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從第六經九紙末行盡第十經)
關燈
小
中
大
。
謂二既境無不照。
稱無盡智。
為此所照故。
得總攝諸方總持。
成前其身到十方剎。
三由照無不圓。
為金剛輪。
為此所照。
則萬法本淨。
為智慧聚。
大般若雲。
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
一切清淨。
成前受持佛法無亂。
四由能照橫無不具。
為普門際。
普門即境。
總具諸度。
以為莊嚴故。
複名藏。
為此所照故。
得如空包含佛德無[得-彳]圓滿。
成前得佛諸願諸力。
五由能照豎無不攝故。
雲一切佛戒定慧三學圓滿。
名之為輪。
由得此照。
豎窮三世圓滿智輪。
成前見佛色身光網及無[得-彳]智輪。
此上三事。
即三輪也。
陀羅尼約總持。
三昧約寂定。
唯第二所得。
阙三昧言。
或恐脫略。
二時彼仙人放下。
攝用言示。
於中二。
先放舍加持。
二問答承領。
今初。
所作訖故還在本處者。
上來加持。
不移本處而遍十方。
故攝神力本無來往。
處既在本。
時亦不長。
斯即念劫圓融遠近無[得-彳]。
此皆善友法門之力。
是以善财。
於一生中。
辦多劫事。
豈以三劫而為定遠。
二仙人告下。
問答承領。
可知第四仙人告言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
指示後友。
聚落名伊沙那者。
此雲長直。
謂長者。
盡知三際。
直者。
善知勝義。
住處名阿野怛那者。
此方雲熱住處。
婆羅門名勝熱者。
五熱灸身。
勝彼熱故。
具足梵音雲惹(平聲)耶。
唐言勝。
邬澀摩唐言火熱。
表體煩惱熱成勝德故。
不染煩惱成淨行故。
雲婆羅門。
禮辭可知。
●第九勝熱善友。
寄王子住。
從法王教。
生於正解。
當紹佛位故。
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亦二。
一證前。
二趣後。
前中亦二。
先明證因因前解脫。
後得住下。
正明得益。
於中複二。
先得自分益。
後勇猛精進下。
得勝進益。
二念善知識下趣後。
第二見勝熱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睹見。
後敬問。
今初。
見修苦行。
四面火聚。
頭上赫日。
即五熱炙身。
今明四句般若皆燒惑薪故。
梵本舊經但雲四面。
中有刀山者。
無分别智。
最居中道。
無不剖故。
高而無上。
峻不可登。
照無始末。
故雲無極。
故智論雲。
般若波羅蜜。
猶如大火聚。
四邊不可取。
遠離於四句。
四句即四邊。
取則燒人。
離則成智。
謂若以有為有。
則有縛等故。
論雲。
若人見般若。
是則為被縛。
若不見般若。
是亦為被縛。
登彼刀山投身入火者。
從無分别智遍入四句皆無滞也。
故論雲。
若得般若意。
入阿毗昙門不滞有。
入成實門不滞空等。
又雲。
若人見般若。
是亦得解脫。
若不見般若。
是亦得解脫故。
謂失意為謗。
謂增益等加被火燒。
得意為門。
四皆入理。
如觸不熱。
又火有四儀。
一燒煩惱薪。
二破無明暗。
三成熟善品。
四照現證理。
又釋刀是斷德。
無不割故。
火是智德。
無不照故。
投身下者。
障盡證理故。
斯皆以刀山為能證。
火聚為所證。
故此火等即是法門。
不須别表現所用故。
稱性事故。
此為甚深難解難入不可輕爾。
二時善财下。
敬問。
可知第三婆羅門言下。
正示法界。
行於非道。
略無稱贊。
於中有六。
一示法勸修。
二疑憚不受。
三勝緣勸引。
四疑盡悔[億-音+(天*天)]。
五誡勸見容。
六依教修證。
▲今初。
然刀山不可執。
火聚不可取。
若能不住。
無分别智。
遍入四句。
則遠四謗。
不滞空有。
何行不成。
所以要令入者。
破見心故。
令解菩薩深密法故。
順相易知逆難知故。
法在修入不在言故。
然此中示癡。
甘露火王示嗔。
天友示貪。
顯三毒相普有正法。
即是道故。
然有五義。
一當相即空。
空故為道。
非此三事即是佛法。
諸部般若其文非一。
故說三毒四倒諸惑即深般若體性清淨。
二約用攝生故名為道。
亦非即是。
故淨名雲。
行於非道。
通達佛道。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等。
三在惑用心故名為道。
如俗流輩。
未能絕事。
雖目睹練色口納滋味受用五境。
而内策觀心。
知空知過。
漸得微薄。
亦非即是。
四留惑潤生。
長菩薩道。
故名為道。
亦非即是。
如淨名雲。
不入生死大海。
則不能生一切智寶等。
五當相即道。
不同前四。
不思議故。
不可定言惑與不惑空與不空。
無行經雲。
淫欲即是道。
恚癡亦複然。
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佛法。
大意同此。
大士雲。
無量癡心本是道。
三毒四倒不思議。
即斯意耳。
▲二時善财童子作如是念下。
疑憚不受。
非惜身。
念恐失道緣。
示智未深故。
生此念。
於中二。
先明道緣難具。
後正疑魔壞。
今初。
有十三難。
初三為總。
後十為别。
總中。
初得人身難者。
人是福田受道器故。
次二句。
就人身中。
須離八難。
謂世智辦聰及生聾盲。
此二屬身。
故名為得。
無此二者。
名得無難。
餘之六難。
但約時處。
故但雲離。
後十别中。
初二句。
惡止善行。
是離難因。
餘八正離。
一遇佛出世。
則非前後。
二具諸根者。
顯非聾盲。
三得門正法。
非長壽天。
四得遇善人。
非三惡趣。
五逢真善友。
必離北洲。
六受如理教。
明非世智。
上已離八難。
七複離四邪五邪。
八複随法修行。
道果可就。
顧為道器。
安得自輕。
後此将非魔下。
正疑魔壞。
初句疑善友是魔。
次句疑友被魔使。
後句疑是魔屬。
三類皆能壞人善根。
▲三作是念時下。
勝緣勸引。
有十四衆。
各述曾為勝熱化益。
故勸勿疑。
略分為四。
初一色天。
次六欲天。
三有六衆。
即八部。
四有一衆。
即地獄天子。
今色天中多是初禅。
以自說言為能作故。
文中三。
初總勸勿疑。
二彰其本意。
三自述蒙益。
今初。
由下二段。
故勸勿疑。
二今此聖者下。
彰其本意。
於中二。
先總示所得。
謂智慧堅利猶如金剛。
即前刀義。
燒諸惑薪。
發諸智焰。
即前火義。
燒而常寂。
為三昧光。
後發大精進下。
别示業用。
文有九句。
初總。
餘别。
别中。
一即火能乾竭。
二刀能斬截。
三火能焚燒。
四刀能越險。
五刀能斷割。
六火能破暗。
義兼於風。
風發火故。
故緊那羅中火内起風。
七火能照導。
八火能放光故。
并不離刀山火聚。
以此會前将對法門。
非為臆說。
三善男子我諸下。
自叙蒙益。
於中二。
先自述邪見。
以劫初時。
世界既成。
梵王先降。
念處空曠。
光音下生。
不了業因。
妄謂已作。
故為邪見。
後此婆羅門下。
述得勝益。
文顯可知。
此下十二衆。
皆以複有十千。
而為段首。
次六欲天中。
即分為六。
一即魔天。
他化開出欲界主故。
二即他化自在。
今轉世自在。
得十自在。
此即八地十種自在。
一心自在者。
無量三昧皆入出故。
二煩惱自在。
當彼如意。
如意所成。
由惑不拘故。
三生自在。
一切世界中生故。
四命自在。
不可說劫住持故。
五業自在。
如現生後能示現故。
六三昧自在。
當解自在。
解即勝解。
謂於境印持。
轉變自在。
由三昧故。
七莊嚴自在。
即财自在。
一切世界無量莊嚴故。
八菩提心自在。
即願自在。
菩提心以願為主故。
願則随心之所欲故。
九即法智二種自在。
法謂無邊法門示現。
智謂如來力無畏等。
能觀所觀一切佛法無不攝盡。
所以合者。
或未如八地故。
或遺脫故。
三化樂。
四知足。
五時分。
六忉利。
文并可知。
三有六段。
八部中唯阙摩睺羅伽。
前阙四王。
八部中攝六中。
一即龍王即當西天。
二夜叉王即當北天。
(下第九經)三乾闼婆衆即當東天。
南天攝在夜叉之中。
能統是天。
今從所統。
義如前說。
四阿修羅。
五迦樓羅。
上五并顯。
六緊那羅。
略分為四。
一總顯因風聞聲。
二雲某方下别示所聞。
三善男子假使下。
校量聲多。
四善男子我等下。
聞聲成益。
四地獄天子。
然此一類。
從地獄出。
義通六天。
此同随好品中兜率天子。
文中二。
先明現身。
後作如是下。
正明說益。
於中三。
初遇光生天。
即曾於乘急以戒緩故。
随於地獄。
道根時熟。
遇光生信。
若不爾者。
五熱常照。
地獄應空。
二以慚愧下。
知恩報德。
故随好中天鼓勸雲。
汝等應當知恩報恩。
不知恩者。
多遭橫死。
生於地獄。
蒙光生天即是恩相。
恭敬增善即是報恩。
言舍欲樂者。
彼中勸雲。
汝等當往詣彼供養。
勿複貪着五欲樂具。
着五欲樂。
障[得-彳]生天。
諸天子。
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
貪欲纏心亦複如是。
終不能生念佛之意。
今此多同。
三時婆羅門下。
聞法得益。
天鼓說法。
令得十地。
顯是佛光。
今此略明發心之益。
▲第四爾時善财童子得聞下。
疑盡悔[億-音+(天*天)]。
▲第五時婆羅門下。
誡勸見容。
謂偈中顯勸密誡勿疑。
是許悔過。
然上疑者為棟真僞。
此中勸者顯其實德。
魔亦能勸。
何不疑勸。
以此善友前友指來。
勸中正說非魔能作。
善财亦得超魔眼故。
若爾何以生疑。
為顯法故。
如八地中佛之七勸。
縱佛不勸。
豈容趣寂。
為彰法深。
故須勸耳。
又為物軌令審察故。
▲第六爾時善财童子聞此下。
依教修證。
於中二。
先正證。
後自陳。
今初。
登山投火即是修行。
得二法門斯為證入。
言未至得善住三昧者。
上不依山。
下不依火。
中不住空。
即顯般若離於能所有無二邊。
無所依故。
名為善住惑境。
不壞為堅牢等。
觸火得寂靜樂神通三昧者。
親證般若。
體即性淨。
心無分别。
故雲寂靜。
現法樂住。
可以怡神。
寂而常用。
故雲神通。
即此通悟。
故雲門也。
觸即證義。
故淨名雲。
受諸觸如智證。
二善财白言下。
即自陳所證顯後得起說。
第四時婆羅下。
謙己推勝。
先謙己知一。
雲普圓滿無盡輪者。
然有二義。
一智輪摧惑。
照其本原。
無可盡故。
二反常智用。
用周法界。
無有窮盡。
圓轉不已。
所以名輪。
用既無窮。
故稱圓滿。
推勝可知。
第五善男子南方下。
指示後友。
城名師子頻申者。
灌頂住中。
震動照曜持世界等。
皆悉自在。
無所畏故。
王名無畏星宿幢者。
無畏即前師子頻申城名。
城因王故。
星宿幢者。
於法性空。
羅十種智。
如列宿故。
智照無畏。
高顯摧伏。
所以名幢。
女名慈行者。
知衆生根。
令其調伏。
慈為行故。
智中之悲。
處世無染。
是謂童女。
禮辭可知。
●第十慈行童女。
寄灌頂住。
從前觀空。
得無生心。
最為上首。
諸佛法水以灌心頂。
故從喻名。
文中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修入前教。
後趣求後友。
前中亦二。
先思念。
後無障[得-彳]智下。
明念成益。
略有三益。
一内證真際。
二以最勝智下。
寂諸妄取。
三了知衆生下。
外了境空。
後如是思惟正念觀察下。
趣求後友。
然此兩句。
結前生後。
五百女者。
一期位滿。
總攝五位十十法門故。
第二善财門已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睹見。
後敬問。
見中亦二。
先明遠見。
但得其門未親證故。
後遂入王宮下。
下近睹依正。
如親證入。
二善财見已下敬問。
第三童女告言下。
正示法界。
略無稱贊。
於中二。
先指境令觀。
表示法令證。
并依中見正。
大小念劫。
皆無[得-彳]等。
十住位終。
果将滿故。
依報顯法。
後爾時善财下。
以言顯發。
於中亦二。
先顯法名。
後彰法用。
前中又二。
先善财念請。
後時彼童女告下。
善友言答。
初示名。
後顯因。
名般若波羅蜜普莊嚴者。
略有二義。
一由般若照一切依。
依中有正。
一中有多。
故所得依無所不現。
大品經雲。
了色即般若。
一切法趣色。
即其義矣。
二由能證般若。
已具諸度為莊嚴故。
所證所成。
莊嚴無盡。
即下因雲。
彼諸如來。
各以異門。
令我入此。
總攝别義。
三十六恒歸於一門。
故稱為普。
則令一嚴具一切嚴。
名普莊嚴。
我於三十六恒下顯因。
住位既滿。
六度之中一一具六。
為三十六。
皆恒沙性德。
本覺中來。
故雲佛所求得此法。
若約事說。
如伊舍中。
二善财白言下。
顯法勝用。
先問。
後答。
答中先總。
後别。
總中先明修習。
後即時獲得下。
顯其得證。
普遍出生陀羅尼門者。
舊雲普門陀羅尼。
一陀羅尼頓攝一切。
名為普門故。
次文雲。
百萬阿僧祇門皆悉現前。
以一陀羅尼智為體故。
入般若門。
得陀羅尼。
由此總句。
出生别門。
法界十住。
同十地得。
然彼總得多種法門。
此廣一持。
餘三昧等或略不說。
二所謂下。
别顯中有一百五十門。
略分十位。
初九總知依正事理總持。
二福德下十門。
行願總持。
三業持下十門。
諸業總持。
四三昧下六門。
明正受體用。
五心海下八門。
知自他心。
六知衆生煩惱下十三門。
唯知所化。
七普見一切法下。
二十門。
明知能化。
八世界成下二十八門。
知剎海自在。
九見諸佛下二十九門。
知佛
謂二既境無不照。
稱無盡智。
為此所照故。
得總攝諸方總持。
成前其身到十方剎。
三由照無不圓。
為金剛輪。
為此所照。
則萬法本淨。
為智慧聚。
大般若雲。
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
一切清淨。
成前受持佛法無亂。
四由能照橫無不具。
為普門際。
普門即境。
總具諸度。
以為莊嚴故。
複名藏。
為此所照故。
得如空包含佛德無[得-彳]圓滿。
成前得佛諸願諸力。
五由能照豎無不攝故。
雲一切佛戒定慧三學圓滿。
名之為輪。
由得此照。
豎窮三世圓滿智輪。
成前見佛色身光網及無[得-彳]智輪。
此上三事。
即三輪也。
陀羅尼約總持。
三昧約寂定。
唯第二所得。
阙三昧言。
或恐脫略。
二時彼仙人放下。
攝用言示。
於中二。
先放舍加持。
二問答承領。
今初。
所作訖故還在本處者。
上來加持。
不移本處而遍十方。
故攝神力本無來往。
處既在本。
時亦不長。
斯即念劫圓融遠近無[得-彳]。
此皆善友法門之力。
是以善财。
於一生中。
辦多劫事。
豈以三劫而為定遠。
二仙人告下。
問答承領。
可知第四仙人告言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
指示後友。
聚落名伊沙那者。
此雲長直。
謂長者。
盡知三際。
直者。
善知勝義。
住處名阿野怛那者。
此方雲熱住處。
婆羅門名勝熱者。
五熱灸身。
勝彼熱故。
具足梵音雲惹(平聲)耶。
唐言勝。
邬澀摩唐言火熱。
表體煩惱熱成勝德故。
不染煩惱成淨行故。
雲婆羅門。
禮辭可知。
●第九勝熱善友。
寄王子住。
從法王教。
生於正解。
當紹佛位故。
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亦二。
一證前。
二趣後。
前中亦二。
先明證因因前解脫。
後得住下。
正明得益。
於中複二。
先得自分益。
後勇猛精進下。
得勝進益。
二念善知識下趣後。
第二見勝熱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睹見。
後敬問。
今初。
見修苦行。
四面火聚。
頭上赫日。
即五熱炙身。
今明四句般若皆燒惑薪故。
梵本舊經但雲四面。
中有刀山者。
無分别智。
最居中道。
無不剖故。
高而無上。
峻不可登。
照無始末。
故雲無極。
故智論雲。
般若波羅蜜。
猶如大火聚。
四邊不可取。
遠離於四句。
四句即四邊。
取則燒人。
離則成智。
謂若以有為有。
則有縛等故。
論雲。
若人見般若。
是則為被縛。
若不見般若。
是亦為被縛。
登彼刀山投身入火者。
從無分别智遍入四句皆無滞也。
故論雲。
若得般若意。
入阿毗昙門不滞有。
入成實門不滞空等。
又雲。
若人見般若。
是亦得解脫。
若不見般若。
是亦得解脫故。
謂失意為謗。
謂增益等加被火燒。
得意為門。
四皆入理。
如觸不熱。
又火有四儀。
一燒煩惱薪。
二破無明暗。
三成熟善品。
四照現證理。
又釋刀是斷德。
無不割故。
火是智德。
無不照故。
投身下者。
障盡證理故。
斯皆以刀山為能證。
火聚為所證。
故此火等即是法門。
不須别表現所用故。
稱性事故。
此為甚深難解難入不可輕爾。
二時善财下。
敬問。
可知第三婆羅門言下。
正示法界。
行於非道。
略無稱贊。
於中有六。
一示法勸修。
二疑憚不受。
三勝緣勸引。
四疑盡悔[億-音+(天*天)]。
五誡勸見容。
六依教修證。
▲今初。
然刀山不可執。
火聚不可取。
若能不住。
無分别智。
遍入四句。
則遠四謗。
不滞空有。
何行不成。
所以要令入者。
破見心故。
令解菩薩深密法故。
順相易知逆難知故。
法在修入不在言故。
然此中示癡。
甘露火王示嗔。
天友示貪。
顯三毒相普有正法。
即是道故。
然有五義。
一當相即空。
空故為道。
非此三事即是佛法。
諸部般若其文非一。
故說三毒四倒諸惑即深般若體性清淨。
二約用攝生故名為道。
亦非即是。
故淨名雲。
行於非道。
通達佛道。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等。
三在惑用心故名為道。
如俗流輩。
未能絕事。
雖目睹練色口納滋味受用五境。
而内策觀心。
知空知過。
漸得微薄。
亦非即是。
四留惑潤生。
長菩薩道。
故名為道。
亦非即是。
如淨名雲。
不入生死大海。
則不能生一切智寶等。
五當相即道。
不同前四。
不思議故。
不可定言惑與不惑空與不空。
無行經雲。
淫欲即是道。
恚癡亦複然。
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佛法。
大意同此。
大士雲。
無量癡心本是道。
三毒四倒不思議。
即斯意耳。
▲二時善财童子作如是念下。
疑憚不受。
非惜身。
念恐失道緣。
示智未深故。
生此念。
於中二。
先明道緣難具。
後正疑魔壞。
今初。
有十三難。
初三為總。
後十為别。
總中。
初得人身難者。
人是福田受道器故。
次二句。
就人身中。
須離八難。
謂世智辦聰及生聾盲。
此二屬身。
故名為得。
無此二者。
名得無難。
餘之六難。
但約時處。
故但雲離。
後十别中。
初二句。
惡止善行。
是離難因。
餘八正離。
一遇佛出世。
則非前後。
二具諸根者。
顯非聾盲。
三得門正法。
非長壽天。
四得遇善人。
非三惡趣。
五逢真善友。
必離北洲。
六受如理教。
明非世智。
上已離八難。
七複離四邪五邪。
八複随法修行。
道果可就。
顧為道器。
安得自輕。
後此将非魔下。
正疑魔壞。
初句疑善友是魔。
次句疑友被魔使。
後句疑是魔屬。
三類皆能壞人善根。
▲三作是念時下。
勝緣勸引。
有十四衆。
各述曾為勝熱化益。
故勸勿疑。
略分為四。
初一色天。
次六欲天。
三有六衆。
即八部。
四有一衆。
即地獄天子。
今色天中多是初禅。
以自說言為能作故。
文中三。
初總勸勿疑。
二彰其本意。
三自述蒙益。
今初。
由下二段。
故勸勿疑。
二今此聖者下。
彰其本意。
於中二。
先總示所得。
謂智慧堅利猶如金剛。
即前刀義。
燒諸惑薪。
發諸智焰。
即前火義。
燒而常寂。
為三昧光。
後發大精進下。
别示業用。
文有九句。
初總。
餘别。
别中。
一即火能乾竭。
二刀能斬截。
三火能焚燒。
四刀能越險。
五刀能斷割。
六火能破暗。
義兼於風。
風發火故。
故緊那羅中火内起風。
七火能照導。
八火能放光故。
并不離刀山火聚。
以此會前将對法門。
非為臆說。
三善男子我諸下。
自叙蒙益。
於中二。
先自述邪見。
以劫初時。
世界既成。
梵王先降。
念處空曠。
光音下生。
不了業因。
妄謂已作。
故為邪見。
後此婆羅門下。
述得勝益。
文顯可知。
此下十二衆。
皆以複有十千。
而為段首。
次六欲天中。
即分為六。
一即魔天。
他化開出欲界主故。
二即他化自在。
今轉世自在。
得十自在。
此即八地十種自在。
一心自在者。
無量三昧皆入出故。
二煩惱自在。
當彼如意。
如意所成。
由惑不拘故。
三生自在。
一切世界中生故。
四命自在。
不可說劫住持故。
五業自在。
如現生後能示現故。
六三昧自在。
當解自在。
解即勝解。
謂於境印持。
轉變自在。
由三昧故。
七莊嚴自在。
即财自在。
一切世界無量莊嚴故。
八菩提心自在。
即願自在。
菩提心以願為主故。
願則随心之所欲故。
九即法智二種自在。
法謂無邊法門示現。
智謂如來力無畏等。
能觀所觀一切佛法無不攝盡。
所以合者。
或未如八地故。
或遺脫故。
三化樂。
四知足。
五時分。
六忉利。
文并可知。
三有六段。
八部中唯阙摩睺羅伽。
前阙四王。
八部中攝六中。
一即龍王即當西天。
二夜叉王即當北天。
(下第九經)三乾闼婆衆即當東天。
南天攝在夜叉之中。
能統是天。
今從所統。
義如前說。
四阿修羅。
五迦樓羅。
上五并顯。
六緊那羅。
略分為四。
一總顯因風聞聲。
二雲某方下别示所聞。
三善男子假使下。
校量聲多。
四善男子我等下。
聞聲成益。
四地獄天子。
然此一類。
從地獄出。
義通六天。
此同随好品中兜率天子。
文中二。
先明現身。
後作如是下。
正明說益。
於中三。
初遇光生天。
即曾於乘急以戒緩故。
随於地獄。
道根時熟。
遇光生信。
若不爾者。
五熱常照。
地獄應空。
二以慚愧下。
知恩報德。
故随好中天鼓勸雲。
汝等應當知恩報恩。
不知恩者。
多遭橫死。
生於地獄。
蒙光生天即是恩相。
恭敬增善即是報恩。
言舍欲樂者。
彼中勸雲。
汝等當往詣彼供養。
勿複貪着五欲樂具。
着五欲樂。
障[得-彳]生天。
諸天子。
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
貪欲纏心亦複如是。
終不能生念佛之意。
今此多同。
三時婆羅門下。
聞法得益。
天鼓說法。
令得十地。
顯是佛光。
今此略明發心之益。
▲第四爾時善财童子得聞下。
疑盡悔[億-音+(天*天)]。
▲第五時婆羅門下。
誡勸見容。
謂偈中顯勸密誡勿疑。
是許悔過。
然上疑者為棟真僞。
此中勸者顯其實德。
魔亦能勸。
何不疑勸。
以此善友前友指來。
勸中正說非魔能作。
善财亦得超魔眼故。
若爾何以生疑。
為顯法故。
如八地中佛之七勸。
縱佛不勸。
豈容趣寂。
為彰法深。
故須勸耳。
又為物軌令審察故。
▲第六爾時善财童子聞此下。
依教修證。
於中二。
先正證。
後自陳。
今初。
登山投火即是修行。
得二法門斯為證入。
言未至得善住三昧者。
上不依山。
下不依火。
中不住空。
即顯般若離於能所有無二邊。
無所依故。
名為善住惑境。
不壞為堅牢等。
觸火得寂靜樂神通三昧者。
親證般若。
體即性淨。
心無分别。
故雲寂靜。
現法樂住。
可以怡神。
寂而常用。
故雲神通。
即此通悟。
故雲門也。
觸即證義。
故淨名雲。
受諸觸如智證。
二善财白言下。
即自陳所證顯後得起說。
第四時婆羅下。
謙己推勝。
先謙己知一。
雲普圓滿無盡輪者。
然有二義。
一智輪摧惑。
照其本原。
無可盡故。
二反常智用。
用周法界。
無有窮盡。
圓轉不已。
所以名輪。
用既無窮。
故稱圓滿。
推勝可知。
第五善男子南方下。
指示後友。
城名師子頻申者。
灌頂住中。
震動照曜持世界等。
皆悉自在。
無所畏故。
王名無畏星宿幢者。
無畏即前師子頻申城名。
城因王故。
星宿幢者。
於法性空。
羅十種智。
如列宿故。
智照無畏。
高顯摧伏。
所以名幢。
女名慈行者。
知衆生根。
令其調伏。
慈為行故。
智中之悲。
處世無染。
是謂童女。
禮辭可知。
●第十慈行童女。
寄灌頂住。
從前觀空。
得無生心。
最為上首。
諸佛法水以灌心頂。
故從喻名。
文中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修入前教。
後趣求後友。
前中亦二。
先思念。
後無障[得-彳]智下。
明念成益。
略有三益。
一内證真際。
二以最勝智下。
寂諸妄取。
三了知衆生下。
外了境空。
後如是思惟正念觀察下。
趣求後友。
然此兩句。
結前生後。
五百女者。
一期位滿。
總攝五位十十法門故。
第二善财門已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睹見。
後敬問。
見中亦二。
先明遠見。
但得其門未親證故。
後遂入王宮下。
下近睹依正。
如親證入。
二善财見已下敬問。
第三童女告言下。
正示法界。
略無稱贊。
於中二。
先指境令觀。
表示法令證。
并依中見正。
大小念劫。
皆無[得-彳]等。
十住位終。
果将滿故。
依報顯法。
後爾時善财下。
以言顯發。
於中亦二。
先顯法名。
後彰法用。
前中又二。
先善财念請。
後時彼童女告下。
善友言答。
初示名。
後顯因。
名般若波羅蜜普莊嚴者。
略有二義。
一由般若照一切依。
依中有正。
一中有多。
故所得依無所不現。
大品經雲。
了色即般若。
一切法趣色。
即其義矣。
二由能證般若。
已具諸度為莊嚴故。
所證所成。
莊嚴無盡。
即下因雲。
彼諸如來。
各以異門。
令我入此。
總攝别義。
三十六恒歸於一門。
故稱為普。
則令一嚴具一切嚴。
名普莊嚴。
我於三十六恒下顯因。
住位既滿。
六度之中一一具六。
為三十六。
皆恒沙性德。
本覺中來。
故雲佛所求得此法。
若約事說。
如伊舍中。
二善财白言下。
顯法勝用。
先問。
後答。
答中先總。
後别。
總中先明修習。
後即時獲得下。
顯其得證。
普遍出生陀羅尼門者。
舊雲普門陀羅尼。
一陀羅尼頓攝一切。
名為普門故。
次文雲。
百萬阿僧祇門皆悉現前。
以一陀羅尼智為體故。
入般若門。
得陀羅尼。
由此總句。
出生别門。
法界十住。
同十地得。
然彼總得多種法門。
此廣一持。
餘三昧等或略不說。
二所謂下。
别顯中有一百五十門。
略分十位。
初九總知依正事理總持。
二福德下十門。
行願總持。
三業持下十門。
諸業總持。
四三昧下六門。
明正受體用。
五心海下八門。
知自他心。
六知衆生煩惱下十三門。
唯知所化。
七普見一切法下。
二十門。
明知能化。
八世界成下二十八門。
知剎海自在。
九見諸佛下二十九門。
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