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從第十六經二紙半盡第二十四經一半)

關燈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七(從第十六經二紙半盡第二十四經一半)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有十一善知識。

    一觀自在菩薩。

    二正性無異行菩薩。

    三大天神。

    四自性不動地神。

    五春和主夜神。

    六普遍吉祥主夜神。

    七喜目觀察衆生主夜神八普救衆生威德主夜神。

    九寂靜音海主夜神。

    十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主夜神。

    十一開敷一切樹華主夜神)。

     ●第七大悲觀自在菩薩。

    寄等随順一切衆生回向。

    謂以善根等心順益諸衆生故。

    言觀自在者。

    三業歸依。

    十通随應。

    鑒無遺照。

    益無不周。

    由此故能等心随順。

    在補怛落迦山者。

    此雲小白華樹。

    山多此樹。

    香氣遠聞。

    聞見必欣。

    是随順義。

    然觀自在。

    或雲觀世音。

    梵雲婆盧枳底。

    此雲觀世。

    護公悞作毗盧。

    譯為光也。

    濕伐羅。

    此雲自在。

    若雲攝伐多。

    此雲音也。

    梵本有二故。

    令譯者二名不同。

    而法華觀音品雲。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即觀世音也。

    然彼經中。

    初語業稱名滅除七災。

    二身業禮拜能滿二願。

    三意業存念淨除三毒。

    即自在義。

    而今多念觀世音者。

    語業用多感易成故。

    今取義圓。

    雲觀自在。

    然觀即能觀。

    通一切觀。

    故雲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世是所觀。

    通一切世。

    謂若山若海。

    若佛若生。

    無不觀故。

    若雲音者。

    亦是所觀。

    即是所救一切機也。

    若但雲自在。

    乃屬能化之用。

    具足應雲觀世自在。

    通能所也。

    能必有所。

    故略無之。

    能所兩亡。

    不[得-彳]觀察。

    互相融攝。

    為真自在。

     第一依教趣求中。

    先念前有十五句。

    初總思修。

    後入彼菩薩下。

    别明所修。

    一深信解藏。

    即彼三昧。

    謂不生心言如是如來已般涅盤等。

    藏即包攝。

    餘并可知。

    後漸次下趣後。

     第二見其西面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睹見。

    後敬問。

    前中三。

    初見勝依正。

    二彰見成益。

    三友垂贊攝。

    今初。

    見在西面者。

    本所事佛令物歸故。

    智日将沒令觀察故。

    入生死夜。

    悲救苦故。

    餘文可知。

    二善财見已下。

    彰見之益。

    以友大悲熏修身心。

    故今見身便得勝念。

    善知識者即是如來者。

    略有四意。

    一引至究竟同於佛故。

    二體如而來無來相故。

    三此是等覺即是佛故。

    四從久遠來成正覺故。

    三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下。

    友垂贊攝。

    大悲深厚随順攝故。

    二爾時善财下。

    敬門可知。

     第三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放閻浮下。

    稱贊授法。

    於中二。

    先長行。

    後偈頌。

     △前中亦二。

    先贊。

    後授。

    今初。

    先摩頂攝受。

    尊位顯着故。

    攝相異前經。

    又不說放光之處。

    準梵本意。

    金色寶焰等。

    皆手之光。

    同初會中十方諸佛摩普賢頂。

     第二善男子我已成就下。

    授己法界。

    於中二。

    一标舉名相。

    二廣釋業用。

     ▲今初亦二。

    先标其名。

    後顯體相。

    今初。

    謂悲非愛見。

    同如來悲。

    故稱為大。

    一念遍應。

    稱為速疾。

    即以悲應而為行門。

    後善男子我以此下。

    略顯體相。

    亦是釋名。

    平等教化。

    即是大悲。

    同體無緣。

    故雲平等。

    攝受調伏。

    即是行門。

    相續不斷。

    是速疾義。

    疾則頓應。

    續則常然。

    又門即普門。

    普門示現故。

    曲濟無遺稱之曰普。

    從悟通神謂之門矣。

     ▲二善男子我恒住此下。

    廣顯業用。

    於中二。

    先約普門以顯業用。

    後約大悲以顯業用。

    前中亦二。

    先略。

    後廣。

    今初。

    以上同如來妙覺真心故。

    常在一切諸如來所。

    下與衆生同大悲體故。

    普現一切衆生之前。

    普現即是普門示現。

    準千眼經。

    大悲菩薩。

    久成正覺。

    号正法明如來。

    示為菩薩。

    義言等佛。

    然悲門攝廣。

    此土緣深。

    未有傾心不蒙慈濟。

    願常稱念。

    思其法門。

    後或以布施下。

    别明。

    即普現之義。

    有十一句。

    初四即四攝攝。

    次六即三業攝。

    後一即萬類攝。

    然此十一。

    方法華經三十五應。

    乍觀似少。

    義取乃多。

    謂三十五應。

    乃是此中或現色身及說法耳。

    又三十五者。

    略舉大綱。

    萬類殊形。

    豈當局定。

     二善男子我修習下。

    約大悲行以顯業用。

    救諸怖畏故。

    然普門大悲二義互通。

    從多顯耳。

    於中三。

    初令離怖。

    二顯離因。

    三令究竟。

    今初具五怖畏。

    舊經十八。

    今二十二。

    加於王官及病懈怠求不得故。

    舊經梵本。

    不活等五連在一處。

    今大衆惡道二怖居末。

    準地經及論。

    但唯五怖。

    餘打縛等皆五攝故。

    言五怖畏者。

    一不活畏。

    二惡名畏。

    三者死畏。

    四惡道畏。

    五大衆威德畏。

    此五相者。

    懼無資财不存朝夕。

    名不活畏。

    若得惡名。

    無人敬養。

    上二通三業。

    死懼因盡正舍報時。

    大怖之極無過死故。

    惡道畏者。

    憎於惡道。

    懼生彼故。

    是故死畏。

    畏失此身。

    惡道畏者。

    懼得彼身故。

    二皆身業。

    大衆威德亦通三業。

    五怖總以二法為因。

    一邪智妄取想見愛着故。

    即前三因。

    二者善根微少故。

    即後二因。

    邪智即是分别身見。

    由此妄取我我所故。

    愛着於故。

    故有死畏。

    見有我身。

    懼舍命故。

    愛着我所。

    有初二畏。

    但着财利。

    有不活畏。

    着利兼名。

    有惡名畏。

    後二因者。

    功德微少畏堕惡道。

    智慧微少畏於大衆。

    雲何能離。

    離我我所則離前三。

    增長福智即無後二。

    故下經雲正念現前。

    雲何此五。

    攝餘畏耶。

    然五怖畏。

    多約果說。

    今此二十。

    有通因果。

    險道有二。

    若世險阻。

    即不活畏及死畏攝。

    若惡道因。

    即是邪智。

    熱惱有三。

    失财熱惱。

    不活畏攝。

    處衆熱惱。

    即是惡名。

    三毒熱惱。

    即是畏因。

    迷惑有二。

    迷惑方隅等。

    即不活攝。

    若心迷惑大衆畏因。

    系縛亦是不活畏攝。

    煞害死攝。

    王宦貧病皆不活攝。

    黑暗遷移。

    乃有二意。

    現暗遷移。

    亦不活攝。

    惡趣黑暗。

    三塗遷流。

    皆惡道攝。

    懈怠何畏。

    若畏懈怠。

    乃是智人故。

    梵本舊經。

    皆無此怖。

    愛别離怖。

    正唯死畏。

    兼於不活。

    怨憎會怖。

    正唯惡道。

    亦兼不活。

    逼迫身怖。

    死及不活。

    逼迫心怖。

    即衆威德及惡名攝。

    憂悲愁歎。

    即死不活二怖之相。

    亦通餘三。

    求不得怖。

    亦不活攝。

    餘之委細類可思準。

    二複作是願下。

    顯離之因。

    三業歸依。

    我之三業。

    能令解脫。

    令任正念。

    即無我我所及邪智也。

    三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下。

    令其究竟。

    若發大心。

    得證不退。

    諸怖永除。

     △第二爾時觀自在下偈頌。

    此偈及下善财領解說偈。

    舊經皆無。

    此文分二。

    先說意。

    後偈詞。

    雖是祇夜。

    亦有伽他。

    三十九偈半。

    文分為五。

    第一三偈。

    贊彼自述。

    第二一偈半。

    贊其敬問。

    第三三十二偈。

    頌稱贊授法。

    第四一偈明謙己推勝。

    第五二偈。

    示後勸修。

     ▲今初。

    似頌前文見友依正。

    乃是結集。

    取此經意。

    連綴經文。

     ▲第二一偈半。

    贊其敬問。

    亦是伽他。

    不應菩薩頌善财語。

    若頌稱贊。

    與前影略。

    可為祇夜。

     ▲第三我是勇猛下三十二偈。

    頌稱贊授法。

    於中二。

    初二偈結集。

    述前摩頂攝受故。

    梵本雲。

    清淨薩埵大慈悲。

    扪摩善财童子頂。

    亦猶法華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下慈氏中贊善财處。

    亦有結集。

    連為偈詞。

    若改我是為是時字。

    理則真矣。

    餘三十偈。

    正頌前文授己法界。

    於中二。

    初二頌前标舉名相。

    餘頌廣辨業用。

    合頌前來普門大悲。

    以門随類為拔苦故。

    文中三。

    初一總明。

    次二十四偈别顯。

    後三偈結益。

    總明及結皆頌離因。

    今初。

    三業歸向即離怖因。

    而得解脫即離怖果。

    二别顯中。

    頌二十怖。

    即為二十。

    但不次耳。

    前十五怖各唯一偈。

    初一頌離系縛怖。

    二頌離煞害怖。

    三離王官怖。

    四離愛别離怖。

    五離黑暗怖。

    謂深林邃谷蔽陽曜故。

    六離險道。

    懸崖險峻即險道故。

    七離怨憎會。

    八離逼迫身。

    九離惡名。

    十離迷惑。

    十一離逼迫心。

    十二離病怖。

    故梵本意雲。

    或有聾盲及喑痖。

    諸根殘缺病相纏。

    願得人天相好身。

    念我名者皆如意。

    十三離不活。

    十四離貧窮怖。

    貧賤骨肉疎故。

    十五離惡道怖。

    上皆一偈。

    梵本。

    此後有一行。

    結雲。

    如是之人念我名。

    一切所願皆圓滿。

    十六有二偈。

    頌離大衆威德怖。

    為大菩薩常聞法故。

    十七有二偈。

    頌離遷移怖。

    貶谪異鄉斯為危厄。

    故常晝夜思無徙居。

    令淨土生。

    豈有遷改。

    十八一偈頌離求不得怖。

    常為應供。

    何求不得。

    十九二偈頌離熱惱怖。

    五濁交煎。

    業惑熾盛。

    斯為熱惱。

    二十有二偈頌離死怖。

    其憂悲通為怖相。

    故不别頌。

    若欲攝者。

    死怖中攝。

    懈怠非怖。

    故不頌之。

    以科對偈。

    文義昭彰。

    似難已釋。

    想無惑矣。

    三有三偈。

    總結成益。

    頌前離因。

    於中。

    初偈乘行願而成就。

    後二偈辨三業之益物。

    長行明能感三業。

    今頌明能應三輪。

    水清月現。

    感至應來。

    兩義相成。

    二文影略。

    又能感三業敬請。

    偈中至心稱名。

    即口意故。

     ▲第四我得大悲下一偈。

    即謙己推勝。

    前半謙己。

    後半推勝。

     ▲第五二偈。

    示後勸修。

    雖未的指。

    已令遍求。

    故後二段非頌前也。

     第四爾時觀自在下。

    謙己推勝。

    久成正覺。

    尚不失謙。

    於中二。

    先正謙推。

    後善财領解。

    此段亦合授法。

    前開為順六段。

    故於此辨。

    於中。

    先叙說儀。

    後正說偈。

    有三十偈。

    大分為三。

    初一标贊。

    二有二十六偈别贊。

    三有三偈結贊。

    今初。

    以菩薩德深故。

    衆贊不盡。

    二别贊中分四。

    初一贊所得法門。

    謂以亡機智導無緣慈。

    二有一偈。

    贊神通。

    以普門示現皆妙用無擁故。

    三有三偈。

    自申贊意。

    謂聖德廣深。

    劣智難測。

    因聞生辯。

    敬贊德音。

    如因日光還見於日。

    四有二十一偈。

    廣贊勝德。

    於中二。

    先十偈。

    贊身相莊嚴。

    雖一兩句明其心願。

    意成身耳。

    後十一偈。

    贊業用深廣。

    於中三。

    初二偈總贊悲濟周遍平等。

    二有三偈。

    贊依正妙嚴滿衆生願。

    三有六偈。

    悲随萬類。

    拔苦慰安。

    第三三偈。

    結贊。

    初偈三德已滿。

    次偈二利俱圓。

    後偈自他覺滿。

    三句自覺覺他。

    後句願生同證。

     第五爾時有一菩薩下。

    指示後友。

    於中二。

    先後友入會。

    後大聖指示。

    今初。

    友名正性無異行。

    行字二義。

    一約遊剎。

    平聲呼之。

    約供佛利生。

    則去聲呼之。

    謂能遍行而無行性。

    故雲正性。

    舊名正趣。

    趣即行義。

    遍行諸剎。

    教化衆生。

    無來去相。

    即同真如。

    遍一切處。

    而無形相。

    為如相回向。

    從東方來者。

    東為群方之首。

    如為萬法之初。

    虛空來者。

    真如相故。

    至輪圍山頂者。

    周圓無上故。

    足動地者。

    真如如地。

    非定慧足不顯發故。

    同前會者。

    随順衆生得如相故。

    後時觀自在下。

    大聖指示第六爾時善财下。

    戀德禮辭。

    準梵本中。

    此初兩行。

    合在辭退而行之後。

    今回於前。

    使往正趣。

    無有思前。

    亦無初首。

     ●第八正性無異行菩薩。

    寄真如相回向。

    謂善根合如成回向故。

    義如前說。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頂禮其足下。

    見敬谘問。

     第三菩薩告言下。

    授己法門。

    於中二。

    先标名體。

    後顯業用。

    今初一念超多。

    故雲速疾。

    而無來去。

    故雲不動。

    十方齊往。

    稱曰普門。

    後善财言下。

    顯其業用。

    於中四。

    一申問端。

    雖有三問。

    意在速疾。

    二菩薩告言下。

    顯其甚深。

    三善财白言下。

    承力請說。

    四菩薩告言下。

    正答前問。

    於中五。

    初答得法之處。

    謂真如即是如來藏性。

    具恒沙德。

    具足吉祥。

    依此威德。

    無不生矣。

    名普出生。

    故能不動無所不至。

    二從彼發來下。

    答時久近。

    三一一念中下。

    答處近遠。

    謂念念之中。

    舉多大步。

    複經多劫。

    是遠是速。

    四一一世界下。

    顯其成益。

    五如從東方下類顯十方。

    言亦複如是者。

    此有二義。

    一從東方來。

    亦從南西等九方來。

    二此處從東具足吉祥藏世界而來。

    餘之九方。

    從東亦爾。

    如上文殊。

    從金色界。

    遍於法界。

    皆從金色。

    一界即是一切界故。

    身等亦然。

    故推勝雲。

    善布其身。

    悉遍法界。

     餘謙推等。

    三段可知。

    (已下第十七經)。

     ●第九大天。

    寄無縛無着解脫回向。

    謂不為相縛。

    不為見着作用自在。

    故名解脫。

    言大天者。

    現大身故。

    無縛無着淨智自在。

    故名為天。

    稱理普應。

    故名為大。

    妙用難測。

    故名為神。

    在門主城者。

    當法師位。

    與妙法門而為主故。

    亦雲具足門。

    多門回向皆具足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念前。

    後趣後。

    前中亦二。

    先思念前法廣大行者。

    即前法門。

    非智不知。

    非通不作。

    是勝功德。

    後被菩薩堅進甲下。

    即因修成德。

    後漸次下趣後。

     第二善财間已下。

    見敬谘問。

     第三爾時大天下。

    授己法界。

    於中二。

    先授法方便。

    後正授所得。

     △今初。

    現相贊友。

    令其欣入。

    長舒四臂等者。

    約事則發心者希。

    淨目而觀。

    散華而供。

    若約表者。

    謂展四無[得-彳]。

    取其所诠。

    勝流真如相應法門。

    先當自淨以洗身心。

    後因利他。

    故雲散華。

    亦表四攝。

    遠攝四衆。

    令淨身心無不見故。

     △二善男子我已成就下。

    正授法界。

    於中二。

    先名體。

    後業用。

    今初。

    謂六度大悲。

    如雲覆潤。

    如網羅攝。

    後善财白言下。

    問答業用。

    先問。

    後答。

    答以四攝攝生故。

    於中二。

    先現寶令施。

    教以檀攝。

    後善男子如我為汝下。

    例教於餘。

    於中三。

    初成前檀度。

    即是檀攝。

    二廣說屍羅。

    即利行攝。

    三例說餘度及於餘攝。

     ▲今初。

    言令其息滅不欲行施障勝行者。

    瑜伽菩薩地。

    施障有四。

    一先未串習。

    二施物鮮阙。

    三耽着上妙悅意财物。

    四觀見當來具足财果而深欣樂。

    今令其熏習。

    除第一障。

    為現施物。

    除第二障。

    尊重勝因。

    更無耽着。

    發菩提心。

    不求當果。

     ▲二複次善男子若有下。

    廣說屍羅。

    即利行攝。

    此一段長行偈頌。

    舊經所無。

    瑜伽四十三。

    一切利行略有三種。

    一於現法利行。

    謂以德業招守财位。

    二於後法利行。

    謂令舍财位。

    三於現法後法利行。

    謂令離欲。

    前二益淺。

    此略不明。

    廣說離欲。

    若約屍羅。

    即是初戒人之喜犯。

    故偏說之。

    文中二。

    先長行。

    後偈長。

    頌行中三。

    初标。

    次征。

    後釋。

    釋中二。

    先舉所化境。

    後彰能化行。

    前中亦二。

    先别明。

    後總結。

    今初。

    總有十喻。

    嬰孩為總。

    故梵本中。

    句句皆有愚癡嬰孩。

    餘九為别。

    又準梵本。

    别中自有十喻。

    加甘酒喻。

    前四喻耽染不舍。

    後六喻欲為道患。

    就初四喻。

    意有通别。

    通喻耽染。

    别喻喻耽五欲不同。

    一甘酒喻。

    喻其耽味。

    故梵本雲。

    如甘酒者。

    醉於種種諸色味酒。

    二素衣受染。

    以喻着色。

    三糞中之蟲。

    喻耽於香。

    四弊豬嚴身。

    以喻着觸。

    唯阙聲喻。

    含在嬰孩之中。

    後六喻欲過中。

    一欲能系縛。

    二劫諸功德。

    三身命慧命并皆夭促。

    四當墜溺三塗。

    五生死海。

    六永害戒香。

    梵本無夭慧命。

    後以要言之下。

    總結過患。

    二善男子我為此等下。

    彰能化行。

    於中亦二。

    先辨巧化。

    後因斯發起下。

    彰化之益。

    二爾時大天下偈頌。

    二十一偈。

    長分為十。

    初二偈喻顯戒德衆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