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選語錄卷十四

關燈


    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

    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

    汝今巳得。

    更無阙少。

    與佛何殊。

    更無别法。

    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

    亦莫澄心。

    莫起貪嗔。

    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

    任意縱橫。

    不作諸善。

    不作諸惡。

    行住坐卧。

    觸目遇緣。

    總是佛之妙用。

    快樂無憂。

    故名為佛。

     五祖弘忍大師 鹹亨中有居士姓盧。

    名慧能。

    自新州來參谒。

    祖問曰。

    汝自何來。

    盧曰嶺南。

    祖曰。

    欲須何事。

    盧曰。

    唯求作佛。

    祖曰。

    嶺南人無佛性。

    若為得佛。

    盧曰。

    人即有南北。

    佛性豈然。

    祖令随衆作務。

    盧曰。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

    不離自性。

    即是福田。

    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曰。

    這獦獠根性太利。

    著槽廠去。

    盧禮足而退。

    便入碓坊。

    服勞于杵臼。

    晝夜不息。

    一日祖潛詣碓坊問曰。

    米白也未。

    盧曰。

    白也。

    未有篩。

    祖以杖三擊其碓。

    盧即以三鼓入室。

    祖告曰。

    諸佛出世。

    為一大事故。

    随機大小而引導之。

    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

    以為教門。

    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

    正法眼藏。

    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

    展轉傳授二十八世。

    至達摩屆于此土。

    得可大師承襲以至于我。

    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

    用付于汝。

    善自保護。

    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盧跪受訖。

    問法則既受。

    衣付何人。

    祖曰。

    昔達摩初至。

    人未之信。

    故傳衣以明得法。

    今信心巳熟。

    衣乃争端。

    止于汝身。

    不複傳也。

     六祖慧能大師 祖抵黃梅參禮五祖。

    當呈偈後。

    三鼓入五祖室。

    五祖複征其初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

    祖于言下大徹。

    遂啟五祖曰。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悟本性。

    謂祖曰。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識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遂傳衣法。

    五祖送祖至九江驿邊。

    令祖上船。

    祖随即把橹。

    五祖曰。

    合是吾渡汝。

    祖曰。

    迷時師度。

    悟時自度。

    度名雖一。

    用處不同。

    能蒙師傳法。

    今巳得悟。

    隻合自性自度。

    五祖雲。

    如是如是。

    以後佛法。

    由汝大行。

     祖至廣州法性寺。

    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寓止廊庑間。

    暮夜風飏刹幡。

    聞二僧對論。

    一曰幡動。

    一曰風動。

    往複不巳。

    祖曰。

    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

    仁者心動。

    一衆竦然。

     印宗延至上席。

    征诘奧義。

    問曰。

    黃梅付囑。

    如何指授。

    祖曰。

    指授即無。

    惟論見性。

    不論禅定解脫。

    宗曰。

    何不論禅定解脫。

    祖曰。

    為是二法。

    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祖曰。

    法師講涅槃經。

    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

    犯四重禁。

    作五逆罪。

    及一闡提等。

    當斷善根佛性否。

    佛言。

    善根有二。

    一者常。

    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

    是故不斷。

    名為不二。

    一者善。

    二者不善。

    佛性非善非不善。

    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

    凡夫見二。

    智者了達。

    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

    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

    歡喜合掌。

     韋使君請益。

    師升座告大衆曰。

    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密多。

    複雲。

    善知識。

    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

    隻緣心迷不能自悟。

    須假大善知識。

    示導見性。

    當知愚人智人。

    佛性本無差别。

    隻緣迷悟不同。

    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诃般若波羅密法。

    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谛聽。

    吾為汝說。

    善知識。

    世人終日口說般若。

    不識自性般若。

    猶如說食不飽。

    口但說空。

    萬劫不得見性。

    終無有益。

    善知識。

    摩诃般若波羅密是梵語。

    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須心行。

    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

    如幻如化。

    如露如電。

    口念心行。

    則心口相應。

    本性是佛。

    離性無别佛。

    何名摩诃。

    摩诃是大。

    心量廣大。

    猶如虛空無有邊畔。

    亦無方圓大小。

    亦非青黃赤白。

    亦無上下長短。

    亦無嗔無喜。

    無是無非。

    無善無惡。

    無有頭尾。

    諸佛刹土盡同虛空。

    世人妙性本空。

    無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

    亦複如是。

    善知識。

    莫聞吾說空。

    便即著空。

    第一莫著空。

    若空心靜坐。

    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

    世界虛空。

    能含萬物色像。

    日月星宿。

    山河大地。

    泉源溪澗。

    草木叢林。

    惡人善人。

    惡法善法。

    天堂地獄。

    一切大海須彌諸山。

    總在空中。

    世人性空。

    亦複如是。

    善知識。

    自性能含萬法是大。

    萬法在諸人性中。

    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

    盡皆不取不舍。

    亦不染著。

    心如虛空。

    名之為大。

    故曰摩诃。

    善知識。

    迷人口說。

    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靜坐。

    百無所思。

    自稱為大。

    此一輩人。

    不可與語。

    為邪見故。

    善知識。

    心量廣大。

    遍周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

    應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

    去來自由。

    心體無滞。

    即是般若。

    善知識。

    一切般若智。

    皆從自性而生。

    不從外入。

    莫錯用意。

    名為真性自用。

    一真一切真。

    心量大事。

    不行小道。

    口雖終日說空。

    心中不修此行。

    恰似凡人自稱國王。

    終不可得。

    非吾弟子。

    善知識。

    何名般若。

    般若者。

    唐言智慧也。

    一切處所。

    一切時中。

    念念不愚。

    常行智慧。

    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

    即般若絕。

    一念智。

    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

    不見般若。

    口說般若。

    心中常愚。

    常自言我修般若。

    念念說空。

    不識真空。

    般若無形相。

    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

    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密。

    此是西竺語。

    唐言到彼岸。

    解義離生滅。

    著境生滅起。

    如水有波浪。

    即名為此岸。

    離境無生滅。

    如水常通流。

    即名為彼岸。

    故号波羅密。

    善知識。

    迷人口念。

    當念之時。

    惟妄惟非。

    念念若行。

    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

    是般若法。

    修此行者。

    是般若行。

    不修即凡。

    一念修行。

    自身等佛。

    善知識。

    凡夫即佛。

    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

    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

    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

    摩诃般若波羅密。

    最尊最上最第一。

    無住無往亦無來。

    三世諸佛從中出。

    當用大智慧。

    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如此修行。

    定成佛道。

    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

    我此法門。

    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何以故。

    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

    若無塵勞。

    智慧常現。

    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

    即是無念無憶無著。

    不起诳妄。

    用自真如性。

    以智慧觀照。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即是見性成佛道。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

    一刹那間。

    妄念俱滅。

    識自本性。

    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

    智慧觀照。

    内外明徹。

    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

    即本解脫。

    若得解脫。

    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

    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

    若見一切法。

    心不染著。

    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

    亦不著一切處。

    但淨本心。

    使六識出六門。

    于六塵中無染無雜。

    來去自由。

    通用無滞。

    即是般若三昧。

    自在解脫。

    名無念行。

    若百不思。

    常令念絕。

    即是法縛。

    即名邊見。

    善知識。

    悟無念法者。

    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者。

    見諸佛境界。

    悟無念法者。

    至佛地位。

    善知識。

    後代得吾法者。

    将此頓教法門。

    于同見同行。

    發願受持。

    如事佛故。

    終身而不退者。

    定入聖位。

     示衆雲。

    善知識。

    我此法門。

    以定慧為本。

    大衆勿迷。

    言定慧别。

    定慧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

    慧是定用。

    即慧之時。

    定在慧。

    即定之時。

    慧在定。

    若識此義。

    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

    莫言先定發慧。

    先慧發定。

    定慧各别。

    作此見者。

    法有二相。

    口說善相。

    心中不善。

    空有定慧。

    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

    内外一種。

    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

    不在于诤。

    若诤先後。

    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

    卻增我法。

    不離四相。

    善知識。

    定慧猶如何等。

    猶如燈光。

    有燈即光。

    無燈即暗。

    燈是光之體。

    光是燈之用。

    名雖有二。

    體本同一。

    此定慧法。

    亦複如是。

     祖雲。

    善知識。

    雲何立無念為宗。

    隻緣口說見性。

    迷人于境上有念。

    念上便起邪見。

    一切塵勞妄想。

    從此而生。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

    妄說禍福。

    即是塵勞邪見。

    故此法門。

    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

    無者無何事。

    念者念何物。

    無者無二相。

    無諸塵勞之心。

    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即是念之體。

    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

    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無。

    眼耳色聲。

    當時即壞。

    善知識。

    真如自性起念。

    六根雖有見聞覺知。

    不染萬境。

    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雲。

    能善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無相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隻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拟将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于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南獄懷讓禅師禮祖。

    祖曰。

    何處來。

    曰嵩山。

    祖曰。

    甚麼物恁麼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

    還可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

    污染即不得。

    祖曰。

    隻此不污染。

    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僧智通。

    看楞伽經約千餘遍。

    不會三身四智。

    禮祖求解其義。

    祖曰。

    三身者。

    清淨法身。

    汝之性也。

    圓滿報身。

    汝之智也。

    千百億化身。

    汝之行也。

    若離本性别說三身。

    即名有身無智。

    若悟三身。

    無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

    谛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

    通曰。

    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祖曰。

    既會三身。

    便明四智。

    何更問耶。

    若離三身别譚四智。

    此名有智無身也。

    即此有智。

    還成無智。

    複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通禮謝。

    以偈贊曰。

    三身元我體。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

    應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動。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

    終無污染名。

     僧志道。

    覽涅槃經至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巳。

    寂滅為樂而生疑。

    禮祖求發明。

    祖曰。

    汝作麼生疑。

    對曰。

    一切衆生。

    皆有二身。

    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

    有生有滅。

    法身有常。

    無知無覺。

    經雲。

    生滅滅巳。

    寂滅為樂者。

    未審是何身寂滅。

    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

    色身滅時。

    四大分散。

    全是苦。

    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

    即同草木瓦石。

    誰當受樂。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

    五蘊是生滅之用。

    一體五用。

    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

    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

    即有情之類。

    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

    即永歸寂滅。

    同于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

    被涅槃之所禁伏。

    尚不得生。

    何樂之有。

    祖曰。

    汝是釋子。

    何習外道。

    斷常邪見。

    而議最上乘法。

    據汝所解。

    即色身外别有法身。

    離生滅求于寂滅。

    又推涅槃常樂。

    言有身受者。

    斯乃執吝生死。

    耽著世樂。

    汝今當知。

    佛為一切迷人。

    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

    分别一切法為外塵相。

    好生惡死。

    念念遷流。

    不知夢幻虛假。

    枉受輪迥。

    以常樂涅槃。

    翻為苦相。

    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

    乃示涅槃真樂。

    刹那無有生相。

    刹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

    是則寂滅現前。

    當現前之時。

    亦無現前之量。

    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

    亦無不受者。

    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

    令永不生。

    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唯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象。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邪見。

    汝勿随言解。

    許汝知少分。

    道聞巳。

    踴躍作禮而退。

     僧志常參祖。

    祖問汝從何來。

    欲求何事。

    曰。

    學人近禮大通和尚。

    蒙示見性成佛之義。

    未決狐疑。

    望賜開示。

    祖曰。

    彼有何言句。

    汝試舉看。

    曰。

    大通雲。

    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通曰。

    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

    虛空無形。

    有何相貌。

    通曰。

    汝之本性。

    猶如虛空。

    返觀自性。

    了無一物可見。

    是名正見。

    無一物可知。

    是名真知。

    無有青黃長短。

    但見本源清淨。

    覺體圓明。

    即名見性成佛。

    亦名極樂世界。

    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

    猶未決了。

    乞和尚示誨。

    令無凝滞。

    祖曰。

    彼師所說。

    猶存見知。

    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曰。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已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巳。

    心意豁然。

    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甯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随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有一童子名神會。

    年十三。

    自玉泉來參禮。

    祖曰。

    知識遠來艱辛。

    還将得本來否。

    若有本。

    則合識主。

    試說看。

    會曰。

    以無住為本。

    見即是主。

    祖曰。

    這沙彌争合取次語。

    會曰。

    和尚坐禅。

    還見不見。

    祖以拄杖打三下雲。

    吾打汝痛不痛。

    對曰。

    亦痛亦不痛。

    祖曰。

    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祖雲。

    吾之所見常見自家過愆。

    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

    汝若不痛。

    同其木石。

    若痛。

    則同凡夫。

    即起恚恨。

    汝向前。

    見不見是二邊。

    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

    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一日祖告衆曰。

    我有一物。

    無頭無尾。

    無名無字。

    無背無面。

    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

    是諸佛之本源。

    神會之佛性。

    祖曰。

    向汝道無名無字。

    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

    也隻成個知解宗徒。

     唐中宗诏。

    遣使薛簡迎祖。

    祖以疾辭。

    簡問曰。

    京城禅德。

    皆雲欲得會道。

    必須坐禅習定。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

    道由心悟。

    豈在坐也。

    經雲。

    若言如來若坐若卧。

    是行邪道。

    何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無生無滅。

    是如來清淨禅。

    諸法空寂。

    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

    豈況坐耶。

    簡曰。

    弟子回京。

    主上必問。

    願師慈悲。

    指示心要。

    傳奏兩宮。

    及京城學道者。

    譬如一燈。

    燃百千燈。

    冥者皆明。

    明明無盡。

    師曰。

    道無明暗。

    明暗是代謝之義。

    明明無盡。

    亦是有盡。

    相待立名故。

    淨名經雲。

    法無有比。

    無相待故。

    明與無明。

    凡夫見二。

    智者了達。

    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

    即是實性。

    實性者。

    處凡愚而不減。

    在賢聖而不增。

    住煩惱而不亂。

    居禅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

    不來不去。

    不在中間。

    及其内外。

    不生不滅。

    性相如如。

    常住不遷。

    名之曰道。

    簡曰。

    師說不生不滅。

    何異外道。

    祖曰。

    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

    将滅止生。

    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

    生說不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

    本自無生。

    今亦不滅。

    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清淨心體。

    湛然常寂。

    妙用恒沙。

    簡蒙指教。

    豁然大悟。

    禮辭歸阙。

    表奏師語。

    诏加褒美。

     僧問黃梅意旨甚麼人得。

    祖曰。

    會佛法人得。

    曰和尚還得否。

    祖曰。

    我不會佛法。

     祖說偈曰。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于真。

    若見于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善能分别相。

    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

    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

    莫于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是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诤。

    诤即失道意。

    執逆诤法門。

    自性入生死。

     祖曰。

    諸善知識。

    汝等各各淨心。

    聽吾說法。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

    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故經雲。

    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

    若欲成就種智。

    須達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

    于彼相中不生憎愛。

    亦無取舍。

    不念利益成壞等事。

    安閑恬靜。

    虛融澹泊。

    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處行住坐卧。

    純一直心。

    不動道場。

    真成淨土。

    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

    如地有種。

    含藏長養。

    成就其實。

    一相一行。

    亦複如是。

    我今說法。

    猶如時雨。

    溥潤大地。

    汝等佛性。

    譬之種子。

    遇茲沾洽。

    悉得發生。

    承吾旨者。

    決獲菩提。

    依吾行者。

    定證妙果。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巳。

    菩提果自成。

    說偈巳。

    複曰。

    其法無二。

    其心亦然。

    其道清淨。

    亦無諸相。

    汝等慎勿觀靜。

    及空其心。

    此心本淨。

    無可取舍。

    各自努力。

    随緣好去。

     秦跋陀禅師 問生法師講何經論。

    生曰。

    大般若經。

    師曰。

    作麼生說色空義。

    曰衆微聚曰色。

    衆微無自性曰空。

    師曰。

    衆微未聚。

    喚作甚麼。

    生罔措。

    師又問别講何經論。

    曰大涅槃經。

    師曰。

    如何說涅槃之義。

    曰涅而不生。

    槃而不滅。

    不生不滅。

    故曰涅槃。

    師曰這個是如來涅槃。

    那個是法師涅槃。

    曰涅槃之養。

    豈有二耶。

    某甲隻如此。

    未審禅師如何說涅槃。

    師拈起如意曰。

    還見麼。

    曰見。

    師曰。

    見個甚麼。

    曰見禅師手中如意。

    師将如意擲于地曰。

    見麼。

    曰見。

    師曰。

    見個甚麼。

    曰見禅師手中如意堕地。

    師斥曰。

    觀公見解。

    未出常流。

    何得名喧宇宙。

    拂衣而去。

    其徒懷疑不巳。

    乃追師扣問。

    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

    未審禅師如何說色空義。

    師曰。

    不道汝師說得不是。

    汝師隻說得果上色空。

    不會說得因中色空。

    其徒曰。

    如何是因中色空。

    師曰。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