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從第十一經至第十六經三紙)
關燈
小
中
大
。
内盛臭穢。
彰其不淨。
故涅盤三十二雲。
善男子。
是身者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
亦不能生優缽羅華分陀利華瞻婆羅華摩利迦華婆師迦華。
九孔常流膿血不淨。
生處臭穢。
醜陋可惡。
常與諸蟲共在一處。
前倉篅喻顯空無我。
後四蛇喻明是苦源。
五觀足矣。
三又如四蛇下。
即四蛇喻。
喻初四大。
涅盤三十二雲。
譬如有王。
畜四毒蛇。
置之一箧。
以付一人。
仰令瞻養。
是四蛇中。
設一生瞋。
則能害人。
是人恐怖。
常求飲食随時守護。
一切衆生四大毒蛇亦複如是。
若一大瞋。
則能壞人。
與此同也。
然四大中。
風輕地重。
水冷火熱。
性自相違。
如四毒蛇。
性相違害。
置之身箧。
違則害人。
故次合雲。
一大不調。
百一病起。
梵本雲。
一百病起。
二是故智者下。
結勸觀察。
略結二喻。
粗陳過患。
令知病因。
如實應觀。
四大等空。
空亦複空。
病無依矣。
第二善男子汝複應知下。
豎說病原。
文中二。
先總标。
後别說。
今初。
豎說五時必依四大。
故複牒之。
後雲何外器下别說。
文中分三。
初明外五時。
次辨内五時。
後顯因時病起之相。
初中。
即外器界。
文分四别。
一總明。
二别顯。
三例餘。
四總結。
今初。
十方五時。
皆由内感。
謂當生此界。
一類有情。
妄心所習。
共業同感。
二劫初成時下。
别顯五時。
即為五别。
第一時中。
言人壽無量者。
俱舍論雲。
此洲壽不定。
後十初叵量。
總相說耳。
亦有文說。
八萬四千而為最上。
既皆化生。
無有父母男女我所。
猶如色天。
二次食段食貪等現行者。
即第二時。
謂既喜樂長壽。
漸生地味。
次生地餅。
次生林[竺-二+騰]。
後生香稻。
皆由貪故。
細隐粗現。
香稻粗故殘穢在身。
為欲蠲除便生二道。
因斯乃有男女相生。
宿習因緣互相瞻現。
欲貪鬼魅。
惑亂身心。
因茲初有貪等現行。
皆第二時。
三次由我所。
共立田主。
以為統禦者。
第三時也。
謂由懶堕故。
積貯香稻。
生我所心。
多收無厭。
故随收處。
無複再生。
遂共分田。
慮防遠盡。
便有貪吝。
侵盜過生。
遂共铨量有德為主。
六分之一奉令守田。
因斯便立剎帝利王。
衆共欽承受其統禦。
皆第三時也。
四次壽漸減。
乃至十年。
由惡業故起小三災者。
第四時也。
謂始八萬四千。
百年減一。
至年十歲。
為減之極。
言小三災者。
揀火水風。
即俱舍雲。
業道增壽減至十三災起。
刀疾饑如次。
七日月年止。
業道增者。
即今經惡業。
略由二法。
一貪美食。
二性懶堕。
有三善業則能對治。
謂持一不煞。
則離刀兵。
施一诃梨怛雞。
則離疾疫。
施一團食。
則離饑馑。
刀兵七日便止。
疾疫七月七日止。
饑馑七年七月七日方止。
五至第五時下。
正取劫壞。
為第五時。
初壞有情。
後壞器界。
并先空地獄。
終盡初禅。
故雲梵世皆空。
三水災風災相續亦爾者。
例餘災也。
謂七火後一水。
七水火後風。
俱舍論雲。
三災火水風。
上三定為頂。
如次内災等四無不動故。
四善男子是名下。
總結。
結外五時。
第二雲何内身下。
明内五時。
次第對上。
文易可知。
第三善财白言聖者下。
别明因時起病之相。
於中二。
先善财問起欲顯時空。
後普眼告言下。
長者為答。
空有雙辨。
文分六别。
一總顯時空。
二指事辨相。
三略分時分。
四顯病随時。
五總出病因。
六勸令審察。
今初。
言時無自體者。
标時空也。
分别所成者。
顯空所以。
由分别有。
明即是空。
菩薩智輪。
本無時分。
以妄分别。
則三際輪回。
始末難窮。
若尋環無際。
二如人睡覺下。
指事辨相。
謂睡初覺名覺初時。
設若未覺。
便名睡時。
是知此時。
因物方有。
剎那漸積。
晝夜等殊。
尋末歸本。
但一剎那。
即此剎那。
依覺無體。
入剎那際。
故多差别。
強分别生。
時亦不言我是剎那及臘縛等。
故中論雲。
因物知有時。
離物何有時。
物尚無所有。
何況當有時。
辨時之相。
如妙見章。
三或約一歲。
分為六時。
下略分時分。
即無時之時。
随俗假說。
此方四時。
西域之中。
或分三際。
謂寒熱雨。
或分四時。
同於此方春夏秋冬。
但以黑半為初。
正月十六日而為歲首。
餘大同也。
或分六時。
即如今說。
亦以正月十六日為初。
則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
而為春時。
三月十六至五月十五。
而為熱時。
餘四例知。
時有多種。
故緻或言。
四是故智者下。
顯病随時。
謂總六時。
合為三節。
以配三病。
總集一病。
遍於諸時。
然三藏意。
增長發生。
二義不同。
增長是微。
如陽氣積集。
發生是着。
如芽莖已生。
痰癊之病。
雪時增長。
春時發生。
風病熱時增長。
雨時發生。
黃熱秋時增長。
寒時發生。
此與金光明春時痰癊動夏内風疾增秋時黃熱興冬則三俱起。
大同少異耳。
五善男子我今為汝下。
總顯病因。
初結前生後。
後如是身病下。
正顯病因。
因雖無量。
無先宿食。
故西域法。
一切病患。
斷食為先。
六若諸衆生下。
勸令審察故。
量力而進。
不少不多。
美味長貪。
應知止足。
飽死餓死。
二死不殊故。
有偈雲。
多食增疾病。
少食氣力衰。
處中而食者。
如秤無高下。
文中。
略舉十事五對。
皆病之因。
廣如别說。
是故觸類皆須得中。
若調琴弦。
非緩非急。
▲第三善男子我此住處下。
明治斷相。
於中二。
先治身病。
後治心病。
二段之中各有成益。
今初可知。
第二然後各為如應說法下。
辨治心病。
於中三。
謂标釋結。
今初可知。
二所謂下釋中二。
先明治病。
義如常說。
後為欲令其發菩提心下。
辨其成益。
有十六句。
就文分三。
初有五句。
通顯行願。
次有十句。
成就十身。
後有一句。
總離諸惡。
今初可知。
二為欲令其具佛相好下。
文有十句。
以十度因。
成十身果。
即菩提等十種身也。
一施滿他心故。
相好悅物。
二戒遍止惡故。
法身無垢。
即應化法身。
三忍能含納故。
福德難思。
四進策萬行故。
威勢無勝。
五禅定寂照故。
得無等等清淨菩提。
六般若照理故。
智身究竟。
即智慧法身。
七方便涉有故。
色身随化。
八願窮來際故。
願身住劫。
九力有幹能任持色身及諸淨剎。
十智無不決故。
随意現稱根。
此約純門。
一度成一。
若約雜門。
十度互成。
清淨慈門剎塵數。
共生如來一妙相等。
亦純門也。
世尊往昔為衆生。
修治法海無邊行。
即雜門也。
無量劫中修行滿。
菩提樹下成正覺等。
即純雜無[得-彳]門也。
總上三門。
因果交徹。
為華嚴中佛因果也。
三有一句。
總離諸惡。
即總淨十身一切功德。
三如是種種廣以财法下結。
即類結多門。
上辨醫方用竟。
△第二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下。
辨知香用。
於中二。
先總标。
後所謂下别顯。
於中三。
一知香體。
略辨十香。
大同舊譯。
如音義釋。
二如是等香下。
總知體用及和合之法。
至青蓮華長者當廣分别。
三善男子我持此香下。
别明用香。
於中二。
先供佛興願。
後善男子我欲供養下。
顯供成益。
成大供故。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謙己中雲。
令一切衆生普見諸佛供養歡喜法門者。
身心病除。
成二世樂。
故皆歡喜。
以香普供。
得佛十身。
則何佛不見。
餘二可知。
●第七甘露火王。
寄無着行。
方便涉有。
不迷於空。
事理無滞。
不舍不受。
故名無着。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念教成益。
後趣求後友。
前中三。
初牒前修習。
次作是思惟下。
念友勝能。
後如是專念生淨信心下。
顯修成益。
於中有二十心。
一信樂所聞。
二欣慶所得。
三法樂怡神。
四諸根柔軟。
五勇求進趣。
六不取不生。
七悲智雙流。
八以德嚴飾。
九不着萬境。
十不[得-彳]起修。
十一萬累不拘。
十二不被心使。
十三了無了相。
十四萬行修成。
十五不疑未聞。
十六遍剎禮事。
十七以因嚴果。
十八智合十身。
十九上求菩提。
二十念念入理。
二漸次前行下。
趣求後友。
於中三。
初周遍尋求。
二伴友引導。
三辭詣王所。
△今初可知。
△二于時遇有多聞下。
伴友引導。
此第二段。
直至詣王。
向一卷經。
舊經所無。
於中四别。
一遇友谘詢。
二時彼多智下。
問答來意。
三婆羅門言彼藤根國下。
贊美安撫。
四我王恒居下。
為說法門。
於中亦四。
一标舉盛德。
二善财複言何故大王下。
問答王名。
三我王複以下。
重舉德能。
四善财複言雲何名為下。
征釋王德。
於中二。
先問。
後答。
答中二。
第一廣明勝德。
第二結贊勸歸。
▲前中亦二。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複二。
第一酬具足七支。
第二酬中道正化。
前中亦二。
先舉所持七支。
謂以國之依正。
文武經邦。
皆人七支。
在文易了。
後複有二法下。
明能持支法。
謂謀以智慮。
勇以果決。
故但二德可持七支。
第二仁複當知我國大王下。
酬前中道正化。
於中三。
第一總彰九德能轉王輪。
第二廣說二德包含正化。
第三例說衆德以顯難思。
[△@、]初中三。
一标舉。
二何等下征釋。
三我國大王具此九法下結贊。
[△@、]第二仁者當知我國大王奉事多佛下。
廣說二德包含正化。
於中二。
第一舉因标德。
第二問答廣釋。
前中亦二。
先舉因深德遠顯是菩薩。
後是故我王下。
标舉二德。
許其宣陳。
第二善财白言雲何内德下。
問答廣釋。
於中亦二。
第一釋内德。
第二釋外德。
[△@⊙]前中又二。
先問。
後答。
答中三。
第一總明勝德包弘。
第二曆時别說。
第三結歸内德。
初中分二。
先明異熟超倫。
後明動合規矩。
今初。
具八異熟。
初即種族圓滿。
二入胎下壽命圓滿。
既言天護。
則壽命無夭。
此中文略。
三乃至受位下自在圓滿。
四博聞強記下勇力圓滿。
五身無衆患。
攝二圓滿。
一色相。
二丈夫相。
六含垢忍辱下大勢圓滿。
七發言誠谛下信言圓滿。
七段之中。
具八異熟。
二行幸城邑下。
動合規矩。
可知。
第二仁者當知居俗白夜下。
曆時别說。
於中二。
先分析時分。
後我王精勤下。
辨時中所為。
於中亦二。
先辨夜分四時所有德用。
後自晝初時下。
辨晝四時所有德用。
於中四時。
即分四别。
就日初時複分為二。
先明初二分時。
後明後二分時。
前中分四。
一總辨所為。
二征問所以。
三廣釋其相。
四結贊屬時。
初二可知。
三答言仁者下。
廣釋其相。
於中三。
初總明用十所由。
次又此十事下。
标十勝德。
後初嚼揚枝下。
别明十事。
即為十段。
各十勝德。
前八可知。
九嚴衛文二。
先列十德。
後如是莊嚴下。
總顯儀式。
(下十二經)十修祭祀中。
雖不列十。
文具多德。
於中四。
一明祭祀所為。
二或出遊下。
明祠祭之時。
三祀祭之時下。
明祀祭之儀。
四國内輔臣下。
即傍及有德。
四我王如是日日下。
結贊屬時。
二日初出時下。
明後二分時。
謂晝初時後二分中所為德用。
初明占候。
次坐臨朝。
後結時分。
以此二分并前二分。
為日初時。
四分事訖。
次第二時及第三時。
二段文顯。
第四盡第四時下。
明第四時所有德用。
於中二。
先正明所作。
即問道談玄。
二由斯王德漸盛漸圓下。
彰其成益。
於中三。
初略明益相。
二喻顯益相。
三廣說益相。
今初可知。
二譬如白月下。
喻說益相。
略有四喻。
分二。
前二順喻王德增益。
後二翻喻無王之失。
今初。
一白月喻。
喻王暗盡德圓流化漸遠。
二海潮喻。
喻王德漸大化不失時。
後若無國王下。
有二翻喻者。
一舟船無主喻。
喻若無王萬姓沉溺。
二釋天降雨喻。
喻若無王萬姓[〦/(口*口)/(┌/┌/一)]亂。
冗陽仰雨。
天澤應時。
萬姓仰王。
雨露鹹賴。
天不降雨。
饑而猶存。
國若無王。
萬姓鹹斃。
三複次我王由聞下。
廣說成益。
盛德内着。
威勢外彰。
不廣朝儀。
豈知主貴。
文中三。
初陳列世儀。
次爾時我王下。
偈贊玄理。
後王說偈已下。
事訖退朝。
第三仁者當知下。
總結内德。
可知。
[△@⊙]第二善财白言雲何複名下。
明外化德。
於中。
先問。
後答。
答中二。
第一總明王化。
第二開章别釋。
前中有七。
一總明王力。
二立王原由。
三立王所以。
四四人依王。
五幽冥同贊。
六諸佛護持。
七結歸王德。
今初。
謂衆生依正共由二力。
一自力。
二王力。
自業有二。
一不共業感於正報。
二者共業感外依報。
二王力者。
一人有慶。
萬國鹹甯。
第二劫初成時下。
立王原由。
謂無為之代。
人各自理。
人文既着尊卑有叙。
卑高己陳則貴賤位矣。
劫初立王。
已見普眼。
第三有欲之人下。
立王所以。
劫初無欲無過無王。
貪味欲生。
陵奪斯起。
懲惡禁暴。
理在於王。
第四仁者當知人有四姓下。
明四人依王。
西域四姓。
大同此方。
二商仕農依王一也。
文中二。
一明四姓。
二顯依王。
前中亦二。
先橫說四姓為業不同。
後然此四姓下。
即豎論四姓。
所謂同異。
文中亦二。
先總明。
後言藝業下别說。
謂别曆四時齊驅四姓四時。
文分為三。
一明初時為業定異。
二言營财下。
明二三時所為皆同。
三言解脫者下。
明第四時有同有異。
二如是種種下。
内盛臭穢。
彰其不淨。
故涅盤三十二雲。
善男子。
是身者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
亦不能生優缽羅華分陀利華瞻婆羅華摩利迦華婆師迦華。
九孔常流膿血不淨。
生處臭穢。
醜陋可惡。
常與諸蟲共在一處。
前倉篅喻顯空無我。
後四蛇喻明是苦源。
五觀足矣。
三又如四蛇下。
即四蛇喻。
喻初四大。
涅盤三十二雲。
譬如有王。
畜四毒蛇。
置之一箧。
以付一人。
仰令瞻養。
是四蛇中。
設一生瞋。
則能害人。
是人恐怖。
常求飲食随時守護。
一切衆生四大毒蛇亦複如是。
若一大瞋。
則能壞人。
與此同也。
然四大中。
風輕地重。
水冷火熱。
性自相違。
如四毒蛇。
性相違害。
置之身箧。
違則害人。
故次合雲。
一大不調。
百一病起。
梵本雲。
一百病起。
二是故智者下。
結勸觀察。
略結二喻。
粗陳過患。
令知病因。
如實應觀。
四大等空。
空亦複空。
病無依矣。
第二善男子汝複應知下。
豎說病原。
文中二。
先總标。
後别說。
今初。
豎說五時必依四大。
故複牒之。
後雲何外器下别說。
文中分三。
初明外五時。
次辨内五時。
後顯因時病起之相。
初中。
即外器界。
文分四别。
一總明。
二别顯。
三例餘。
四總結。
今初。
十方五時。
皆由内感。
謂當生此界。
一類有情。
妄心所習。
共業同感。
二劫初成時下。
别顯五時。
即為五别。
第一時中。
言人壽無量者。
俱舍論雲。
此洲壽不定。
後十初叵量。
總相說耳。
亦有文說。
八萬四千而為最上。
既皆化生。
無有父母男女我所。
猶如色天。
二次食段食貪等現行者。
即第二時。
謂既喜樂長壽。
漸生地味。
次生地餅。
次生林[竺-二+騰]。
後生香稻。
皆由貪故。
細隐粗現。
香稻粗故殘穢在身。
為欲蠲除便生二道。
因斯乃有男女相生。
宿習因緣互相瞻現。
欲貪鬼魅。
惑亂身心。
因茲初有貪等現行。
皆第二時。
三次由我所。
共立田主。
以為統禦者。
第三時也。
謂由懶堕故。
積貯香稻。
生我所心。
多收無厭。
故随收處。
無複再生。
遂共分田。
慮防遠盡。
便有貪吝。
侵盜過生。
遂共铨量有德為主。
六分之一奉令守田。
因斯便立剎帝利王。
衆共欽承受其統禦。
皆第三時也。
四次壽漸減。
乃至十年。
由惡業故起小三災者。
第四時也。
謂始八萬四千。
百年減一。
至年十歲。
為減之極。
言小三災者。
揀火水風。
即俱舍雲。
業道增壽減至十三災起。
刀疾饑如次。
七日月年止。
業道增者。
即今經惡業。
略由二法。
一貪美食。
二性懶堕。
有三善業則能對治。
謂持一不煞。
則離刀兵。
施一诃梨怛雞。
則離疾疫。
施一團食。
則離饑馑。
刀兵七日便止。
疾疫七月七日止。
饑馑七年七月七日方止。
五至第五時下。
正取劫壞。
為第五時。
初壞有情。
後壞器界。
并先空地獄。
終盡初禅。
故雲梵世皆空。
三水災風災相續亦爾者。
例餘災也。
謂七火後一水。
七水火後風。
俱舍論雲。
三災火水風。
上三定為頂。
如次内災等四無不動故。
四善男子是名下。
總結。
結外五時。
第二雲何内身下。
明内五時。
次第對上。
文易可知。
第三善财白言聖者下。
别明因時起病之相。
於中二。
先善财問起欲顯時空。
後普眼告言下。
長者為答。
空有雙辨。
文分六别。
一總顯時空。
二指事辨相。
三略分時分。
四顯病随時。
五總出病因。
六勸令審察。
今初。
言時無自體者。
标時空也。
分别所成者。
顯空所以。
由分别有。
明即是空。
菩薩智輪。
本無時分。
以妄分别。
則三際輪回。
始末難窮。
若尋環無際。
二如人睡覺下。
指事辨相。
謂睡初覺名覺初時。
設若未覺。
便名睡時。
是知此時。
因物方有。
剎那漸積。
晝夜等殊。
尋末歸本。
但一剎那。
即此剎那。
依覺無體。
入剎那際。
故多差别。
強分别生。
時亦不言我是剎那及臘縛等。
故中論雲。
因物知有時。
離物何有時。
物尚無所有。
何況當有時。
辨時之相。
如妙見章。
三或約一歲。
分為六時。
下略分時分。
即無時之時。
随俗假說。
此方四時。
西域之中。
或分三際。
謂寒熱雨。
或分四時。
同於此方春夏秋冬。
但以黑半為初。
正月十六日而為歲首。
餘大同也。
或分六時。
即如今說。
亦以正月十六日為初。
則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
而為春時。
三月十六至五月十五。
而為熱時。
餘四例知。
時有多種。
故緻或言。
四是故智者下。
顯病随時。
謂總六時。
合為三節。
以配三病。
總集一病。
遍於諸時。
然三藏意。
增長發生。
二義不同。
增長是微。
如陽氣積集。
發生是着。
如芽莖已生。
痰癊之病。
雪時增長。
春時發生。
風病熱時增長。
雨時發生。
黃熱秋時增長。
寒時發生。
此與金光明春時痰癊動夏内風疾增秋時黃熱興冬則三俱起。
大同少異耳。
五善男子我今為汝下。
總顯病因。
初結前生後。
後如是身病下。
正顯病因。
因雖無量。
無先宿食。
故西域法。
一切病患。
斷食為先。
六若諸衆生下。
勸令審察故。
量力而進。
不少不多。
美味長貪。
應知止足。
飽死餓死。
二死不殊故。
有偈雲。
多食增疾病。
少食氣力衰。
處中而食者。
如秤無高下。
文中。
略舉十事五對。
皆病之因。
廣如别說。
是故觸類皆須得中。
若調琴弦。
非緩非急。
▲第三善男子我此住處下。
明治斷相。
於中二。
先治身病。
後治心病。
二段之中各有成益。
今初可知。
第二然後各為如應說法下。
辨治心病。
於中三。
謂标釋結。
今初可知。
二所謂下釋中二。
先明治病。
義如常說。
後為欲令其發菩提心下。
辨其成益。
有十六句。
就文分三。
初有五句。
通顯行願。
次有十句。
成就十身。
後有一句。
總離諸惡。
今初可知。
二為欲令其具佛相好下。
文有十句。
以十度因。
成十身果。
即菩提等十種身也。
一施滿他心故。
相好悅物。
二戒遍止惡故。
法身無垢。
即應化法身。
三忍能含納故。
福德難思。
四進策萬行故。
威勢無勝。
五禅定寂照故。
得無等等清淨菩提。
六般若照理故。
智身究竟。
即智慧法身。
七方便涉有故。
色身随化。
八願窮來際故。
願身住劫。
九力有幹能任持色身及諸淨剎。
十智無不決故。
随意現稱根。
此約純門。
一度成一。
若約雜門。
十度互成。
清淨慈門剎塵數。
共生如來一妙相等。
亦純門也。
世尊往昔為衆生。
修治法海無邊行。
即雜門也。
無量劫中修行滿。
菩提樹下成正覺等。
即純雜無[得-彳]門也。
總上三門。
因果交徹。
為華嚴中佛因果也。
三有一句。
總離諸惡。
即總淨十身一切功德。
三如是種種廣以财法下結。
即類結多門。
上辨醫方用竟。
△第二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下。
辨知香用。
於中二。
先總标。
後所謂下别顯。
於中三。
一知香體。
略辨十香。
大同舊譯。
如音義釋。
二如是等香下。
總知體用及和合之法。
至青蓮華長者當廣分别。
三善男子我持此香下。
别明用香。
於中二。
先供佛興願。
後善男子我欲供養下。
顯供成益。
成大供故。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謙己中雲。
令一切衆生普見諸佛供養歡喜法門者。
身心病除。
成二世樂。
故皆歡喜。
以香普供。
得佛十身。
則何佛不見。
餘二可知。
●第七甘露火王。
寄無着行。
方便涉有。
不迷於空。
事理無滞。
不舍不受。
故名無着。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念教成益。
後趣求後友。
前中三。
初牒前修習。
次作是思惟下。
念友勝能。
後如是專念生淨信心下。
顯修成益。
於中有二十心。
一信樂所聞。
二欣慶所得。
三法樂怡神。
四諸根柔軟。
五勇求進趣。
六不取不生。
七悲智雙流。
八以德嚴飾。
九不着萬境。
十不[得-彳]起修。
十一萬累不拘。
十二不被心使。
十三了無了相。
十四萬行修成。
十五不疑未聞。
十六遍剎禮事。
十七以因嚴果。
十八智合十身。
十九上求菩提。
二十念念入理。
二漸次前行下。
趣求後友。
於中三。
初周遍尋求。
二伴友引導。
三辭詣王所。
△今初可知。
△二于時遇有多聞下。
伴友引導。
此第二段。
直至詣王。
向一卷經。
舊經所無。
於中四别。
一遇友谘詢。
二時彼多智下。
問答來意。
三婆羅門言彼藤根國下。
贊美安撫。
四我王恒居下。
為說法門。
於中亦四。
一标舉盛德。
二善财複言何故大王下。
問答王名。
三我王複以下。
重舉德能。
四善财複言雲何名為下。
征釋王德。
於中二。
先問。
後答。
答中二。
第一廣明勝德。
第二結贊勸歸。
▲前中亦二。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複二。
第一酬具足七支。
第二酬中道正化。
前中亦二。
先舉所持七支。
謂以國之依正。
文武經邦。
皆人七支。
在文易了。
後複有二法下。
明能持支法。
謂謀以智慮。
勇以果決。
故但二德可持七支。
第二仁複當知我國大王下。
酬前中道正化。
於中三。
第一總彰九德能轉王輪。
第二廣說二德包含正化。
第三例說衆德以顯難思。
[△@、]初中三。
一标舉。
二何等下征釋。
三我國大王具此九法下結贊。
[△@、]第二仁者當知我國大王奉事多佛下。
廣說二德包含正化。
於中二。
第一舉因标德。
第二問答廣釋。
前中亦二。
先舉因深德遠顯是菩薩。
後是故我王下。
标舉二德。
許其宣陳。
第二善财白言雲何内德下。
問答廣釋。
於中亦二。
第一釋内德。
第二釋外德。
[△@⊙]前中又二。
先問。
後答。
答中三。
第一總明勝德包弘。
第二曆時别說。
第三結歸内德。
初中分二。
先明異熟超倫。
後明動合規矩。
今初。
具八異熟。
初即種族圓滿。
二入胎下壽命圓滿。
既言天護。
則壽命無夭。
此中文略。
三乃至受位下自在圓滿。
四博聞強記下勇力圓滿。
五身無衆患。
攝二圓滿。
一色相。
二丈夫相。
六含垢忍辱下大勢圓滿。
七發言誠谛下信言圓滿。
七段之中。
具八異熟。
二行幸城邑下。
動合規矩。
可知。
第二仁者當知居俗白夜下。
曆時别說。
於中二。
先分析時分。
後我王精勤下。
辨時中所為。
於中亦二。
先辨夜分四時所有德用。
後自晝初時下。
辨晝四時所有德用。
於中四時。
即分四别。
就日初時複分為二。
先明初二分時。
後明後二分時。
前中分四。
一總辨所為。
二征問所以。
三廣釋其相。
四結贊屬時。
初二可知。
三答言仁者下。
廣釋其相。
於中三。
初總明用十所由。
次又此十事下。
标十勝德。
後初嚼揚枝下。
别明十事。
即為十段。
各十勝德。
前八可知。
九嚴衛文二。
先列十德。
後如是莊嚴下。
總顯儀式。
(下十二經)十修祭祀中。
雖不列十。
文具多德。
於中四。
一明祭祀所為。
二或出遊下。
明祠祭之時。
三祀祭之時下。
明祀祭之儀。
四國内輔臣下。
即傍及有德。
四我王如是日日下。
結贊屬時。
二日初出時下。
明後二分時。
謂晝初時後二分中所為德用。
初明占候。
次坐臨朝。
後結時分。
以此二分并前二分。
為日初時。
四分事訖。
次第二時及第三時。
二段文顯。
第四盡第四時下。
明第四時所有德用。
於中二。
先正明所作。
即問道談玄。
二由斯王德漸盛漸圓下。
彰其成益。
於中三。
初略明益相。
二喻顯益相。
三廣說益相。
今初可知。
二譬如白月下。
喻說益相。
略有四喻。
分二。
前二順喻王德增益。
後二翻喻無王之失。
今初。
一白月喻。
喻王暗盡德圓流化漸遠。
二海潮喻。
喻王德漸大化不失時。
後若無國王下。
有二翻喻者。
一舟船無主喻。
喻若無王萬姓沉溺。
二釋天降雨喻。
喻若無王萬姓[〦/(口*口)/(┌/┌/一)]亂。
冗陽仰雨。
天澤應時。
萬姓仰王。
雨露鹹賴。
天不降雨。
饑而猶存。
國若無王。
萬姓鹹斃。
三複次我王由聞下。
廣說成益。
盛德内着。
威勢外彰。
不廣朝儀。
豈知主貴。
文中三。
初陳列世儀。
次爾時我王下。
偈贊玄理。
後王說偈已下。
事訖退朝。
第三仁者當知下。
總結内德。
可知。
[△@⊙]第二善财白言雲何複名下。
明外化德。
於中。
先問。
後答。
答中二。
第一總明王化。
第二開章别釋。
前中有七。
一總明王力。
二立王原由。
三立王所以。
四四人依王。
五幽冥同贊。
六諸佛護持。
七結歸王德。
今初。
謂衆生依正共由二力。
一自力。
二王力。
自業有二。
一不共業感於正報。
二者共業感外依報。
二王力者。
一人有慶。
萬國鹹甯。
第二劫初成時下。
立王原由。
謂無為之代。
人各自理。
人文既着尊卑有叙。
卑高己陳則貴賤位矣。
劫初立王。
已見普眼。
第三有欲之人下。
立王所以。
劫初無欲無過無王。
貪味欲生。
陵奪斯起。
懲惡禁暴。
理在於王。
第四仁者當知人有四姓下。
明四人依王。
西域四姓。
大同此方。
二商仕農依王一也。
文中二。
一明四姓。
二顯依王。
前中亦二。
先橫說四姓為業不同。
後然此四姓下。
即豎論四姓。
所謂同異。
文中亦二。
先總明。
後言藝業下别說。
謂别曆四時齊驅四姓四時。
文分為三。
一明初時為業定異。
二言營财下。
明二三時所為皆同。
三言解脫者下。
明第四時有同有異。
二如是種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