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能以境緣攝取。

    何則。

    道念炳然豈肯為功名富貴諸殊勝事業之籠絡。

    其不至佛地決知其終不已也。

    因記得都運相公昔於至元辛卯二月十九登天目叩先師。

    先師握竹篦問曰。

    相公為遊山來。

    為佛法來。

    公答雲為佛法來。

    先師擲下竹篦曰會麼。

    公雲不會。

    師曰不入虎穴争得虎子。

    本上座今日因齋慶贊。

    重為舉揚。

    為遊山來為佛法來。

    舌頭拖地。

    為佛法來。

    将謂忘卻。

    擲下竹篦雲會麼。

    少賣弄。

    不會。

    明如杲日迅若怒雷。

    不入虎穴争得虎子。

    醉後又添杯。

    更有四句偈重為注腳。

    為求佛法為遊山口。

    縫才開落二三。

    一十二重悲願海。

    藥師燈現古優昙。

     為趙承旨孟俯對靈小參。

    大道在目前。

    山是山水是水。

    玄機超物表。

    聖非聖凡非凡。

    一念洞然。

    萬緣廓爾。

    水精宮秋容淡淡。

    森羅萬象吞吐明月珠。

    松雪齋灏氣沉沉。

    屏幾六窗交徹寶絲網。

    無一物不彰至體。

    無一事不演真乘。

    莊周雖蝶悟枕邊。

    敢保其當機罔措。

    子韶固蛙聞月下。

    未許其觌面施呈。

    者一着子。

    名不得狀不得。

    即其知處已陷情圍。

    事亦然理亦然。

    與麼會時早沉識海。

    所以道神光獨耀萬古徽猷。

    入此門來莫存知解。

    且不存知解底句如何指陳。

    玉宇秋高無界限。

    金園春事政敷腴。

    恭惟翰林學士承旨松雪居士趙公。

    受知於九重聖主。

    名聞於萬裡黎元。

    官一品未足謂公之榮。

    爵萬锺未足謂公之貴。

    蓋其道超物表。

    性徹玄初。

    空諸見於眼根。

    了群情於意地者也。

    某記大德甲辰歲首。

    蒙公賢夫婦相延於武林官舍。

    丁未秋訪公於霅城之新第。

    至大戊申複會于西湖。

    明年己酉再會於松雪齋。

    凡一會聚與夫尺書往複。

    未嘗不以本來具足之道未悟未明為急務。

    每論到至真切處。

    悲泣垂涕不能自已。

    此蓋出自真情。

    遠從多劫熏煉純熟必期徹證。

    不肯與泛泛者恃其辯聰漁獵聞見便以為得也。

    自佛法流布東土。

    士大夫咨參扣問敲唱激揚莫盛於唐宋。

    而尤盛於皇元。

    往往滞於情解昧於識度。

    求其真參實究者不曰無之。

    窮其所因。

    最初被個本來具足不假外求之說一印印定。

    次以聰明之資直下領過。

    自以為易不複究明。

    不覺置之無事甲裡。

    殊不知本來具足之說如面在麥中飯居谷内。

    或不加舂炊砻磨之勞。

    徒知具足之虛談終莫能得止饑之實效。

    猶儒家論仁義亦豈心外之物。

    故孟子謂我固有之矣非從外得也。

    然不有真履實踐之功。

    颠沛造次孳孳不忘。

    則亦徒有仁義之本心耳。

    故吾佛祖謂本來具足。

    猶古鏡之有光。

    柰何失於護念。

    其愛憎塵習不覺蒙蔽。

    況是積生累劫未經磨治。

    徒稱具足之有光。

    終於鑒照之無補。

    一個所參話即是磨鏡之良具。

    正當磨時。

    隻知朝也磨暮也磨。

    不必問鏡上之塵何日破除。

    鏡内之光何時發現。

    苟存此等待之心則愈障矣。

    學佛之要惟憑一念但信得及處。

    譬之磨鏡未有磨極而塵不消。

    塵消而光不現者。

    故我相公與魏國夫人雖身抱冠世之奇才而不為其所惑。

    雖身嬰畢世之塵累而不為其所障。

    每於真參正念孜孜然兀兀然。

    猶林下老衲寂爾忘緣未嘗少棄。

    當知此個正念不由教導不依勸請不因造作不屬方便。

    乃是無量劫中於諸佛所深種菩提種子。

    雖百千塵勞百千生死同時現前終莫能昧也。

    此念既堅則其成佛作祖超生越死如壯士屈臂豈假他力。

    人徒見公英聲茂實振耀古今。

    而不知公六十九年凡施為舉措莫不以積劫之事系于真情。

    自餘皆借路經過遊戲設施爾。

    既啟手足。

    後人皆謂公之亡。

    我獨見公精操正念獨抱天真於大寂滅大解脫法中。

    與佛祖聖賢混合。

    於一切智智清淨之表。

    曾何古今彼此而有間隔。

    此皆公深信本來具足不假外求之道。

    其靈驗若此。

    記得華嚴經偈有謂。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謂佛境界者即是本來具足不假外求之道是也。

    原夫意根欲淨妄想欲離。

    卻不成本來具足矣。

    但是所參之正念操之既精守之既密。

    則其意根不待淨而自淨。

    妄想不待離而自離。

    至一切處不為一切法之所留礙。

    其佛境界與松雪齋不即不離無異無别。

    古所謂千山勢倒嶽邊止。

    萬派聲歸海上消者是也。

    又圓覺淨諸業障章中極言四相。

    其四相之因首惟執我相。

    我相既忘。

    如樹根斷則枝葉不除而自凋矣。

    故經雲。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還知我相麼。

    佛境界是我相。

    淨意根是我相。

    乃至坐寶蓮華成等正覺入微塵裡轉大法輪是我相。

    自有宗乘以來。

    分科列段指性說心。

    敲繩床搖塵拂。

    縱橫放肆演唱激揚。

    以至玉轉珠回神出鬼沒。

    總不出者個我相。

    苟能除此我相。

    之外安有所參之話所守之念。

    所存之因所至之果。

    直下如大火聚大風輪。

    雖佛祖到來亦須退縮有分。

    到者裡無位真人倒跨洞庭山。

    遊戲三萬六千頃太湖。

    直上兜率天與彌勒大士指白雪為青松。

    荷葉團團團似鏡。

    配青松為白雪。

    菱角尖尖尖似錐。

    混融物我以無痕。

    超越死生而無作。

    此說且置。

    茲蒙大孝仲穆舍人以書入山。

    謂先君問道二十年。

    不料嬰此大變。

    拟卒哭日内安厝東衡。

    臨圹一語乞為舉似。

    某以老病退卧岩穴。

    惟我相公於湛寂光中自能照了。

    今事不獲已。

    勉為對衆引些葛藤以慰孝誠。

    記得唐陸亘大夫問南泉。

    弟子家中有片石。

    也曾坐也曾卧。

    還镌作佛得麼。

    泉雲得。

    亘雲莫不得麼。

    泉雲不得不得。

    大衆。

    陸亘大夫問處放去何奢。

    南泉和尚答時收來太儉。

    須知問在答處答在問處。

    狹路相逢了無回互。

    雖然如是。

    隻如今日相公家中有一片石。

    也不曾坐也不曾卧。

    亦不要镌作佛。

    隻要移置東衡原上蓋覆相公棺椁。

    得與不得二俱屏除。

    且道與陸亘大夫所見相去幾何。

    良久雲。

    幻住忍俊不禁。

    向無音韻中聊伸一偈。

    南泉陸亘舌無筋。

    圓覺華嚴語未真。

    何似東衡原上月。

    照空群象最相親。

     玉芝聚禅師陸母沈太安人小祥五台昆季請對靈小參。

    智度菩薩母。

    善心誠實男。

    二俱不生滅。

    一體鏡中圓。

    我聞太安人常誦普門品。

    性淨入圓通。

    光明照無盡。

    舉拂子雲。

    還見麼。

    觀音大士乘此光明向山僧拂子頭上轉大法輪。

    直得無邊世界六種震動。

    八萬四千毋陀羅臂及諸清淨寶目一時普現。

    交光映徹如寶絲網。

    且道太安人六根既離六塵不偶。

    如是神變又向甚麼處得來。

    擲拂子雲。

    無口時時說。

    無耳聞無歇。

    夜半金烏飛不徹。

    金剛腦門吃蒺藜。

    海底泥牛眼流血。

     列祖提綱錄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