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聽。

    良久雲。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箬庵問禅師總督漕撫恭順候吳實宰居士請至淮城文通塔寺啟建華嚴道場請上堂。

    大人境界非大人不知。

    殊勝因緣非殊勝不偶。

    山僧遠離鴛水來至黃淮。

    途中閱曆州郡縣邑江湖河海。

    計程千有餘程。

    閱日十有五日。

    其中無去來相。

    無久暫相。

    無違順相。

    無動靜相。

    所以道。

    觀方知彼去。

    去者不至方。

    又雲。

    去去實不去。

    來來實不來。

    又雲。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者裡觑得透。

    便能世出世法交羅。

    動靜去來自在。

    恁麼則山僧既到此間未違丈室。

    未到此間無日不與大總督實翁居士把手共行。

    無日不與現前尊官諸上善友同遊華藏界中事無礙.理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

    所謂大人境界殊勝因緣。

    早從未舉已前一一現成具足。

    既然如是。

    且道即今建立道場重開普光明會又什麼人分上事。

    豁開大地群生眼。

    直得歌謠載道途。

     牧雲門禅師滿華嚴會上堂。

    華嚴法界理事無礙。

    忏罪消災一彩兩賽。

    蓦拈拄杖雲。

    大衆。

    杜順和尚來也。

    在拄杖頭上口喃喃道。

    懷州牛吃禾。

    益州馬腹脹。

    天下覓醫人。

    炙豬左膊上。

    諸人還見麼。

    若也見。

    未免頭上安頭。

    若不見。

    日用堂堂無蓋覆。

    本來同是遮那身。

     水陸升座提綱 應庵華禅師王機宜為弟樞密相公散水陸請升座。

    師示衆雲。

    大人具大見。

    大智得大用。

    升大解脫堂。

    演大解脫義。

    是故留守樞密大資相公雖示世人有去有來。

    極其本體不動不變。

    所以羅籠不肯住。

    呼喚不回頭。

    佛祖不安排。

    至今無處所。

    塵塵剎剎普現威光。

    物物頭頭全彰勝相。

    殊勝中殊勝。

    奇特中奇特。

    他方此界全心淨土。

    人間天上同一真境。

    正當恁麼時。

    且道留守樞密大資相公即今在什麼處。

    手提殺活金剛劍。

    誰敢當頭正眼看。

     悲濟會升座。

    師召衆雲。

    大智洞明體無去住。

    明逾日月寬若太虛。

    天地以此為覆載。

    日月以此為照臨。

    山嶽以此為崔嵬。

    江河以此為流注。

    賢聖以此為威靈。

    凡夫以此為安養。

    陣亡以此為超升。

    冤雠以此為解脫。

    諸佛以此為示現。

    祖師以此為單傳。

    諸人以此為悲濟。

    光孝以此為方便。

    蓦拈拄杖雲。

    釋迦老子祇今在山僧拄杖頭上放大光明。

    其光清淨無壞無雜。

    光光相羅前後無别。

    塵塵普入剎剎全彰。

    然後無量為一一為無量。

    大中現小小中現大。

    於一毫端現寶王剎。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且道諸人向甚麼處見釋迦老子。

    若向拄杖頭上見。

    未見在。

    若向妙法蓮華中見。

    亦未見在。

    既不如是。

    畢竟向什麼處見釋迦老子。

    以拄杖卓一卓雲。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元叟端禅師朝廷金山作水陸升座。

    拈香祝聖畢乃雲。

    盡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世界是個金剛正體。

    淨裸裸絕承當。

    盡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世界是個寶覺真心。

    赤灑灑無空阙。

    如天普蓋似地普擎。

    如日普照如風普吹。

    無一時不徧。

    無一處不周。

    無一理不圓。

    無一事不具。

    塵塵剎剎八面玲珑。

    物物頭頭十方通暢。

    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

    将丈六金身作一莖草。

    腹中現百億閻浮提。

    室内湧三萬二千獅子座。

    七縱八橫千變萬化。

    左之右之無可不可。

    三世諸佛以此正體以此真心座寶蓮華成等正覺。

    津濟四生梯航九有。

    六代祖師以此正體以此真心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啟迪盲聾炳耀癡昧。

    奕世人王帝主以此正體以此真心為生民立極。

    為世開太平基。

    拯黎元於塗炭。

    措天下於盤石。

    大元世界主當今皇帝以此正體以此真心克紹丕圖缵登大寶。

    百億須彌盧百億香水海。

    日月所照風雨所至。

    悉禀威靈鹹歸化育。

    乃至此日特頒聖旨。

    敦遣使臣就金山古澤心寺照依梁武皇帝科儀修設天地冥陽水陸大會七晝夜。

    爇種種香然種種燈。

    營種種上妙飲食。

    設種種上妙服禦。

    金銀珊瑚真珠瑪瑙種種上妙珍寶而為供養。

    命僧一千五百員披轉三藏五乘十二分秘典真诠。

    權也實也頓也漸也。

    半也滿也偏也圓也。

    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上以翊衛皇圖。

    下以資培民本。

    徑山臣僧行端與教禅律三宗耆年碩德以此正體以此真心欽奉綸言高升寶座。

    闡揚諸佛無上奧旨。

    發揮諸佛無上秘傳。

    若幽若顯若聖若凡。

    若飛若潛若動若植。

    普仗良因均沾妙利。

    四方消災沴之虞。

    萬姓樂耕桑之業。

    同濟仁壽共享升平。

    當此之時。

    理周事徧果滿功圓。

    直下無私一句畢竟如何擎展。

    擊拂子雲。

    化行舜日山川外。

    人在堯天雨露中。

    複說偈雲。

    執尺量虛空。

    終難究其數。

    持蠡測海水。

    豈解知其源。

    吾君本心體。

    廣大亦如是。

    欲求其邊際。

    畢竟不可得。

    吾君之壽量。

    與此心體同。

    欲求其窮極。

    是亦不可得。

    吾君之福源。

    與此壽量同。

    欲求其窮盡。

    是亦不可得。

    太後皇太子。

    嫔妃諸眷屬。

    心體及福源。

    等無有差别。

    一塵一佛剎。

    一剎一釋迦。

    各現廣長舌。

    共說如上事。

    百千萬億中。

    亦不能及一。

    天人群生類。

    地獄鬼畜等。

    十方諸有情。

    三界衆含識。

    當知此心體。

    本來相如是。

     月江印禅師朝廷金山寺建水陸會升座。

    如來往昔為衆生修治法海無邊行。

    猶如沛澤清炎暑普滌衆生煩惱熱。

    所以乘大悲願力示現世間。

    為三界大師四生慈父。

    如優昙華時一現爾。

    或於一毫端現寶王剎。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或為轉輪聖王王四天下。

    千子圍繞七寶莊嚴壽八萬歲。

    飛行自在所向無礙。

    其國豐樂人民熾盛。

    威德特尊無有為比。

    是皆大悲願力中之所發現。

    所以道大悲願力猶如大海甚深無底。

    大悲願力如大虛空廣大無際。

    大悲願力如大日輪升于虛空。

    大悲願力如須彌山普雨衆寶。

    大悲願力如如意珠滿衆生願。

    大悲願力如世明燈普照一切。

    大悲願力猶如空蓋普蔭群生。

    我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

    因於衆生所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譬如曠野之中有大樹王。

    根若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

    菩提樹王亦複如是。

    一切衆生而為樹根。

    諸佛菩薩而為花果。

    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

    則能成就諸佛智慧花果。

    若諸菩薩以大悲心饒益衆生。

    則能成就阿耨菩提。

    是故菩提屬於衆生。

    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故我大元佛心聖人與釋迦如來轉輪聖王同一根本同一枝葉。

    亦乘大悲願力示現世間。

    作大國王為世界主。

    允文允武克哲克明。

    扆法永垂。

    視四海衆生如赤子。

    金輪統禦。

    攝十方剎土為一家。

    具十地菩薩之身心。

    超四輪王之壽量。

    萬機之暇留心佛法。

    以正法治民。

    故佛教倍前光明熾盛。

    以大悲心饒益衆生。

    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由是於楊子江建金山萬僧之海會。

    修水陸無礙之大齋。

    披閱五千四十八卷之尊經。

    講演禅教直指難思之妙法。

    以百億日月而為燈燭。

    使一切衆生得證光明三昧門。

    故以百億須彌而為香馔。

    使一切衆生悉皆飽滿。

    得證法喜禅悅樂。

    故以百億香水海而為醍醐酥酪。

    使一切衆生頓息饑虛。

    得入如來清淨法海。

    故以百億四天下七寶而為布施。

    使一切衆生永離貧苦。

    皆得如意富樂。

    故以過現未來百千萬億恒河沙微塵數諸佛菩薩而為眷屬。

    使一切衆生得依怙善知識。

    故以三千大千世界而為經卷。

    使一切衆生常轉如是經。

    故上窮有頂下極空輪。

    若幽若顯鹹脫於苦輪。

    曰天曰人皆承其恩力。

    莫不皆從佛心聖主清淨微妙大悲願力中之所流出。

    上合諸佛本妙覺心。

    下與一切衆生同一悲仰。

    以此祝聖壽。

    壽如妙高不動之山。

    以此延聖福。

    福等華藏甚深之海。

    以此治國家則民康物阜。

    以此平天下則海晏河清。

    百億劫之罕逢。

    十方國之希有。

    何異釋迦出世彌勒降生。

    恒河沙界盡入提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