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列祖提綱錄卷第十四 武林十八澗理安禅寺住持婁東行悅集 告香普說 圓悟勤禅師告香普說。

    隻者個便承當得去。

    如天普蓋似地普擎。

    更不欠一毫頭。

    亦無第二見。

    設使盡無邊香水海塵塵剎剎一時穿卻鼻孔。

    也更不落别處。

    傥或思量拟議即沒交涉。

    所以道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即名為佛。

    若也涉思量作計校分能所作知解。

    則千裡萬裡祖師門下。

    直教見須實見悟須實悟證須實證。

    諸人各各有一靈妙性。

    确實而論。

    才被拶着便腳忙手亂。

    作麼生見得親信得徹桶底子脫去。

    隻為從無始劫來妄想濃厚。

    隻在諸塵境界中。

    元不曾踏着本地風光明見本來面目。

    若是真實人直下承當了。

    知生本不生。

    知死本不死。

    向不生不死處千聖着眼觑不見。

    千手大悲提不起。

    而今兄弟若能返照。

    更無第二人。

    更不待山僧兩回三度不惜眉毛入泥入水。

    何況抛沙撒土說心說性。

    未免落七落八當面相謾去也。

    豈不見破竈堕和尚聞古廟作孽。

    遂領十八弟子入山觀之。

    全無神相。

    唯見三間空屋一所泥竈。

    遂以杖擊之雲。

    汝本泥土合成。

    靈從何來。

    聖從何起。

    其竈乃飒飒而堕。

    破竈堕雲。

    破也破也。

    堕也堕也。

    不覺紙錢後有一神人出雲。

    某甲乃竈神。

    蒙師為說無生法。

    已得生天。

    禮謝而去。

    其十八弟子乃白師雲。

    某等皆久參侍和尚。

    殊不蒙開示無生法。

    今日竈神何幸。

    和尚卻為伊說破。

    竈堕雲。

    我隻向伊道。

    汝本磚瓦泥土合成。

    靈從何來聖從何起。

    其徒皆作禮。

    破竈堕雲。

    破也破也堕也堕也。

    其十八弟子悉皆省悟。

    隻如山僧即今舉拂子。

    且道與破竈堕是同是别。

    遂雲。

    破也破也堕也堕也。

    若也見得。

    不唯不孤負破竈堕和尚。

    亦乃不孤負從上祖師。

    若也不見。

    不唯孤負破竈堕和尚。

    亦乃孤負自己。

    知有此事不從他得。

    所以道靈從何來聖從何起。

    隻如諸人見今身是父母血氣成就。

    若於中識得靈明妙性。

    則若凡若聖覓你意根了不可得。

    便乃内無見聞覺知。

    外無山河大地。

    尋常着衣吃飯更無奇特。

    所以道。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地獄。

    地獄自消滅。

    方知有如是靈通。

    有如是自在。

    隻如今禅僧家何不回光返照明教徹去。

    若也未明得。

    且向三根椽下七尺單前默默地究取。

    不見雲門大師道。

    你且東蔔西蔔。

    忽然蔔着也不定。

    若也打開自己庫藏。

    運出自己家财。

    拯濟一切。

    教無始妄想一時空索索地。

    豈不慶快。

    老僧往日為熱病所苦。

    死卻一日。

    觀前路黑漫漫地都不知何往。

    獲再蘇醒。

    遂驚駭生死事。

    便乃發心行腳。

    訪尋有道知識體究此事。

    初到大沩參真如和尚。

    終日面壁默坐。

    将古人公案翻覆看。

    及一年許忽有個省處。

    然隻是認得個昭昭靈靈驢前馬後。

    隻向四大身中作個動用。

    若被人拶着。

    一似無見處。

    隻為解脫坑埋卻。

    禅道滿肚。

    於佛法上看即有。

    於世法上看即無。

    後到白雲老師處被他雲。

    你總無見處。

    自此全無咬嚼分。

    遂煩悶辭去。

    心中疑情終不能安樂。

    又上白雲再參。

    先師便令作侍者。

    一日忽有官員問道次。

    先師雲。

    官人。

    你不見小[禮*盍]詩道。

    頻呼小玉元無事。

    隻要檀郎認得聲。

    官人卻未曉。

    老僧聽得忽然打破漆桶。

    向腳跟下親見得了。

    元不由别人。

    方信乾坤之内宇宙之間。

    中有一寶秘在形山。

    已至諸佛出世祖師西來。

    隻教人明此一件事。

    若也未知。

    隻管作知作解瞠眉努目。

    元不知隻是捏目生華擔枷過狀。

    何曾得自在安樂。

    如紅爐上一點雪去。

    若打破了。

    或喝或掌一切皆得。

    然終不作此解。

    方可放下人我擔子千休萬歇。

    方可生死柰何不得也。

    須是實到此個田地始得。

    若實到此。

    便能提唱大因緣。

    建立法幢。

    與一切人抽釘拔楔解黏去縛。

    如是揭千人萬人。

    如金翅鳥入海直取龍吞。

    如諸菩薩入生死海中撈摝衆生。

    放在菩提岸上。

    方可一舉一切舉。

    一了一切了。

    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

    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

    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

    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方可殺活自由布置臨時。

    謂之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諸人既是挑囊負缽徧參知識。

    懷中自有無價之寶方向者裡參學。

    先師常雲。

    莫學琉璃瓶子禅。

    輕輕被人觸着便百雜碎。

    參時須參皮可漏子禅。

    任是向高峰頂上撲下亦無傷損。

    劫火洞然我此不壞。

    若是作家本分漢。

    遇着咬豬狗底手腳。

    放下複子靠将去。

    十年二十年管取打成一片。

    且作麼生得獨脫去。

    須是入流人。

    方知恁麼事。

     古林茂禅師告香普說。

    舉不顧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

    向上一路列在下風。

    千聖不傳置之一處。

    豎起拂子雲。

    看看雲門大師來也。

    一句語具三句。

    函蓋乾坤句。

    截斷衆流句。

    随波逐浪句。

    一時撒向諸人面前。

    見汝不會又作死馬醫去也。

    雖然也謾汝諸人不得。

    忽若三句内三句外當頭一拶撩起便行。

    三千裡外築着磕着。

    便見水底火發。

    通上徹下是個大解脫人。

    何處更有許多不了事也。

    雖然。

    也須實到者個田地始得。

    古人垂一機示一境。

    險峻處直是險峻。

    奇特處直是奇特。

    若佛若祖同一元由。

    乃古乃今别無二緻。

    兄弟據實而論。

    自己分上少個甚麼。

    自是從無量劫來妄想沿襲背覺合塵日漸月深不能回顧。

    以緻膠膠擾擾不得自由。

    才說自己分上一段奇特大事如存若亡。

    縱有百千法門無量方便到你面前隻成戲論。

    不然則起心動念作意商量。

    立主立賓說向上向下為人不為人谛當不谛當。

    及乎搏量不及計較不成便揚向無事甲中。

    謂從上來事不過隻是個無孔鐵錘。

    但與麼承當将去。

    到處亂呈懵袋更不受人決擇。

    殊不知此事本來成現不假外求。

    求而得之盡是鬼家活計。

    德山和尚雲。

    汝但無心於事無事於心。

    則虛而靈寂而妙。

    若毫端許言之本末皆為自欺。

    何故。

    毫牦系念三途業因。

    瞥爾情生萬劫羁鎖。

    聖名凡号盡是虛聲。

    殊相劣形皆為幻色。

    汝欲求之得無累乎。

    及其厭之又成大患。

    終而無益。

    者個說話。

    便是釋迦老子再出頭來經三大阿僧祇劫勤苦修習。

    以至入雪山詣鹿苑轉無上法輪說三乘十二分教。

    不過如此。

    隻如毫端不立本末都亡。

    心佛衆生境智俱泯。

    還成自欺否。

    到者裡須是個斬釘截鐵不顧危亡撒手懸崖不拘得失底。

    然後向無功用大解脫場中拈出一機。

    所謂金剛圈栗棘蓬。

    使盡大地人吞透得過受用自在。

    方可稱為逸群種草。

    向此門中與從上列祖把手共行始有相應分。

    豈不見圓悟未離蜀時在講肆中已為同輩所推。

    及至出蜀時所至諸方無不盡其底蘊。

    首谒真如喆和尚欲呈所見。

    喆雲且歇去。

    次日複往。

    喆雲昔有僧問睦州。

    以一重去一重即不問。

    不以一重去一重時如何。

    睦州雲昨日栽茄子今日種冬瓜。

    汝靜思之。

    悟遂靜默數月忽然有省。

    即以告喆。

    喆诘之。

    悟曰。

    知客在門頭。

    典座在廚下。

    喆颔之。

    看他先輩出來究明此事大不容易。

    直是先去佛祖頭上立地。

    然後放身舍命就人決擇。

    何以見得。

    是他一念确實發起現行。

    明知三乘十二分教皆是表顯之說。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返照自己真實受用。

    於一切處無纖毫滲漏方為究竟。

    豈是今日麻纏紙裹胡亂撐拄道我曾見前輩來。

    更不肯退步就己揣摩還曾穩當也無。

    後來圓悟又谒黃龍晦堂心禅師。

    心雲我此間要宗說俱通。

    一處不明非吾眷屬。

    隻如獅子尊者被害白乳湧頸。

    今人惟血出。

    汝意雲何。

    悟雲乳血果有異耶。

    心曰安得同。

    悟曰二物從何而有。

    心曰傷汝膚乳何在。

    悟曰待和尚一鋤成井我亦如是。

    晦堂笑曰。

    此後生亦可穿鑿。

    可惜晦堂當時放過。

    待他道待和尚一鋤成井我亦如是。

    隻向他道山僧功不浪施。

    當時若下得者一着。

    免得圓悟波波挈挈上人門戶。

    如喋屎狗相似有甚用處。

    又谒東林總和尚。

    總曰路逢達磨否。

    悟曰今日獲瞻慈相。

    總斥之曰汝狂矣。

    悟私自謂此平實禅也。

    次日複往。

    總曰。

    人人有一慧日。

    汝有之乎。

    悟曰無。

    總曰安得無。

    悟曰在山南。

    總可其語。

    且道圓悟此語落在甚麼處。

    東林既是落七落八。

    圓悟未免頭上安頭。

    則前所謂平實禅者語不誣矣。

    是時叢林中有人。

    不似今日雖在衆中頭白齒黃至竟不知祖師巴鼻是個甚麼。

    有一老宿聞知圓悟所曆諸方門戶機鋒峻捷辨說過人。

    笑曰勤川子被禅道裂破肚皮矣。

    何年得安樂耶。

    者個便是将圓悟推向萬丈深坑更擠以石。

    然後要他蘇醒起來自作活計。

    圓悟聞之不覺負愧。

    遂往龍舒谒太平演祖。

    祖诟罵曰。

    佛法大事豈口頭聲色所至哉。

    若以機辨為禅則臘月三十日涅盤堂裡争柰孤燈獨照何。

    悟色變而去。

    至金山因故人有疾。

    悟授以己見。

    其人臨終狼狽萬狀。

    悟曰。

    吾輩極頭處今敗績矣。

    古人到者裡論實不論虛。

    隻如圓悟平日所曆諸方宗匠之門。

    有如是契證古人淵奧罔不窮盡。

    因甚至演祖之室一旦如賊入空屋更無一物可稱其意。

    後因入浙至蘇州萬壽大病。

    怖不自持平日見解亦無所用。

    乃謂佛鑒曰太平老人所謂涅盤堂裡禅今日驗矣。

    豈此老果有異於人乎。

    不然則何銀山鐵壁如是之堅也。

    由是還太平。

    時演祖已遷海會。

    祖曰。

    汝來乎。

    吾望汝久矣。

    所謂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若至。

    其理自彰。

    山僧尋常嘗謂兄弟曰。

    必欲究明此事。

    因緣吻合自有其時。

    但辦悠久真實。

    身心自然相應。

    看他圓悟豈不是因緣時節耶。

    未幾為侍者。

    一日因官人相訪請問法要。

    祖曰。

    官人曾讀小豔詩乎。

    頻呼小玉元無事。

    隻要檀郎認得聲。

    若向者裡明得。

    參學事畢。

    圓悟聞之謂祖曰此兩句亦能發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