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選語錄卷十三

關燈
其覆庇。

    而綿纩錦繡。

    以裹癰疽。

    隻益其毒。

    有過無功。

    不可不慎。

    三也。

    是則王臣護法。

    而僧壞法也。

    悲夫。

     頌古拈古(一) 或問。

    古人皆有頌古拈古。

    子獨無。

    何也。

    答曰。

    不敢也。

    古人大徹大悟之後。

    吐半偈。

    發片言。

    皆從真實心地。

    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

    不假思惟。

    不煩造作。

    今人能如是乎。

    國初尊宿。

    言公案有二等。

    如狗子佛性。

    萬法歸一之類。

    是一等。

    又有最後極則缣訛。

    謂之腦後一槌。

    極為難透。

    予于前狗子萬法。

    尚未能無疑。

    何況最後。

    故不敢恣其臆見。

    妄為拈頌也。

     頌古拈古(二) 或曰。

    子其謙乎。

    蓋能而示之以不能乎。

    曰。

    非謙也。

    是真語實語也。

    楞伽示宗說二通。

    而教多顯義。

    宗多密義。

    故又雲無義味語。

    予于教之深玄者。

    猶未能盡通也。

    而況于宗門中語乎。

    複次。

    宗門問答機緣。

    雖雲無義味語。

    然有猶存少分義路。

    可思議者。

    有絕無義路似無孔鐵槌。

    不可鑽剌者。

    有似太虛空。

    不可捉摸者。

    有似鐵蒺藜。

    不可咬嚼者。

    有似大火聚。

    不可近傍者。

    有似赫日輪。

    不可著眼者。

    有似砒霜鸩羽。

    不可沾唇者。

    安得妄議。

    略舉古人一二。

    世尊拈花。

    迦葉破顔微笑。

    我今巳能冥會佛心如迦葉否。

    客誦金剛。

    六祖即時契悟。

    我今巳能頓了深經如六祖否。

    臨濟見大愚。

    而曰黃檗佛法無多子。

    我今巳能實見得無多子否。

    趙州八十行腳。

    曰隻為心頭未悄然。

    我今巳能心頭悄然否。

    香岩擊竹有聲。

    而曰一擊忘所知。

    我今巳能忘所知否。

    靈雲見桃花。

    而曰直至如今更不疑。

    我今巳能的的到不疑之地否。

    高峰被雪岩問。

    正睡著無夢時主人。

    不能答。

    我今巳能答斯問否。

    又三年而于枕子落地處大悟。

    我今巳能有此大悟否。

    如此類者。

    不可勝舉。

    倘有一未明。

    其餘皆未必明。

    如兜率悅公之謂張無盡是也。

    非惟古人。

    即今人所作。

    亦不敢輕評其是非。

    而漫為之貶駁也。

    何也。

    人坐于堂上。

    方能辨堂下人曲直。

    又未曾系籍聖賢故也。

    嗟乎。

    錯答一轉語。

    堕野狐身百劫。

    笑明眼人答話。

    倒屙三十年。

    覆轍昭然。

    可弗慎諸。

     出家利益 古德雲。

    最勝兒。

    出家好。

    俗有恒言曰。

    一子出家。

    九族生天。

    此皆贊歎出家。

    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為利益也。

    豈曰不耕不織。

    而有自然衣食之為利益乎。

    豈曰不買宅不賃房。

    而有自然安居之為利益乎。

    豈曰王臣護法。

    信施恭敬。

    上不役于官。

    下不擾于民。

    而有自然清閑逸樂之為利益乎。

    古有偈曰。

    施主一粒米。

    大似須彌山。

    若然不了道。

    披毛戴角還。

    又曰。

    他日閻老子與你打算飯錢。

    看你将何抵對。

    此則出家。

    乃大患所伏。

    而況利益乎哉。

    所謂出家之利益者。

    以其破煩惱。

    斷無明。

    得無生忍。

    出生死苦。

    是則天上人間之最勝。

    而父母宗族被其澤也。

    不然。

    則雖富積千箱。

    貴師七帝。

    何利益之有。

    吾實大憂大懼。

    而并以告夫同業者。

     三難淨土 一人問釋迦如來。

    以足指按地。

    即成金色世界。

    佛具足如是神力。

    何不即變此娑婆。

    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之處。

    便成七寶莊嚴之極樂國。

    乃必令衆生驅馳于十萬億佛土之迢迢也。

    噫。

    佛不能度無緣。

    子知之乎。

    淨緣感淨土。

    衆生心不淨。

    雖有淨土。

    何由得生。

    喻如十善生天。

    即變地獄為天堂。

    而彼十惡衆生。

    如來垂金色臂牽之。

    彼終不能一登其阈也。

    是故刹那金色世界。

    佛攝神力。

    而依然娑婆矣。

    又一人問。

    經言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

    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斯言論事乎。

    論理乎。

    噫。

    經雲一稱南無佛。

    皆巳成佛道。

    又雲禮佛一拜。

    從其足跟至金剛際。

    一塵一轉輪王位。

    今正不必論其事之與理。

    但于至心二字上著倒。

    惟患心之不至。

    勿患罪之不滅。

    事如是。

    理亦如是。

    理如是。

    事亦如是。

    何足疑也。

    又一人問。

    有人一生精勤念佛。

    臨終一念退悔。

    遂不得生。

    有人一生積惡。

    臨終發人念佛。

    遂得往生。

    則善者。

    何為反受虧。

    而惡者。

    何為反得利也。

    噫。

    積惡而臨終正念者。

    千萬人中之一人耳。

    苟非宿世善根。

    臨終痛苦逼迫。

    昏迷瞀亂。

    何由而能發起正念乎。

    善人臨終退悔。

    亦千萬人中之一人耳。

    即有之。

    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

    非所謂精勤者。

    精則心無雜亂。

    勤則心無間歇。

    何由而生退悔乎。

    是則為惡者急宜修省。

    毋妄想臨終有此僥幸。

    真心求淨土者。

    但益自精勤。

    勿憂臨終之退悔也。

     世夢 古雲。

    處世若大夢。

    經雲。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雲若雲如者。

    不得巳而喻言之也。

    究極而言則真夢也。

    非喻也。

    人生自少而壯。

    自壯而老。

    自老而死。

    俄而入一胞胎也。

    俄而出一胞胎也。

    俄而又入又出之無窮巳也。

    而生不知來。

    死不知去。

    蒙蒙然。

    冥冥然。

    千生萬劫而不自知也。

    俄而沈地獄。

    俄而為鬼。

    為畜。

    為人。

    為天。

    升而沈。

    沈而升。

    惶惶然。

    忙忙然。

    千生萬劫而不自知也。

    非真夢乎。

    古詩雲。

    枕上片時春夢中。

    行盡江南數千裡。

    今被利名牽。

    往返于萬裡者。

    豈必枕上為然也。

    故知莊生夢蝴蠂。

    其未夢蝴蠂時。

    亦夢也。

    夫子夢周公。

    其未夢周公時。

    亦夢也。

    曠大劫來。

    無一時一刻而不在夢中也。

    破盡無明。

    朗然大覺。

    曰。

    天上天下惟吾獨尊。

    夫是之謂夢醒漢。

     一轉語 先德開示學人。

    謂我今亦不論你禅定智慧。

    神通辨才。

    隻要你下一轉語谛當。

    學人聞此。

    便晝夜學轉語。

    錯了也。

    既一轉語如是尊貴。

    如是奇特。

    則知定不是情識蔔度。

    見解依通。

    所可襲取。

    蓋從真實大徹大悟中。

    自然流出者也。

    如其向經教中。

    向古人問答機緣中。

    以聰明小智。

    摸仿穿鑿。

    取辨于口。

    非不語句尖新其實隔靴抓癢。

    直饒一刹那。

    下恒河沙數轉語。

    與自已有何交涉。

    今莫管轉語谛當不谛當。

    且抛向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之外。

    隻牢守本參。

    密密用心。

    時時不舍。

    但得悟徹時。

    豈愁無語。

    吾雖鈍根。

    不敢不勉。

     本身盧舍那 僧問古德。

    如何是本身盧舍那。

    答雲。

    與我過拂子來。

    俄而曰。

    置舊處。

    僧理前問。

    曰。

    古佛過去久矣。

    又雲。

    未了之人聽一言。

    隻這如今誰動口。

    後人由此以舉手動足。

    開口作聲。

    便為真佛。

    是則是是。

    而實不是。

    所謂認賊為子者也。

    遂将柏樹子。

    麻三斤。

    翠竹黃花。

    鳥銜猿抱等。

    一概認去。

    豈不誤哉。

    俱胝遇問即豎一指。

    魯祖見僧回身面壁。

    昔人道我若看見拗折指頭。

    予亦雲。

    待渠回身。

    揀胸踏倒。

     宗門語不可亂拟 古人大悟之後。

    橫說豎說。

    正說反說。

    顯說密說。

    一一契佛心印。

    皆真語實語。

    非莊生寓言比也。

    今人心未妙悟。

    而資性聰利。

    辭辨捷給者。

    窺看諸語錄中。

    問答機緣。

    便能摸仿。

    隻貴颠倒異常。

    可喜可愕以眩俗目。

    如當午三更。

    夜半日出。

    山頭起浪。

    海底生塵。

    種種無義味語。

    信口亂發。

    諸無識者。

    莫能校勘。

    同聲贊揚。

    彼人久假不歸。

    亦謂真得。

    甚至一棒打殺與狗子吃。

    者裡有祖師麼。

    喚來與我洗腳。

    此等處。

    亦複無忌憚。

    往往效颦。

    籲。

    妄談般若。

    罪在不原。

    可畏哉。

     看語錄須求古人心處 凡看古人語錄文字。

    不可專就一問一答。

    一拈一頌。

    機鋒峻利。

    語妙言奇處。

    以爽我心目。

    資我談柄。

    須窮究他因何到此大徹大悟田地。

    其中自叙下手工夫。

    刻苦用心處。

    遵而行之。

    所謂何不依他樣子修也。

    若但剽竊摸拟。

    直饒日久歲深。

    口滑舌便。

    俨然與古人亂真。

    亦隻是剪彩之花。

    畫紙之餅。

    成得甚麼邊事。

     古玩入吾手 今人于一彜一罂。

    一書一畫。

    其遠在上古者。

    出自名家者。

    平生歆慕而不能緻者。

    一旦得之。

    則大喜過望。

    忻然慰曰。

    此某某所遞互珍藏者。

    今幸入吾手矣。

    曾不思曠劫以來。

    無酬價之至寶。

    何時入吾手。

    況世玩在外。

    求未必獲。

    至寶在我。

    求則得之。

    亦弗思而巳矣。

     喜怒哀樂未發 予初入道。

    憶子思以喜怒哀樂未發為中。

    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已也。

    既而參諸楞嚴。

    則雲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夫見聞泯。

    覺知絕。

    似喜怒哀樂未發。

    而曰法塵分别者。

    何以。

    意根也。

    法塵也。

    根與塵對。

    順境感。

    而喜與樂發。

    逆境感。

    而怒與哀發。

    是意根分别法塵也。

    未發。

    則塵未交于外。

    根未起于内。

    寂然悄然。

    應是本體。

    不知向緣動境。

    今緣靜境。

    向緣法塵之粗分别也。

    今亦法塵之細分别也。

    皆影事也。

    非真實也。

    謂之幽閑。

    特幽勝顯。

    閑勝鬧耳。

    空劫以前自已。

    尚隔遠在。

    此處更當谛審精察。

    研之又研。

    窮之又窮。

    不可草草。

     急參急悟。

     放牛居士。

    古杭人餘氏子。

    參無門老人。

    得悟于宋淳祐中。

    其言曰。

    大聰明人。

    才聞此事。

    便以心意識領解。

    所以認影為真。

    到臘月三十日。

    眼光欲落時。

    向閻老子道。

    待我澄心攝念。

    卻與你去。

    斷不可也。

    須是急參急悟。

    放牛此語。

    可謂吃緊為人。

    若真實徹悟者。

    平日踏得牢牢固固。

    穩穩當當。

    不動幹戈。

    可以八面受敵。

    無常到來。

    安閑自如。

    不荒不忙。

    不怖不亂。

    何更待澄心攝念。

    勉強支吾耶。

    所謂急參急悟。

    吾輩當力圖之。

     厭喧求靜 有習靜者。

    獨居一室。

    稍有人聲。

    便以為礙。

    夫人聲可禁也。

    鴉鵲噪于庭。

    則如之何。

    鴉鵲可驅也。

    虎豹嘯于林。

    則如之何。

    虎豹猶可使獵人捕之也。

    風響水流。

    雷轟雨驟。

    則如之何。

    故曰愚人除境不除心。

    智者除心。

    不除境。

    欲除境而境卒不可除。

    則道終不可學矣。

    或曰。

    世尊不知五百車聲。

    蓋禅定中事。

    非凡夫所能。

    然則高鳳讀書。

    不知驟雨漂麥。

    當是時鳳所入何定。

    不咎志之不堅。

    而嫌境之不寂。

    亦謬矣哉。

     除日 古人以除日當死日。

    蓋一歲盡處。

    猶一生盡處。

    故黃檗垂示雲。

    預先若打不徹。

    臘月三十日到來。

    管取你熱鬧。

    然則正月初一。

    便理會除日事不為早。

    初生堕地時。

    便理會死日事不為早。

    那堪荏荏苒苒。

    悠悠揚揚。

    不覺少而壯。

    壯而老。

    老而死。

    況更有不及壯且老者。

    豈不重可哀哉。

    今晚歲除。

    應當惕然自誓。

    自要不可明年依舊蹉跎去也。

    雖然。

    此打徹二字。

    不可容易看過。

    不是通幾本經論。

    當得徹也。

    不是坐幾炷香。

    不動不搖。

    當得徹也。

    不是解幾則古德問答機緣。

    作幾句頌古拈古。

    當得徹也。

    不是酬對幾句口頭三昧滑溜。

    當得徹也。

    古人謂于此事。

    洞然如桶底驟脫。

    爽然如大夢得醒。

    更無纖毫疑處。

    然後可耳。

    嗟乎。

    敢不努力。

     念佛不礙參禅 古謂參禅不礙念佛。

    念佛不礙參禅。

    又雲。

    不許互相兼帶。

    然亦有禅兼淨土者。

    如圓照本。

    真歇了。

    永明壽。

    黃龍新。

    慈受深等諸師。

    皆禅門大宗匠。

    而留心淨土。

    不礙其禅。

    故知參禅人。

    雖念念究自本心。

    而不妨發願。

    願命終時。

    往生極樂。

    所以者何。

    參禅雖得個悟處。

    倘未能如諸佛。

    住常寂光。

    又未能如阿羅漢。

    不受後有。

    則盡此報身。

    必有生處。

    與其生人世。

    而親近明師。

    孰若生蓮花。

    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

    然則念佛。

    不惟不礙參禅。

    實有益于參禅也。

     心得 以耳聽受而得者。

    不如以目看讀而得之者。

    廣也。

    以目看讀而得者。

    不如以心悟明而得之者。

    極其廣也。

    以心為君。

    以目為臣。

    以耳為佐使。

    可也。

    用目當心。

    斯下矣。

    用耳當目。

    又下之下矣。

     世智當悟 智有二。

    有世間智。

    有出世間智。

    世智有二。

    一者。

    博學宏辭。

    長技遠略。

    但以多智多解而勝乎人者。

    是也。

    二者。

    明善惡。

    别邪正。

    行其所當行。

    而止其所當止者。

    是也。

    僅得其初。

    是謂狂智。

    當堕三塗。

    兼得其後。

    是謂正智。

    報在人天。

    何以故。

    德勝才。

    謂之君子。

    才勝德。

    謂之小人也。

    出世間智亦二。

    一者。

    善能分别如來正法四谛六度等。

    依而奉行者。

    是也。

    二者。

    破無明惑。

    如實了了。

    見自本心者。

    是也。

    僅得其初。

    是出世間智也。

    名為漸入。

    兼得其後。

    是出世間上上智也。

    乃名頓超。

    何以故。

    但得本莫愁末。

    得末者。

    未必得本也。

    今有乍得世智初分。

    便謂大徹大悟者。

    何謬昧之甚。

     靜之益 日間有事。

    或處分不定。

    睡去四五更起坐。

    是非可否。

    忽自了然。

    日間錯處。

    于此悉現。

    乃知爾來。

    不得明見心性。

    皆由忙亂。

    覆卻本體耳。

    古人雲。

    靜見真如性。

    又雲。

    性水澄清。

    心珠自現。

    豈虛語哉。

     佛經不可不讀 予少時。

    見前賢辟佛。

    主先入之言。

    作矮人之視。

    罔覺也。

    偶于戒壇經肆。

    請數卷經讀之。

    始大驚曰。

    不讀如是書。

    幾虛度一生矣。

    今人乃有自少而壯而老而死。

    不一過目者。

    可謂面寶山而不入者也。

    又一類。

    雖讀之。

    不過采其辭緻。

    以資談柄。

    助筆勢。

    自少而壯而老而死。

    不一究其理者。

    可謂入寶山而不取者也。

    又一類。

    雖讨論講演。

    亦不過訓字。

    诂文。

    争新競高。

    自少而壯而老而死。

    不一真修而實踐者。

    可謂取其寶。

    把玩之賞鑒之。

    懷之袖之。

    而複棄之者也。

    雖然。

    一染識田。

    終成道種。

    是故佛經。

    不可不讀。

     泰首座 或謂泰首座。

    刻香坐脫。

    九峰不許。

    以不會石霜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等語也。

    而紙衣道者。

    能去能來。

    将無會石霜意。

    而洞山亦不許者。

    何也。

    愚謂紙衣若果巳出息不涉衆緣。

    入息不居陰界。

    則去住自由。

    當與洞山作愚癡齋。

    把手共行。

    泰何可及。

    如或不然。

    未免是弄精魂漢。

    古人所謂鬼神活計者。

    是也。

    而泰公卻有真實定方。

    特其耽著靜境。

    不解轉身一句。

    二者。

    病則均也。

    然紙衣虛心。

    就洞山理會。

    而泰公奮然長往。

    自失大利。

    滿招損。

    謙受益。

    學禅者宜知之。

     心之精神是謂聖 孔叢子雲。

    心之精神。

    是謂聖。

    楊慈湖平生學問。

    以是為宗。

    其于良知何似。

    得無合佛說之真知欤。

    曰精神更淺于良知。

    均之水上波耳。

    惡得為真知乎哉。

    且精神二字。

    分言之則各有旨。

    合而成文。

    則精魂神識之謂也。

    昔人有言。

    無量劫來生死本。

    癡人認作本來人者。

    是也。

     僧習 末法僧。

    有習書。

    習詩。

    習尺牍語。

    而是三者。

    皆士大夫所有事。

    士大夫舍之不習而習禅。

    僧反習其所舍。

    而于巳分上一大事因緣。

    置之度外。

    何颠倒乃爾。

     宗門問答 古尊宿家相見。

    其問答機緣。

    或無義無味。

    或可驚可疑。

    或如罵如谑。

    而皆自真參實悟中來。

    莫不水乳投函蓋合。

    無一字一句浪施也。

    後人無知效颦。

    則口業不小。

    譬之二同邑人。

    千裡久别。

    忽然邂逅相對。

    作鄉語隐語諺語。

    傍人聽之。

    亦複無義無味。

    可驚可疑。

    如罵如谑。

    而實字字句句。

    皆衷曲之談。

    肝膈之要也。

    傍人固不知是何等語。

    而二人默契如水乳。

    如函蓋矣。

    今不如緘口結舌。

    但向本參上著力。

    隻愁不悟。

    不愁悟後無語。

     聞謗 經言。

    人之謗我也。

    出初一字時。

    後字未生。

    出後一字時。

    初字巳滅。

    是乃風氣鼓動。

    全無真實。

    若因此發嗔。

    則鵲噪鴉鳴皆應發嗔矣。

    其說甚妙。

    而或謂設彼作為謗詩。

    則一覽之下。

    字字具足。

    又永存不滅。

    将何法以破之。

    獨不思白者是紙。

    黑者是墨。

    何者是謗。

    況一字一字。

    皆篇韻湊合而成。

    然則置一部篇韻在案。

    是百千萬億謗書。

    無一時不現前也。

    何惑之甚也。

    雖然。

    此猶是對治法門。

    若知我空。

    誰受謗者。

     菩薩不現今時 竊怪今時造業者多。

    信道者寡。

    菩薩既度生無巳。

    何不分身示現。

    化誘群迷。

    且昔佛法東流。

    自漢魏以迄宋元善知識出世。

    若鱗次然。

    元季國初。

    猶見一二。

    近何寥寥無聞。

    如地藏願度盡衆生。

    觀音稱無刹不現。

    豈其忍遺未度之生。

    亦有不現之殺耶。

    久而思之。

    乃知菩薩随願度生。

    衆生無緣。

    則不能度。

    喻如月在天上。

    本無絕水之心。

    水自不清。

    月則不現。

    況今末法漸深。

    心垢彌甚。

    菩薩固時時度生。

    而生無受度之地。

    是則臨濁水而求明月。

    奚可得乎。

     曹溪不斷思想 有誦六祖偈雲。

    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生。

    菩提作麼長。

    揚揚自謂得旨。

    便拟縱心任身。

    一切無礙。

    坐中一居士斥之曰。

    大師此偈。

    藥卧龍。

    能斷思想之病也。

    爾未有是病。

    妄服是藥。

    是藥反成病。

    善哉言乎。

    今更為一喻。

    曹溪之不斷百思想。

    明鏡之不斷萬像也。

    今人之不斷百思想。

    素缣之不斷五采也。

    曹溪之對境心數起。

    空谷之遇呼而聲起也。

    今人之對境心數起。

    枯木之遇火而煙起也。

    不揣已而自附于先聖者。

    試閑處一思之。

     根原枝葉 末法人業經論。

    其所尚多在名繁相劇。

    而難為記持者。

    義幽理晦。

    而難為剖析者。

    文隐句澀。

    而難為銷會者。

    以是騁辨。

    博誇新奇。

    而衲僧腳跟下一大事因緣。

    置之罔聞。

    又甯知彼名相義理文句。

    皆從此中流出。

    是則攻枝葉而昧根原。

    永嘉所以浩歎也。

    故曰。

    但得本不愁末。

    隻恐時人于此信不及。

    放不下耳。

     種種法門 譬如王師讨伐。

    臨陣格鬥。

    以殺賊為全勝。

    而殺賊者或劍或槊。

    或槌或戟。

    乃至矢石種種随用。

    唯貴精于一技而巳。

    以例學人。

    則無明惑障。

    如彼賊人。

    種種法門。

    如劍槊等。

    破滅惑障。

    如獲全勝。

    是知無論殺具。

    但取殺賊。

    賊既殺巳。

    大事斯畢。

    所雲殺具。

    皆過河筏耳。

    不務其大。

    而沾沾焉謂劍能殺人。

    槊不能殺。

    豈理也哉。

    參禅者。

    譏念佛為著相。

    勵行者。

    呵修定為落空。

    亦猶是也。

    故經雲。

    歸元無二道。

    方便有多門。

    先德雲。

    如人涉遠。

    以到為期。

    不取途中。

    強分難易。

     生死根本 黃魯直曰。

    深求禅悅。

    照破生死之根。

    則憂畏淫怒。

    無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