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複以楞伽為印乎。

    此正明一切佛語。

    皆以心為宗旨。

    不特楞伽是離文字法。

    如能親悟心印。

    則三藏十二部。

    一切修多羅。

    皆是離文字為宗旨也。

    達祖斥相指心。

    正以彼時教家。

    執着名相。

    不見心宗。

    斥者。

    斥其執相也。

    非斥彼不當開闡教義也。

    如能悟此心宗。

    又何經律論觀淨諸教。

    非直指之妙心哉。

    不見。

    我雲栖先大師。

    最初發心。

    即以生死大事。

    而起疑情。

    剃染之後。

    即徧參諸方尊宿。

    嘗于京師。

    谒笑岩和尚求指示。

    笑岩曰。

    阿你三千裡外來開示我。

    我有甚麼開示你。

    時。

    大師言下有省。

    因過東昌。

    聞谯樓鼓聲。

    乃悟其旨。

    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裡外遇何奇。

    焚香擲戟渾如夢。

    魔佛空争是與非。

    此後見法門師。

    承大壞參學無真。

    乃大權設教。

    開戒律闡教乘。

    标淨土而歸于心宗。

    世人不知大師悟證之繇。

    以大師乃教中圓人。

    何必捏歸禅宗以亂其統。

    又孰知大師乃先悟禅宗。

    而後開諸教海。

    收攝群機而歸正覺也。

    世間開戒闡教标淨者甚多。

    未必皆悟道之後設施也。

    獨太師。

    於悟心之後弘法。

    是以說戒。

    戒即金剛戒性也。

    設教。

    教即妙明真心也。

    立論。

    論即直剖宗旨也。

    标淨。

    淨即全提佛心也。

    挽近主法之人。

    孰能如大師。

    真參實悟。

    而後舉揚宗旨。

    振作玄機密用哉。

    今之參學。

    曾起二十年前可疑之事乎。

    曾有於三千裡外一聞谯鼓。

    而不疑乎。

    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如今人疑也未疑。

    安得有遇而且悟此奇特乎。

    昔雲門湛和尚或問中。

    嘗載大師宗門機用。

    甚悉。

    如拈外道問佛空生宴坐公案雲。

    若於良久處。

    欲望開迷陰霾萬裡。

    宴坐邊。

    拟聞般若說竟多時。

    既然如是。

    鞭頭得指空裡飛花。

    者是個甚麼。

    參。

    又拈自性西方惟心淨土雲。

    若直指自性。

    不但過此娑婆。

    十萬億國土為非也。

    設個自性。

    已涉程途。

    若實譚惟心。

    不但寶蓮金地。

    種種莊嚴為非也。

    說個惟心。

    早成垢穢。

    你看。

    大師如此起疑。

    如此參悟。

    如此拈提宗門向上機緣。

    如此指示惟心淨土。

    此豈與未悟心宗。

    而代佛揚化。

    敷文演義者。

    所可比拟哉。

    此正大師會通佛祖無門。

    為法門宗旨。

    使戒律經教論議止觀淨業。

    皆歸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之旨。

    庶使諸家義學。

    不堕名相。

    不昧佛語。

    以明心宗。

    為千聖不傳之密旨也。

    此豈我後人強欲差排贊美大師。

    而扭捏入禅宗者哉。

    此蓋。

    吾大師深念如來一代時教。

    為後世分門别戶。

    互相矛盾之弊。

    故于悟心之後。

    密移一步。

    始能會通佛語諸教。

    而歸于無門法門之心宗也。

    不然。

    達祖隻須傳心不必以教為印也。

    今日大師傳教。

    而特會歸心宗。

    真千古同心。

    别傳無二也。

    子小予舌短。

    何足以舉揚萬一。

    但禀承大師法蔭。

    今敬入山。

    掃拜靈塔。

    幸諸大護法。

    及阖山耆舊尊宿。

    命登此座。

    辭不獲免。

    強為贅疣。

    誠慚愧無地。

    罪過多端也。

    還知此一舉揚底意旨麼。

    親到須彌莫問山。

    既遊大海休誇水。

    下座。

     祖塔塔主請提綱 牧雲門禅師。

    天童山掃塔。

    請上堂。

    太白峰頭。

    千差坐斷。

    清關橋下。

    一脈常流。

    雖為列祖道場。

    固是先師重扶家業。

    山僧昔預此會。

    法乳親嘗。

    今日重來。

    墓木拱矣。

    可勝凄怆。

    雖然。

    須知恁麼中不恁麼。

    砂盆未破。

    堂構依然。

    幸我堂頭法兄。

    寅夕不倦流慈。

    於此方廣座上。

    劈開面門。

    放出先師形相。

    與諸人描邈。

    直得缽盂峰點頭。

    玲珑岩起舞。

    正恁麼時。

    敲唱雙行。

    主賓互換。

    且如何道得恰好底句。

    良久雲。

    妙舞會須誇徧拍。

    三台須是大家催。

     古雪喆禅師。

    掃馬大師塔。

    上堂。

    磚鏡台前。

    打失娘生鼻孔。

    滕王閣畔。

    宏開選佛壇場。

    蹋殺天下英靈。

    喚回空中野鴨。

    掀翻窠堀。

    截斷葛藤。

    明大用顯大機。

    電光石火較猶遲。

    藏頭白海頭黑。

    鐵眼銅睛皆罔測。

    燈傳三十二葉。

    道播四海九州。

    腳下不肖兒孫。

    昔日親遭毒手。

    源遠流長則且置。

    到者裡。

    作麼生與祖師相見。

    喝一喝雲。

    無縫塔中藏不得。

    森羅景裡見全身。

     受業師忌拈香 箬庵問禅師。

    先受業法雨大師忌拈香。

    過橋遭颠糞掃堆。

    拾得明珠。

    擦背光生浴室裡。

    捱開漆桶。

    雖則父子同時。

    簡點起來。

    翻成分外。

    争似我法雨老人。

    一生擔闆。

    坐斷諸佛路頭。

    塊石孤松。

    高拳獨枕。

    若是今日是死。

    掘地讨天。

    若道今日不死。

    開眼作夢。

    畢竟如何作女人拜雲。

    茶傾洞頂。

    香爇雞蘇。

     父忌提綱 玉林琇禅師。

    振陵太老師忌日上堂。

    山僧昔日芟染。

    蒙先磬山老和尚執刀三剃。

    口占有雲。

    一子出家。

    九族升天。

    若不升天。

    佛有妄言。

    山僧出家來。

    業已多載。

    且道。

    先師今日何在。

    識得落處的。

    出衆相見。

    衆問話畢。

    師乃雲。

    沙界通紅一團火。

    個中毫發不容存。

    森嚴明淨先翁面。

    普示人間子若孫。

     母忌提綱 與化清禅師。

    母忌上堂。

    祖師門下。

    佛法不存。

    善法堂前。

    仁義休說。

    雖然如是。

    事無一向。

    竊聞。

    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

    欲報深恩。

    昊天罔極。

    發膚身體。

    弗敢毀傷。

    此魯仲尼之孝也。

    輪轉三界中。

    恩愛不能舍。

    棄恩入無為。

    真實報恩者。

    故我大覺世尊。

    雪山苦行。

    摩竭成道。

    往忉利天。

    為母說法。

    此釋迦之孝也。

    得大解脫。

    運大神通。

    手擎金錫。

    掌拓龍盂。

    詣地獄門。

    卓然尋省。

    見其慈母。

    悲泣無量。

    此目連之孝也。

    作麼生是興化之孝。

    良久曰。

    興化今日不上天堂。

    不入地獄。

    於善法堂中燈王座上。

    為母說法。

    以報劬勞。

    且道。

    我母即今在甚麼處。

    乃曰。

    我母生前足善緣。

    無勞問佛定生天。

    人間上壽古今少。

    九十春秋減一年。

    下座。

    敢煩大衆。

    燒一炷香。

    以助山僧報孝。

    既是山僧之母。

    為甚麼卻煩諸人燒香。

    不見道。

    東家人死。

    西家人助哀。

    以手搥胸曰。

    蒼天蒼天。

     列祖提綱錄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