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列祖提綱錄卷第七 武林十八澗理安禅寺住持婁東行悅集 五參提綱(住持○五參提綱。

    僅集禅燈諸錄。

    餘者浩繁不及具載) 六祖能大師。

    上堂。

    謂衆曰。

    諸善知識。

    汝等各各淨心。

    聽吾說法。

    汝等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無一物。

    而能建立。

    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故經雲。

    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

    若欲成就種智。

    須達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若於一切處。

    而不住相。

    彼相中。

    不生憎愛。

    亦無取舍。

    不念利益成壞等事。

    安閑恬靜。

    虛融澹泊。

    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

    行住坐卧。

    純一直心。

    不動道場。

    真成淨土。

    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味。

    如地有種。

    能含藏長養。

    成就其實。

    一相一行。

    亦複如是。

    我今說法。

    猶如時雨。

    溥潤大地。

    汝等佛性。

    譬諸種子。

    遇茲沾洽。

    悉得發生。

    承吾旨者。

    決獲菩提。

    依吾行者。

    定證妙果。

     南陽忠國師。

    上堂。

    禅宗學者。

    應遵佛語。

    一乘了義。

    契自心源。

    不了義者。

    互不相許。

    如獅子身中蟲。

    夫為人師。

    若涉名利。

    别開異端。

    則自他何益。

    如世大匠。

    斤斧不傷其手。

    香象所負。

    非驢能堪。

     上堂。

    青蘿夤緣。

    直上寒松之頂。

    白雲淡濘。

    出沒太虛之中。

    萬法本閑。

    而人自鬧。

     師與紫璘供奉論議。

    師升座。

    奉曰。

    請師立義。

    某甲破。

    師曰。

    立義竟。

    奉曰。

    是甚麼義。

    師曰。

    果然不見。

    非公境界。

    便下座。

     南嶽思禅師。

    示衆曰。

    道源不遠。

    性海非遙。

    但向己求。

    莫從他覓。

    覓即不得。

    得亦不真。

     扣氷古佛。

    上堂。

    四衆雲臻。

    教老僧說個甚麼。

    便下座。

    馬祖一禅師。

    上堂。

    汝等諸人。

    各信自心是佛。

    此心即是佛心。

    達磨大師。

    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

    傳上乘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

    以印衆生心地。

    恐汝颠倒。

    不自信此一心之法。

    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

    以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夫求法者。

    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

    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

    不舍惡。

    淨穢兩邊。

    俱不依怙。

    達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

    無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

    森羅萬象。

    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

    皆是見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汝但随時言說。

    即事即理。

    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

    亦複如是。

    於心所生。

    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

    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

    乃可随時着衣吃飯。

    長養聖胎。

    任運過時。

    更有何事。

     百丈海禅師。

    上堂。

    靈光獨耀。

    逈脫根塵。

    體露真常。

    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

    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

     盤山積禅師。

    上堂。

    心若無事。

    萬法不生。

    意絕玄機。

    纖塵何立。

    道本無體。

    因體而立名。

    道本無名。

    因名而得号。

    若言即心即佛。

    今時未入玄微。

    若言非心非佛。

    猶是指蹤極則。

    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

    如猿捉影。

     上堂。

    夫心月孤圓。

    光吞萬象。

    光非照境。

    境亦非存。

    光境俱亡。

    複是何物。

    禅德。

    譬如擲劍揮空。

    莫論及之不及。

    斯乃空輪無迹。

    劍刃無虧。

    若能如是心心無知。

    全心即佛。

    全佛即人。

    人佛無異。

    始為道矣。

     上堂。

    禅德可中學道。

    似地擎山。

    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

    不知玉之無瑕。

    若如此者。

    是名出家。

    故導師雲。

    法本不相礙三際亦複然。

    無為無事人。

    猶是金鎖難。

    所以靈源獨耀。

    道絕無生。

    大智非明。

    真空無迹。

    真如凡聖。

    皆是夢言。

    佛及涅盤。

    并為增語。

    禅德。

    直須自看無人替代。

     上堂。

    三界無法。

    何處求心。

    四大本空。

    佛依何住。

    璇玑不動。

    寂爾無言。

    觌面相呈。

    更無餘事。

    珍重。

     楊岐叔禅師。

    上堂。

    群靈一源。

    假名為佛。

    體竭形銷而不滅。

    金流樸散而常存。

    性海無風。

    金波自湧。

    心靈絕非。

    萬象齊照。

    體斯理者。

    不言而徧曆沙界。

    不用而功益玄化。

    如何背覺反合塵勞。

    於陰界中。

    妄自囚執。

     馬頭藏禅師。

    上堂。

    知而無知。

    不是無知。

    而說無知。

     南泉願禅師。

    上堂。

    然燈佛道了也。

    若心相所思。

    出生諸法。

    虛假不實。

    何以故。

    心尚無有。

    雲何出生諸法。

    猶如形影分别虛空。

    如人取聲安置箧中。

    亦如吹網欲令氣滿。

    故老宿雲。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且教你兄弟。

    行履據說。

    十地菩薩。

    住首楞嚴三昧。

    得諸佛秘密法藏。

    自然得一切禅定解脫。

    神通妙用。

    至一切世界。

    普現色身。

    或示現成等正覺。

    轉大法輪。

    入涅盤。

    使無量入毛孔。

    演一句經無量劫。

    其義不盡。

    教化無量億千衆生。

    得無生法忍。

    尚喚作所知愚。

    極微細所知愚。

    與道全乖。

    大難大難。

    珍重。

     上堂曰。

    王老師。

    自小養一頭水牯牛。

    拟向溪東牧。

    不免食他國王水草。

    拟向溪西牧。

    亦不免食他國王水草。

    不如随分納些些。

    總不見得。

     上堂。

    道個如如。

    早是變了也。

    今時師僧。

    須向異類中行。

    歸宗曰。

    雖行畜生行。

    不得畜生報。

    師曰。

    孟八郎漢。

    又恁麼去也。

     上堂。

    文殊普賢。

    昨夜三更相打。

    每人與二十棒。

    趁出院去也。

    趙州曰。

    和尚棒教誰吃。

    師曰。

    且道。

    王老師。

    過在甚處。

    州禮拜。

     上堂。

    王老師賣身去也。

    還有人買麼。

    一僧出曰。

    某甲買。

    師曰。

    不作貴不作賤。

    汝作麼生買。

    僧無對。

     鹽官安國師。

    上堂。

    謂衆曰。

    虛空為鼓。

    須彌為椎。

    甚麼人打得。

    衆無對。

     歸宗常禅師。

    上堂。

    從上古德。

    不是無知解。

    他高尚之士。

    不同常流。

    今時不能自成自立。

    虛度時光。

    諸子莫錯用心。

    無人替汝。

    亦無汝用心處。

    莫就他覓。

    從前祇是依他解。

    發言皆滞。

    光不透脫。

    祇為目前有物。

     上堂。

    吾今欲說禅。

    諸子總近前。

    大衆近前。

    師曰。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問。

    如何是觀音行。

    師乃彈指曰。

    諸人還聞否。

    曰。

    聞。

    師曰。

    一隊漢。

    向者裡覓甚麼。

    以棒趂出。

    大笑歸方丈。

     茱萸和尚。

    上堂。

    擎起一橛竹曰。

    還有人虛空釘得橛麼。

    時有靈虛上座。

    出衆曰。

    虛空是橛。

    師擲下竹。

    便下座。

     大梅常禅師。

    上堂。

    汝等諸人。

    各自回心達本。

    莫逐其末。

    但得其本。

    其末自至。

    若欲識本。

    唯了自心。

    此心。

    元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根本故。

    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

    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

    萬法本自如如。

     黃檗運禅師。

    上堂。

    大衆雲集。

    乃曰。

    汝等諸人。

    欲何所求。

    以拄杖趂之。

    大衆不散。

    師卻複坐曰。

    汝等諸人。

    盡是噇酒糟漢。

    恁麼行腳。

    取笑於人。

    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

    不可圖他熱鬧也。

    老漢行腳時。

    或遇草根下有一個漢。

    便從頂門上一錐看。

    他若知痛癢。

    可以布袋盛米供養他。

    可中總似汝。

    如此容易。

    何處更有今日事也。

    汝等既稱行腳。

    亦須着些精神好。

    還知道大唐國内無禅師麼。

    時有僧問。

    諸方尊宿。

    盡聚衆開化。

    為甚麼卻道無禅師。

    師曰。

    不道無禅。

    祇是無師。

    阇黎不見。

    馬大師下。

    有八十四人坐道場。

    得馬師正法眼者。

    止三兩人。

    廬山歸宗和尚。

    是其一。

    夫出家人。

    須知有從上來事分始得。

    且如四祖下。

    牛頭橫說豎說。

    猶未知向上關捩子。

    有此眼目。

    方辨得邪正。

    宗黨且當人事。

    宜不能體會得。

    但知學言語。

    念向皮袋裡安着。

    到處稱我會禅。

    還替得汝生死麼。

    輕忽老宿。

    入地獄如箭。

    我才見汝入門來。

    便識得了也。

    還知麼。

    急須努力。

    莫容易事。

    持片衣口食。

    空過一生。

    明眼人笑汝。

    久後。

    總被俗漢算将去。

    在宜自看遠近是阿誰面上事。

    若會即便會。

    若不會即散去。

    珍重。

     香嚴端禅師。

    上堂。

    僧問。

    如何是直截根源。

    師乃擲下拄杖。

    便歸方丈。

     上堂。

    語是謗寂是诳。

    語寂向上有路在。

    老僧口門窄。

    不能與汝說得。

    便下座。

     上堂。

    問正因為甚麼無事。

    師曰。

    我不曾停留。

    乃曰。

    假饒重重剝得淨盡無停留。

    權時施設。

    亦是方便接人。

    若是那邊事。

    無有是處。

     杭州天龍和尚。

    上堂。

    大衆。

    莫待老僧。

    上來便上來。

    下去便下去。

    各有華藏性海。

    具足功德。

    無礙光明。

    各各參取。

    珍重。

     龜山具禅師。

    上堂。

    動容瞬目。

    無出當人。

    一念淨心。

    本來是佛。

    仍說偈曰。

    心本絕塵何用洗。

    身中無病豈求醫。

    欲知是佛非身處。

    明鑒高懸未照時。

     黃州安禅師。

    上堂。

    言不落句。

    佛祖徒施。

    玄韻不墜。

    誰人知得。

     大慈中禅師。

    上堂。

    山僧不解答話。

    祇能識病。

    時有僧出。

    師便歸方丈。

     趙州谂禅師。

    上堂。

    如明珠在掌。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老僧把一枝草。

    為丈六金身用。

    把丈六金身。

    為一枝草用。

    佛是煩惱。

    煩惱是佛。

    僧問。

    未審。

    是佛誰家煩惱。

    師曰。

    與一切人煩惱。

    曰。

    如何免得。

    師曰。

    用免作麼。

     上堂。

    金佛不度爐。

    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

    真佛内裡坐。

    菩提涅盤。

    真如佛性。

    盡是貼體衣服。

    亦名煩惱。

    實際理地。

    甚麼處着。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

    若不會。

    截取老僧頭去。

    夢幻空華。

    徒勞把捉。

    心若不異萬法。

    一如既不從外得。

    更拘執作麼。

    如羊相似。

    亂拾物安向口裡。

    老僧見藥山和尚道。

    有人問着。

    但教合取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

    取我是垢。

    不取我是淨。

    一似獵狗專欲得物。

    吃佛法在甚麼處。

    千人萬人。

    盡是覓佛漢子。

    於中覓一個道人。

    無若與空王為弟子。

    莫教心病最難醫。

    未有世界。

    早有此性。

    世界壞時。

    此性不壞。

    一從見老僧後。

    更不是别人。

    祇是個主人公。

    者個更向外覓作麼。

    正恁麼時。

    莫轉頭換腦。

    若轉頭換腦。

    即失卻也。

    僧問。

    承師有言。

    世界壞時。

    此性不壞。

    如何是此性。

    師曰。

    四大五陰。

    曰。

    此猶是壞底。

    如何是此性。

    師曰。

    四大五陰。

     上堂。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還有答話分也無。

    僧舉似洛浦。

    浦扣齒。

    又舉似雲居。

    居曰。

    何必。

    僧回舉似師。

    師曰。

    南方大有人喪身失命。

    曰。

    請和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