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選語錄卷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腳。
但枯其根。
枝葉自瘁。
此至論也。
但未明言。
孰為生死根者。
又禅悅下要緊在照破字。
若得禅悅。
便謂至足。
則内守幽閑。
正生死根耳。
須是窮參力究。
了了見自本性。
則生死無處著腳。
生死無處著腳。
憂畏淫怒。
何由而生。
智慧 增一阿含經。
佛言戒律成就。
是世俗常數。
三昧成就。
亦世俗常數。
神足飛行成就。
亦世俗常數。
唯智慧成就。
為第一義。
則知戒定等三學。
布施等六波羅蜜。
唯智慧最重。
不可輕也。
唯智慧最先。
不可後也。
唯智慧貫徹一切法門。
不可等也。
經雲。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蓋語其生發之次第。
然而要當知所重。
知所先。
知所貫徹。
始得。
雖然。
此智慧者。
又非聰明辨才之謂也。
如前世智當悟中說。
行腳住山 今人見玄沙不越嶺。
保福不度關。
即便端拱安居。
眼空四海。
及見雪峰三登投子。
九上洞山。
趙州八旬行腳。
即便奔南走北。
浪蕩一生。
斯二者。
皆非也。
心地未明。
正應千裡萬裡。
親附知識。
何得守愚空坐。
我慢自高。
既為生死參師訪道。
又何得觀山觀水。
徒誇履曆之廣而巳哉。
正因行腳之士。
自不如此。
山色 近觀山色。
蒼然其青焉。
如藍也。
遠觀山色。
郁然其翠焉。
如藍之成靛也。
山之色果變乎。
山色如故。
而目力有長短也。
自近而漸遠焉。
青易為翠。
自遠而漸近焉。
翠易為青。
是則青以緣會而青。
翠以緣會而翠。
非唯翠之為幻。
而青亦幻也。
蓋萬法皆如是矣。
惺寂 止觀之貴均等尚矣。
聖人複起。
不能易矣。
或有銷緩急于其間者。
曰。
經言因定發慧。
則止為要。
以是相沿成習。
修行之人。
多主寂靜。
唯永嘉既為惺惺寂寂。
寂寂惺惺之說。
以明均等。
而後文曰惺惺為正。
寂寂為助。
則迥然獨得之見。
從古至今。
無道及者。
自後宗門教人看話。
以期徹悟。
而妙喜呵默照為邪禅。
正此意也。
是故佛稱大覺。
衆生稱不覺。
覺者。
惺也。
永嘉之旨微乎。
真道人難 凡人造業者百。
而為善者一二。
為善者百。
而向道者一二。
向道者百。
而堅久者一二。
堅久者百。
而堅之又堅。
久之又久。
直至菩提心不退轉者一二。
如是最後名真道人。
難乎哉。
楞嚴 天如集楞嚴會解。
或曰。
此天如之楞嚴。
非釋迦之楞嚴也。
予謂此語雖是。
而新學執此。
遂欲盡廢古人注疏。
則非也。
即盡廢注疏。
單存白文。
獨不曰此釋迦之楞嚴。
非自已之楞嚴乎。
則經可廢也。
何況注疏。
又不曰自已之楞嚴遍一切處乎。
則諸子百家。
乃至樵歌牧唱。
皆不可廢也。
何況注疏。
悟後 沩山和尚雲。
如今初心。
雖從緣得。
一念頓悟自理。
尤有無始曠劫習氣。
未能頓淨。
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
即是修也。
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趨向。
沩山此語。
非徹法源底者不能道。
今稍有省覺。
便謂一生參學事畢者。
獨何欤。
去障 修行去障。
亦有五等。
喻如一人之身。
五重纏裹。
最外鐵甲。
次以皮裘。
次以布袍。
次以羅衫。
又次貼肉極以輕绡。
次第解之。
輕绡俱去。
方是本體赤曆自身也。
行人外去粗障。
去之又去。
直至根本無明。
極微細障。
皆悉去盡。
方是本體清淨法身也。
禅佛相争 二僧遇諸途。
一參禅。
一念佛。
參禅者。
謂本來無佛。
無可念者。
佛之一字。
吾不喜聞。
念佛者。
謂西方有佛。
号阿彌陀。
憶佛念佛。
必定見佛。
執有執無。
争論不巳。
有少年過而聽焉。
曰。
兩君所言。
皆徐六擔闆耳。
二僧叱曰。
爾俗士也。
安知佛法。
少年曰。
吾誠俗士。
然以俗士為喻。
而知佛法也。
吾梨園子也。
於戲場中或為君。
或為臣。
或為男。
或為女。
或為善人。
或為惡人。
而求其所謂君臣男女善惡者。
以為有。
則實無。
以為無。
則實有。
蓋有。
是即無而有。
無。
是即有而無。
有無俱非真。
而我則湛然常住也。
知我常住。
何以争為。
二僧無對。
談宗 予未出家時。
乍閱宗門語。
便以情識摸拟。
與一座主書。
左縱右橫。
座主憚焉。
出家數年後。
重會座主于一宿庵。
勞問間。
見予專志淨土。
語不及宗。
矍然曰。
子向日見地超卓。
今反卑近。
何也。
予笑曰。
諺有之。
初生牛犢不畏虎。
識法者懼。
君知之乎。
座主不答。
名利 榮名厚利。
世所同競。
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
卻之亦不可免。
此卻之不可免一語。
最極玄妙。
處世者。
當深信熟玩。
蓋求不可得。
人或知之。
卻不可免。
誰知之者。
如知其不可免也。
何以求為。
又求之未得。
不勝其愠。
及其得之。
不勝其喜。
如知其不可免也。
何以喜為又已得則喜。
他人得之則忌。
如知其不可免也。
何以忌為。
庶幾達宿緣之自緻。
了萬劫之如空。
而成敗利鈍。
興味蕭然矣。
故知此語玄妙。
神通 神通大約有三。
一報得。
一修得。
一證得。
報得者。
福業自緻。
如諸天皆能徹視徹聽。
及鬼亦有通是也。
修得者。
習學而成。
如提婆達多。
學神通于阿難尊者是也。
證得者。
專心學道。
無心學通。
道具而通自具。
但遲速不同耳。
如古今諸祖諸善知識是也。
較而論之。
得道不患無通。
得通未必有道。
先德有言。
神通妙用。
不如阇黎。
佛法還須老僧。
意有在矣。
試為喻之。
世間官人。
所有爵祿冠服。
府署儀衛等。
若神通然。
而亦有三種。
其報得者。
如功勳蔭襲自然而有者也。
其修得者。
人力夤緣。
古人所惡不由其道者是也。
其證得者。
道明德立。
而位自随之。
仲尼雲。
學也祿在其中矣是也。
是三者。
勝劣可知也。
大豪貴人 世間大豪貴人。
多從修行中來。
然有三等。
其一。
持戒修福。
而般若正智。
念念不忘。
則來生雖處高位。
五欲具足。
而心則時時在道。
真所謂有發僧也。
其二。
持戒修福。
而般若之念稍疏。
則來生遊戲法門而巳。
其三。
持戒修福。
而于般若邈不系念。
則來生為順境所迷。
背善從惡。
甚而謗佛毀法滅僧者有矣。
鞠其因地。
則均之修行人耳。
而差别如是。
來生更來生。
其差别又何如也。
寒心哉。
世界 憶昔童子時。
戲與諸童子相問難。
謂天地盡處。
當作何狀。
将空然皆太虛欤。
則此空者。
又何所止。
将結實如垣壁欤。
則此實者。
又何所止。
諸童子無以應。
笑而罷。
而予則隐隐礙于胸中也。
彼山海經。
所謂東西相去二億裡。
南北相去一億五萬裡。
隻據一方。
誠管窺而巳。
後閱内典。
至虛空不可盡。
世界不可盡。
意始大豁。
以為非佛不能道。
嗟乎此未易言也。
心不在内 楞嚴征心。
謂心不在内者。
指真心也。
若妄想心。
則亦可雲在内。
此意微妙。
未易與不知者道。
世書曰。
心藏神。
神即妄想别名。
其所稱心。
則肉團之謂耳。
有義學輩。
聞予言。
搖首不信。
今請以事明之。
人熟寐。
戲以物壓其心。
則魇。
或自手誤掩其心亦魇。
又戲畫睡人面。
有至魇死者。
此在内之明征也。
義學曰。
如是則真妄成二物矣。
曰。
子徒知真妄不二。
不知真妄一而常二。
二而常一也。
不觀水與冰乎。
水冰不二。
孰不知之。
而水既成冰。
水流動而無定方。
冰凝實而有常所。
真無方。
妄有所。
亦猶是也。
從真起妄。
妄外無真。
由水結冰。
冰外無水。
故其體常一。
而用常二也。
義學曰。
此子臆見。
終違楞嚴。
有據則可。
曰。
有據。
據在楞嚴。
諸君自不察耳。
經雲。
一迷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雖在色身之内。
不妨體遍十方。
正遍十方之時。
不妨現在身内。
此意妄想破盡者。
方能證之。
吾與子尚在妄想中。
葛藤且止。
出谷喻 詩詠鳥謂出自幽谷。
遷于喬木。
蓋别是非。
慎取舍之論。
昔德山作青龍鈔。
初以為三祇煉修。
乃得成佛。
而南方魔子。
謂一悟了畢。
吾當往滅其種。
以報佛恩。
當是時。
是一片真實好心。
耿耿于懷。
特不自知其所見之謬耳。
及夫受指教于婆子。
親見龍潭。
而積歲所寶所重。
棄之如腐草。
故能終成大器。
震耀末法也。
向使封滞臆見。
我慢自賢。
喻如窭人珍秘燕石。
反謗賈胡謂嫉已寶。
雖有百婆子。
千龍潭。
其将若之何。
丸餅诳兒 憶在家時。
一兒晚索湯餅。
時市門巳掩。
家人無以應。
丸米粉與之。
啼不顧。
其母恚甚。
予曰。
易事耳。
取米丸匾之。
兒入手。
啞然而笑。
時謂兒易诳若此。
因知今人輕淨土。
重禅宗者似焉。
語以丸湯餅之淨土。
則谛。
易以匾米丸之禅宗。
則笑。
此真與兒童之見何異。
嗟夫。
好名 人知好利之害。
而不知好名之為害尤甚。
所以不知者。
利之害粗而易見。
名之害細而難知也。
故稍知自好者。
便能輕利。
至于名。
非大賢大智不能免也。
思立名。
則故為詭異之行。
思保名。
則曲為遮掩之計。
終身役役于名之不暇。
而暇治身心乎。
昔一老宿言。
舉世無有不好名者。
因發長歎。
坐中一人作而曰。
誠如尊谕。
不好名者。
惟公一人而巳。
老宿欣然大悅解頤。
不知已為所賣矣。
名關之難破。
如是哉。
看忙 世有家業巳辦者。
于歲盡之日。
安坐而觀貧人之役役于衣食也。
名曰看忙。
世有科名巳辦者。
于大比之日。
安坐而觀士人之役役于進取也。
亦名曰看忙。
獨不曰世有惑破智成所作巳辦者。
安坐而觀六道衆生之役役于輪回生死也。
非所謂看忙乎。
籲。
舉世在忙中。
誰為看忙者。
古人雲。
老僧自有安閑法。
此安閑法可易言哉。
雖然。
世人以閑看忙。
有務已心。
無憐彼心。
菩薩看忙。
起大慈悲心。
普覺群迷。
冀彼同得解脫。
則二心回異。
所以為凡聖小大之别。
無義味語 宗門答話。
有所謂無義味語者。
不可以道理會。
不可以思惟通故也。
後人以思惟心。
強說道理。
則愈說愈遠。
豈惟謬說。
直饒說得極是。
亦隻如鹦鹉學人語而巳。
圓悟老人曰。
汝但情識意解。
一切妄想都盡。
自然于這裡會去。
此先德巳驗之方。
斷非虛語。
吾輩所當深信。
而力行者也。
得悟人正宜往生淨土 或問某甲向修淨土。
有禅者曰。
但悟自佛即巳。
何必外求他佛。
而願往生。
此意如何。
予謂此實最上開示。
但執之亦能有誤。
請以喻明。
假使有人。
穎悟同于顔子。
而百裡千裡之外。
有聖如夫子者。
倡道于其間。
七十子三千賢。
相與周旋焉。
汝聞其名。
往而見之。
未必不更有長處。
而自恃穎悟。
拒不觐谒。
可乎。
雖然。
得悟不願往生。
敢保老兄未悟在。
何者。
天如有言。
汝但未悟。
若悟。
則汝淨土之生。
萬牛不能挽矣。
深矣哉言乎。
親師 古人心地未通。
不遠千裡。
求師訪道。
既得真師。
于是拗折柱杖。
高挂缽囊。
久久親近。
太上則阿難一生侍佛。
嗣後曆代諸賢。
其久參知識者。
未易悉舉。
隻如慈明老人下二尊宿。
一則楊岐。
輔佐終世。
一則清素。
執侍一十三年。
是以晨咨暮炙。
浃耳洽心。
終得其道。
以成大器。
而予出家時晚。
又色力羸弱。
氣不助志。
先師為度出家。
便相别去。
方外行腳。
所到之處。
或阻機會。
或羅病緣。
皆乍住而巳。
遂至今日。
白首無知。
抱愚守拙。
嗟乎。
予不能于杏壇泗水。
濟濟多士中。
作将命童子。
而乃于三家村裡。
充教讀師。
可勝歎哉。
千僧無一衲子 龍興靖公。
受知于雪峰大師。
峰記靖雲。
汝他日住持。
座下千僧。
無一衲子。
後靖應錢王之請。
住持龍興。
果衆千餘。
皆三藏誦習之徒而巳。
一如峰記。
昔馬大師得人之多。
其成十器者。
至八十八人。
靖去馬師。
年不甚遠。
而衲子之難得。
乃千中罕見其一。
況今時乎。
人間無十善。
則天類衰。
僧中無衲子。
則佛種斷。
近且不知衲子之謂何也。
法道伶仃。
如線欲絕。
悲夫。
生日 世人生日。
設宴會。
張音樂。
繪圖畫。
競辭賦。
以之為樂唐文皇獨不為。
可謂超越常情矣。
或曰。
是日也不為樂。
而誦經禮忏。
修諸福事則何如。
曰。
誠善矣。
欲報父母劬勞生育之恩及滅已躬平生所作之業。
于此宜盡心焉。
然末也非本也。
先德有言。
父母未生前。
誰是汝本來面目。
是日也。
有能不為樂。
而正念觀察未生前之面目者乎。
若于此廓爾洞明。
則不但報此身之父母。
而累劫之親恩無不報。
不但滅現生之業。
而多生之夙障罔弗滅矣。
罷人世之樂。
得涅槃之樂。
孝矣哉若人乎。
偉矣哉若人乎。
年少閉關 閉關之說。
古未有也。
後世乃有之。
所以養道。
非所以造道也。
且夫巳發菩提大心者。
猶尚航海梯山。
冒風霜于百郡。
不契随他一語者。
方且挑包頂笠。
踏雲水于千山。
八旬行腳。
老更驅馳。
九上三登。
不厭勤苦。
爾何人斯。
安坐一室。
人來參我。
我弗求人耶。
昔高峰坐死關于張公洞。
依岩架屋。
懸處虛空。
如鳥在巢。
人罕觏之者。
然大悟以後事耳。
如其圖安逸而緘封自便。
則斷乎不可。
僧畜僮仆 僧有畜僮仆。
供使令者。
夫出家人。
有弟子可服役。
奚以僮仆為。
或曰。
弟子為求道而來。
非執役人也。
噫。
夫之子适國也。
一則曰冉有仆。
一則曰樊遲禦。
淵明之赴友人召也。
一門生。
二子。
舁其籃輿。
後世圖而繪之。
以為高緻。
今出家為僧。
乃寵愛其弟子。
如富貴家兒。
而另以錢買僮仆。
供櫤負薪。
張傘執剌。
末法之弊。
一至是乎。
時光不可空過 世人耽著處。
不舍晝夜。
曰。
晝短苦夜長。
何不秉燭遊。
耽賞玩也。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一日須傾三百杯。
耽曲糱也。
野客吟殘半夜燈。
耽詩賦也。
長夏惟消一局棋。
耽博奕也。
古有明訓曰。
是日巳過。
命亦随減。
當勤精進。
如救頭然。
今出家兒。
耽曲糱者固少。
而前後三事。
或未免焉。
将好光陰蓦然空過。
豈不大可惜哉。
一蹉百蹉 古雲。
今生若不修。
一蹉是百蹉。
一之至百。
何蹉之多直至于是。
經言。
離惡道得人身難。
得人生逢佛法難。
然而逢念佛法門信受。
為尤難也。
如經所言。
蟻子自七佛以來。
未脫蟻身。
安知何日得人身。
又何日逢佛法。
又何日逢念佛法門而信受也。
何止百蹉。
蓋千蹉萬蹉。
而無窮也。
傷哉。
修福 古有偈。
修慧不修福。
羅漢應供薄。
修福不修慧。
象身挂璎珞。
有專執前之二句者。
終日營營。
惟勤募化。
曰吾造佛也。
吾建殿也。
吾齋僧也。
此雖悉是萬行之門。
而有二說。
一則。
因果不可不分明。
二則。
已事不可不先辦。
或曰。
果如子言。
則佛像湮沒。
誰其整之。
塔寺崩頹。
誰其立之。
僧餓于道路。
而不得食。
誰其濟之。
人人惟辦已事。
而三寶荒蕪矣。
曰不然。
但患一體三寶荒蕪耳。
世間三寶。
自佛法入中國以來。
造佛建殿齋僧者。
時時不休。
處處相望。
何煩子之私憂而過計也。
吾獨慨夫僧之營事者。
其瞞因昧果。
不懼罪福。
克減常住。
藏匿信施者。
無論矣。
即守分僧。
而未谙律學。
但知我不私用入巳則巳。
遂乃移東就西。
将甲補乙。
或那還急債。
或饋送俗家。
不知磚錢買瓦。
僧糧作堂。
枉受辛勤。
翻成惡報。
是則天堂未就。
地獄先成。
所謂無功而有禍者也。
中峰大師訓衆曰。
一心為本。
萬行可以次之。
則所謂已事先辦者也。
已事辦而作福事。
則所作自然當可矣。
至哉言乎。
為僧者。
當銘之肺腑可也。
大鑒大通 大鑒能禅師。
世稱南宗。
大通秀禅師。
世稱北宗。
然黃梅衣缽。
不付時時勤拂拭之大通。
而獨付本來無一物之大鑒。
何宗鏡錄謂大鑒止具一隻眼。
大通則雙眼圓明。
信如是。
何以不得衣缽。
夫曹溪親接黃梅。
遠承達摩。
又遠之承迦葉。
又遠之承釋迦。
乃永明傳道于天台韶國師。
而為此說者何也。
抑随時救弊之說也。
昔人言晉宋以來。
競以禅觀相高。
而不複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
故初祖西來。
至永明時。
又或以為一悟即了。
故宗鏡及萬善同歸等書。
力贊修持。
則似乎南宗專于頓悟。
而北宗頓悟漸修。
智行雙備。
故有隻眼雙眼之喻。
萬松老人獨奮筆曰。
此一隻眼。
是之謂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也。
是之謂把定乾坤眼也。
是之謂頂門金剛眼也。
倘新學輩諸淺見者。
執宗鏡所雲。
作實法會。
則大鑒止是空谛。
而大通方始是中道第一義谛。
可乎。
或曰。
曹溪六代傳衣。
舉世靡不知之。
而當是時。
何為惟見兩京法王。
二帝門師。
北宗大著于天下。
而不及曹溪者。
又何也。
曰。
曹溪既承印記。
秘其衣缽。
為獵人守網。
潛光匿彩。
至于一十八年大通之道盛行。
曹溪之名未顯也。
迨風幡之對而後道播萬世矣。
曹溪潛龍深淵。
不自炫耀。
大通見龍在田。
不自滿盈。
其言曰。
彼親傳吾師衣缽者也。
蓋善知識之相與以有成也。
如是。
詩偈。
勸修四料簡 作福不念佛。
福盡還沉淪。
念佛不作福。
入道多苦辛。
無福不念佛。
地獄鬼畜群。
念佛兼作福。
後證兩足尊。
示廣位 病從身生。
身從業生。
不造諸業。
禍消福增。
娑婆念佛。
極樂标名。
一心不亂。
上品位登。
因性靈示衆 聾啞癡僧。
名曰性靈。
世間好惡。
何足評論。
是非長短。
何必強分。
以此不說。
即杜禍門。
以此勿聽。
即塞謗門。
以此不疑。
成就信門。
人能學我。
萬禍無侵。
再或精進。
聖道可成。
僧大文求偈字無外号含空 萬象之中。
唯空為大。
空在我心。
眇如一芥。
大哉心乎。
誰與對待。
無對待故。
是以無外。
示大卓 有生必有死。
長短安足論。
今得圓僧相。
平生願巳滿。
當生大歡喜。
切勿懷憂惱。
萬緣俱放下。
但一心念佛。
注想極樂國。
上品蓮
但枯其根。
枝葉自瘁。
此至論也。
但未明言。
孰為生死根者。
又禅悅下要緊在照破字。
若得禅悅。
便謂至足。
則内守幽閑。
正生死根耳。
須是窮參力究。
了了見自本性。
則生死無處著腳。
生死無處著腳。
憂畏淫怒。
何由而生。
智慧 增一阿含經。
佛言戒律成就。
是世俗常數。
三昧成就。
亦世俗常數。
神足飛行成就。
亦世俗常數。
唯智慧成就。
為第一義。
則知戒定等三學。
布施等六波羅蜜。
唯智慧最重。
不可輕也。
唯智慧最先。
不可後也。
唯智慧貫徹一切法門。
不可等也。
經雲。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蓋語其生發之次第。
然而要當知所重。
知所先。
知所貫徹。
始得。
雖然。
此智慧者。
又非聰明辨才之謂也。
如前世智當悟中說。
行腳住山 今人見玄沙不越嶺。
保福不度關。
即便端拱安居。
眼空四海。
及見雪峰三登投子。
九上洞山。
趙州八旬行腳。
即便奔南走北。
浪蕩一生。
斯二者。
皆非也。
心地未明。
正應千裡萬裡。
親附知識。
何得守愚空坐。
我慢自高。
既為生死參師訪道。
又何得觀山觀水。
徒誇履曆之廣而巳哉。
正因行腳之士。
自不如此。
山色 近觀山色。
蒼然其青焉。
如藍也。
遠觀山色。
郁然其翠焉。
如藍之成靛也。
山之色果變乎。
山色如故。
而目力有長短也。
自近而漸遠焉。
青易為翠。
自遠而漸近焉。
翠易為青。
是則青以緣會而青。
翠以緣會而翠。
非唯翠之為幻。
而青亦幻也。
蓋萬法皆如是矣。
惺寂 止觀之貴均等尚矣。
聖人複起。
不能易矣。
或有銷緩急于其間者。
曰。
經言因定發慧。
則止為要。
以是相沿成習。
修行之人。
多主寂靜。
唯永嘉既為惺惺寂寂。
寂寂惺惺之說。
以明均等。
而後文曰惺惺為正。
寂寂為助。
則迥然獨得之見。
從古至今。
無道及者。
自後宗門教人看話。
以期徹悟。
而妙喜呵默照為邪禅。
正此意也。
是故佛稱大覺。
衆生稱不覺。
覺者。
惺也。
永嘉之旨微乎。
真道人難 凡人造業者百。
而為善者一二。
為善者百。
而向道者一二。
向道者百。
而堅久者一二。
堅久者百。
而堅之又堅。
久之又久。
直至菩提心不退轉者一二。
如是最後名真道人。
難乎哉。
楞嚴 天如集楞嚴會解。
或曰。
此天如之楞嚴。
非釋迦之楞嚴也。
予謂此語雖是。
而新學執此。
遂欲盡廢古人注疏。
則非也。
即盡廢注疏。
單存白文。
獨不曰此釋迦之楞嚴。
非自已之楞嚴乎。
則經可廢也。
何況注疏。
又不曰自已之楞嚴遍一切處乎。
則諸子百家。
乃至樵歌牧唱。
皆不可廢也。
何況注疏。
悟後 沩山和尚雲。
如今初心。
雖從緣得。
一念頓悟自理。
尤有無始曠劫習氣。
未能頓淨。
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
即是修也。
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趨向。
沩山此語。
非徹法源底者不能道。
今稍有省覺。
便謂一生參學事畢者。
獨何欤。
去障 修行去障。
亦有五等。
喻如一人之身。
五重纏裹。
最外鐵甲。
次以皮裘。
次以布袍。
次以羅衫。
又次貼肉極以輕绡。
次第解之。
輕绡俱去。
方是本體赤曆自身也。
行人外去粗障。
去之又去。
直至根本無明。
極微細障。
皆悉去盡。
方是本體清淨法身也。
禅佛相争 二僧遇諸途。
一參禅。
一念佛。
參禅者。
謂本來無佛。
無可念者。
佛之一字。
吾不喜聞。
念佛者。
謂西方有佛。
号阿彌陀。
憶佛念佛。
必定見佛。
執有執無。
争論不巳。
有少年過而聽焉。
曰。
兩君所言。
皆徐六擔闆耳。
二僧叱曰。
爾俗士也。
安知佛法。
少年曰。
吾誠俗士。
然以俗士為喻。
而知佛法也。
吾梨園子也。
於戲場中或為君。
或為臣。
或為男。
或為女。
或為善人。
或為惡人。
而求其所謂君臣男女善惡者。
以為有。
則實無。
以為無。
則實有。
蓋有。
是即無而有。
無。
是即有而無。
有無俱非真。
而我則湛然常住也。
知我常住。
何以争為。
二僧無對。
談宗 予未出家時。
乍閱宗門語。
便以情識摸拟。
與一座主書。
左縱右橫。
座主憚焉。
出家數年後。
重會座主于一宿庵。
勞問間。
見予專志淨土。
語不及宗。
矍然曰。
子向日見地超卓。
今反卑近。
何也。
予笑曰。
諺有之。
初生牛犢不畏虎。
識法者懼。
君知之乎。
座主不答。
名利 榮名厚利。
世所同競。
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
卻之亦不可免。
此卻之不可免一語。
最極玄妙。
處世者。
當深信熟玩。
蓋求不可得。
人或知之。
卻不可免。
誰知之者。
如知其不可免也。
何以求為。
又求之未得。
不勝其愠。
及其得之。
不勝其喜。
如知其不可免也。
何以喜為又已得則喜。
他人得之則忌。
如知其不可免也。
何以忌為。
庶幾達宿緣之自緻。
了萬劫之如空。
而成敗利鈍。
興味蕭然矣。
故知此語玄妙。
神通 神通大約有三。
一報得。
一修得。
一證得。
報得者。
福業自緻。
如諸天皆能徹視徹聽。
及鬼亦有通是也。
修得者。
習學而成。
如提婆達多。
學神通于阿難尊者是也。
證得者。
專心學道。
無心學通。
道具而通自具。
但遲速不同耳。
如古今諸祖諸善知識是也。
較而論之。
得道不患無通。
得通未必有道。
先德有言。
神通妙用。
不如阇黎。
佛法還須老僧。
意有在矣。
試為喻之。
世間官人。
所有爵祿冠服。
府署儀衛等。
若神通然。
而亦有三種。
其報得者。
如功勳蔭襲自然而有者也。
其修得者。
人力夤緣。
古人所惡不由其道者是也。
其證得者。
道明德立。
而位自随之。
仲尼雲。
學也祿在其中矣是也。
是三者。
勝劣可知也。
大豪貴人 世間大豪貴人。
多從修行中來。
然有三等。
其一。
持戒修福。
而般若正智。
念念不忘。
則來生雖處高位。
五欲具足。
而心則時時在道。
真所謂有發僧也。
其二。
持戒修福。
而般若之念稍疏。
則來生遊戲法門而巳。
其三。
持戒修福。
而于般若邈不系念。
則來生為順境所迷。
背善從惡。
甚而謗佛毀法滅僧者有矣。
鞠其因地。
則均之修行人耳。
而差别如是。
來生更來生。
其差别又何如也。
寒心哉。
世界 憶昔童子時。
戲與諸童子相問難。
謂天地盡處。
當作何狀。
将空然皆太虛欤。
則此空者。
又何所止。
将結實如垣壁欤。
則此實者。
又何所止。
諸童子無以應。
笑而罷。
而予則隐隐礙于胸中也。
彼山海經。
所謂東西相去二億裡。
南北相去一億五萬裡。
隻據一方。
誠管窺而巳。
後閱内典。
至虛空不可盡。
世界不可盡。
意始大豁。
以為非佛不能道。
嗟乎此未易言也。
心不在内 楞嚴征心。
謂心不在内者。
指真心也。
若妄想心。
則亦可雲在内。
此意微妙。
未易與不知者道。
世書曰。
心藏神。
神即妄想别名。
其所稱心。
則肉團之謂耳。
有義學輩。
聞予言。
搖首不信。
今請以事明之。
人熟寐。
戲以物壓其心。
則魇。
或自手誤掩其心亦魇。
又戲畫睡人面。
有至魇死者。
此在内之明征也。
義學曰。
如是則真妄成二物矣。
曰。
子徒知真妄不二。
不知真妄一而常二。
二而常一也。
不觀水與冰乎。
水冰不二。
孰不知之。
而水既成冰。
水流動而無定方。
冰凝實而有常所。
真無方。
妄有所。
亦猶是也。
從真起妄。
妄外無真。
由水結冰。
冰外無水。
故其體常一。
而用常二也。
義學曰。
此子臆見。
終違楞嚴。
有據則可。
曰。
有據。
據在楞嚴。
諸君自不察耳。
經雲。
一迷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雖在色身之内。
不妨體遍十方。
正遍十方之時。
不妨現在身内。
此意妄想破盡者。
方能證之。
吾與子尚在妄想中。
葛藤且止。
出谷喻 詩詠鳥謂出自幽谷。
遷于喬木。
蓋别是非。
慎取舍之論。
昔德山作青龍鈔。
初以為三祇煉修。
乃得成佛。
而南方魔子。
謂一悟了畢。
吾當往滅其種。
以報佛恩。
當是時。
是一片真實好心。
耿耿于懷。
特不自知其所見之謬耳。
及夫受指教于婆子。
親見龍潭。
而積歲所寶所重。
棄之如腐草。
故能終成大器。
震耀末法也。
向使封滞臆見。
我慢自賢。
喻如窭人珍秘燕石。
反謗賈胡謂嫉已寶。
雖有百婆子。
千龍潭。
其将若之何。
丸餅诳兒 憶在家時。
一兒晚索湯餅。
時市門巳掩。
家人無以應。
丸米粉與之。
啼不顧。
其母恚甚。
予曰。
易事耳。
取米丸匾之。
兒入手。
啞然而笑。
時謂兒易诳若此。
因知今人輕淨土。
重禅宗者似焉。
語以丸湯餅之淨土。
則谛。
易以匾米丸之禅宗。
則笑。
此真與兒童之見何異。
嗟夫。
好名 人知好利之害。
而不知好名之為害尤甚。
所以不知者。
利之害粗而易見。
名之害細而難知也。
故稍知自好者。
便能輕利。
至于名。
非大賢大智不能免也。
思立名。
則故為詭異之行。
思保名。
則曲為遮掩之計。
終身役役于名之不暇。
而暇治身心乎。
昔一老宿言。
舉世無有不好名者。
因發長歎。
坐中一人作而曰。
誠如尊谕。
不好名者。
惟公一人而巳。
老宿欣然大悅解頤。
不知已為所賣矣。
名關之難破。
如是哉。
看忙 世有家業巳辦者。
于歲盡之日。
安坐而觀貧人之役役于衣食也。
名曰看忙。
世有科名巳辦者。
于大比之日。
安坐而觀士人之役役于進取也。
亦名曰看忙。
獨不曰世有惑破智成所作巳辦者。
安坐而觀六道衆生之役役于輪回生死也。
非所謂看忙乎。
籲。
舉世在忙中。
誰為看忙者。
古人雲。
老僧自有安閑法。
此安閑法可易言哉。
雖然。
世人以閑看忙。
有務已心。
無憐彼心。
菩薩看忙。
起大慈悲心。
普覺群迷。
冀彼同得解脫。
則二心回異。
所以為凡聖小大之别。
無義味語 宗門答話。
有所謂無義味語者。
不可以道理會。
不可以思惟通故也。
後人以思惟心。
強說道理。
則愈說愈遠。
豈惟謬說。
直饒說得極是。
亦隻如鹦鹉學人語而巳。
圓悟老人曰。
汝但情識意解。
一切妄想都盡。
自然于這裡會去。
此先德巳驗之方。
斷非虛語。
吾輩所當深信。
而力行者也。
得悟人正宜往生淨土 或問某甲向修淨土。
有禅者曰。
但悟自佛即巳。
何必外求他佛。
而願往生。
此意如何。
予謂此實最上開示。
但執之亦能有誤。
請以喻明。
假使有人。
穎悟同于顔子。
而百裡千裡之外。
有聖如夫子者。
倡道于其間。
七十子三千賢。
相與周旋焉。
汝聞其名。
往而見之。
未必不更有長處。
而自恃穎悟。
拒不觐谒。
可乎。
雖然。
得悟不願往生。
敢保老兄未悟在。
何者。
天如有言。
汝但未悟。
若悟。
則汝淨土之生。
萬牛不能挽矣。
深矣哉言乎。
親師 古人心地未通。
不遠千裡。
求師訪道。
既得真師。
于是拗折柱杖。
高挂缽囊。
久久親近。
太上則阿難一生侍佛。
嗣後曆代諸賢。
其久參知識者。
未易悉舉。
隻如慈明老人下二尊宿。
一則楊岐。
輔佐終世。
一則清素。
執侍一十三年。
是以晨咨暮炙。
浃耳洽心。
終得其道。
以成大器。
而予出家時晚。
又色力羸弱。
氣不助志。
先師為度出家。
便相别去。
方外行腳。
所到之處。
或阻機會。
或羅病緣。
皆乍住而巳。
遂至今日。
白首無知。
抱愚守拙。
嗟乎。
予不能于杏壇泗水。
濟濟多士中。
作将命童子。
而乃于三家村裡。
充教讀師。
可勝歎哉。
千僧無一衲子 龍興靖公。
受知于雪峰大師。
峰記靖雲。
汝他日住持。
座下千僧。
無一衲子。
後靖應錢王之請。
住持龍興。
果衆千餘。
皆三藏誦習之徒而巳。
一如峰記。
昔馬大師得人之多。
其成十器者。
至八十八人。
靖去馬師。
年不甚遠。
而衲子之難得。
乃千中罕見其一。
況今時乎。
人間無十善。
則天類衰。
僧中無衲子。
則佛種斷。
近且不知衲子之謂何也。
法道伶仃。
如線欲絕。
悲夫。
生日 世人生日。
設宴會。
張音樂。
繪圖畫。
競辭賦。
以之為樂唐文皇獨不為。
可謂超越常情矣。
或曰。
是日也不為樂。
而誦經禮忏。
修諸福事則何如。
曰。
誠善矣。
欲報父母劬勞生育之恩及滅已躬平生所作之業。
于此宜盡心焉。
然末也非本也。
先德有言。
父母未生前。
誰是汝本來面目。
是日也。
有能不為樂。
而正念觀察未生前之面目者乎。
若于此廓爾洞明。
則不但報此身之父母。
而累劫之親恩無不報。
不但滅現生之業。
而多生之夙障罔弗滅矣。
罷人世之樂。
得涅槃之樂。
孝矣哉若人乎。
偉矣哉若人乎。
年少閉關 閉關之說。
古未有也。
後世乃有之。
所以養道。
非所以造道也。
且夫巳發菩提大心者。
猶尚航海梯山。
冒風霜于百郡。
不契随他一語者。
方且挑包頂笠。
踏雲水于千山。
八旬行腳。
老更驅馳。
九上三登。
不厭勤苦。
爾何人斯。
安坐一室。
人來參我。
我弗求人耶。
昔高峰坐死關于張公洞。
依岩架屋。
懸處虛空。
如鳥在巢。
人罕觏之者。
然大悟以後事耳。
如其圖安逸而緘封自便。
則斷乎不可。
僧畜僮仆 僧有畜僮仆。
供使令者。
夫出家人。
有弟子可服役。
奚以僮仆為。
或曰。
弟子為求道而來。
非執役人也。
噫。
夫之子适國也。
一則曰冉有仆。
一則曰樊遲禦。
淵明之赴友人召也。
一門生。
二子。
舁其籃輿。
後世圖而繪之。
以為高緻。
今出家為僧。
乃寵愛其弟子。
如富貴家兒。
而另以錢買僮仆。
供櫤負薪。
張傘執剌。
末法之弊。
一至是乎。
時光不可空過 世人耽著處。
不舍晝夜。
曰。
晝短苦夜長。
何不秉燭遊。
耽賞玩也。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一日須傾三百杯。
耽曲糱也。
野客吟殘半夜燈。
耽詩賦也。
長夏惟消一局棋。
耽博奕也。
古有明訓曰。
是日巳過。
命亦随減。
當勤精進。
如救頭然。
今出家兒。
耽曲糱者固少。
而前後三事。
或未免焉。
将好光陰蓦然空過。
豈不大可惜哉。
一蹉百蹉 古雲。
今生若不修。
一蹉是百蹉。
一之至百。
何蹉之多直至于是。
經言。
離惡道得人身難。
得人生逢佛法難。
然而逢念佛法門信受。
為尤難也。
如經所言。
蟻子自七佛以來。
未脫蟻身。
安知何日得人身。
又何日逢佛法。
又何日逢念佛法門而信受也。
何止百蹉。
蓋千蹉萬蹉。
而無窮也。
傷哉。
修福 古有偈。
修慧不修福。
羅漢應供薄。
修福不修慧。
象身挂璎珞。
有專執前之二句者。
終日營營。
惟勤募化。
曰吾造佛也。
吾建殿也。
吾齋僧也。
此雖悉是萬行之門。
而有二說。
一則。
因果不可不分明。
二則。
已事不可不先辦。
或曰。
果如子言。
則佛像湮沒。
誰其整之。
塔寺崩頹。
誰其立之。
僧餓于道路。
而不得食。
誰其濟之。
人人惟辦已事。
而三寶荒蕪矣。
曰不然。
但患一體三寶荒蕪耳。
世間三寶。
自佛法入中國以來。
造佛建殿齋僧者。
時時不休。
處處相望。
何煩子之私憂而過計也。
吾獨慨夫僧之營事者。
其瞞因昧果。
不懼罪福。
克減常住。
藏匿信施者。
無論矣。
即守分僧。
而未谙律學。
但知我不私用入巳則巳。
遂乃移東就西。
将甲補乙。
或那還急債。
或饋送俗家。
不知磚錢買瓦。
僧糧作堂。
枉受辛勤。
翻成惡報。
是則天堂未就。
地獄先成。
所謂無功而有禍者也。
中峰大師訓衆曰。
一心為本。
萬行可以次之。
則所謂已事先辦者也。
已事辦而作福事。
則所作自然當可矣。
至哉言乎。
為僧者。
當銘之肺腑可也。
大鑒大通 大鑒能禅師。
世稱南宗。
大通秀禅師。
世稱北宗。
然黃梅衣缽。
不付時時勤拂拭之大通。
而獨付本來無一物之大鑒。
何宗鏡錄謂大鑒止具一隻眼。
大通則雙眼圓明。
信如是。
何以不得衣缽。
夫曹溪親接黃梅。
遠承達摩。
又遠之承迦葉。
又遠之承釋迦。
乃永明傳道于天台韶國師。
而為此說者何也。
抑随時救弊之說也。
昔人言晉宋以來。
競以禅觀相高。
而不複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
故初祖西來。
至永明時。
又或以為一悟即了。
故宗鏡及萬善同歸等書。
力贊修持。
則似乎南宗專于頓悟。
而北宗頓悟漸修。
智行雙備。
故有隻眼雙眼之喻。
萬松老人獨奮筆曰。
此一隻眼。
是之謂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也。
是之謂把定乾坤眼也。
是之謂頂門金剛眼也。
倘新學輩諸淺見者。
執宗鏡所雲。
作實法會。
則大鑒止是空谛。
而大通方始是中道第一義谛。
可乎。
或曰。
曹溪六代傳衣。
舉世靡不知之。
而當是時。
何為惟見兩京法王。
二帝門師。
北宗大著于天下。
而不及曹溪者。
又何也。
曰。
曹溪既承印記。
秘其衣缽。
為獵人守網。
潛光匿彩。
至于一十八年大通之道盛行。
曹溪之名未顯也。
迨風幡之對而後道播萬世矣。
曹溪潛龍深淵。
不自炫耀。
大通見龍在田。
不自滿盈。
其言曰。
彼親傳吾師衣缽者也。
蓋善知識之相與以有成也。
如是。
詩偈。
勸修四料簡 作福不念佛。
福盡還沉淪。
念佛不作福。
入道多苦辛。
無福不念佛。
地獄鬼畜群。
念佛兼作福。
後證兩足尊。
示廣位 病從身生。
身從業生。
不造諸業。
禍消福增。
娑婆念佛。
極樂标名。
一心不亂。
上品位登。
因性靈示衆 聾啞癡僧。
名曰性靈。
世間好惡。
何足評論。
是非長短。
何必強分。
以此不說。
即杜禍門。
以此勿聽。
即塞謗門。
以此不疑。
成就信門。
人能學我。
萬禍無侵。
再或精進。
聖道可成。
僧大文求偈字無外号含空 萬象之中。
唯空為大。
空在我心。
眇如一芥。
大哉心乎。
誰與對待。
無對待故。
是以無外。
示大卓 有生必有死。
長短安足論。
今得圓僧相。
平生願巳滿。
當生大歡喜。
切勿懷憂惱。
萬緣俱放下。
但一心念佛。
注想極樂國。
上品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