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選語錄卷十四

關燈
禦制序 朕既選刻僧肇等禅師語錄。

    長夏幾暇。

    欲全覽曆代古德之所激揚。

    而錄其真切為人者。

    柰華藏浩瀚。

    目不暇給。

    臣工中與禅衲輩。

    具能辨别淄渑目力者。

    不得其人。

    莫可使分任翻閱。

    呈朕總覽者。

    無巳。

    乃就妙喜所輯正法眼藏。

    幻寄所刻指月錄。

    二書。

    采取若幹則公案。

    以示後學。

    夫正法眼藏。

    指月錄。

    二書。

    行海内數百年矣。

    西竺四七。

    震旦二三。

    佛佛祖祖。

    無義味語。

    至今普遍閻浮提界。

    俾荒山古刹。

    渺渺禅栖。

    楖栗蒲團。

    修修釋子。

    皆得展卷而見。

    提唱而聞。

    妙喜幻寄之功勳。

    固為不可磨滅。

    但惜皆未具透關眼。

    所以拈提自先失利。

    則粉中之雪。

    煤裡之墨。

    豈能揀辨的當。

    擲黃金而取瓦礫。

    寶魚目而棄摩尼。

    定所不免。

    是以正法眼藏。

    指月錄之外。

    其尚有元樞正體。

    靈鑒真光。

    開示指歸。

    裨益末世者。

    未經朕目。

    無可如何。

    在二書之中。

    則可以自信。

    選擇一無所遺矣。

    明眼人自能辨取。

    帙中所采言句。

    非如妙喜幻寄所選。

    隻尚語句尖新。

    機鋒敏捷。

    不論與本分心地有無交涉也。

    皆專以提持向上。

    不但時人之所推尚。

    流俗之所盛傳。

    而實非旨要。

    未契真宗者。

    概置不錄。

    即古來大善知識。

    遞相拈示之公案。

    少或不依本分。

    任其口頭滑利。

    即不與選焉。

    夫此不了言句。

    曆代明眼善知識。

    非不知其為非第一義谛。

    或以祖父所遺。

    隻得傳為家珍。

    或因諸方檢點。

    恐起争端。

    不無回互。

    不但不肯明以指斥。

    且棄短取長。

    附合拈提。

    将方寸之木。

    聳令高于岑樓。

    亦不過無柰。

    聊作門前之繞。

    豈實謂祖印在茲也。

    初機後學。

    未能人人具生知慧眼。

    則不無誤人。

    在朕今日。

    無挂無礙。

    一禀覺王正令。

    黜陟古今。

    有何忌諱。

    而不為直捷指明。

    後世真正發心參學之人。

    如堕網之欲出。

    若沐漆而求解者。

    豈可不令解粘去縛之淨盡。

    俾少留餘地耶。

    如傅大士。

    如大珠海。

    如丹霞天然。

    如靈雲勤。

    如德山鑒。

    如興化獎。

    如長慶棱。

    如風穴沼。

    如汾陽昭。

    如端師子。

    如大慧杲。

    如弘覺範。

    如高峰妙。

    皆宗門中曆代推為提持後學之宗匠。

    柰其機緣示語。

    無一可入選者。

    聊舉數端。

    以見其旨。

    如傅大士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随。

    語默同居止。

    及能為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之句。

    長慶上堂曰。

    撞著道伴交肩過。

    一生參學事畢。

    僧問興化。

    四方八面來時如何。

    化曰打中間的。

    如此語句。

    皆是隻識得個昭昭靈靈耳。

    即傅大士所雲。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亦隻到得脫凡情執著見耳。

    隻如步行騎水牛。

    較古德道士倒騎牛之句。

    雖若仿佛。

    而相去天淵。

    如普化雲。

    明頭來。

    明頭打。

    暗頭來。

    暗頭打。

    四方八面來。

    旋風打。

    虛空來。

    連架打。

    此語雖亦非究竟。

    較興化打中間語。

    奚啻霄壤。

    如龐居士一口吸盡西江水。

    乃從來多傳為極則者。

    卻不知但隻會得個光吞萬象而巳。

    豈曾腳跟點地。

    所以五祖演雲。

    一口吸盡西江水。

    萬丈深潭窮到底。

    略彴不似趙州橋。

    明月清風安可比。

    此頌可謂補龐缊之欠缺也。

    如龐婆百草頭邊祖師意之句。

    尤為粗淺。

    而無知狂參。

    亦稱為究竟之說。

    如汾陽昭。

    除十智同真之外。

    其他語句。

    無一可取。

    似此見地。

    則十智同真之設。

    亦從解路中得來耳。

    若欲如是推演敷布。

    豈有底止。

    十智同真。

    亦奚足重。

    若為啟初學之疑情。

    何必如此多言。

    徒使真參實悟之人。

    牽連入于解路耳。

    如德山乃從來曆代推崇之古錐。

    而除一棒之外。

    詳細搜求。

    其垂示機緣。

    卻無一則可采。

    不過會得個本無言說之理。

    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地位耳。

    未踏向上一著在。

    所以沩山之語。

    泥裡有剌。

    道德山向後。

    孤峰頂上盤結草庵。

    呵佛罵祖去在。

    可謂将德山數語判盡也。

    如托缽公案。

    亦隻可啟發初學疑情。

    與本分毫無交涉。

    況亦有何奇特。

    直得數千百年提唱。

    殊不可解。

    如岩頭雪峰。

    實乃見過于師。

    然亦未到圓通處。

    較伊法嗣元沙。

    猶欠百步在。

    如大珠頓悟入道要門論。

    不過提唱初機。

    全未具頂門正眼。

    其馬祖賞歎之說。

    未必确實。

    如妙喜乃數百年望重海内之人。

    其武庫全錄。

    朕皆詳細披閱。

    其示語機緣中。

    一無可取。

    其拈提古德處。

    亦間有透脫之論。

    而支離謬誤處甚多。

    觀此。

    則非具真知見者。

    亦乃認得個本來微光。

    用解識學問。

    勉強擴充之所緻。

    非實透關之侶。

    如靈雲青山原不動。

    白雲任去來之句。

    如露柱懷胎。

    打破鏡來相見之說。

    亦屬一流。

    至風穴錄中所載。

    不過默悟三元指要。

    是其極則。

    其語句。

    如老僧阇黎。

    祖意教意。

    皆左右兩拍之說。

    家國與野老。

    老僧與阇黎。

    豈有兩個。

    雖将左右兩拍。

    解路粉飾。

    似同中有異異中同者。

    其颦蹙安貼。

    話成兩橛。

    如何蓋覆。

    如答随緣不變雲。

    披蓑側立千峰外。

    引水澆蔬五老峰。

    又如壁立千仞。

    誰敢正眼觑著之句。

    皆從元要中知解得來。

    不問可知。

    不但非第一義。

    而且贻誤後學。

    況與世理大相矛盾。

    似此不經之說。

    徒增文士嗤謗耳。

    與佛法毫無裨益。

    此一實事。

    有一絲毫。

    便是一絲毫。

    失之毫厘。

    差之千裡。

    真僞之辨。

    若遇明眼人。

    斷不能逃影。

    如丹霞燒木佛。

    觀其語錄見地。

    隻止無心。

    實為狂參妄作。

    據丹霞之見。

    木佛之外。

    别有佛耶。

    若此。

    則子孫焚燒祖先牌。

    臣工毀棄帝王位。

    可乎。

    在丹霞以為除佛見。

    殊不知自堕鐵圍而不覺也。

    意在立奇掃相。

    而通身泥水。

    自不知也。

    若謂院主眉須堕。

    設立疑案。

    究亦無可疑處。

    不過亦從解路中成就耳。

    非切實為人。

    開人天眼目之宗匠。

    況其示寂時。

    一足未及地而化。

    此亦護法神明。

    令伊自示腳跟不點地之一證。

    如一古德殿前背佛坐。

    又一古德入殿向佛唾。

    傍僧雲。

    何得背佛坐。

    向佛唾。

    答雲。

    将無佛處來與某甲唾。

    指無佛處來與某甲背。

    此等見解。

    與丹霞同。

    但知掃目前一像。

    卻不覺自執千像萬像矣。

    當日但問此二狂徒。

    你道除此殿中佛。

    尚别有何佛。

    試指取看。

    管教立地現形。

    此等無稽魔說。

    何堪提唱書錄挂齒。

    更有拾狐唾以為獅乳者。

    尤堪憐愍。

    似此者不可枚舉。

    以上所拈。

    尚皆非屬邪妄。

    但腳跟未踏實地。

    非了義之說耳。

    如弘覺範。

    指月錄中。

    采其拈提處甚多。

    其支離謬妄處。

    與幻寄同。

    可謂同病相憐。

    不過令人作發笑之戲具。

    更不必論者。

    至如三喚侍者。

    婆子燒庵。

    吃油粢。

    野狐。

    斬貓。

    犀牛扇。

    台山婆子。

    子湖狗。

    香嚴上樹。

    雲門扇子。

    禾山鼓。

    慈明榜等公案。

    皆古今叢林中。

    日日舉似者。

    朕悉不錄。

    蓋雖言語道斷。

    不過啟發初機。

    非是究竟。

    但此等公案。

    尚不至榛蕪向上一路耳。

    總之此事。

    如杲日光。

    如大火聚。

    提則全提。

    印則全印。

    否乃不達佛之正旨。

    盡屬奪弄精魂。

    其言。

    雖皆數千百年以來。

    人人所提唱。

    其人。

    雖皆數千百年以來。

    人人之所推崇。

    朕皆置之不論。

    蓋曆代震于其名。

    無人指出。

    殊不知此等未了之談。

    雜入真正人天眼目之宗師語句中。

    後學豈能盡具參方眼。

    其目光如豆者。

    必緻金[金+俞]莫辨。

    皂白不分。

    到此地位。

    自以為巳造某古德所造之境。

    向上自然無路。

    妄為參學事畢。

    豈不是盡九州鐵。

    鑄成這一大錯。

    此等語句。

    雖于提掇初機。

    發人淨信。

    未始無功。

    然其功甚小。

    能令真正發心參學之人。

    中止化城。

    過由伊造。

    其過甚大。

    如迦陵音。

    亦可謂具參方眼者。

    乃于興化古廟躲過。

    丹霞燒木佛。

    長慶路逢道伴。

    等公案。

    尚被牽絆。

    而未看破。

    且尤喜提唱風穴阇黎老僧一則。

    朕當年一一讨論。

    為之說破。

    尚不能透脫。

    何況初機後學耶。

    茲集所選曆代禅師。

    除六祖外。

    一百五十六人語句。

    固皆本分極則。

    而諸人中。

    如志公。

    馬祖一。

    南嶽思。

    石頭遷。

    忠國師。

    長沙岑。

    觀國師。

    臨濟元。

    投子同。

    曹山寂。

    元沙備。

    韶國師。

    其見證與前選中諸大善知識。

    無二無别。

    但其傳世語句。

    可采者止于此。

    因其難成卷帙。

    是以并在後集中。

    至于藥山俨。

    黃檗運。

    洞山價。

    羅漢琛。

    法眼益。

    天依懷。

    細細評量。

    猶有珠與玑之分。

    其餘諸禅師公案言句。

    二書所載。

    隻此一二則。

    語雖可錄。

    不能品其次第。

    學者能于古人語言相似。

    而高下懸殊之處。

    自具隻眼。

    知朕采取删汰。

    意趣之所歸。

    舉一明三。

    方為于此有分。

    否則毋得颟顸含胡。

    輕言參透葛藤。

    轉不如講誦經典。

    薰此佛種。

    以待機緣。

    尚為未昧自已。

    朕今此舉。

    若無灼知定見。

    豈肯多生枝節。

    為天下後世之所嗤笑。

    實憐禅宗頹廢。

    慧命懸絲。

    皆由此輩未了宗師。

    開此紛雜岐徑。

    令魚龍莫辨。

    後學不知所從也。

    故不得不為蛇足一上。

    如标月指。

    所指必月。

    無論三垣二十八宿。

    未嘗誤指。

    即弦朓之月。

    亦所不指。

    所指者。

    如月之恒。

    既圓且明。

    普照三千大千。

    後學但毋向指邊求月也。

    是為序。

     雍正十一年癸醜八月望日 無名氏問。

    千七百則陳爛葛藤。

    皆是無義味語。

    皇上品其優劣。

    毋乃涉于解路乎。

    有名氏答。

    從上祖師言句。

    汝作麼生會。

    無名氏雲。

    如鴉鳴鵲噪會。

    有名氏曰。

    汝既不作言句會。

    汝今雲何複生分别心。

    如可分别者。

    固應如是分别。

    如曰不可分别。

    則古來言句。

    既作鴉鳴鵲噪會。

    皇上今日品題。

    何不作鳳嘯龍吟會。

    彎兔角弓。

    而射空裡風影。

    或百發百中。

    或十發一中。

    計功行賞。

    夫何不可。

    無名氏[忏-千+麼][忏-千+羅]而退。

     禦選曆代禅師語錄前集上。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 祖于般若多羅尊者得法。

    演化本國。

    時有二師。

    一名佛大先。

    二名佛大勝多。

    佛大先遇般若多羅尊者。

    舍小趣大。

    與祖并化。

    時号為二甘露門。

    而佛大勝多。

    更分徒而為六宗。

    第一有相宗。

    第二無相宗。

    第三定慧宗。

    第四戒行宗。

    第五無得宗。

    第六寂靜宗。

    各封已解。

    别展化源。

    祖喟然歎曰。

    彼之一師。

    己陷牛迹。

    況複支離而分六宗。

    我若不除。

    永纏邪見。

    言巳。

    微現神力。

    至有相宗所問曰。

    一切諸法。

    何名實相。

    彼衆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

    于諸相中。

    不互諸相。

    是名實相。

    祖曰。

    一切諸相而不互者。

    若名實相。

    當何定耶。

    彼曰。

    于諸相中。

    實無有定。

    若定諸相。

    何名為實。

    祖曰。

    諸相不定。

    便名實相。

    汝今不定。

    當何得之。

    彼曰。

    我言不定。

    不說諸相。

    當說諸相。

    其義亦然。

    祖曰。

    汝言不定。

    當為實相。

    定不定故。

    即非實相。

    彼曰。

    定既不定。

    即非實相。

    知我非故。

    不定不變。

    祖曰。

    汝今不變。

    何名實相。

    巳變巳往。

    其義亦然。

    彼曰。

    不變當在。

    在不在故。

    故變實相。

    以定其義。

    祖曰。

    實相不變。

    變即非實。

    于有無中。

    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

    即以手指虛空曰。

    此是世間有相。

    亦能空故。

    當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

    若解實相。

    即見非相。

    若了非相。

    其色亦然。

    當于色中。

    不失色體。

    于非相中。

    不礙有故。

    若能是解。

    此名實相。

    彼衆聞巳。

    心意朗然。

    欽禮信受。

    祖瞥然匿迹。

    至無相宗所而問曰。

    汝言無相。

    當何證之。

    彼衆中有波羅提者答曰。

    我明無相。

    心不現故。

    祖曰。

    汝心不現。

    當何明之。

    彼曰。

    我明無相。

    心不取舍。

    當于明時。

    亦無當者。

    祖曰。

    于諸有無。

    心不取舍。

    又無當者。

    諸明無故。

    彼曰。

    入佛三昧。

    尚無所得。

    何況無相。

    而欲知之。

    祖曰。

    相既不知。

    誰雲有無。

    尚無所得。

    何名三昧。

    彼曰。

    我說不證。

    證無所證。

    非三昧故。

    我說三昧。

    祖曰。

    非三昧者。

    何當名之。

    汝既不證。

    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祖辨析。

    即悟本心。

    禮謝于祖。

    忏悔往謬。

    祖記曰。

    汝當得果。

    不久證之。

    此國有魔。

    汝可降之。

    言巳。

    忽然不現。

    至定慧宗所問曰。

    汝學定慧。

    為一為二。

    彼衆中有婆蘭陀者答曰。

    我此定慧。

    非一非二。

    祖曰。

    既非一二。

    何名定慧。

    彼曰。

    在定非定。

    處慧非慧。

    一即非一。

    二亦不二。

    祖曰。

    當一不一。

    當二不二。

    既非定慧。

    約何定慧。

    彼曰。

    不一不二。

    定慧能知。

    非定非慧。

    亦複然矣。

    祖曰。

    慧非定故。

    然何知哉。

    不一不二。

    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

    疑心冰釋。

    至第四戒行宗所問曰。

    何者名戒。

    雲何名行。

    當此戒行。

    為一為二。

    彼衆中有一賢者答曰。

    一二二一。

    皆彼所生。

    依教無染。

    此名戒行。

    祖曰。

    汝言依教。

    即是有染。

    一二俱破。

    何言依教。

    此二違背。

    不及于行。

    内外非明。

    何名為戒。

    彼曰。

    我有内外。

    彼巳知竟。

    既得通達。

    便是戒行。

    若說違背。

    俱是俱非。

    言及清淨。

    即戒即行。

    祖曰。

    俱是俱非。

    何言清淨。

    既得通故。

    何談内外。

    賢者聞之。

    即自慚服。

    至無得宗所問曰。

    汝雲無得。

    無得何得。

    既無所得。

    亦無得得。

    彼衆中有寶靜者答曰。

    我說無得。

    非無得得。

    當說得得。

    無得是得。

    祖曰。

    得既不得。

    得亦非得。

    既雲得得。

    得得何得。

    彼曰。

    見得非得。

    非得是得。

    若見不得。

    名為得得。

    祖曰。

    得既非得。

    得得無得。

    既無所得。

    當何得得。

    寶靜聞之。

    頓除疑網。

    至寂靜宗所問曰。

    何名寂靜。

    于此法中。

    誰靜誰寂。

    彼衆中有尊者答曰。

    此心不動。

    是名為寂。

    于法無染。

    名之為靜。

    祖曰。

    本心不寂。

    要假寂靜。

    本來寂故。

    何用寂靜。

    彼曰。

    諸法本空。

    以空空故。

    于彼空空。

    故名寂靜。

    祖曰。

    空空巳空。

    諸法亦爾。

    寂靜無相。

    何靜何寂。

    靜尊者聞師指誨。

    豁然開悟。

    于是六衆。

    鹹誓歸依。

    化被南天。

    聲馳五印。

    經六十載。

    度無量衆。

     祖念東震旦國。

    佛記後五百歲。

    般若智燈。

    運光于彼。

    遂囑弟子般若密多羅。

    住天竺傳法。

    而躬至震旦。

    乃辭祖塔。

    别學侶。

    泛重溟。

    達南海。

    乃梁普通七年庚子歲也。

    廣州剌史蕭昂。

    具禮迎供。

    表聞武帝。

    帝遣使赍诏迎請。

    十月至金陵。

    帝問曰。

    朕即位以來。

    造寺寫經度僧。

    不可勝紀。

    有何功德。

    祖曰。

    并無功德。

    帝曰。

    何以無功德。

    祖曰。

    此但人天小果。

    有漏之因。

    如影随形。

    雖有非實。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祖曰。

    廓然無聖。

    帝曰。

    對朕者誰。

    祖曰。

    不識。

    帝不悟。

     祖渡江北。

    寓止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終日默然。

    有僧神光。

    詣祖參承。

    祖常端坐面壁。

    莫聞誨勵。

    師立雪過膝。

    斷臂求法。

    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問曰。

    諸佛法印。

    可得聞乎。

    祖曰。

    諸佛法印。

    匪從人得。

    可曰。

    我心未甯。

    乞師與安。

    祖曰。

    将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

    曰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

    我與汝安心竟。

    越九年。

    欲返天竺。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

    昔如來以正法眼。

    付迦葉大士。

    展轉囑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當護持。

    并授汝袈裟。

    以為法信。

    内傳法印。

    以契證心。

    外付袈裟。

    以定宗旨。

    至吾滅後二百年。

    衣止不傳。

    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

    行道者少。

    說理者多。

    通理者少。

    潛符密證。

    千萬有餘。

    汝當闡揚。

    勿輕未悟。

    一念回機。

    便同本得。

    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師 有一居士。

    年逾四十。

    不言名氏。

    聿來設禮。

    而問祖曰。

    弟子身纏風恙。

    請和尚忏罪。

    祖曰。

    将罪來與汝忏。

    士良久曰。

    覓罪了不可得。

    祖曰。

    與汝忏罪竟。

    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

    今見和尚。

    巳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

    祖曰。

    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士曰。

    今日始知罪性。

    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

    佛法無二也。

    祖深器之。

    即為剃發。

    曰是吾寶也。

    宜名僧璨。

    祖遂囑累。

    付以衣法。

    偈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

    花亦不曾生。

     向居士幽栖林野。

    木食澗飲。

    北齊天保初。

    聞祖盛化。

    乃緻書曰。

    影由形起。

    響逐聲來。

    弄影勞形。

    不識形為影本。

    揚聲止響。

    不知聲是響根。

    除煩惱而趣涅槃。

    喻去形而覓影。

    離衆生而求佛果。

    喻默聲而求響。

    故知迷悟一塗。

    愚智非别。

    無名作名。

    因其名則是非生矣。

    無理作理。

    因其理則争論起矣。

    幻化非真。

    誰是誰非。

    虛妄無實。

    何空何有。

    将知得無所得。

    失無所失。

    未及造谒。

    聊申此意。

    伏望答之。

    祖回示曰。

    備觀來意皆如實。

    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

    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明智慧等無異。

    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

    申辭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别。

    何須更覓彼無餘。

    居士捧披祖偈。

    乃申禮觐。

    密承印記。

     三祖僧璨大師 信心銘。

    至道無難。

    惟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不識玄旨。

    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不用求真。

    惟須息見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

    不生不心。

    能由境滅。

    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

    原是一空。

    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欲取一乘。

    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

    妄自愛著。

    将心用心。

    豈非大錯夢幻空花。

    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

    一時放卻。

    眼若不寐。

    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狐疑盡淨。

    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

    無可記憶。

    虛明自照。

    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

    識情難測。

    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

    惟言不二。

    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

    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

    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

    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

    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

    無即是有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

     四祖道信大師 祖謂牛頭融禅師曰。

    夫百千法門。

    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

    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

    神通變化。

    悉自具足。

    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

    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

    皆如夢幻。

    無三界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