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從第十一經至第十六經三紙)

關燈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六(從第十一經至第十六經三紙)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有十二善知識。

    第一尊法寶髻長者。

    第二普眼長者。

    第三甘露火王。

    第四大光王。

    第五不動優婆夷。

    第六遍行外道。

    第七具足優缽羅華長者。

    第八婆施羅船師。

    第九最勝長者。

    第十師子頻申比丘尼。

    第十一筏蘇密多女。

    第十二鞞瑟底羅居士)。

     ●第五尊法寶髻長者。

    寄無癡亂行。

    以慧資定。

    靜無遺照。

    動不離寂。

    雲無癡亂。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修治前法。

    後漸次下。

    趣求後友。

    城名師子宮者。

    禅定無亂。

    如彼深宮。

    處之所作決定無畏。

    故名師子。

    友名法寶髻者。

    绾攝諸亂。

    居在心頂。

    故名為髻。

    而言寶者。

    乃有多義。

    一淨無惑亂。

    二明無癡翳。

    三圓無缺減。

    四威勢起用。

    五可貴為尊。

    法喻雙明為法寶髻。

     第二見在市中下。

    見敬谘問。

    於市見者。

    處鬧忘懷。

    在亂常定故。

     第三爾時長者下。

    授己法界。

    於中四。

    一執手将引。

    二示其所住。

    三善财觀察。

    四問答因緣。

     △今初。

    即授法方便。

    顯加行智向正證故。

     △第二告善财言下。

    示其所住。

    即正授法界。

    法界即是栖神所故。

     △第三爾時善财下。

    善财觀察。

    顯正證入。

    於中二。

    先總觀舍宅。

    後别睹樓閣。

     ▲今初。

    四面即是四句般若。

    二門即是存泯不同。

    如一有門。

    見心妙有而入法界。

    即是有門。

    若取有相。

    即拂於有。

    名非有門。

    知法空寂。

    即是空門。

    以空為空。

    說空空門。

    若謂妄惑本空真知不空。

    即亦有亦空門。

    妄因真立。

    妄無妄原。

    真對妄宣。

    真非真體。

    則雙存之門。

    自然泯矣。

    若言欲言其有。

    無相無名。

    欲言其無。

    聖以之靈故。

    非空非有。

    是第四門。

    此俱非門。

    為俱是遮。

    為有所表。

    若但是遮。

    便同戲論。

    若有所表。

    未免於有。

    故此但非。

    亦不可說。

    則非有非非有。

    非無非非無。

    故雲八門。

    然得意為門。

    失意皆謗。

    唯忘言會之。

     ▲後於其宅内下。

    别睹樓閣。

    舊經但雲其宅十層八門。

    今經文中閣與宅别。

    宅則通明一切法界。

    樓閣别明無障礙故。

    於中三。

    一總。

    二别。

    三結使明見。

    今初。

    義如八角塔形。

    若例前宅。

    不妨四角。

    面各二門。

    然有五義。

    一通約所修。

    以八正道為能入門。

    八正通入一切一切位故。

    二約所依。

    即以八識而為其門。

    於眼根中入正定故。

    悟一一識即法界門。

    於眼覺悟。

    即眼陀羅尼自在佛也。

    八識皆然。

    三約教能顯理。

    理教各具有等四門。

    故成八門。

    尋教得解即教四門。

    於理得解即理四門。

    無二體也。

    四教理行果各通二谛。

    便是八門。

    五四句般若各有二門。

    例如宅說。

     二見最下層下。

    别明十層。

    即為十别。

    然有三義。

    一表十地。

    二即十行。

    三總不表。

    且依十地以釋經文。

    一初地檀增。

    而食一種複為施首。

    故回向中六十門。

    施食居第一。

    二二地持戒。

    慚愧衣服。

    攝善法戒。

    以為财物。

    三三地忍增。

    以為嚴具。

    四四地道品。

    為内眷屬。

    進策萬行。

    為上珍寶。

    五五地文顯。

    欲映前後成十地故。

    從真入俗故。

    說法利樂。

    真俗無違。

    為最勝論。

    得於義持陀羅尼門。

    禅定偏增雲諸三昧。

    善達五明雲世明智。

    真俗決定名為印行。

    六六地由得般若現前。

    成就智慧。

    文中三。

    初總明。

    次别顯。

    後總結。

    總中皆是六地之德。

    次所謂下别顯。

    有十六門。

    一照體即寂而無不包。

    二即寂之照無機不鑒。

    三外緣不轉。

    四内照無求。

    五惑境不摧。

    六遍摧諸惑。

    七順教普攝。

    八含德甚深。

    九見法無依。

    十契理行行。

    十一巧化無盡。

    十二證随俗門。

    十三窮四辯才。

    十四照物心行。

    十五寂照雙運。

    十六廣布法雲。

    後如是等下總結。

    七七地有殊勝智知諸教法。

    雲如響忍。

    功行已滿求入八地。

    為出離門。

    菩提分法無不皆具。

    為持教法。

    第八層中。

    含於二位。

    初即八地。

    得念不退無功用道。

    三種世間皆得自在。

    後現一切佛下。

    即是九地。

    法師位故。

    一音頓演。

    第九層中。

    亦有二位。

    十地等覺。

    俱為一生。

    第十層中。

    即如來位。

    二表十行者。

    以其十行即十度故。

    前七文顯。

    八大願所成神通等故。

    九一生所系。

    為最上力。

    善法行故。

    十唯至如來。

    智度始圓。

    為真實故。

    此即當位自攝諸位。

    十行才滿即作佛故。

    上攝十地。

    即攝後位。

    攝前義劣。

    略而不明。

    前十住中。

    第六位攝。

    此寄第五。

    前正報攝。

    此依報攝。

    欲彰不廢後過前故。

    三者總不表位。

    但此菩薩以行就機。

    現居勝報。

    漸次增勝。

    十顯無盡。

    初四施物。

    後後難前。

    次二施法。

    前淺後深。

    次二得法。

    前狹後廣。

    後二現德。

    先因後果。

    總上三義。

    因果行位無盡法門。

    為閣為宅。

    以彰法界。

     三如是一切下。

    結使明見。

     △第四爾時善财見如是等下。

    問答因緣。

    先問後答。

    答中四。

    一舉昔佛興。

    二睹佛興供。

    三發興善願。

    四結果酬因。

    今初。

    如來十号今當略釋。

    一言如來者。

    萬法雖異。

    一如是同。

    聖體之來。

    來化群生。

    故曰如來。

    二應供者。

    至道良田。

    能生妙果。

    相累兼亡。

    應為一切恭敬供養。

    三正遍知者。

    如其勝義。

    覺一切法。

    知無不周。

    鑒無邪僻故。

    四明行足者。

    身口意業。

    随智慧行。

    即以明行。

    而為具足。

    又明即三明。

    足謂定慧。

    如腳足故。

    又足者備足。

    與慧俱行皆圓足故。

    五善逝者。

    上升最極永不退還。

    迹盡雙樹。

    為物而逝。

    皆稱為善。

    六世間解者。

    世界有情一切品類。

    無不達解。

    亦解結縛故。

    七無上士者。

    人高道絕。

    莫之與等。

    八調禦丈夫者。

    身口諸惡。

    [怡-台+龍]悷難制。

    佛能伏之。

    又以調物。

    可謂丈夫。

    若瑜伽論。

    七八二德合之為一。

    雲無上丈夫調禦士。

    釋雲。

    一切世間。

    唯一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故。

    九天人師者。

    瑜伽雲。

    為實眼故。

    為實智故。

    為實法故。

    與顯了義為開導故。

    乃至能正教誡。

    教授天人。

    令其出離一切苦故。

    十佛者。

    於能引攝義利法聚及非義利種種法中。

    能正開覺。

    故名為佛。

    委具十義。

    已如題中。

    具上十德。

    為世所尊。

    故名世尊。

    若依瑜伽。

    既合七八。

    開佛世尊。

    為九。

    為十。

    謂能破諸魔大力軍衆。

    具多功德。

    名薄伽梵。

    即具六義。

    亦如前說。

    瑜伽名為十種名号随念功德。

    諸論異釋。

    可略言之。

    餘文可知。

     二時彼國王下。

    明睹佛興供。

    謂奏樂焚香。

     三我時以此供養下。

    發興善願。

     四由是因緣下。

    結果酬因。

    由初一願。

    招下四層所有勝報。

    由後二願。

    招上六層所有勝報。

    一九微因願力報勝。

    又表萬行渾融無[得-彳]。

    發起向佛。

    則随一行。

    無不具足。

    何果不成。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下。

    謙己推勝。

    初謙己知一。

    謂勝德普遍蘊在十層。

    為福德藏。

    因由行願。

    即願莊嚴。

    願與理俱。

    為無障礙。

    故得成果。

    一能現多。

     後如諸菩薩下。

    推勝知多。

    對前功德。

    勝故難思。

     後二文顯。

     ●第六普眼長者。

    寄善現行。

    慧能顯發三谛之理。

    般若現前。

    名善現行。

    般若遍照。

    一中見多。

    名為普眼。

    以一法中具一切故。

    國名藤根者。

    夫藤根者。

    深入於地。

    上發華苗。

    般若證深。

    能生後得。

    後得随物轉而不悭。

    取類藤矣。

    城名普遍門者。

    實相般若。

    防非為城。

    無所不通。

    何法不入。

    眼入實相。

    眼即為門。

    色入實相。

    色即為門。

    自色已上。

    種智已還。

    該通一切無非門矣。

    又以門為門。

    非真門矣。

    無門無入。

    為真入門。

    若一門一切門。

    尤深門也。

    故上經雲。

    於眼根中入正定。

    於色塵中從定出。

    於一法中入正定。

    一切法中從定起。

    方為自在無礙普門。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思修前法。

    後趣求後位。

    前中亦二。

    先結前所聞。

    後深入諸佛下。

    思修證入。

    初句入果。

    餘皆入因果。

    雲深入諸佛無量知見者。

    無量有二義。

    一廣多無量。

    即權智境。

    二深無分量。

    即實智境。

    境無量故智亦無量。

    知見二義。

    一别。

    二通。

    别謂知即是慧。

    謂根本智。

    見即是智。

    謂後得智。

    以此二智。

    知前二境。

    通謂俱是如來能證。

    如實知彼義故。

    即無障[得-彳]智。

    若爾時以重言。

    為揀比知。

    所以言見。

    為揀眼見。

    所以雲知。

    此如世親般若論釋。

    入謂證達。

    若依禅宗。

    知心空寂名知。

    見心空寂名見。

    知約了知。

    見約證見。

    然見亦見知知即心體忘緣寂照真知見也。

    餘句可知。

    後随順作意下。

    趣求後友。

     第二然後乃到普遍門城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見依正。

    後設敬谘問。

    今初。

    百千聚落周匝圍繞者。

    眷屬般若。

    又随舉其一收一切故。

    新經雲。

    十千表萬行也。

    其城廣大等者。

    實相般若。

    周遍包容。

    已具餘度為多莊嚴。

    般若雉堞。

    高峻無上。

    是佛大道。

    蕩然無涯。

    寬無不容。

    平無邪曲。

    餘并可知。

    後聞已往詣下。

    設敬谘問第三長者告言下。

    稱贊授法。

    先贊。

    後善男子我昔下。

    授己法界。

    於中二。

    先明修學得法。

    後明法之業用。

    今初。

    般若生德。

    如學於文殊。

    得法有二。

    一醫方斷惑。

    二和香顯德。

    後因此了知下。

    顯其業用。

    即分為二。

    先明醫方用。

    後顯知香用。

     △今初。

    瑜伽醫方略有四種。

    一知病相。

    二知病因。

    三知除斷。

    四知斷已不生。

    今文具之。

    於中四。

    一總明勸學。

    二釋治病由。

    三令先治王。

    四廣明治相。

    今初。

    風黃痰熱。

    内四大病。

    亦是病相。

    鬼魅蠱毒下。

    是外四大。

    亦是病因。

    此句有情。

    若草毒水火即是非情。

    并為病緣。

    如是一切下。

    結多品類。

    我悉下顯能除斷。

    第二善财複言下。

    顯治病由。

    先問後答。

    由障菩提。

    故須治斷。

    第三菩薩複觀下。

    令先治王。

    王是衆生安樂本故。

    第四善男子菩薩若欲治諸病下。

    廣明治相。

    於中三。

    第一總标許說。

    第二廣說因相。

    第三明除斷相。

     ▲今初。

    諸病内起。

    即是病因。

    品類增損。

    此明病相。

    無量無邊下。

    雙結許說。

     ▲第二善男子一切衆生因四大下。

    廣說因相。

    於中二。

    第一橫說。

    第二堅說。

    前中亦二。

    先法說。

    後喻況。

    前中三。

    初說四大。

    二說塵毛。

    三明五大。

    今初分四。

    一明大為病因。

    二說所起病相。

    三結成過患。

    四結病所依。

    今初。

    明身為病本。

    是病是身。

    若使無身。

    當有何病。

    四大違反。

    因此病生。

    若了大空。

    病無依矣。

    今為不了故為病因。

    二所謂下。

    明所起病相。

    略有四病。

    初标名。

    次言身病下釋相。

    四種病中各有多相。

    身之四病。

    後文當釋。

    然其心病即是煩惱。

    故梵本雲。

    謂貪嗔癡若癡狂心亂。

    是病之因。

    亦通病相。

    言客病者。

    自外而來故。

    十地中明。

    内四大病即是身病。

    外四大病即是客病。

    言俱有病者。

    亦因外緣。

    亦因内大。

    故名為俱。

    非身心俱。

    謂因遇寒熱及内四大複有乖違。

    即是俱病。

    然梵本中。

    無有憂喜。

    憂喜亦是病之因故。

    亦是第二心病攝故。

    三其餘品類下。

    結成過患。

    上言為主。

    略标上首。

    類更有餘。

    皆前四攝。

    言展轉相因者。

    或因身病而動心病。

    如因黃熱起貪嗔癡等。

    或因心病而起身病。

    因貪勞損。

    因嗔黃熱。

    因熱投水。

    因風墜崖。

    貪嗔在懷外遇傷損。

    如是等類。

    其徒寔繁。

    能令衆生受身心苦。

    即結遇也。

    四善男子如是衆病貧賤人少下。

    結病所依。

    經文自釋。

    戶樞不蠹。

    流水不腐。

    皆勞役故。

    第二善男子一切衆生皆以無量極微下。

    辨微細塵毛皆為病本。

    全是蟲依故。

    婆沙論。

    人全蟲成。

    正法念說。

    八萬戶蟲。

    則戶有多口。

    三億之數。

    亦非多矣。

    第三善男子又觀此身下。

    明五大病因。

    謂四大圍空顯假合故。

    或說六種加。

    識處其中。

    而數論諸師。

    亦說五大。

    故諸經論多說四耳。

    文中三。

    初标征。

    次所謂下牒釋。

    後然彼下。

    結成五大。

    彰其微細。

    故十地經。

    八地能知。

    楞伽經中。

    責所不問。

     第二善男子如是五大和合成身下。

    喻況。

    略有三喻。

    倒喻前三。

    文分為二。

    先别喻。

    後結勸。

    前中三喻。

    即分為三。

    一倉篅喻。

    二畫瓶喻。

    三四蛇喻。

    今初喻前五大。

    篅謂編其葦竹。

    外假中空。

    外如四大。

    内如空大。

    終歸散滅。

    顯是無常。

    由業所持。

    顯從緣無性現緣說。

    五原由業生非自在天下。

    顯空無我。

    此揀外道。

    略舉其四。

    等取於餘。

    一揀塗灰外道。

    計一切法自在天生。

    自在天喜衆生安樂。

    自在天瞋衆生受苦。

    故求其喜而供養之。

    二揀數論。

    從自性生。

    自性即是冥谛。

    謂從於冥谛生於覺谛。

    從於覺谛次生我心。

    次從我心生五微塵。

    從五微塵複生五大。

    從於五大生十一根。

    神為主等。

    三揀時散外道。

    謂一切法從時而生。

    時至則生。

    如春芽等。

    四揀執方外道。

    謂一切物從十方生。

    等者。

    等於六句無因。

    乃至九十五種橫計不同。

    皆說有我。

    今明諸大和合而生。

    則無我矣。

    故淨名雲。

    四大合故假名為身。

    四大無主。

    身亦無我。

    又此病起。

    皆由着我。

    斯即病因。

    故當遠離。

    二譬如陶師下。

    即盡瓶喻。

    正喻前文微細蟲聚。

    埏者和也。

    埴者土也。

    和土成器即是壞瓶。

    壞即不堅。

    顯無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