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選語錄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微空故衆微空。
衆微空故一微空。
一微空中無衆微。
衆微空中無一微。
寶志禅師 師問一梵僧。
承聞尊者。
喚我作屠兒。
曾見我殺生麼。
曰見。
師曰。
有見見。
無見見。
不有不無見。
若有見見。
是凡夫見。
無見見。
是聲聞見。
不有不無見。
是外道見。
未審尊者如何見。
梵僧曰。
你有此等見耶師垂語曰。
終日拈香擇火。
不知身是道場。
又曰。
京都邺都浩浩。
還是菩提大道。
又曰。
如我身空諸法空。
千品萬類悉皆同。
迷悟不二頌 迷時以空為色。
悟即以色為空。
迷悟本無差别。
色空究竟還同。
愚人喚南作北。
智者達無西東。
欲覓如來妙理。
常在一念之中。
陽焰本非其水。
渴鹿狂趁聰聰。
自身虛假不實。
将空更欲覓空。
世人迷倒至甚。
如犬吠雷閏閏。
大乘贊七首 大道常在目前。
雖在目前難睹。
若欲悟道真體。
莫除聲色煩惱。
煩惱本來空寂。
妄情遞相纏繞。
一切如影如響。
不知何惡何好。
有心取相為實。
定知見性不了。
若欲作業求佛。
佛是生死大兆。
生死業常随身。
黑闇獄中未曉。
悟理本來無異。
覺後誰晚誰早。
法界量同太虛。
衆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
涅槃法食常飽。
(一) 妄身臨鏡照影。
影與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形。
不知身本同虛。
身本與影不異。
不得一有一無。
若欲存一舍一。
永與直理相疏。
更若愛聖憎凡。
生死海裡沉浮。
煩惱因心有故。
無心煩惱何居。
不勞分别取相。
自然得道須臾。
夢時夢中造作。
覺時覺境都無。
翻思覺時與夢。
颠倒二見不殊。
改迷取覺求利。
何異販賣商徒。
動靜兩忘常寂。
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衆生異佛。
迢迢與佛常疏。
佛與衆生不二。
自然究竟無餘。
(二) 法性本來常寂。
蕩蕩無有邊畔。
安心取舍之間。
被他二境迥換。
斂容入定坐禅。
攝境安心覺觀。
機關木人修道。
何時得達彼岸。
諸法本空無著。
境似浮雲會散。
忽悟本性元空。
恰似熱病得汗。
無智人前莫說。
打你色身星散。
(三) 報你衆生直道。
非有即是非無。
非有非無不二。
何須對有論虛。
有無妄心立号。
一破一個不居。
兩名由爾情作。
無情即是真如。
若欲存情覓佛。
将網山上羅魚。
徒費功夫無益。
幾許枉用功夫。
不解即心即佛。
真似騎驢覓驢。
一切不憎不愛。
這個煩惱須除。
除之則須除身。
除身無佛無因。
無佛無因可得。
自然無法無人。
(四) 内見外見總惡。
佛道魔道俱錯。
被此二大波旬。
便見厭苦求樂。
生死悟本體空。
佛魔何處立腳。
隻由妄情分别。
前身後身孤薄。
輛迥六道不停。
結業不能除卻。
衆生身同太虛。
煩惱何處安著。
但無一切希求。
煩惱自然消落。
(五) 世間幾許癡人。
将道複欲求道。
廣尋諸義紛紛。
自救已身不了。
專尋他文亂說。
自稱至理妙好。
徒勞一生虛過。
永劫沉淪生老。
濁愛纏心不舍。
清淨智心自惱。
真如法界叢林。
反作荊棘荒草。
但執黃葉為金。
不悟棄金求寶。
所以失念狂走。
強力裝持相好。
口内誦經誦論。
心裡尋常枯槁。
一朝覺本心空。
具足真如不少。
(六) 聲聞心心斷惑。
能斷之心是賊。
賊賊遞相除遣。
何時了本語默。
口内誦經千卷。
體上問經不識。
不解佛法圓通。
徒勞尋行數墨。
頭陀阿練苦行。
希望後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聖。
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夢裡渡河。
船師渡過河北。
忽覺床上安眠。
失卻渡船軌則。
船師及彼渡人。
兩個本不相識。
衆生迷倒羁絆。
往來三界疲極。
覺悟生死如夢。
一切求心自息。
(七) 明州布袋和尚 師有偈曰。
我有一布袋。
虛空無挂礙。
展開遍十方。
入時觀自在。
吾有三寶堂。
裡空無色相。
不高亦不低。
無遮亦無障。
學者體不如。
求者難得樣。
智慧解安排。
千中無一匠。
四門四果生。
十方盡供養。
吾有一軀佛。
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
不雕亦不刻。
無一滴灰泥。
無一點彩色。
人畫畫不成。
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
清淨非拂拭。
雖然是一軀。
分身千百億。
又偈曰。
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師有歌曰。
隻個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
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
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
不見绉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
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
智者隻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複若何。
不強分别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
凡名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
莫愁諸處不聞聲。
南嶽慧思禅師 師示衆曰。
道源不遠。
性海非遙。
但向已求。
莫從他覓。
覓即不得。
得亦不真。
偈曰。
頓悟心源開寶藏。
隐顯靈通現真相。
獨行獨坐常巍巍。
百億化身無數量。
縱令逼塞滿虛空。
看時不見微塵相。
可笑物兮無比況。
口吐明珠光晃晃。
尋常見說不思議。
一語标名言下當。
又偈曰。
天不能蓋。
地不能載。
無去無來無障礙。
無長無短無青黃。
不在中間及内外。
超群出衆太虛玄。
指物傳心人不會。
清涼澄觀國師 師答皇太子問心要書。
其詞曰。
至道本乎一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
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
包含德用。
該攝内外。
能深能廣。
非有非空。
不生不滅。
無終無始。
求之而不得。
棄之而不離。
迷現量。
則惑苦紛然。
悟真性。
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
惟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
則慧日沉沒于有地。
若無照無悟。
則昏雲掩蔽于空門。
若一念不生。
則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
直造心源。
無智無得。
不取不舍。
無對無修。
然迷悟更依。
真妄相待。
若求真棄妄。
猶棄影勞形。
若體妄即真。
猶處陰影滅。
若無心忘照。
則萬慮都捐。
若任運寂知。
則衆行爰起。
放曠任其去住。
靜鑒覺其源流。
語默不失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
言止則雙忘知寂。
論觀則雙照寂知。
語證則不可示人。
說理則非證不了。
是以悟寂無寂。
真知無知。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
契空有雙融之中道。
無住無著。
莫攝莫收。
是非兩忘。
能所雙絕。
斯絕亦寂。
則般若現前。
般若非心外新生。
智性乃本來具足。
然本寂不能自現。
實由般若之功。
般若之與智性。
翻覆相成。
本智之與始修。
實無兩體。
雙亡證入。
則妙覺圓明。
始末該融。
則因果交徹。
心心作佛。
無一心而非佛心。
處處成道。
無一塵而非佛國。
故真妄物我。
舉一全收。
心佛衆生。
渾然齊緻。
是知迷則人随于法。
法法萬差而人不同。
悟則法随于人。
人人一智而融萬境。
言窮慮絕。
何果何因。
體本寂寥。
孰同孰異。
惟忘懷虛朗。
消息沖融。
其猶透水月華。
虛而可見。
無心鑒象。
照而常空矣。
青原靜居行思禅師。
師令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
曰汝達書了速回。
吾有個鈍斧子與汝住山。
遷至彼未呈書。
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已靈時如何。
嶽曰。
子問太高生。
何不向下問。
遷曰。
甯可永劫受沉淪。
不從諸聖求解脫。
嶽便休。
遷便回。
師問子返何速。
書信達否。
遷曰。
書亦不通。
信亦不達。
去日蒙和尚許個鈍斧子。
隻今便請。
師垂一足。
遷便禮拜。
尋辭往南嶽。
荷澤神會參。
師問甚處來。
曰曹溪。
師曰。
曹溪意旨如何。
會振身而立。
師曰。
猶帶瓦礫在。
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麼。
師曰。
設有。
汝向甚麼處著。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
廬陵米作麼價。
江西馬祖道一禅師 師一日謂衆曰。
汝等諸人。
各信自心是佛。
此心即是佛心。
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
傳上乘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
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夫求法者。
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
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
不舍惡。
淨穢兩邊。
俱不依怙。
達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
無自性故。
故三界惟心。
森羅萬象。
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
皆是見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汝但随時言說。
即事即理。
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
亦複如是。
于心所生。
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
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
乃可随時著衣吃飯。
長養聖胎。
任運過時。
更有何事。
聽吾偈曰。
心地随時說。
菩提亦祗甯。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一日示衆雲。
道不用修。
但莫污染。
何為污染。
但有生死心。
造作趣向。
皆是污染。
若欲直會其道。
平常心是道。
何謂平常心。
無造作。
無是非。
無取舍。
無斷常。
無凡聖。
故經雲。
非凡夫行。
非聖賢行。
是菩薩行。
隻如今行住坐卧。
應機接物。
盡是道。
道即是法界。
乃至河沙妙用。
不出法界。
若不然者。
雲何言心地法門。
雲何言無盡燈。
一切法皆是心法。
一切名皆是心名。
萬法皆從心生。
心為萬法之根本。
故經雲。
識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名等義等。
一切諸法皆等。
純一無雜。
随時自在。
建立法界。
盡是法界。
若立真如。
盡是真如。
若立理。
一切法盡是理。
若立事。
一切法盡是事。
舉一千從。
事理無差。
盡是妙用。
更無别理。
皆由心之迥轉。
譬如月影有若幹。
真月無若幹。
諸源水有若幹。
水性無若幹。
森羅萬象有若幹。
虛空無若幹。
說道理有若幹。
無礙慧無若幹。
種種成立。
皆由一心也。
建立亦得。
掃蕩亦得。
盡是妙用。
妙用盡是自家。
一切法皆是佛法。
諸法即是解脫。
解脫者即是真如。
諸法不出于真如。
在纏名如來藏。
出纏号淨法身。
體無增減。
能大能小。
能方能圓。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滔滔運用。
不立根苗。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有為是無為之用。
無為是有為之依。
了達無二。
名平等性。
性無有異。
用則不同。
在迷為識。
在悟為智。
順理為悟。
順事為迷。
迷則迷自本心。
悟則悟自本性。
一悟永悟。
不複更迷。
如日出時。
不合于暗。
智慧日出。
不與煩惱暗俱。
了心境界。
妄想即除。
妄想既除。
即是無生。
若見此理。
真正合道。
随緣度日。
坐起相随。
戒行增薰。
積于淨業。
但能如是。
何慮不通。
久立珍重。
僧問。
離四句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師曰。
我今日勞倦。
不能為汝說。
問取智藏去。
僧去問西堂。
堂雲。
何不問和尚。
僧雲。
和尚教來問。
堂雲。
我今日頭痛。
不能為汝說。
問取海兄去。
僧又去問百丈。
丈雲。
我到這裡卻不會。
僧卻回舉似師。
師曰。
藏頭白。
海頭黑。
龐居士問。
不昧本來人。
請師高著眼。
師直下觑。
士曰。
一種沒弦琴。
唯師彈得妙。
師直上觑。
士禮拜。
師歸方丈。
士随後曰。
适來弄巧成拙。
洪州廉使問曰。
吃酒肉即是。
不吃即是。
師曰。
若吃是中丞祿。
不吃是中丞福。
師示疾。
院主問。
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師曰。
日面佛。
月面佛。
石頭希遷禅師 一日青原問師曰。
有人道嶺南有消息。
師曰。
有人不道嶺南有消息。
曰若恁麼。
大藏小藏從何而來。
師曰。
盡從這裡去。
原然之。
僧問如何是解脫。
師曰。
誰縛汝。
問如何是淨土。
師曰。
誰垢汝。
問如何是涅槃。
曰誰将生死與汝。
師問新到。
從甚麼處來。
曰江西來。
師曰。
見馬大師否。
曰見。
師乃指一橛柴曰。
馬師何似這個。
僧無對。
卻回舉似馬祖。
祖曰。
汝見橛柴大小。
曰沒量大。
祖曰。
汝甚有力。
曰何也。
祖曰。
汝從南嶽負一橛柴來。
豈不是有力。
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
問取露柱。
曰學人不會。
師曰。
我更不會。
大颠問。
道有道無俱是謗。
請師除。
師曰。
一物亦無。
除個甚麼。
師卻問并卻咽喉唇吻道将來。
颠曰。
無這個。
師曰。
若恁麼。
汝即得入門。
道悟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
不得不知。
曰向上更有轉處也無。
師曰。
長空不礙白雲飛。
問如何是禅。
師曰。
碌磚。
問如何是道。
師曰。
木頭。
師因看肇論。
至會萬物為已者。
其唯聖人乎。
乃拊兒曰。
聖人無已。
靡所不已。
法身無象。
誰雲自他。
圓鑒靈照于其間。
萬象體玄而自現。
境智非二。
孰雲去來。
至哉斯語也。
遂掩卷。
不覺寝。
夢與六祖同乘一龜。
遊泳深池之内。
覺而念曰。
靈龜者智也。
深池者性海也。
吾與祖師同乘靈智。
遊性海矣。
遂著參同契。
上堂。
吾之法門。
先佛傳授。
不論禅定精進。
唯達佛之知見。
即心即佛。
心佛衆生。
菩提煩惱。
名異體一。
汝等當知自已心靈。
體離斷常。
性非垢淨。
湛然圓滿。
凡聖齊同。
應用無方。
離心意識。
三界六道。
惟自心現。
水月鏡像。
豈有生滅。
汝能知之。
無所不備。
鳥窠道林禅師 有侍者會通。
一日欲辭去。
師問曰。
汝今何往。
對曰。
會通為法出家。
和尚不垂慈誨。
今往諸方學佛法去。
師曰。
若是佛法。
吾此間亦有少許。
曰如何是和尚佛法。
師于衣上拈起布毛吹之。
通遂領悟玄旨。
南陽慧忠國師 肅宗問。
如何是十身調禦。
師乃起立曰。
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
與老僧過淨瓶來。
又曰。
如何是無诤三昧。
師曰。
檀越蹋毗盧頂上行。
帝曰。
此意如何。
師曰。
莫認自已清淨法身。
肅宗到。
師指石獅子雲。
陛下。
這石獅子奇特。
下取一轉語。
帝曰。
朕下語不得。
請師下語。
師曰。
山僧罪過。
後耽源問皇帝還會麼。
師曰。
皇帝會且置。
你作麼生會師問紫璘供奉佛是甚麼義。
曰覺義。
師曰。
佛曾迷否。
曰不曾迷。
師曰。
用覺作麼。
供奉注思益經。
師曰。
凡注經須會佛義始得。
曰若不會佛意。
争解注經。
師令侍者盛一碗水。
中著七粒米。
碗面安一隻箸。
問奉是甚麼義。
奉無語。
師曰。
老僧意尚不會。
何況佛意。
師問禅客從何方來。
禅客曰。
南方來。
師曰。
南方知識。
如何示人。
曰彼方知識。
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
佛是覺義。
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
此性善能揚眉瞬目。
去來運用。
遍于身中。
挃頭頭知。
挃腳腳知。
故名正遍知。
離此之外。
更無别佛。
此身即有生滅。
心性無始以來。
未曾生滅。
身生滅者。
如龍換骨。
蛇蛻皮。
人出故宅。
即身是無常。
其性常也。
南方所說。
大約如此。
師曰。
若然者。
與彼先尼外道。
無有差别。
若以見聞覺知。
是佛性者。
淨名不應雲。
法。
離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是則見聞覺知。
非求法也。
僧又問法華了義。
開佛知見。
此複若為。
師曰。
經雲開佛知見。
尚不言善薩二乘。
豈以衆生癡倒。
便同佛之知見耶。
僧又問阿那個是佛心。
師曰。
牆壁瓦礫是。
僧曰。
與經大相違也。
涅槃雲。
離牆壁無情之物。
故名佛性。
今雲是佛心。
未審心之與性。
為别不别。
師曰。
迷即别。
悟即不别。
曰經雲佛性是常。
心是無常。
今雲不别何也。
師曰。
汝但依語而不依義。
譬如寒月。
水結為冰。
及至暖時。
冰釋為水。
衆生迷時。
結性成心。
衆生悟時。
釋心成性。
若執無情無佛性者。
經不應言三界唯心。
宛是汝自違經。
吾不違也。
問無情既有佛性。
還解說法否。
師曰。
他熾然常說。
無有間歇。
曰某甲為甚麼不聞。
師曰。
汝自不聞。
曰誰人得聞。
師曰。
諸聖得聞。
曰衆生應無分耶。
師曰。
我為衆生說。
不為諸聖說。
曰某甲聾瞽。
不聞無情說法。
師應合聞。
師曰。
我亦不聞。
曰師既不聞。
争知無情解說法。
師曰。
賴我不聞。
我若得聞。
則齊于諸聖。
汝則不聞我說法。
曰師但說無情有佛性。
有情複若為。
師曰。
無情尚爾。
況有情耶。
曰若然者。
南方知識雲。
見聞覺知是佛性。
應不合判同外道。
師曰。
不道他無佛性。
外道豈無佛性耶。
但緣見錯。
于一法中而生二見。
故言非也。
曰佛身無挂礙。
今以有為窒礙之物。
而作佛身。
豈不乖于聖旨。
師曰。
大品經雲。
不可離有為而說無為。
汝信色是空否。
曰佛之誠言。
那敢不信。
師曰。
色既是空。
甯有罜礙。
曰佛性一種。
為别。
師曰。
不得一種。
曰何也。
師曰。
或有全不生滅。
或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孰為此解。
師曰。
我此間佛性全無生滅。
汝南方佛性。
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如何區别。
師曰。
此則身心一如。
身外無餘。
所以全不生滅。
汝南方身是無常。
神性是常。
所以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和尚色身。
豈得便同法身不生滅耶。
師曰。
汝那得入于邪道。
曰學人早晚入邪道。
師曰。
汝不見金剛經。
色見聲求。
皆行邪道。
今汝所見。
不其然乎。
曰師亦言即心是佛。
南方知識亦爾。
那有異同。
師不應自是而非他。
師曰。
或名異體同。
或名同體異。
因茲濫矣。
隻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名異體同。
真心妄心佛智世智。
名同體異。
緣南方錯将妄心言是真心。
認賊為子。
有取世智稱為佛智。
猶如魚目而亂明珠。
不可雷同。
事須甄别。
常州僧靈覺問曰。
發心出家。
本拟求佛。
未審如何用心即得。
師曰。
無心可用。
即得成佛。
曰無心可用。
阿誰成佛。
師曰。
無心自成佛。
成佛亦無心。
曰無心即成佛。
和尚即今成佛未。
師曰。
心尚自無。
誰言成佛。
若有佛可成。
還是有心。
有心即有漏。
何處得無心。
曰既無佛可成。
和尚還得佛用否。
師曰。
心尚自無。
用從何有。
曰茫然都無。
莫落斷見否。
師曰。
本來無見。
阿誰道斷。
曰本來無見。
莫落空否。
師曰。
無空可落。
曰有可堕否。
師曰。
空既是無。
堕從何立。
曰山中逢見虎狼。
如何用心。
師曰。
見如不見。
來如不來。
彼即無心。
惡獸不能加害。
曰寂然無事。
獨脫無心。
名為何物。
師曰。
名金剛大士。
曰金剛大士有何體段。
師曰。
本無形段。
曰既無形段。
喚何物作金剛大士。
師曰。
喚作無形段金剛大士。
曰金剛大士有何功德。
師曰。
一念與金剛相應。
能滅殑伽沙劫生死重罪。
得見殑伽
衆微空故一微空。
一微空中無衆微。
衆微空中無一微。
寶志禅師 師問一梵僧。
承聞尊者。
喚我作屠兒。
曾見我殺生麼。
曰見。
師曰。
有見見。
無見見。
不有不無見。
若有見見。
是凡夫見。
無見見。
是聲聞見。
不有不無見。
是外道見。
未審尊者如何見。
梵僧曰。
你有此等見耶師垂語曰。
終日拈香擇火。
不知身是道場。
又曰。
京都邺都浩浩。
還是菩提大道。
又曰。
如我身空諸法空。
千品萬類悉皆同。
迷悟不二頌 迷時以空為色。
悟即以色為空。
迷悟本無差别。
色空究竟還同。
愚人喚南作北。
智者達無西東。
欲覓如來妙理。
常在一念之中。
陽焰本非其水。
渴鹿狂趁聰聰。
自身虛假不實。
将空更欲覓空。
世人迷倒至甚。
如犬吠雷閏閏。
大乘贊七首 大道常在目前。
雖在目前難睹。
若欲悟道真體。
莫除聲色煩惱。
煩惱本來空寂。
妄情遞相纏繞。
一切如影如響。
不知何惡何好。
有心取相為實。
定知見性不了。
若欲作業求佛。
佛是生死大兆。
生死業常随身。
黑闇獄中未曉。
悟理本來無異。
覺後誰晚誰早。
法界量同太虛。
衆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
涅槃法食常飽。
(一) 妄身臨鏡照影。
影與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形。
不知身本同虛。
身本與影不異。
不得一有一無。
若欲存一舍一。
永與直理相疏。
更若愛聖憎凡。
生死海裡沉浮。
煩惱因心有故。
無心煩惱何居。
不勞分别取相。
自然得道須臾。
夢時夢中造作。
覺時覺境都無。
翻思覺時與夢。
颠倒二見不殊。
改迷取覺求利。
何異販賣商徒。
動靜兩忘常寂。
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衆生異佛。
迢迢與佛常疏。
佛與衆生不二。
自然究竟無餘。
(二) 法性本來常寂。
蕩蕩無有邊畔。
安心取舍之間。
被他二境迥換。
斂容入定坐禅。
攝境安心覺觀。
機關木人修道。
何時得達彼岸。
諸法本空無著。
境似浮雲會散。
忽悟本性元空。
恰似熱病得汗。
無智人前莫說。
打你色身星散。
(三) 報你衆生直道。
非有即是非無。
非有非無不二。
何須對有論虛。
有無妄心立号。
一破一個不居。
兩名由爾情作。
無情即是真如。
若欲存情覓佛。
将網山上羅魚。
徒費功夫無益。
幾許枉用功夫。
不解即心即佛。
真似騎驢覓驢。
一切不憎不愛。
這個煩惱須除。
除之則須除身。
除身無佛無因。
無佛無因可得。
自然無法無人。
(四) 内見外見總惡。
佛道魔道俱錯。
被此二大波旬。
便見厭苦求樂。
生死悟本體空。
佛魔何處立腳。
隻由妄情分别。
前身後身孤薄。
輛迥六道不停。
結業不能除卻。
衆生身同太虛。
煩惱何處安著。
但無一切希求。
煩惱自然消落。
(五) 世間幾許癡人。
将道複欲求道。
廣尋諸義紛紛。
自救已身不了。
專尋他文亂說。
自稱至理妙好。
徒勞一生虛過。
永劫沉淪生老。
濁愛纏心不舍。
清淨智心自惱。
真如法界叢林。
反作荊棘荒草。
但執黃葉為金。
不悟棄金求寶。
所以失念狂走。
強力裝持相好。
口内誦經誦論。
心裡尋常枯槁。
一朝覺本心空。
具足真如不少。
(六) 聲聞心心斷惑。
能斷之心是賊。
賊賊遞相除遣。
何時了本語默。
口内誦經千卷。
體上問經不識。
不解佛法圓通。
徒勞尋行數墨。
頭陀阿練苦行。
希望後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聖。
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夢裡渡河。
船師渡過河北。
忽覺床上安眠。
失卻渡船軌則。
船師及彼渡人。
兩個本不相識。
衆生迷倒羁絆。
往來三界疲極。
覺悟生死如夢。
一切求心自息。
(七) 明州布袋和尚 師有偈曰。
我有一布袋。
虛空無挂礙。
展開遍十方。
入時觀自在。
吾有三寶堂。
裡空無色相。
不高亦不低。
無遮亦無障。
學者體不如。
求者難得樣。
智慧解安排。
千中無一匠。
四門四果生。
十方盡供養。
吾有一軀佛。
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
不雕亦不刻。
無一滴灰泥。
無一點彩色。
人畫畫不成。
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
清淨非拂拭。
雖然是一軀。
分身千百億。
又偈曰。
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師有歌曰。
隻個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
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
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
不見绉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
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
智者隻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複若何。
不強分别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
凡名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
莫愁諸處不聞聲。
南嶽慧思禅師 師示衆曰。
道源不遠。
性海非遙。
但向已求。
莫從他覓。
覓即不得。
得亦不真。
偈曰。
頓悟心源開寶藏。
隐顯靈通現真相。
獨行獨坐常巍巍。
百億化身無數量。
縱令逼塞滿虛空。
看時不見微塵相。
可笑物兮無比況。
口吐明珠光晃晃。
尋常見說不思議。
一語标名言下當。
又偈曰。
天不能蓋。
地不能載。
無去無來無障礙。
無長無短無青黃。
不在中間及内外。
超群出衆太虛玄。
指物傳心人不會。
清涼澄觀國師 師答皇太子問心要書。
其詞曰。
至道本乎一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
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
包含德用。
該攝内外。
能深能廣。
非有非空。
不生不滅。
無終無始。
求之而不得。
棄之而不離。
迷現量。
則惑苦紛然。
悟真性。
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
惟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
則慧日沉沒于有地。
若無照無悟。
則昏雲掩蔽于空門。
若一念不生。
則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
直造心源。
無智無得。
不取不舍。
無對無修。
然迷悟更依。
真妄相待。
若求真棄妄。
猶棄影勞形。
若體妄即真。
猶處陰影滅。
若無心忘照。
則萬慮都捐。
若任運寂知。
則衆行爰起。
放曠任其去住。
靜鑒覺其源流。
語默不失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
言止則雙忘知寂。
論觀則雙照寂知。
語證則不可示人。
說理則非證不了。
是以悟寂無寂。
真知無知。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
契空有雙融之中道。
無住無著。
莫攝莫收。
是非兩忘。
能所雙絕。
斯絕亦寂。
則般若現前。
般若非心外新生。
智性乃本來具足。
然本寂不能自現。
實由般若之功。
般若之與智性。
翻覆相成。
本智之與始修。
實無兩體。
雙亡證入。
則妙覺圓明。
始末該融。
則因果交徹。
心心作佛。
無一心而非佛心。
處處成道。
無一塵而非佛國。
故真妄物我。
舉一全收。
心佛衆生。
渾然齊緻。
是知迷則人随于法。
法法萬差而人不同。
悟則法随于人。
人人一智而融萬境。
言窮慮絕。
何果何因。
體本寂寥。
孰同孰異。
惟忘懷虛朗。
消息沖融。
其猶透水月華。
虛而可見。
無心鑒象。
照而常空矣。
青原靜居行思禅師。
師令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
曰汝達書了速回。
吾有個鈍斧子與汝住山。
遷至彼未呈書。
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已靈時如何。
嶽曰。
子問太高生。
何不向下問。
遷曰。
甯可永劫受沉淪。
不從諸聖求解脫。
嶽便休。
遷便回。
師問子返何速。
書信達否。
遷曰。
書亦不通。
信亦不達。
去日蒙和尚許個鈍斧子。
隻今便請。
師垂一足。
遷便禮拜。
尋辭往南嶽。
荷澤神會參。
師問甚處來。
曰曹溪。
師曰。
曹溪意旨如何。
會振身而立。
師曰。
猶帶瓦礫在。
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麼。
師曰。
設有。
汝向甚麼處著。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
廬陵米作麼價。
江西馬祖道一禅師 師一日謂衆曰。
汝等諸人。
各信自心是佛。
此心即是佛心。
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
傳上乘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
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夫求法者。
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
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
不舍惡。
淨穢兩邊。
俱不依怙。
達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
無自性故。
故三界惟心。
森羅萬象。
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
皆是見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汝但随時言說。
即事即理。
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
亦複如是。
于心所生。
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
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
乃可随時著衣吃飯。
長養聖胎。
任運過時。
更有何事。
聽吾偈曰。
心地随時說。
菩提亦祗甯。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一日示衆雲。
道不用修。
但莫污染。
何為污染。
但有生死心。
造作趣向。
皆是污染。
若欲直會其道。
平常心是道。
何謂平常心。
無造作。
無是非。
無取舍。
無斷常。
無凡聖。
故經雲。
非凡夫行。
非聖賢行。
是菩薩行。
隻如今行住坐卧。
應機接物。
盡是道。
道即是法界。
乃至河沙妙用。
不出法界。
若不然者。
雲何言心地法門。
雲何言無盡燈。
一切法皆是心法。
一切名皆是心名。
萬法皆從心生。
心為萬法之根本。
故經雲。
識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名等義等。
一切諸法皆等。
純一無雜。
随時自在。
建立法界。
盡是法界。
若立真如。
盡是真如。
若立理。
一切法盡是理。
若立事。
一切法盡是事。
舉一千從。
事理無差。
盡是妙用。
更無别理。
皆由心之迥轉。
譬如月影有若幹。
真月無若幹。
諸源水有若幹。
水性無若幹。
森羅萬象有若幹。
虛空無若幹。
說道理有若幹。
無礙慧無若幹。
種種成立。
皆由一心也。
建立亦得。
掃蕩亦得。
盡是妙用。
妙用盡是自家。
一切法皆是佛法。
諸法即是解脫。
解脫者即是真如。
諸法不出于真如。
在纏名如來藏。
出纏号淨法身。
體無增減。
能大能小。
能方能圓。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滔滔運用。
不立根苗。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有為是無為之用。
無為是有為之依。
了達無二。
名平等性。
性無有異。
用則不同。
在迷為識。
在悟為智。
順理為悟。
順事為迷。
迷則迷自本心。
悟則悟自本性。
一悟永悟。
不複更迷。
如日出時。
不合于暗。
智慧日出。
不與煩惱暗俱。
了心境界。
妄想即除。
妄想既除。
即是無生。
若見此理。
真正合道。
随緣度日。
坐起相随。
戒行增薰。
積于淨業。
但能如是。
何慮不通。
久立珍重。
僧問。
離四句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師曰。
我今日勞倦。
不能為汝說。
問取智藏去。
僧去問西堂。
堂雲。
何不問和尚。
僧雲。
和尚教來問。
堂雲。
我今日頭痛。
不能為汝說。
問取海兄去。
僧又去問百丈。
丈雲。
我到這裡卻不會。
僧卻回舉似師。
師曰。
藏頭白。
海頭黑。
龐居士問。
不昧本來人。
請師高著眼。
師直下觑。
士曰。
一種沒弦琴。
唯師彈得妙。
師直上觑。
士禮拜。
師歸方丈。
士随後曰。
适來弄巧成拙。
洪州廉使問曰。
吃酒肉即是。
不吃即是。
師曰。
若吃是中丞祿。
不吃是中丞福。
師示疾。
院主問。
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師曰。
日面佛。
月面佛。
石頭希遷禅師 一日青原問師曰。
有人道嶺南有消息。
師曰。
有人不道嶺南有消息。
曰若恁麼。
大藏小藏從何而來。
師曰。
盡從這裡去。
原然之。
僧問如何是解脫。
師曰。
誰縛汝。
問如何是淨土。
師曰。
誰垢汝。
問如何是涅槃。
曰誰将生死與汝。
師問新到。
從甚麼處來。
曰江西來。
師曰。
見馬大師否。
曰見。
師乃指一橛柴曰。
馬師何似這個。
僧無對。
卻回舉似馬祖。
祖曰。
汝見橛柴大小。
曰沒量大。
祖曰。
汝甚有力。
曰何也。
祖曰。
汝從南嶽負一橛柴來。
豈不是有力。
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
問取露柱。
曰學人不會。
師曰。
我更不會。
大颠問。
道有道無俱是謗。
請師除。
師曰。
一物亦無。
除個甚麼。
師卻問并卻咽喉唇吻道将來。
颠曰。
無這個。
師曰。
若恁麼。
汝即得入門。
道悟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
不得不知。
曰向上更有轉處也無。
師曰。
長空不礙白雲飛。
問如何是禅。
師曰。
碌磚。
問如何是道。
師曰。
木頭。
師因看肇論。
至會萬物為已者。
其唯聖人乎。
乃拊兒曰。
聖人無已。
靡所不已。
法身無象。
誰雲自他。
圓鑒靈照于其間。
萬象體玄而自現。
境智非二。
孰雲去來。
至哉斯語也。
遂掩卷。
不覺寝。
夢與六祖同乘一龜。
遊泳深池之内。
覺而念曰。
靈龜者智也。
深池者性海也。
吾與祖師同乘靈智。
遊性海矣。
遂著參同契。
上堂。
吾之法門。
先佛傳授。
不論禅定精進。
唯達佛之知見。
即心即佛。
心佛衆生。
菩提煩惱。
名異體一。
汝等當知自已心靈。
體離斷常。
性非垢淨。
湛然圓滿。
凡聖齊同。
應用無方。
離心意識。
三界六道。
惟自心現。
水月鏡像。
豈有生滅。
汝能知之。
無所不備。
鳥窠道林禅師 有侍者會通。
一日欲辭去。
師問曰。
汝今何往。
對曰。
會通為法出家。
和尚不垂慈誨。
今往諸方學佛法去。
師曰。
若是佛法。
吾此間亦有少許。
曰如何是和尚佛法。
師于衣上拈起布毛吹之。
通遂領悟玄旨。
南陽慧忠國師 肅宗問。
如何是十身調禦。
師乃起立曰。
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
與老僧過淨瓶來。
又曰。
如何是無诤三昧。
師曰。
檀越蹋毗盧頂上行。
帝曰。
此意如何。
師曰。
莫認自已清淨法身。
肅宗到。
師指石獅子雲。
陛下。
這石獅子奇特。
下取一轉語。
帝曰。
朕下語不得。
請師下語。
師曰。
山僧罪過。
後耽源問皇帝還會麼。
師曰。
皇帝會且置。
你作麼生會師問紫璘供奉佛是甚麼義。
曰覺義。
師曰。
佛曾迷否。
曰不曾迷。
師曰。
用覺作麼。
供奉注思益經。
師曰。
凡注經須會佛義始得。
曰若不會佛意。
争解注經。
師令侍者盛一碗水。
中著七粒米。
碗面安一隻箸。
問奉是甚麼義。
奉無語。
師曰。
老僧意尚不會。
何況佛意。
師問禅客從何方來。
禅客曰。
南方來。
師曰。
南方知識。
如何示人。
曰彼方知識。
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
佛是覺義。
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
此性善能揚眉瞬目。
去來運用。
遍于身中。
挃頭頭知。
挃腳腳知。
故名正遍知。
離此之外。
更無别佛。
此身即有生滅。
心性無始以來。
未曾生滅。
身生滅者。
如龍換骨。
蛇蛻皮。
人出故宅。
即身是無常。
其性常也。
南方所說。
大約如此。
師曰。
若然者。
與彼先尼外道。
無有差别。
若以見聞覺知。
是佛性者。
淨名不應雲。
法。
離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是則見聞覺知。
非求法也。
僧又問法華了義。
開佛知見。
此複若為。
師曰。
經雲開佛知見。
尚不言善薩二乘。
豈以衆生癡倒。
便同佛之知見耶。
僧又問阿那個是佛心。
師曰。
牆壁瓦礫是。
僧曰。
與經大相違也。
涅槃雲。
離牆壁無情之物。
故名佛性。
今雲是佛心。
未審心之與性。
為别不别。
師曰。
迷即别。
悟即不别。
曰經雲佛性是常。
心是無常。
今雲不别何也。
師曰。
汝但依語而不依義。
譬如寒月。
水結為冰。
及至暖時。
冰釋為水。
衆生迷時。
結性成心。
衆生悟時。
釋心成性。
若執無情無佛性者。
經不應言三界唯心。
宛是汝自違經。
吾不違也。
問無情既有佛性。
還解說法否。
師曰。
他熾然常說。
無有間歇。
曰某甲為甚麼不聞。
師曰。
汝自不聞。
曰誰人得聞。
師曰。
諸聖得聞。
曰衆生應無分耶。
師曰。
我為衆生說。
不為諸聖說。
曰某甲聾瞽。
不聞無情說法。
師應合聞。
師曰。
我亦不聞。
曰師既不聞。
争知無情解說法。
師曰。
賴我不聞。
我若得聞。
則齊于諸聖。
汝則不聞我說法。
曰師但說無情有佛性。
有情複若為。
師曰。
無情尚爾。
況有情耶。
曰若然者。
南方知識雲。
見聞覺知是佛性。
應不合判同外道。
師曰。
不道他無佛性。
外道豈無佛性耶。
但緣見錯。
于一法中而生二見。
故言非也。
曰佛身無挂礙。
今以有為窒礙之物。
而作佛身。
豈不乖于聖旨。
師曰。
大品經雲。
不可離有為而說無為。
汝信色是空否。
曰佛之誠言。
那敢不信。
師曰。
色既是空。
甯有罜礙。
曰佛性一種。
為别。
師曰。
不得一種。
曰何也。
師曰。
或有全不生滅。
或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孰為此解。
師曰。
我此間佛性全無生滅。
汝南方佛性。
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如何區别。
師曰。
此則身心一如。
身外無餘。
所以全不生滅。
汝南方身是無常。
神性是常。
所以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和尚色身。
豈得便同法身不生滅耶。
師曰。
汝那得入于邪道。
曰學人早晚入邪道。
師曰。
汝不見金剛經。
色見聲求。
皆行邪道。
今汝所見。
不其然乎。
曰師亦言即心是佛。
南方知識亦爾。
那有異同。
師不應自是而非他。
師曰。
或名異體同。
或名同體異。
因茲濫矣。
隻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名異體同。
真心妄心佛智世智。
名同體異。
緣南方錯将妄心言是真心。
認賊為子。
有取世智稱為佛智。
猶如魚目而亂明珠。
不可雷同。
事須甄别。
常州僧靈覺問曰。
發心出家。
本拟求佛。
未審如何用心即得。
師曰。
無心可用。
即得成佛。
曰無心可用。
阿誰成佛。
師曰。
無心自成佛。
成佛亦無心。
曰無心即成佛。
和尚即今成佛未。
師曰。
心尚自無。
誰言成佛。
若有佛可成。
還是有心。
有心即有漏。
何處得無心。
曰既無佛可成。
和尚還得佛用否。
師曰。
心尚自無。
用從何有。
曰茫然都無。
莫落斷見否。
師曰。
本來無見。
阿誰道斷。
曰本來無見。
莫落空否。
師曰。
無空可落。
曰有可堕否。
師曰。
空既是無。
堕從何立。
曰山中逢見虎狼。
如何用心。
師曰。
見如不見。
來如不來。
彼即無心。
惡獸不能加害。
曰寂然無事。
獨脫無心。
名為何物。
師曰。
名金剛大士。
曰金剛大士有何體段。
師曰。
本無形段。
曰既無形段。
喚何物作金剛大士。
師曰。
喚作無形段金剛大士。
曰金剛大士有何功德。
師曰。
一念與金剛相應。
能滅殑伽沙劫生死重罪。
得見殑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