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選語錄卷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禦制序
達摩未到梁土以前。
北則什公弟子。
講譯經文。
南則蓮社諸賢。
精修淨土。
迨後直指心傳。
輝映震旦。
宗門每以教典為尋文解義。
淨土為著相菩提。
置而勿論。
不知不覺。
話成兩橛。
朕于肇法師語錄序。
巳詳言宗教之合一矣。
至于淨土之旨。
又豈有二。
這個如摩尼珠。
面面皆圓。
如寶絲網。
重重交映。
如大圓鏡。
萬有虛空。
不得而出。
如大火聚。
萬有虛空。
不得而入。
誠乃不無不有。
無欠無餘。
果能了悟。
則終日吃飯。
不曾嚼著一粒米。
終日著衣。
不曾挂著一條絲。
然則終日念佛。
豈有為念佛所挂礙哉。
如猶不能了悟。
則色空明暗受想行識。
盡是一場大夢。
又何必但許人惡夢。
而不許人善夢也。
曹溪十一傳。
而至永明壽禅師。
始以淨土提持後學。
而長蘆北澗諸人。
亦作淨土章句。
及明蓮池大師。
專以此為家法。
倡導于浙之雲栖。
其所著雲栖法彙一書。
于本分雖非徹底圓通之論。
然而巳皆正知正見之說。
朕欲表是淨土一門。
使學人宴坐。
水月道場。
不緻歧而視之。
誤謗般若。
故擇其言之融合貫通者。
刊為外集。
以示後世。
如學人宗旨不明。
即将南無阿彌陀佛一句。
作無義味語。
一念萬年。
與之抵對。
自然摸著鼻孔。
如其巳得正悟。
則丈六金身。
是一莖草。
三千世界。
是一微塵。
延一刹那頃于萬億年。
擴一毫毛端為四大部。
寶池金地。
充塞現前。
翠竹黃花。
無非正受。
于此淨土。
正可随喜。
花開見佛。
豈不是直指心傳也耶。
是為序。
雍正十一年癸醜八月望日。
禦選雲栖蓮池宏大師語錄。
淨土問答 問。
念佛之心。
無雜無間。
即精進度。
何故乃雲不退堕耶。
答。
将謂精進。
乃能不退堕。
非精進。
即是不退堕耶。
辯此有二。
一者。
亦可即是不退。
何以故。
雖常言精不雜。
進不退。
然此二字。
總之成就進義。
古雲精進度懈怠是也。
進與退對。
故精進即不退。
二者。
此重念佛普攝諸度。
不重訓诂精進二字。
況既雲精進乃能不退。
今念佛之人。
永不退堕。
則念佛即成精進。
不必更求精進矣如所問。
乃是精進念佛。
非念佛即精進 問。
世人聞念佛念心。
心淨土淨之語。
因膠執内心。
拂拭令淨。
偏空自喜。
撥無西方。
及語心土一如。
則曰我心非石。
懷土奚為。
蚓實含泥。
黃壤豈侔金界。
鳌誠戴嶽。
持地何若抟空。
蓋亦喻似丹台。
象比蓮萼。
四十脈絡。
以當寶網交羅。
一靈内朗。
以況彌陀安住。
近肺約西。
通舌為池。
法譬而巳。
無論實境。
則有引風水之兇吉。
緻子孫之興衰。
例依正之互融。
示機感之靡忒。
此猶未委正因。
未窮十妙。
更求。
明誨。
傾此惡見。
答。
心淨土淨。
語則誠然。
但語有二義。
一者。
約理。
謂心即是土。
淨心之外。
無淨土也。
二者。
約事。
謂心為土。
因其心淨者。
其土淨也。
若執理而廢事。
世謂清閑即是仙。
果清閑之外無真仙乎。
至如攬身分而言淨土。
此則邪見尤甚。
苦報彌深。
蓋吾佛唯明一心。
而謬人恒執四大。
是故認肉絡為寶羅。
指妄想為真佛。
肺屬西而便名金地。
舌生津而遂号華池。
鄙僞千途。
莫可枚舉。
豈知革囊不淨。
幻質非真。
徒費辛勤。
終成敗壞。
而複迷醉無知。
竊附于心淨土淨之說。
不但愚夫愚婦惑之。
士大夫亦有受其害者。
良可歎也 問。
或謂佛逼衆生。
抛離骨肉。
棄舍形骸。
近别家鄉。
遠投外國。
魂爽幽幽。
入此夢境。
夢中獲寶。
色色非真。
聞之慘然。
有何極樂。
又雲。
在生亦是夢境。
既全是夢。
益複可悲。
将謂菩薩先醒。
卻行如夢六波羅密。
則實報莊嚴。
更成恍忽矣。
我其歸常寂光乎。
寂光無色。
莽渺安依。
不如寓世夢間。
一任獻吉憎惡。
答。
虛浮界内。
是夢非真。
常寂光中。
是真非夢。
世人以夢為真。
以真為夢。
颠倒如斯。
良可悲矣。
豈知骨肉之即仇冤。
形骸之為桎梏。
得生淨土。
是則脫沉痾而再獲天年。
釋狴犴而榮歸故裡。
名之極樂。
讵不然乎。
若夫菩薩行門。
雖雲如夢。
譬之大喜将臨。
夜現吉祥之境。
豈比重昏失曉。
魂招兇惡之征。
蓋菩薩在夢而将蘇。
凡夫由夢而入夢。
至于寂光。
則朗然大寐之得醒矣 問。
世人求往生者。
非即欲往生者也。
就使正禮念時。
佛現其前。
引之西往。
必辭以化緣未周。
婚嫁未畢。
幸少須臾無死耳。
複有一人異于前人。
力修三昧。
無間六時。
慮後倦勤。
失此機會。
便乃投身自斃。
縱火自焚。
既匪舍報安詳。
如入禅定。
佛憐其愚。
亦肯手相接否。
答。
智人之修淨土也。
在生。
則自淨其心。
報滿。
則任緣而往。
不欲生而戀著世緣者。
慢也。
急欲生而自殘軀命者。
愚也。
如是之流。
輕則攝入魔群。
重則沈于惡趣。
日光普照。
不及覆盆。
佛雖大慈。
莫之能救 問。
王臣往生。
是不舍國事者也。
居士往生。
是不舍家事者也。
夫居士一心念佛。
或無他礙。
若王臣之勞于王事。
當不若家事之可推诿者。
楊無為諸君。
亦何嘗被鳏官之剌。
而竟緻化佛之迎。
豈軍旅政刑。
一切不妨往生乎。
抑彼念念與實相不肯乎。
答。
達心之士。
萬機萬變。
而國政非繁。
執境之流。
一夫一婦。
而家緣尚累。
譬之明鏡照物。
終日照而無勞。
空谷傳聲。
多衆傳而不困。
如是。
則大君不異世尊。
百辟何非海衆。
都俞籲咈。
而妙法交宣。
慶賞刑威。
而真慈平等。
王事佛事。
打成一片。
何淨土之難生耶 問。
今之迷者。
猶背燭而坐。
回首無不見燭者。
彼一念緣佛。
便應見佛。
如必念之熟而後見。
将回首見燭者。
亦必瞪目熟視。
久而後見哉。
向令佛設善權。
念佛時随念見佛。
停心絕念。
及與雜念時。
便爾懵然。
斯人人念佛矣。
安有闡提耶。
答。
太陽日日當天。
而戴盆不覺。
明鏡時時對面。
而瞽目無知。
念佛之人。
念念與彌陀相接。
而自昧自迷。
何以異于是。
良以心水不清。
佛月不現。
衆生自咎。
于佛何尤。
且明燭在背。
回首幾人。
指點徒勞。
堅然強項。
乃責佛之難見。
亦獨何欤 問。
黃帝内經。
明大惑之病。
謂目中無端。
忽有所見是也。
今學人于本無中。
忽有所見。
與見鬼何别。
又雲。
将死之時。
乃得接引。
所謂時衰鬼弄人。
舍身而随之。
不亦大惑欤。
答。
無故而忽見。
安得非邪。
昔觀而今成。
安得非正。
蓋因果之常理也。
淨業學人。
應須平日。
考因果之根原。
辨邪正之微細。
至于臨終所見。
魔佛顯然。
誰足為惑。
如觀立佛。
而現坐佛者。
魔也。
正報依報。
不與經文符合者。
魔也。
以空觀空而隐者。
魔也。
苟為不然。
則淨心成就。
淨境現前。
接引往生。
訓垂金口。
安得與無故忽見比耶 問。
或雲西乃天傾物老之方。
人死念絕。
乃得生彼。
又雲天傾之處。
地為有餘。
有餘則能廣容往生之衆。
又雲庚辛屬金。
金不變壞。
以示不退轉之義。
又雲萬物以西而成。
百果皆實于秋。
行人東方行因。
西方證果。
竊為往生。
乃是生機。
何不入東方生物之府。
而反入肅殺之地。
若标第一義谛。
何不直于中央攝人耶。
無乃但論一時當機。
所謂西者。
無所取義欤。
答。
如來一語。
多義攸含。
但邪正殊途。
理應揀擇。
若雲念絕。
則誰生念。
若雲地容。
則地容有限。
金性不變。
秋位司成。
二義為近。
據實而論。
亦不盡然。
蓋虛空無盡。
世界何窮。
今此極樂之邦。
東觀則西。
西觀則東。
南北二方。
亦複類是。
釋迦勸往。
故說西方。
别佛贊生。
必标他向。
那得執西立義。
膠固不融。
不然。
童子遍參。
何複南為正位。
藥師示現。
乃令東亦淨方。
但歸心一處。
專念斯成已耳 問。
兜率。
彌勒宮也。
昔人往往發願求生。
具有儀法。
至唐道昂。
專修西方。
而臨終兜率來迎。
夫兜率可不願而緻。
西方似亦可不願而緻矣。
又或誓取銅輪。
反得鐵輪。
誓取金台。
反得銀台。
則誓取西方淨土。
反得東方淨土。
亦未可知。
答。
十善戒定。
生天之正因。
發願回向。
淨土之正因。
故生天者。
容有不資于願。
而生淨土者。
無願則不成。
蓋淨土非無善力。
而願乃居先。
生天亦假慕求而善為之主。
世有初修天業。
後一意西方。
是以殁現玉京。
俄隐迹而重彰佛國。
正專求之所感。
豈漫修而可成。
至如銅鐵未符。
金銀稍隔。
則是求上僅得其中。
然而終竟必如其願。
志西方而功未就。
要于人天善道受生耳。
若能純一用心。
堅誠發願。
西則必西。
何東生之足慮 問。
忏中所禮佛。
乃盡三世。
而所念佛。
獨一彌陀。
固謂三世諸佛。
無稱名之願耳。
然彌陀亦有多名。
具在經中。
随取一名。
持之得否。
據小彌陀經。
翻為無量壽。
無量光。
而觀經獨稱無量壽者。
豈能觀之智。
所觀之光。
即為光耶。
六方佛中。
其西亦有無量壽者。
即是此佛自贊否耶。
答。
如來名号。
誠曰多端。
但取偏熟衆生耳根。
于中實無差别。
惟彼彌陀之号。
普遍十方。
故令稱念之人。
皆歸一緻。
且無量壽是唐言。
阿彌陀乃梵語。
而壽量現等虛空。
光明自遍宇宙。
舉體該用。
但雲無量壽足矣。
若夫十方諸佛。
核之曆有同名。
釋迦尊稱。
多之至于無算。
極樂教主。
何獨不然。
非佛自贊。
亦無疑矣。
今時有人孰念釋迦。
而不念彌陀者。
自以為是。
拗衆稱高。
噫。
釋迦使汝師彌陀。
而汝不從教。
譬之子違父命。
而不就明師。
雖日呼其父。
安得不雲忤逆 問。
極樂之樂。
從情識生。
三禅而上。
巳不耽樂。
九品之内。
顧複求樂。
何也。
若雲。
寂滅為樂之樂。
豈必緣衣食自然。
無有衆苦而得名乎。
若雲。
淨土唯心。
心體常樂。
何為又言觀佛心者。
大慈悲是。
答。
極樂雖接凡情。
其實有二。
一者。
對苦說樂。
無有衆苦故名極樂。
二者。
稱性說樂。
無苦無樂。
故名極樂。
此之真樂。
豈情識之拟耶。
又聲聞以寂滅為樂。
大聖以慈悲為樂。
則大慈悲心。
非即常樂乎。
而世人以戚戚言悲。
抑末矣 問。
一人作佛事。
諸佛應盡知。
十方佛來迎。
是人何所向。
諸佛本同迹同。
種種皆同。
念佛者。
合是十方諸佛。
同來接引。
此獨一方三聖往迎。
必其念時。
所見偏淺。
答。
諸佛雖能遍知。
而赴機不亂。
一佛既勤專念。
而感應自符。
修淨土者。
就使諸佛齊彰。
亦必有主有伴。
彌陀獨顯。
化佛雲從。
因果法爾如然。
非是偏淺所緻。
問。
涅槃雲。
釋迦亦有淨土。
本我導師。
在彼末法。
最後誠言。
可無信受。
便爾六時。
但念迦文。
生難勝國。
豈不當機耶。
釋迦極贊彌陀。
合如其願。
既生彼已。
遣我承事彌陀。
亦複何礙。
答。
諸佛誰無淨土。
彌陀亦有穢邦。
良繇土土交資。
佛佛互贊。
如世易子而教。
獨花接幹而生。
妙用微權。
不可思議。
惡知難勝。
非即清泰之鄉。
安辨瞿昙。
得無法藏之後。
但遵現教。
毋用他求 問。
有雲大徹大悟人。
不妨更見彌陀。
既巳不曆諸位。
立地成佛矣。
以佛見佛。
獨以知知知。
此一見為是參。
為是證。
意者。
權示榜樣。
又或理既頓超。
身猶凡下。
往獲妙用。
乃可度生耳。
答。
凡夫心始得悟。
見處與佛相齊。
菩薩行實。
無邊功能。
去佛猶遠。
不妨再依古佛。
重受新聞。
且證且參。
何窮何盡。
昔人謂離師太早。
不能盡其妙。
況離佛乎。
若執三祇薰煉。
是藏教小乘。
而弱羽狂飛。
失利多矣。
可不慎諸 問。
即淨即穢。
即穢即淨。
西方此土。
不逾分寸。
生而即無生。
去則實不去。
今彈指一念頃。
屈伸臂。
此巳約時。
便似舉足移步。
雖雲極速。
猶是兩途。
答。
執謝惑銷。
縱使路阻千山。
而融通不二。
情關識鎖。
就令速超彈指。
而判隔彌深。
今學人唯圖句語尖新。
喜談即穢即淨。
不知頭沒九淵之下。
謂天壤無殊。
身沈鮑廁之中。
謂薰莸不别。
良可哀夫 問。
執途之人而問之。
皆曰念佛。
乃口稱。
非心念。
诘之。
則曰心口相應。
夫心口相應斯成聲。
因心而動斯為念。
安得以聲為念乎。
或謂萬法唯心。
何聲之非心耶。
然則鐘鼓琴瑟之鳴。
亦是念乎。
幾矯亂矣。
答。
鐘鼓雖含洪韻。
非叩不鳴。
琴瑟雖具妙音。
無指不發。
鐘鼓琴瑟。
譬唇舌之外張。
若擊若彈。
似心念之内動。
如其絕念。
從何發聲。
是以寐語喃喃。
亦由夢想。
豈得佛聲浩浩。
不自心源。
但世人任運稱呼。
不專不切。
初則藉念。
成聲頃則随聲亂念。
名曰相應。
實不相應耳。
天如有言。
口與心。
聲聲相應。
心與佛。
步步不離。
如是念佛。
其庶幾乎 問。
善财之參德雲。
始知念佛法門。
及南過百城。
五十四參。
而見阿彌陀佛。
則三昧成矣。
他日文殊。
現身竹林。
但令人念阿彌陀佛。
夫以善則位臻十信。
文殊何不徑指彌陀。
而顧使周曆百城。
彼學人未南詢而辄議西歸者。
太早計乎。
答。
始參而教念佛。
則從源以及流。
周曆而見彌陀。
則由末而歸本。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
是故南詢而西返。
豈曰遲還。
往生而遍遊。
何雲早計。
醫王發藥。
标本随宜。
操縱微機。
凡情靡測 問。
總攝六根而念佛。
此勢至語也。
念既從心。
則凡發願回向禮忏者。
一念蔽之矣。
世無心外之願。
與心外之回向禮忏也。
夫一心念佛。
而是佛所發之菩提。
即願也。
專向是佛。
即回向也。
南無。
即禮也。
一念消生死之罪。
即忏也。
餘可例知矣。
念佛有何不足。
而紛紛使心亂哉。
答。
一心清淨。
是為理觀内明。
五體翹勤。
乃曰事忏外助。
直觀本心。
非不徑要。
而末法衆生。
慧薄垢重。
須假理觀事忏。
内外交攻。
庶得定就慧成。
死生速脫。
但今人惟存事忏。
理觀全荒。
何況外飾虛文。
中無實悔。
反令清信男女紛紛亂心。
背普賢之願王。
乖慈雲之本制。
嗟乎傷哉。
弊也久矣 問。
觀經言觀佛心者。
大慈悲是。
世人若能放生戒殺。
仁民愛物。
以至九類衆生。
皆滅度之。
而不作滅度想。
遂與法藏之心契矣。
且又不違釋迦觀心之訓。
奈何取觀身與稱名之粗迹。
而反以佛心為助緣耶。
答。
念佛有二。
一者。
念佛心性。
二者。
念佛身名。
念心性者。
見真佛也。
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于西方。
念身名者。
見應佛也。
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于象外。
本迹雙舉。
理事同原。
心性良非助緣。
身名豈雲粗迹。
今五部六冊之徒。
借口無為。
撥空因果。
障人禮像。
嗤彼稱名。
古德有言。
人人丹霞。
方可劈佛。
個個百丈。
始可道無。
其或未然。
入地獄如箭射 問。
空花巾兔之類。
世所謂幻妄也。
一切依正之報世所謂實事也。
佛言實事。
俱是幻妄。
則空花巾兔。
又當何名。
藉令彼之實事。
果為幻妄。
其形狀了了虛僞。
一空花巾兔可矣。
安俟推破。
始知幻妄。
是故有幻者。
有如幻者。
有妄者。
有如妄者。
彼同居淨土。
幻妄耶。
如幻妄耶。
全妄是真。
全幻是中。
同居穢土。
即同居淨土。
同居淨土。
即上三土耶。
答。
空花巾兔。
全體虛無。
肉兔樹花。
從來幻妄。
本不推而自破。
但在迷而未知。
故正幻與如幻無殊。
實妄與似妄何别。
同居淨土。
即幻即如。
即真即中。
統而論之。
即穢即淨。
即一即三。
畢竟空寂。
有何階限。
然雖如是。
情見未破。
欣厭猶存。
應須消除幻妄。
證入真常。
捐棄穢邦。
求生淨國。
若夫舍垢取淨。
是生死業。
何淨土之有 問。
人畏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乃始猛欲求脫。
不敢暫息也。
一聞橫出三界之旨。
捷路修行之說。
念佛消罪之文。
十聲往生之願。
便謂有佛可憑。
無業足懼。
以緻悠悠。
竟不得力。
而入閻老手者多矣。
則蓮宗誤之也。
彼宗教二門。
參究甚難。
又不許疾見功效。
生死二字。
常系于心。
安得有此。
答。
凡人修道。
有聞難則止。
聞易則行者。
有聞難則勤。
聞易則情者。
古聖施教。
各順時宜。
善用心者。
存乎其人而巳。
念佛一途。
直超三界。
大悲之極。
故啟斯門。
若夫怠荒成弊。
衆生自誤。
非佛誤衆生也。
我欲仁而仁斯至。
仁在目前。
狂克念而聖斯成。
聖非遙遠。
是亦以易誤人乎。
若夫一言頓悟。
立地成佛。
宗門言易。
抑又甚矣。
安得亦謂之誤 問。
豐幹彌陀化身也。
寒山拾得文殊普賢也。
彌陀之現。
不領觀音勢至。
而挾文殊普賢以遊。
至所屬詞。
又多宗門語。
将無以念佛觀佛為局。
而轉如來禅成祖師禅乎。
抑常寂光土之人。
匪是莫由接乎。
答。
觀音勢至。
固稱日侍導師。
文殊普賢。
何曾暫離安養。
故釋迦乃娑婆化主。
會有觀音。
黃檗非儒教宗師。
席延斐相。
融通攝化。
甯有定乎。
至謂語涉宗門。
似乎更翻淨業。
殊不知九蓮華蕊。
枝枝開迦葉之顔。
七寶欄楯。
步步入善财之閣。
八棱毫相。
棱棱觀中道真诠。
六字名稱。
字字示西來密意。
何待轉小為大。
變局為通。
然後接彼上根。
演斯玄化。
故知念佛一路。
即是入理妙門。
圓吃五宗。
弘該諸教。
精微莫測。
廣大無窮。
鈍根者。
得之而疾免苦輪。
利智者。
逢之而直超彼岸。
似粗而細。
若易而難。
普願深思。
慎勿忽也。
答曹魯川(附原書) (原書)久不奉面命。
歉歉。
乃時時獲翻刻教。
迪我孔多。
慰謝慰謝。
南企法雲。
殊切瞻依。
适敝郡斷凡悟上人。
隻趨壇下。
為求法故。
附此候安。
不佞缪迂。
近守東魯。
遠宗西竺。
乃于儒釋之書為蠹魚者。
四十年于茲矣。
亦嘗奉教于諸達者。
有所蓄積。
冀正之于大善知識。
茲因斷凡之來布之也。
夫釋尊有三藏十二部教。
所謂于廣大海。
張衆多網。
又所謂大囷小囷也者。
隻宜談大以該小。
讵可舉一而廢多。
比吾黨中。
有倡為曆劫成聖。
必漸無頓之
北則什公弟子。
講譯經文。
南則蓮社諸賢。
精修淨土。
迨後直指心傳。
輝映震旦。
宗門每以教典為尋文解義。
淨土為著相菩提。
置而勿論。
不知不覺。
話成兩橛。
朕于肇法師語錄序。
巳詳言宗教之合一矣。
至于淨土之旨。
又豈有二。
這個如摩尼珠。
面面皆圓。
如寶絲網。
重重交映。
如大圓鏡。
萬有虛空。
不得而出。
如大火聚。
萬有虛空。
不得而入。
誠乃不無不有。
無欠無餘。
果能了悟。
則終日吃飯。
不曾嚼著一粒米。
終日著衣。
不曾挂著一條絲。
然則終日念佛。
豈有為念佛所挂礙哉。
如猶不能了悟。
則色空明暗受想行識。
盡是一場大夢。
又何必但許人惡夢。
而不許人善夢也。
曹溪十一傳。
而至永明壽禅師。
始以淨土提持後學。
而長蘆北澗諸人。
亦作淨土章句。
及明蓮池大師。
專以此為家法。
倡導于浙之雲栖。
其所著雲栖法彙一書。
于本分雖非徹底圓通之論。
然而巳皆正知正見之說。
朕欲表是淨土一門。
使學人宴坐。
水月道場。
不緻歧而視之。
誤謗般若。
故擇其言之融合貫通者。
刊為外集。
以示後世。
如學人宗旨不明。
即将南無阿彌陀佛一句。
作無義味語。
一念萬年。
與之抵對。
自然摸著鼻孔。
如其巳得正悟。
則丈六金身。
是一莖草。
三千世界。
是一微塵。
延一刹那頃于萬億年。
擴一毫毛端為四大部。
寶池金地。
充塞現前。
翠竹黃花。
無非正受。
于此淨土。
正可随喜。
花開見佛。
豈不是直指心傳也耶。
是為序。
雍正十一年癸醜八月望日。
禦選雲栖蓮池宏大師語錄。
淨土問答 問。
念佛之心。
無雜無間。
即精進度。
何故乃雲不退堕耶。
答。
将謂精進。
乃能不退堕。
非精進。
即是不退堕耶。
辯此有二。
一者。
亦可即是不退。
何以故。
雖常言精不雜。
進不退。
然此二字。
總之成就進義。
古雲精進度懈怠是也。
進與退對。
故精進即不退。
二者。
此重念佛普攝諸度。
不重訓诂精進二字。
況既雲精進乃能不退。
今念佛之人。
永不退堕。
則念佛即成精進。
不必更求精進矣如所問。
乃是精進念佛。
非念佛即精進 問。
世人聞念佛念心。
心淨土淨之語。
因膠執内心。
拂拭令淨。
偏空自喜。
撥無西方。
及語心土一如。
則曰我心非石。
懷土奚為。
蚓實含泥。
黃壤豈侔金界。
鳌誠戴嶽。
持地何若抟空。
蓋亦喻似丹台。
象比蓮萼。
四十脈絡。
以當寶網交羅。
一靈内朗。
以況彌陀安住。
近肺約西。
通舌為池。
法譬而巳。
無論實境。
則有引風水之兇吉。
緻子孫之興衰。
例依正之互融。
示機感之靡忒。
此猶未委正因。
未窮十妙。
更求。
明誨。
傾此惡見。
答。
心淨土淨。
語則誠然。
但語有二義。
一者。
約理。
謂心即是土。
淨心之外。
無淨土也。
二者。
約事。
謂心為土。
因其心淨者。
其土淨也。
若執理而廢事。
世謂清閑即是仙。
果清閑之外無真仙乎。
至如攬身分而言淨土。
此則邪見尤甚。
苦報彌深。
蓋吾佛唯明一心。
而謬人恒執四大。
是故認肉絡為寶羅。
指妄想為真佛。
肺屬西而便名金地。
舌生津而遂号華池。
鄙僞千途。
莫可枚舉。
豈知革囊不淨。
幻質非真。
徒費辛勤。
終成敗壞。
而複迷醉無知。
竊附于心淨土淨之說。
不但愚夫愚婦惑之。
士大夫亦有受其害者。
良可歎也 問。
或謂佛逼衆生。
抛離骨肉。
棄舍形骸。
近别家鄉。
遠投外國。
魂爽幽幽。
入此夢境。
夢中獲寶。
色色非真。
聞之慘然。
有何極樂。
又雲。
在生亦是夢境。
既全是夢。
益複可悲。
将謂菩薩先醒。
卻行如夢六波羅密。
則實報莊嚴。
更成恍忽矣。
我其歸常寂光乎。
寂光無色。
莽渺安依。
不如寓世夢間。
一任獻吉憎惡。
答。
虛浮界内。
是夢非真。
常寂光中。
是真非夢。
世人以夢為真。
以真為夢。
颠倒如斯。
良可悲矣。
豈知骨肉之即仇冤。
形骸之為桎梏。
得生淨土。
是則脫沉痾而再獲天年。
釋狴犴而榮歸故裡。
名之極樂。
讵不然乎。
若夫菩薩行門。
雖雲如夢。
譬之大喜将臨。
夜現吉祥之境。
豈比重昏失曉。
魂招兇惡之征。
蓋菩薩在夢而将蘇。
凡夫由夢而入夢。
至于寂光。
則朗然大寐之得醒矣 問。
世人求往生者。
非即欲往生者也。
就使正禮念時。
佛現其前。
引之西往。
必辭以化緣未周。
婚嫁未畢。
幸少須臾無死耳。
複有一人異于前人。
力修三昧。
無間六時。
慮後倦勤。
失此機會。
便乃投身自斃。
縱火自焚。
既匪舍報安詳。
如入禅定。
佛憐其愚。
亦肯手相接否。
答。
智人之修淨土也。
在生。
則自淨其心。
報滿。
則任緣而往。
不欲生而戀著世緣者。
慢也。
急欲生而自殘軀命者。
愚也。
如是之流。
輕則攝入魔群。
重則沈于惡趣。
日光普照。
不及覆盆。
佛雖大慈。
莫之能救 問。
王臣往生。
是不舍國事者也。
居士往生。
是不舍家事者也。
夫居士一心念佛。
或無他礙。
若王臣之勞于王事。
當不若家事之可推诿者。
楊無為諸君。
亦何嘗被鳏官之剌。
而竟緻化佛之迎。
豈軍旅政刑。
一切不妨往生乎。
抑彼念念與實相不肯乎。
答。
達心之士。
萬機萬變。
而國政非繁。
執境之流。
一夫一婦。
而家緣尚累。
譬之明鏡照物。
終日照而無勞。
空谷傳聲。
多衆傳而不困。
如是。
則大君不異世尊。
百辟何非海衆。
都俞籲咈。
而妙法交宣。
慶賞刑威。
而真慈平等。
王事佛事。
打成一片。
何淨土之難生耶 問。
今之迷者。
猶背燭而坐。
回首無不見燭者。
彼一念緣佛。
便應見佛。
如必念之熟而後見。
将回首見燭者。
亦必瞪目熟視。
久而後見哉。
向令佛設善權。
念佛時随念見佛。
停心絕念。
及與雜念時。
便爾懵然。
斯人人念佛矣。
安有闡提耶。
答。
太陽日日當天。
而戴盆不覺。
明鏡時時對面。
而瞽目無知。
念佛之人。
念念與彌陀相接。
而自昧自迷。
何以異于是。
良以心水不清。
佛月不現。
衆生自咎。
于佛何尤。
且明燭在背。
回首幾人。
指點徒勞。
堅然強項。
乃責佛之難見。
亦獨何欤 問。
黃帝内經。
明大惑之病。
謂目中無端。
忽有所見是也。
今學人于本無中。
忽有所見。
與見鬼何别。
又雲。
将死之時。
乃得接引。
所謂時衰鬼弄人。
舍身而随之。
不亦大惑欤。
答。
無故而忽見。
安得非邪。
昔觀而今成。
安得非正。
蓋因果之常理也。
淨業學人。
應須平日。
考因果之根原。
辨邪正之微細。
至于臨終所見。
魔佛顯然。
誰足為惑。
如觀立佛。
而現坐佛者。
魔也。
正報依報。
不與經文符合者。
魔也。
以空觀空而隐者。
魔也。
苟為不然。
則淨心成就。
淨境現前。
接引往生。
訓垂金口。
安得與無故忽見比耶 問。
或雲西乃天傾物老之方。
人死念絕。
乃得生彼。
又雲天傾之處。
地為有餘。
有餘則能廣容往生之衆。
又雲庚辛屬金。
金不變壞。
以示不退轉之義。
又雲萬物以西而成。
百果皆實于秋。
行人東方行因。
西方證果。
竊為往生。
乃是生機。
何不入東方生物之府。
而反入肅殺之地。
若标第一義谛。
何不直于中央攝人耶。
無乃但論一時當機。
所謂西者。
無所取義欤。
答。
如來一語。
多義攸含。
但邪正殊途。
理應揀擇。
若雲念絕。
則誰生念。
若雲地容。
則地容有限。
金性不變。
秋位司成。
二義為近。
據實而論。
亦不盡然。
蓋虛空無盡。
世界何窮。
今此極樂之邦。
東觀則西。
西觀則東。
南北二方。
亦複類是。
釋迦勸往。
故說西方。
别佛贊生。
必标他向。
那得執西立義。
膠固不融。
不然。
童子遍參。
何複南為正位。
藥師示現。
乃令東亦淨方。
但歸心一處。
專念斯成已耳 問。
兜率。
彌勒宮也。
昔人往往發願求生。
具有儀法。
至唐道昂。
專修西方。
而臨終兜率來迎。
夫兜率可不願而緻。
西方似亦可不願而緻矣。
又或誓取銅輪。
反得鐵輪。
誓取金台。
反得銀台。
則誓取西方淨土。
反得東方淨土。
亦未可知。
答。
十善戒定。
生天之正因。
發願回向。
淨土之正因。
故生天者。
容有不資于願。
而生淨土者。
無願則不成。
蓋淨土非無善力。
而願乃居先。
生天亦假慕求而善為之主。
世有初修天業。
後一意西方。
是以殁現玉京。
俄隐迹而重彰佛國。
正專求之所感。
豈漫修而可成。
至如銅鐵未符。
金銀稍隔。
則是求上僅得其中。
然而終竟必如其願。
志西方而功未就。
要于人天善道受生耳。
若能純一用心。
堅誠發願。
西則必西。
何東生之足慮 問。
忏中所禮佛。
乃盡三世。
而所念佛。
獨一彌陀。
固謂三世諸佛。
無稱名之願耳。
然彌陀亦有多名。
具在經中。
随取一名。
持之得否。
據小彌陀經。
翻為無量壽。
無量光。
而觀經獨稱無量壽者。
豈能觀之智。
所觀之光。
即為光耶。
六方佛中。
其西亦有無量壽者。
即是此佛自贊否耶。
答。
如來名号。
誠曰多端。
但取偏熟衆生耳根。
于中實無差别。
惟彼彌陀之号。
普遍十方。
故令稱念之人。
皆歸一緻。
且無量壽是唐言。
阿彌陀乃梵語。
而壽量現等虛空。
光明自遍宇宙。
舉體該用。
但雲無量壽足矣。
若夫十方諸佛。
核之曆有同名。
釋迦尊稱。
多之至于無算。
極樂教主。
何獨不然。
非佛自贊。
亦無疑矣。
今時有人孰念釋迦。
而不念彌陀者。
自以為是。
拗衆稱高。
噫。
釋迦使汝師彌陀。
而汝不從教。
譬之子違父命。
而不就明師。
雖日呼其父。
安得不雲忤逆 問。
極樂之樂。
從情識生。
三禅而上。
巳不耽樂。
九品之内。
顧複求樂。
何也。
若雲。
寂滅為樂之樂。
豈必緣衣食自然。
無有衆苦而得名乎。
若雲。
淨土唯心。
心體常樂。
何為又言觀佛心者。
大慈悲是。
答。
極樂雖接凡情。
其實有二。
一者。
對苦說樂。
無有衆苦故名極樂。
二者。
稱性說樂。
無苦無樂。
故名極樂。
此之真樂。
豈情識之拟耶。
又聲聞以寂滅為樂。
大聖以慈悲為樂。
則大慈悲心。
非即常樂乎。
而世人以戚戚言悲。
抑末矣 問。
一人作佛事。
諸佛應盡知。
十方佛來迎。
是人何所向。
諸佛本同迹同。
種種皆同。
念佛者。
合是十方諸佛。
同來接引。
此獨一方三聖往迎。
必其念時。
所見偏淺。
答。
諸佛雖能遍知。
而赴機不亂。
一佛既勤專念。
而感應自符。
修淨土者。
就使諸佛齊彰。
亦必有主有伴。
彌陀獨顯。
化佛雲從。
因果法爾如然。
非是偏淺所緻。
問。
涅槃雲。
釋迦亦有淨土。
本我導師。
在彼末法。
最後誠言。
可無信受。
便爾六時。
但念迦文。
生難勝國。
豈不當機耶。
釋迦極贊彌陀。
合如其願。
既生彼已。
遣我承事彌陀。
亦複何礙。
答。
諸佛誰無淨土。
彌陀亦有穢邦。
良繇土土交資。
佛佛互贊。
如世易子而教。
獨花接幹而生。
妙用微權。
不可思議。
惡知難勝。
非即清泰之鄉。
安辨瞿昙。
得無法藏之後。
但遵現教。
毋用他求 問。
有雲大徹大悟人。
不妨更見彌陀。
既巳不曆諸位。
立地成佛矣。
以佛見佛。
獨以知知知。
此一見為是參。
為是證。
意者。
權示榜樣。
又或理既頓超。
身猶凡下。
往獲妙用。
乃可度生耳。
答。
凡夫心始得悟。
見處與佛相齊。
菩薩行實。
無邊功能。
去佛猶遠。
不妨再依古佛。
重受新聞。
且證且參。
何窮何盡。
昔人謂離師太早。
不能盡其妙。
況離佛乎。
若執三祇薰煉。
是藏教小乘。
而弱羽狂飛。
失利多矣。
可不慎諸 問。
即淨即穢。
即穢即淨。
西方此土。
不逾分寸。
生而即無生。
去則實不去。
今彈指一念頃。
屈伸臂。
此巳約時。
便似舉足移步。
雖雲極速。
猶是兩途。
答。
執謝惑銷。
縱使路阻千山。
而融通不二。
情關識鎖。
就令速超彈指。
而判隔彌深。
今學人唯圖句語尖新。
喜談即穢即淨。
不知頭沒九淵之下。
謂天壤無殊。
身沈鮑廁之中。
謂薰莸不别。
良可哀夫 問。
執途之人而問之。
皆曰念佛。
乃口稱。
非心念。
诘之。
則曰心口相應。
夫心口相應斯成聲。
因心而動斯為念。
安得以聲為念乎。
或謂萬法唯心。
何聲之非心耶。
然則鐘鼓琴瑟之鳴。
亦是念乎。
幾矯亂矣。
答。
鐘鼓雖含洪韻。
非叩不鳴。
琴瑟雖具妙音。
無指不發。
鐘鼓琴瑟。
譬唇舌之外張。
若擊若彈。
似心念之内動。
如其絕念。
從何發聲。
是以寐語喃喃。
亦由夢想。
豈得佛聲浩浩。
不自心源。
但世人任運稱呼。
不專不切。
初則藉念。
成聲頃則随聲亂念。
名曰相應。
實不相應耳。
天如有言。
口與心。
聲聲相應。
心與佛。
步步不離。
如是念佛。
其庶幾乎 問。
善财之參德雲。
始知念佛法門。
及南過百城。
五十四參。
而見阿彌陀佛。
則三昧成矣。
他日文殊。
現身竹林。
但令人念阿彌陀佛。
夫以善則位臻十信。
文殊何不徑指彌陀。
而顧使周曆百城。
彼學人未南詢而辄議西歸者。
太早計乎。
答。
始參而教念佛。
則從源以及流。
周曆而見彌陀。
則由末而歸本。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
是故南詢而西返。
豈曰遲還。
往生而遍遊。
何雲早計。
醫王發藥。
标本随宜。
操縱微機。
凡情靡測 問。
總攝六根而念佛。
此勢至語也。
念既從心。
則凡發願回向禮忏者。
一念蔽之矣。
世無心外之願。
與心外之回向禮忏也。
夫一心念佛。
而是佛所發之菩提。
即願也。
專向是佛。
即回向也。
南無。
即禮也。
一念消生死之罪。
即忏也。
餘可例知矣。
念佛有何不足。
而紛紛使心亂哉。
答。
一心清淨。
是為理觀内明。
五體翹勤。
乃曰事忏外助。
直觀本心。
非不徑要。
而末法衆生。
慧薄垢重。
須假理觀事忏。
内外交攻。
庶得定就慧成。
死生速脫。
但今人惟存事忏。
理觀全荒。
何況外飾虛文。
中無實悔。
反令清信男女紛紛亂心。
背普賢之願王。
乖慈雲之本制。
嗟乎傷哉。
弊也久矣 問。
觀經言觀佛心者。
大慈悲是。
世人若能放生戒殺。
仁民愛物。
以至九類衆生。
皆滅度之。
而不作滅度想。
遂與法藏之心契矣。
且又不違釋迦觀心之訓。
奈何取觀身與稱名之粗迹。
而反以佛心為助緣耶。
答。
念佛有二。
一者。
念佛心性。
二者。
念佛身名。
念心性者。
見真佛也。
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于西方。
念身名者。
見應佛也。
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于象外。
本迹雙舉。
理事同原。
心性良非助緣。
身名豈雲粗迹。
今五部六冊之徒。
借口無為。
撥空因果。
障人禮像。
嗤彼稱名。
古德有言。
人人丹霞。
方可劈佛。
個個百丈。
始可道無。
其或未然。
入地獄如箭射 問。
空花巾兔之類。
世所謂幻妄也。
一切依正之報世所謂實事也。
佛言實事。
俱是幻妄。
則空花巾兔。
又當何名。
藉令彼之實事。
果為幻妄。
其形狀了了虛僞。
一空花巾兔可矣。
安俟推破。
始知幻妄。
是故有幻者。
有如幻者。
有妄者。
有如妄者。
彼同居淨土。
幻妄耶。
如幻妄耶。
全妄是真。
全幻是中。
同居穢土。
即同居淨土。
同居淨土。
即上三土耶。
答。
空花巾兔。
全體虛無。
肉兔樹花。
從來幻妄。
本不推而自破。
但在迷而未知。
故正幻與如幻無殊。
實妄與似妄何别。
同居淨土。
即幻即如。
即真即中。
統而論之。
即穢即淨。
即一即三。
畢竟空寂。
有何階限。
然雖如是。
情見未破。
欣厭猶存。
應須消除幻妄。
證入真常。
捐棄穢邦。
求生淨國。
若夫舍垢取淨。
是生死業。
何淨土之有 問。
人畏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乃始猛欲求脫。
不敢暫息也。
一聞橫出三界之旨。
捷路修行之說。
念佛消罪之文。
十聲往生之願。
便謂有佛可憑。
無業足懼。
以緻悠悠。
竟不得力。
而入閻老手者多矣。
則蓮宗誤之也。
彼宗教二門。
參究甚難。
又不許疾見功效。
生死二字。
常系于心。
安得有此。
答。
凡人修道。
有聞難則止。
聞易則行者。
有聞難則勤。
聞易則情者。
古聖施教。
各順時宜。
善用心者。
存乎其人而巳。
念佛一途。
直超三界。
大悲之極。
故啟斯門。
若夫怠荒成弊。
衆生自誤。
非佛誤衆生也。
我欲仁而仁斯至。
仁在目前。
狂克念而聖斯成。
聖非遙遠。
是亦以易誤人乎。
若夫一言頓悟。
立地成佛。
宗門言易。
抑又甚矣。
安得亦謂之誤 問。
豐幹彌陀化身也。
寒山拾得文殊普賢也。
彌陀之現。
不領觀音勢至。
而挾文殊普賢以遊。
至所屬詞。
又多宗門語。
将無以念佛觀佛為局。
而轉如來禅成祖師禅乎。
抑常寂光土之人。
匪是莫由接乎。
答。
觀音勢至。
固稱日侍導師。
文殊普賢。
何曾暫離安養。
故釋迦乃娑婆化主。
會有觀音。
黃檗非儒教宗師。
席延斐相。
融通攝化。
甯有定乎。
至謂語涉宗門。
似乎更翻淨業。
殊不知九蓮華蕊。
枝枝開迦葉之顔。
七寶欄楯。
步步入善财之閣。
八棱毫相。
棱棱觀中道真诠。
六字名稱。
字字示西來密意。
何待轉小為大。
變局為通。
然後接彼上根。
演斯玄化。
故知念佛一路。
即是入理妙門。
圓吃五宗。
弘該諸教。
精微莫測。
廣大無窮。
鈍根者。
得之而疾免苦輪。
利智者。
逢之而直超彼岸。
似粗而細。
若易而難。
普願深思。
慎勿忽也。
答曹魯川(附原書) (原書)久不奉面命。
歉歉。
乃時時獲翻刻教。
迪我孔多。
慰謝慰謝。
南企法雲。
殊切瞻依。
适敝郡斷凡悟上人。
隻趨壇下。
為求法故。
附此候安。
不佞缪迂。
近守東魯。
遠宗西竺。
乃于儒釋之書為蠹魚者。
四十年于茲矣。
亦嘗奉教于諸達者。
有所蓄積。
冀正之于大善知識。
茲因斷凡之來布之也。
夫釋尊有三藏十二部教。
所謂于廣大海。
張衆多網。
又所謂大囷小囷也者。
隻宜談大以該小。
讵可舉一而廢多。
比吾黨中。
有倡為曆劫成聖。
必漸無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