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從第二十四經半盡第三十一經)

關燈
經雲。

    如法界故深也。

    如衆生名故廣也。

    今此善友。

    以殊勝智。

    念念觀察。

    後善财白言下。

    問答境界。

    先問。

    後答。

    答中。

    上标名雲觀。

    今說廣知。

    於中二。

    先顯廣知。

    後釋知所以。

     [△@○]前中二。

    第一知依報中事。

    第二知正報因果。

     [○@、]前中亦二。

    先知娑婆。

    後類知周遍。

    前中又二。

    先知過現。

    後例知未來。

     [△@⊙]前中又二。

    先知世間因果。

    後知出世因果。

    前中又二。

    先标時。

    後所有衆生下。

    辨所知。

    初總。

    後及其下别。

    禅定等義。

    已見上文。

    無漏之善則能出離。

    有漏之善則不出離。

    正見正定相。

    邪見邪定相。

    二俱不定相等。

    嗔心持戒為善與惑俱等。

    成滿為具足等。

    方便不善根本善者。

    為不善根所攝善根等。

    如是下結。

    後又彼劫中下。

    知出世因果亦二。

    先知佛因果。

    後亦知彼佛衆會下。

    知佛衆會。

    於中三。

    初知聲聞。

    二依獨覺下。

    知緣覺。

    三亦知彼佛菩薩下。

    知菩薩衆。

    於中二。

    先總。

    後其諸菩薩下别。

    於中又二。

    先四句知地前。

    一願。

    二行。

    三度。

    四道。

    然釋通橫豎。

    橫該諸位。

    豎即信住行向。

    後以自在力下。

    皆知地上。

    有三十句。

    初總。

    所謂下别。

    别中一句橫通諸地。

    文雲種種故。

    曆地别配。

    恐厭繁文。

     [△@⊙]二善男子此娑婆世界從過去下。

    例知未來。

    二善男子如知此娑婆下。

    類知周遍。

    於中四。

    一例剎海。

    二辨所知剎相。

    三結剎所屬。

    四例知十方。

    今初。

    總有七重。

    後後廣於前前。

    一於一娑婆。

    出生同類多剎。

    但雲塵數故。

    二出異類剎。

    言一切故。

    上二全剎攝剎。

    三塵内攝剎。

    四即十三重繞娑婆及眷屬剎。

    五即娑婆所依剎種。

    謂最中香海剎種攝十不可說佛剎塵數剎。

    六總知華藏有十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香水海各持剎種及種所有剎。

    七知華藏塵中之剎。

    故華藏品雲。

    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

    二又亦知彼一切世界種種安立下。

    明知剎相。

    有十六句。

    初總。

    餘别。

    總謂安立剎海因果等相。

    别中。

    一形狀。

    謂或圓或方等。

    二分量。

    謂大少等。

    三依住。

    謂或依蓮華。

    或依香海等。

    四際畔。

    謂或以金剛為際。

    或以莊嚴具為際等。

    此句亦攝體性。

    五莊嚴。

    謂或以一切莊嚴具中出上妙雲莊嚴。

    或以說一切菩薩功德莊嚴等。

    六成就。

    七滅壞。

    共是成壞。

    八眷屬。

    即傍繞。

    九輪網。

    即能持金輪及上網覆。

    十旋轉有二義。

    一如輪側轉形故。

    即屬形攝。

    故世界成就品雲。

    或有世界随輪轉。

    二即劫轉變故。

    十一所依蓮華。

    十二處中須彌。

    十三蓮中之海及繞海之河。

    十四河間草樹。

    十五随緣立名。

    如娑婆等。

    三亦知此華藏世界海往昔皆由下。

    結剎所屬。

    故華藏品初雲。

    世尊往昔於諸有。

    微塵佛所修淨業。

    故獲種種寶光明華藏莊嚴世界海。

    四亦知華藏世界海外下。

    例知十方一切剎海。

     [○@、]第二亦知世尊毗盧遮那下。

    知正報中因果。

    於中二。

    先知本師。

    後例餘佛。

    前中亦二。

    先知因。

    後普攝一切諸佛菩提下知果。

    於中亦二。

    先知果體用。

    後所有一切道場下。

    知所被衆會。

    二如是一切皆是毗盧下。

    例知餘佛。

    於中。

    先結前為能例。

    後亦知十方下所例。

    謂橫遍十方。

    豎窮來際。

     [△@○]第二何以故下。

    釋知所以。

    以得三昧故。

    (下第二十八經)。

     △第三爾時善财白瞿波下。

    顯法根原。

    於中二。

    先問。

    後答。

    今初問中。

    唯問得法久近。

    即含修行久近。

    故答中具之。

    後瞿波告言下答。

    文分為二。

    第一正答修行得法。

    第二明多劫修瑩。

     [○@△]前中二。

    先明王都時處。

    後彼時有王下。

    顯事佛得法。

    於此界中。

    值六十億百千那由他佛。

    於中三。

    初明遇最初佛發心修行。

    二於中間多佛修行。

    三明最後佛所得法。

     [△@、]初中二。

    一正明本事。

    二結會古今。

     [△@⊙]前中四。

    一明父王勝報。

    二明太子超倫。

    三同行因緣。

    四詣佛得法。

     [○@、]今初可知。

     [○@、]二所生太子下。

    太子超倫。

    謂具三十二相故。

    於中初總标。

    所謂下别列。

    此最委悉。

    多同瑜伽四十九說。

    小有異同故。

    次第數之。

    一足下平滿猶如奁底。

    二千輻輪。

    三手足柔軟。

    四其指纖長。

    五網鞔成就。

    六足跟齊圓。

    七足趺豐起。

    瑜伽。

    合上二為一相。

    雲足跟趺長。

    八一一相稱光潔妙好。

    準梵本雲。

    一一身分相稱。

    即瑜伽身分洪直。

    九雙腨牗圓。

    十垂臂過膝。

    十一馬王陰藏。

    十二一一毛孔各生一毛。

    十三绀發右旋。

    螺文不亂。

    瑜伽合上二為一。

    雲身諸毛孔各生一毛。

    如绀青色。

    螺文右旋。

    或即無此發相。

    十四身皮金色。

    十五細薄潤滑。

    一切塵垢所不能着。

    取上身皮。

    向下用之。

    十六手足肩項七處平滿。

    十七臂膊傭圓。

    即瑜伽膊間充實。

    十八脊骨不現。

    義當瑜伽肩善圓滿。

    十九周圓相稱如尼拘陀樹。

    二十頤颔胸臆猶如師子。

    準瑜伽。

    此有兩相。

    謂第十八其身上半如師子王。

    即胸臆如師子。

    二即第二十五颔如師子。

    上妙見處。

    亦分為二。

    今合為一。

    二十一頸如绀蒲三約成就。

    二十二常光四照。

    二十三四十牙齒鮮白齊密。

    準瑜伽。

    此有三相。

    謂一第二十二四十牙齒。

    二第二十四其齒鮮白。

    三第二十三其齒無隙。

    即是密義。

    今合為一。

    二十四舌相紅赤長廣覆面。

    二十五梵音清美。

    二十六目睫青潤。

    二十七目上下瞬。

    瑜伽無此。

    二十八青白分明。

    二十九面部圓滿猶如淨月。

    瑜伽亦無。

    三十眉相纖曲如帝釋弓。

    瑜伽亦無。

    三十一白毫皎潔文相右旋。

    三十二頂有肉髻猶如天蓋。

    然以此經。

    望瑜伽論。

    阙彼三相。

    一上味相。

    二身毛上靡。

    三身不偻曲。

    彼阙此四。

    一目上下瞬。

    二面部如月。

    三眉如釋弓。

    四绀蒲三約。

    此合彼三。

    謂四十牙齒。

    三相合一。

    頤及上分如師子王複合為一。

    合三阙三。

    故欠彼六。

    彼合此二。

    謂合足跟及趺為一。

    又合毛發。

    合二欠四。

    故亦阙六。

    各三十二。

    又此與前妙見比丘。

    阙彼額廣平正耳相垂朵胸标德相。

    此相極要。

    彼中亦有身毛上靡。

    又與諸經。

    小有同異。

    各随一義耳。

    如是衆相下。

    結以嚴身。

     [○@、]三善男子太子有時下。

    同行因緣。

    於中八。

    第一太子遊觀。

    第二寶女求歸。

    第三太子問因。

    第四女母代答。

    第五太子邀問。

    第六女敬順從。

    第七太子攝持。

    第八母陳慶遂。

     ▲今初可知。

     ▲二爾時大樹妙高吉祥下。

    寶女求歸。

    於中四。

    一具德端嚴。

    二見其太子下。

    白母求事。

    三時香牙雲峰園下。

    夢佛興世。

    四時具足豔下。

    自陳己心。

    於中二。

    先長行叙述。

    後偈頌陳白。

    十偈分二。

    前三自述德堪。

    後七贊彼求納。

     ▲三爾時威德主太子下。

    太子問因。

    於中二。

    先總呵女過。

    後别問因緣。

    前中亦二。

    先長行序意。

    後偈頌正呵。

    此一段偈。

    舊經所無準梵本。

    在母代答後。

    理亦合然。

    五十七偈大分為二。

    初有六偈。

    序世妄情以女為德。

    餘偈正呵女過為障道源。

    前中二。

    先一偈總明。

    餘五偈别顯。

    於中。

    初一寶為紹嗣。

    次二僞悅人心。

    後二結過滋甚。

    第二正呵女過中。

    大分為三。

    初一總标。

    二有四十二偈說過。

    三有八偈。

    結過成觀。

    今初。

    前是邪見妄計為善。

    今是智人說為過原。

    二正說過中。

    略分為十。

    初一偈明性惡随勢。

    二有二偈。

    衰損過深。

    三有三偈。

    心僞難知。

    四有一偈。

    憍無慚恥。

    五有五偈。

    耽欲無厭。

    六有三偈。

    口是心非。

    七有三偈。

    不得自由。

    八有六偈。

    障諸善道。

    九有一偈。

    為諸苦本。

    十女人喜怒下十七偈。

    總結過深。

    更分為十。

    初三偈。

    心險難測。

    二有一偈。

    嫉姤尤深。

    三有二偈。

    不可暫親。

    四有三偈。

    恒無志操。

    五有一偈。

    禍及二世。

    六有一偈。

    離間六親。

    七有二偈。

    背德害深。

    八有一偈。

    常羅欲網。

    九有二偈。

    務於情色。

    十有一偈。

    害及畜生。

    謂大力象王猶為其害。

    無力凡品豈得免傷。

    第三菩薩為法下。

    結過成觀。

    於中分三。

    初一令攝而遠離。

    謂不攝同二乘。

    不離自傷害。

    若自有縛。

    能解彼縛。

    無有是處。

    不舍不随是菩薩道。

    次二釋離所以。

    以為害深故。

    後五偈正結成觀。

    成其五觀。

    初偈令修不淨觀。

    二修無常觀。

    三修苦觀。

    憂懼即苦。

    故涅盤雲。

    因愛生憂。

    因愛生畏。

    若離貪愛。

    何憂何畏。

    四修空無我觀。

    空故無着。

    無我故自他平等。

    皆為親想。

    五結歸不淨誡勿被傷。

    故随好品雲。

    譬如劫火燒須彌山。

    貪欲纏心亦複如是。

    二爾時妙威德下。

    别問因緣。

    於中二。

    先長行。

    後偈頌。

    有十二偈。

    文分為三。

    初三問其屬緣。

    次三審其内過。

    後七問其進善。

    今初可知。

    次審内過中。

    初三句問無身三。

    次四句問口四過。

    次三句問意三惡。

    後二句總問諸業。

    不順理修皆名相違。

    重字稍繁。

    今诃女偈。

    昔含於此。

    後問其進善中。

    即翻上十惡。

    初偈。

    敬上愛下。

    慈心不煞。

    二有一偈。

    恭敬供養。

    豈有盜心。

    三有一偈半。

    尊事三寶。

    住正遠非。

    故無邪行。

    四贊佛功德淨修語業。

    故無語四過。

    五一偈慈悲哀愍故無瞋恚心。

    六一偈喜他榮樂。

    住舍無貪。

    七一偈反化愚癡。

    豈有邪見。

     ▲第四爾時太子如是問已下。

    女母代答。

    先長行序意。

    後偈頌正說。

    明有德無過。

    亦不屬緣。

    故應納受。

    三十三偈。

    文分為六。

    初十偈總彰報勝。

    二有三偈半。

    别贊端嚴。

    三有二偈半。

    明其絕倫。

    末後言端嚴者。

    二本俱無。

    為成偈故。

    四有六偈。

    技能内滿。

    五有十偈。

    離非具德。

    六有一偈。

    結贊所宜。

    梵本。

    此下方呵女過。

    呵女已後。

    方便重邀。

    文理極順。

    (下第二十九經)。

     ▲第五太子邀問。

    謂女過既深。

    為障不淺。

    若不障道當遂所求。

    於中。

    先長行分二。

    先自叙行深。

    後當於爾時下。

    邀其莫障。

    後偈頌中。

    十偈分三。

    初六頌其行深。

    次三頌邀其莫障。

    後一頌結成上意。

     ▲第六爾時具足豔下。

    女敬順從。

    先長行。

    後偈頌。

    有十四偈。

    分三。

    初三忘苦仰德。

    次六希同勝行。

    此即正當發菩提心。

    後五勸詣如來。

     ▲第七爾時太子下。

    太子攝持。

    由聞發心。

    又聞如來心大歡喜知堪同行不障道故。

     ▲第八時母善現下。

    母陳慶遂。

    十偈分三。

    初一标其遂志。

    次二德行懸同。

    後七總贊身德。

     [○@、]第四爾時威德主下。

    詣佛得法。

    於中三。

    初自行得法。

    二轉化父王。

    三紹位弘建。

    今初分四。

    一詣佛供養。

    二時彼如來下。

    佛為說經。

    普眼燈門者。

    普眼之義。

    已見上文。

    然普眼則頓照無餘。

    燈則曲無不盡。

    令其通悟所以稱門。

    三是時太子下。

    同得法門。

    初太子得。

    後童女得。

    并由照而常寂。

    故獲三昧。

    四爾時太子與彼下。

    辭還所止。

     第二詣父王所下。

    轉化父王。

    於中十。

    一太子白父。

    二時财主王下。

    王審所聞。

    三時王聞已下。

    自慶逢時。

    四作是念已下。

    禅位禮觐。

    五爾時如來普遍下。

    如來攝受。

    六爾時如來以不思下。

    為說法門。

    入一切法義離翳燈者。

    無法不持。

    雲一切法義。

    無障不寂。

    稱為離翳。

    無法不照。

    名之為燈。

    智斷齊證。

    故名為入。

    七時王聞已下。

    化益當時。

    於中。

    先明王證總持陀羅尼。

    以慧為主。

    故雲大智光明。

    即得主教意。

    後其衆會中下。

    兼益時會。

    即通得主屬二教之意。

    八爾時如來又以下。

    佛重現變。

    九時财主王下。

    出家修學。

    十未久之間下。

    證法弘通。

    三爾時太子於十五日下。

    紹位建立弘宣大化。

    於中四。

    一正明紹位。

    七寶之義廣如别說。

    二時閻浮提下。

    建立弘通。

    三爾時如來鹹受其請下。

    弘通之益。

    四爾時大威德下。

    結益周遍。

     [△@⊙]二善男子於意雲何下。

    結會古今。

     [△@、]第二善男子彼佛滅後下。

    於中間多佛修行。

    略列四十九。

    結有六十百千億那由他。

     [△@、]第三其最後佛下。

    明最後佛所得法。

    即最勝行劫中。

    六十百千億那由他之最後也所得法門已如前說。

    上來正答修行得法門竟。

     [○@△]第二善男子我時於彼下。

    明多劫修瑩不窮菩薩之境。

    於中四。

    一於剎塵數劫修行不知。

    二善男子若有衆生得見菩薩下。

    明菩薩難遇見者不空。

    意顯己遇之益。

    三善男子我從於彼下。

    經百剎塵劫。

    修行不知。

    四何以故下。

    征釋不知所以。

    於中。

    先征。

    後釋。

    釋中二。

    先總顯深廣。

    謂所以不知者。

    以稱事理等諸佛境無邊際故。

    斯則十地不測等覺。

    故名普賢解脫。

    後善男子我於爾所佛剎下。

    别顯深廣難知之相。

    謂一毛即不可窮。

    況於多毛。

    況複多身廣大之用。

    以是無盡之法門故。

    於中又二。

    先舉喻總顯。

    後我亦如是下。

    正明所觀。

    於中五。

    一毛中見器世間。

    二見智正覺世間。

    三見衆生世間。

    四見菩薩修行。

    上三各以又於菩薩為首。

    五善男子我於爾所下。

    總結不窮深廣之境。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五爾時釋女瞿波下。

    指示後友。

    於中二。

    先示後位。

    後頌前法。

    前中二。

    先指示。

    後教問。

    今初。

    言此世界中蓮華座者。

    此座不知的在何所。

    舊經但言此世界中。

    晉經則去此迦毗羅城。

    若新梵本雲。

    善男子汝去於此處。

    吠羅遮那足下種種莊嚴大末尼寶王蓮華藏座。

    於其上坐。

    生菩薩母。

    名摩耶夫人。

    此則似居佛會。

    毗盧遮那不屬蓮華。

    是佛号耳。

    言摩耶者。

    有雲幻生。

    具雲摩耶泥(上聲)尾此雲幻術夫人。

    昔雲天後。

    然餘教說。

    生佛七日。

    即便命終。

    生忉利天。

    約應化說。

    據實體用常遍時處。

    雲迦毗羅。

    據其本處。

    猶佛雖滅常在鹫峰。

    但雲此界。

    約是佛母。

    若依梵本。

    不離如來。

    故諸教中。

    說於摩耶。

    或雲是實。

    或雲是化。

    此經大意皆是實德。

    後汝詣彼問下。

    教問可知。

    二爾時釋女瞿波下。

    重頌前法。

    廣說已周。

    臨行再述。

    顯殷懃故。

    雖通頌前。

    文便在此。

    三十一偈大分為三。

    初一偈總顯菩薩益生。

    超頌前文見者不空。

    生下女人染心之益。

    次十五偈。

    别明遠劫前事。

    出上不空之相。

    後十五偈。

    正頌前文德女因緣。

    由前遠劫深心供養。

    成今淨心同修梵行。

     第六爾時善财下。

    禮辭可知(已下第三十經)。

     [△@△]大文第二。

    從摩耶夫人下。

    有十一善友。

    古來諸德。

    皆為會緣入寶相。

    雖下三相義當等覺。

    等覺亦是十地勝進。

    開合不定。

    義理又多。

    故依古德。

    且為會緣入實等相。

    雲何會耶。

    謂會前諸位差别之緣。

    令歸一實。

    生於佛果。

    猶如摩耶夫人。

    能生佛故。

    然人雖十一。

    約法唯九。

    約會為十。

    德生有德同一會故。

    遍友是會不得法故。

    初一為總。

    餘皆為别。

    故摩耶得幻智法門。

    末後亦得幻住法門。

    始終相會該於中間。

    總别圓融。

    歸實無二。

    故會緣中。

    更有十人。

    又是所會。

    十表無盡。

    無盡之緣。

    皆成摩耶之實德故。

    又以此下皆當等覺。

    等覺方能親生佛故。

    就别會緣。

    初天主光。

    且須正念無失。

    方為第二遍友可師。

    三須廣窮衆藝。

    四解而無依。

    用而無盡。

    便得第五無着清淨。

    清淨則得第六淨智發光。

    發光則得第七知相無盡。

    無盡則得第八誠願不違。

    具上諸門。

    方得第九還歸幻住。

    故雖十一不失入實之言。

    始末皆幻。

    方智諸緣體虛即實。

     ●今初。

    摩耶夫人。

    總會緣中。

    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将詣觀成。

    後勝緣引導。

     △前中二。

    先序觀成。

    略标渴仰。

    二此善知識遠離下。

    别彰觀念。

    於中四。

    一總念勝德。

    二别念身相。

    三結歎深勝。

    四思欲親承。

    今初。

    已能暗合願智幻門。

    二此善知識随意生身下。

    别念現身。

    即冥契摩耶下文所現。

    於中。

    有十九身。

    初随意生身。

    舊經則有。

    梵本則無。

    不思議身。

    梵屬一相身。

    無差别身屬非身心身故。

    舊有十七。

    新唯十六。

    又初三身。

    準下釋摩耶現中。

    乃是三對。

    具於六身。

    則通成二十。

    下文各有标釋。

    今略解三。

    一随意生身。

    總顯随類。

    二無生滅身。

    下雲不生色身。

    無生起故。

    不滅色身。

    常寂滅故。

    三無來雲身。

    下雲無去色身。

    於一切趣無所滅故。

    無來色身。

    於諸世間無所出故。

    四非虛實身。

    下雲非實色身。

    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