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從第二十四經半盡第三十一經)
關燈
小
中
大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八(從第二十四經半盡第三十一經)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有七善知識。
第一守護一切衆生大願精進力光明主夜神。
第二妙德圓滿主林神。
第三釋迦女瞿波。
第四摩耶夫人。
第五天主光天女。
第六遍友長者。
第七善知衆藝童子)。
●第八守護一切衆生大願精進力光明夜神。
不動地善友。
謂無分别智。
任運相續。
相用煩惱。
不能□□。
□度偏增。
是大願力無功用風。
任運吹進。
名精進力。
無生正智常現在前。
故曰光明。
能以一身。
而為多身。
遍應一切。
方能守護一切衆生。
第一依教趣求中。
略無念前。
亦表得無功用無念慮故。
第二見彼夜神下。
見敬谘問。
然亦含二意。
一約所見。
即密示法界。
善财發起同善友心。
已為得益。
雖有此意。
今為順文。
且當第二。
文分為三。
初見勝用。
二設敬證入。
三谘問法要。
△今初分二。
先總見所依。
後現一切日月星宿下。
别顯身相。
有二十五身。
古德雲。
此中分三。
初十應機攝化身。
次現一切佛所下六身。
是應法成行身。
餘是離障契理身。
然多随内德。
顯身差别。
見身了心。
△二時善财童子見彼下。
設敬證入。
於中四。
一設敬陳禮。
二發增勝心。
三深證懸同。
四以偈慶贊。
今初可知。
二於善□□下。
發增勝心。
有标征釋。
可知。
三發是心已下。
深證懸同。
於中三。
初标。
次釋。
後結。
今初。
由前起同己等心。
故得善友念等同行。
通相而論。
同有五義。
一所行無二。
與善友同。
二自他無二。
與一切菩薩同。
三人法無二。
與一切法界同。
四因果無二。
與一切諸佛同。
五染淨無二。
與一切衆生同。
顯文是初然由得三故。
中同初二。
上同諸佛。
下同衆生。
良以八地證無生理。
自他相作皆無[得-彳]故。
偏此明同。
故下列中。
有同無生忍。
二所謂下列釋。
有八十八同。
各有标釋。
文相自顯。
三時善财童子普遍觀察下總結。
第四得是行已心轉清淨下。
以偈慶贊。
先偈意。
後偈詞。
十一偈分二。
先十偈。
頌發增勝心。
次第頌前十句。
後一偈頌前深證。
□□前半正頌。
後半荷恩深重。
舊經阙第七偈。
今文具足。
△第三爾時善财說偈贊已下。
谘問法要。
於中。
先牒前所睹。
後願為我下。
正陳所問。
然其所睹。
仰解脫境。
故不問言境界雲何。
文有三問。
一問名。
二問發心久近。
三問成佛遠近。
梵本有四。
謂三問修行。
四問成佛。
故下牒問及下答中。
皆有修行。
第三夜神告言下。
授己法界。
前即嘿授。
今方言授。
於中二。
先答名問。
後答發心及修行問。
不答第四成菩提者。
有二義故。
一顯悲深如伊舍說。
二顯久遠已成正覺示居因位。
故下所救。
即賢劫千佛。
尚已久成。
況能救耶。
[○@△]前中二。
先标名。
後顯用。
今初。
謂現身廣化。
令生諸善。
究竟得佛。
故名為根。
後我以得此下。
顯其業用。
前雖問名。
名必召實。
故說其用以酬其名。
又善财謂言。
齊己所見。
今答所現。
皆稱理用。
用而無涯。
動寂無二。
於中三。
初明内契事理。
二明大用無涯。
三明總結深廣。
又初知無色。
以色即空故。
二明現色。
以空即色故。
後明無色現色。
所為不[得-彳]悲故。
▲今初。
由了法界無定實色。
舉體即空。
而非斷空。
空中無色不[得-彳]色故。
存亡隐顯皆自在故。
方能随樂。
現種種色。
故先明之。
於中。
先明證實離相。
後雙了性相。
今初。
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
此句總明。
雲何平等。
次雲入於諸法真實之性故。
謂實性之中。
無差别相。
無種種相。
無無量相。
萬法一如。
何有不等。
此真實性。
依何而立。
是故次明證無依法。
謂不依於色。
不依於空。
若萬法依空。
空無所依。
今萬法依真。
真無所依。
即無依印法門故。
舍離世間種種差别等。
斯則性尚不立。
何有於相。
亦不依空立色。
不依色立空。
亦無異無不異。
無即無不即。
斯見亦絕。
強名内證。
後悉知諸法色相差别下。
雙了性相。
初明了相。
空即色故。
後亦能了達青黃赤白性皆不實無有差别者。
此明了性。
色即空故。
又上句色中無空。
下句空中無色。
上句色能害空。
下句空能害色。
又上句空能顯色。
下句色能顯空。
無障無[得-彳]。
▲二而恒下。
大用無涯。
於中三。
初牒前起後。
次别顯。
後總結。
今初。
由上空不[得-彳]色故能現色。
又若以色為色。
不能現色。
今即色非色。
故無不現。
又即空之色。
方為妙色。
故蹑上明色空不二。
成上真空不二而二。
現斯妙色。
色空融即。
為真法界。
緣起無盡。
即一現多。
次所謂下。
别顯不同。
略顯百身以表無盡。
諸經論中。
皆說八地當色自在。
十身相作。
能以一身。
為無量身。
修菩薩行。
故此廣辨。
其間義旨。
可意消息。
經文浩博不可繁舉。
後念念中下總結。
▲三令諸衆生或見色身下。
總結深廣。
於中五。
一結所作業用。
二善男子當知此由下。
結能現所因。
三善男子我入此解脫下。
結寂用無[得-彳]。
四於一一身下。
結成深廣。
五随諸衆生下。
結成本意。
為衆生故。
(下第二十五經)。
[○@△]第二爾時夜神告善财言下。
答發心久近。
於中四。
初牒問許說。
二歎法甚深。
三許承力說。
四正答所問。
[△@○]今初。
既牒修行故知前問。
[△@○]二善男子菩薩智輪下。
歎法甚深。
於中二。
先法說。
後喻明。
前中亦二。
先正明。
後征釋。
今初。
初二句标體離過。
謂無障[得-彳]智。
圓滿無缺。
故稱為輪。
體離分别。
無分别智所知境故。
後不可以下。
遮過顯德。
以妄相心知真智境。
其猶方鑿。
豈有圓枘。
無長無短。
正明劫時。
時必依剎。
故有染淨及與廣狹。
言多少者。
辨劫之數。
後何以下。
征釋。
征雲。
何以不可顯示。
釋雲。
體用甚深故。
三句約體。
本性約理。
是故前雲圓滿寂靜。
離分别者。
約智顯深。
是故前雲離一切分别地界。
言分别網者。
起心分别。
一切法邪交絡而生。
網羅真性。
不得顯現。
故上經雲。
永斷分别根。
是故說名佛。
起一切障[得-彳]山者。
約斷顯深。
離二障故。
事理無[得-彳]故。
随所應下一句。
約用顯深。
用随物宜。
廣可可說。
欲長則長。
顯法根深。
欲短便短。
明法超勝。
故長短相。
不可為實。
況即體之用。
深廣難思故。
問時久近。
答以智輪。
若久若近。
皆是智輪。
即體用故。
二善男子譬如下喻顯。
總有五喻。
各有法合。
一皎日随時喻。
謂日體恒明。
映山出沒。
智無三世。
機映有殊。
故淨名雲。
但以世俗文字數故。
說有三世。
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兜率偈雲。
衆生妄分别。
某日佛成道。
諸佛得菩提。
實不計於日。
二日輪現影喻。
謂白日無來。
随時隐顯。
智輪常寂。
機見短長。
先喻。
後合。
合中。
先正合。
後征釋。
前中。
與喻影略。
出諸有海。
前喻所無。
前喻合雲出於大海。
住佛實法下合住閻浮空。
但為化度下合其影悉現至莫不自見。
實不生死下合而彼日輪不來至此。
亦無染下前喻所無。
義含有耳。
後何以下征釋。
征雲。
既随機化度。
則了達衆生。
何以前言無有分别。
釋意雲。
内無颠倒。
善了性空。
乘願化生。
化即無化故。
言離心想見等者。
即是三倒。
亦含四倒。
瑜伽第八。
想倒者。
謂於無常等。
起常等妄想分别。
見倒者。
謂即於彼妄想所分别中。
忍可欲樂。
建立執着。
心倒者。
謂即於彼所執着中。
貪等煩惱。
翻背正信。
立以倒名。
菩薩寂照。
名究竟離。
諸宗異說。
可略言之。
三虛舟運物喻。
喻菩薩無住攝生。
先喻。
後合。
合中。
以波羅蜜合船。
以生死合此岸。
以涅盤合彼岸。
而中流亦雲生死者。
發心之後。
得佛之前。
十聖三賢并居二死。
故以生死。
用合中流。
有雲煩惱為中流者。
約因未斷。
有以聖賢為中流者。
約未度人。
今雲生死。
約就果說。
然有大智故不住生死。
有大悲故不住涅盤。
由俱不住。
方能運載。
若随住一。
無以度人。
然俱不住。
方能俱住。
此中正取不住之義。
以合不住二岸中流。
方能運物。
經雲不厭。
乃是住義。
又與下句不取涅盤。
為一義耳。
改厭為住。
義方顯耳。
四太虛無[得-彳]喻。
喻菩薩無功益物。
五幻無真實喻。
喻即用而寂。
以斯法喻。
映照前後。
諸友引昔。
例此皆深。
[△@○]第三善男子菩薩智慧雖後下。
結承力說。
兼彰說意。
[△@○]第四善男子乃往古世下。
正答所問。
先長行。
後偈頌。
[△@⊙]前中分二。
先答發心久近。
後答修行淨治。
[○@、]前中。
雖答發心。
兼明得法。
於中亦二。
先總标剎劫佛數。
後其最初佛下。
明遇初佛發心得法。
於中又二。
第一正明本事。
第二結會古今。
[△@、]前中三。
初古佛興世。
二是時國王下。
先王治化。
囹圄即周之獄名。
三王有太子下。
夜神修因。
於中有十。
一悲救罪人。
即正答發心之始。
榜者捶擊也。
膑謂刖足之流。
二時王即集下。
臣議非理。
三時彼太子聞是語已下。
請代囚命。
四時諸大臣聞是語已下。
臣執令誅。
祚者位也。
易雲聖人之大寶曰位。
五王後聞之下。
王後哀祈。
六王即回意下。
王奪子志。
七爾時太子為欲下。
太子确救。
八爾時王後下。
母請修因。
九時都城北下。
正設施場。
十經半月下。
如來親救。
於中四。
一就戮時臨。
二時法輪大聲下。
如來降德。
三爾時太子下。
敬申禮請。
初遙觀。
後正請。
四以佛神力下。
如來受請。
於中四。
一受請就座。
二太子贊德。
三佛為說經。
四當機獲益。
▲初文可知。
▲二爾時能勝性下。
太子贊德。
此段舊經所無。
於中二。
先贊儀意。
二正說偈贊。
有二十偈。
大分為三。
初一偈标贊。
次十三偈正贊。
三有六偈結贊。
今初。
據此當時更有多贊。
略不引耳。
二正贊中二。
先二偈當相顯德。
前偈外德。
後偈内德。
餘十一偈。
對他顯勝。
於中。
前九偈。
各前三句舉劣。
後句顯勝。
就三句中。
皆上二句顯彼之德。
後之一句彰彼之過。
其第十十一兩偈。
前偈并舉四類之過。
謂邪天愛欲等。
次一行彰佛之德。
後一行明諸衆生不知佛德沉沒苦海。
其中外道。
與今佛世名等多同。
不妨昔時亦有此類。
邪正對起。
萬古攸同。
其間師宗。
廣如别說。
三有六偈結贊中三。
初四偈彰其贊意。
意雲。
非有愛恚。
具德應贊耳。
次一偈結贊無盡。
百川歸海。
未益海深。
人天共贊。
未增佛德。
後一偈回向立願。
▲三爾時法輪大聲下。
佛為說經。
普照圓滿因者。
此有二意。
一近随現事。
善惡各自有因。
罪人惡因所招。
太子善因當滿。
二者總取大意。
普照者能證智也。
圓滿者所證理果也。
因者能證行也。
圓萬行因。
成菩提智。
證深法界。
舉一全收。
即華嚴之類也。
▲四時彼會中下。
當機獲益。
於中二。
先通益衆會。
後能勝性下。
别益太子。
此中所得。
即向自陳所得法門。
明知上來雖問發心。
義兼得法。
[△@、]第二善男子爾時太子下。
結會古今。
於中二。
先結會人。
後結得法。
前中分五。
一結自身正酬發心之問。
二善男子於意雲何下。
結大臣。
三善男子彼諸罪人下。
結獄囚。
既以千佛。
為願所救。
非唯顯於夜神道深悲濟益廣。
亦顯一切無有極惡不可成佛。
若能發心。
則闡提人非闡提也。
獎諸後學。
知法玄妙。
若遇菩薩。
必不空矣。
四爾時百萬下。
結當時會衆。
五時勝光王下。
結其王屬。
薩遮有也。
尼乾不系也。
裸形自餓。
不系衣食故。
二善男子我於爾時下。
明結會得法。
皆言百億者。
義當彼時已得四地。
[○@、]第二善男子我於爾時命終之後下。
答修行淨治。
於中四。
初即於妙光劫中修行。
二於日光劫中修行。
三於妙蓮華劫中修行。
四總結時處周遍。
今初。
先略列八佛。
後結一萬。
二次複有劫下。
明日光劫中修行值十萬佛。
三善男子此世界中下。
明妙蓮華劫中修行值六十億佛。
此段舊經所無。
四如於此妙蓮華下。
總結時處修行得法。
以前三劫皆是寶光一剎中故。
今明處遍一切時經剎海塵數劫中皆悉修行。
故下結雲如是一切諸如來所皆悉修習此解脫門。
明知是答修行問也。
[△@⊙]第二爾時守護下偈頌。
三十四偈分二。
初一頌承力許說。
餘頌正說。
於中二。
先十四偈。
頌前發心。
後十九偈。
頌修行淨治。
前中分三。
初二偈頌古佛興世。
次一偈半。
頌先王治化。
餘十偈半。
頌夜神修因。
二頌修行淨治中四。
初三明修行。
二有一偈明得法。
三有二偈多劫修治。
四有十三偈功成妙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此閻浮提下。
指示後友。
岚毗尼者。
此雲樂勝圓光。
昔有天女。
下生此處。
因以為名。
表九地總持光明普照故。
友名妙威德圓滿愛敬者。
善慧無缺。
無不制故。
稱物機故。
然此園。
在迦毗羅城東二十裡。
是摩耶夫人生佛之所。
又從九地當得受職。
是故令問生如來家。
第六時善财下。
禮辭。
(下第二十六經)。
●第九妙德圓滿愛敬主林神。
善慧地善友。
謂成就微妙四無[得-彳]辯。
能遍十方。
善說法故。
義如前說。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思修前法。
後趣求後友。
前中亦二。
先念前體用。
後善财如是下。
修治證入。
後漸次下趣後。
第二見在下。
見敬谘問。
第三時彼林神下。
授己法界。
於中三。
一顯法義理明從法生。
二彰法名用。
辨其現生。
三辨法根原。
成斯二生。
△初中二。
先别明。
後總結。
[○@、]前中。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中四。
一标數歎勝。
二征數列名。
三依名釋義。
四結歎勝益。
[△@○]今初。
先标數。
若諸下歎勝。
於中。
生如來家。
是總正酬其問。
念念下别。
别中。
初句增善。
不休不懈下離過。
一切智體下成德。
成德中。
先成因行。
後疾入一切下。
得果體用。
[△@○]第二何等為十下。
征數列名。
釋此十名。
有橫有豎。
豎通六位。
一當十信。
二即十住。
三通行向。
四是初地。
五從二地至於七地。
以是功用最後邊故。
六七皆八地。
六即自分。
七即勝進。
得勸之後。
八即九地。
九當十地。
十即等覺。
入如來地。
然依行布。
豎配定然。
二依圓融橫通諸位。
故上文雲。
成就此法。
生如來家。
下結雲。
修行此法。
成就衆德。
即橫意也。
若定具十。
方得生家。
何以文中第二第六皆有生家。
第一即雲初發心時。
第十複言於三世佛已受灌頂。
淺深初後。
其義曆然。
故知須豎。
約證分異。
不為豎釋。
實枉經文。
上言橫者。
約修觀解。
橫豎無[得-彳]。
是此法門。
[△@○]第三善男子雲何名下。
征名釋義。
文各有三。
謂征釋結。
文處可知。
今初供養佛藏中。
言初發心時者。
即十信發心。
故賢首品雲。
常欲利樂諸衆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
證菩提故而發心。
以供養為總故立為名。
嚴土受授。
皆正行供養故。
今文雲積集功德。
第二發菩提心藏者。
即十住發心。
釋有十心。
皆菩提心相。
具有大悲大智願等。
結有佛剎極微塵數菩提功德。
即是心相。
廣如德生慈氏處說。
其生如來家。
是生十住菩提心家。
第三觀諸法門藏者。
謂既已發心。
當修勝觀。
釋中十句。
初二句标。
上句标行。
下句标向。
行相資故合為一。
後於諸威儀下。
别明皆通行向。
十行行此。
十向回此以向三處。
第四淨心藏中。
契理斷障。
名深淨心。
即淨心地。
釋中有十四句。
初總。
餘别。
别中。
一得佛菩提光明遍照者。
明心菩提。
故雲光明。
二證理無着。
為入方便海。
三得證不退。
名如金剛。
四大悲為首。
能攝衆生。
五舍異生性。
為超有趣。
六分身百剎等為成就神變。
七成十大願起信慈悲十種
第一守護一切衆生大願精進力光明主夜神。
第二妙德圓滿主林神。
第三釋迦女瞿波。
第四摩耶夫人。
第五天主光天女。
第六遍友長者。
第七善知衆藝童子)。
●第八守護一切衆生大願精進力光明夜神。
不動地善友。
謂無分别智。
任運相續。
相用煩惱。
不能□□。
□度偏增。
是大願力無功用風。
任運吹進。
名精進力。
無生正智常現在前。
故曰光明。
能以一身。
而為多身。
遍應一切。
方能守護一切衆生。
第一依教趣求中。
略無念前。
亦表得無功用無念慮故。
第二見彼夜神下。
見敬谘問。
然亦含二意。
一約所見。
即密示法界。
善财發起同善友心。
已為得益。
雖有此意。
今為順文。
且當第二。
文分為三。
初見勝用。
二設敬證入。
三谘問法要。
△今初分二。
先總見所依。
後現一切日月星宿下。
别顯身相。
有二十五身。
古德雲。
此中分三。
初十應機攝化身。
次現一切佛所下六身。
是應法成行身。
餘是離障契理身。
然多随内德。
顯身差别。
見身了心。
△二時善财童子見彼下。
設敬證入。
於中四。
一設敬陳禮。
二發增勝心。
三深證懸同。
四以偈慶贊。
今初可知。
二於善□□下。
發增勝心。
有标征釋。
可知。
三發是心已下。
深證懸同。
於中三。
初标。
次釋。
後結。
今初。
由前起同己等心。
故得善友念等同行。
通相而論。
同有五義。
一所行無二。
與善友同。
二自他無二。
與一切菩薩同。
三人法無二。
與一切法界同。
四因果無二。
與一切諸佛同。
五染淨無二。
與一切衆生同。
顯文是初然由得三故。
中同初二。
上同諸佛。
下同衆生。
良以八地證無生理。
自他相作皆無[得-彳]故。
偏此明同。
故下列中。
有同無生忍。
二所謂下列釋。
有八十八同。
各有标釋。
文相自顯。
三時善财童子普遍觀察下總結。
第四得是行已心轉清淨下。
以偈慶贊。
先偈意。
後偈詞。
十一偈分二。
先十偈。
頌發增勝心。
次第頌前十句。
後一偈頌前深證。
□□前半正頌。
後半荷恩深重。
舊經阙第七偈。
今文具足。
△第三爾時善财說偈贊已下。
谘問法要。
於中。
先牒前所睹。
後願為我下。
正陳所問。
然其所睹。
仰解脫境。
故不問言境界雲何。
文有三問。
一問名。
二問發心久近。
三問成佛遠近。
梵本有四。
謂三問修行。
四問成佛。
故下牒問及下答中。
皆有修行。
第三夜神告言下。
授己法界。
前即嘿授。
今方言授。
於中二。
先答名問。
後答發心及修行問。
不答第四成菩提者。
有二義故。
一顯悲深如伊舍說。
二顯久遠已成正覺示居因位。
故下所救。
即賢劫千佛。
尚已久成。
況能救耶。
[○@△]前中二。
先标名。
後顯用。
今初。
謂現身廣化。
令生諸善。
究竟得佛。
故名為根。
後我以得此下。
顯其業用。
前雖問名。
名必召實。
故說其用以酬其名。
又善财謂言。
齊己所見。
今答所現。
皆稱理用。
用而無涯。
動寂無二。
於中三。
初明内契事理。
二明大用無涯。
三明總結深廣。
又初知無色。
以色即空故。
二明現色。
以空即色故。
後明無色現色。
所為不[得-彳]悲故。
▲今初。
由了法界無定實色。
舉體即空。
而非斷空。
空中無色不[得-彳]色故。
存亡隐顯皆自在故。
方能随樂。
現種種色。
故先明之。
於中。
先明證實離相。
後雙了性相。
今初。
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
此句總明。
雲何平等。
次雲入於諸法真實之性故。
謂實性之中。
無差别相。
無種種相。
無無量相。
萬法一如。
何有不等。
此真實性。
依何而立。
是故次明證無依法。
謂不依於色。
不依於空。
若萬法依空。
空無所依。
今萬法依真。
真無所依。
即無依印法門故。
舍離世間種種差别等。
斯則性尚不立。
何有於相。
亦不依空立色。
不依色立空。
亦無異無不異。
無即無不即。
斯見亦絕。
強名内證。
後悉知諸法色相差别下。
雙了性相。
初明了相。
空即色故。
後亦能了達青黃赤白性皆不實無有差别者。
此明了性。
色即空故。
又上句色中無空。
下句空中無色。
上句色能害空。
下句空能害色。
又上句空能顯色。
下句色能顯空。
無障無[得-彳]。
▲二而恒下。
大用無涯。
於中三。
初牒前起後。
次别顯。
後總結。
今初。
由上空不[得-彳]色故能現色。
又若以色為色。
不能現色。
今即色非色。
故無不現。
又即空之色。
方為妙色。
故蹑上明色空不二。
成上真空不二而二。
現斯妙色。
色空融即。
為真法界。
緣起無盡。
即一現多。
次所謂下。
别顯不同。
略顯百身以表無盡。
諸經論中。
皆說八地當色自在。
十身相作。
能以一身。
為無量身。
修菩薩行。
故此廣辨。
其間義旨。
可意消息。
經文浩博不可繁舉。
後念念中下總結。
▲三令諸衆生或見色身下。
總結深廣。
於中五。
一結所作業用。
二善男子當知此由下。
結能現所因。
三善男子我入此解脫下。
結寂用無[得-彳]。
四於一一身下。
結成深廣。
五随諸衆生下。
結成本意。
為衆生故。
(下第二十五經)。
[○@△]第二爾時夜神告善财言下。
答發心久近。
於中四。
初牒問許說。
二歎法甚深。
三許承力說。
四正答所問。
[△@○]今初。
既牒修行故知前問。
[△@○]二善男子菩薩智輪下。
歎法甚深。
於中二。
先法說。
後喻明。
前中亦二。
先正明。
後征釋。
今初。
初二句标體離過。
謂無障[得-彳]智。
圓滿無缺。
故稱為輪。
體離分别。
無分别智所知境故。
後不可以下。
遮過顯德。
以妄相心知真智境。
其猶方鑿。
豈有圓枘。
無長無短。
正明劫時。
時必依剎。
故有染淨及與廣狹。
言多少者。
辨劫之數。
後何以下。
征釋。
征雲。
何以不可顯示。
釋雲。
體用甚深故。
三句約體。
本性約理。
是故前雲圓滿寂靜。
離分别者。
約智顯深。
是故前雲離一切分别地界。
言分别網者。
起心分别。
一切法邪交絡而生。
網羅真性。
不得顯現。
故上經雲。
永斷分别根。
是故說名佛。
起一切障[得-彳]山者。
約斷顯深。
離二障故。
事理無[得-彳]故。
随所應下一句。
約用顯深。
用随物宜。
廣可可說。
欲長則長。
顯法根深。
欲短便短。
明法超勝。
故長短相。
不可為實。
況即體之用。
深廣難思故。
問時久近。
答以智輪。
若久若近。
皆是智輪。
即體用故。
二善男子譬如下喻顯。
總有五喻。
各有法合。
一皎日随時喻。
謂日體恒明。
映山出沒。
智無三世。
機映有殊。
故淨名雲。
但以世俗文字數故。
說有三世。
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兜率偈雲。
衆生妄分别。
某日佛成道。
諸佛得菩提。
實不計於日。
二日輪現影喻。
謂白日無來。
随時隐顯。
智輪常寂。
機見短長。
先喻。
後合。
合中。
先正合。
後征釋。
前中。
與喻影略。
出諸有海。
前喻所無。
前喻合雲出於大海。
住佛實法下合住閻浮空。
但為化度下合其影悉現至莫不自見。
實不生死下合而彼日輪不來至此。
亦無染下前喻所無。
義含有耳。
後何以下征釋。
征雲。
既随機化度。
則了達衆生。
何以前言無有分别。
釋意雲。
内無颠倒。
善了性空。
乘願化生。
化即無化故。
言離心想見等者。
即是三倒。
亦含四倒。
瑜伽第八。
想倒者。
謂於無常等。
起常等妄想分别。
見倒者。
謂即於彼妄想所分别中。
忍可欲樂。
建立執着。
心倒者。
謂即於彼所執着中。
貪等煩惱。
翻背正信。
立以倒名。
菩薩寂照。
名究竟離。
諸宗異說。
可略言之。
三虛舟運物喻。
喻菩薩無住攝生。
先喻。
後合。
合中。
以波羅蜜合船。
以生死合此岸。
以涅盤合彼岸。
而中流亦雲生死者。
發心之後。
得佛之前。
十聖三賢并居二死。
故以生死。
用合中流。
有雲煩惱為中流者。
約因未斷。
有以聖賢為中流者。
約未度人。
今雲生死。
約就果說。
然有大智故不住生死。
有大悲故不住涅盤。
由俱不住。
方能運載。
若随住一。
無以度人。
然俱不住。
方能俱住。
此中正取不住之義。
以合不住二岸中流。
方能運物。
經雲不厭。
乃是住義。
又與下句不取涅盤。
為一義耳。
改厭為住。
義方顯耳。
四太虛無[得-彳]喻。
喻菩薩無功益物。
五幻無真實喻。
喻即用而寂。
以斯法喻。
映照前後。
諸友引昔。
例此皆深。
[△@○]第三善男子菩薩智慧雖後下。
結承力說。
兼彰說意。
[△@○]第四善男子乃往古世下。
正答所問。
先長行。
後偈頌。
[△@⊙]前中分二。
先答發心久近。
後答修行淨治。
[○@、]前中。
雖答發心。
兼明得法。
於中亦二。
先總标剎劫佛數。
後其最初佛下。
明遇初佛發心得法。
於中又二。
第一正明本事。
第二結會古今。
[△@、]前中三。
初古佛興世。
二是時國王下。
先王治化。
囹圄即周之獄名。
三王有太子下。
夜神修因。
於中有十。
一悲救罪人。
即正答發心之始。
榜者捶擊也。
膑謂刖足之流。
二時王即集下。
臣議非理。
三時彼太子聞是語已下。
請代囚命。
四時諸大臣聞是語已下。
臣執令誅。
祚者位也。
易雲聖人之大寶曰位。
五王後聞之下。
王後哀祈。
六王即回意下。
王奪子志。
七爾時太子為欲下。
太子确救。
八爾時王後下。
母請修因。
九時都城北下。
正設施場。
十經半月下。
如來親救。
於中四。
一就戮時臨。
二時法輪大聲下。
如來降德。
三爾時太子下。
敬申禮請。
初遙觀。
後正請。
四以佛神力下。
如來受請。
於中四。
一受請就座。
二太子贊德。
三佛為說經。
四當機獲益。
▲初文可知。
▲二爾時能勝性下。
太子贊德。
此段舊經所無。
於中二。
先贊儀意。
二正說偈贊。
有二十偈。
大分為三。
初一偈标贊。
次十三偈正贊。
三有六偈結贊。
今初。
據此當時更有多贊。
略不引耳。
二正贊中二。
先二偈當相顯德。
前偈外德。
後偈内德。
餘十一偈。
對他顯勝。
於中。
前九偈。
各前三句舉劣。
後句顯勝。
就三句中。
皆上二句顯彼之德。
後之一句彰彼之過。
其第十十一兩偈。
前偈并舉四類之過。
謂邪天愛欲等。
次一行彰佛之德。
後一行明諸衆生不知佛德沉沒苦海。
其中外道。
與今佛世名等多同。
不妨昔時亦有此類。
邪正對起。
萬古攸同。
其間師宗。
廣如别說。
三有六偈結贊中三。
初四偈彰其贊意。
意雲。
非有愛恚。
具德應贊耳。
次一偈結贊無盡。
百川歸海。
未益海深。
人天共贊。
未增佛德。
後一偈回向立願。
▲三爾時法輪大聲下。
佛為說經。
普照圓滿因者。
此有二意。
一近随現事。
善惡各自有因。
罪人惡因所招。
太子善因當滿。
二者總取大意。
普照者能證智也。
圓滿者所證理果也。
因者能證行也。
圓萬行因。
成菩提智。
證深法界。
舉一全收。
即華嚴之類也。
▲四時彼會中下。
當機獲益。
於中二。
先通益衆會。
後能勝性下。
别益太子。
此中所得。
即向自陳所得法門。
明知上來雖問發心。
義兼得法。
[△@、]第二善男子爾時太子下。
結會古今。
於中二。
先結會人。
後結得法。
前中分五。
一結自身正酬發心之問。
二善男子於意雲何下。
結大臣。
三善男子彼諸罪人下。
結獄囚。
既以千佛。
為願所救。
非唯顯於夜神道深悲濟益廣。
亦顯一切無有極惡不可成佛。
若能發心。
則闡提人非闡提也。
獎諸後學。
知法玄妙。
若遇菩薩。
必不空矣。
四爾時百萬下。
結當時會衆。
五時勝光王下。
結其王屬。
薩遮有也。
尼乾不系也。
裸形自餓。
不系衣食故。
二善男子我於爾時下。
明結會得法。
皆言百億者。
義當彼時已得四地。
[○@、]第二善男子我於爾時命終之後下。
答修行淨治。
於中四。
初即於妙光劫中修行。
二於日光劫中修行。
三於妙蓮華劫中修行。
四總結時處周遍。
今初。
先略列八佛。
後結一萬。
二次複有劫下。
明日光劫中修行值十萬佛。
三善男子此世界中下。
明妙蓮華劫中修行值六十億佛。
此段舊經所無。
四如於此妙蓮華下。
總結時處修行得法。
以前三劫皆是寶光一剎中故。
今明處遍一切時經剎海塵數劫中皆悉修行。
故下結雲如是一切諸如來所皆悉修習此解脫門。
明知是答修行問也。
[△@⊙]第二爾時守護下偈頌。
三十四偈分二。
初一頌承力許說。
餘頌正說。
於中二。
先十四偈。
頌前發心。
後十九偈。
頌修行淨治。
前中分三。
初二偈頌古佛興世。
次一偈半。
頌先王治化。
餘十偈半。
頌夜神修因。
二頌修行淨治中四。
初三明修行。
二有一偈明得法。
三有二偈多劫修治。
四有十三偈功成妙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此閻浮提下。
指示後友。
岚毗尼者。
此雲樂勝圓光。
昔有天女。
下生此處。
因以為名。
表九地總持光明普照故。
友名妙威德圓滿愛敬者。
善慧無缺。
無不制故。
稱物機故。
然此園。
在迦毗羅城東二十裡。
是摩耶夫人生佛之所。
又從九地當得受職。
是故令問生如來家。
第六時善财下。
禮辭。
(下第二十六經)。
●第九妙德圓滿愛敬主林神。
善慧地善友。
謂成就微妙四無[得-彳]辯。
能遍十方。
善說法故。
義如前說。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思修前法。
後趣求後友。
前中亦二。
先念前體用。
後善财如是下。
修治證入。
後漸次下趣後。
第二見在下。
見敬谘問。
第三時彼林神下。
授己法界。
於中三。
一顯法義理明從法生。
二彰法名用。
辨其現生。
三辨法根原。
成斯二生。
△初中二。
先别明。
後總結。
[○@、]前中。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中四。
一标數歎勝。
二征數列名。
三依名釋義。
四結歎勝益。
[△@○]今初。
先标數。
若諸下歎勝。
於中。
生如來家。
是總正酬其問。
念念下别。
别中。
初句增善。
不休不懈下離過。
一切智體下成德。
成德中。
先成因行。
後疾入一切下。
得果體用。
[△@○]第二何等為十下。
征數列名。
釋此十名。
有橫有豎。
豎通六位。
一當十信。
二即十住。
三通行向。
四是初地。
五從二地至於七地。
以是功用最後邊故。
六七皆八地。
六即自分。
七即勝進。
得勸之後。
八即九地。
九當十地。
十即等覺。
入如來地。
然依行布。
豎配定然。
二依圓融橫通諸位。
故上文雲。
成就此法。
生如來家。
下結雲。
修行此法。
成就衆德。
即橫意也。
若定具十。
方得生家。
何以文中第二第六皆有生家。
第一即雲初發心時。
第十複言於三世佛已受灌頂。
淺深初後。
其義曆然。
故知須豎。
約證分異。
不為豎釋。
實枉經文。
上言橫者。
約修觀解。
橫豎無[得-彳]。
是此法門。
[△@○]第三善男子雲何名下。
征名釋義。
文各有三。
謂征釋結。
文處可知。
今初供養佛藏中。
言初發心時者。
即十信發心。
故賢首品雲。
常欲利樂諸衆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
證菩提故而發心。
以供養為總故立為名。
嚴土受授。
皆正行供養故。
今文雲積集功德。
第二發菩提心藏者。
即十住發心。
釋有十心。
皆菩提心相。
具有大悲大智願等。
結有佛剎極微塵數菩提功德。
即是心相。
廣如德生慈氏處說。
其生如來家。
是生十住菩提心家。
第三觀諸法門藏者。
謂既已發心。
當修勝觀。
釋中十句。
初二句标。
上句标行。
下句标向。
行相資故合為一。
後於諸威儀下。
别明皆通行向。
十行行此。
十向回此以向三處。
第四淨心藏中。
契理斷障。
名深淨心。
即淨心地。
釋中有十四句。
初總。
餘别。
别中。
一得佛菩提光明遍照者。
明心菩提。
故雲光明。
二證理無着。
為入方便海。
三得證不退。
名如金剛。
四大悲為首。
能攝衆生。
五舍異生性。
為超有趣。
六分身百剎等為成就神變。
七成十大願起信慈悲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