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從第六經九紙末行盡第十經)
關燈
小
中
大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五(從第六經九紙末行盡第十經)
敕太原府太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有九善知識。
第一海幢比丘。
第二伊舍那優婆夷。
第三大威猛仙人。
第四勝熱婆羅門。
第五慈行童女。
第六妙見比丘。
第七根自在童子。
第八辯具足優婆夷。
第九具足智長者)。
●第六海幢比丘。
寄正心住。
成就般若。
了法性空。
無住無依。
無邪無正。
故聞贊毀。
能正其心。
念不動故。
文但有五。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見敬問答。
第三謙己推勝。
第四指示後友。
第五戀德禮辭。
今初有二。
先念前。
後如是觀下趣後。
第二乃見處在下。
見敬問答。
於中二。
先見定證入。
後起定問答。
△前中小異上來。
謂見定體用同示法故。
文中四。
一見入定相。
二睹定勝用。
三瞻敬證入。
四所經時分。
今初。
此通二定。
一滅受想定。
謂無别思覺。
種種心行皆已滅故。
唯第八識持身不壞。
定前加行誓願力故。
令於定中起諸業用。
若依此教。
法界融攝自在無[得-彳]。
業用無方。
未曾起念。
今此六住。
同於六地。
能入滅定而起通用。
即淨名雲。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二即第四禅。
以諸起用多依彼故。
第四禅中。
無出入息。
亦無覺觀。
内淨喜樂諸思覺故。
通表此位。
聞贊聞毀。
心定不動。
然經行地側是動之所。
而滅思覺。
表即動而寂即用無心。
則乾坤倒覆。
無謂不靜。
洪流滔天。
無謂其動。
而言側者。
不住行故。
觀法無相無體無修。
故不住行。
若住於行。
非真行故。
第二以三昧力下。
睹定業用。
文分四别。
第一總明現身所為。
第二别顯支分現身。
第三通明毛光業用。
第四總結令善财睹。
▲今初。
八行半經。
舊經所無。
於中分二。
先明現身支分毛孔。
即是總标。
第二三段同自身相一句義生。
後為普供養下。
明現身意。
▲第二從兩足下。
别顯支分。
現身業用。
有十四處。
作用不同。
從足至頂。
漸漸增勝。
各表不同。
一足下出長者居士及婆羅門者。
足有三義。
一最初義。
長者行之長故。
二者住義。
居士安處故。
三者行義。
以婆羅門名淨行故。
又施為行首故。
住四攝故。
多利行故。
文中二。
先現身相。
後悉以下。
辨其所作。
文有三攝。
初布施。
次安慰下愛語。
後成熟一切善根下利行。
如是下結文。
并可知。
二膝出剎帝利婆羅門。
以其帝主屈申自在故。
行由膝故。
文中亦二。
先現身相。
後恒以下。
明其所作。
文中亦二。
先正明。
二結益。
今初。
可意語言。
是愛語攝。
謂慰喻慶悅勝益之言。
言同事者。
利衰等事皆同受故。
勸導誘進即是利行。
謂說義利之行故。
然布施是攝緣。
與彼資持故。
愛語是攝體。
正示損益故。
利行是攝處。
安置善處故。
同事是釋疑。
令彼決定故。
二如是一切下結益。
於中二。
先近益。
後複以下究竟益。
亦重說利行。
謂授以正法。
即說義利之行。
離惡集善。
即二世樂。
出生死泥。
住真實義。
即現法後法利行。
三齋輪出仙人者。
此為氣海。
是吐故納新。
出仙之所。
其所說法。
多說利行。
順彼仙行。
以弘佛法。
四脅出諸龍。
是傍生故。
五於胸德相出修羅者。
憍慢兇險幻術所故。
而於德相者。
翻彰離前憍慢等故。
故能降魔。
六背出二乘者。
背於大乘。
失佛意故。
杜塞諸根。
不見法故。
所說法中。
文有十句。
前八順二乘法。
後二反二乘法。
九二乘趣寂令起大願。
十二乘自利令普饒益。
前九對治。
後一生善。
令其見現。
七肩出夜叉。
肩是勇力可畏所故。
多現神力。
又能荷負。
故為守護。
八腹出緊那羅及乾闼婆者。
鼓腹弦歌樂者所故。
故多贊詠諸佛法輪。
九面門出輪王。
布十善令向佛法故。
文中二。
先現身。
後放大舍下所作。
於中三。
一總标。
二别顯。
三總結。
今初。
先以财施。
後以法施。
二所謂下。
别顯之中。
即廣前法施。
斷十種惡成十善故。
即為十段。
文皆有二。
先舉所斷。
即是十惡。
後明能斷。
即是十善。
能斷之中。
文皆有二。
一對治離。
二果行離。
身三之中。
兼有因離。
今初離殺。
先舉所離。
後令起慈悲下能治之善。
此句即是辨對治離。
不斷生命。
即果行離。
攬因成業名為果行。
今不成業即名為離。
若因貪行殺。
由前施财而不行煞。
即是因離。
二貧乏下。
即不盜善。
貪乏苦惱。
此是盜因。
是所離惡。
由前大舍令彼不盜。
即是因離。
令其永舍不與取行。
即果行離。
常行惠施。
即對治離。
三能舍無量下。
離邪行善。
先舉輪王舍女之行。
令邪行者得成因離。
以無妻妾為邪行因。
與之便離。
前盜戒中。
舉其貧窮以為盜因。
此舉施婇女。
以為離因。
文影略耳。
令諸衆生永斷邪淫。
即果行離。
修持梵行。
即對治離。
四虛诳下。
是離妄語。
此句所離。
令其究竟常真實語。
即對治離。
不作虛诳無益談說。
即果行離。
五令攝他語下。
不離間善。
此句即是對治離也。
但欲攝他。
豈有離間。
不行離間。
即果行離。
常樂和合。
亦對治離。
無有乖诤。
亦果行離。
新舊并出。
所以有重。
六令柔軟語下。
不惡口善。
此對治離。
無有粗惡雜穢語者。
即果行離。
七令常演說下。
不绮語善。
初對治離。
永斷已下即果行離。
令諸衆生深入法句。
複是對治。
亦是成益。
八多貪欲下。
無貪善也。
此句所治。
意三離中但有對治。
以貪瞋等業有之本。
更無所依。
故非果行。
不同前七攬貪等因成煞等業故。
既非果離。
不可對之更立異因。
故無因離。
不同煞等。
嗔煞具等皆為因故。
令其少欲下。
即能對治。
九多怒害下。
即不嗔善。
十堕見網下。
即不邪見。
後如是下結用周遍。
十目出日輪。
等日照故。
故其所作。
放事光法光。
(下第七經)。
十一眉間出帝釋者。
地居天中最高勝故。
中道般若。
是曰眉間。
令離五欲。
故稱白毫。
文中二。
先現身。
後震動下。
明所作。
皆是對治天過患法。
十二額出梵王者。
梵王超欲。
次於眉上。
又是稽颡請法所故。
十三頭出菩薩。
最上首故。
文中二。
先總明現身作用。
後所謂下别明支節毛光演法。
即十度行。
皆以普遍十方一切世界。
而為段初。
一一度中。
文皆有二。
先總。
後别。
今初。
檀度二者。
先至相應行海總标。
若事若理皆深廣故。
下九例然。
後示導下别顯。
於中三。
初明成益。
謂除蔽成行故。
二顯示下。
示度果相。
謂依正果。
故普眼長者雲。
為欲令其具佛相好莊嚴色身。
稱揚贊歎檀波羅蜜。
據此十度皆有身果。
文或阙略。
依果可知。
三及示依正下。
結度成因。
二戒度中亦二。
先總。
後令諸衆生下别。
文亦分三。
初辨成益。
即成三聚益。
初成律儀。
具於止作。
次念菩薩戒下。
成攝衆生。
後稱贊解脫下。
成攝善法。
二普令衆生下。
示戒之果。
準普眼處。
即是清淨無垢法身。
既令生住。
亦是益相。
三說一切有下。
示戒之因。
有智慧人。
了欲無味。
方能持故。
亦攝慧善。
三忍度中。
先總明。
令諸衆生下别顯。
於中亦三。
初成忍行。
二稱揚下顯忍因果。
三止煞害下。
治不忍因。
四精進。
五禅定。
六般若。
七方便。
文并可知。
八願度中。
雲四願輪者。
即四輪乘。
謂一住好國土。
二依止善人。
三發大誓願。
四集勝福德。
以能摧障。
故名為輪。
前二是果。
後二約因。
就二因中。
福是福因。
願是智因。
故為主導。
此四各具五種因緣。
一住好國土五因緣者。
一者易求。
謂四事易故。
二者善護。
王如法故。
三者善地。
處調和故。
四者善伴。
同戒見故。
五者善寂。
無喧聲故。
二依止善人有五緣者。
一多聞。
二見谛。
三巧說。
四憐愍。
不貪利故。
五不退。
無疲倦故。
三發大誓願五因緣者。
一善緣。
妙法為緣故。
二善聚。
具福智故。
三善修。
止觀諸行相應修故。
四善說。
無求剎故。
五善出。
所有上法恭順修故。
四集勝福德輪五因緣者。
一可樂。
由住勝世以為因故。
二無難。
由值善人以為因故。
三無病。
四三昧。
五智慧。
此三以大願輪而為因故。
以此四輪。
遊正覺路。
至涅盤城。
以願為主。
故稱願輪。
願度中說。
九力度。
十智度。
文并可知。
十四頂出諸佛者。
最極無上故。
文中二。
一明現身。
二為諸世間下。
彰所說法。
於中三。
初總标。
次别顯。
後結周遍。
今初可知。
二所謂下别顯。
總有三十二法雨。
大分為二。
前十二為菩薩。
餘為雜類。
前中三。
初一為等覺。
次十為十住。
後一為十信。
今初。
法門名平等現前智者。
略有三等。
一始覺同本覺。
無複始本之異。
即理智平等。
二等同諸佛。
證無差别故。
三等同衆生。
無異性故。
得此三等。
便證佛智。
故雲現前。
二為灌頂下。
有十法雨。
即是十住。
從於等覺便至住者。
圓教位中。
十住位滿。
便成佛故。
此前更無地等諸位。
此約以位攝位。
以得初住。
即得初行第一回向及初地故。
十住滿時。
行向與地一時皆滿。
如五味香五味齊燒五味齊盡。
然此十法。
皆是當位勝進十法。
已住自分。
勸修進故。
普門法界者。
此位自分已成十智。
而未得普。
是故令學如來十智。
謂三世法界乃至無邊故。
名普門法界。
乃是十中二義。
謂法界無[得-彳]智。
法界無邊智故。
二入諸菩薩普莊嚴門者。
學法王處。
善巧等法為莊嚴故。
門字義來。
三堅固山者。
令學知剎乃至供佛皆無能壞。
最高出故。
其法智雲。
乃是梵本十雨總名。
四海藏者。
令學勝進。
說一即多。
說多即一。
文随義等。
十種廣大甚深法故。
梵本脫此海藏。
舊有。
餘皆義生。
五以金剛智等者。
照一切法無相無體。
乃至一切無分别等。
是金剛智。
六自性莊嚴門者。
知衆生無邊。
乃至知衆生無自性。
皆是自性門。
以自性門。
總該餘九。
既稱方便故。
普攝衆生。
七圓滿随順世間者。
了知圓滿三世佛法皆是順世。
八悲愍世間者。
觀察衆生界等為悲愍故。
梵本阙修行住菩薩法門及治地位名。
其演法本際。
即治地法門。
今合在此。
九積集法藏者。
全依舊經。
謂誦習多聞。
虛閑寂靜。
近善知識等。
皆為積集包藏行法。
故稱為藏。
十普攝衆生者。
令其勤供養佛主導世間為普攝故。
若作十地釋者。
十地祈佛種智故。
故雲普門。
九地當法師位。
知根器等。
名為莊嚴。
八地不動故稱為堅。
高出分段故名為山。
七地權實雙行深廣名海。
功用已滿故稱為藏。
六地般若現前為金剛智。
五地即真入俗為自性嚴。
四地初寄出世不壞菩薩道為随順世間。
三地廣求多聞本為悲故。
二地普攝五重十善名為積集。
初地創成二利慈悲觀增。
三為廣大信解下一門。
為十信菩薩令發大願普緣如來及於普賢無盡境界而生信心。
信含衆德。
故稱為藏。
若前是十地。
此即三賢。
地前亦名為信地故。
二為無色界下。
二十法雨。
普為人天一切雜類。
於中分四。
初一無色天。
次一色天。
三有六法欲天。
四有十二法為八部六道。
今初。
普門智無盡藏者。
初之二天雖作空識無邊行相。
或内或外。
亦非普門。
三欲亡識。
四欲亡想。
意欲求盡。
今乃令其内外普觀。
不盡心想。
而見真性無邊無盡。
二為梵世者。
四禅之内皆有梵王。
通稱梵世。
故舊經雲。
為諸梵天法門名為無量教聲等者。
初禅言聲不及衆外。
二禅已上無有言聲。
故令無量。
舍外住内。
令得普門。
然是定地。
令其智藏。
三為他化下六法為欲界天中。
初一他化能生法力資具無盡藏者。
雖令他化。
猶尚有盡。
為佛法力則無盡矣。
二就他化中分出魔天。
魔好摧他。
自高為主。
令求種智。
高出為幢。
則摧邪慢種種心幢。
三化作樂具。
但污自心。
令住善轭。
則淨念圓智。
四雖世樂知足。
須生出世諸智願意圓明高出。
五随時受樂以自慶快。
令順如來淨念法喜。
六忉利諸天耽着愛欲。
令速見佛樂法莊嚴。
四為諸龍王下。
十二法雨為八部六道。
然忉利天後。
合有四王。
欲為八部。
故不出之。
含在前三。
從所統為名龍。
即西方夜叉是。
北乾闼婆是。
東欠。
於南方鸠盤茶王。
大同夜叉。
故合為一。
今初。
龍王法門名出生菩薩等者。
諸龍變現雖得自在。
不及菩薩威力難思。
今出生此。
便摧龍苦。
二夜叉暴害故令歡喜。
此類捷疾。
令得如來普遍神變。
三彼善奏樂。
令集法音。
四金剛智輪摧彼我慢。
大法境界過彼大身。
五彼淨眼觀海。
意欲吞龍。
今慈眼慧光。
觀方便海。
救人天龍。
六彼雖善歌。
無益於世。
今詠勝智。
饒益世
第一海幢比丘。
第二伊舍那優婆夷。
第三大威猛仙人。
第四勝熱婆羅門。
第五慈行童女。
第六妙見比丘。
第七根自在童子。
第八辯具足優婆夷。
第九具足智長者)。
●第六海幢比丘。
寄正心住。
成就般若。
了法性空。
無住無依。
無邪無正。
故聞贊毀。
能正其心。
念不動故。
文但有五。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見敬問答。
第三謙己推勝。
第四指示後友。
第五戀德禮辭。
今初有二。
先念前。
後如是觀下趣後。
第二乃見處在下。
見敬問答。
於中二。
先見定證入。
後起定問答。
△前中小異上來。
謂見定體用同示法故。
文中四。
一見入定相。
二睹定勝用。
三瞻敬證入。
四所經時分。
今初。
此通二定。
一滅受想定。
謂無别思覺。
種種心行皆已滅故。
唯第八識持身不壞。
定前加行誓願力故。
令於定中起諸業用。
若依此教。
法界融攝自在無[得-彳]。
業用無方。
未曾起念。
今此六住。
同於六地。
能入滅定而起通用。
即淨名雲。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二即第四禅。
以諸起用多依彼故。
第四禅中。
無出入息。
亦無覺觀。
内淨喜樂諸思覺故。
通表此位。
聞贊聞毀。
心定不動。
然經行地側是動之所。
而滅思覺。
表即動而寂即用無心。
則乾坤倒覆。
無謂不靜。
洪流滔天。
無謂其動。
而言側者。
不住行故。
觀法無相無體無修。
故不住行。
若住於行。
非真行故。
第二以三昧力下。
睹定業用。
文分四别。
第一總明現身所為。
第二别顯支分現身。
第三通明毛光業用。
第四總結令善财睹。
▲今初。
八行半經。
舊經所無。
於中分二。
先明現身支分毛孔。
即是總标。
第二三段同自身相一句義生。
後為普供養下。
明現身意。
▲第二從兩足下。
别顯支分。
現身業用。
有十四處。
作用不同。
從足至頂。
漸漸增勝。
各表不同。
一足下出長者居士及婆羅門者。
足有三義。
一最初義。
長者行之長故。
二者住義。
居士安處故。
三者行義。
以婆羅門名淨行故。
又施為行首故。
住四攝故。
多利行故。
文中二。
先現身相。
後悉以下。
辨其所作。
文有三攝。
初布施。
次安慰下愛語。
後成熟一切善根下利行。
如是下結文。
并可知。
二膝出剎帝利婆羅門。
以其帝主屈申自在故。
行由膝故。
文中亦二。
先現身相。
後恒以下。
明其所作。
文中亦二。
先正明。
二結益。
今初。
可意語言。
是愛語攝。
謂慰喻慶悅勝益之言。
言同事者。
利衰等事皆同受故。
勸導誘進即是利行。
謂說義利之行故。
然布施是攝緣。
與彼資持故。
愛語是攝體。
正示損益故。
利行是攝處。
安置善處故。
同事是釋疑。
令彼決定故。
二如是一切下結益。
於中二。
先近益。
後複以下究竟益。
亦重說利行。
謂授以正法。
即說義利之行。
離惡集善。
即二世樂。
出生死泥。
住真實義。
即現法後法利行。
三齋輪出仙人者。
此為氣海。
是吐故納新。
出仙之所。
其所說法。
多說利行。
順彼仙行。
以弘佛法。
四脅出諸龍。
是傍生故。
五於胸德相出修羅者。
憍慢兇險幻術所故。
而於德相者。
翻彰離前憍慢等故。
故能降魔。
六背出二乘者。
背於大乘。
失佛意故。
杜塞諸根。
不見法故。
所說法中。
文有十句。
前八順二乘法。
後二反二乘法。
九二乘趣寂令起大願。
十二乘自利令普饒益。
前九對治。
後一生善。
令其見現。
七肩出夜叉。
肩是勇力可畏所故。
多現神力。
又能荷負。
故為守護。
八腹出緊那羅及乾闼婆者。
鼓腹弦歌樂者所故。
故多贊詠諸佛法輪。
九面門出輪王。
布十善令向佛法故。
文中二。
先現身。
後放大舍下所作。
於中三。
一總标。
二别顯。
三總結。
今初。
先以财施。
後以法施。
二所謂下。
别顯之中。
即廣前法施。
斷十種惡成十善故。
即為十段。
文皆有二。
先舉所斷。
即是十惡。
後明能斷。
即是十善。
能斷之中。
文皆有二。
一對治離。
二果行離。
身三之中。
兼有因離。
今初離殺。
先舉所離。
後令起慈悲下能治之善。
此句即是辨對治離。
不斷生命。
即果行離。
攬因成業名為果行。
今不成業即名為離。
若因貪行殺。
由前施财而不行煞。
即是因離。
二貧乏下。
即不盜善。
貪乏苦惱。
此是盜因。
是所離惡。
由前大舍令彼不盜。
即是因離。
令其永舍不與取行。
即果行離。
常行惠施。
即對治離。
三能舍無量下。
離邪行善。
先舉輪王舍女之行。
令邪行者得成因離。
以無妻妾為邪行因。
與之便離。
前盜戒中。
舉其貧窮以為盜因。
此舉施婇女。
以為離因。
文影略耳。
令諸衆生永斷邪淫。
即果行離。
修持梵行。
即對治離。
四虛诳下。
是離妄語。
此句所離。
令其究竟常真實語。
即對治離。
不作虛诳無益談說。
即果行離。
五令攝他語下。
不離間善。
此句即是對治離也。
但欲攝他。
豈有離間。
不行離間。
即果行離。
常樂和合。
亦對治離。
無有乖诤。
亦果行離。
新舊并出。
所以有重。
六令柔軟語下。
不惡口善。
此對治離。
無有粗惡雜穢語者。
即果行離。
七令常演說下。
不绮語善。
初對治離。
永斷已下即果行離。
令諸衆生深入法句。
複是對治。
亦是成益。
八多貪欲下。
無貪善也。
此句所治。
意三離中但有對治。
以貪瞋等業有之本。
更無所依。
故非果行。
不同前七攬貪等因成煞等業故。
既非果離。
不可對之更立異因。
故無因離。
不同煞等。
嗔煞具等皆為因故。
令其少欲下。
即能對治。
九多怒害下。
即不嗔善。
十堕見網下。
即不邪見。
後如是下結用周遍。
十目出日輪。
等日照故。
故其所作。
放事光法光。
(下第七經)。
十一眉間出帝釋者。
地居天中最高勝故。
中道般若。
是曰眉間。
令離五欲。
故稱白毫。
文中二。
先現身。
後震動下。
明所作。
皆是對治天過患法。
十二額出梵王者。
梵王超欲。
次於眉上。
又是稽颡請法所故。
十三頭出菩薩。
最上首故。
文中二。
先總明現身作用。
後所謂下别明支節毛光演法。
即十度行。
皆以普遍十方一切世界。
而為段初。
一一度中。
文皆有二。
先總。
後别。
今初。
檀度二者。
先至相應行海總标。
若事若理皆深廣故。
下九例然。
後示導下别顯。
於中三。
初明成益。
謂除蔽成行故。
二顯示下。
示度果相。
謂依正果。
故普眼長者雲。
為欲令其具佛相好莊嚴色身。
稱揚贊歎檀波羅蜜。
據此十度皆有身果。
文或阙略。
依果可知。
三及示依正下。
結度成因。
二戒度中亦二。
先總。
後令諸衆生下别。
文亦分三。
初辨成益。
即成三聚益。
初成律儀。
具於止作。
次念菩薩戒下。
成攝衆生。
後稱贊解脫下。
成攝善法。
二普令衆生下。
示戒之果。
準普眼處。
即是清淨無垢法身。
既令生住。
亦是益相。
三說一切有下。
示戒之因。
有智慧人。
了欲無味。
方能持故。
亦攝慧善。
三忍度中。
先總明。
令諸衆生下别顯。
於中亦三。
初成忍行。
二稱揚下顯忍因果。
三止煞害下。
治不忍因。
四精進。
五禅定。
六般若。
七方便。
文并可知。
八願度中。
雲四願輪者。
即四輪乘。
謂一住好國土。
二依止善人。
三發大誓願。
四集勝福德。
以能摧障。
故名為輪。
前二是果。
後二約因。
就二因中。
福是福因。
願是智因。
故為主導。
此四各具五種因緣。
一住好國土五因緣者。
一者易求。
謂四事易故。
二者善護。
王如法故。
三者善地。
處調和故。
四者善伴。
同戒見故。
五者善寂。
無喧聲故。
二依止善人有五緣者。
一多聞。
二見谛。
三巧說。
四憐愍。
不貪利故。
五不退。
無疲倦故。
三發大誓願五因緣者。
一善緣。
妙法為緣故。
二善聚。
具福智故。
三善修。
止觀諸行相應修故。
四善說。
無求剎故。
五善出。
所有上法恭順修故。
四集勝福德輪五因緣者。
一可樂。
由住勝世以為因故。
二無難。
由值善人以為因故。
三無病。
四三昧。
五智慧。
此三以大願輪而為因故。
以此四輪。
遊正覺路。
至涅盤城。
以願為主。
故稱願輪。
願度中說。
九力度。
十智度。
文并可知。
十四頂出諸佛者。
最極無上故。
文中二。
一明現身。
二為諸世間下。
彰所說法。
於中三。
初總标。
次别顯。
後結周遍。
今初可知。
二所謂下别顯。
總有三十二法雨。
大分為二。
前十二為菩薩。
餘為雜類。
前中三。
初一為等覺。
次十為十住。
後一為十信。
今初。
法門名平等現前智者。
略有三等。
一始覺同本覺。
無複始本之異。
即理智平等。
二等同諸佛。
證無差别故。
三等同衆生。
無異性故。
得此三等。
便證佛智。
故雲現前。
二為灌頂下。
有十法雨。
即是十住。
從於等覺便至住者。
圓教位中。
十住位滿。
便成佛故。
此前更無地等諸位。
此約以位攝位。
以得初住。
即得初行第一回向及初地故。
十住滿時。
行向與地一時皆滿。
如五味香五味齊燒五味齊盡。
然此十法。
皆是當位勝進十法。
已住自分。
勸修進故。
普門法界者。
此位自分已成十智。
而未得普。
是故令學如來十智。
謂三世法界乃至無邊故。
名普門法界。
乃是十中二義。
謂法界無[得-彳]智。
法界無邊智故。
二入諸菩薩普莊嚴門者。
學法王處。
善巧等法為莊嚴故。
門字義來。
三堅固山者。
令學知剎乃至供佛皆無能壞。
最高出故。
其法智雲。
乃是梵本十雨總名。
四海藏者。
令學勝進。
說一即多。
說多即一。
文随義等。
十種廣大甚深法故。
梵本脫此海藏。
舊有。
餘皆義生。
五以金剛智等者。
照一切法無相無體。
乃至一切無分别等。
是金剛智。
六自性莊嚴門者。
知衆生無邊。
乃至知衆生無自性。
皆是自性門。
以自性門。
總該餘九。
既稱方便故。
普攝衆生。
七圓滿随順世間者。
了知圓滿三世佛法皆是順世。
八悲愍世間者。
觀察衆生界等為悲愍故。
梵本阙修行住菩薩法門及治地位名。
其演法本際。
即治地法門。
今合在此。
九積集法藏者。
全依舊經。
謂誦習多聞。
虛閑寂靜。
近善知識等。
皆為積集包藏行法。
故稱為藏。
十普攝衆生者。
令其勤供養佛主導世間為普攝故。
若作十地釋者。
十地祈佛種智故。
故雲普門。
九地當法師位。
知根器等。
名為莊嚴。
八地不動故稱為堅。
高出分段故名為山。
七地權實雙行深廣名海。
功用已滿故稱為藏。
六地般若現前為金剛智。
五地即真入俗為自性嚴。
四地初寄出世不壞菩薩道為随順世間。
三地廣求多聞本為悲故。
二地普攝五重十善名為積集。
初地創成二利慈悲觀增。
三為廣大信解下一門。
為十信菩薩令發大願普緣如來及於普賢無盡境界而生信心。
信含衆德。
故稱為藏。
若前是十地。
此即三賢。
地前亦名為信地故。
二為無色界下。
二十法雨。
普為人天一切雜類。
於中分四。
初一無色天。
次一色天。
三有六法欲天。
四有十二法為八部六道。
今初。
普門智無盡藏者。
初之二天雖作空識無邊行相。
或内或外。
亦非普門。
三欲亡識。
四欲亡想。
意欲求盡。
今乃令其内外普觀。
不盡心想。
而見真性無邊無盡。
二為梵世者。
四禅之内皆有梵王。
通稱梵世。
故舊經雲。
為諸梵天法門名為無量教聲等者。
初禅言聲不及衆外。
二禅已上無有言聲。
故令無量。
舍外住内。
令得普門。
然是定地。
令其智藏。
三為他化下六法為欲界天中。
初一他化能生法力資具無盡藏者。
雖令他化。
猶尚有盡。
為佛法力則無盡矣。
二就他化中分出魔天。
魔好摧他。
自高為主。
令求種智。
高出為幢。
則摧邪慢種種心幢。
三化作樂具。
但污自心。
令住善轭。
則淨念圓智。
四雖世樂知足。
須生出世諸智願意圓明高出。
五随時受樂以自慶快。
令順如來淨念法喜。
六忉利諸天耽着愛欲。
令速見佛樂法莊嚴。
四為諸龍王下。
十二法雨為八部六道。
然忉利天後。
合有四王。
欲為八部。
故不出之。
含在前三。
從所統為名龍。
即西方夜叉是。
北乾闼婆是。
東欠。
於南方鸠盤茶王。
大同夜叉。
故合為一。
今初。
龍王法門名出生菩薩等者。
諸龍變現雖得自在。
不及菩薩威力難思。
今出生此。
便摧龍苦。
二夜叉暴害故令歡喜。
此類捷疾。
令得如來普遍神變。
三彼善奏樂。
令集法音。
四金剛智輪摧彼我慢。
大法境界過彼大身。
五彼淨眼觀海。
意欲吞龍。
今慈眼慧光。
觀方便海。
救人天龍。
六彼雖善歌。
無益於世。
今詠勝智。
饒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