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

    百億日月百億四天。

    下百億四大海百億五須彌。

    百億欲界天宮殿百億色界天宮殿百億佛色界天宮殿。

    於中一一世界天宮殿内皆有菩薩海衆圍繞。

    随機說法各各不同。

    頓說漸說實說權說。

    縱說橫說顯了說蓋覆說。

    凡有所說皆說此心。

    何一理而不圓。

    何一事而不備。

    何一塵而不攝。

    何一剎而不收。

    者裡見得。

    未度令度。

    未解令解。

    未到彼岸者令到彼岸。

    未證涅盤者令得涅盤。

    皇恩佛恩一時報畢。

    其或未然。

    更添注腳去也。

    擊拂子雲。

    還聞麼。

    者裡聞去。

    諸人耳在一聲中。

    一聲普徧諸人耳。

    此是觀音大士圓通法門。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是圓真實。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

    此是通真實。

    聲無既非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緣離。

    是則常真實。

    是故諸佛於此得之徧十方界成等正覺。

    菩薩於此得之圓滿六度萬行。

    獨覺於此得之洞明十二緣生。

    聲聞於此得之三明六通證八解脫。

    諸天於此得之高超十地。

    人倫於此得之具足衆善。

    修羅於此得之永絕憍慢。

    地獄於此得之鹹脫苦輪。

    乃至餓鬼旁生并及四生九類一切含識於此得之。

    莫不悟自心佛成自心佛。

    金剛般若雲。

    過去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心既不可得。

    佛亦不可得。

    菩薩亦不可得。

    獨覺亦不可得。

    聲聞亦不可得。

    諸天亦不可得。

    人倫亦不可得。

    修羅亦不可得。

    餓鬼旁生四生九類一切含識亦不可得。

    此不可得亦不可得。

    永嘉大士道。

    了了見。

    無一物。

    亦無人。

    亦無佛。

    大千沙界海中漚。

    一切聖賢如電拂。

    所以二祖神光參初祖菩提達磨曰。

    我心未甯乞師安心。

    初祖雲将心來與汝安。

    神光雲覓心了不可得。

    初祖雲與汝安心竟。

    以拂子劃一劃雲。

    劃斷葛藤。

    正與麼時。

    果滿功圓一句作麼生道。

    将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國恩。

    欽惟皇帝陛下英武仁聖。

    削平海内子育兆民。

    九夷八蠻罔不賓服。

    是以梯山入貢航海獻琛。

    元年大赦天下洽以寬恩。

    無辜冤枉亦蒙濟拔。

    特賜銀帑命善世院就蔣山禅寺修建冥陽水陸大齋七晝夜。

    於中作諸佛事供佛賢聖天地神祇三界鬼神。

    并召臣僧梵琦舉唱宗乘。

    所集功勳并用超度四生六道無辜冤枉。

    悉脫幽冥往生佛土。

    成就菩提。

    所願如意珠爍破無明窟。

    智慧劍截斷生死根。

    因大法以悟心。

    趣樂邦而見佛。

    複舉梁朝武帝請傅大士講經。

    大士登座。

    揮尺一下。

    寶公菩薩謂帝曰。

    陛下還會麼。

    帝默然。

    菩薩雲大士講經竟。

    師拈雲。

    今日聖恩令臣僧梵琦升於此座。

    舉揚第一義谛。

    普願迷流同成佛道。

    釋迦老子四十九年說不盡底細大法門。

    盡被傅大士一時吐露了也。

    且道節文在什麼處。

    冥陽水陸大齋緣。

    徧滿三千與大千。

    東走金烏西玉兔。

    上窮碧落下黃泉。

    永抛業識無明海。

    高坐如來妙寶蓮。

    恩重須彌何以報。

    祝延聖壽萬斯年。

     洪武二年三月十三日欽奉聖旨於蔣山禅寺水陸會中升座。

    震法雷。

    擊法鼓。

    布慈雲兮灑甘露。

    即今法雷已震。

    法鼓已擊。

    慈雲已布。

    甘露已灑。

    且道山僧說甚麼法。

    說向聲聞乘法耶。

    說向獨覺乘法耶。

    說向菩薩乘法耶。

    說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耶。

    說向凡夫界法耶。

    教中道。

    法界中無有法名向聲聞乘向獨覺乘向菩薩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有法名向凡夫界。

    無有法名向染向淨向生死向涅盤。

    何以故。

    諸法無二故。

    譬如虛空。

    若去來今。

    求不可得。

    然非無虛空。

    據實而論。

    隻者虛空早是釘橛了也。

    雲門手中扇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

    觸着帝釋鼻孔。

    東海鯉魚打一棒。

    雨似盆傾。

    諸人又作麼生會。

    良久雲。

    不起纖毫修學心。

    無相光中常自在。

    又雲。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是個什麼。

    明白道了也。

    更要解注那。

    此事不在言語上。

    十雙五個作言語會。

    苦哉屈哉。

    香嚴和尚道。

    如人上樹。

    手不攀枝腳不踏枝。

    樹下有人來問祖師西來意。

    若答他則喪身失命。

    若不答他則違他所問。

    答則是不答則是。

    大慧和尚雲。

    我者裡禅如一團火相似。

    若觸他則燒殺你。

    若背他則凍殺你。

    隻如永嘉大師有兩句子與賊過梯。

    道什麼。

    鏡裡看形見不難。

    水中捉月争拈得。

    平如鏡面險似懸崖。

    金剛取泥處。

    是我屋裡人。

    知得更饒個古話。

    吾宗第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因一族姓子出家。

    夜投天寺宿。

    尊者乃作方便化一夜叉擔一死人。

    更有一夜叉空手而至。

    二鬼共诤。

    一言我擔死人來。

    第二者言我擔死人來。

    前一鬼言我有證人。

    此人見我擔死人來。

    時此人念言。

    我今必定死。

    應作實語。

    語後鬼言。

    此死人者前鬼擔來。

    非是汝許。

    後鬼大嗔拔其一臂。

    前鬼以死人臂還續如故。

    後鬼複拔一臂。

    前鬼更拔死人臂還複補處。

    後鬼拔其兩腳。

    前鬼悉以死人腳補之如本。

    如是二鬼共食所拔新肉即便出去。

    此族姓子豁然大悟。

    今日聖天子普度幽冥。

    令臣僧梵琦說法度諸佛子。

    所冀一言之下泮然無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不用他悟。

    如夢忽覺如蓮華開。

    正恁麼時如何舉似。

    一百五日近清明。

    上元定是正月半。

    複舉昔有士人撰無鬼論。

    鬼現身雲我聻。

    士人無對。

    後來五祖演和尚代以兩手合作鹁鸪觜雲谷谷呱。

    師拈雲。

    五祖和尚可謂是千聖頂上拈來。

    萬人叢中指出。

    語默所不到。

    情解所不及。

    向上一句作麼生論量。

    常憶江南三月裡。

    鹧鸪啼處百花香。

     列祖提綱錄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