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僧遲疑良久覓心與饑寒體段了不可得。

    遂依實供通曰。

    心無體段。

    國師曰。

    汝既知無體段。

    即是本來無心。

    何得言有。

    僧曰山中逢見虎狼如何用心。

    國師曰。

    見如不見。

    來如不來。

    彼即無心。

    惡獸不能加害。

    僧曰。

    寂然無事獨脫無心。

    名為何物。

    國師曰名金剛大士。

    師喝一喝雲。

    好人不肯做。

    卻要屎裡卧。

    僧曰金剛大士有何體段。

    國師曰本無形段。

    師雲何不早恁麼道。

    僧曰既無形段喚何物作金剛大士。

    國師曰喚作無形段金剛大士。

    僧曰金剛大士有何功德。

    國師曰一念與金剛相應。

    能滅殑伽沙劫生死重罪。

    得見殑伽沙諸佛。

    其金剛大士功德無量。

    非口所說非意所陳。

    假使殑伽沙劫住世說亦不可得盡。

    者僧當下大悟。

    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似者般底便是金剛圈栗棘蓬。

    你若吞不得透不得。

    不見古人行履處。

    定起謗無疑。

    透得者裡方能作大舟航。

    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

    善知識下得者般腳手。

    入得者般窠窟。

    方始為得人師家。

    若不具許多差别眼目。

    如心性解路上得個入處底。

    定不愛擊石火閃電光。

    卻愛者般說話。

    又卻錯做實法會了。

    如一機一境一棒一喝上得個入處底。

    定不愛者般說話。

    又是錯會了。

    真所謂所見不同互有得失。

    教中所謂菩薩見水如甘露。

    天人見水如琉璃。

    凡夫見水是水。

    餓鬼見水如膿血是也。

    或有個愛高禅底衲子出來道。

    妙喜有如是等見耶。

    即向他道。

    逢人但恁麼舉。

    所以正法眼藏中收僧問忠國師。

    古德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郁郁黃華無非般若。

    有人不許雲是邪說。

    亦有信者雲不思議。

    不知若為。

    國師曰。

    此蓋普賢文殊境界。

    非諸凡小而能信受。

    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

    故華嚴經雲。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随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於法界。

    豈非法身乎。

    又般若經雲。

    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

    黃華既不越於色。

    豈非般若乎。

    深遠之言。

    不省者難為措意。

    又華嚴座主問大珠和尚曰。

    禅師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郁郁黃華無非般若。

    珠曰。

    法身無像。

    應翠竹以成形。

    般若無知。

    對黃華而顯相。

    非彼黃華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經雲。

    佛真法身猶若虛。

    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黃華若是般若。

    般若即同無情。

    翠竹若是法身。

    翠竹還能應用。

    座主會麼。

    主曰不了此意。

    珠曰。

    若見性人。

    道是亦得。

    道不是亦得。

    随用而說不滞是非。

    若不見性人。

    說翠竹着翠竹。

    說黃華着黃華。

    說法身滞法身。

    說般若不識般若。

    所以皆成诤論。

    師雲。

    國師主張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直主張到底。

    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

    直破到底。

    老漢将一個主張底。

    将一個破底。

    收作一處。

    更無拈提。

    不敢動着他一絲毫。

    要你學者具眼透國師底金剛圈。

    又吞大珠底栗棘蓬。

    具眼者辨得出。

    不具眼者未必不笑。

    宗杲雖參圜悟和尚打失鼻孔。

    元初與我安鼻孔者卻得湛堂和尚。

    隻是為人時下刃不緊。

    若是說禅病無人過得。

    嘗思教中有一段因緣。

    殃崛摩羅要千人指頭作華冠然後登王位。

    已得九百九十九指唯少一指。

    要斷其母指填數。

    佛知其緣熟故往化之。

    殃崛才舉意欲下刀取母指時。

    忽聞振錫聲。

    遂舍其母指而問佛教化一指曰。

    既是瞿昙在此。

    望施我一指頭。

    滿我所願。

    才舉刀。

    世尊拽脫便去。

    世尊徐行。

    殃崛急趕不上。

    乃高聲叫曰住住。

    世尊曰。

    我住久矣。

    是汝不住。

    殃崛忽然感悟。

    投佛出家。

    佛卻令持缽至一長者門。

    其家婦人正值産難。

    長者曰。

    瞿昙弟子。

    汝為至聖。

    當有何法能免産難。

    殃崛曰。

    我乍入道未知此法。

    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

    及返具事白佛。

    佛告殃崛。

    汝速去報言。

    我自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

    殃崛當便奉佛語往彼告之。

    其婦得聞即免産。

    難師雲。

    者裡使棒使喝掀倒禅床。

    引經教說理事。

    擊石火閃電光。

    夜半捉烏雞得麼。

    因請益湛堂和尚。

    才舉起此話。

    湛堂曰你爬着我癢處。

    者話是金屎法。

    不會如金。

    會得如屎。

    曰豈無方便。

    湛堂曰我有個方便。

    隻是你刬地不會。

    曰望和尚慈悲。

    湛堂曰。

    殃崛雲。

    我乍入道未知此法。

    待問世尊。

    未到佛座下。

    他家生下兒子時如何。

    我自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

    殃崛持此語未至他家。

    已生下兒子時如何。

    老漢當時理會不得。

    後因在虎丘看華嚴經。

    至菩薩登第七地證無生法忍雲。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

    即時得入菩薩第八不動地。

    為深行菩薩。

    難可知。

    無差别。

    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着。

    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離諸喧诤。

    寂滅現前。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

    次第乃至入滅盡定。

    一切動心憶想分别悉皆止息。

    此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住不動地。

    即舍一切功用。

    行得無功用法。

    身口意業念務皆息。

    住於報行。

    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堕在大河。

    為欲度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

    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寤-吾+告]窹。

    既[寤-吾+告]窹已所作皆息。

    菩薩亦爾。

    見衆生身在四流中。

    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

    以勇猛精進故至此不動地。

    既至此以一切功用靡不皆息。

    二行相行皆不現前。

    此菩薩摩诃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盤心尚不現起。

    況複起於世間之心。

    師雲到者裡打失布袋。

    湛堂為我說底方便忽然現前。

    方知真善知識不欺我。

    真個是金剛圈。

    須是藏識明方能透得。

    又有個尊宿喚作洛浦和尚。

    久為臨濟侍者。

    濟每稱美之。

    謂之臨濟門下一隻箭子。

    便是欺負人。

    遊曆罷。

    直往夾山頂卓庵經年。

    夾山知乃修書遣僧馳到。

    洛浦接得便坐卻。

    再展手索。

    僧無對。

    浦便打曰。

    歸去舉似和尚。

    僧回舉似夾山。

    山曰。

    者僧看書三日内必來。

    若不看書。

    此人救不得。

    師雲。

    古人喚作撈摝人。

    不知書中有甚閑言長語。

    洛浦卻吞他鈎線。

    三日内果來。

    夾山預令人伺其出庵便燒其居。

    師雲隻者便是金剛圈。

    浦不顧。

    師雲成佛作祖須是者般漢。

    直造夾山方丈。

    不禮拜乃當面叉手而立。

    山曰雞栖鳳巢非其同類。

    出去。

    浦曰自遠趨風乞師一接。

    山曰。

    目前無阇梨。

    此間無老僧。

    浦便喝。

    山曰。

    住住。

    且莫草草匆匆。

    雲月是同。

    溪山各異。

    截斷天下人舌頭即不無阇黎。

    争教無舌人解語。

    師雲洛浦卻低頭思量者一道真言。

    理會不得。

    被夾山劈脊便打穿了鼻孔。

    遂承嗣夾山。

    後來示衆道。

    末後一句始到牢關。

    把斷要津不通凡聖。

    須知上流之士不将佛祖見解貼在額頭上。

    如靈龜負圖自取喪身之本。

    師雲。

    他悟後便解明他者一道真言。

    者些子藥頭。

    不問雲門下臨濟下曹洞下法眼下沩仰下。

    大法若不明。

    各宗其宗各師其師。

    各父其父各子其子。

    隻管理會宗旨熱大不緊。

    老漢在衆中時嘗請益一尊宿。

    禅門中說有語中無語。

    無語中有語。

    尊宿為我引證雲。

    有語中無語。

    路逢死蛇莫打殺。

    無底籃子盛将歸。

    喚者個作有語中無語。

    又喚作無語中有語。

    如何是有語中無語。

    路逢死蛇莫打殺。

    如何是無語中有語。

    無底籃子盛将歸。

    隻者一句便具此兩義。

    路逢死蛇莫打殺是無語中有語。

    無底籃子盛将歸乃是有語中無語。

    謂既是死蛇更不消打殺。

    又雲如何是同中有異。

    鹭鸶立雪非同色。

    如何是異中有同。

    明月蘆華不似他。

    我如此說時你便會得了。

    卻濟得甚麼事。

    似者般底莫要學。

    大法明後舉一絲毫便一時會得。

    恰似殃崛摩羅因緣。

    湛堂說底方便。

    我乍入道也使不着。

    佛有神通也使不着。

    既使不着。

    因甚麼生下兒子。

    若向者裡見得。

    釋迦老子即是殃崛摩羅。

    殃崛摩羅即是釋迦老子。

    若也不會。

    釋迦自釋迦。

    殃崛自殃崛。

    不幹産難人家事。

    乃合掌雲。

    即将上來舉揚般若所有一言一句契佛契祖底功德。

    奉為計議錢公薦室安人呂氏。

    伏願出此沒彼常為般若之親姻。

    舍身受身永作菩提之眷屬。

    召大衆雲。

    還委悉麼。

    若欲直下便休去。

    莫記我今說底。

    喝一喝下座。

     傅經幹請普說。

    師雲。

    經幹道友妙喜初不相識。

    去歲經由衡陽特來相訪。

    一見便如故人。

    蓋為信得此段大事因緣及。

    何以故。

    豈不見華嚴會上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佛子。

    菩薩雲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等事。

    文殊答以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為說行住坐卧四威儀中一百四十大願。

    謂之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

    此功德皆從信地而發。

    故文殊普為已發信心者作不請友。

    以偈問賢首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