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從第六經九紙末行盡第十經)

關燈
間。

    七蟒多毒害。

    令其愛樂。

    宛轉腹行。

    令疾增長。

    八人王智明。

    統禦萬國。

    令以勝智普攝衆生。

    九地獄衆生。

    多聞毒害号歎之聲。

    令得寂靜。

    身受多苦。

    心念彌惡。

    故令正念三寶。

    以為莊嚴。

    衆苦自息。

    十畜生癡故惡業緻故。

    十一閻羅鬼卒。

    貴欲治人。

    令回此心不舍一切。

    回彼诃責。

    為彼岸音。

    十二處於厄難。

    不聞惡聲。

    唯聞安慰。

    自離憂苦。

    舍惡聚會。

    賢聖為俦。

    三如是所作下總結周遍。

     ▲第三海幢比丘各於其身一切毛孔下。

    通顯毛光業用。

    於中二。

    先總明。

    後爾時善财下。

    則見光中本事。

    此下一段四十七行。

    舊經所無。

    是新梵本。

    大同喜目毛孔所流文中十度。

    各以往昔所修一切菩薩。

    而為段初。

    皆先标。

    後釋。

    釋中含因果等。

    寬狹不同。

    一檀波羅蜜。

    總說橫具。

    二者戒度。

    豎明微細。

    此二文略。

    三忍中有二。

    先因後果。

    今初内中具足三忍。

    初耐怨害忍。

    次悉能安受無有動亂。

    即安受苦忍。

    仍前而起。

    欲明一忍具三忍故。

    後恒思下。

    谛察法忍。

    二以是因緣下。

    得忍之果。

    四進度中。

    初明攝善。

    後令諸衆生下。

    利樂精進。

    略無被甲。

    五禅度中。

    通相而說。

    六般若中。

    依唯識論十度明義。

    般若唯有無分别智。

    今經宗中。

    般若亦具有分别智。

    但有兼正。

    故此度中多說加行。

    七方便中但有拔濟。

    八願度中。

    先略标三願。

    初後求菩提中。

    一利樂他。

    後如是下顯示願果。

    九力度中。

    正說修習。

    含於思擇。

    十智度中。

    通說二智。

    謂以受用法樂智成熟衆生。

    上來第三毛光業用竟。

     ▲第四海幢比丘下。

    總結令睹。

     第三爾時善财一心下。

    瞻敬證入。

    於中二。

    初總明。

    後别顯。

    今初。

    亦是思人證人法界。

    次憶念彼不思議三昧下。

    别有十句。

    并是思法證法法界。

    文有二意。

    一約能證思入等殊。

    二約所證善巧等别。

    十種所證。

    一一皆用十句能證。

    文影略耳。

    初二句總。

    故有三昧之言。

    解脫是體。

    自在是用。

    於此體用。

    憶念明記。

    随順修行。

    别中。

    三思惟利生善巧。

    四證入無作妙用。

    五愛樂勝解清淨。

    六觀察能嚴之智。

    七安住外得佛加。

    八出生自力無[得-彳]。

    九堅固所起大願。

    十增廣諸行所成。

     第四如是住立下。

    所經時分。

    六月六日者。

    第六住中滿六度故。

    法味資神。

    心境都寂。

    豈有身相時節短長。

    縱六十小劫。

    亦應忘倦。

    但取起時。

    故言六月。

    彰所表耳。

     △第二過此已後下。

    起定問答。

    於中三。

    一睹起定。

    二善财爾時下申敬贊。

    於中。

    初申敬。

    次贊言下标贊。

    後所以者何下征釋。

    三聖者此三昧門名為何等下。

    正明問答。

    於中有二問答。

    先問答名。

    後問答用。

    前中先問。

    後答。

    今初。

    上雖修入。

    容未知名。

    如得王膳。

    何必能識。

    後海幢下答。

    先答主名。

    後攝眷屬。

    今初。

    而有三名者。

    初一唯從智立。

    次一雙就境智。

    後一雙融境智。

    初言普眼舍得者。

    般若之智。

    照一切法。

    故名普眼。

    皆無所得。

    故雲舍得。

    若有所得。

    不能即寂而起大用。

    以無所得。

    即無所不得。

    菩薩無得。

    心無挂[得-彳]。

    諸佛無得。

    則得菩提。

    昔雲障無不寂曰舍。

    理無不證曰得。

    非無此理。

    而未造玄。

    二亦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者。

    般若清淨故境界清淨。

    清淨之境皆般若境。

    故雲光明。

    三亦名平等清淨普莊嚴者。

    般若了境。

    無境非般若。

    何所不嚴。

    故智論雲。

    說智及智處。

    俱名為般若。

    是則若般若清淨。

    若境界清淨。

    無二無二分無别無斷故。

    故一莊嚴一切莊嚴名普莊嚴。

    亦一般若已具諸度為莊嚴故。

    二善男子下。

    明攝眷屬可知。

    所以次前明此門者。

    般若導行。

    一攝於餘莫先此故。

    二善财白言下。

    問答大用。

    先問。

    後答。

    問中雲。

    唯如是者。

    上所目睹。

    頗已修入。

    視聽之外。

    更希異聞。

    後海幢下答中。

    皆示上來之所不及。

    於中三。

    初明於器世間無[得-彳]。

    次見一切佛下。

    於智正覺世間無[得-彳]。

    後大悲攝受下。

    於衆生世間無[得-彳]。

     第三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四善男子從此下。

    指示後友。

    海潮處者。

    謂潮所至處。

    方便就機不過限故。

    臨生死海以濟物故。

    能知三世佛法海故。

    城名圓滿光者。

    般若已圓。

    便能涉有。

    為圓滿光。

    故聞有佛及無佛等。

    心不退轉。

    有王名妙圓光者。

    圓照萬法。

    王有夫人。

    即是般若。

    依此圓照。

    成於不退。

    園名普莊嚴者。

    相有衆嚴。

    以表生死而為園苑。

    萬行嚴故。

    又文随義。

    義随文等。

    莊嚴總持無漏法故。

    友名伊舍那者。

    舊雲休舍。

    或雲呼舍。

    此方并翻為普希望。

    亦雲滿願。

    謂随物希望得圓滿故。

    亦能圓滿性相法故。

    前般若了真故寄比丘。

    今慈心入俗故寄於女。

     禮辭可知。

     ●第七伊舍那優婆夷。

    寄不退住。

    入於無生畢竟空理。

    心心常行空無相願。

    止觀雙運。

    緣不能壞。

    湛猶渟海。

    故名不退。

    文中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

    於中分二。

    一念前友教。

    二趣求後友。

    前中亦二。

    先經家叙述。

    後作是念下。

    正陳所念。

    二如是思念下。

    趣求後友。

     第二見普莊嚴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一睹見。

    二敬問。

    前中亦二。

    一見依報。

    二見正報。

    前中謂宿因既着現德内充。

    故依報精嚴感物從化。

    文中初别明嚴事。

    次雨散雜嚴。

    後凡聖欣敬。

    初中十事莊嚴。

    一寶牆圍繞。

    無我理周故。

    二一切寶樹下。

    林樹行列。

    萬行建立故。

    三園中具有下。

    堂閣崇麗。

    悲智相依故。

    四百萬浴池下。

    浴沼清華。

    八解嚴淨故。

    五其中複有百萬陂池下。

    映帶池流。

    福願長注故。

    六園中複有廣大宮殿下。

    精嚴寶殿。

    居大寂滅故。

    七其宮殿中下。

    敷陳寶座。

    安處法空故。

    八空中複有百萬寶帳下。

    建以寶帳。

    大慈所覆故。

    九複有百萬諸大寶網下。

    羅以妙網。

    事理交映故。

    十複有百萬大寶光明下。

    曜以光明。

    智慧遠照故。

    故一一事皆即法門。

    二常雨下。

    雨散雜嚴。

    上皆純門。

    此辨雜門。

    三百萬欲界天子下。

    凡聖欣敬。

    二時伊舍那下。

    見正報端嚴。

    於中四。

    一正報殊倫。

    二百千億下。

    十方雲仰。

    三其有見此下。

    業用難測。

    四爾時善财下。

    正睹身儀。

    第二往詣其所下。

    敬問可知。

     第三時伊舍那告下。

    稱贊授法。

    略無稱贊。

    但有授法。

    於中分四。

    一舉法體用。

    二窮因淺深。

    三顯果久如。

    四彰法名字。

     ▲今初分二。

    先總舉所得。

    名在後文。

    至下當釋。

    二若有衆生下。

    别彰勝用。

    即以所作不空。

    為其體用。

    文中三。

    一益物不空。

    二被益不空。

    三引證不空。

    初中三。

    初順明。

    次善男子若有衆生不種下反顯。

    後善男子其有下順結。

    二善男子東方下。

    諸佛被益不空。

    以與三寶常同住故。

    與我住者皆悉不空。

    三善男子我此會下。

    引證不空。

    現與同住皆不退故。

    亦表不退。

    方便入俗。

    八萬塵勞。

    皆悉轉成波羅蜜故。

    所以次前明此門者。

    大悲利物菩薩本故。

     ▲第二善财白言聖者下。

    窮因淺深。

    先問。

    後答。

    答中二。

    先約因緣答。

    後約心量答。

    今初。

    明近佛既多功行已着。

    況雲過此。

    明佛能知。

    而要三十六者。

    此有二義。

    一者約表過前六位。

    於位位中。

    具修六度。

    六六三十六。

    皆恒沙性德故。

    二約事說。

    即密示次位。

    涅盤第六。

    四依菩薩近佛多少。

    舉其八人。

    第一人雲。

    善男子若有能於一恒河沙等諸佛世尊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於惡世中。

    不謗是法。

    愛樂是典。

    不能為人分别廣說。

    乃至第八。

    若有於八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於惡世中。

    不謗是經。

    受持讀誦書寫經卷。

    亦勸他人令得書寫等。

    以其一劫。

    各加一恒。

    第二人二恒。

    加前成三。

    第三三恒。

    加前成六。

    如是至八。

    成三十六。

    後善男子應知下。

    約心量答。

    意顯發心稱法界故。

    亦等衆生。

    衆生無始從癡有愛。

    菩薩發心癡愛無初。

    心亦無始。

    (下第八經)。

     ▲第三爾時善财童子下。

    顯果久如。

    先問。

    後答。

    答意雲。

    心無齊限。

    不應複作久近之問。

    文中三。

    一反釋。

    二順釋。

    三總結。

    今初分二。

    先别明八事。

    後如是略說下總顯。

    二何以故下順釋。

    先征前起後。

    何以不為。

    後釋意雲。

    前皆有限。

    菩提之心無齊限故。

    此中多同發菩提心品。

    文中亦二。

    先别明。

    後善男子取要下總顯。

    三善男子菩薩行普入下。

    總結無盡。

    此同初地十無盡句。

    文中四。

    一總彰所作無邊。

    略舉二種。

    謂證一切法。

    淨一切剎。

    則依正等無不皆具二是。

    故善男子嚴淨下。

    假設舉盡。

    反顯無盡。

    三善男子如是乃至下。

    總結多門顯修無懈。

    四善男子應知下。

    順明分量。

    顯其無盡。

    是故要無齊限。

    既生等無盡。

    成佛無期。

    若曆萬行。

    一一無限。

    總而收之。

    略有十種。

    一時無限。

    要窮三際。

    念劫重重無盡時故。

    二處無限。

    要該十方帝網剎故。

    三行無限。

    無盡行海皆修行故。

    四心無限。

    念念常行而不足故。

    五智無限。

    了達一一稱法界故。

    六善巧無限。

    一法一行即攝無盡故。

    七所化無限。

    要化無盡衆生界故。

    八所斷無限。

    要斷無盡自他感故。

    九果無限。

    要盡證入無盡如來無盡德故。

    十平等無限。

    心佛衆生悉皆平等。

    成與不成。

    修與不修。

    曠若虛空。

    無取舍故。

    得此十意。

    菩提之心自然增廣。

    無有譬喻而能稱量。

    若爾此善知識都無成耶。

    因此略辨成不成義。

    勒為四句。

    一以向因緣厚薄。

    對今無盡。

    則有始無成。

    此約悲門。

    二以稱法界發心。

    不見初相。

    方為真成。

    則無始有終。

    此約智說。

    三悲智合明不壞相故。

    不妨始終。

    前後諸文。

    其例非一。

    四稱性之談。

    則無終始。

    故天女雲。

    但以世俗文字數故。

    說有三世。

    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大願精進主夜神雲。

    不可以生死中長短劫數分别顯示菩薩智輪。

    兜率偈雲。

    衆生妄分别。

    某日佛成道。

    諸佛得菩提。

    實不計於日等。

    融斯四句。

    無有障[得-彳]。

    欲成即成。

    念念常成。

    欲不成即不成。

    窮未來際。

    故念念成佛亦無成相。

    亦不住於有學之地。

    無障無[得-彳]難思境也。

     ▲第四善财童子下。

    彰法名字。

    先問。

    後答。

    名離憂安隐幢者。

    此有二義。

    一以大悲高顯。

    所以稱幢。

    其有見者。

    離業惑苦。

    不退菩提。

    是離憂安隐。

    二者即智之悲涉苦安隐。

    即悲之智多劫無憂。

    雙摧生死涅盤。

    特出凡小之外。

    故名幢也。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

    指示後友。

    海潮之處者。

    但約大悲。

    攝物無失。

    受童真名。

    故同前處。

    國名那羅素者。

    此雲不懶墯。

    動剎持剎觀剎詣剎無休息故。

    仙人大威猛聲者。

    亦雲無恐怖聲。

    出廣大遍滿音。

    威伏諸惡。

    安慰衆生除恐怖故。

    童真清潔。

    無生無漏。

    仙人表之。

     禮辭可知。

     ●第八大威猛聲仙人。

    寄童真住。

    心不生倒。

    不起邪魔破菩提心。

    故名童真。

    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

    於中亦二。

    先念前友教。

    有十三句。

    前二句總順解行。

    後十一句增進勝心。

    後如是思惟下。

    趣求後友。

     第二見一大林下。

    見敬谘問。

    於中三。

    初見。

    次敬。

    後谘問。

    初中分二。

    先見依。

    後見正。

    今初。

    波咤羅樹者。

    同此方楸樹。

    尼拘律者。

    如此方柳樹。

    子似枇杷。

    餘可知。

    後時善财童子入此下。

    明見正報。

    領徒十千。

    表萬行故。

    第二善财見已下。

    設敬稱贊。

    於中三。

    初總明三業敬贊。

    次複作是念下。

    意業殷重。

    後作是語已下。

    身業虔恭。

    第三白言聖者下。

    谘問法要。

     第三時彼仙人下。

    稱贊授法。

    於中分二。

    第一稱贊法器。

    第二正授法要。

     ▲前中三。

    初主贊。

    示其徒者令敬學故。

    次時諸仙衆下。

    眷屬贊。

    由上指示故。

    後時大威猛下。

    述贊。

     ▲第二說是語已下。

    正授法要。

    於中二。

    先示法名體。

    童真淨智。

    變化自在。

    故名無勝。

    高出功用。

    相惑不動。

    所以名幢。

    後善财白言下。

    問答境界。

    先問後答。

    答中二。

    一加令證見。

    即示相答。

    二攝用言示。

    即言說答。

     前中亦二。

    先加持摩頂。

    即是加持之相。

    執手。

    表乃為授與之義。

    亦相攝有力入法界故。

    後即時善财下得益。

    於中二。

    先明目都身經。

    後爾時善财童子為菩薩無勝下。

    内心證入。

    文有十句五對。

    謂得善友五法所照。

    自得五種三昧光明。

    其五能照。

    初總。

    餘别。

    皆無勝幢差别妙用。

    一無勝幢光明照得毗盧遮那藏三昧光明者。

    此是總句。

    無勝幢者。

    真智起用。

    由為此照故。

    得即寂智慧光明。

    遍照事理。

    見佛聞法。

    皆此用故。

    别有四用。

    一境無不照。

    二照無不圓。

    三橫無不具。

    四豎無不攝。

    由此四義。

    成後四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