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選語錄卷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說者。
夫漸亦聖說。
未嘗不是。
而以漸廢頓左矣。
尊者。
内秘頓圓。
而外顯淨土法門。
諸佛有然。
無足疑者。
豈近來聽衆。
不無如法華所說。
初聞佛法。
遇便信受。
思惟取證者。
直欲以彌陀一聖。
而盡廢十五王子。
以淨土一經。
而盡廢三藏十二部。
則不佞之所不願聞者也。
時雖末法。
而斯人之機。
豈無巧鈍。
有如釋尊。
為迦葉。
為憍陳如。
其說如此。
為善财。
為龍女。
其說如彼。
二十五聖。
各證圓通。
文殊所稱。
又如彼。
正所謂昨日定。
今日不定。
又所謂說我是空。
且不是空。
說我是有。
且不是有。
此所以為善無常主。
活潑潑地。
如水上接葫蘆。
然非死煞法也。
倘釘樁守窟。
焉利人天。
所願尊者。
為大衆衍淨教。
遇利根指上乘。
圓融通達。
不滞方隅。
俾鵬鷃并适。
不亦盡美盡善乎哉。
又佛華嚴。
乃無上一乘圓教。
如來稱性之極談。
非教非宗。
而即宗即教。
不空不有。
而無垢無淨。
是在法華。
猶較一籌。
若餘乘似難與之潔長比短也者。
尊者。
乃與彌陀經并稱。
巳似未妥。
因此遂有著論騰之。
駕淨土于華嚴之上者。
朱紫遞淆之謂何。
鹿馬互指。
又何說也。
此而無人言之。
天下後世。
必有秦無人焉之嗤。
亦願尊者。
為淨土根人說淨土。
為華嚴根人說華嚴。
毋相诮。
亦毋相濫。
乃為流通佛乘。
乃為五教并陳。
三根盡攝。
奈之何必刻舟而求劍。
且彈雀而走鹞也。
若夫華嚴一經。
有信解行證四法。
善說此法者。
宜莫如方山。
今其言具在。
可覆也。
爰有清涼。
人号為華嚴菩薩。
而實不會華嚴義旨。
草草将全經裂為四分。
以隸四法。
舍那妙義。
委之草莽矣。
亦願尊者。
辨黑白。
分泾渭。
揚杲日于義天。
嗟嗟。
今之時。
缁素中高流。
日就雕謝。
不佞之所仰重于尊者。
如泰嵩然。
故不以贊而以規。
知尊者無我。
而不佞亦非為我。
故諄諄言之。
惟尊者亮之 (答)久聞居士。
精意華嚴。
極懷敬仰。
茲接手教殷勤。
直欲盡法界衆生。
而納之一乘性海。
是普賢大願也。
然不肖。
雖崇尚淨土。
而實則崇尚華嚴。
不異于居士。
夫華嚴具無量門。
求生淨土。
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
就時之機。
蓋由此一門。
而入華嚴。
非舉此一門。
而廢華嚴也。
又來谕。
謂不肖以彌陀與華嚴并稱。
因此遂有著論。
駕淨土于華嚴之上者。
此論誰作乎。
華嚴如天子。
誰有駕諸候王大臣百官于天子之上者乎。
然不肖亦未嘗并稱也。
疏鈔中。
特謂華嚴圓極。
彌陀經得圓少分。
是華嚴之眷屬流類。
非并也。
古稱華嚴之與餘經。
喻如杲日廲天奪衆景之耀。
須彌橫海。
落群峰之高。
夫焉有并之者。
此不待論也。
又來谕。
謂宜随機演教。
為宜淨土人說淨土。
宜華嚴人說華嚴。
此意甚妙。
然中有二義。
一者。
千機并育。
乃如來出世事。
非不肖所能。
故曹溪專直指之禅。
豈其不通餘教。
遠公擅東林之社。
亦非止接鈍根。
至于雲門法眼曹洞沩仰臨濟雖五宗同出一源。
而亦授受稍别。
門庭施設。
理自應爾。
無足怪者。
況不肖凡品乎。
若其妄效古人。
昨日定今日不定。
而漫無師承。
變亂不一。
名曰利人。
實誤人矣。
何以故。
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平民自号國王。
不可不慎也。
二者。
說華嚴。
則該淨土。
說淨土。
亦通華嚴。
是以說華嚴者。
自說華嚴。
說淨土者。
自說淨土。
固并行而不相悖。
今人但知華嚴。
廣于極樂。
而不知彌陀。
即是遮那也。
又來谕。
清涼不會華嚴義旨。
而裂全經為四分以屬四法。
夫信解行證。
雖貫徹全經。
而經文從始至終。
亦有自然之次第。
非清涼強為割截也。
其貫徹也。
所謂圓融。
其次第也。
所謂行布。
即行布而圓融。
四分何害。
使無行布。
圓融何物。
必行布而圓融。
則不圓融矣。
且信住行向地。
以至等妙。
佛亦自裂全經為五十二段乎。
何不将五十二段一句說盡。
而為此多卷之文乎。
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因果未嘗不同時。
而亦未嘗不因自因果自果也。
何必定執八十卷經束作一塊。
都盧是個無孔鐵錘。
而後謂之圓融乎。
定執一塊。
不許分開。
即死煞法。
即釘樁。
即守窟。
安在其為活潑潑也。
方山之論。
自是千古雄談。
而論有論體。
疏有疏體。
統明大義。
則方山專美于前。
極深探赜。
窮微盡玄。
則方山得清涼。
而始為大備。
豈獨方山即杜順。
而至賢首諸祖。
亦複得清涼而大備。
豈獨華嚴諸祖。
即三藏十二部。
百家論疏。
亦複得清涼而大備。
溫陵解華嚴。
以方山為主。
清涼為助。
巳為失宜而居士顧訾之。
此不肖之所未解也。
又龍樹于龍宮。
而出華嚴。
而願生極樂。
普賢為華嚴長子。
而願生極樂。
文殊與普賢同佐遮那。
号華嚴三聖。
而願生極樂。
鹹有明據。
皎如日星。
居士将提唱華嚴。
以風四方。
而與文殊普賢龍樹違背。
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
況方山列十種淨土極樂。
雖曰是權。
而華嚴權實融通。
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
故淫房殺地。
無非清淨道場。
而況七寶莊嚴之極樂乎。
婆須無厭。
皆是古佛作用而況萬德具足之彌陀乎。
居士遊戲于華嚴無礙門中而礙淨土。
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
不肖與居士。
同為華嚴莫逆良友。
而居士不察區區之心。
複欲拉居士為蓮胎骨肉弟兄。
而望居士之不我外也。
居士愛我。
不贊而規。
今妄有所規。
亦猶居士之愛我也。
病筆略申梗概。
殊未盡意。
惟鑒之諒之 (原書)敝郡斷凡上人。
索書上谒。
附緻悃素。
顧承來翰。
規切究竟。
殷殷亟也。
荷荷謝謝。
來翰雲。
華嚴具無量門。
求生淨土。
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
就時之機。
由此一門而入華嚴。
非舉一門而廢華嚴。
又謂華嚴圓極。
無可駕于其上者。
并為确論。
第華嚴是法身佛說。
一乘妙義。
迥異諸經。
而人多與釋迦經一目之。
故疏此經者。
賢首爰肇其端。
方山深契其旨。
在清涼則擇焉而弗精。
在溫陵則語焉而未詳。
至有撰為綸貫者抑末矣。
溫陵雲。
方山為正。
清涼為助此見最卓。
而尊者以為失宜。
似未知溫陵。
亦未知方山者。
諸不了義經論。
及别行普賢行願品。
與起信等論。
皆稱說淨土。
此豈無因。
然華嚴經中。
未嘗及之。
即方山所第十淨土。
更晰也。
法華鱗差十六王子。
内有彌陀。
未嘗定為一尊。
其贊持經功德。
旁授安樂。
實說女人因果。
首楞嚴二十五聖證圓通。
文殊無所軒轾。
但雲方便有多門。
又雲。
順逆皆方便。
然繼以遲速不同倫。
則于無軒轾中。
又未嘗無所指歸也者。
故要極于普門。
而不推诩夫勢至。
更加貶剝。
曰無常。
曰生滅。
若夫釋尊隻說大小彌陀。
不啻足矣。
胡為乎紛紛然。
三藏十二部為乎。
賢首清涼諸師。
亟标小始終頓圓五教。
佥以為允。
而來嘗品及淨土。
心宗家流。
尤所蕩掃。
大鑒之言。
且未及诠。
更拈一二。
如志公曰。
智者知心是佛。
愚人樂往西方。
如齊已禅師曰。
惟有徑路修行。
依舊打之繞。
但念阿彌陀佛。
念得不濟事。
又曰你諸人日夕在徑路中往來。
因甚麼當面蹉過阿彌陀佛。
又曰其或準前舍父逃去。
流落他鄉。
東撞西磕。
苦哉阿彌陀佛。
此之三言。
或以為苛。
然豈無謂。
而彼言之。
亦必有道矣。
古德雲。
一切衆生。
自已迷悟不同。
迷心外見。
修行覓佛。
未悟自性。
即是小乘。
又有雲。
直下頓了此心。
本來是佛。
無一法可得。
此是無上道。
此是真如佛。
學道人隻怕一念有。
與道隔矣。
又有雲。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他不是目前法。
若向佛祖邊學。
此人未具眼在。
何不向生死中定當。
何處更拟佛拟祖。
替汝生死。
有智人笑汝在。
所以達者亟道。
祇劫辛苦修行。
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
又道一念緣起無生。
超出三乘權學。
況毋論三乘一乘。
要之無我我所。
今之往生淨土也者。
我為能生。
土為所生。
自他曆然。
生滅宛然。
欣厭紛然。
所未及悉。
顧從來談蓮乘者。
必曰。
華開見佛悟無生。
蓋必待往生而見彌陀。
始從觀音。
若勢至。
抑或彌陀。
誨以無生。
此時方悟。
豈其上品絕少。
中下滋多。
滞在祇劫。
似為迂遲。
矧欲修淨土。
亦須先修有無等四四十六觀門。
試問所觀者。
是何軌則。
能觀者。
還有幾人。
所以念佛者如牛毛。
往生者如麟角。
何似反而求之。
自有餘佛在也。
彼寒山之勖豐幹。
謂往五台禮文殊。
不是我同流。
此在通達佛道者。
出辭吐氣自别。
且也一切佛道。
以金剛般若為入門。
以佛華嚴為究竟。
金剛則曰。
實無少法可得。
而佛華嚴所稱佛地二愚。
一則曰。
微細所知愚。
一則曰。
極微細所知愚。
所以阿難自道。
不曆僧祇獲法身。
識者猶且呵之。
故或曰佛瘡。
或曰佛魔。
文殊瞥起佛見。
未免貶向二鐵圍。
嗟嗟。
見河能飄香象。
智主不受功德。
道人心無住處。
蹤迹不可尋。
故不曆權乘。
獨秉一乘。
此則不佞之所為惓惓者也。
彼諸佛諸祖。
為一分執著我識下劣衆生。
以及小乘弟子。
惟依一意識。
計以現在色心等。
為染淨依者。
憫其四大既離。
一靈無歸。
如失水魚。
踯躅就斃。
故不得不将錯淨土。
而安置之。
此亦化城之類也。
傳有之。
若能悟法性身。
法性土。
要歸于無物。
是真佛土。
若華嚴性海。
所現全身。
如人身中。
有八萬四千毛孔。
東藥師。
西彌陀。
各各在一毛孔中。
說法度生。
人若渙毛孔。
徹全身。
未嘗不可。
倘抛撮全身。
入一毛孔。
不但海漚倒置。
而蠅投窗紙。
其謂之何。
昨不佞手疏所雲。
為宜淨土人說淨土。
為宜華嚴人說華嚴。
自謂不悖諸佛法門。
亦是為尊者赤心片片。
尊者乃欲攜我蓮胎。
則昔人所雲。
若捉物入迷津。
與夫棄金擔草之謂矣。
更稽之古人有雲。
若欲究竟此事。
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若閨閣中軟暖物舍不得。
有甚麼用處。
又有雲。
諸經所稱。
無嗔恨行。
此之嗔恨。
非凡情可比。
恨者。
恨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智慧福相。
而不自覺。
嗔者。
嗔吾度脫之未至也。
以故自覺覺他。
有世間智。
有出世間智。
有世出世間上上智。
舉以語人。
得無違拒。
庶幾能利于人。
溯昔三教聖人。
出興于世。
無不為一大事。
且觀時節因緣。
偏者補之。
弊者救之。
微者顯之。
要以心性開示于人巳耳。
以今天下。
拘儒株守傳注。
曠士溺意虛玄。
餘之手木[木+患]而口彌陀者。
自通道大都。
迨窮村僻巷。
居相望而肩相摩也。
尊者又從而和之。
非所謂順世情之教。
波随而風偃者乎。
是在不佞。
不能無疑。
而來翰乃稱。
雖崇淨土。
實尚華嚴。
又雲。
由此淨土一門。
而入華嚴。
此如古德所雲。
但為弘實。
而衆生不信。
須為實施權。
以淺助深。
又雲。
用與适時。
口雖說權。
内不違實。
但使含生得權實諸益也者。
則不佞誠契之。
隻領之。
且羨且慰矣。
乃會下聽衆。
自杭過蘇者。
時時有之。
罔弗津津九品。
間與之言。
稍涉上乘。
則駭心瞠目。
或更笑之。
此其過在弟子耶。
在師耶。
大丈夫氣宇沖天。
而度生為急。
若出世矣。
開堂矣。
敷座矣。
不具大人作略。
隻作闾巷。
老齋公。
齋婆。
舉止。
忽被伶俐人問著。
或明眼人拶著。
拟向北鬥裡潛身耶。
抑鐵圍山裡潛身耶。
不見道。
若是大鵬金翅鳥。
奮迅百千由旬。
蹑影神駒。
馳驟四方八極。
斷不取次啖啄。
亦不随便埋身。
且總不依倚。
佛法大事。
非同小可。
願尊者重厝意焉。
來翰又雲。
彌陀不異遮那。
是也。
第化境化儀。
各各差殊。
蓋諸佛教義。
通宗因緣。
既堕因緣。
豈無大小。
定有深淺。
故謂諸佛為異。
則千佛一佛不可謂異。
謂者佛為同。
則遍照能仁。
二尊亦自不同。
古人以為一切諸法。
同異重重。
不可一向全同。
不可一向全異。
不可以全同作全異。
不可以全異作全同。
迷此同異二門。
則智不自在。
如雲。
拟向白雪蘆花處覓。
則以溫州橘皮作火得乎。
首山念有雲。
夫為宗師。
須具擇法眼始得。
所以古來。
有拈古頌古。
又有别古憋古。
如雲。
至道無難。
惟嫌揀擇。
又雲。
至道最難。
須要揀擇。
所以華嚴第八地曰。
寂滅真境現前矣。
猶雲。
應起無量差别智。
又雲。
觀察分别諸法門。
此非作而緻其情也。
我之鑒覺自性。
本自圓明。
如大寶鏡。
胡漢不分而分。
如如意珠。
青黃不異而異。
若是于諸法中。
不生二解人。
何嘗離卻揀擇。
别求明白者些道理。
便是揀擇不揀擇。
所謂善巧分别清淨智非耶。
方山為論。
清涼為疏。
皆綜佛乘。
共闡圓宗。
雖論有論體。
疏有疏體。
然惟其義。
不惟其文。
文或殊而義則一耳。
如以其義。
則見地迥别。
清涼演說諸經。
真善知識。
惟于華嚴。
其句訓而字釋。
豈無痡于舍那。
其挈領而引維。
實弗逮夫棗柏。
清涼棗柏之區别弗明。
則盧舍那經之旨要終晦。
所謂信解行證四法。
裂全經而瓜豆之。
此其大者。
自餘更多。
不佞謂之擇焉弗精。
非無以也。
倘以為未然。
請更質之于棗柏大士 (答)辱惠書。
累累及二千言。
玄詞妙辨。
汪濊層疊。
誠羨之仰之。
然竊以為愛我深。
而辭太費也。
果欲揚禅宗。
抑淨土。
不消多語。
曷不曰。
三世諸佛。
被我一口吞盡。
既一佛不立。
何人更是彌陀。
又曷不曰。
若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
既寸土皆無。
何方更有極樂國。
隻此二語。
來谕二千言。
攝無不盡矣。
茲拟一一酬對。
則恐犯鬥争。
不對。
則大道所關。
終不可默。
敢略陳之。
來谕。
謂清涼擇焉而未精。
愚意不知清涼擇華嚴未精耶。
抑亦居士擇清涼未精耶。
又來谕謂不了義經。
乃談說淨土。
而以行願品起信論當之。
起信且止。
行願以一品。
而攝八十卷之全經。
自古及今。
誰敢議其不了義者。
居士獨尚華嚴。
而非行願。
行願不了義。
則華嚴亦不了義矣。
又來谕謂法華記往生淨土。
為女人因果。
則龍女成佛。
亦隻是女人因果耶。
謂彌陀乃十六王子之一。
則毗盧遮那。
亦止是二十重華藏之第十三耶。
居士獨尊批盧。
奈何批盧與彌陀等也。
又來谕。
謂楞嚴取觀音。
遺勢至。
複貶為無常生滅。
則憍陳如悟客塵二字。
可謂達無常。
契不生滅矣。
何不久圓通之選。
誠曰觀音登科。
勢至下第。
豈不聞龍門點額之喻。
為齊東野人之語耶。
又來谕。
謂齊已禅師。
将古人念佛偈。
逐句著語。
其曰。
惟有徑路修行。
則著雲。
依舊打之繞。
其曰但念阿彌陀佛。
則著雲。
念不得濟事。
居士達禅宗。
何不知此是宗師家直下為人解粘去縛。
乃作實法會。
而死在句下耶。
果爾。
古人有言。
踏批盧頂上行。
則不但彌陀不濟事。
毗盧亦不濟事耶。
此等語言。
語錄傳紀中。
百千萬億。
老朽四十年前。
亦曾用以快其唇吻。
雄其筆劄。
後知慚愧。
不敢複然。
至于今猶赧赧也。
又齊已。
謂求西方者。
舍父逃逝。
流落他鄉。
東撞西磕。
苦哉阿彌陀佛。
往應之曰。
即今卻是如子憶母。
還歸本鄉。
舍東得西。
樂哉阿彌陀佛。
且道此語。
與齊已所說。
相去多少。
又來谕。
謂多劫修行。
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
居士巳得無生法忍否。
如得。
則不應以我為能生。
以土為所生。
何則。
即心是土。
誰為能生。
即土是心。
誰為所生。
不見能生所生而往生。
故終日生而未嘗生也。
乃所以為真無生也。
必不許生。
而後謂之無生。
是斷滅空也。
非無生之旨也。
又來谕。
謂必待華開見佛。
方悟無生。
則為迂遲。
居士達禅宗。
豈不知從迷得悟。
如睡夢覺。
如蓮華開。
念佛人。
有現生見性者是華開頃刻也。
有生後見性者。
是華開久遠也。
機有利鈍。
功有勤怠。
故華開有遲速。
安得概以為迂遲耶。
又來谕。
謂遮那與彌陀不同。
而喻華藏以全身。
喻西方以毛孔。
生西方者。
如撮全身入毛孔。
為海漚倒置。
夫大小之喻則然矣。
第居士通華嚴宗。
奈何止許小入大。
不許大入小。
且大小相入。
特華嚴十玄門之一玄耳。
舉華藏不可說不可說無盡世界。
而入極樂國。
一蓮華中。
尚不盈華之一葉。
葉之一芥子地。
則何傷乎全身之入毛孔也。
又來喻。
謂荒山僧。
但問以上乘。
便駭心瞠目。
居士向謂宜華嚴者。
語以華嚴。
宜淨土者。
語以淨土。
今此鈍根輩。
正宜淨土。
何為不與應病之藥。
而強聒之耶。
又來谕。
謂老朽既出世開堂。
不具大人作略。
而作闾巷老齋公齋婆舉止。
設被伶俐人問著。
明眼人拶著。
向北鬥裡潛身耶。
鐵圍裡潛身耶。
老朽曾不敢當出世之名。
自應無有大人之略。
姑置弗論。
而以修淨土者。
鄙之齋公齋婆。
則古人所謂非鄙愚夫婦。
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
豈獨文殊。
普賢。
馬鳴。
龍樹。
凡遠祖。
善導。
天台。
永明。
清涼。
圭峰。
圓照。
真歇。
黃龍。
慈受。
中峰。
天如等。
諸菩薩。
諸善知識。
悉齋公齋婆耶。
劉遺民。
白少傅柳柳州。
文潞公。
蘇長公。
楊無為。
陳瑩中等。
諸大君子。
悉齋公齋婆耶。
就令齋公齋婆。
但念佛往生者。
即得不退轉地。
亦安可鄙耶。
且齋公齋婆。
庸呆下劣。
而謹守規模者。
是也。
愚也。
若夫聰明才辨。
妄談般若。
吃得肉巳飽。
來尋僧說禅者。
魔也。
愚貴安愚。
吾誠自揣矣。
甯為老齋公。
老齋婆。
無為老魔民。
老魔女也。
至于所稱伶俐人。
明眼人者。
來問著拶著。
則彼齋公齋婆。
不須高登北鬥。
遠覓鐵圍。
隻就伶俐漢咽喉處安單。
明眼者瞳人上敷座。
何以故。
且教伊暫閉口頭三昧。
回光返照故。
抑居士華嚴。
而力诋淨土。
老朽業淨土。
而極贊華嚴。
居士靜中。
試一思之。
是果何為而然乎。
又來谕。
謂勸已求生淨土。
喻如棄金擔麻。
是颠倒行事。
大相屈辱也。
但此喻尚未親切。
今代作一喻。
如農人投刺于大富長者之門。
延之入彼田舍。
聞者皆笑之。
農人不知進退。
更掃徑謀重請焉。
笑之者曰。
主人向者不汝責。
幸矣。
欲為馮婦乎。
農人曰。
吾見諸富室。
有為富而不仁者。
有外富而中貧者。
有未富而先驕者。
有典庫于富人之門。
而自以為富者。
且金谷郿塢。
于今安在哉。
而吾以田舍翁。
享太平之樂。
故忘已之卑
夫漸亦聖說。
未嘗不是。
而以漸廢頓左矣。
尊者。
内秘頓圓。
而外顯淨土法門。
諸佛有然。
無足疑者。
豈近來聽衆。
不無如法華所說。
初聞佛法。
遇便信受。
思惟取證者。
直欲以彌陀一聖。
而盡廢十五王子。
以淨土一經。
而盡廢三藏十二部。
則不佞之所不願聞者也。
時雖末法。
而斯人之機。
豈無巧鈍。
有如釋尊。
為迦葉。
為憍陳如。
其說如此。
為善财。
為龍女。
其說如彼。
二十五聖。
各證圓通。
文殊所稱。
又如彼。
正所謂昨日定。
今日不定。
又所謂說我是空。
且不是空。
說我是有。
且不是有。
此所以為善無常主。
活潑潑地。
如水上接葫蘆。
然非死煞法也。
倘釘樁守窟。
焉利人天。
所願尊者。
為大衆衍淨教。
遇利根指上乘。
圓融通達。
不滞方隅。
俾鵬鷃并适。
不亦盡美盡善乎哉。
又佛華嚴。
乃無上一乘圓教。
如來稱性之極談。
非教非宗。
而即宗即教。
不空不有。
而無垢無淨。
是在法華。
猶較一籌。
若餘乘似難與之潔長比短也者。
尊者。
乃與彌陀經并稱。
巳似未妥。
因此遂有著論騰之。
駕淨土于華嚴之上者。
朱紫遞淆之謂何。
鹿馬互指。
又何說也。
此而無人言之。
天下後世。
必有秦無人焉之嗤。
亦願尊者。
為淨土根人說淨土。
為華嚴根人說華嚴。
毋相诮。
亦毋相濫。
乃為流通佛乘。
乃為五教并陳。
三根盡攝。
奈之何必刻舟而求劍。
且彈雀而走鹞也。
若夫華嚴一經。
有信解行證四法。
善說此法者。
宜莫如方山。
今其言具在。
可覆也。
爰有清涼。
人号為華嚴菩薩。
而實不會華嚴義旨。
草草将全經裂為四分。
以隸四法。
舍那妙義。
委之草莽矣。
亦願尊者。
辨黑白。
分泾渭。
揚杲日于義天。
嗟嗟。
今之時。
缁素中高流。
日就雕謝。
不佞之所仰重于尊者。
如泰嵩然。
故不以贊而以規。
知尊者無我。
而不佞亦非為我。
故諄諄言之。
惟尊者亮之 (答)久聞居士。
精意華嚴。
極懷敬仰。
茲接手教殷勤。
直欲盡法界衆生。
而納之一乘性海。
是普賢大願也。
然不肖。
雖崇尚淨土。
而實則崇尚華嚴。
不異于居士。
夫華嚴具無量門。
求生淨土。
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
就時之機。
蓋由此一門。
而入華嚴。
非舉此一門。
而廢華嚴也。
又來谕。
謂不肖以彌陀與華嚴并稱。
因此遂有著論。
駕淨土于華嚴之上者。
此論誰作乎。
華嚴如天子。
誰有駕諸候王大臣百官于天子之上者乎。
然不肖亦未嘗并稱也。
疏鈔中。
特謂華嚴圓極。
彌陀經得圓少分。
是華嚴之眷屬流類。
非并也。
古稱華嚴之與餘經。
喻如杲日廲天奪衆景之耀。
須彌橫海。
落群峰之高。
夫焉有并之者。
此不待論也。
又來谕。
謂宜随機演教。
為宜淨土人說淨土。
宜華嚴人說華嚴。
此意甚妙。
然中有二義。
一者。
千機并育。
乃如來出世事。
非不肖所能。
故曹溪專直指之禅。
豈其不通餘教。
遠公擅東林之社。
亦非止接鈍根。
至于雲門法眼曹洞沩仰臨濟雖五宗同出一源。
而亦授受稍别。
門庭施設。
理自應爾。
無足怪者。
況不肖凡品乎。
若其妄效古人。
昨日定今日不定。
而漫無師承。
變亂不一。
名曰利人。
實誤人矣。
何以故。
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平民自号國王。
不可不慎也。
二者。
說華嚴。
則該淨土。
說淨土。
亦通華嚴。
是以說華嚴者。
自說華嚴。
說淨土者。
自說淨土。
固并行而不相悖。
今人但知華嚴。
廣于極樂。
而不知彌陀。
即是遮那也。
又來谕。
清涼不會華嚴義旨。
而裂全經為四分以屬四法。
夫信解行證。
雖貫徹全經。
而經文從始至終。
亦有自然之次第。
非清涼強為割截也。
其貫徹也。
所謂圓融。
其次第也。
所謂行布。
即行布而圓融。
四分何害。
使無行布。
圓融何物。
必行布而圓融。
則不圓融矣。
且信住行向地。
以至等妙。
佛亦自裂全經為五十二段乎。
何不将五十二段一句說盡。
而為此多卷之文乎。
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因果未嘗不同時。
而亦未嘗不因自因果自果也。
何必定執八十卷經束作一塊。
都盧是個無孔鐵錘。
而後謂之圓融乎。
定執一塊。
不許分開。
即死煞法。
即釘樁。
即守窟。
安在其為活潑潑也。
方山之論。
自是千古雄談。
而論有論體。
疏有疏體。
統明大義。
則方山專美于前。
極深探赜。
窮微盡玄。
則方山得清涼。
而始為大備。
豈獨方山即杜順。
而至賢首諸祖。
亦複得清涼而大備。
豈獨華嚴諸祖。
即三藏十二部。
百家論疏。
亦複得清涼而大備。
溫陵解華嚴。
以方山為主。
清涼為助。
巳為失宜而居士顧訾之。
此不肖之所未解也。
又龍樹于龍宮。
而出華嚴。
而願生極樂。
普賢為華嚴長子。
而願生極樂。
文殊與普賢同佐遮那。
号華嚴三聖。
而願生極樂。
鹹有明據。
皎如日星。
居士将提唱華嚴。
以風四方。
而與文殊普賢龍樹違背。
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
況方山列十種淨土極樂。
雖曰是權。
而華嚴權實融通。
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
故淫房殺地。
無非清淨道場。
而況七寶莊嚴之極樂乎。
婆須無厭。
皆是古佛作用而況萬德具足之彌陀乎。
居士遊戲于華嚴無礙門中而礙淨土。
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
不肖與居士。
同為華嚴莫逆良友。
而居士不察區區之心。
複欲拉居士為蓮胎骨肉弟兄。
而望居士之不我外也。
居士愛我。
不贊而規。
今妄有所規。
亦猶居士之愛我也。
病筆略申梗概。
殊未盡意。
惟鑒之諒之 (原書)敝郡斷凡上人。
索書上谒。
附緻悃素。
顧承來翰。
規切究竟。
殷殷亟也。
荷荷謝謝。
來翰雲。
華嚴具無量門。
求生淨土。
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
就時之機。
由此一門而入華嚴。
非舉一門而廢華嚴。
又謂華嚴圓極。
無可駕于其上者。
并為确論。
第華嚴是法身佛說。
一乘妙義。
迥異諸經。
而人多與釋迦經一目之。
故疏此經者。
賢首爰肇其端。
方山深契其旨。
在清涼則擇焉而弗精。
在溫陵則語焉而未詳。
至有撰為綸貫者抑末矣。
溫陵雲。
方山為正。
清涼為助此見最卓。
而尊者以為失宜。
似未知溫陵。
亦未知方山者。
諸不了義經論。
及别行普賢行願品。
與起信等論。
皆稱說淨土。
此豈無因。
然華嚴經中。
未嘗及之。
即方山所第十淨土。
更晰也。
法華鱗差十六王子。
内有彌陀。
未嘗定為一尊。
其贊持經功德。
旁授安樂。
實說女人因果。
首楞嚴二十五聖證圓通。
文殊無所軒轾。
但雲方便有多門。
又雲。
順逆皆方便。
然繼以遲速不同倫。
則于無軒轾中。
又未嘗無所指歸也者。
故要極于普門。
而不推诩夫勢至。
更加貶剝。
曰無常。
曰生滅。
若夫釋尊隻說大小彌陀。
不啻足矣。
胡為乎紛紛然。
三藏十二部為乎。
賢首清涼諸師。
亟标小始終頓圓五教。
佥以為允。
而來嘗品及淨土。
心宗家流。
尤所蕩掃。
大鑒之言。
且未及诠。
更拈一二。
如志公曰。
智者知心是佛。
愚人樂往西方。
如齊已禅師曰。
惟有徑路修行。
依舊打之繞。
但念阿彌陀佛。
念得不濟事。
又曰你諸人日夕在徑路中往來。
因甚麼當面蹉過阿彌陀佛。
又曰其或準前舍父逃去。
流落他鄉。
東撞西磕。
苦哉阿彌陀佛。
此之三言。
或以為苛。
然豈無謂。
而彼言之。
亦必有道矣。
古德雲。
一切衆生。
自已迷悟不同。
迷心外見。
修行覓佛。
未悟自性。
即是小乘。
又有雲。
直下頓了此心。
本來是佛。
無一法可得。
此是無上道。
此是真如佛。
學道人隻怕一念有。
與道隔矣。
又有雲。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他不是目前法。
若向佛祖邊學。
此人未具眼在。
何不向生死中定當。
何處更拟佛拟祖。
替汝生死。
有智人笑汝在。
所以達者亟道。
祇劫辛苦修行。
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
又道一念緣起無生。
超出三乘權學。
況毋論三乘一乘。
要之無我我所。
今之往生淨土也者。
我為能生。
土為所生。
自他曆然。
生滅宛然。
欣厭紛然。
所未及悉。
顧從來談蓮乘者。
必曰。
華開見佛悟無生。
蓋必待往生而見彌陀。
始從觀音。
若勢至。
抑或彌陀。
誨以無生。
此時方悟。
豈其上品絕少。
中下滋多。
滞在祇劫。
似為迂遲。
矧欲修淨土。
亦須先修有無等四四十六觀門。
試問所觀者。
是何軌則。
能觀者。
還有幾人。
所以念佛者如牛毛。
往生者如麟角。
何似反而求之。
自有餘佛在也。
彼寒山之勖豐幹。
謂往五台禮文殊。
不是我同流。
此在通達佛道者。
出辭吐氣自别。
且也一切佛道。
以金剛般若為入門。
以佛華嚴為究竟。
金剛則曰。
實無少法可得。
而佛華嚴所稱佛地二愚。
一則曰。
微細所知愚。
一則曰。
極微細所知愚。
所以阿難自道。
不曆僧祇獲法身。
識者猶且呵之。
故或曰佛瘡。
或曰佛魔。
文殊瞥起佛見。
未免貶向二鐵圍。
嗟嗟。
見河能飄香象。
智主不受功德。
道人心無住處。
蹤迹不可尋。
故不曆權乘。
獨秉一乘。
此則不佞之所為惓惓者也。
彼諸佛諸祖。
為一分執著我識下劣衆生。
以及小乘弟子。
惟依一意識。
計以現在色心等。
為染淨依者。
憫其四大既離。
一靈無歸。
如失水魚。
踯躅就斃。
故不得不将錯淨土。
而安置之。
此亦化城之類也。
傳有之。
若能悟法性身。
法性土。
要歸于無物。
是真佛土。
若華嚴性海。
所現全身。
如人身中。
有八萬四千毛孔。
東藥師。
西彌陀。
各各在一毛孔中。
說法度生。
人若渙毛孔。
徹全身。
未嘗不可。
倘抛撮全身。
入一毛孔。
不但海漚倒置。
而蠅投窗紙。
其謂之何。
昨不佞手疏所雲。
為宜淨土人說淨土。
為宜華嚴人說華嚴。
自謂不悖諸佛法門。
亦是為尊者赤心片片。
尊者乃欲攜我蓮胎。
則昔人所雲。
若捉物入迷津。
與夫棄金擔草之謂矣。
更稽之古人有雲。
若欲究竟此事。
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若閨閣中軟暖物舍不得。
有甚麼用處。
又有雲。
諸經所稱。
無嗔恨行。
此之嗔恨。
非凡情可比。
恨者。
恨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智慧福相。
而不自覺。
嗔者。
嗔吾度脫之未至也。
以故自覺覺他。
有世間智。
有出世間智。
有世出世間上上智。
舉以語人。
得無違拒。
庶幾能利于人。
溯昔三教聖人。
出興于世。
無不為一大事。
且觀時節因緣。
偏者補之。
弊者救之。
微者顯之。
要以心性開示于人巳耳。
以今天下。
拘儒株守傳注。
曠士溺意虛玄。
餘之手木[木+患]而口彌陀者。
自通道大都。
迨窮村僻巷。
居相望而肩相摩也。
尊者又從而和之。
非所謂順世情之教。
波随而風偃者乎。
是在不佞。
不能無疑。
而來翰乃稱。
雖崇淨土。
實尚華嚴。
又雲。
由此淨土一門。
而入華嚴。
此如古德所雲。
但為弘實。
而衆生不信。
須為實施權。
以淺助深。
又雲。
用與适時。
口雖說權。
内不違實。
但使含生得權實諸益也者。
則不佞誠契之。
隻領之。
且羨且慰矣。
乃會下聽衆。
自杭過蘇者。
時時有之。
罔弗津津九品。
間與之言。
稍涉上乘。
則駭心瞠目。
或更笑之。
此其過在弟子耶。
在師耶。
大丈夫氣宇沖天。
而度生為急。
若出世矣。
開堂矣。
敷座矣。
不具大人作略。
隻作闾巷。
老齋公。
齋婆。
舉止。
忽被伶俐人問著。
或明眼人拶著。
拟向北鬥裡潛身耶。
抑鐵圍山裡潛身耶。
不見道。
若是大鵬金翅鳥。
奮迅百千由旬。
蹑影神駒。
馳驟四方八極。
斷不取次啖啄。
亦不随便埋身。
且總不依倚。
佛法大事。
非同小可。
願尊者重厝意焉。
來翰又雲。
彌陀不異遮那。
是也。
第化境化儀。
各各差殊。
蓋諸佛教義。
通宗因緣。
既堕因緣。
豈無大小。
定有深淺。
故謂諸佛為異。
則千佛一佛不可謂異。
謂者佛為同。
則遍照能仁。
二尊亦自不同。
古人以為一切諸法。
同異重重。
不可一向全同。
不可一向全異。
不可以全同作全異。
不可以全異作全同。
迷此同異二門。
則智不自在。
如雲。
拟向白雪蘆花處覓。
則以溫州橘皮作火得乎。
首山念有雲。
夫為宗師。
須具擇法眼始得。
所以古來。
有拈古頌古。
又有别古憋古。
如雲。
至道無難。
惟嫌揀擇。
又雲。
至道最難。
須要揀擇。
所以華嚴第八地曰。
寂滅真境現前矣。
猶雲。
應起無量差别智。
又雲。
觀察分别諸法門。
此非作而緻其情也。
我之鑒覺自性。
本自圓明。
如大寶鏡。
胡漢不分而分。
如如意珠。
青黃不異而異。
若是于諸法中。
不生二解人。
何嘗離卻揀擇。
别求明白者些道理。
便是揀擇不揀擇。
所謂善巧分别清淨智非耶。
方山為論。
清涼為疏。
皆綜佛乘。
共闡圓宗。
雖論有論體。
疏有疏體。
然惟其義。
不惟其文。
文或殊而義則一耳。
如以其義。
則見地迥别。
清涼演說諸經。
真善知識。
惟于華嚴。
其句訓而字釋。
豈無痡于舍那。
其挈領而引維。
實弗逮夫棗柏。
清涼棗柏之區别弗明。
則盧舍那經之旨要終晦。
所謂信解行證四法。
裂全經而瓜豆之。
此其大者。
自餘更多。
不佞謂之擇焉弗精。
非無以也。
倘以為未然。
請更質之于棗柏大士 (答)辱惠書。
累累及二千言。
玄詞妙辨。
汪濊層疊。
誠羨之仰之。
然竊以為愛我深。
而辭太費也。
果欲揚禅宗。
抑淨土。
不消多語。
曷不曰。
三世諸佛。
被我一口吞盡。
既一佛不立。
何人更是彌陀。
又曷不曰。
若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
既寸土皆無。
何方更有極樂國。
隻此二語。
來谕二千言。
攝無不盡矣。
茲拟一一酬對。
則恐犯鬥争。
不對。
則大道所關。
終不可默。
敢略陳之。
來谕。
謂清涼擇焉而未精。
愚意不知清涼擇華嚴未精耶。
抑亦居士擇清涼未精耶。
又來谕謂不了義經。
乃談說淨土。
而以行願品起信論當之。
起信且止。
行願以一品。
而攝八十卷之全經。
自古及今。
誰敢議其不了義者。
居士獨尚華嚴。
而非行願。
行願不了義。
則華嚴亦不了義矣。
又來谕謂法華記往生淨土。
為女人因果。
則龍女成佛。
亦隻是女人因果耶。
謂彌陀乃十六王子之一。
則毗盧遮那。
亦止是二十重華藏之第十三耶。
居士獨尊批盧。
奈何批盧與彌陀等也。
又來谕。
謂楞嚴取觀音。
遺勢至。
複貶為無常生滅。
則憍陳如悟客塵二字。
可謂達無常。
契不生滅矣。
何不久圓通之選。
誠曰觀音登科。
勢至下第。
豈不聞龍門點額之喻。
為齊東野人之語耶。
又來谕。
謂齊已禅師。
将古人念佛偈。
逐句著語。
其曰。
惟有徑路修行。
則著雲。
依舊打之繞。
其曰但念阿彌陀佛。
則著雲。
念不得濟事。
居士達禅宗。
何不知此是宗師家直下為人解粘去縛。
乃作實法會。
而死在句下耶。
果爾。
古人有言。
踏批盧頂上行。
則不但彌陀不濟事。
毗盧亦不濟事耶。
此等語言。
語錄傳紀中。
百千萬億。
老朽四十年前。
亦曾用以快其唇吻。
雄其筆劄。
後知慚愧。
不敢複然。
至于今猶赧赧也。
又齊已。
謂求西方者。
舍父逃逝。
流落他鄉。
東撞西磕。
苦哉阿彌陀佛。
往應之曰。
即今卻是如子憶母。
還歸本鄉。
舍東得西。
樂哉阿彌陀佛。
且道此語。
與齊已所說。
相去多少。
又來谕。
謂多劫修行。
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
居士巳得無生法忍否。
如得。
則不應以我為能生。
以土為所生。
何則。
即心是土。
誰為能生。
即土是心。
誰為所生。
不見能生所生而往生。
故終日生而未嘗生也。
乃所以為真無生也。
必不許生。
而後謂之無生。
是斷滅空也。
非無生之旨也。
又來谕。
謂必待華開見佛。
方悟無生。
則為迂遲。
居士達禅宗。
豈不知從迷得悟。
如睡夢覺。
如蓮華開。
念佛人。
有現生見性者是華開頃刻也。
有生後見性者。
是華開久遠也。
機有利鈍。
功有勤怠。
故華開有遲速。
安得概以為迂遲耶。
又來谕。
謂遮那與彌陀不同。
而喻華藏以全身。
喻西方以毛孔。
生西方者。
如撮全身入毛孔。
為海漚倒置。
夫大小之喻則然矣。
第居士通華嚴宗。
奈何止許小入大。
不許大入小。
且大小相入。
特華嚴十玄門之一玄耳。
舉華藏不可說不可說無盡世界。
而入極樂國。
一蓮華中。
尚不盈華之一葉。
葉之一芥子地。
則何傷乎全身之入毛孔也。
又來喻。
謂荒山僧。
但問以上乘。
便駭心瞠目。
居士向謂宜華嚴者。
語以華嚴。
宜淨土者。
語以淨土。
今此鈍根輩。
正宜淨土。
何為不與應病之藥。
而強聒之耶。
又來谕。
謂老朽既出世開堂。
不具大人作略。
而作闾巷老齋公齋婆舉止。
設被伶俐人問著。
明眼人拶著。
向北鬥裡潛身耶。
鐵圍裡潛身耶。
老朽曾不敢當出世之名。
自應無有大人之略。
姑置弗論。
而以修淨土者。
鄙之齋公齋婆。
則古人所謂非鄙愚夫婦。
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
豈獨文殊。
普賢。
馬鳴。
龍樹。
凡遠祖。
善導。
天台。
永明。
清涼。
圭峰。
圓照。
真歇。
黃龍。
慈受。
中峰。
天如等。
諸菩薩。
諸善知識。
悉齋公齋婆耶。
劉遺民。
白少傅柳柳州。
文潞公。
蘇長公。
楊無為。
陳瑩中等。
諸大君子。
悉齋公齋婆耶。
就令齋公齋婆。
但念佛往生者。
即得不退轉地。
亦安可鄙耶。
且齋公齋婆。
庸呆下劣。
而謹守規模者。
是也。
愚也。
若夫聰明才辨。
妄談般若。
吃得肉巳飽。
來尋僧說禅者。
魔也。
愚貴安愚。
吾誠自揣矣。
甯為老齋公。
老齋婆。
無為老魔民。
老魔女也。
至于所稱伶俐人。
明眼人者。
來問著拶著。
則彼齋公齋婆。
不須高登北鬥。
遠覓鐵圍。
隻就伶俐漢咽喉處安單。
明眼者瞳人上敷座。
何以故。
且教伊暫閉口頭三昧。
回光返照故。
抑居士華嚴。
而力诋淨土。
老朽業淨土。
而極贊華嚴。
居士靜中。
試一思之。
是果何為而然乎。
又來谕。
謂勸已求生淨土。
喻如棄金擔麻。
是颠倒行事。
大相屈辱也。
但此喻尚未親切。
今代作一喻。
如農人投刺于大富長者之門。
延之入彼田舍。
聞者皆笑之。
農人不知進退。
更掃徑謀重請焉。
笑之者曰。
主人向者不汝責。
幸矣。
欲為馮婦乎。
農人曰。
吾見諸富室。
有為富而不仁者。
有外富而中貧者。
有未富而先驕者。
有典庫于富人之門。
而自以為富者。
且金谷郿塢。
于今安在哉。
而吾以田舍翁。
享太平之樂。
故忘已之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