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從第十一經至第十六經三紙)

關燈
門。

    光照辯才。

    前門用辯之身。

    後門辯才正說。

     ▲第二善男子。

    我得菩薩難摧伏下。

    顯其業用。

    於中四。

    一者許現即牒前五法。

    二善财言下申請。

    三爾時不動優婆夷不起下。

    正現先入定。

    若準舊經。

    唯入一求法三昧。

    即具一萬。

    顯餘四門。

    例亦多矣。

    今經先牒五門。

    後例十億。

    文中唯四。

    初二可知。

    三具二門。

    堅固受持。

    平等總持。

    并是不空圓滿義故。

    四辯才演法。

    即是十力智輪。

    非唯盡入。

    上列五法。

    例有十億。

    無不染入。

    作用可知。

    四時不動優婆夷從三昧起下。

    出定印述。

     第四優婆夷言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烏灑婆鳥。

    舊經即金翅鳥。

     餘二段可知。

     ●第十遍行外道。

    寄真實行。

    智度已圓。

    稱於二谛。

    言行不虛。

    故名真實。

     第一依教趣求中。

    至都薩羅城者。

    此雲喜出生。

    謂此城中。

    出生無量歡喜之事。

    表智度滿無不生故。

    友名遍行者。

    巧智随機。

    無不行故。

    示外道者。

    行於非道。

    達佛道故。

    非道不染。

    前曰出家。

     第二其城東北下。

    見敬谘問。

    中夜見者。

    智入生死故。

    前雲日沒入者。

    善财将欲入此位故。

    山頂見者。

    十行滿故。

    大光明者。

    以智慧光。

    破於生死二邊暗故。

     第三遍行答言下。

    稱贊授法。

    於中二。

    先稱贊。

    後善男子我已下授法。

    於中亦二。

    先彰名體。

    後顯業用。

    今初。

    别列四名。

    結智圓滿。

    四義雖别。

    而得相成。

    一化境普周。

    遍行之名因此而得。

    二入定觀機。

    三由無作神通故。

    能遍至前處。

    四由普門般若故。

    能在定普觀。

    然無作無依。

    用而無住。

    普門般若。

    無法不窮。

    如是下結能所觀。

    若智若用皆屬智慧。

    随所修行皆得圓滿。

    二善男子我能普於下。

    顯於業用。

    文中分二。

    先辨一方。

    後結周遍。

    前中明四業用。

    即分四别。

    一明至一切處用。

    二或住諸見或信二乘下。

    普觀世間用。

    三善男子我又於此都薩羅下。

    無作無依用。

    不知從何而來至故。

    四善男子閻浮提内下。

    普門般若用。

    九十六種皆通達故。

    上來四節。

    随勝别配。

    實則義通。

    言九十六衆者。

    别有九十五種外道邪論經。

    則九十六中一是佛道。

    今此經文。

    但總相言九十六衆。

    亦不定言全是邪道。

    若回向中。

    則九十六皆稱外道。

    則自有二義。

    一依薩婆多律說。

    外道六師。

    各有十六所學法。

    一法自學。

    餘十五種。

    各教十五弟子。

    師徒合論有九十六。

    二者外道有二。

    一外外道。

    佛法外故。

    二内外道。

    此複有三。

    一附佛法外道。

    如犢子方廣。

    自以聰明讀佛經書。

    而生一見。

    或立有我。

    或謂諸法空幻為宗。

    附佛法起。

    二學佛法而成外道。

    執佛教門。

    不入理故。

    三以大斥小。

    則以小乘名為外道。

    大乘外故。

    故楞伽中。

    明於二乘。

    未了唯心。

    未見法無我理。

    與外道同。

    然斥其滞權。

    非奪方便。

    今文并通。

    上來諸意。

    無論邪正。

    皆入随化。

    後如閻浮下。

    總結周遍。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三段并顯。

     [△@△]大文第四。

    自青蓮華長者下。

    有十善友。

    寄十回向。

    以大願智回向菩提。

    回向衆生及實際故。

    即為十别。

     ●今初。

    具足優缽羅華長者。

    寄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大悲增上救護衆生。

    大智不着離衆生相。

    悲智無住。

    以立此名。

    救護衆生。

    如處淤泥。

    離衆生相。

    如泥不染。

    即蓮華義。

    優缽羅華水生中上。

    救護是入生死中尊。

    故特雲青。

    言鬻香者。

    香質雖小。

    發氣彌布。

    善根雖微。

    回向普周。

    又若賣若買二俱得香。

    自他善根俱可回向。

    居廣博國者。

    創入回向故。

    回向三處。

    皆廣博義。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依前興願。

    以是回向大願首故。

    後漸次下趣求後位。

     第二見已前詣下。

    見敬谘問。

     第三長者告言下。

    稱贊授法。

    於中分二。

    先稱贊。

    後善男子我善别知下授法。

    於中亦二。

    先标所得。

    後顯業用。

     △今初。

    言善别一切諸香者。

    謂知世香。

    以表法香。

    何等是香。

    謂三學四等十度萬行。

    總名為香。

    皆能熏修生善習氣。

    亦能變滅惡習氣故。

     △二所謂下。

    顯業用中文亦分二。

    先總相而知。

    後指事别顯。

     ▲前中五。

    一知香體。

    二知出處。

    三知類别。

    四知力用。

    五窮本末。

    今初。

    一切香者。

    此是總句。

    次三句别。

    即差别行。

    後亦知調合。

    是圓融行。

    謂以金剛杵。

    碎萬行香。

    以實相般若波羅蜜和合。

    純雜無[得-彳]。

    悲智圓融。

    故成回向。

    如百和香才燒。

    如麻百味齊發。

    圓融之行。

    一念頓攝無盡法門。

    利智之人。

    百味殊齅。

    圓器菩薩。

    融不[得-彳]差。

    二又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處。

    者明知出處。

    即衆生菩提及與實際。

    是出回向行之所也。

    三又善了知天香下。

    明知類别。

    六道八部習氣各殊。

    四又善了知治諸病下。

    知力用異。

    如蘭麝等。

    多增煩惱。

    沉檀之類。

    能斷煩惱。

    世香可知。

    出世萬行治諸病香。

    對治行也。

    斷諸惡者。

    即戒香也。

    經文之中。

    世出世香。

    相參而說。

    影略類取。

    五如是等下。

    委窮本末。

    此有十事。

    下文具顯。

    其随處随人。

    是梵本中。

    安隐之義。

    種類差别。

    二句全長。

    非但經無。

    前已說故。

     ▲二善男子人間有香下。

    指事别顯。

    有十種香。

    略分為二。

    初一具明。

    後九略辨。

    今初龍藏一香。

    具前本末十事差别。

    一但語香名必有形相。

    又如麻子。

    即是相也。

    二因龍鬥生。

    是為生起。

    三興大香雲等。

    即是出現。

    四於七日中雨細香雨。

    即是成就。

    五若着身者身即金色等。

    是為清淨。

    六衆生齅下。

    是為安隐。

    以喜樂故。

    七或熱清涼下。

    以為方便。

    八慈心相向。

    是為境界。

    九志意清淨。

    是為威德。

    其業用一種。

    義通前七。

    十我知是已下。

    即是根本。

    根本但為菩提心故。

    若就菩提心。

    顯十義者。

    菩提心香以為根本。

    一似如來藏而為體相。

    二因善惡相攻而生。

    故經雲。

    善惡互相攻。

    猶如二象鬥等。

    三若一發心。

    必興慈雲。

    四注法雨。

    五心所及者令歸真淨。

    六得法喜樂。

    七離惑業病。

    滅除八苦。

    八展轉興慈。

    入同體境。

    九志願純淨。

    威德尊高。

    業用一種。

    亦通前七。

    對前事釋。

    可以意得。

    餘之九香。

    略不具此。

    或二或三。

    令反三隅也。

    二摩羅耶山下。

    略列九香。

    摩羅耶山。

    即楞伽城山。

    故涅盤雲。

    此身不如摩羅耶山出栴檀香。

    就用約表。

    即是忍香。

    瞋火不燒故。

    三即進香。

    魔軍退散故。

    次五随行可以意得。

    九稱法界香。

    言信度嚩啰。

    即是河名。

    或譯雲河水。

    十即亡能所香。

     餘謙己等。

    三段可知。

     ●第二婆施羅船師。

    寄不壞回向。

    得不壞信。

    十種善根。

    而回向故。

    婆施羅。

    昔雲自在。

    謂於佛法海已善通達。

    於生死海能善運度。

    於一切法深信不退。

    故名自在。

    新譯雲瞂毗羅。

    此雲含恨。

    如海包含荒穢等故。

    在樓閣城者。

    由此回向。

    令菩提心轉更增長。

    悲智相依而高出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一念前。

    二趣後。

    今初。

    即依前觀道。

    於回向道得不壞故。

    即彼經中。

    平等觀察。

    随順修學。

    文有十句五對。

    佛道為高。

    餘皆是卑。

    正道為夷平。

    邪道為險阻。

    無障為淨。

    有障為穢。

    涅盤為安。

    生死為危。

    二乘為曲。

    菩薩為直。

    雲何觀耶。

    略有三義。

    一不壞相。

    則五是可依。

    五不可依。

    二不壞性。

    則不見高卑。

    無夷無險等。

    是故經雲。

    不見一法是佛法者。

    不見一法非佛法者。

    住正道者。

    則不分别是邪是正。

    不見業惑以為所斷。

    不見智慧以為能斷。

    非有煩惱。

    非離煩惱。

    不見生死而為雜亂。

    不見涅盤以為寂靜。

    無小無大。

    三乘及一乘。

    非乘我所說。

    三性之及相。

    雙俱不壞。

    雖無高下不壞高卑。

    無高無卑為真高等。

    一一皆以無所得心。

    而為方便。

    微細觀察。

    二漸次下。

    趣求後友。

    起殊勝念。

    言道因者。

    以菩薩道因人得故。

    即於菩薩法師得不壞信。

     第二到彼城已下。

    見敬谘問。

    見在海岸者。

    若佛法海。

    即以生死而為此岸。

    不舍生死令物入故。

    佛功德海。

    亦同上說。

    又菩提心而為此岸。

    住菩提心方能得故。

    若生死海。

    以大慈悲而為此岸。

    由住慈悲能入生死。

    亦令衆生離生死因越苦海故。

    準下推勝。

    義含多海。

    類釋可知。

     第三船師告言下。

    稱贊授法。

    於中二。

    一稱贊。

    二授法。

     △今初。

    贊其發心。

    又能問法。

    即領前心。

    念十種勝因。

    與前文中義有影略。

    顯問多端。

    文中舊經九句。

    五六為一。

    七八合故。

    今經全開。

    故有十一。

    若合五六。

    具足十句。

    攝為五對。

    初一生智斷苦對。

    次二往果趣因對。

    次三合為遠小修大對。

    以五六合故。

    故舊經雲。

    遠離二乘怖畏生死住諸寂靜三昧旋因。

    謂二乘人。

    耽三昧酒。

    沉空漩澓。

    故應遠離。

    次二起願修行對。

    後二橫觀諸法豎入佛位對。

     △第二善男子我在海岸下授法。

    於中二。

    先标名體。

    謂大悲超出。

    為物歸故。

    後善男子我普觀察下。

    辨其業用。

    於中亦二。

    先明於陸行化令知有海。

    後善男子我知海中一切寶洲下。

    於海化生。

    使其度海。

    於中複二。

    一明善知。

    二明化益。

     ▲前中。

    其寶洲等。

    生死佛法諸海皆有。

    今且唯約生死海釋。

    文中略舉知五種事。

    一知寶。

    二知難。

    三知水。

    四知時。

    五知船。

    今初。

    寶即智寶。

    故淨名雲。

    不入生死大海。

    則不能生一切智寶。

    有十二句。

    一生死海中湛寂不動。

    謂之寶洲。

    即性淨涅盤。

    是智體性。

    二身心萬境。

    皆為寶處。

    三無性為寶性。

    四無住為寶根。

    五佛性為寶種。

    約無改。

    種約類以。

    故佛種言亦通佛性。

    六恒沙性德為寶類。

    上皆本有之寶。

    次四為修成寶。

    一以頭陀持戒修禅寂慮為淨寶。

    二緣起智慧為貫穿。

    三顯了本有名為出。

    四聽聞修起名為作。

    後四為寶用。

    一成三乘根有菩提心十為寶器。

    二照理斷惑為寶用。

    三一谛三谛為寶境。

    四破愚發明為寶光。

    名有種種。

    故雲一切。

    二我又能知一切龍下。

    知難。

    即生死中一切惑業。

    龍即瞋毒。

    夜叉羅剎性多於貪。

    部多即癡。

    部多此雲自生。

    以是夜叉之流。

    不從父母。

    故曰自生。

    而性多癡。

    如是一切下。

    例餘煩惱。

    違境忘心是瞋住處等。

    三亦知大海施澓淺深下知水。

    即知心識相種習等殊。

    輪轉生死。

    深而無底。

    将易可化即名為淺。

    七識波浪。

    染習遠近。

    習之近者則易開曉。

    水色好惡者。

    随善惡緣。

    成黑白報。

    在事可知。

    四亦善别知日月下。

    明知時。

    謂機之生熟。

    法之運數。

    如是時中宜修寂靜。

    如是時中宜修布施。

    乃至般若。

    善惡故變。

    苦樂災祥。

    涅盤晝時。

    生死夜時。

    愚生死長。

    智生死促。

    三祇百劫三生一生。

    悟則剎那。

    迷便曠遠。

    故雲延促。

    乃至微細念劫圓融。

    無不明審。

    世船失時禍患交至。

    剎那乖法多劫沉淪。

    五亦知其船下知船。

    即知萬行不同。

    有方便為堅。

    無方便為脆。

    曾修為滑。

    不曾為澀。

    生死有邊為小。

    生死無邊為大。

    世之八風。

    四逆四順。

    又逆行非道。

    順取菩提。

    是方便風。

    順涅盤為右旋。

    逆涅盤為左轉。

    順理為安。

    乖理為危。

    善則可行。

    惡則可止。

    此二總攝一切佛法。

     ▲二我以如是下化益。

    於中四。

    一結前生後。

    二善男子我以好船下。

    示其益相。

    三善男子我将大船下。

    彰其無損。

    四若有衆生得見我下。

    結益究竟。

    既列十海。

    則知前海準此而釋。

    非臆說也。

    前四自利。

    後六利他。

     後三段文顯(已下第十五經)。

     ●第三最勝長者。

    寄等一切佛回向。

    謂等同三世一切如來能回向道所回善故。

    言最勝者。

    以得勝通無能過故。

    等於諸佛。

    更無勝故。

    城名樂璎珞者。

    由等諸佛。

    不見美惡。

    皆得清淨觀喜悅樂。

    為莊嚴故。

     第一依教趣求。

    可知。

     第二見在城東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睹見。

    後敬問。

    今初。

    城東見者。

    啟明佛日故。

    處無憂林者。

    同佛回向。

    無愛憎故。

    無量商人等者。

    佛為商主。

    菩薩商人。

    法财外益。

    功歸己故。

    後爾時善财下敬問。

    自稱名者。

    聲名久着。

    表重法器。

    冀有聞故。

     第三時彼長者下。

    稱贊授法。

    先稱贊。

    後善男子我已下授法。

    於中二。

    先标名體。

    後釋業用。

    今初。

    至一切處淨菩薩行。

    明其用遍。

    無體已下彰其體勝。

    由無體故。

    無所不能。

    用不依體。

    加行無作。

    智無所住。

    故無不遍。

    二善男子雲何下。

    明其業用。

    於中分二。

    先自征。

    後善男子我於下廣釋。

    釋中。

    明至一切處廣說法故。

    文中二。

    先舉三千。

    後例十方。

    前中二。

    先說法。

    後令舍非法下。

    明說意。

    後如於此三千下。

    例十方中文亦分二。

    先法說。

    六趣之中皆三句者。

    初句總辨。

    次句明果。

    後句因故。

    後善男子我說如是下。

    說意。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謙己中。

    加莊嚴言。

    遍至淨行即莊嚴故。

     後二可知。

     ●第四師子頻申比丘尼。

    寄至一切處回向。

    謂以大願力。

    令其善根所成供等遍一切故。

    師子頻申者。

    舒展自在無不至故。

    比丘尼者。

    純淨之慈令善遍故。

    國名無邊際河者。

    遍至一切善流注故。

    羯陵迦者。

    昔雲以義翻。

    為相鬥戰時。

    謂因鬥勝而立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