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從第六經九紙末行盡第十經)

關燈


    餘四色根。

    微塵毛孔别更說身。

    以其微細遍生覺觸。

    此難知故。

    然五色根。

    類例相似。

    或俱。

    不俱故。

    唯例此。

    是以下雲不了自性五色身轉。

    又六七識藉緣更少。

    七不緣外。

    所以不例。

    例亦無失。

    取少分故。

    則一切根攝。

    其俱時出生。

    以近下鏡喻。

    故偏牒之。

    若具應雲俱時随次亦複如是。

    後譬如下喻中。

    文有二喻。

    一鏡喻頓生。

    二海喻漸生。

    唯識偈雲。

    五識随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而但一喻。

    今文具二。

    今初。

    鏡喻雲。

    譬如明鏡頓現衆像者。

    若少若多妍媸萬品。

    一時頓照。

    鏡喻本識。

    本質喻境。

    像喻轉識。

    入楞伽雲。

    一切諸根毛孔一時轉生。

    如鏡中像多少一時。

    明知取像喻所生識。

    二善男子譬如猛風下。

    此喻漸生。

    藏識如海故合雲靜心。

    轉識如浪故合雲起識波浪。

    謂一風至一波起。

    一境對一識生。

    前風後風。

    雨波不并。

    前境後境。

    二識不俱。

    對境既多。

    故相續不絕。

    又不斷絕。

    義該六七。

    一起妄識流注無窮。

    彼經偈雲。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海既以浪喻所生識。

    鏡豈以像喻於境耶。

    此中喻意。

    但為漸頓分成兩喻。

    非鏡喻識海喻於境。

    亦不為顯具緣多少。

    而因境來有漸有頓故。

    但以境合風合質。

    又諸緣中。

    境緣稍強。

    若起信中。

    亦以無明以合風喻。

    即第一緣不覺知也。

    上來第一别顯煩惱因起相竟。

     第二因緣相作下。

    顯其本末。

    即病起本原。

    於中二。

    前明本末和合。

    後明各不相知。

    前中亦二。

    先正明和合。

    二辨迷真起妄。

    今初。

    此有兩重本末。

    一以賴耶為因為本。

    七識為緣為末。

    因第八識方有七轉。

    因作緣也。

    因七轉識熏成第八。

    緣作因也。

    故楞伽雲。

    大慧現識與分别事識。

    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又賴耶所熏。

    必與能熏七識共俱。

    由上二義。

    并得名為不相舍離。

    本末不同。

    不可言一。

    離八無七。

    離七無八。

    不可言異。

    斯則第八如水。

    七轉如波。

    故彼偈雲。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二者因即如來藏。

    緣即七轉識。

    依如來藏方有七轉。

    由七轉識。

    令如來藏以為第八。

    故雲相作不相舍離。

    起信論雲。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阿賴耶識。

    此則以如來藏舉體随緣。

    以成生滅。

    名為和合。

    非更别有生滅來合。

    上經既雲藏識海常住。

    此則以水喻如來藏。

    波喻七轉。

    合為大海。

    以喻賴耶。

    故不相離。

    不一不異者。

    勝鬘經雲。

    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

    若生若滅。

    本不異末也。

    七識不生滅。

    衆生即如。

    十二因緣即是佛性。

    末不異本也。

    又雲。

    如來藏不在阿賴耶中故。

    七識有生滅。

    如來藏不生滅。

    此不一也。

    又雲。

    甚深如來藏。

    而與七識俱。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此不異也。

    又如來藏舉體随緣。

    不可言異。

    随流性常。

    不可言一。

    然此不一。

    乃是不異之不一。

    不異乃是不一之不異故。

    雖二義不同。

    體無前後。

    合則中道。

    離則二邊。

    如離水無波離波無水。

    不可言異。

    水濕波動。

    不可言一。

    無有不濕之波。

    不可言異。

    風停波息。

    而水不滅。

    不可言一。

    斯為甚深。

    二由業生相下。

    明迷真起妄。

    準十卷經。

    業即生相。

    故彼但雲業體相耳。

    四卷有業生二字。

    而大雲釋業即七轉。

    生謂生死之相。

    今依起信。

    解異昔人。

    初句即三細中第一業相故。

    彼論雲。

    一者無明業相。

    以依不覺故心動。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故。

    今明迷真之始唯此業相。

    又是賴耶自體相故。

    所以偏言業即是生。

    即四相中當生相也。

    深起系縛者。

    即六粗第三。

    論雲。

    三者執取相。

    依於相續。

    緣念境界。

    住持苦樂。

    心起着故。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者。

    即第四計名字相。

    謂依於妄執分别假名言相故。

    若了自性本來空寂。

    不執假名。

    又深起系縛。

    含於六七。

    七系内我。

    六系境故。

    上就相顯。

    三細唯一。

    六粗有二。

    通則餘五皆系縛攝。

    言五識身轉者。

    由於上來意識不了五識體轉。

    了則不取。

    便成於智。

    五則不轉。

    故楞伽經雲。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轉即生義。

    身者體義。

    上來已明本末和合。

     二彼阿賴耶下。

    明各不相知義。

    欲顯性空。

    賴耶因七識緣成。

    無性故不能知七轉。

    七轉因賴耶。

    七轉亦無性。

    安能知賴耶。

    故問明品雲。

    諸法無作用。

    亦無有體性。

    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楞伽亦雲。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但由自心執取境相分别而生者。

    此有二意。

    一雲既不相知。

    何以能生。

    釋雲。

    上約無性故不相知。

    今辨因緣。

    由妄分别。

    則諸識現。

    無别我人。

    故上經雲。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

    而無能轉者。

    楞伽偈雲。

    非遮諸緣會。

    如是滅複生。

    但止於凡愚。

    妄情之所着。

    二者釋成上來不相知義。

    謂由互相因。

    所以無性。

    不能相知。

    若不相因。

    則有定性。

    便可相知。

    斯則緣生故空。

    又由前不相知。

    方能熏習。

    相因而有。

    若有定性能相知者。

    則不相因。

    斯則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是以無性緣生故。

    有為幻有也。

    故執取生識緣生無性故空。

    為真空也。

    故無性相知。

    幻有是不有有。

    真空是不空空。

    非空非有。

    是中道義故。

    七識生滅。

    即如來藏。

    如來藏不生滅。

    即七轉識。

    無障無[得-彳]故。

    結雲難知。

    上來第二總顯本末竟。

     第三如是甚深下。

    結歎難測。

    則唯佛能治令永不生。

    言甚深者。

    略有二義。

    一者約相。

    故達磨經偈雲。

    阿陀那識甚微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别執為我。

    二以真妄和合非一非異等。

    廣如上說。

    即為甚深。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住地菩薩。

    已證真如。

    許其分知。

    菩薩地盡。

    覺心初起。

    破和合識。

    顯現法身。

    方為此識究竟邊際。

    愚法聲聞下。

    舉不知人。

    反顯深義。

    即前偈中。

    我於凡愚不開演也。

    楞伽經雲。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

    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

    而作是念。

    識滅然後入禅正受。

    實不識滅而入正受。

    以習氣種子不滅故。

    不滅皆顯二乘不知義也。

    住地能知。

    凡愚不了。

    明文有據。

    地前菩薩為知不知。

    望於地上。

    此不能知。

    未證如故。

    望於凡愚。

    此則能知。

    多聞熏習。

    具勝三慧。

    善能決斷阿賴耶識性相因果故。

    七卷楞伽雲。

    唯有修行如實行者。

    以智慧力。

    了諸地相。

    善達句義。

    無邊佛所廣集善根。

    不妄分别自心所見。

    能知之耳。

    斯即地前。

    以處知不知之間。

    故略無耳。

    此一段經。

    廣明自心真妄本末。

    若見此心生滅流注。

    速得三昧。

    得佛灌頂。

    越生死海。

    故委釋之。

    廣引彼經。

    以成今說。

    無厭繁文。

     ▲第三善男子我又善知一切聲論下。

    廣說聲明。

    於中二。

    先總歎勝德。

    以帝釋善於聲明。

    所以對之顯勝。

    然此一段。

    是推勝中。

    連於前文。

    後善男子彼複教我菩薩算法者。

    即聲論中數建立也。

    文中二。

    先舉能數之數。

    後顯所數之法。

    今初文有一百四十四數加前。

    從一至十。

    及與百千。

    則有一百五十六數。

    此方算法。

    但有二十三數。

    始於一二。

    終至正載。

    載數天地所不能受。

    然有三等。

    下等十十變。

    中等百百變。

    上等倍倍變。

    今初兩數是中等數。

    餘皆上等。

    二善男子我複以此菩薩所知下。

    明所數之法。

    多是聲論中事。

    上來正示法界竟。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此下。

    謙己推勝中。

    先謙己知一。

    後如諸菩薩下。

    推勝知多。

    於中二。

    先舉後所知。

    二彰己不了。

    前中現文唯對聲論數建立。

    準諸推勝。

    例皆對所得。

    自分所得既有五明。

    推勝居然。

    合推於五。

    故梵本中。

    初對聲明。

    二略舉三明。

    後别舉醫方。

    治内煩惱。

    義如前說。

    後而我何能說其功德下。

    彰己不知。

    其中。

    言豈能盡知一切諸佛者。

    據前後例。

    曾無推佛。

    唯至普賢。

    方歎佛德。

    梵本意雲。

    佛力加我。

    贊諸菩薩。

    亦不能盡。

    況我自力。

     餘并可知。

     ●第三辯具足優婆夷。

    寄無違逆行。

    忍順物理。

    故無違逆行。

    城名海别住者。

    具雲大海差别住事。

    則近海而各住故。

    表則忍猶大海無不包含。

    三忍九忍别别安住。

    友名辯具足者。

    一器之中無物不具。

    随求皆得。

    為說法故。

    忍器遍容一切功德。

    由忍惡言故辯具足。

    忍辱柔和。

    女之象也。

     第一依教趣求可知。

     第二善财聞已下。

    見敬谘問。

    初見。

    次敬。

    後問。

    初中有四。

    一見外依報。

    二善财入已下。

    見友正報。

    端正可喜者。

    忍之報故。

    素服等者。

    忍華飾故。

    三於其宅中下。

    見内依報。

    四複有十千下。

    明見眷屬。

    前之三度。

    成增上生。

    忍辱正能招眷屬故。

    於中二。

    先歎其體德。

    後身出妙香下。

    彰其妙用。

    令諸衆生皆成忍辱柔順之心。

    與第三地調柔果中十心。

    多分相似。

    二敬。

    三問。

    文并可知。

     第三彼即告言下。

    正授法界。

    於中二。

    先舉名體。

    器中出物。

    興福無盡。

    法忍稱性之所招故。

    後能於如是下。

    辨其業用。

    於中三。

    初正顯業用。

    次令見同益。

    後使其目驗。

    初中二。

    先總。

    後别。

    今初。

    謂此一是即多之一。

    此小是即大之小。

    融同法界。

    無盡緣起。

    故用無不應。

    應無不益。

    而其法界。

    體無增減。

    又忍必自卑。

    故名為小。

    法忍同如。

    一味無二。

    内空外假。

    為器利用。

    忍包無外。

    随出無盡。

    二種種甘美下别顯。

    於中三。

    初益衆生。

    二益二乘。

    三益菩薩。

    初中二。

    先顯飲食。

    後如出飲食下。

    舉一例餘。

    二善男子假使東方下。

    明益二乘。

    二乘雖則不立忍名。

    亦忍人空。

    同入法性。

    盡無生故。

    三又善男子如東方下。

    益菩薩。

    約事。

    如受乳麋食已便證無上菩提。

    能令施者成檀波羅蜜。

    約法。

    謂餐上品寂滅之忍。

    得菩提故。

    淨名香飯。

    與此大同。

    然今文中但舉其極。

    雲最後身食得菩提。

    據實。

    應具入地無生忍等。

    二善男子汝見我此下。

    令見同益。

    於入二。

    先指示贊德。

    後善男子是十千童女下。

    辨其業用。

    二牧牛女即此之流。

    三善子且待須臾下。

    令其目驗。

    意在見證。

    非在言說。

     第四時優婆夷作此下。

    三段并顯。

     ●第四具足智長者。

    寄無屈撓行。

    勤無怠退。

    故無屈撓。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依前修治。

    後漸次下趣求後友。

    城名大有者。

    起大精進。

    有成益故。

    友名具足智者。

    精進能令諸度具足。

    乃至終成最後智故。

     第二爾時善财見彼居士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見於市四衢者。

    處暄不撓。

    對境無妄。

    則精進無涯。

    無不通矣。

    後爾時善财見是事下。

    敬問可知。

     第三居士告言下。

    稱贊授法。

    然今古所譯。

    皆長者居士二言相參。

    文中二。

    先稱贊。

    後善男子汝見我此下。

    授法。

    於中二。

    先指同益。

    後正授法。

    今初。

    生如來家者。

    前同四住。

    從聖教生。

    後同四地。

    初寄出世。

    於如來家。

    轉有勢力。

    故雲增長白法等。

    後善男子我得随意下。

    正授法界。

    於中二。

    先舉名體。

    無盡财法。

    蘊在空中。

    名福德藏。

    随意給施。

    故雲出生。

    亦顯見空無所不備。

    離身心相。

    精進成故。

    後一切衆生下。

    顯其業用。

    於中二。

    先略說業用。

    後善男子且待下。

    令其目驗。

    於中三。

    一許示。

    二說是語時下集衆。

    三爾時居士下行施。

    於中四。

    一财。

    二法。

    三結。

    四歸。

    今初。

    定心詣理。

    為仰視空。

    信手能承。

    故入掌内。

    兼親手施。

    故雲授與。

    二然後為說下。

    别明法施。

    於中二。

    先總。

    後所謂下别。

    别約五事。

    一食。

    二飲。

    三味。

    四舟車。

    五衣服。

    今初。

    以一施食。

    而成十行。

    十中初二。

    初約施行。

    餘約食明。

    前七别明。

    後一總結。

    别中初二是命。

    一即甘露不死命根。

    二即慧命。

    三明相好即是常色。

    四即威力故能降魔。

    梵有力字。

    五現法樂住法喜怡神。

    皆安樂義。

    六七皆辯。

    一辯無能屈。

    非約力義。

    二内具辯智。

    無不了達。

    後一總結者。

    結成五常。

    世之施食成五事果。

    勝而非常。

    今證法界。

    歸大涅盤。

    則命齊法界長壽無限。

    妙色凝湛劫數不遷。

    力以毛端遍持剎海。

    究竟常樂圓寂涅盤。

    辯以一言演法無量。

    一一詞理窮盡未來。

    斯乃方名常命色力安無[得-彳]辯。

    一食具十。

    以表無盡。

    餘四各二。

    今可例知。

    二飲有二者。

    一止渴愛。

    二得深法。

    三味有二者。

    一得法味。

    二得上味。

    如來四牙有甘露泉。

    凡所食者皆成上味。

    故雲如來味中上味。

    四舟車二者。

    一明所越度。

    二以乘能度。

    五衣服二者。

    一慚愧蔽醜。

    二妙色為嚴。

    皆應具多。

    如回向說。

    三如是一切下。

    總結财法。

    類例可知。

    四既聞法已下。

    事訖還歸。

     後三段文顯。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