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從第十六經二紙半盡第二十四經一半)
關燈
小
中
大
。
二禅之喜。
為三禅障。
猶如貧人得寶便喜失則深憂。
莫若不得無憂無喜。
喜為生死。
故今雲厭。
三住涅盤樂。
即是樂支。
是修行利益。
瑜伽雲。
離喜寂靜。
最極寂靜。
與喜相違。
心受生起。
彼於爾時。
色身意身。
領納受樂。
及輕安樂。
是故諸處名身受樂。
故說三禅樂最深妙。
今更超之。
安住涅盤寂靜常樂。
然初禅之樂。
如土石山頂有水。
二禅之樂。
如純土山頂而有池水。
三禅之樂。
如純土山在大池内。
樂遍身外。
身在樂中。
四修第三禅。
即從二依止三昧。
四悉能下明第四禅。
文但有二。
而含於四。
謂一切衆生衆苦惱熱。
是所離障。
然苦樂憂喜皆四禅障。
若得四禅。
四受俱亡。
唯有舍受。
是利益支。
舍念清淨而為對治。
三禅舍念與樂受俱。
未名清淨。
今無樂受。
故雲清淨。
今所滅熱惱即所離障。
其能息滅即是舍念。
為對治支。
遠離二邊一切動亂。
與自覺俱。
然其舍受。
世為利益。
出世望之舍受亦苦。
於下苦中。
橫生樂想。
故今皆舍。
含在一切熱惱之中故。
此一句含三段說。
二修第四禅。
即彼二依止三昧。
依傍經論。
以釋經文。
不依此釋。
四禅之相。
何以取别。
▲二增長圓滿下。
引生功德禅。
有三功德。
一能引智願。
不同凡夫愛味於禅。
不同小乘入於無願。
是故能引一切智願。
二一三昧中出多三昧解脫境界。
三成就變化無所不生。
此三即是難行之相。
皆普遊步。
▲三善男子我修習下。
明饒益有情禅。
種種方便無不饒益。
亦普遊步義。
文中分三。
初令離欲入於非家。
有十四想。
與智度論二十六中十想大同。
次若有衆生住於空閑下。
作助道緣。
後善男子我修如是下。
令斷惡進善。
即修四正斷。
△第二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三善男子去此不遠下。
指示後友。
後是發光。
寄同世間。
故雲不遠。
依理發光。
雲菩提場。
所為順理。
故雲右也。
喜目觀察者。
法眼忍理。
慈眼觀物。
皆有喜義。
又勝定聞持。
皆善觀察。
三偈頌中。
有十三偈。
分為三段。
初有十偈。
頌前授法。
次二頌謙己推勝。
後一頌詣示後友。
今初。
唯頌總答所問十法。
小有不次。
初四如次。
頌前四法。
五超頌第七。
六頌第六。
七卻頌第五。
八頌第十。
九頌第八。
十頌第九。
謙己示後。
文并可知。
第四時善财下禮辭。
●第三喜目觀察一切衆生夜神。
發光地善友。
謂成就勝定。
大法總持。
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以名對義。
已如前說。
文雖其六。
義小異前。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念前成益。
後作是念已下。
趣求後友。
於中四。
一欲趣後友。
二時喜目神下。
善友加持。
有十一句。
初總。
餘别。
三時善财童子遽發是念下。
所加成益。
謂前加令知近友之益。
今能起念即是加益。
此有十句。
如次對前别中十句。
四爾時善财下。
正明趣後。
第二見彼夜神下。
見敬谘問。
於中三。
第一睹用證入。
第二申偈敬贊。
第三谘問法要。
△初中四。
一見依正。
二睹入法門。
三見大用。
四明證入。
後三同前授己法界。
[○@△]今初可知。
[○@△]第二入大速疾普喜幢無垢解脫門者。
睹入法也。
一念攝伏為大速疾。
舊雲大勢力。
顯用之能。
遍稱群機。
名為普喜。
摧伏高顯。
所以名幢。
[○@△]第三於其身上下。
明見大用。
於中三。
初於毛孔總出化身。
說一切法。
二於毛孔現昔本事。
三於毛孔現随類身。
說其本行。
▲初中亦三。
初總相明。
二别顯十度。
三例說餘行。
今初可知。
二所謂下。
别顯十度。
即為十段。
各有又從。
以為揀别。
段段之中有總别結。
文處可知。
今初。
檀中物無不舍。
田無不施。
心無不等。
三輪平等。
故成檀度。
二戒度中。
初令修因。
次於諸世間下。
不求近果。
後令諸衆生下。
說戒之益。
三忍度中。
初令修三忍因。
次說菩提心下。
令其回向。
次說諸衆生下。
示不忍果。
後贊諸如來下。
示忍辱果。
四進度中。
總辨三勤。
通策諸行。
五禅定中。
初令離欲。
後住法園苑下。
令物修禅。
於中。
初令得現法樂住禅。
次又為演說下。
引生功德禅。
後令諸衆生下。
饒益有情禅。
六般若中。
初明加行智。
後又為下。
雙辨根本後得智。
雖是十度。
從兼正說。
六亦具三。
七方便中。
初即巧會有無方便。
觀空涉有故。
次或為演說不住生死下。
不舍不受方便。
後或為演說住於天宮下。
進趣向果方便。
八大願中。
文有十願。
初二總明。
次五上求願。
次二神通願。
後一結二利通下化願。
九力度中。
集助道法。
即思擇力。
餘修習力。
十智度中。
初明成熟有情智。
後說念念神通自在下。
受用法樂智。
三如說菩薩諸波羅蜜下。
例說餘行。
即神通度生菩提分等。
▲第二又於一一毛孔現彼夜神下。
即於毛孔現昔本事。
前後二段。
即一毛中出生無盡。
此之一段。
即一毛中包含無盡。
於中亦現昔十度相。
文分為三。
初總。
次别。
後結。
今初可知。
二行檀波羅蜜下别。
别中皆以行字為初。
初二可知。
三忍度中。
初安受苦忍。
次亦能忍受一切衆生於己身心惡作惡說。
即耐怨害忍。
惡作屬身。
惡說屬口。
後忍一切業下。
谛察法忍。
四精進中。
三句即三精進。
初句被甲。
次句攝善。
後句利樂。
五禅定中八句。
一資緣。
二方便。
三造修。
四獲得。
五治障。
六圓滿。
七起用。
八相攝。
前六即現法樂住。
後二即引生功德。
下之五度。
句雖多少。
類例皆然。
六般若中。
依兼正說。
通於三智。
初資具是加行。
清淨謂治障。
日約破暗。
即根本智。
雲約慈覆。
流潤演法。
即後得智。
藏約包含。
海約深廣。
行約造修。
門約入理。
上四皆通根本後得。
七方便中。
獨此加於複示修三字。
在文不例。
言體性者。
下四度體皆後得智。
言理趣者。
即是意趣。
八願度中。
相應事者。
謂若求菩提若攝生等。
九力度中。
言因緣者。
内修為因。
外友為緣。
相應事者。
思修何法。
十智度中分二。
先就能知辨相。
後約所知以辨。
今初。
一資具。
謂聽聞等。
二體性者。
唯識論中。
唯後得智。
依璎珞等。
約兼正說。
亦通根本。
故有三種。
一無相智。
二一切種智。
三變化智。
三即造修。
四即獲得。
五從於一智轉生多智。
亦能出生其餘諸行。
六即治障。
七若内若外。
若定若慧。
為得智處。
八增長者。
如白分月。
九證無證相。
名之深入。
十顯照事法。
十一顯示理性。
十二即四道理。
謂觀待道理。
作用道理。
證成道理。
法爾道理。
十三即眷屬般若同時心所等。
十四揀擇邪正。
十五無行為行無相為相等。
十六萬類之法随一相應。
亦教理行果随一相應。
十七一度之中随攝諸度等。
後所知法下。
約所知辨相。
初五句通一切法。
次二句佛法。
餘皆菩薩法。
如是等下總結。
三從彼夜神下。
總結十度。
十度廣義。
經文散具。
束之成章。
義如别說。
▲三爾時善财童子見喜目觀察一切衆生夜神複於一一諸毛孔下。
明於毛孔出随類身說其本行。
於中四。
一出能說之身。
二於彼一切諸衆生前下。
出演法之聲。
三以如是等種種音聲下。
顯所說之法。
然皆相續不斷。
次第無亂。
四如是說時下。
彰說之益。
(已下第十九經)。
[○@△]第四爾時善财童子見聞下證入。
睹勝用故。
於中二。
先證入。
後出因。
今初。
先舉所修。
即所睹事。
次念念至修行。
是修相。
次深入安住平等成就。
是證相。
次承佛威力及解脫力。
是證勝緣。
後得菩薩下。
所證法體。
後何以故下。
征釋證因。
道機宿着。
内外冥資。
于何不證。
△第二爾時善财下。
設敬稱贊。
十偈分四。
初一現說之因。
次一現說之意。
次七現說體相。
皆即寂之用。
後一結其無盡。
△第三爾時善财童子下問法。
前已睹相證入故。
此直問得法因緣。
此有二問。
一問發心久近。
二問得法時節。
第三爾時夜天下。
授己法界。
前已現相冥授故。
此但言答因緣。
於中二。
先以偈答。
後結會古今。
△前中八十七偈分二。
前七十五偈。
答發心久近。
後十二偈答得法時節。
▲前中。
總有十劫。
即為十段。
第一寂靜大音聲劫。
有三十一偈半。
文分為六。
初一偈半總标。
二有八偈。
顯其本生。
三有十偈。
明發心本事。
四有一偈。
正顯發心。
五有六偈。
發心後德。
六有五偈。
轉值餘佛。
結言未得慧眼者。
未得十解正慧眼故。
二天吉祥劫四偈。
結雲。
尚於我愛阿賴耶。
不知無依。
計為有者。
未了心性即一切法無性之性。
而猶計有一切諸法依心而生。
阿賴耶者标名。
此翻為藏。
即第八識。
我愛等者。
釋義有三藏義。
謂能藏所藏執藏義故。
謂與雜染互為緣故。
名能所藏。
以能持染種種名所藏。
識是能藏。
是雜染法所熏。
所依染法名能藏。
此識為所藏。
有情執為自内我故。
名為執藏。
今此上句我愛二字。
即執藏義。
為第七識執為内我。
故雲我愛。
第七雖與四惑相應。
正取貪所執我。
深生耽着。
偏舉我愛。
下句即攝餘二藏。
謂種依第八。
八依種有。
即是依義。
今言無者。
為能藏時即是因相。
為所藏時即是果相。
攬因與果。
為識自相故。
識自相已無實體。
況因果互依。
相待無性。
何有能依所依之相。
故問明品雲。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别有。
故雲無依計為有也。
上二劫明已得十信未入十住。
前未得自分。
後未得勝進。
三梵光明劫五偈。
結雲未能明了深法性者。
未得十行真實行故。
四月吉祥劫五偈。
結雲未獲深妙智等者。
未得回向無[得-彳]妙智入實際故。
五寂靜智劫六偈。
未得地上二空真如清淨法故。
六妙出生劫五偈。
未淨修道之障[得-彳]故。
七集堅固劫五偈。
未得六地十種平等深順忍故。
八安樂莊嚴劫四偈半。
獨此一劫。
後無結束。
似欠一行。
合雲。
然於殊勝雙行道。
未得善巧而通達。
以是未得第七地故。
九千吉祥劫亦四偈半。
未得八地淨無生忍。
十無着遍莊嚴劫四偈半。
但言供養者。
以於此劫得法門故。
上雲未得。
未得於後。
必已得前。
如未得十行前已得十住等。
又上十劫。
亦可初劫已得初地未得第二。
乃至第九未得十地。
第十劫中。
方得圓滿。
故其劫名亦順地義。
如文思之。
▲第二最後有佛出興世下。
答得法時節。
即第十劫。
最後佛所得此法門。
於中二。
前四偈得無功用後之三地。
初偈見佛興供。
次一得八地無依大願。
次偈九地法眼總持。
後偈十地成如來力。
後八偈結成普賢行位。
於中三。
初四偈半。
牒舉大心之始。
次二偈半。
明成德之終。
後一偈總結圓滿因果圓融。
初後該徹入普賢道。
△二善男子於汝意下。
結會古今。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
指示後友。
同居證位雲此會中。
起精進行為普救護。
智焰滅惑為威德吉祥。
第六時善财下。
禮辭。
●第四普救護一切衆生威德吉祥夜神。
焰慧地善友。
謂安住最勝菩提分法。
燒煩惱薪。
慧焰增故。
文亦具六。
勢同前友。
第一依教趣求。
可知。
第二時彼夜神下。
見敬谘問。
文為三。
一見聞法界。
二申敬偈贊。
三谘問法要。
△初中義同諸友。
正授法界。
示相說故。
且為見聞。
於中分二。
先現光加持。
後蒙光獲益。
今初。
即當嘿授。
入調伏衆生解脫者。
即光所依。
是己所得法門名體。
此中文略。
至下引昔結會古今中雲。
得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衆生解脫門。
在義可知。
眉間光者。
初寄出世證中道故。
二善财即時下。
蒙光獲益。
即當證入。
於中二。
先得三昧。
後見大用。
今初。
即用所依三業六根皆離障[得-彳]。
雲極清淨。
德無不圓故雲圓滿。
後得三昧已下。
明見大用。
即定之能。
於中分二。
先見用所依處。
謂二神中間一切塵中。
後一一塵中下。
明所見事。
於中三。
一所化處。
二化成益。
三化本意。
初中二。
先總明。
後善财又見一切世界下别明。
然有二意。
一即塵中之剎。
二即塵外遍法界剎。
以雲一切無揀言故。
下偈頌明遍法界故。
於中。
先總。
所謂下别。
别有三類。
初六句三對。
是剎體性。
初一對。
明純淨純穢。
次一對。
明轉變剎。
淨變為染雲趣雜穢。
如今減劫佛已涅盤。
染變為淨為趣清淨。
如增劫中彌勒當出。
第三對。
明雜染。
染多淨少。
先言雜穢。
淨多染少。
先言清淨。
二或有世界其形平正。
即剎形相。
三或有世界随心下。
明剎依住。
二如是世界一切趣類下。
明化成益。
先總明。
後令地獄下别顯。
於中二。
先化五道。
後善财又見下。
化九類。
略有二種差别。
初明四生。
即依止差别。
報之所托故。
餘三可依。
化生依何。
依業染生。
餘之五類。
即粗細差别。
此明報相。
下二界。
有色為粗。
無色界為細。
於有色中。
有想為粗。
無想天為細。
於無色中。
非無想為粗。
謂下三天。
非有想為細。
謂第四天。
若合非有想非無想。
為第四天。
則無色界。
唯舉其細。
對餘為粗。
上明六趣。
是苦樂差别。
本意不同。
非重言失。
況複四生攝於六趣。
寬狹不同。
餘如别說。
三為成就菩薩大願力下。
明化本意。
然其所為。
通能所化。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見普救下。
申敬偈贊。
於中三。
初身心敬重。
二時彼夜神下。
顯友自在。
謂上來變形具相而現大用。
今雖舍相複其神形。
作用變化宛然周遍。
三爾時下口業偈贊。
有二十偈。
文分為二。
初一總彰贊意。
餘偈正贊。
於中二。
前九總明光用無涯。
後十别述蒙光獲益。
前中。
長行所無。
影顯深妙。
於中三。
初一見身。
次六見光。
非唯眉間。
六根毛孔皆放光故。
後二作用。
後我承下十偈。
述蒙光獲益中五。
初半偈。
推功歸本。
二一偈半。
叙前放光。
三有一偈。
述得三昧。
四有四偈。
述見塵中大用。
五有三偈。
述見遍周佛境。
此一段文。
長行亦無。
明經叙述。
萬不存一。
△第三爾時善财下。
谘問法要。
此有二問。
一問得法久近。
尋其原故。
二問修行淨治。
求入路故。
第三夜神告言下。
授己法界。
然法門體用前已嘿授。
故此直答向來二問。
於中二。
一歎深難說。
二承力為說。
今初。
深相雲何。
若約得時。
時久遠故。
非久近故。
若約修因。
因行廣故。
若通上二。
契理深故。
有标征釋。
文并可知。
第二我當承佛下。
承力為說。
於中二。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中二。
先标許。
後善男子下正釋。
於中二。
先答得法久近。
後答修行淨治。
[△@⊙]前中三。
一正答得法久近。
二明發心之始。
三結會古今。
[○@△]就初有二。
第一總叙本事因緣。
第二正明見佛得法。
前中有六。
一總舉剎劫佛興已。
略酬其
二禅之喜。
為三禅障。
猶如貧人得寶便喜失則深憂。
莫若不得無憂無喜。
喜為生死。
故今雲厭。
三住涅盤樂。
即是樂支。
是修行利益。
瑜伽雲。
離喜寂靜。
最極寂靜。
與喜相違。
心受生起。
彼於爾時。
色身意身。
領納受樂。
及輕安樂。
是故諸處名身受樂。
故說三禅樂最深妙。
今更超之。
安住涅盤寂靜常樂。
然初禅之樂。
如土石山頂有水。
二禅之樂。
如純土山頂而有池水。
三禅之樂。
如純土山在大池内。
樂遍身外。
身在樂中。
四修第三禅。
即從二依止三昧。
四悉能下明第四禅。
文但有二。
而含於四。
謂一切衆生衆苦惱熱。
是所離障。
然苦樂憂喜皆四禅障。
若得四禅。
四受俱亡。
唯有舍受。
是利益支。
舍念清淨而為對治。
三禅舍念與樂受俱。
未名清淨。
今無樂受。
故雲清淨。
今所滅熱惱即所離障。
其能息滅即是舍念。
為對治支。
遠離二邊一切動亂。
與自覺俱。
然其舍受。
世為利益。
出世望之舍受亦苦。
於下苦中。
橫生樂想。
故今皆舍。
含在一切熱惱之中故。
此一句含三段說。
二修第四禅。
即彼二依止三昧。
依傍經論。
以釋經文。
不依此釋。
四禅之相。
何以取别。
▲二增長圓滿下。
引生功德禅。
有三功德。
一能引智願。
不同凡夫愛味於禅。
不同小乘入於無願。
是故能引一切智願。
二一三昧中出多三昧解脫境界。
三成就變化無所不生。
此三即是難行之相。
皆普遊步。
▲三善男子我修習下。
明饒益有情禅。
種種方便無不饒益。
亦普遊步義。
文中分三。
初令離欲入於非家。
有十四想。
與智度論二十六中十想大同。
次若有衆生住於空閑下。
作助道緣。
後善男子我修如是下。
令斷惡進善。
即修四正斷。
△第二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三善男子去此不遠下。
指示後友。
後是發光。
寄同世間。
故雲不遠。
依理發光。
雲菩提場。
所為順理。
故雲右也。
喜目觀察者。
法眼忍理。
慈眼觀物。
皆有喜義。
又勝定聞持。
皆善觀察。
三偈頌中。
有十三偈。
分為三段。
初有十偈。
頌前授法。
次二頌謙己推勝。
後一頌詣示後友。
今初。
唯頌總答所問十法。
小有不次。
初四如次。
頌前四法。
五超頌第七。
六頌第六。
七卻頌第五。
八頌第十。
九頌第八。
十頌第九。
謙己示後。
文并可知。
第四時善财下禮辭。
●第三喜目觀察一切衆生夜神。
發光地善友。
謂成就勝定。
大法總持。
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以名對義。
已如前說。
文雖其六。
義小異前。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念前成益。
後作是念已下。
趣求後友。
於中四。
一欲趣後友。
二時喜目神下。
善友加持。
有十一句。
初總。
餘别。
三時善财童子遽發是念下。
所加成益。
謂前加令知近友之益。
今能起念即是加益。
此有十句。
如次對前别中十句。
四爾時善财下。
正明趣後。
第二見彼夜神下。
見敬谘問。
於中三。
第一睹用證入。
第二申偈敬贊。
第三谘問法要。
△初中四。
一見依正。
二睹入法門。
三見大用。
四明證入。
後三同前授己法界。
[○@△]今初可知。
[○@△]第二入大速疾普喜幢無垢解脫門者。
睹入法也。
一念攝伏為大速疾。
舊雲大勢力。
顯用之能。
遍稱群機。
名為普喜。
摧伏高顯。
所以名幢。
[○@△]第三於其身上下。
明見大用。
於中三。
初於毛孔總出化身。
說一切法。
二於毛孔現昔本事。
三於毛孔現随類身。
說其本行。
▲初中亦三。
初總相明。
二别顯十度。
三例說餘行。
今初可知。
二所謂下。
别顯十度。
即為十段。
各有又從。
以為揀别。
段段之中有總别結。
文處可知。
今初。
檀中物無不舍。
田無不施。
心無不等。
三輪平等。
故成檀度。
二戒度中。
初令修因。
次於諸世間下。
不求近果。
後令諸衆生下。
說戒之益。
三忍度中。
初令修三忍因。
次說菩提心下。
令其回向。
次說諸衆生下。
示不忍果。
後贊諸如來下。
示忍辱果。
四進度中。
總辨三勤。
通策諸行。
五禅定中。
初令離欲。
後住法園苑下。
令物修禅。
於中。
初令得現法樂住禅。
次又為演說下。
引生功德禅。
後令諸衆生下。
饒益有情禅。
六般若中。
初明加行智。
後又為下。
雙辨根本後得智。
雖是十度。
從兼正說。
六亦具三。
七方便中。
初即巧會有無方便。
觀空涉有故。
次或為演說不住生死下。
不舍不受方便。
後或為演說住於天宮下。
進趣向果方便。
八大願中。
文有十願。
初二總明。
次五上求願。
次二神通願。
後一結二利通下化願。
九力度中。
集助道法。
即思擇力。
餘修習力。
十智度中。
初明成熟有情智。
後說念念神通自在下。
受用法樂智。
三如說菩薩諸波羅蜜下。
例說餘行。
即神通度生菩提分等。
▲第二又於一一毛孔現彼夜神下。
即於毛孔現昔本事。
前後二段。
即一毛中出生無盡。
此之一段。
即一毛中包含無盡。
於中亦現昔十度相。
文分為三。
初總。
次别。
後結。
今初可知。
二行檀波羅蜜下别。
别中皆以行字為初。
初二可知。
三忍度中。
初安受苦忍。
次亦能忍受一切衆生於己身心惡作惡說。
即耐怨害忍。
惡作屬身。
惡說屬口。
後忍一切業下。
谛察法忍。
四精進中。
三句即三精進。
初句被甲。
次句攝善。
後句利樂。
五禅定中八句。
一資緣。
二方便。
三造修。
四獲得。
五治障。
六圓滿。
七起用。
八相攝。
前六即現法樂住。
後二即引生功德。
下之五度。
句雖多少。
類例皆然。
六般若中。
依兼正說。
通於三智。
初資具是加行。
清淨謂治障。
日約破暗。
即根本智。
雲約慈覆。
流潤演法。
即後得智。
藏約包含。
海約深廣。
行約造修。
門約入理。
上四皆通根本後得。
七方便中。
獨此加於複示修三字。
在文不例。
言體性者。
下四度體皆後得智。
言理趣者。
即是意趣。
八願度中。
相應事者。
謂若求菩提若攝生等。
九力度中。
言因緣者。
内修為因。
外友為緣。
相應事者。
思修何法。
十智度中分二。
先就能知辨相。
後約所知以辨。
今初。
一資具。
謂聽聞等。
二體性者。
唯識論中。
唯後得智。
依璎珞等。
約兼正說。
亦通根本。
故有三種。
一無相智。
二一切種智。
三變化智。
三即造修。
四即獲得。
五從於一智轉生多智。
亦能出生其餘諸行。
六即治障。
七若内若外。
若定若慧。
為得智處。
八增長者。
如白分月。
九證無證相。
名之深入。
十顯照事法。
十一顯示理性。
十二即四道理。
謂觀待道理。
作用道理。
證成道理。
法爾道理。
十三即眷屬般若同時心所等。
十四揀擇邪正。
十五無行為行無相為相等。
十六萬類之法随一相應。
亦教理行果随一相應。
十七一度之中随攝諸度等。
後所知法下。
約所知辨相。
初五句通一切法。
次二句佛法。
餘皆菩薩法。
如是等下總結。
三從彼夜神下。
總結十度。
十度廣義。
經文散具。
束之成章。
義如别說。
▲三爾時善财童子見喜目觀察一切衆生夜神複於一一諸毛孔下。
明於毛孔出随類身說其本行。
於中四。
一出能說之身。
二於彼一切諸衆生前下。
出演法之聲。
三以如是等種種音聲下。
顯所說之法。
然皆相續不斷。
次第無亂。
四如是說時下。
彰說之益。
(已下第十九經)。
[○@△]第四爾時善财童子見聞下證入。
睹勝用故。
於中二。
先證入。
後出因。
今初。
先舉所修。
即所睹事。
次念念至修行。
是修相。
次深入安住平等成就。
是證相。
次承佛威力及解脫力。
是證勝緣。
後得菩薩下。
所證法體。
後何以故下。
征釋證因。
道機宿着。
内外冥資。
于何不證。
△第二爾時善财下。
設敬稱贊。
十偈分四。
初一現說之因。
次一現說之意。
次七現說體相。
皆即寂之用。
後一結其無盡。
△第三爾時善财童子下問法。
前已睹相證入故。
此直問得法因緣。
此有二問。
一問發心久近。
二問得法時節。
第三爾時夜天下。
授己法界。
前已現相冥授故。
此但言答因緣。
於中二。
先以偈答。
後結會古今。
△前中八十七偈分二。
前七十五偈。
答發心久近。
後十二偈答得法時節。
▲前中。
總有十劫。
即為十段。
第一寂靜大音聲劫。
有三十一偈半。
文分為六。
初一偈半總标。
二有八偈。
顯其本生。
三有十偈。
明發心本事。
四有一偈。
正顯發心。
五有六偈。
發心後德。
六有五偈。
轉值餘佛。
結言未得慧眼者。
未得十解正慧眼故。
二天吉祥劫四偈。
結雲。
尚於我愛阿賴耶。
不知無依。
計為有者。
未了心性即一切法無性之性。
而猶計有一切諸法依心而生。
阿賴耶者标名。
此翻為藏。
即第八識。
我愛等者。
釋義有三藏義。
謂能藏所藏執藏義故。
謂與雜染互為緣故。
名能所藏。
以能持染種種名所藏。
識是能藏。
是雜染法所熏。
所依染法名能藏。
此識為所藏。
有情執為自内我故。
名為執藏。
今此上句我愛二字。
即執藏義。
為第七識執為内我。
故雲我愛。
第七雖與四惑相應。
正取貪所執我。
深生耽着。
偏舉我愛。
下句即攝餘二藏。
謂種依第八。
八依種有。
即是依義。
今言無者。
為能藏時即是因相。
為所藏時即是果相。
攬因與果。
為識自相故。
識自相已無實體。
況因果互依。
相待無性。
何有能依所依之相。
故問明品雲。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别有。
故雲無依計為有也。
上二劫明已得十信未入十住。
前未得自分。
後未得勝進。
三梵光明劫五偈。
結雲未能明了深法性者。
未得十行真實行故。
四月吉祥劫五偈。
結雲未獲深妙智等者。
未得回向無[得-彳]妙智入實際故。
五寂靜智劫六偈。
未得地上二空真如清淨法故。
六妙出生劫五偈。
未淨修道之障[得-彳]故。
七集堅固劫五偈。
未得六地十種平等深順忍故。
八安樂莊嚴劫四偈半。
獨此一劫。
後無結束。
似欠一行。
合雲。
然於殊勝雙行道。
未得善巧而通達。
以是未得第七地故。
九千吉祥劫亦四偈半。
未得八地淨無生忍。
十無着遍莊嚴劫四偈半。
但言供養者。
以於此劫得法門故。
上雲未得。
未得於後。
必已得前。
如未得十行前已得十住等。
又上十劫。
亦可初劫已得初地未得第二。
乃至第九未得十地。
第十劫中。
方得圓滿。
故其劫名亦順地義。
如文思之。
▲第二最後有佛出興世下。
答得法時節。
即第十劫。
最後佛所得此法門。
於中二。
前四偈得無功用後之三地。
初偈見佛興供。
次一得八地無依大願。
次偈九地法眼總持。
後偈十地成如來力。
後八偈結成普賢行位。
於中三。
初四偈半。
牒舉大心之始。
次二偈半。
明成德之終。
後一偈總結圓滿因果圓融。
初後該徹入普賢道。
△二善男子於汝意下。
結會古今。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
指示後友。
同居證位雲此會中。
起精進行為普救護。
智焰滅惑為威德吉祥。
第六時善财下。
禮辭。
●第四普救護一切衆生威德吉祥夜神。
焰慧地善友。
謂安住最勝菩提分法。
燒煩惱薪。
慧焰增故。
文亦具六。
勢同前友。
第一依教趣求。
可知。
第二時彼夜神下。
見敬谘問。
文為三。
一見聞法界。
二申敬偈贊。
三谘問法要。
△初中義同諸友。
正授法界。
示相說故。
且為見聞。
於中分二。
先現光加持。
後蒙光獲益。
今初。
即當嘿授。
入調伏衆生解脫者。
即光所依。
是己所得法門名體。
此中文略。
至下引昔結會古今中雲。
得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衆生解脫門。
在義可知。
眉間光者。
初寄出世證中道故。
二善财即時下。
蒙光獲益。
即當證入。
於中二。
先得三昧。
後見大用。
今初。
即用所依三業六根皆離障[得-彳]。
雲極清淨。
德無不圓故雲圓滿。
後得三昧已下。
明見大用。
即定之能。
於中分二。
先見用所依處。
謂二神中間一切塵中。
後一一塵中下。
明所見事。
於中三。
一所化處。
二化成益。
三化本意。
初中二。
先總明。
後善财又見一切世界下别明。
然有二意。
一即塵中之剎。
二即塵外遍法界剎。
以雲一切無揀言故。
下偈頌明遍法界故。
於中。
先總。
所謂下别。
别有三類。
初六句三對。
是剎體性。
初一對。
明純淨純穢。
次一對。
明轉變剎。
淨變為染雲趣雜穢。
如今減劫佛已涅盤。
染變為淨為趣清淨。
如增劫中彌勒當出。
第三對。
明雜染。
染多淨少。
先言雜穢。
淨多染少。
先言清淨。
二或有世界其形平正。
即剎形相。
三或有世界随心下。
明剎依住。
二如是世界一切趣類下。
明化成益。
先總明。
後令地獄下别顯。
於中二。
先化五道。
後善财又見下。
化九類。
略有二種差别。
初明四生。
即依止差别。
報之所托故。
餘三可依。
化生依何。
依業染生。
餘之五類。
即粗細差别。
此明報相。
下二界。
有色為粗。
無色界為細。
於有色中。
有想為粗。
無想天為細。
於無色中。
非無想為粗。
謂下三天。
非有想為細。
謂第四天。
若合非有想非無想。
為第四天。
則無色界。
唯舉其細。
對餘為粗。
上明六趣。
是苦樂差别。
本意不同。
非重言失。
況複四生攝於六趣。
寬狹不同。
餘如别說。
三為成就菩薩大願力下。
明化本意。
然其所為。
通能所化。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見普救下。
申敬偈贊。
於中三。
初身心敬重。
二時彼夜神下。
顯友自在。
謂上來變形具相而現大用。
今雖舍相複其神形。
作用變化宛然周遍。
三爾時下口業偈贊。
有二十偈。
文分為二。
初一總彰贊意。
餘偈正贊。
於中二。
前九總明光用無涯。
後十别述蒙光獲益。
前中。
長行所無。
影顯深妙。
於中三。
初一見身。
次六見光。
非唯眉間。
六根毛孔皆放光故。
後二作用。
後我承下十偈。
述蒙光獲益中五。
初半偈。
推功歸本。
二一偈半。
叙前放光。
三有一偈。
述得三昧。
四有四偈。
述見塵中大用。
五有三偈。
述見遍周佛境。
此一段文。
長行亦無。
明經叙述。
萬不存一。
△第三爾時善财下。
谘問法要。
此有二問。
一問得法久近。
尋其原故。
二問修行淨治。
求入路故。
第三夜神告言下。
授己法界。
然法門體用前已嘿授。
故此直答向來二問。
於中二。
一歎深難說。
二承力為說。
今初。
深相雲何。
若約得時。
時久遠故。
非久近故。
若約修因。
因行廣故。
若通上二。
契理深故。
有标征釋。
文并可知。
第二我當承佛下。
承力為說。
於中二。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中二。
先标許。
後善男子下正釋。
於中二。
先答得法久近。
後答修行淨治。
[△@⊙]前中三。
一正答得法久近。
二明發心之始。
三結會古今。
[○@△]就初有二。
第一總叙本事因緣。
第二正明見佛得法。
前中有六。
一總舉剎劫佛興已。
略酬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