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恁麼時。

    釋迦老子達磨大師雖有鼻孔直是無出氣處。

    還委悉麼。

    遇貴則賤遇賤則貴。

    若向貴賤處着到。

    更須買草鞋行腳始得。

    所以道不可以有心求。

    不可以無心得。

    不可以語言造。

    不可以寂默通。

    雖然如是。

    如天普蓋似地普擎。

    全放全收全殺全活。

    妙喜恁麼道也不離者個消息。

    正如适來禅客以坐具打地一般。

    乃拍禅床一下雲。

    且道明甚麼邊事。

    斯辰比丘了賢為近禮侍者将俗家寄來衣物估唱。

    請老漢舉揚宗旨莊嚴報地。

    可惜者兄弟方始於竹篦子話有個發明處。

    而今已是說前年話。

    一日問他。

    喚作竹篦則觸。

    不喚作竹篦則背。

    如何。

    渠答不得。

    卻曰望和尚為某作個方便指示。

    山僧向他道。

    你是福州人。

    我說個喻子向你。

    如将名品荔枝和皮殼一時剝了。

    以手送在你口邊。

    隻是你不解吞。

    渠聞之不覺失笑曰和尚吞着即禍事。

    過得幾時又問他。

    前日吞了底荔枝。

    隻是你不知滋味。

    渠曰若知滋味轉見禍事。

    我愛他者兩轉語。

    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信知宗師家無實法與人。

    且如世間工巧技藝有樣子便做得。

    若是者一解須是自悟始得。

    得之於心應之於手。

    若未得個安樂處。

    一向求知見覓解會。

    者般雜毒才入心。

    如油入面永取不出。

    縱取得出亦費料理。

    此事如青天白日元無障礙。

    卻被者些雜毒障卻。

    所以於法不得自在。

    老漢常愛真淨和尚道。

    如今人多是得個身心寂滅前後際斷。

    休去歇去。

    一念萬年去。

    似古廟裡香爐去。

    冷湫湫地去。

    便為究竟。

    殊不知卻被比勝妙境界障蔽。

    自己正知見不能現前。

    神通光明不能發露。

    或又執個一切平常心是道以為極則。

    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

    大盡三十日小盡二十九。

    凡百施為須要平常一路子以為穩當定将去合将去。

    更不敢别移一步。

    怕堕坑落塹。

    長時一似雙盲人行路。

    一條拄杖子寸步抛不得。

    緊把着憑将去步步依倚。

    一日若道眼豁開頓覺前非。

    抛卻杖子撒開兩手。

    十方蕩蕩七縱八橫。

    東西南北無可不可。

    到者裡方得自在。

    如今人能有幾個放得杖撒得手。

    昔因真淨和尚新開語錄。

    其時我老和尚在五祖堂中作首座。

    五祖一日廊下見僧把一冊文字。

    祖曰你手中是甚文字。

    僧曰是真淨和尚語錄。

    祖遂取讀。

    即贊歎曰。

    慚愧。

    末世中有恁地尊宿。

    乃喚首座。

    我老和尚時在後架洗襪。

    聞呼狠忙走出來。

    祖曰。

    我得一本文字不可思議。

    所謂善說法要。

    你試看。

    休去歇去。

    一念萬年。

    前後際斷。

    諸方如今有幾個得到者田地。

    他卻喚作勝妙境畀。

    舊時寶峰有個廣道者。

    便是者般人。

    一個渾身都不理會。

    都不見有世間事。

    世間塵勞昧他不得。

    雖然恁麼。

    卻被者勝妙境界障卻道眼。

    須知到一念不生前後際斷處。

    正要尊宿。

    如水潦和尚因采藤次問馬祖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祖曰近前來向你道。

    水潦才近前馬祖當胸一蹋蹋倒。

    水潦忽然大悟。

    不覺起來呵呵大笑。

    祖曰你見個甚麼道理。

    潦曰。

    百千法門無量妙義。

    隻向一毛頭上便識得根源去。

    者個教中謂之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才得個入處便亡了定相。

    定相既亡不堕有為不堕無為。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便是觀音入理之門。

    他既悟了便打開自己庫藏。

    運出自己家珍。

    乃曰百千法門無量妙義隻向一毛頭上便識得根源去。

    又呵呵大笑。

    馬祖知他已到者個田地。

    更不采他。

    亦無後語。

    後來住水潦庵。

    禅和家來參。

    他有百十衆。

    才舉揚便賣弄者一蹋雲。

    自從一吃馬師蹋。

    直至而今笑不休。

    渠又何曾有峰巒疊翠澗水潺湲。

    岸柳含煙庭華笑日。

    莺啼喬木蝶舞芳叢底說話來。

    隻道自從一吃馬師蹋直至而今笑不休。

    者個便是第一個入流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底樣子。

    又不見雲門問洞山近離甚處。

    山曰查渡。

    門曰夏在甚處。

    山曰湖南報慈。

    門曰幾時離彼。

    山曰八月二十五。

    門曰放你三頓棒。

    古人淳樸據實祇對。

    自言我此回實從查渡來。

    有甚麼過便道放我三頓棒。

    大丈夫漢須共者老漢理會始得。

    至明日便去問曰。

    昨日蒙和尚放三頓棒。

    未審過在甚麼處。

    門曰。

    飯袋子。

    江西湖南便恁麼去。

    洞山忽然大悟。

    更無消息可通。

    亦無道理可拈出。

    隻禮拜而已。

    既悟了便打開自己庫藏。

    運出自己家珍。

    乃曰。

    他後向無人煙處住個草庵。

    不蓄一粒米不種一莖菜。

    接待十方往來。

    盡與伊出卻釘拔卻楔。

    拈卻炙脂帽子。

    脫卻鹘臭布衫。

    教伊灑灑地作個衲僧豈不俊哉。

    雲門曰。

    你身如椰子大。

    開得許大口。

    者個是第二個入流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底樣子。

    又鼓山晏國師在雪峰多年。

    一日雪峰知其緣熟。

    忽起搊住曰是甚麼。

    晏釋然了悟。

    唯舉手搖曳而已。

    峰曰子作道理耶。

    晏曰何道理之有。

    後來楊大年收在傳燈錄中謂之亡其了心。

    此是第三個入流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底樣子。

    又灌溪和尚一日見臨濟。

    濟下繩床才擒住。

    溪便雲領領。

    者個是第四個入流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底樣子。

    者個說似人不得。

    傳授人不得。

    老漢十七年參也曾零零碎碎悟來。

    雲門下也理會得些子。

    曹洞下也理會得些子。

    隻是不能得前後際斷。

    後來在京師天甯見老和尚升堂。

    舉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東山水上行。

    若是天甯即不然。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熏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向者裡忽然前後際斷。

    譬如一綟亂絲将刀一截截斷相似。

    當時通身汗出。

    雖然動相不生卻坐在淨裸裸處。

    得一日去入室。

    老和尚曰。

    也不易。

    你到者個田地。

    可惜你死了不能活。

    不疑言句是為大病。

    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

    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須信有者個道理。

    老漢自言我隻據如今得處已是快活。

    更不能理會得也。

    老和尚卻令我在擇木寮作不牦務侍者。

    每日同士大夫須得三四回入室。

    隻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才開口便道不是。

    如是半年間隻管參。

    一日同諸官員在方丈藥石次。

    我隻把箸在手都忘了吃食。

    老和尚曰者漢參得黃楊木禅卻倒縮去。

    我遂說個譬喻曰。

    和尚者個道理。

    恰如狗看着熱油铛相似。

    要舐又舐不得。

    要舍又舍不得。

    老和尚曰你喻得極好。

    隻者個便是金剛圈栗棘蓬。

    一日因問老和尚。

    見說和尚當時在五祖曾問者個話。

    不知五祖和尚如何答。

    和尚不肯說。

    老漢曰和尚當時不可獨自問。

    須對大衆前問。

    如今說又何妨。

    老和尚乃曰。

    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時如何。

    祖曰描也描不成。

    畫也畫不就。

    又問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

    祖曰相随來也。

    老漢才聞舉便理會得。

    乃曰某會也。

    老和尚曰隻恐你透公案未得。

    老漢曰請和尚舉。

    老和尚遂連舉一絡索誵訛公案。

    被我三轉兩轉截斷。

    如個大平無事時得路便行更無滞礙。

    老和尚曰如今方知道我不謾你。

    我既會了卻倒疑着。

    幾個禅頭乃問老和尚。

    老和尚曰。

    我個禅如大海相似。

    是你将得個大海來傾取去始得。

    若隻将得缽盂來。

    盛得些子去便休。

    是你器量隻如此。

    教我怎柰何。

    能有幾個得到你田地。

    舊時隻有一個璟上座與你一般。

    隻是死了。

    過得幾時便舉我立僧。

    後來在雲居首座寮夜間常與兄弟入室。

    老和尚愛來聽。

    有時入室了卻上方丈見老和尚。

    同在火爐頭坐。

    老和尚曰或有個禅和子得似老僧。

    你又如何支遣。

    老漢曰。

    何幸如之。

    正如東坡說。

    作劊子得一個肥漢剮。

    我卻倒與老和尚入室被我拶得上壁。

    老和尚呵呵大笑。

    思量者老和尚。

    粉骨碎身亦未能報得。

    因禮上座聞老漢舉福州人吃荔枝有個瞥地處。

    所以說到者裡。

    者兄弟在叢林中規行矩步。

    無衲子之過。

    可惜尺頭短。

    然打個筋鬥出來。

    決定昧他不得。

    有一則古話舉似大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