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從第十六經二紙半盡第二十四經一半)

關燈
法。

    於中三。

    初标名體。

    二顯業用。

    三辨法根原。

     今初。

    即事契理故曰甚深。

    權實無[得-彳]。

    蘊攝妙辯。

    稱為自在。

    依此演法。

    是謂妙音。

    普稱群機。

    名為可愛。

     二為大法師下。

    顯其業用。

    即以法施而為業用。

    於中三。

    一總明。

    二别顯。

    三結益。

    初中二。

    先有十句。

    彰法施德。

    後善男子我以此等法施下。

    顯法施意。

    第二善男子我以如是淨法光明下。

    别顯業用。

    於中三。

    一深觀妙法。

    二蘊攝文義。

    三當機演法。

    初即甚深。

    由有初故。

    令其後二皆得自在。

    由前二故。

    後為妙音。

    初中三。

    一總标。

    二征釋。

    三結益。

    今初可知。

    二征釋中。

    法界無二。

    就其德行。

    分為十種。

    以行必稱理理由行顯故。

    然此法界。

    通事通理及與無[得-彳]。

    十法界中各有标釋。

    标多約理。

    釋多約事。

    意欲以理而融於事令無盡故。

    十中。

    一如虛空無有分量。

    故得日光廣大無量。

    二橫無邊際。

    故見諸佛神變無邊。

    三豎無初後故。

    無土不入。

    四傍無涯畔故。

    窮諸剎海。

    五無間斷故。

    圓智常恒。

    六性無異味。

    心無不了。

    七本性清淨。

    故能遍調。

    八本體即是普賢自體。

    故能成就普賢妙行。

    九無嚴嚴者。

    則令一嚴一切皆嚴。

    故回向雲。

    以一莊嚴嚴一切。

    亦不於此生分别。

    十體非緣造。

    故令所修善不可壞。

    三善男子我作此十種下結益。

    由此故能深入佛境。

    是故名為甚深解脫。

    二又善男子我以如是下。

    蘊攝文義。

    若不總持。

    将何演說。

    有标征釋結。

    各就所持。

    以為其名。

    總結之中。

    兼攝眷屬。

    三善男子我或為衆生下。

    為機演法。

    随類頓演。

    是謂妙音。

    於中二。

    先别明。

    後總結。

    前中二十三句分二。

    初三約三慧。

    說能入法。

    後二十句。

    有十五對。

    說所入法。

    初對雲一有一切有者。

    略有三義。

    一理唯一味。

    為一有。

    事法萬差。

    為一切有。

    二三有二十五有同一有為。

    名為一有。

    即上二十五等。

    為一切有。

    三者三界唯心名為一有。

    三世皆有。

    為一切有。

    如薩婆多宗。

    一名号者今專一故。

    德無二故。

    一切名者。

    令多結緣德無盡故。

    餘可思準。

    後善男子我以此等下總結。

    第三善男子我入如是等下結益。

     第三時善财童子下。

    辨法根原。

    先問。

    後答。

    答中二。

    先辨初劫修行。

    後類顯多劫成益。

    前中二。

    一總标剎劫。

    二别彰遇佛。

    今初。

    言世界轉者。

    謂世界為塵。

    一塵一剎。

    複末為塵故。

    亦由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等。

    若言回轉形世界塵者。

    何以偏取此形。

    此形大小複有何定。

    二善男子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名種種下。

    别彰遇佛。

    於中四。

    初總舉佛數興處。

    二别明初佛得法。

    三辨中間百佛。

    四結略顯廣。

    今初可知。

    二其最初佛下。

    别明於初佛得法。

    於中分六。

    一總标佛現。

    二彼佛出時下。

    父王出家。

    三法欲滅時下。

    惡世過興。

    四時王比丘下。

    滅過弘闡。

    五時彼衆中有比丘尼下。

    王女發心。

    即正答得法久近。

    六善男子於汝意雲何下。

    結會古今。

    三善男子次彼如來有佛出興下。

    辨供中間百佛。

    四善男子如是等須彌山下。

    結略顯廣。

    其供養修行。

    該前百佛及須彌塵數。

    第二從是已來下。

    類顯多劫成益。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於中二。

    先謙己知一。

    後如諸下推勝知多。

    離雜穢者。

    無有绮語及惡口也。

    不作二語者。

    無有妄言及兩舌也。

    撿策語業者。

    總防四過。

    行正直道者。

    時語實語。

    即淨修語業。

    安住勝義者。

    言必契理。

    成就圓滿者。

    具足圓音。

    求不系屬一切語言者。

    義語非文。

    即言亡言故。

    開悟一切語言自性者。

    言語性空本無言故。

    深入一切諸言音海者。

    無言之言能深廣故。

    了知衆生諸秘密海者。

    同聽異聞。

    互不知故。

    明見一切諸法門海者。

    是所說故。

    餘可思準。

    并是妙音相應勝義故。

    此推之。

     第五善子此菩提場下。

    指示後友。

    於中三。

    初指後友。

    次頌前法。

    後善财得益。

    今初。

    開敷一切樹華者。

    敷在於香樹樓閣内故。

    七地正是方便涉有敷萬行故。

    二爾時下。

    卻頌前法。

    臨去殷懃令修學故。

    雖通頌前。

    且就文便。

    十一偈半。

    文分為二。

    初二頌前法門體用。

    餘偈頌前顯法根原。

    於中分三。

    初三通頌初後。

    次四别顯於初佛得法。

    後二偈半。

    頌類供多佛。

    三爾時下。

    善财得益。

    雖通由前。

    近由向偈。

    於中分二。

    先長行叙益。

    後偈頌慶贊。

    十偈分四。

    初一贊福智超絕。

    次四歎悲智甚深。

    念念普緣一切境者。

    不[得-彳]事故。

    心心寂靜無分别者。

    常契理故。

    又上句約觀。

    下句約止。

    前即性相雙流。

    後即止觀雙運。

    觀察衆生性本無。

    成上二句。

    由此能緣而無分别。

    大悲常入衆生海者。

    對第三句。

    成無緣悲。

    通對三句。

    悲智無[得-彳]。

    次四總顯德圓。

    後一行成入位。

     第六時善财下。

    戀德禮辭。

    (下第二十三經)。

     ●第七開敷一切樹華主夜神。

    遠行地善友。

    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初之二段。

    文顯可知。

     第三夜神告言下。

    授己法界。

    於中四。

    一顯法行。

    二立法名。

    三明法業。

    四辨法原。

     △今初。

    亦是法門所作業用。

    對前問行。

    總示其行未舉名耳。

    於中分二。

    先明安樂衆生行。

    後善男子若有衆生盛年下。

    利益衆生行。

    令總斷惡修善等故。

    於中二。

    先總。

    後為悭吝下。

    别顯十度。

    以治蔽障。

     △第二善男子我得菩薩出生下。

    立法名。

    此有二意。

    一者望前稱己益物悲智之心故生大喜。

    二者望後照佛攝生廣大悲智故生大喜。

    皆與智俱。

    故曰光明。

     △第三善财白言下。

    明法業用。

    於中。

    先問。

    後答。

    答中三。

    初總标。

    謂知如來攝生巧智。

    為我解脫業用分齊。

    二雲何普攝下。

    略顯攝相。

    謂衆生得樂。

    皆由佛得。

    故知普攝。

    三雲何知然下。

    征以廣釋。

    先征意雲。

    衆生得樂。

    何以得知是佛攝耶。

    後釋意雲。

    我見如來。

    從因至果。

    悲巧攝故。

    於中分二。

    先總明。

    後善男子世尊往昔下别顯。

    於中亦二。

    一發普攝之心。

    二起普攝之行。

    前中亦二。

    先見發心境沈苦集故。

    後我見是已下。

    正發救心。

    令得滅道。

    於中又二。

    先普起慈悲。

    後起觀察真實下。

    雙運悲智。

    二起如是心已下。

    起普攝之行。

    於中亦二。

    先明身業神通攝生行。

    後明語業說法攝生行。

    前起悲心。

    即是意業。

    三輪備矣。

    神通文三。

    初舉攝生行體。

    次以是方便下。

    攝生本意。

    後菩薩如是於念念中下。

    辨攝生周遍。

    即廣大義。

    二善男子毗盧遮那下。

    口業說法攝生行。

    於中二。

    先明觀機。

    苦集無涯。

    顯行為物。

    故複重觀。

    後起大悲下。

    正明攝化。

     △第四爾時善财童子白言下。

    辨法根原。

    先問。

    後答。

    答中二。

    先歎深許說。

    後承力正說。

     [○@△]前中亦二。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亦二。

    先歎深。

    後許說。

    前中分四。

    一标難知。

    謂時久遠故。

    所得深故。

    非久近故。

    文中。

    非聞慧境。

    故難知難信。

    悲思慧境。

    故雲難解。

    非修慧境。

    故難證入。

    上皆難為自行。

    後三難於利他。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故難示難說。

    二一切世間下。

    示不知人。

    三唯除下。

    揀能知人。

    即善财之類。

    四何以故下征釋。

    三然我下許說。

    并顯可知。

    後偈頌中。

    二十一偈。

    文分為五。

    初一頌标難說。

    次三頌不知人。

    次一超頌前釋。

    四有十四偈。

    卻頌前文揀去能知。

    次第頌前佛力護等。

    恐繁不配。

    五有二偈。

    頌前許說。

     [○@△]第二善男子乃往下。

    承力為說。

    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中二。

    先正說。

    後結會。

     [△@、]前中三。

    初總明發心時處佛興。

    二善男子彼毗盧下。

    别明本生之處。

    三閻浮提人壽萬歲下。

    明遇緣發心。

    於中分二。

    第一明發心勝緣。

    第二辨發心本事。

     [△@○]前中四。

    一明大王治化。

    即鐵輪王。

    故雲閻浮。

    二時彼世界下。

    五濁為因。

    感三災起。

    一壽命短促。

    即是命濁。

    二資财下是衆生濁。

    三不修下即煩惱濁。

    四深入邪網下。

    明其見濁。

    五者劫濁則通前四。

    故上文雲。

    劫欲盡時。

    劫初清虛。

    猶彼清水。

    劫末多惡。

    同彼滓穢。

    故稱為濁。

    三鹹來共繞下。

    悲境現前。

    四爾時大王下。

    正明起行。

    於中二。

    第一深起大悲。

    第二廣行大施。

     [△@⊙]前中三。

    初标征。

    次列釋。

    後總結。

     ▲今初可知。

     ▲次所謂下。

    列釋十中。

    各先明所治。

    後辨能治。

    此十大悲。

    多同二地集果十悲。

    於中分二。

    初一總明。

    餘九别顯。

    今初總明。

    謂三求衆生皆堕無底生死深坑。

    難勉出故。

    餘九别中。

    又分為二。

    初一解邪。

    餘八行邪。

    今初解邪。

    理外推求。

    總名為邪。

    故涅盤雲。

    一切煩惱邪見攝盡猶解邪故。

    橫計世間常樂我淨。

    起貪瞋等一切煩惱。

    行諸惡行。

    為生死因。

    故其治中。

    令住善業。

    謂得正見已是善業。

    又由正見。

    諸惑不生。

    無諸橫計。

    自然順理。

    修諸善業。

     後八行邪。

    於中。

    别悲三求衆生。

    即分為三。

    初五悲於欲求衆生。

    次二悲於有求衆生。

    後一悲於邪梵行求衆生。

    初中二。

    前三悲現得五欲受用生過。

    後二悲未得五欲追求生過。

    初中即為三别。

    初一悲受不共财衆生。

    次一悲受無厭财衆生。

    後一悲受貯積财衆生。

    今初。

    謂随己所有。

    資益身命。

    但為生等。

    諸苦逼迫。

    有而不安。

    故令不着。

    不為财縛。

    則身心安矣。

    二哀哉衆生常為世間種種恐怖等者。

    即悲受無厭财衆生。

    謂内心難滿。

    外求無厭。

    常怖惡名。

    恐失财利。

    恐求不得不能存活。

    多求多怖。

    故令無求。

    免諸厄難。

    專求如來一切智道。

    三哀哉衆生無有智眼下。

    此悲貯積财衆生。

    不了此财屬於五家多财多禍。

    不能解财如雲如夢。

    為無智眼。

    謂有我身。

    事須資養。

    疑於當果積而不散。

    故決其疑見。

    即為方便。

    上三即悲起煩惱衆生。

    後哀哉衆生常為癡暗之所迷惑下二門。

    悲未得五欲追求生過。

    即悲造業衆生。

    前門悲追求後報造有漏善業。

    後門悲求現報造諸惡行。

    今初。

    謂迷勝義愚。

    亦造善業。

    求於當欲。

    如處暗行迷惑道路。

    若遇城邑則可栖托。

    故治中雲。

    為作慧炬。

    引至智城。

    後門悲求現報造諸惡行衆生者。

    謂悭己所有。

    嫉他勝己。

    谄诳求财。

    諸惑所亂。

    後於臨終。

    見諸惡相。

    或悔先作。

    或起惡見。

    複能濁亂。

    若絕諸惡。

    則法身清淨。

    二哀哉衆生長時漂溺一切世界生死大海下。

    八九二門。

    悲有求衆生。

    初門即道差别。

    後門即界差别。

    今初。

    謂五趣因果循環無畔。

    名海漂溺。

    藏識海浪。

    果漂溺也。

    境風四流。

    因漂溺也。

    故十地經雲。

    生死洄澓。

    愛河漂轉。

    然瑜伽七十雲。

    有五法相似生死。

    得大海名。

    一處無邊相似故。

    二甚深。

    三難渡。

    四不可飲。

    五大寶所依。

    由前四故。

    生死過患。

    由後一義。

    菩薩入之。

    第九十卷複雲。

    由三相故。

    水海與生死海不同。

    一自性不同分。

    謂唯色一分故。

    二淪沒不同分。

    唯沒人畜及唯身故。

    三超渡不同分。

    謂未離欲人亦能渡故。

    生死大海。

    反上可思。

    已知海相。

    雲何漂溺。

    瑜伽八十六雲。

    由五種相。

    當知順流而被漂溺。

    一於此漂溺。

    即善惡趣。

    如海二岸。

    即今總意。

    二由此漂溺。

    所謂愛即是河。

    當此中因。

    即是海義。

    三依此漂溺。

    即色等五蘊。

    是此衆生。

    四如此漂溺。

    謂於流轉相。

    不如實知。

    經雖無文。

    即是總五。

    意漂溺時。

    謂雖愛身命欲使長久。

    由自性滅。

    不能令住。

    即長時攝。

    治中。

    乃以萬行為船。

    運其令度。

    有二意。

    一望生死海為過患。

    即至寶洲。

    及到彼岸。

    二以海對海。

    越生死海而入智海。

    了生死性則成智海。

    後門界差别。

    謂眼妄取色。

    耳妄聽聲等。

    為諸根剛強難可調禦。

    亦信等根不清淨故。

    雖生上界。

    由三還來。

    三界之中往返無已。

    既遠諸佛。

    安有出期。

    故治中。

    如來威神。

    方能永出。

    三哀哉衆生猶如盲瞽等。

    即第十門。

    悲邪梵行求衆生。

    不見正道。

    迷無我理。

    以執我故。

    随逐邪徑。

    九十五種邪入邪法。

    是謂生盲。

    故能治中。

    開其智眼。

    引入智門。

    雲何入耶。

    略有二義。

    一知無我。

    二了蘊等本性空寂。

    即於三界。

    見涅盤城。

     ▲後時彼大王下總結。

    此中但悲處三界苦。

    略無所悲同法小乘。

     [△@○]二作是語已下。

    廣行大施。

    於中有八。

    一施令彌布。

    二爾時妙寶娑羅下。

    施會大敷。

    三時一切法圓滿寶蓋下。

    施主超倫。

    四爾時於此閻浮提内下。

    施田雲集。

    五時王見彼諸來集會下。

    施心殷重。

    六善男子其王爾時因善知識下。

    施願廣深。

    七已能深入一切智流下。

    施惠玄微。

    八不揀方處下。

    正施均普。

    (下第二十四經)。

     [△@⊙]第二時此會中有長者女下。

    正顯發心本事。

    於中三。

    一發心身德。

    二去王不遠下。

    正發大心。

    三爾時大王知此童女下。

    大王攝受。

    於中四。

    一王發攝言。

    二女贊王德。

    三大王述贊。

    四施行攝持。

    今初可知。

    二時寶光明下。

    女贊王德。

    於中三。

    初标心淨。

    二發口言。

    三展身禮。

    今初可知。

    二即以下。

    發言贊德。

    於中。

    四十九偈分二。

    前二十三偈。

    總顯王德。

    後二十六偈。

    彰王本生。

    前中三。

    初六偈未興時損。

    次二偈王興之益。

    後十五偈。

    翻損成德。

    即翻十惡以成十善。

    文分為四。

    初一偈翻煞。

    次三偈翻盜。

    三有二偈。

    翻邪行。

    四有九偈。

    總翻餘七。

    於中二。

    先一偈總舉七惡。

    後八偈總翻成善。

    今初。

    初句總标。

    次句舉口三過。

    其绮語一過。

    沒在第四句雜穢之中。

    故梵本雲。

    虛诳粗惡離間語。

    谄雜穢語不自在。

    此四種語皆舍離。

    正法今行邪見滅。

    則上半是過。

    下半已翻。

    第三句恒起邪思滅正法。

    即意三惡中邪見。

    其第四句中。

    谄曲随人意。

    即是貪惡。

    略無於瞋。

    亦雜穢攝。

    後八偈。

    總翻成善中二。

    初一偈正約衆生翻於惡口。

    後七偈約王有德。

    令物無過。

    然準舊經。

    此七偈前。

    别有二偈。

    翻於邪見。

    雲昔日諸衆生。

    種種行邪法。

    合掌恭敬禮。

    牛羊犬豚類。

    今聞王正法。

    悟解除邪見。

    了知苦樂報。

    悉從因緣起。

    此文顯着。

    即梵本雲。

    正法今行邪見滅。

    理亦盡矣。

    就七偈中分二。

    初一偈。

    明王無口過。

    而有語德。

    人聞皆悅。

    後六偈。

    王有慈覆。

    人無瞋心。

    故歎王蓋。

    故回向品雲。

    執持一蓋。

    溥蔭萬方。

    大光王雲。

    為高蓋慈心。

    普覆諸衆生故。

    明知歎蓋即是顯慈。

    二王父号曰下二十六偈。

    顯王本生。

    於中分四。

    初四偈。

    光王世末。

    二有七偈。

    王興先相。

    三有七偈。

    正顯誕生。

    四有八偈。

    生後之益。

    三爾時寶光下。

    身禮可知。

    三時彼大王下。

    大王述贊。

    四王贊女已下。

    施行攝持。

     [△@、]第二爾時夜神告善财言下。

    結會古今。

     [△@○]第二爾時能開敷下偈頌。

    但是總相。

    顯己能知。

    於中二。

    先十偈明能知。

    後一偈結勸。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後三段可知。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