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從第二十四經半盡第三十一經)

關燈
行法。

    八由證信等五根明利。

    九後得勝進為長善心。

    十是證不退。

    名為不動。

    願善決定為大願力。

    十一同佛證如。

    故得佛護。

    十二煩惱所知分别頓盡。

    為壞障山。

    十三具上諸德。

    堪與衆生為所依怙。

     第五平等光明藏者。

    二地已上。

    證如起行。

    為平等光。

    釋中。

    初總明。

    後一切所有下别顯。

    初有六度。

    即從二地至第六地。

    唯第二地。

    具初二度。

    故地經雲。

    遠離悭嫉破戒垢故。

    以未持戒檀未淨故。

    其住佛境界。

    即上攝佛善具足安忍。

    下四度度各一地。

    從得一切法差别光明下。

    皆第七地。

    文有七句。

    初句為總。

    方便增故。

    為差别光明。

    餘六句别。

    一雙明事理為無障[得-彳]眼。

    二方便涉事偏觀佛相。

    故彼經雲。

    八如來種種名色身。

    三得無生忍光明。

    為甚深法。

    四入多方便故能化生。

    五三業善功故見聞必喜。

    六具菩提分。

    為勤修差别。

    能證實際。

    為如實法門。

     第六生如來家藏者。

    以無生忍。

    契同法性。

    為生佛家。

    無性攝論雲。

    謂佛法界名如來家。

    於此證會。

    故名為生。

    此即通意。

    亦屬初地。

    細論生家。

    乃有多種。

    一者初住生菩提心家。

    二第四住生如來教家。

    三者初地生真如來。

    四第八地生無生忍家。

    五者佛地為究竟生佛家也。

    今即八地。

    釋中有十一句。

    初句為總。

    亦即淨忍分。

    後成滿下别。

    十句皆得勝行分中明深行勝。

    於中。

    初句又總。

    謂總下九句皆殊勝行門。

    以行位玄奧。

    故雲殊勝。

    餘九唯别。

    謂二願度增故。

    具諸佛願。

    三同無功用故善根純一。

    四得法身故與佛同體。

    五同無漏故名白淨法。

    上三即彼經不可知無差别。

    以同無漏。

    如麥在麥聚。

    不可知異。

    故同菩薩。

    亦同如來。

    皆是境分殊絕德耳。

    六安住普賢廣大功德。

    即正行廣大。

    故彼經雲。

    無量無邊。

    七入一切佛甚深三昧。

    即離障寂滅。

    故彼經雲。

    離諸喧诤。

    寂滅現前。

    喻於比丘入滅盡定。

    後三句即三輪化益。

    通明無漏行體甚深。

     第七佛力光明藏者。

    即八地勝進發起。

    勝後所有功行。

    由佛勸起。

    頓起衆行。

    名佛力光明。

    釋中十句。

    初總。

    餘别。

    光明遍照。

    屬上總句。

    以佛七勸。

    為佛智光之所照故。

    心不退轉下别。

    一念不退轉。

    二遊剎無動。

    三供佛無疲。

    此二皆起行速疾。

    然疾由二因。

    一者一身為無量身等故。

    二者無功用故。

    此二相資。

    故能不動遍遊普事無厭。

    如船入海無功而速。

    四如實了下。

    皆淨土分中事。

    謂於三世間。

    得自在故。

    初二器世間自在行。

    次二智正覺世間自在行。

    後三衆生世間自在行第八普遍智門藏者。

    第九地中具法師德。

    於三性等皆遍知故。

    釋中十五句。

    初總。

    餘别。

    總謂從第八地入於第九。

    故雲住童真位得菩薩儀。

    種種威儀。

    即具法師德。

    後一切功德具足圓滿下别。

    此一句即法師方便成就。

    已具無量智慧觀察。

    複習如來智慧等故。

    二即智成就。

    知化法故。

    及入行成就。

    知所化生心行等故。

    此二皆是微細觀察一切智門。

    三於一一門下。

    皆說成就。

    於中。

    初句口業成就。

    具無[得-彳]辯。

    於一一門說無邊故。

    餘皆法師自在成就。

    四三昧自在。

    随心頓演。

    五波羅蜜自在。

    随門能說。

    六受持自在。

    念念普至諸來來所。

    意在受持。

    七八皆於法自在故。

    事理交徹。

    七即事入理故。

    於差别境。

    入無差别定。

    八即理了事故。

    於無差境。

    入差别智。

    然理本寂寥。

    義順於定。

    事随相别。

    義順於智。

    故經互說。

    理實俱通。

    又前則事能顯理。

    後句依理成事。

    前則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後則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前則動不離寂。

    後則靜無遺照。

    九於無量無邊下。

    皆起說自在。

    謂九橫遍諸境能說自在。

    十豎於有無而得自在。

    故彼經雲。

    有形無形皆令說法。

    十一十二大小自在。

    故彼經雲。

    於一一毛端。

    有廣大衆會。

    皆能頓說。

    亦答難自在。

    知諸世間下三句。

    即自在之由。

    由假設故。

    何以假設。

    因緣生故。

    何謂因緣。

    皆心變故。

     第九法界變化藏者。

    以佛莊嚴而莊嚴故。

    名種種莊嚴。

    舊名普現莊嚴受生藏。

    釋中十句。

    初句嚴依。

    普随已下皆是嚴正并秘密智。

    初三句身秘密。

    成就種種方便下五句。

    皆意秘密。

    其第五句。

    兼乘非乘秘密。

    具足開演成菩提行口秘密。

    從行無障[得-彳]下三句。

    得菩薩行秘密。

    初二句因行。

    後一句同果。

    後随所應下二句。

    時非時秘密。

    謂善知化時。

    方能饒益。

     第十踐如來地受生藏者。

    約其自分即是菩薩。

    約其勝進即名為佛。

    故雲速疾踐如來地。

    釋中十句。

    初總。

    餘别。

    總謂已受職位。

    故得灌頂。

    同佛體性。

    正是等覺。

    所謂下别中多同十定十遍中事。

    恐繁不配。

     [△@○]第四善男子如是菩薩下。

    結歎勝益。

    文中二。

    先總示功能。

    以酬前問。

    後若諸菩薩下。

    别明修德。

    於中二。

    先明修行。

    後則能下成德。

    有十一句。

    初句總。

    後於一莊嚴下别。

    於中。

    一者嚴剎。

    以無嚴嚴故。

    又總攝三世所有莊嚴。

    嚴於一剎。

    一切佛剎皆如是故。

    二示現下調生不息。

    三諸佛法海下。

    現覺佛境。

    四現不思議下。

    示佛自在。

    五於諸衆生下。

    轉法益生。

    六普於十方下。

    常近諸佛。

    七無量法雲下。

    圓音演法。

    八住一切處下。

    遍修諸行。

    九以一切下。

    嚴菩提場。

    十随諸衆生心下。

    顯揚佛境。

     [○@△]第二重頌十偈。

    如次頌前十法。

    其第四句。

    皆結贊行名。

    名雖不同。

    影略皆具。

     [○@、]第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

    總結可知。

     △第二善男子我得下。

    立法名用。

    辨其現生。

    於中二。

    第一正明現生業用。

    第二辨現生之意。

     [○@△]前中二。

    先立名。

    後業用。

    今初。

    即指前立名。

    機感便現。

    無所擁[得-彳]。

    故名自在。

    受生解脫無量劫下。

    略明境界。

    義兼自現。

    二善财白言下。

    明其業用。

    於中。

    先問。

    後答。

    答中二。

    先明乘願受生即是自現。

    言受生海者。

    以深廣故。

    橫周法界處盡塵毛廣也。

    生即不生無生現生等深也。

    後經一百年下。

    如昔願睹。

    即是證見。

    名為業用。

    於中三。

    初标睹現生。

    二别顯生相。

    三結睹周遍。

    今初可知。

    第二善男子爾時下。

    别顯生相。

    於中二。

    先睹光瑞。

    後正睹誕生。

    前中三。

    初睹将生之瑞。

    次善男子時菩薩母下。

    睹佛母光明。

    後善男子時摩耶夫人下。

    睹将生神變。

    於中三。

    初結前生後。

    二征釋其相。

    三總結成益。

    今初。

    畢洛叉者。

    亦曰畢缽羅。

    此雲高顯。

    二何等下征釋。

    先征。

    後釋。

    釋中十者。

    一集衆息苦。

    二卷舒無[得-彳]。

    三毛現佛因。

    四現佛本事。

    五現行所依身。

    六偏現舍行。

    萬行首故。

    七現古佛園林。

    昔同今故。

    八現今佛宮殿。

    今同昔故。

    九出菩薩同類。

    大道同故。

    十地現蓮華。

    将承至聖故。

    後善男子我見下。

    結益。

    增愛敬故。

    二摩耶夫人下。

    正睹誕生。

    於中二。

    一明生相。

    二顯生意。

    今初。

    右脅生者。

    順理機故。

    文有四喻。

    以顯其相。

    釋通事理。

    約事釋者。

    一逈曜照徹故。

    二高顯邕容故。

    三威光赫弈故。

    四分明可觀故。

    約理釋者。

    一依法性空無依現故。

    二依涅盤山無心出故。

    三大慈雲中無住化故。

    四破諸衆生生死長夜無明暗故。

    二善男子菩薩是時下。

    明現生意。

    故天女雲。

    佛化所生。

    吾如彼生。

    舍利弗言。

    佛化所生。

    非沒生也。

    天曰衆生猶然無沒生也。

    此段經意與舊全别。

    今就本意。

    舊經就迹。

    明菩薩初生能了幻等。

    三善男子我當見佛下。

    結睹周遍廣大微細。

    橫豎無窮。

    皆睹見故。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白妙德下。

    辨現生意。

    上是經家出現生意。

    今是善财問答顯耳。

    此段舊經無。

    於中。

    先問。

    後林神告言下答。

    於中三。

    一總明。

    二别顯。

    三總結。

     [△@○]初中分二。

    先标。

    後征釋。

    今初示生四姓唯二。

    時多趨竟。

    現居剎利。

    時多憍慢。

    示生淨行。

    後何以下征釋。

    征意雲。

    何以要居二姓。

    釋雲。

    餘二劣故。

    此二能有三種因果。

    可調生故。

     [△@○]二雲何異熟下别顯。

    就文分二。

    先别明異熟因果。

    後合辨福智因果。

     [○@、]前中三。

    初明異熟。

    二辨異熟因。

    三明異熟果。

    此與瑜伽第三十六。

    文或小異。

    大旨全同。

    言異熟者。

    異時而熟。

    異因而熟。

    異類而熟。

    故名異熟。

    行能招此。

    名異熟因。

    於異熟上所有成益。

    名異熟果。

    就初異熟。

    文分三别。

    初列名。

    次釋相。

    後結示。

    今初。

    梵雲榮盛。

    瑜伽雲具足。

    今雲圓滿。

    皆一義耳。

    勇力圓滿。

    瑜伽梵本皆名大力。

    餘義皆同。

    次善男子雲何菩薩壽命圓滿下釋相中。

    經自征釋。

    文甚昭着。

    有難則解。

    其信言圓滿。

    初之二句。

    合回在後具下。

    諸德所有發言人信受故。

    後如是八法下。

    結示。

    二善男子菩薩雲何下。

    明異熟因。

    於中二。

    先正明因體。

    後辨增長。

    前中有征釋結。

    今初可知。

    次所謂下釋相。

    經中各先出因。

    後結屬果。

    亦顯可知。

    其信言因即離語四過。

    謂一不妄語。

    二不離間。

    三不惡口。

    四不绮語。

    其不變異。

    瑜伽名無不相應語。

    謂言不應理。

    皆绮語故。

    後如是菩薩修習八種下結。

    謂結因感果。

    信若影響。

    二善男子如是八種異熟之因下。

    辨能增長。

    文中亦三。

    謂标列及釋。

    今初。

    标有三節。

    義有兩重。

    一由三緣。

    令因增長。

    二由此因能感異熟。

    次雲何下列名。

    後若諸菩薩下釋相。

    然此三緣遍該八因。

    瑜伽三名。

    一心清淨。

    二加行清淨。

    三田清淨。

    初一則同。

    後二少異。

    彼釋第三田清淨雲。

    當知略說能正發起。

    如是加行。

    及正安住。

    此加行果。

    名田清淨。

    是則第二是加行方便。

    第三造行正行。

    七作意中第三。

    即是加行究竟果作意。

    謂正行為果。

    非是趣求究竟佛果。

    故梵本中。

    名受者清淨。

    釋雲。

    謂於彼中。

    種種作正成就故。

    及彼種種正作。

    果中建立。

    是名受者。

    清淨文扶。

    瑜伽但名受者。

    勝彼名田。

    正是受行修行者故。

    三善男子雲何菩薩異熟果耶下。

    明異熟果。

    有标釋結。

    今初。

    即異熟上所有成益。

    亦如四辯。

    是說法因。

    能令物喜。

    為說法果。

    次謂由下釋。

    一一段中。

    皆先舉異熟。

    次故字已下。

    顯其果相。

    後是為下。

    結名所屬。

    并顯可知。

    其信言果中。

    成就實語。

    其言大局。

    應言菩薩具信言故。

    又梵本瑜伽。

    二皆具舉愛語利行同事三攝。

    後如是名為下結。

    但合結雲。

    異熟之果。

    今加因字。

    總結前三重異熟。

     [○@、]第二雲何福智下。

    第二合明福智因果。

    然準瑜伽。

    亦有三重。

    謂一明福智。

    二辨種智因。

    三明福智果。

    今文為二。

    先辨福智。

    後合明因果。

    今初。

    六度之中。

    前三為福。

    後一為智。

    中二通福智。

    義甚分明。

    言蘊善巧等者。

    略有三義。

    一者了相。

    二者了性。

    三者了無[得-彳]。

    故名善巧。

    後是故菩薩下。

    即合辨因果。

    文似結勸。

    瑜伽福智。

    各有三因。

    一者於福於智。

    能得能住。

    能增長欲。

    二者於福於智。

    善能随順無違背緣。

    三者於福於智。

    先已串習。

    今文含有福智果者。

    論中不标。

    下結有四。

    一雲謂諸菩薩依止福故。

    雖複長時流轉生死。

    不為極苦之所損惱。

    二雲又随所欲。

    引攝衆生。

    為作義利。

    上二屬福。

    智亦有二。

    一雲依止智故。

    所攝受福。

    是正非邪。

    二雲又能起作種種無量善巧事業。

    乃至當證無上正等菩提。

    上二屬智。

    今文饒益衆生。

    即二作義利一切剎中。

    而為師首者。

    即長時流轉。

    橫豎影略耳。

    轉正法輪。

    即令福非邪。

    自調調他。

    即能起種種善巧事業。

     [△@○]第三菩薩成就如是種種下。

    總結上來三種因果。

    (下第二十七經)。

     △第三爾時善财童子白林神言下。

    辨法根原。

    先問。

    後答。

    答中。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有六。

    一古佛興世。

    二彼世界中下。

    顯昔父母。

    三善男子時喜光夫人下。

    攀樹誕生。

    四時有乳母下。

    觀佛得法。

    五善男子於意雲何下。

    結會古今。

    六善男子我從下。

    顯用周遍。

    後偈頌中。

    二十三頌分四。

    初一誡聽許說。

    次八偈半。

    明最初修證。

    次十二偈半。

    曆事增修。

    末後一偈。

    結歎無盡。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從此西南下。

    指示後友。

    言瞿波者。

    昔雲守護大地。

    太子儲備。

    守護國地。

    既為其妃。

    住主得名。

    表十地既圓無不護故。

    法喜已滿。

    寄之昔妃。

    親能得佛。

    是故住在生佛之城。

     第六爾時善财下禮辭。

     ●第十釋女瞿波。

    法雲地善友。

    謂大法智雲。

    含衆德水。

    蔽如空粗重充滿法身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依前修證。

    後漸次下。

    趣求後友。

    於中二。

    先趣求詣處。

    後其中有一下。

    先遇伴友。

    於中三。

    初伴友迎贊。

    二善财印述。

    三申敬增深。

    初中四。

    一贊二行究竟。

    二我觀仁者於甚深下。

    贊深行得果。

    三我觀仁者勇猛下。

    贊精進得法。

    四何以故下。

    以理釋成。

    二時善财童子下。

    善财印求。

    於中二。

    先印所說。

    後聖者我願下。

    自求所作。

    於中二。

    先明四等攝生。

    後明萬行益物。

    前中四。

    一法說具起慈悲。

    二聖者譬如下喻明。

    略喻於悲。

    三菩薩下。

    法合兼明。

    於喜下釋舍。

    四等具矣。

    四何以故下征釋。

    先征。

    意雲。

    衆生受苦。

    何涉菩薩。

    後釋中二。

    先總明。

    謂本不自為。

    為物發心。

    故見生苦。

    過自身苦。

    後亦不為貪下别顯。

    於中二。

    先明不自為。

    即是舍義。

    後菩薩但見下。

    一向為他。

    亦令衆生皆具四等。

    二聖者菩薩如是於諸衆生大悲深厚下。

    萬行益物。

    於中亦二。

    先結前生後。

    由慈悲故萬行皆成。

    後猶如父母下。

    廣以喻顯益物之相。

    此下兩紙四行。

    舊經所無。

    於中三。

    一标舉章門。

    二次第牒釋。

    三結行功能。

    今初。

    有十一章。

    末句雲能生種種圓滿利益。

    此句意含下船師等皆自此出。

    二雲何菩薩猶如父母下。

    次第牒釋。

    準梵本中。

    二十九喻。

    皆征雲何。

    今文分二。

    先且牒釋前十一喻。

    後船師等。

    即釋種種利益之言。

    今初。

    即為十一。

    初釋父母。

    二釋乳母。

    三釋大地。

    曲有十義。

    四釋大水。

    五火。

    六風。

    七空。

    八月。

    九日。

    十海。

    十一同生天。

    文皆顯着。

    二又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諸衆生為大船師下。

    釋上圓滿利益。

    以前标中不标列名。

    是故譯人取舊經勢。

    别為起盡。

    三聖者菩薩如是修諸行時下。

    結行功能。

    第三爾時無憂德下。

    申敬增深。

    於中三。

    初申供。

    二偈贊。

    三随逐。

    今初。

    兼顯贊供之意。

    由聞法故。

    二偈中四。

    初三贊大悲下化行。

    次二事友無求行。

    次四大智無着行。

    後一總結無餘。

    三爾時下。

    随逐。

    愛重情深故。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入普現下。

    見敬谘問。

    於中三。

    初見。

    次敬。

    後問。

    今初。

    初見依。

    次見在堂内下見正。

    後八萬下見伴。

    從廣贊伴德。

    顯主德難思。

    此中所贊。

    意顯同行。

    於中。

    一種姓同。

    後悉於下。

    修行同。

    於中。

    初句總。

    後布施下别。

    若悲若智等。

    無不皆同。

    二爾時善财下設敬。

    三作如是言下谘問。

    於中二。

    先自陳發心。

    後而未知下正問。

    有十四句。

    皆悲智逆順權實寂用無[得-彳]之行。

    攝為七對。

    一過凡越小對。

    二離果超因對。

    三現生示色對。

    四極相窮說對。

    五下化上供對。

    六了幻證空對。

    七無着無行對。

     第三時彼釋女下。

    示己法界。

    於中三。

    初總答所問。

    二别示所得。

    三問答根原。

     △初中二。

    先贊問許說。

    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正說。

    於中。

    先長行分二。

    先總明十法。

    後廣一例餘。

    今初。

    依此十行。

    則照重重無盡法界。

    故雲因陀羅網普智光幢。

    有标釋結。

    義見偈文。

    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

    廣一例餘。

    謂但廣第一事善友行。

    例餘九行。

    一一皆十。

    則無盡矣。

    其标複以合雲應以。

    後偈頌中。

    有十二偈分二。

    前十如次頌前十行。

    各上三句顯其行相。

    以第四句美德立名。

    然長行十行。

    通名帝網普智光幢。

    今頌初二取其總名。

    後之八行各别立稱。

    則顯十名皆通十行。

    重重無盡。

    方得總名帝網之行。

    以偈對前。

    長行自顯。

    後二偈顯行成益。

    可知。

     △第二爾時瞿波說此偈已下。

    别示所得。

    於中二。

    先示名體。

    後問答境界。

    今初。

    一切菩薩人也。

    三昧境界海者法也。

    即普賢三昧分齊境界深廣如海故。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