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從第十一經至第十六經三紙)
關燈
小
中
大
明其依王。
於中四。
一法說。
二故諸學者下喻明。
三又彼所修下王人相依。
亦猶萬邦鹹甯德歸元首。
百姓有過在餘一人。
四是故我王下。
結贊歸主。
第五時婆羅門複告善财下。
幽冥贊美。
第六複次我王下。
諸佛護持。
流心佛教。
特異餘主。
第七以是正心下。
結歸王德。
德在正心。
故詩三百一言以蔽。
然法喻雙顯。
文有三喻。
一如執鈎策。
通警萬人。
二如牛領群。
明能導善。
三如鈎制象。
語治惡人。
後同歸解脫總該諸類。
第二複次我王建國下。
開章别釋外化之相。
於中二。
第一标章顯要。
第二善财白言下。
依章解釋。
釋上三章。
即為三别。
第一釋念除五怖。
第二釋慎擇三臣。
第三釋精修禦膳。
今初分二。
先問。
後答。
答中二。
先别離五怖。
顯王有德。
後餘國五怖下。
對餘顯勝。
二善财白言下。
釋慎擇三臣。
先問。
後答。
答中四。
一标。
二列。
三釋。
四歎。
今初。
法喻雙标。
二何等下列。
三言輔臣下次第别釋。
皆以總中日喻并說。
初釋輔臣如曜群分。
以為天子耳目。
助天之明故。
二二将師者下。
釋上将師如日除暗。
文中有四。
一總明具德。
二初自七月下。
顯其功用。
三仁複應知我國五城下。
廣其攻守。
此有五城。
可以善守。
餘國無此。
可以能攻。
四故我大王下。
結歸主德。
三三使臣下釋前使臣。
文中分四。
初總明如日流光。
二所以者下。
釋須使所以。
三是故我王下。
正明慎擇。
四具茲十德下。
顯其成功。
四由此三臣下。
結歎由得三臣能成正化。
於中四。
一總顯勝德超倫。
二别明離惡成善。
三感天龍護國。
四得忠正滿朝。
今初。
法喻雙辨。
變惡者。
将臣如日除暗。
顯善者。
輔臣如日照物。
威被萬方者。
使臣如日流光故。
我已下顯其成益。
二或所遊止下。
别明離惡成善。
此文二勢。
一屬王身。
王具三臣故無下過。
二屬萬姓。
由王具德。
能令率土懲惡進善。
三以是天龍下。
感天龍護國人王金鼓。
大集等經皆廣其事。
正法治國。
諸佛菩薩天龍善神。
護持國界。
災害不生。
不以正法。
善神遠離天龍恚怒。
降諸衰損故。
皇天無親。
唯德是輔。
黍稷非馨。
明德唯馨。
即斯義也。
四王之左右下。
忠正滿朝。
風清露潔。
君聖臣良。
周武十亂。
漢高三傑。
功歸主也。
第三善财複言下。
釋精修禦膳。
先問。
後答。
文顯可知。
上外德竟。
[△@、]第三婆羅門言下。
例說衆德。
以顯難思。
文中五。
一标征。
二别顯。
三結贊。
四縱舍。
五結德無盡。
今初觸類成德。
德則無窮。
二仁者當知師子獸王下别顯。
即增數以明。
文有六段。
并顯可知。
三以是思惟下結贊。
有一於身。
猶降怨敵。
況能全具。
孰不仰風。
四仁複應知下縱舍。
所以重明此者。
日月猶蝕。
堯舜病諸。
非菩薩王安能總具。
猶兵食信。
不獲已者先去兵等。
於中二。
先以三德統攝。
後設無此三下。
一德統攝。
有法喻合。
五廣說我王下。
結德無盡。
[○@△]第二時婆羅門為善财下偈頌。
於中二。
先辨意。
二偈詞。
雖是祗夜。
亦有伽他。
然偈之次第。
多順梵文。
長行之中。
小有回轉。
故不依次。
五十一偈長分為七。
初有五偈。
總顯立王所以。
文在外化之初。
義該九德之始。
二有偈。
明王化益。
頌前舉因标德。
三我王生盛族下十五偈。
頌前内德。
四古先無道主下十六偈。
頌前外化。
初一反明。
餘皆順顯。
於中三。
初九偈。
頌慎擇三臣。
二有二偈。
頌念除五怖。
三有四偈。
頌四人依王。
五住如幻解脫下八偈。
總顯勝德。
勸成本心。
六是故我國人下二偈。
卻頌前七支。
七末後三偈。
頌前廣說衆德。
顯不思議。
▲第二時婆羅門偈贊王已下。
結贊勸歸。
△第三爾時善财聞婆羅門下。
辭詣王所。
文并可知。
第二遙見彼王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第一睹見。
第二敬問。
前中四。
一見勝依正。
二十萬猛卒下。
睹其逆化。
三善财見已下。
不了生疑。
四作是念時下。
空天曉喻。
於中二。
先曉喻。
後勸往。
前中亦二。
先令憶前教真實。
使不生疑。
後善男子菩薩巧行下。
辨後行深玄。
令其信入。
然善财雖常憶念。
而生疑者。
逆行難知故。
貪益現世。
不疑筏蘇。
瞋癡現損。
勝熱此王并生疑怪。
又此二調煉後便熟故。
言深玄者。
通達非道為佛道故。
梁攝論。
戒學中。
明菩薩逆行煞等生無量福得無上菩提。
要大菩薩方堪此事。
然有二種。
一是實行。
二者變化。
若實行者。
了知前人必定作於無間罪業。
無别方便令離此惡。
唯可斷命使其不作。
又知前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
又菩薩自念。
我行煞已。
必堕地獄。
為彼受苦。
彼雖現受微苦。
必得樂果。
瑜伽菩薩地戒品之中。
亦同此說。
言變化者。
即當今經下王自說。
二爾時善财聞天語已下。
設敬谘問。
例前勝熱。
合有悔過。
略不言耳。
第三時甘露火王下。
授己法界。
於中二。
先授法方便。
執手同坐。
示無間儀。
攝彼加行令趣真故。
後而告之言下。
正示法界。
令證相應。
於中四。
一舉果令入。
二善财如語下。
依教修證。
三王時告言下。
以實顯權。
四善男子我得菩薩下。
示其所得。
於中二。
先辨名。
謂了生及法。
緣生無性如幻化故。
後善男子今我國土下。
辨其業用。
以幻化幻。
於中四。
一正辨業用。
二善男子以是當知下。
結上所屬。
但是化耳。
問此教所設一切皆實。
何以言化。
答自力攝生一切皆實。
逆行苦事須雲權化。
得此中意。
化亦是實。
實體遍故。
實亦化故。
三善男子我以如是下。
結其成益。
四善男子我身語意下。
彰其實德。
謂慈念之深。
然諸位至七皆方便故。
多顯悲增故。
伊舍那及觀自在開敷樹華。
此三亦皆慈悲深厚。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推勝雲得無生忍者。
後位當此。
得如幻忍證無生故。
示友禮辭。
文并可知(已下第十三經)。
●第八大光王。
寄難得行。
謂無障[得-彳]願乃能得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思修前法。
後趣求後位。
今初十句。
初總。
餘别。
别中。
一如幻作用。
二緣生性空。
為幻法性。
若約真性。
從緣顯故。
幻所依故。
大般若說。
乃至一法過涅盤者。
亦如幻故。
三無願願故。
四法通一切。
五業即是因修萬行等。
六偏語利他。
七能幻之智。
八幻所經時。
九如幻之用。
於此九法。
随順事理。
思惟修習。
雲何修習。
若依空門。
見幻無幻。
方為見幻。
故上經雲。
菩薩了如幻時。
不見衆生乃至菩提涅盤。
若約非真。
不[得-彳]幻相。
故經雲。
雖達三世平等。
而不違分别三世。
由此故能性相無[得-彳]。
以性融相。
一法之中見一切法。
故上經雲。
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
於一法中解一切法。
於多法中解了一法。
至德生處。
更當廣說。
後如是思念下。
趣求後友。
於中二。
先推求得知。
城名妙光者。
無住妙慧運衆生故。
王名大光者。
慈定之智無不該故。
廣大願中皆徹照故。
後時善财童子子歡喜下。
自慶當益。
第二作是念已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睹見。
後敬問。
今初分三。
初見依報。
二見正報。
三見攝生。
初中二。
先所見殊勝。
言一十由旬者。
欲明圓滿顯無盡故。
既有十億街道。
道各無量衆生。
豈十由旬所能容受。
故知此中一切境物皆應圓融。
托事顯法耳。
後爾時善财童子於彼大城下。
明能見無染。
二漸漸前行下。
明見正報。
四衢道者。
住四無量。
安四谛理。
以四攝法攝衆生故。
三於王座前下。
見攝衆生。
於中三。
初列所施。
通情非情。
六十四能。
義如别說。
次一一道傍下。
明能施人。
即是助伴。
後為欲攝受諸衆生故下施意。
二時善财下敬門。
第三時王告言下。
授己法界。
於中三。
一總示法門。
謂大慈首出。
故名為幢。
能摧慈障。
名為清淨。
具法無緣。
故雲圓滿。
下謙己中。
加順世者。
本為物故。
二善男子我於無量下。
明得法因緣。
随順是聞慧。
思惟是思慧。
觀察是修慧。
清淨是除障。
悟入是證理。
修習合在清淨之上。
具智斷證即是莊嚴。
三善男子我以此法下。
明其業用。
於中五。
一以法攝化。
二善男子我國土中下。
以無畏攝。
三善男子若有一切貧乏下。
以财寶攝。
四善男子此妙光城下。
随機遍攝。
五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衆生五濁世時下。
以三昧攝。
於中二。
先以言告。
後時大光王下。
正以定示。
令其親睹定之業用。
定力能令情與非情鹹成勝益者。
同體大慈。
物我無二故。
如世君主德合乾坤。
則麟鳳來儀。
寶壁呈瑞。
況於出世慈善根力。
不能令草木皆屈膝耶。
第四時大光王從三昧起下。
謙己等三。
文并可知。
●第九不動優婆夷。
寄善法行。
說法授人。
動成物軌。
思擇修習一切法故。
言不動者。
自發心來。
於一切法無不得定。
煩惱二乘所不能動。
亦令衆生心不動故。
安住王都者。
智契實法。
不為緣壞。
名為安住。
即不動依。
以智修慈。
故示女像。
第一依教趣求。
於中二。
先依前友教。
後趣求後友。
前中五。
一思修前法。
二生歡喜心下。
因修得益。
三如是思惟悲泣流淚下。
推功歸友。
四複作是下。
廣歎友能。
五善财童子如是思惟涕淚盈目下。
勝緣印勸。
於中二。
先印。
後勸。
今初。
天字兩用。
故晉本雲。
如來使天。
随菩薩天。
則初至随形。
是己業行之天。
如來使天。
複是佛力攝生之天。
但修行功着。
二天皆随。
後善男子汝可下。
勸詣後友。
二爾時善财童子從彼三昧起下。
趣求後友。
第二入其宅内下。
見敬谘問。
初見。
次敬。
後谘問。
初中二。
先見依報獲益。
後即前往詣下。
見正報超倫。
二爾時善财童子曲躬下。
設敬三業虔恭。
於中二。
先身心瞻敬。
後以偈下。
以言贊美。
美其四因。
戒招正報。
忍故端嚴。
進定堅牢。
皆成不動。
末句結果。
三爾時善财童子說此偈已下谘問。
第三時不動優婆夷下。
稱贊授法。
於中二。
先贊。
後善男子我得下授法。
於中二。
先示法名體。
後征釋業用。
今初。
不同前例。
而舉五者。
亦同九地。
當法師位。
須廣知故。
五中初二所持内德。
一智慧無羁。
偏名解脫。
有智則煩惱無能伏。
而能摧煩惱。
邪執無能勝。
而能破邪執。
此智包含。
故名為藏。
二受持行願。
堅不可壞。
謂深入法門。
無有退怯。
拔生死苦。
心不動故。
三即能持。
謂經生不失。
見佛不忘。
證如平等。
如地普持。
四即外化。
發住持心。
恒轉妙法。
發流通心。
施法寶故。
五即上求。
一心求法。
故雲三昧。
謂受法無厭。
正心普照。
故曰莊嚴。
準下發心及得果中。
第五一門。
合當第四。
先受後化。
義甚次第。
又上五中。
亦初總。
餘别。
總以智慧為其主故。
二善财童子白言下。
征釋業用。
於中四。
一征問。
二答言下顯深。
三善财白言唯願下重請。
(已下第十四經)。
四爾時不動下廣答。
於中二。
先明得法久遠。
釋上顯深。
後辨業用自在。
以酬本問。
▲前中分四。
一舉本事父母。
二我於夜分下。
見佛瞻敬。
為發心緣。
三善男子我於爾時下。
思佛功德。
為發心因。
念福智等。
即前所得五法之因。
神通自在。
是堅固行願。
四善男子時彼如來下。
明發心得法。
於中亦四。
一佛勸發心。
二發心堅固。
二經久無違。
即不違因。
四發心成益。
即是得法。
今初。
令發十心。
成前因中所念五法。
故得果中獲五法門。
謂初二成智慧難摧。
次二成行願堅固。
次二成平等總持。
次二成受法三昧。
後二成辯才利物。
是故上疏取斯十句。
釋其所得五種法門。
二善男子我於彼佛正等覺所下。
正明發心堅固。
此中十法。
亦即是前所得五法。
一即求三昧。
求種智故。
二即智慧。
十力智故。
三即辯才。
四即總持。
以慧為體。
故曰光明。
餘皆堅固受持行願。
發是心已。
總結堅固。
三善男子我憶初發是心已來下。
經久無違。
不動之名因此而得。
有十三句。
即不違前所發十心。
唯三與四。
當九與十。
餘皆如次。
初之二門。
即不違智慧摧伏煩惱。
略舉貪瞋。
其癡一惑含在邪執。
二有一門。
不違上來破諸邪執忘我所故。
三有一門。
受生不迷。
文甚昭着。
四有一門。
常見諸佛。
覺夢無替。
五有一門。
受法無厭。
一文不失。
六有二門。
正思法光。
前門真俗并思。
後門思而得定。
七有一門。
住持轉法。
文中。
先住持法輪。
後唯除為生。
即是轉法。
八有二門。
流通法寶。
前門十願能通。
後門所通妙行。
九有一門。
拔生死苦。
令發大心。
令出二死。
十有一門。
深入法門。
文中。
初事智決斷故不生疑。
後理智照寂。
故亡二想。
諸想都寂。
故為深入。
四善男子我從是來所見諸佛常得親近下。
明發心成益。
得十四益。
即前五果。
而為次不同。
初六門求法無厭。
前三門近友。
後三門持法。
二常聞菩薩地下二門。
明平等地總持門。
前門即平等地。
後即總持門。
三常聞菩薩普入下二門。
明堅固行願。
前門遍諸剎。
後門盡生界。
四有二門。
即難摧伏智慧藏。
前門斷惑。
後門生善。
五有二
於中四。
一法說。
二故諸學者下喻明。
三又彼所修下王人相依。
亦猶萬邦鹹甯德歸元首。
百姓有過在餘一人。
四是故我王下。
結贊歸主。
第五時婆羅門複告善财下。
幽冥贊美。
第六複次我王下。
諸佛護持。
流心佛教。
特異餘主。
第七以是正心下。
結歸王德。
德在正心。
故詩三百一言以蔽。
然法喻雙顯。
文有三喻。
一如執鈎策。
通警萬人。
二如牛領群。
明能導善。
三如鈎制象。
語治惡人。
後同歸解脫總該諸類。
第二複次我王建國下。
開章别釋外化之相。
於中二。
第一标章顯要。
第二善财白言下。
依章解釋。
釋上三章。
即為三别。
第一釋念除五怖。
第二釋慎擇三臣。
第三釋精修禦膳。
今初分二。
先問。
後答。
答中二。
先别離五怖。
顯王有德。
後餘國五怖下。
對餘顯勝。
二善财白言下。
釋慎擇三臣。
先問。
後答。
答中四。
一标。
二列。
三釋。
四歎。
今初。
法喻雙标。
二何等下列。
三言輔臣下次第别釋。
皆以總中日喻并說。
初釋輔臣如曜群分。
以為天子耳目。
助天之明故。
二二将師者下。
釋上将師如日除暗。
文中有四。
一總明具德。
二初自七月下。
顯其功用。
三仁複應知我國五城下。
廣其攻守。
此有五城。
可以善守。
餘國無此。
可以能攻。
四故我大王下。
結歸主德。
三三使臣下釋前使臣。
文中分四。
初總明如日流光。
二所以者下。
釋須使所以。
三是故我王下。
正明慎擇。
四具茲十德下。
顯其成功。
四由此三臣下。
結歎由得三臣能成正化。
於中四。
一總顯勝德超倫。
二别明離惡成善。
三感天龍護國。
四得忠正滿朝。
今初。
法喻雙辨。
變惡者。
将臣如日除暗。
顯善者。
輔臣如日照物。
威被萬方者。
使臣如日流光故。
我已下顯其成益。
二或所遊止下。
别明離惡成善。
此文二勢。
一屬王身。
王具三臣故無下過。
二屬萬姓。
由王具德。
能令率土懲惡進善。
三以是天龍下。
感天龍護國人王金鼓。
大集等經皆廣其事。
正法治國。
諸佛菩薩天龍善神。
護持國界。
災害不生。
不以正法。
善神遠離天龍恚怒。
降諸衰損故。
皇天無親。
唯德是輔。
黍稷非馨。
明德唯馨。
即斯義也。
四王之左右下。
忠正滿朝。
風清露潔。
君聖臣良。
周武十亂。
漢高三傑。
功歸主也。
第三善财複言下。
釋精修禦膳。
先問。
後答。
文顯可知。
上外德竟。
[△@、]第三婆羅門言下。
例說衆德。
以顯難思。
文中五。
一标征。
二别顯。
三結贊。
四縱舍。
五結德無盡。
今初觸類成德。
德則無窮。
二仁者當知師子獸王下别顯。
即增數以明。
文有六段。
并顯可知。
三以是思惟下結贊。
有一於身。
猶降怨敵。
況能全具。
孰不仰風。
四仁複應知下縱舍。
所以重明此者。
日月猶蝕。
堯舜病諸。
非菩薩王安能總具。
猶兵食信。
不獲已者先去兵等。
於中二。
先以三德統攝。
後設無此三下。
一德統攝。
有法喻合。
五廣說我王下。
結德無盡。
[○@△]第二時婆羅門為善财下偈頌。
於中二。
先辨意。
二偈詞。
雖是祗夜。
亦有伽他。
然偈之次第。
多順梵文。
長行之中。
小有回轉。
故不依次。
五十一偈長分為七。
初有五偈。
總顯立王所以。
文在外化之初。
義該九德之始。
二有偈。
明王化益。
頌前舉因标德。
三我王生盛族下十五偈。
頌前内德。
四古先無道主下十六偈。
頌前外化。
初一反明。
餘皆順顯。
於中三。
初九偈。
頌慎擇三臣。
二有二偈。
頌念除五怖。
三有四偈。
頌四人依王。
五住如幻解脫下八偈。
總顯勝德。
勸成本心。
六是故我國人下二偈。
卻頌前七支。
七末後三偈。
頌前廣說衆德。
顯不思議。
▲第二時婆羅門偈贊王已下。
結贊勸歸。
△第三爾時善财聞婆羅門下。
辭詣王所。
文并可知。
第二遙見彼王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第一睹見。
第二敬問。
前中四。
一見勝依正。
二十萬猛卒下。
睹其逆化。
三善财見已下。
不了生疑。
四作是念時下。
空天曉喻。
於中二。
先曉喻。
後勸往。
前中亦二。
先令憶前教真實。
使不生疑。
後善男子菩薩巧行下。
辨後行深玄。
令其信入。
然善财雖常憶念。
而生疑者。
逆行難知故。
貪益現世。
不疑筏蘇。
瞋癡現損。
勝熱此王并生疑怪。
又此二調煉後便熟故。
言深玄者。
通達非道為佛道故。
梁攝論。
戒學中。
明菩薩逆行煞等生無量福得無上菩提。
要大菩薩方堪此事。
然有二種。
一是實行。
二者變化。
若實行者。
了知前人必定作於無間罪業。
無别方便令離此惡。
唯可斷命使其不作。
又知前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
又菩薩自念。
我行煞已。
必堕地獄。
為彼受苦。
彼雖現受微苦。
必得樂果。
瑜伽菩薩地戒品之中。
亦同此說。
言變化者。
即當今經下王自說。
二爾時善财聞天語已下。
設敬谘問。
例前勝熱。
合有悔過。
略不言耳。
第三時甘露火王下。
授己法界。
於中二。
先授法方便。
執手同坐。
示無間儀。
攝彼加行令趣真故。
後而告之言下。
正示法界。
令證相應。
於中四。
一舉果令入。
二善财如語下。
依教修證。
三王時告言下。
以實顯權。
四善男子我得菩薩下。
示其所得。
於中二。
先辨名。
謂了生及法。
緣生無性如幻化故。
後善男子今我國土下。
辨其業用。
以幻化幻。
於中四。
一正辨業用。
二善男子以是當知下。
結上所屬。
但是化耳。
問此教所設一切皆實。
何以言化。
答自力攝生一切皆實。
逆行苦事須雲權化。
得此中意。
化亦是實。
實體遍故。
實亦化故。
三善男子我以如是下。
結其成益。
四善男子我身語意下。
彰其實德。
謂慈念之深。
然諸位至七皆方便故。
多顯悲增故。
伊舍那及觀自在開敷樹華。
此三亦皆慈悲深厚。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推勝雲得無生忍者。
後位當此。
得如幻忍證無生故。
示友禮辭。
文并可知(已下第十三經)。
●第八大光王。
寄難得行。
謂無障[得-彳]願乃能得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思修前法。
後趣求後位。
今初十句。
初總。
餘别。
别中。
一如幻作用。
二緣生性空。
為幻法性。
若約真性。
從緣顯故。
幻所依故。
大般若說。
乃至一法過涅盤者。
亦如幻故。
三無願願故。
四法通一切。
五業即是因修萬行等。
六偏語利他。
七能幻之智。
八幻所經時。
九如幻之用。
於此九法。
随順事理。
思惟修習。
雲何修習。
若依空門。
見幻無幻。
方為見幻。
故上經雲。
菩薩了如幻時。
不見衆生乃至菩提涅盤。
若約非真。
不[得-彳]幻相。
故經雲。
雖達三世平等。
而不違分别三世。
由此故能性相無[得-彳]。
以性融相。
一法之中見一切法。
故上經雲。
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
於一法中解一切法。
於多法中解了一法。
至德生處。
更當廣說。
後如是思念下。
趣求後友。
於中二。
先推求得知。
城名妙光者。
無住妙慧運衆生故。
王名大光者。
慈定之智無不該故。
廣大願中皆徹照故。
後時善财童子子歡喜下。
自慶當益。
第二作是念已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睹見。
後敬問。
今初分三。
初見依報。
二見正報。
三見攝生。
初中二。
先所見殊勝。
言一十由旬者。
欲明圓滿顯無盡故。
既有十億街道。
道各無量衆生。
豈十由旬所能容受。
故知此中一切境物皆應圓融。
托事顯法耳。
後爾時善财童子於彼大城下。
明能見無染。
二漸漸前行下。
明見正報。
四衢道者。
住四無量。
安四谛理。
以四攝法攝衆生故。
三於王座前下。
見攝衆生。
於中三。
初列所施。
通情非情。
六十四能。
義如别說。
次一一道傍下。
明能施人。
即是助伴。
後為欲攝受諸衆生故下施意。
二時善财下敬門。
第三時王告言下。
授己法界。
於中三。
一總示法門。
謂大慈首出。
故名為幢。
能摧慈障。
名為清淨。
具法無緣。
故雲圓滿。
下謙己中。
加順世者。
本為物故。
二善男子我於無量下。
明得法因緣。
随順是聞慧。
思惟是思慧。
觀察是修慧。
清淨是除障。
悟入是證理。
修習合在清淨之上。
具智斷證即是莊嚴。
三善男子我以此法下。
明其業用。
於中五。
一以法攝化。
二善男子我國土中下。
以無畏攝。
三善男子若有一切貧乏下。
以财寶攝。
四善男子此妙光城下。
随機遍攝。
五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衆生五濁世時下。
以三昧攝。
於中二。
先以言告。
後時大光王下。
正以定示。
令其親睹定之業用。
定力能令情與非情鹹成勝益者。
同體大慈。
物我無二故。
如世君主德合乾坤。
則麟鳳來儀。
寶壁呈瑞。
況於出世慈善根力。
不能令草木皆屈膝耶。
第四時大光王從三昧起下。
謙己等三。
文并可知。
●第九不動優婆夷。
寄善法行。
說法授人。
動成物軌。
思擇修習一切法故。
言不動者。
自發心來。
於一切法無不得定。
煩惱二乘所不能動。
亦令衆生心不動故。
安住王都者。
智契實法。
不為緣壞。
名為安住。
即不動依。
以智修慈。
故示女像。
第一依教趣求。
於中二。
先依前友教。
後趣求後友。
前中五。
一思修前法。
二生歡喜心下。
因修得益。
三如是思惟悲泣流淚下。
推功歸友。
四複作是下。
廣歎友能。
五善财童子如是思惟涕淚盈目下。
勝緣印勸。
於中二。
先印。
後勸。
今初。
天字兩用。
故晉本雲。
如來使天。
随菩薩天。
則初至随形。
是己業行之天。
如來使天。
複是佛力攝生之天。
但修行功着。
二天皆随。
後善男子汝可下。
勸詣後友。
二爾時善财童子從彼三昧起下。
趣求後友。
第二入其宅内下。
見敬谘問。
初見。
次敬。
後谘問。
初中二。
先見依報獲益。
後即前往詣下。
見正報超倫。
二爾時善财童子曲躬下。
設敬三業虔恭。
於中二。
先身心瞻敬。
後以偈下。
以言贊美。
美其四因。
戒招正報。
忍故端嚴。
進定堅牢。
皆成不動。
末句結果。
三爾時善财童子說此偈已下谘問。
第三時不動優婆夷下。
稱贊授法。
於中二。
先贊。
後善男子我得下授法。
於中二。
先示法名體。
後征釋業用。
今初。
不同前例。
而舉五者。
亦同九地。
當法師位。
須廣知故。
五中初二所持内德。
一智慧無羁。
偏名解脫。
有智則煩惱無能伏。
而能摧煩惱。
邪執無能勝。
而能破邪執。
此智包含。
故名為藏。
二受持行願。
堅不可壞。
謂深入法門。
無有退怯。
拔生死苦。
心不動故。
三即能持。
謂經生不失。
見佛不忘。
證如平等。
如地普持。
四即外化。
發住持心。
恒轉妙法。
發流通心。
施法寶故。
五即上求。
一心求法。
故雲三昧。
謂受法無厭。
正心普照。
故曰莊嚴。
準下發心及得果中。
第五一門。
合當第四。
先受後化。
義甚次第。
又上五中。
亦初總。
餘别。
總以智慧為其主故。
二善财童子白言下。
征釋業用。
於中四。
一征問。
二答言下顯深。
三善财白言唯願下重請。
(已下第十四經)。
四爾時不動下廣答。
於中二。
先明得法久遠。
釋上顯深。
後辨業用自在。
以酬本問。
▲前中分四。
一舉本事父母。
二我於夜分下。
見佛瞻敬。
為發心緣。
三善男子我於爾時下。
思佛功德。
為發心因。
念福智等。
即前所得五法之因。
神通自在。
是堅固行願。
四善男子時彼如來下。
明發心得法。
於中亦四。
一佛勸發心。
二發心堅固。
二經久無違。
即不違因。
四發心成益。
即是得法。
今初。
令發十心。
成前因中所念五法。
故得果中獲五法門。
謂初二成智慧難摧。
次二成行願堅固。
次二成平等總持。
次二成受法三昧。
後二成辯才利物。
是故上疏取斯十句。
釋其所得五種法門。
二善男子我於彼佛正等覺所下。
正明發心堅固。
此中十法。
亦即是前所得五法。
一即求三昧。
求種智故。
二即智慧。
十力智故。
三即辯才。
四即總持。
以慧為體。
故曰光明。
餘皆堅固受持行願。
發是心已。
總結堅固。
三善男子我憶初發是心已來下。
經久無違。
不動之名因此而得。
有十三句。
即不違前所發十心。
唯三與四。
當九與十。
餘皆如次。
初之二門。
即不違智慧摧伏煩惱。
略舉貪瞋。
其癡一惑含在邪執。
二有一門。
不違上來破諸邪執忘我所故。
三有一門。
受生不迷。
文甚昭着。
四有一門。
常見諸佛。
覺夢無替。
五有一門。
受法無厭。
一文不失。
六有二門。
正思法光。
前門真俗并思。
後門思而得定。
七有一門。
住持轉法。
文中。
先住持法輪。
後唯除為生。
即是轉法。
八有二門。
流通法寶。
前門十願能通。
後門所通妙行。
九有一門。
拔生死苦。
令發大心。
令出二死。
十有一門。
深入法門。
文中。
初事智決斷故不生疑。
後理智照寂。
故亡二想。
諸想都寂。
故為深入。
四善男子我從是來所見諸佛常得親近下。
明發心成益。
得十四益。
即前五果。
而為次不同。
初六門求法無厭。
前三門近友。
後三門持法。
二常聞菩薩地下二門。
明平等地總持門。
前門即平等地。
後即總持門。
三常聞菩薩普入下二門。
明堅固行願。
前門遍諸剎。
後門盡生界。
四有二門。
即難摧伏智慧藏。
前門斷惑。
後門生善。
五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