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從第十六經二紙半盡第二十四經一半)
關燈
小
中
大
所依。
二有五偈。
明外道無戒無利勤苦。
此中外道宗計。
廣如别說。
三有一偈。
諸天妙樂。
持戒所成。
四有三偈。
不揀尊卑。
持益犯損。
五有五偈。
若堅持戒。
二世利安。
六有一偈。
重以喻明美戒成益。
七有一偈。
人無貴賤。
持戒為尊。
八有一偈。
明持毀畏安勸物持護。
九有一偈。
重以喻顯彰戒功高。
十有一偈。
推功如來。
勸物堅淨。
▲三善男子如我以此下。
例說餘度及於餘攝。
於中四。
初結前生後。
二若有衆生嗔恚下。
明以忍辱破嗔恚蔽。
三若有衆生惛沉懶堕下。
複以精進策其懈怠。
四以如是等下。
總結成益。
具諸度門。
淨諸蔽障。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後三段可知。
●第十自性不動地神。
寄入法界無量回向。
以法界善根。
回向法界故。
法性如地。
安不動故。
非修不動。
故雲自性。
言菩提場者。
所入法界。
是得菩提之處所故。
既将入地。
不雲南矣。
第一依教趣求。
雲往東北者。
自東之南。
右旋而轉。
今已一周。
故雲東北。
示表一僧祇滿。
資糧加行皆已周故。
第二十千地神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五。
一友見稱贊。
既雲友見。
已含見友。
二爾時自性不動神下。
嚴處攝生。
以顯勝德。
三時彼地神告善财言下。
許示昔善。
引其問端。
四爾時善财禮地神足下。
設敬陳請。
五時彼地神下。
正示昔因。
第三善男子我得下。
示己法界。
於中四。
一标名體用。
名雲難摧伏智慧藏者。
舊雲不可壞智慧藏。
名異義同。
皆顯一念之智镕乎法界不可推壞。
包含衆德。
無所不生。
故名為藏。
賢位已滿。
總會三賢。
為入地因故。
顯善财勝福。
常随地神。
法界智不可壞。
昔因不失。
能證入矣。
常以此下。
略明其用。
二善男子我憶下。
别顯業用。
由智不壞故常憶等。
三善男子乃往古世下。
顯得法時處。
四善男子我從是來下。
總結純熟。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後三段可知。
[△@△]大文第五。
春和神下。
有十善友。
當十地位。
修十勝行。
斷十種障。
證十真如。
成於十地。
即為十段。
●今初。
第一春和夜神。
明歡喜地。
亦名極喜。
謂初獲聖性。
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
生大喜故。
初獲聖性者。
由斷異生性障故。
具證二空者。
即是所證遍行真如。
謂此真如。
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遍故。
言春和者。
盛德如春。
和暢發生。
初證真如。
無德不發。
即成就自利利他行故。
在迦毗羅城者。
此雲黃色。
昔黃頭仙。
依此處故。
黃是中色。
已證真如契中道故。
是生佛城。
表於初地生佛家故。
地上多明見夜神者。
證智玄妙。
離相破暗故。
下九天神。
準梵本中。
皆是女神。
瞿波亦女。
地上證如。
得同體慈。
女之德故。
梵本。
諸神皆名為天。
恐濫上界。
故雲神耳。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依前修證。
後如是思惟下。
趣求後友。
於中亦二。
先至時處。
從東門入者。
開明之初。
顯證之始故。
遇日沒者。
是夜神故。
分别見日皆已亡故。
後複作是念下。
念友勝益。
第二作是念時下。
見敬谘問。
先睹見。
後敬問。
今初。
於空等者。
朱衣表教。
顯着分明處空為證。
如日不住。
宗說兼暢德冠物先。
雲首戴梵冠。
法門星象不離一如。
雲炳然在體。
化生業用歸乎解脫。
雲毛孔普現。
後善财童子見聞下敬問。
第三時彼夜神告善财言下。
稱贊授法。
先稱贊。
後善男子我得下授法。
於中二。
一正授法門。
二得法久近。
△前中。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中二。
先名體。
後業用。
今初。
以法光明。
破自他暗。
即是教化調伏衆生。
第二善男子我於下。
業用中二。
先興救物之心。
後辨救物之行。
今初十心。
前四四等。
次二止善。
次二解行精勤。
後二舍凡棄小。
此上十心。
通救三求衆生。
二善男子我於夜暗下。
辨救物之行。
於中二。
先救欲求衆生。
後救邪梵行求衆生。
其有求衆生。
遍在二段。
令究竟益。
即離有求。
救欲求中。
分文分為二。
先總明。
後别顯。
今初。
若準現文。
文有四節。
一所救時。
二若入於海下。
明救處。
三或遭盜賊下時處中難。
四種種方便。
辨其能救。
若準下文。
若時若處若所救事。
皆名為難。
若準梵本。
具标十門。
二為海難者下别顯。
總有十門。
門皆有二。
先救世苦令得世樂。
後大願回向。
令其究竟離苦得樂。
唯三四二門。
略無大願。
義必合有。
從簡太過耳。
十中。
第一救海難衆生。
即标中第一。
二為在陸地下。
救處陸衆生。
即标中第二。
三一切衆生有惜壽命下。
救求不得衆生。
即前或乏資糧等。
四為行山險下。
救山險衆生。
即标中第三。
上二阙大願。
五為行曠野下。
救曠野險難衆生。
即标中第四。
言阇努啰獸者。
其獸八足。
四足在背。
抱持所得。
力能搏噬犀象猛獸。
馳走疲乏。
翻背足行。
逐人無逃。
人逐莫及。
六救鬥争衆生。
七救樂着國土衆生。
八救着聚落衆生。
上三阙标。
梵本有在異國遭遇惡賊。
九救暗夜衆生。
即标中時也。
上四皆有善男子。
以為其初。
就救夜中分二。
先救世暗。
後作是念言下。
大願回向。
於中二。
先總明。
後是諸衆生下别顯。
於中亦二。
先明所救。
後顯能救。
前是三障。
即分為三。
初煩惱障。
次煞害衆生下業障。
後不久當堕三惡道中。
即是報障。
三障即黑暗。
後願我速以大智光明下。
辨能救。
十善男子一切衆生或病所纏下。
救老病等苦。
皆前危厄中攝。
文中二。
先救世苦令得世樂。
後複作是念下。
大願回向。
令其究竟。
二善男子一切衆生入見稠林下别顯。
救邪梵行求衆生亦二。
先救邪見令得世樂。
後複作是念下。
大願回向。
▲第二爾時下偈頌。
二十一偈。
分四。
初一頌法門名體。
二有四偈。
舉因勸修。
謂四無量。
即是前文救物之心。
三有十偈。
顯果令入。
謂六處殊勝。
通頌前文能救之行。
明前所救十處不同不出六根。
為能應故。
謂十眼遍見。
十耳普聞。
十鼻遍覺。
十舌廣說。
十身普應。
十意遍知。
故能所作無不周遍。
四有六偈。
明德業廣大。
初一神通。
餘皆福智。
故能遍應。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白春和主夜神下。
得法久近。
於中二。
先興二問。
後還兩答。
答中二。
先答發心時節。
後答得法久近。
今初有六。
初總顯本事因緣。
二時彼城東下。
明初佛興世。
三蓮華城内下。
善友勸發。
四令王夫人下。
正發大心。
五善男子時王夫人下。
結會古今。
六我於彼佛下。
發心成益。
二過此劫已下。
答得法久近。
於中二。
先總顯得法因緣。
後我才見佛下。
正明得法。
於中三。
初得方便三昧。
能上見諸佛下化衆生。
次以聞法故下。
得此解脫。
後得此解脫故下。
廣顯業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此閻浮提下。
指示後友。
恒河南者。
順世攝善故。
菩提場中者。
得無悞犯。
由契理故。
普遍吉祥無垢光者。
最勝真如。
德無不具。
雲普遍吉祥無垢。
即是第二地名必與智俱。
故雲光也。
本從發心者。
即前淨月。
第六爾時善财下。
戀德禮辭。
於中二。
先偈贊。
後禮辭。
今初。
戀德之深。
形於言詠。
十偈分四。
初四贊身心超勝。
次三大用無涯。
次二益物不空。
後一結德無盡。
二爾時善财童子下。
禮辭(已下第十八經)。
●第二普遍吉祥無垢光夜神。
明離垢地善友。
具淨屍羅。
離於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微細毀犯即邪行障。
障於二地淨屍羅故。
斷此便得最勝真如。
具無邊德最為勝故。
名等如前。
文雖具六。
且分為四。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見敬谘問。
第三稱贊授法。
第四戀德禮辭。
今初可知。
第二頂禮其足下。
見敬谘問。
第三夜神答言下。
稱贊授法。
先贊。
後授。
授中二。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中三。
第一正授法門。
第二謙己推勝。
第三指示後友。
△初中二。
第一總答所問。
第二别示己法。
[△@、]今初。
即念佛三昧。
文中有四。
謂标征釋結。
釋有十句。
略有二解。
一作總别解。
初總。
餘别。
别中。
一觀外相。
二念内德。
三知所證。
四放光。
五常光。
六變化。
七圓音。
八名号。
九調生。
二約十身解。
一菩提身。
二相好身。
三智身。
四法身。
五願身。
如賢首品。
毛孔光明皆宿願故。
六福德身。
七化身。
八力持身。
圓音持法盡未來故。
九意生身。
随立名故。
十威勢身。
結雲威力故。
十身并彰内外皆具。
若專念此。
何行不成。
第二善男子我得下。
别示己法。
謂得禅定。
然二地出心。
即修諸禅。
滿入三地。
故非前卻。
於中二。
先名體。
後業用。
今初。
契理無着。
故雲寂靜。
止觀雙運。
名為禅定。
現法樂住。
故稱為樂。
大用無涯。
為普遊步。
然勇猛即是梵本同舊經中普遊步義。
二普見三世下。
廣顯業用。
於中二。
先明攀緣如來為諸定本。
第二正明三禅。
别彰業用。
[○@△]前中三。
謂标征釋。
今初。
見佛無着。
即寂靜義。
又見佛法界。
即攀緣如義。
無取無入。
即同如來清淨禅義。
二何以故。
征雲。
既了差别。
何以無着。
三釋意雲。
窮了如來之體性故。
文有十句。
各有标釋。
标多約體。
釋多就用。
理實雙明。
故攝十句為五對體用。
一不去不來對。
即體用自體。
二不生不滅對。
即體用之相。
三非實非虛對。
即體用之力。
四非遷非壞對。
即體用之性。
五一相無相對。
即體用之德。
初對中。
理無不證。
故曰非去。
謂非舍世而得出世。
是故。
釋雲世趣永滅。
若有可舍非真滅故。
即體之自體也。
即體之用。
故曰非來。
釋雲體性無生者。
生則有來故。
此即用之自體也。
第二對。
體有何相。
本來不生。
釋雲法身平等者。
三際自他。
體皆平等。
為其相故。
用有何相。
常用不滅。
為其相故。
釋雲無有生相者。
以即體之用。
體既無生。
用何有滅。
第三對。
體有何力。
能令即相而非實故。
釋雲如幻。
用有何力。
廣能利益。
釋雲非虛。
第四對。
體性雲何湛然不遷。
雲過生死。
用性雲何随流性常。
故不變壞。
第五對。
體有何德。
本自超言。
能令言離。
用有何德。
善觀性相。
而本自空。
此十亦名十身無[得-彳]。
然五重之體但是一體。
五重之用但是一用。
體外無用。
用即是體。
用外無體。
體即是用。
體即法性。
用即智應。
二既不二。
理智圓融。
唯一無[得-彳]法界之身。
随相顯十。
以表無盡。
如是觀察。
何着何取。
是謂攀緣如實自覺智境不思議事。
豈非如來清淨禅耶。
若以五對。
展轉相釋。
亦名體用。
但以後後。
釋於前前。
前四是遮。
後一是表。
謂第一即用之體證滅非雲。
即體之用應而無來。
二雲若爾便是生滅以世趣佛身生故。
應用無來便謝滅故。
故次釋雲。
法身之性。
成與不成等無差别。
何得有生。
即體之用。
本無有生。
将何可滅。
三雲若爾是實是虛。
何者法身平等實也。
應用非真虛也。
故釋雲。
幻智所顯何以為實。
不失利益何得言虛。
四雲若爾有遷有壞。
幻智所顯。
從染之淨。
豈非是遷。
應物随機。
體便可壞。
故複釋雲。
已過生死。
何有遷移。
即是常身。
何能破壞。
五雲若爾既絕百非。
何以悟入。
故表示雲。
佛體無二。
一實相法之所印持。
則言思斯絕。
為遣諸數。
故雲一相。
一不為一。
相亦非相。
非但能無事相之相。
體相實相。
此相亦無。
故雲性相本空故。
故十地經雲。
佛住甚深真法性。
寂滅無相同虛空。
而於第一實義中。
示現種種所行事。
所作利益衆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與無相無差别。
入於究竟皆無相。
即其事也。
若并就體說。
大同中論八不之義。
然皆即相即性。
依彼論釋。
各以四句釋之。
謂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十句皆然。
斯則即事同真。
若約三性。
彼就依他無性即不生等。
今就法性本不生等。
既即用即體。
便性相無[得-彳]。
更有異門。
義如别說。
[○@△]二善男子我如是知一切如來時下。
正明三禅。
别顯業用。
於中三。
初明現法樂住禅。
即寂靜禅定樂業用。
二引生功德禅。
三饒益衆生禅。
上二即普遊步業用。
▲今初。
亦是前明即止之觀。
今明即觀之止。
於中二。
先牒前起後。
後思惟觀察下。
正顯四禅。
斯則如來禅導於四禅。
不同凡小。
四禅即為四别。
雖大小乘異。
四禅支林。
義則大同。
謂初禅具五支。
尋伺喜樂定。
第二具四支。
内淨喜樂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樂定。
第四具四支。
舍念中受定。
若立名者。
初名有尋有伺靜慮。
二無尋無伺靜慮。
三離喜靜慮。
四離樂靜慮。
故俱舍雲。
初具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
即其義也。
依十地論。
四禅支林。
并勒為四。
一所離障。
二對治支。
三利益支。
四彼二依止三昧。
四中。
後三是支。
初一非支。
雖後後所離是前前支。
望於當地皆非是支。
今初。
初禅中一思惟觀察至種種境界。
即是尋伺。
當對治支。
思惟即尋。
觀察是伺。
堅固莊嚴即尋伺相。
普遍照明種種境界。
辨尋伺境。
非唯觀察五欲過失。
故雲種種。
二圓滿下。
即是喜樂。
為利益支。
圓滿廣大甚深随順故。
法喜充遍位平等際故。
輕安悅樂故。
瑜伽雲。
喜樂者。
謂已獲得所希義故。
得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故。
三不起一切妄想分别者。
即所離障。
凡小之禅。
但離欲惡不善法等。
今一乘深妙。
離一切妄。
方為自覺聖智境界。
同如來禅。
次大悲救護一切衆生。
揀異凡小。
凡小離憂。
得前喜樂。
今自無憂。
憂衆生憂。
不妨拔濟。
四一心不動。
即彼二依止三昧。
名所依支。
謂於所緣。
審正觀察。
心一境性。
為彼對治及利益支之所依止。
依止定力。
尋等轉故。
其所離障。
以無行體。
非是支故。
不為彼依。
但雲彼二。
修習初禅者。
總結初禅。
亦屬依止。
四禅所依。
大旨無别。
二息諸意業下。
明第二禅。
此句即滅覺觀。
是所離障。
覺觀粗動。
發生三識。
亂於二禅。
如淨水波動則無所見故。
初禅能治。
為此所治。
則病盡藥亡。
二攝諸衆生智力勇猛。
此是内淨。
即修行對治支。
小乘内淨。
但是信心。
能淨心相。
定等内流。
大乘内淨。
總攬三禅三支以成。
謂舍念正知。
以此三法。
尚為喜覆。
力用未勝。
但能離外尋與伺故。
合為内淨。
今攝諸衆生。
即是於念念衆生故。
智力勇猛。
即同正知。
舍相未顯。
含在二中。
故合為一支。
三喜心悅怿。
即喜樂支。
是修行利益。
四修第二禅。
即彼二依止三昧。
唯初禅有一心不動。
餘三皆無。
即修二禅。
當一心支。
三思惟一切衆生自性下。
明第三禅。
此句即舍念正知三支。
是修行對治。
唯思衆生即是念支。
思生兼性故是正知。
但思自性。
即是舍支。
二禅合一不言自性。
然舍是行舍。
非是舍受。
謂行心調停。
舍喜過故。
二厭離生死。
是所離障
二有五偈。
明外道無戒無利勤苦。
此中外道宗計。
廣如别說。
三有一偈。
諸天妙樂。
持戒所成。
四有三偈。
不揀尊卑。
持益犯損。
五有五偈。
若堅持戒。
二世利安。
六有一偈。
重以喻明美戒成益。
七有一偈。
人無貴賤。
持戒為尊。
八有一偈。
明持毀畏安勸物持護。
九有一偈。
重以喻顯彰戒功高。
十有一偈。
推功如來。
勸物堅淨。
▲三善男子如我以此下。
例說餘度及於餘攝。
於中四。
初結前生後。
二若有衆生嗔恚下。
明以忍辱破嗔恚蔽。
三若有衆生惛沉懶堕下。
複以精進策其懈怠。
四以如是等下。
總結成益。
具諸度門。
淨諸蔽障。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後三段可知。
●第十自性不動地神。
寄入法界無量回向。
以法界善根。
回向法界故。
法性如地。
安不動故。
非修不動。
故雲自性。
言菩提場者。
所入法界。
是得菩提之處所故。
既将入地。
不雲南矣。
第一依教趣求。
雲往東北者。
自東之南。
右旋而轉。
今已一周。
故雲東北。
示表一僧祇滿。
資糧加行皆已周故。
第二十千地神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五。
一友見稱贊。
既雲友見。
已含見友。
二爾時自性不動神下。
嚴處攝生。
以顯勝德。
三時彼地神告善财言下。
許示昔善。
引其問端。
四爾時善财禮地神足下。
設敬陳請。
五時彼地神下。
正示昔因。
第三善男子我得下。
示己法界。
於中四。
一标名體用。
名雲難摧伏智慧藏者。
舊雲不可壞智慧藏。
名異義同。
皆顯一念之智镕乎法界不可推壞。
包含衆德。
無所不生。
故名為藏。
賢位已滿。
總會三賢。
為入地因故。
顯善财勝福。
常随地神。
法界智不可壞。
昔因不失。
能證入矣。
常以此下。
略明其用。
二善男子我憶下。
别顯業用。
由智不壞故常憶等。
三善男子乃往古世下。
顯得法時處。
四善男子我從是來下。
總結純熟。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後三段可知。
[△@△]大文第五。
春和神下。
有十善友。
當十地位。
修十勝行。
斷十種障。
證十真如。
成於十地。
即為十段。
●今初。
第一春和夜神。
明歡喜地。
亦名極喜。
謂初獲聖性。
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
生大喜故。
初獲聖性者。
由斷異生性障故。
具證二空者。
即是所證遍行真如。
謂此真如。
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遍故。
言春和者。
盛德如春。
和暢發生。
初證真如。
無德不發。
即成就自利利他行故。
在迦毗羅城者。
此雲黃色。
昔黃頭仙。
依此處故。
黃是中色。
已證真如契中道故。
是生佛城。
表於初地生佛家故。
地上多明見夜神者。
證智玄妙。
離相破暗故。
下九天神。
準梵本中。
皆是女神。
瞿波亦女。
地上證如。
得同體慈。
女之德故。
梵本。
諸神皆名為天。
恐濫上界。
故雲神耳。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依前修證。
後如是思惟下。
趣求後友。
於中亦二。
先至時處。
從東門入者。
開明之初。
顯證之始故。
遇日沒者。
是夜神故。
分别見日皆已亡故。
後複作是念下。
念友勝益。
第二作是念時下。
見敬谘問。
先睹見。
後敬問。
今初。
於空等者。
朱衣表教。
顯着分明處空為證。
如日不住。
宗說兼暢德冠物先。
雲首戴梵冠。
法門星象不離一如。
雲炳然在體。
化生業用歸乎解脫。
雲毛孔普現。
後善财童子見聞下敬問。
第三時彼夜神告善财言下。
稱贊授法。
先稱贊。
後善男子我得下授法。
於中二。
一正授法門。
二得法久近。
△前中。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中二。
先名體。
後業用。
今初。
以法光明。
破自他暗。
即是教化調伏衆生。
第二善男子我於下。
業用中二。
先興救物之心。
後辨救物之行。
今初十心。
前四四等。
次二止善。
次二解行精勤。
後二舍凡棄小。
此上十心。
通救三求衆生。
二善男子我於夜暗下。
辨救物之行。
於中二。
先救欲求衆生。
後救邪梵行求衆生。
其有求衆生。
遍在二段。
令究竟益。
即離有求。
救欲求中。
分文分為二。
先總明。
後别顯。
今初。
若準現文。
文有四節。
一所救時。
二若入於海下。
明救處。
三或遭盜賊下時處中難。
四種種方便。
辨其能救。
若準下文。
若時若處若所救事。
皆名為難。
若準梵本。
具标十門。
二為海難者下别顯。
總有十門。
門皆有二。
先救世苦令得世樂。
後大願回向。
令其究竟離苦得樂。
唯三四二門。
略無大願。
義必合有。
從簡太過耳。
十中。
第一救海難衆生。
即标中第一。
二為在陸地下。
救處陸衆生。
即标中第二。
三一切衆生有惜壽命下。
救求不得衆生。
即前或乏資糧等。
四為行山險下。
救山險衆生。
即标中第三。
上二阙大願。
五為行曠野下。
救曠野險難衆生。
即标中第四。
言阇努啰獸者。
其獸八足。
四足在背。
抱持所得。
力能搏噬犀象猛獸。
馳走疲乏。
翻背足行。
逐人無逃。
人逐莫及。
六救鬥争衆生。
七救樂着國土衆生。
八救着聚落衆生。
上三阙标。
梵本有在異國遭遇惡賊。
九救暗夜衆生。
即标中時也。
上四皆有善男子。
以為其初。
就救夜中分二。
先救世暗。
後作是念言下。
大願回向。
於中二。
先總明。
後是諸衆生下别顯。
於中亦二。
先明所救。
後顯能救。
前是三障。
即分為三。
初煩惱障。
次煞害衆生下業障。
後不久當堕三惡道中。
即是報障。
三障即黑暗。
後願我速以大智光明下。
辨能救。
十善男子一切衆生或病所纏下。
救老病等苦。
皆前危厄中攝。
文中二。
先救世苦令得世樂。
後複作是念下。
大願回向。
令其究竟。
二善男子一切衆生入見稠林下别顯。
救邪梵行求衆生亦二。
先救邪見令得世樂。
後複作是念下。
大願回向。
▲第二爾時下偈頌。
二十一偈。
分四。
初一頌法門名體。
二有四偈。
舉因勸修。
謂四無量。
即是前文救物之心。
三有十偈。
顯果令入。
謂六處殊勝。
通頌前文能救之行。
明前所救十處不同不出六根。
為能應故。
謂十眼遍見。
十耳普聞。
十鼻遍覺。
十舌廣說。
十身普應。
十意遍知。
故能所作無不周遍。
四有六偈。
明德業廣大。
初一神通。
餘皆福智。
故能遍應。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白春和主夜神下。
得法久近。
於中二。
先興二問。
後還兩答。
答中二。
先答發心時節。
後答得法久近。
今初有六。
初總顯本事因緣。
二時彼城東下。
明初佛興世。
三蓮華城内下。
善友勸發。
四令王夫人下。
正發大心。
五善男子時王夫人下。
結會古今。
六我於彼佛下。
發心成益。
二過此劫已下。
答得法久近。
於中二。
先總顯得法因緣。
後我才見佛下。
正明得法。
於中三。
初得方便三昧。
能上見諸佛下化衆生。
次以聞法故下。
得此解脫。
後得此解脫故下。
廣顯業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此閻浮提下。
指示後友。
恒河南者。
順世攝善故。
菩提場中者。
得無悞犯。
由契理故。
普遍吉祥無垢光者。
最勝真如。
德無不具。
雲普遍吉祥無垢。
即是第二地名必與智俱。
故雲光也。
本從發心者。
即前淨月。
第六爾時善财下。
戀德禮辭。
於中二。
先偈贊。
後禮辭。
今初。
戀德之深。
形於言詠。
十偈分四。
初四贊身心超勝。
次三大用無涯。
次二益物不空。
後一結德無盡。
二爾時善财童子下。
禮辭(已下第十八經)。
●第二普遍吉祥無垢光夜神。
明離垢地善友。
具淨屍羅。
離於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微細毀犯即邪行障。
障於二地淨屍羅故。
斷此便得最勝真如。
具無邊德最為勝故。
名等如前。
文雖具六。
且分為四。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見敬谘問。
第三稱贊授法。
第四戀德禮辭。
今初可知。
第二頂禮其足下。
見敬谘問。
第三夜神答言下。
稱贊授法。
先贊。
後授。
授中二。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中三。
第一正授法門。
第二謙己推勝。
第三指示後友。
△初中二。
第一總答所問。
第二别示己法。
[△@、]今初。
即念佛三昧。
文中有四。
謂标征釋結。
釋有十句。
略有二解。
一作總别解。
初總。
餘别。
别中。
一觀外相。
二念内德。
三知所證。
四放光。
五常光。
六變化。
七圓音。
八名号。
九調生。
二約十身解。
一菩提身。
二相好身。
三智身。
四法身。
五願身。
如賢首品。
毛孔光明皆宿願故。
六福德身。
七化身。
八力持身。
圓音持法盡未來故。
九意生身。
随立名故。
十威勢身。
結雲威力故。
十身并彰内外皆具。
若專念此。
何行不成。
第二善男子我得下。
别示己法。
謂得禅定。
然二地出心。
即修諸禅。
滿入三地。
故非前卻。
於中二。
先名體。
後業用。
今初。
契理無着。
故雲寂靜。
止觀雙運。
名為禅定。
現法樂住。
故稱為樂。
大用無涯。
為普遊步。
然勇猛即是梵本同舊經中普遊步義。
二普見三世下。
廣顯業用。
於中二。
先明攀緣如來為諸定本。
第二正明三禅。
别彰業用。
[○@△]前中三。
謂标征釋。
今初。
見佛無着。
即寂靜義。
又見佛法界。
即攀緣如義。
無取無入。
即同如來清淨禅義。
二何以故。
征雲。
既了差别。
何以無着。
三釋意雲。
窮了如來之體性故。
文有十句。
各有标釋。
标多約體。
釋多就用。
理實雙明。
故攝十句為五對體用。
一不去不來對。
即體用自體。
二不生不滅對。
即體用之相。
三非實非虛對。
即體用之力。
四非遷非壞對。
即體用之性。
五一相無相對。
即體用之德。
初對中。
理無不證。
故曰非去。
謂非舍世而得出世。
是故。
釋雲世趣永滅。
若有可舍非真滅故。
即體之自體也。
即體之用。
故曰非來。
釋雲體性無生者。
生則有來故。
此即用之自體也。
第二對。
體有何相。
本來不生。
釋雲法身平等者。
三際自他。
體皆平等。
為其相故。
用有何相。
常用不滅。
為其相故。
釋雲無有生相者。
以即體之用。
體既無生。
用何有滅。
第三對。
體有何力。
能令即相而非實故。
釋雲如幻。
用有何力。
廣能利益。
釋雲非虛。
第四對。
體性雲何湛然不遷。
雲過生死。
用性雲何随流性常。
故不變壞。
第五對。
體有何德。
本自超言。
能令言離。
用有何德。
善觀性相。
而本自空。
此十亦名十身無[得-彳]。
然五重之體但是一體。
五重之用但是一用。
體外無用。
用即是體。
用外無體。
體即是用。
體即法性。
用即智應。
二既不二。
理智圓融。
唯一無[得-彳]法界之身。
随相顯十。
以表無盡。
如是觀察。
何着何取。
是謂攀緣如實自覺智境不思議事。
豈非如來清淨禅耶。
若以五對。
展轉相釋。
亦名體用。
但以後後。
釋於前前。
前四是遮。
後一是表。
謂第一即用之體證滅非雲。
即體之用應而無來。
二雲若爾便是生滅以世趣佛身生故。
應用無來便謝滅故。
故次釋雲。
法身之性。
成與不成等無差别。
何得有生。
即體之用。
本無有生。
将何可滅。
三雲若爾是實是虛。
何者法身平等實也。
應用非真虛也。
故釋雲。
幻智所顯何以為實。
不失利益何得言虛。
四雲若爾有遷有壞。
幻智所顯。
從染之淨。
豈非是遷。
應物随機。
體便可壞。
故複釋雲。
已過生死。
何有遷移。
即是常身。
何能破壞。
五雲若爾既絕百非。
何以悟入。
故表示雲。
佛體無二。
一實相法之所印持。
則言思斯絕。
為遣諸數。
故雲一相。
一不為一。
相亦非相。
非但能無事相之相。
體相實相。
此相亦無。
故雲性相本空故。
故十地經雲。
佛住甚深真法性。
寂滅無相同虛空。
而於第一實義中。
示現種種所行事。
所作利益衆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與無相無差别。
入於究竟皆無相。
即其事也。
若并就體說。
大同中論八不之義。
然皆即相即性。
依彼論釋。
各以四句釋之。
謂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十句皆然。
斯則即事同真。
若約三性。
彼就依他無性即不生等。
今就法性本不生等。
既即用即體。
便性相無[得-彳]。
更有異門。
義如别說。
[○@△]二善男子我如是知一切如來時下。
正明三禅。
别顯業用。
於中三。
初明現法樂住禅。
即寂靜禅定樂業用。
二引生功德禅。
三饒益衆生禅。
上二即普遊步業用。
▲今初。
亦是前明即止之觀。
今明即觀之止。
於中二。
先牒前起後。
後思惟觀察下。
正顯四禅。
斯則如來禅導於四禅。
不同凡小。
四禅即為四别。
雖大小乘異。
四禅支林。
義則大同。
謂初禅具五支。
尋伺喜樂定。
第二具四支。
内淨喜樂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樂定。
第四具四支。
舍念中受定。
若立名者。
初名有尋有伺靜慮。
二無尋無伺靜慮。
三離喜靜慮。
四離樂靜慮。
故俱舍雲。
初具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
即其義也。
依十地論。
四禅支林。
并勒為四。
一所離障。
二對治支。
三利益支。
四彼二依止三昧。
四中。
後三是支。
初一非支。
雖後後所離是前前支。
望於當地皆非是支。
今初。
初禅中一思惟觀察至種種境界。
即是尋伺。
當對治支。
思惟即尋。
觀察是伺。
堅固莊嚴即尋伺相。
普遍照明種種境界。
辨尋伺境。
非唯觀察五欲過失。
故雲種種。
二圓滿下。
即是喜樂。
為利益支。
圓滿廣大甚深随順故。
法喜充遍位平等際故。
輕安悅樂故。
瑜伽雲。
喜樂者。
謂已獲得所希義故。
得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故。
三不起一切妄想分别者。
即所離障。
凡小之禅。
但離欲惡不善法等。
今一乘深妙。
離一切妄。
方為自覺聖智境界。
同如來禅。
次大悲救護一切衆生。
揀異凡小。
凡小離憂。
得前喜樂。
今自無憂。
憂衆生憂。
不妨拔濟。
四一心不動。
即彼二依止三昧。
名所依支。
謂於所緣。
審正觀察。
心一境性。
為彼對治及利益支之所依止。
依止定力。
尋等轉故。
其所離障。
以無行體。
非是支故。
不為彼依。
但雲彼二。
修習初禅者。
總結初禅。
亦屬依止。
四禅所依。
大旨無别。
二息諸意業下。
明第二禅。
此句即滅覺觀。
是所離障。
覺觀粗動。
發生三識。
亂於二禅。
如淨水波動則無所見故。
初禅能治。
為此所治。
則病盡藥亡。
二攝諸衆生智力勇猛。
此是内淨。
即修行對治支。
小乘内淨。
但是信心。
能淨心相。
定等内流。
大乘内淨。
總攬三禅三支以成。
謂舍念正知。
以此三法。
尚為喜覆。
力用未勝。
但能離外尋與伺故。
合為内淨。
今攝諸衆生。
即是於念念衆生故。
智力勇猛。
即同正知。
舍相未顯。
含在二中。
故合為一支。
三喜心悅怿。
即喜樂支。
是修行利益。
四修第二禅。
即彼二依止三昧。
唯初禅有一心不動。
餘三皆無。
即修二禅。
當一心支。
三思惟一切衆生自性下。
明第三禅。
此句即舍念正知三支。
是修行對治。
唯思衆生即是念支。
思生兼性故是正知。
但思自性。
即是舍支。
二禅合一不言自性。
然舍是行舍。
非是舍受。
謂行心調停。
舍喜過故。
二厭離生死。
是所離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