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列祖提綱錄卷第十六 武林十八澗理安禅寺住持婁東行悅集 檀越特請普說 大慧杲禅師錢計議請普說。

    師雲。

    法不可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是則見聞覺知。

    非求法也。

    既離見聞覺知外。

    卻喚甚麼作法。

    到者裡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除非親證親悟方可見得。

    若實曾證悟底人。

    拈起一絲毫頭盡大地一時明得。

    今時不但禅和子便是士大夫聰明靈利博極群書底人。

    個個有兩般病。

    若不着意便是忘懷。

    忘懷則堕在黑山下鬼窟裡。

    教中謂之昏沉。

    着意則心識紛飛一念續一念。

    前念未止後念相續。

    教中謂之掉舉。

    不知有人人腳跟下不沉不掉底一段大事因緣。

    如天普蓋似地普擎。

    未有世界早有此段大事因緣。

    世界壞時此段大事因緣不曾動着一絲毫頭。

    往往士大夫多是掉舉。

    而今諸方有一般默照邪禅。

    見士大夫為塵勞所障方寸不甯怗。

    便教他寒灰枯木去。

    一條白練去。

    古廟香爐去。

    冷湫湫地去。

    将者個休歇人。

    你道還休歇得麼。

    殊不知者個猢狲子不死如何休歇得。

    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不死。

    如何休歇得。

    此風往年福建路極盛。

    妙喜紹興初入閩住庵時便力排之。

    謂之斷佛慧命。

    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彼中有個士人鄭尚明極聰明。

    教乘也理會得。

    道藏也理會得。

    儒教則故是也。

    一日持一片香來妙喜室中。

    怒氣可掬聲色俱厲曰。

    昂有一片香未燒在。

    欲與和尚理會一件事。

    隻如默然無言是法門中第一等休歇處。

    和尚肆意诋诃。

    昂心疑和尚不到者田地所以信不及。

    且如釋迦老子在摩竭提國三七日中掩室不作聲。

    豈不是佛默然。

    毗耶離城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

    末後維摩诘無語文殊贊善。

    豈不是菩薩默然。

    須菩提在岩中宴坐無言無說。

    豈不是聲聞默然。

    天帝釋見須菩提在岩中宴坐乃雨華供養亦無言說。

    豈不是凡夫默然。

    達磨遊梁曆魏少林冷坐九年。

    豈不是祖師默然。

    魯祖見僧便面壁。

    豈不是宗師默然。

    和尚因甚麼卻力排默照以為邪非。

    妙喜曰。

    尚明你問得我也是。

    待我與你說。

    我若說不行。

    卻燒一炷香禮你三。

    拜我若說得行。

    卻受你燒香禮拜。

    我也不與你說釋迦老子及先德言句。

    我即就你屋裡說。

    所謂借婆帔子拜婆年。

    乃問你曾讀莊子麼。

    曰是何不讀。

    妙喜曰。

    莊子雲。

    言而足。

    終日言而盡道。

    言而不足。

    終日言而盡物。

    道物之極。

    言默不足以載。

    非言非默義所有極。

    我也不曾看郭象解并諸家解注。

    隻據我杜撰說。

    破你者默然。

    豈不見孔夫子一日大驚小怪曰。

    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你措大家才聞個唯字。

    便來者裡惡口。

    卻雲者一唯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

    緻君於堯舜之上。

    成家立國出将入相。

    以至啟手足時不出者一唯。

    且喜沒交涉。

    殊不知者個道理便是曾子言而足。

    孔子言而足。

    其徒不會。

    卻問曰何謂也。

    曾子見他理會不得。

    卻向第二頭答他話。

    謂夫子之道不可無言。

    所以雲。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要之道與物至極處不在言語上。

    不在默然處。

    言也載不得。

    默也載不得。

    公之所說尚不契莊子意。

    何況要契釋迦老子達磨大師意耶。

    你要理會得莊子非言非默義有所極麼。

    便是雲門大師拈起扇子雲。

    扇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

    築着帝釋鼻孔。

    東海鯉魚打一棒。

    雨似傾盆。

    你若會得雲門者個說話。

    便是莊子說底。

    曾子說底。

    孔子說底一般。

    渠遂不作聲。

    妙喜曰。

    你雖不語。

    心未伏在。

    然古人決定不在默然處坐地明矣。

    你适來舉釋迦掩室維摩默然。

    且看舊時有個座主喚作肇法師。

    把那無言說處說出來與人雲。

    釋迦掩室於摩竭。

    淨名杜口於毗耶。

    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

    釋梵絕聽而雨華。

    斯皆理為神禦。

    故口以之而默。

    豈曰無辯。

    辯所不能言也。

    者個是理與神忽然相撞着。

    不覺到說不得處。

    雖然不語。

    其聲如雷。

    故雲豈曰無辯。

    蓋辯所不能言也。

    者裡世間聰明辯才用一點不得。

    到得恁麼田地方始是放身舍命處。

    者般境界須是當人自證自悟始得。

    所以華嚴經雲。

    如來宮殿無有邊。

    自然覺者處其中。

    此是從上諸聖大解脫法門。

    無邊無量無得無失。

    無默無語無去無來。

    塵塵爾剎剎爾念念爾法法爾。

    隻為衆生根性狹劣。

    不到三教聖人境界。

    所以分彼分此。

    殊不知境界如此廣大。

    卻向黑山下鬼窟裡默然坐地。

    故先聖诃為解脫深坑。

    是可怖畏之處。

    以神通道眼觀之。

    則是刀山劍樹镬湯爐炭裡坐地。

    一般座主家尚不滞在默然處。

    況祖師門下客。

    卻道才開口便落今時。

    且喜沒交涉。

    尚明不覺作禮。

    妙喜曰。

    公雖作禮。

    然更有事在。

    至晚間來入室。

    乃問他今年幾歲。

    曰六十四。

    又問你六十四年前從甚麼處來。

    渠開口不得。

    被我将竹篦劈脊打出去。

    次日又來室中曰六十四年前尚未有昂在。

    如何和尚卻問昂從甚麼處來。

    妙喜曰。

    你六十四年前不可元在福州鄭家。

    隻今者聽法說法一段曆曆孤明底未生已前畢竟在甚麼處。

    曰不知。

    妙喜曰你若不知便是生大。

    今生且限百歲。

    百歲後你待飛出三千大千世界外去。

    須是與他入棺材始得。

    當爾之時。

    四大五蘊一時解散。

    有眼不見物。

    有耳不聞聲。

    有個肉團心分别不行。

    有個身火燒刀斫都不覺痛。

    到者裡曆曆孤明底卻向甚麼處去。

    曰昂也不知。

    妙喜曰。

    你既不知。

    便是死大。

    故曰無常迅速生死事大。

    便是者個道理。

    者裡使聰明也不得。

    記持也不得。

    我更問你。

    平生做許多之乎者也。

    臘月三十日将那一句敵他生死。

    須是知得生來死去處分曉始得。

    若不知即是愚人。

    渠方心伏。

    從此遂救他不坐在無言無說處。

    肯來者下做工夫。

    今日一會同此聽法。

    須知人人有此一段大事因緣。

    亘古亘今不變不動。

    也不着忘懷。

    也不着着意。

    但自時時提撕。

    妄念起時亦不得将心止遏。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隻就動止處看個話頭。

    便是釋迦老子達磨大師出來。

    也隻是者個。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

    你措大家多愛穿鑿。

    說道者個不是有無之無。

    乃是真無之無。

    不屬世間虛豁之無。

    恁麼說時還敵得他生死也無。

    既敵他生死不得。

    則未是在。

    既然未是。

    須是行也提撕坐也提撕。

    喜怒哀樂時應用酬酢時總是提撕時節。

    提撕來提撕去。

    沒滋味心頭恰如頓一團熱鐵相似。

    那時便是好處不得放舍。

    忽然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便能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汝等諸人聞恁麼說話。

    往往心裡道妙喜老漢搖唇鼓舌說得也相似。

    不知他肚裡如何。

    須知妙喜說得底便是行得底。

    更無兩般。

    所以西天第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欲求一弟子繼紹祖位。

    謂深山窮谷中必有高人居止。

    因往求之。

    故知非但弟子求師切。

    師求弟子亦切。

    遂入山。

    果見一人出迎曰。

    深山孤寂龍蟒所居。

    大德至尊何枉神足。

    祖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

    彼默念曰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

    是大聖繼真乘否。

    祖曰。

    汝雖心語吾已意知。

    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聖。

    彼聞已悔謝。

    於是投祖出家。

    即第十四祖龍樹是也。

    今時學道者多不自疑卻疑他人。

    所以道大疑之下必有大悟。

    且道悟得個甚麼。

    良久雲。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下座。

     禮侍者斷七請普說。

    僧問。

    和尚室中道。

    喚作竹篦則觸。

    不喚作竹篦則背。

    不得下語。

    不得無語。

    遂以坐具打地一下雲。

    學人為蛇畫足。

    卻請和尚頭上安頭。

    師雲自起自倒得人憎。

    進雲也要和尚相委悉。

    師雲切忌靴裡動指頭。

    進雲還有為人處也無。

    師雲無。

    進雲卻較些子。

    師雲換卻你眼睛。

    乃雲。

    喚作竹篦則觸。

    不喚作竹篦則背。

    不得下語。

    不得無語。

    不得思量。

    不得拟議。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