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從第一經五紙至第四經四紙)

關燈


    明化處。

    三以平等大悲下。

    明化心。

    四彼諸衆生或有見已下。

    明化益。

    并可知。

     第三随諸衆生下。

    總結。

     第二而此林中一切菩薩下。

    通顯分身多類化。

    於中三。

    初結前生後。

    次别明多類。

    後總結自在。

     今初。

    謂前化後化。

    皆不離本會而普遍故。

    故昔人雲。

    雖遊形於法界。

    而未動足於祇園。

    斯乃即寂而動。

    即去而留。

    事理本末非即離故。

     第二又此菩薩為欲下。

    正明多類現身化。

    於中二。

    一能化身異。

    於中。

    初三句總。

    所謂下别。

    有十三身。

    此中多同善财所見。

    明善财見即此菩薩不離本會而周遍故。

    明知本末因果交徹。

    言沙門者。

    如德雲等。

    婆羅門者。

    最寂靜等。

    異道出家。

    即遍行等。

    苦行即勝熱等。

    充盛即不動等。

    醫王即彌伽等。

    商主即無上勝等。

    淫女即婆須蜜等。

    技樂毗沙門。

    此二。

    主友似無。

    伴友則有。

    如明智居士中作諸技樂。

    頻申尼處。

    見毗沙門來聽法等。

    世主即大光王。

    夜神地神等奉事。

    諸天即大天等。

    工巧技術即自在主等。

    二現如是等諸變化身下。

    明化法異。

     第三如是菩薩雖普周遍下。

    總結自在。

    文并可知。

     上來十門。

    明本會竟。

    (下第四經)。

     [○@●]大文第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下。

    明其末會。

    先啟十門。

    一總顯會意。

    二定會名義。

    三五相分别。

    四圓攝始終。

    五法界人類。

    六法界義相。

    七法界事義。

    八二位統收。

    九會數開合。

    十會主多少。

     ▲今初。

    謂從佛會流。

    遍周法界。

    演暢華嚴。

    令物遍悟。

    人皆法師。

    觸類皆法。

    萬籁之聲皆法輪聲。

    剎土微塵皆求法處。

    方能證入法界真原。

    故次來也。

     ▲第二定會名義。

    言末會者。

    從佛本會而流出故。

    非微末也。

    是則前明不異末之本。

    雖卷而恒舒。

    此明不異本之末。

    雖舒而恒卷。

    本末無[得-彳]。

    同入法界。

    或名漸證。

    義亦然矣。

    寄人曆位。

    故稱為漸。

    非於證中有漸頓也。

    是知前明不異漸之頓。

    故多門而衆人同契。

    此明不異頓之漸。

    故一人而曆位圓修。

    漸頓無[得-彳]方真證也。

    由此義故。

    諸友散說。

    以本統末。

    普得稱經。

    非唯文殊濫觞此會。

    實乃普賢朝宗覺場。

    以菩提場諸會本故。

    不離覺樹遍法界故。

    餘如前說。

     ▲第三五相分别者。

    古德亦有随文解釋。

    今依科判。

    第一寄位修行相。

    第二會緣入實相。

    第三攝德成因相。

    第四智照無二相。

    第五顯因廣大相。

    義見前文。

    此五亦名菩薩五行。

    一高行。

    二大行。

    三勝行。

    四深行。

    五廣行。

     ▲第四圓攝始終者。

    然寄法顯異。

    而布之前後。

    據實一位一行即攝一切。

    行位無盡。

    言差别者。

    乃即一之多。

    一多深淺。

    無有障[得-彳]。

     ▲第五法界人類者。

    有二十類。

    一菩薩。

    二比丘。

    三比丘尼。

    四優婆塞。

    五優婆夷。

    六童男。

    七童女。

    八天男。

    九天女。

    十外道。

    十一婆羅門。

    十二長者。

    十三先生。

    十四醫人。

    十五船師。

    十六國王。

    十七仙人。

    十八佛母。

    十九太子時妃。

    二十諸類神衆。

    此二十類。

    攝五十五及剎塵善友。

     ▲第六法界義相者。

    四義不同。

    一約果攝化。

    并是如來海印所現。

    二約因成行。

    皆是菩薩随力現形。

    三約義顯法。

    并是緣起法界人法。

    四約相辯異。

    不出菩薩五生所收。

    一息苦生。

    如良醫等。

    二随類生。

    如外道等。

    三者勝生。

    如善見比丘等。

    四增上生。

    如大光王等。

    五最後生。

    如慈氏等。

    通即前四各具五生。

    於中。

    菩薩三處現身。

    一初文殊。

    信位劣故唯顯一人。

    二中間漸進現於二人。

    謂大悲正性不異行。

    後位成滿。

    顯於三人。

    謂慈氏文殊普賢菩薩。

     ▲第七法界事義者。

    通有十門。

    一正報法界。

    二依報法界。

    三現相。

    四表義。

    五言說。

    六義理。

    七業用。

    八說往因。

    九結自分。

    十推勝進。

    此之十門。

    同一緣起。

    互融無[得-彳]。

     ▲第八二位統收者。

    此五相中。

    何以文殊在初。

    普賢居末。

    文殊何以二處出耶。

    所表異故。

    謂此二聖即法門主。

    語其所表。

    略有三重。

    一能所信相對。

    謂普賢表所信法界。

    即在纏如來藏故。

    理趣般若雲。

    一切衆生皆如來藏。

    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故初會中。

    即入如來藏身三昧。

    文殊表於能信淨心。

    佛名經說。

    一切諸佛。

    皆因文殊而發心者。

    以表信故。

    善财始見發大心故。

    後文殊雲。

    若離信根功行不具等。

    明表信也。

    要有所信。

    方成信心。

    若無能信。

    長流生死故。

    能所契合。

    方為正信。

    二解行相對。

    普賢表所起萬行。

    餘經此教。

    處處皆說普賢行故。

    文殊表解。

    通解理事方起行故。

    下慈氏雲。

    汝見善友。

    入解脫門。

    皆是文殊威神力故。

    稱解起行。

    行如所說。

    目足更資。

    方為真實之行解故。

    三理智相對。

    普賢即所證理。

    善财入身表所證故。

    又雲我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

    普賢身相如虛空故。

    文殊表於能證大智。

    本所事佛。

    名不動智。

    見後文殊。

    即見普賢。

    明表智圓便證理故。

    若理分體用。

    則方有權實。

    若體用無[得-彳]。

    則權實雙行。

    智與理冥。

    心境一味。

    為真證故。

    然體理成智。

    智能顯理。

    故雖雙泯。

    能所曆然。

    所以後文具明二聖。

    初信信理。

    理隐未彰。

    故初文殊無普賢對。

    中間解行二俱不彰。

    欲顯諸位皆是普賢。

    觸境照解皆文殊故。

    約文殊門。

    因解起信。

    信離無明。

    以信成解。

    解非邪見。

    信解真正妙智則圓。

    三為一心入佛智海得究竟矣。

    約普賢門。

    托理成行。

    行不外求。

    因行見理。

    行非理外。

    自始至末法界一如。

    無有少分非佛智體。

    既文殊三事融通隐隐。

    普賢三事涉入重重。

    方顯遮那頻申三昧難思之果。

    故諸聖教凡所施為。

    皆有深旨。

     ▲第九會數開合。

     ▲第十會主多少。

    已見前文。

     ○次正釋文。

    第一寄位修行相。

    四十一人。

    大分為五一寄十信。

    二十住。

    三十行。

    四十回向。

    五十地。

    上已略明。

    後當廣說。

     [△@△]第一文殊一人寄十信者。

    信未成位。

    故唯一人。

    又表十信圓融。

    泯差别故。

    若爾何有三會。

    欲遍收故。

    文分二别。

    第一明能化發起。

    第二成彼化事。

     前中三。

    一标主出閣。

    二别明伴從。

    三總顯出儀。

    今初。

    言爾時者。

    正明衆會大用之時并不離祇園而遊法界。

    略舉文殊。

    以示出儀。

    文殊師利本是童子。

    前标菩薩。

    彰具悲智。

    此雲童子。

    表創入佛法童真行故。

    悲智相依即是閣義。

    悲住生死。

    不住涅盤。

    智住涅盤。

    不住生死。

    由俱不住。

    方能俱住。

    故名善住。

    從此利生。

    故稱為出。

    非暫離也。

    二與無量同行下。

    明其伴從。

    以表般若導萬行故。

    初一同生。

    餘皆異生。

    并約通稱。

    表法為名。

    故梵本中。

    皆有諸字。

    随一一類有衆多故。

    三文殊師利與如是下。

    總顯出儀。

    前約無住方能化生。

    從善住出。

    今約自利方能利他。

    雲出自住處。

    又前依佛果法界所流。

    此依自證因門大用。

    故彰略耳。

     第二爾時尊者舍利弗下。

    成彼化事。

    通有三會。

    一比丘會。

    表回小乘可入大故。

    二諸乘人會。

    通收諸權皆入實故。

    三善财會。

    純一乘機一生辦故。

    又前二會。

    表信未久尚不定故。

    善财信終可入證故。

     △今初有二。

    一明助化攝機。

    二明化主攝益。

     今初。

    小乘之智亦助大故。

    文中亦二。

    一明睹緣興念。

    二時舍利弗下攝衆同遊。

    於中亦二。

    先總辯攝儀。

    舍小趣大。

    為出自住處向文殊所。

    後此諸比丘下。

    别明所化。

    於中四。

    一辯定。

    二列名。

    三結數。

    四歎德。

    今初。

    一是比丘。

    義如常說。

    二是身子弟子智慧生故。

    三出家未久。

    未證實際。

    可回心故。

    信心尚微須化誘故。

    四自所同住者。

    同居權小故。

    同住法界故。

    顯此類比丘則可回心。

    二所謂下列名。

    可以意得。

    三與如是等六千人俱者。

    結數。

    而言六者。

    前之六信可不退故。

    本自六根性清淨故。

    千表無盡。

    該果海故。

    四曾於過去下歎德。

    十句分三。

    初二宿因。

    次七現德。

    一悟理甚深。

    二深信清淨。

    三志行等佛。

    四依教修行。

    五智了本原。

    六悲能成益。

    上六自分。

    七勝進趣求。

    末後一句結屬勝緣。

    明信一乘非無因矣。

    本屬文殊。

    非身子子。

    故所歎德。

    皆約大乘。

    不同五百言含本迹。

    翻顯小乘不知不共。

     第二爾時尊者舍利弗下。

    明化主攝益。

    於中二。

    一身儀攝益。

    令其根熟起樂欲心。

    二語業攝益。

    正受法門令其悟入。

     ▲前中有四。

    一示勝境。

    二得勝益。

    三詣勝人。

    四蒙勝攝。

    今初有三。

    一标告。

    二汝可觀下。

    正教觀察。

    有十勝德。

    一身相勝。

    二常光勝。

    三放光勝。

    四衆會勝。

    五行路勝。

    常依八正為八步平坦。

    逆順不離故雲左右。

    右随順故。

    住正道者。

    則不分别是邪正故。

    六住處勝。

    舉足下足無非道場。

    随心回轉。

    萬德嚴故。

    七福嚴勝。

    常觀空有一異等邊。

    心地之下有如來藏。

    故名為伏。

    恒沙性德為種種寶。

    無心忘照。

    任運寂知。

    則能顯現。

    為自然出。

    八林樹勝。

    樹立萬行。

    則如來藏。

    從其行流嚴法身故。

    九自在勝。

    於我無我。

    得不二解。

    自在主中為最尊故。

    十上攝勝。

    此有二意。

    一約事說。

    心常上攝諸佛法故。

    是諸佛師。

    諸佛将說。

    敬法本故。

    二約表法。

    諸佛顯揚。

    皆依般若。

    究竟至於一切智故。

    三爾時尊者下。

    結略顯廣。

    可知。

    二時諸比丘聞是下。

    得勝益。

    上既勸觀。

    必當修觀。

    上根宿善頓益。

    遙聞益相可知。

    三即白尊者下。

    詣勝人。

    遙聞勝德。

    已獲法門。

    親承法音。

    必成大利。

    故欲詣也。

    四爾時文殊下。

    蒙勝攝。

    回觀法器是攝相故。

    如象王者。

    身首俱轉無輕[跳-兆+參]故。

    表全向機無遺隐故。

    眷屬俱者。

    觀照眷屬盡令觀故。

     ▲第二時諸比丘頭面禮下。

    語業攝益。

    於中二。

    先設敬興願。

    義當問法。

    第二爾時文殊師利下。

    正明語攝。

    義當答問。

    於中三。

    一明受法。

    二辨得益。

    三總結所作。

    初中亦三。

    一舉益标告。

    二别示行法。

    三舉益勸修。

    今初。

    回小入大。

    先發大心。

    衆生無邊。

    法門無盡。

    愛見取相。

    疲厭是生。

    退堕二乘。

    失諸勝德。

    若廣大願行而無取。

    佛果非遠。

    況我因耶。

    二何等為十下。

    别示行法。

    初征。

    後列。

    十句五對。

    一外緣内因。

    二求法成行。

    三深定妙智。

    四嚴剎調生。

    五長時廣大。

    廣大亦勝進也。

    此與初地十種大願。

    大同小異。

    今略會釋。

    一即供養諸佛願。

    二即三業不空願。

    故彼願雲。

    承不退輪。

    修菩薩行。

    身語意業悉不唐捐。

    今雲成就善根究竟不退。

    義全同也。

    三即受持願。

    四即修行二利願。

    五即不離願。

    不離勝友同修行故。

    故彼文雲。

    願與一切菩薩。

    同一志行。

    今唯三昧。

    則志願常同。

    六即承事願。

    彼約橫遍承事。

    此約豎窮承事。

    為小異耳。

    七即淨土願。

    八即成熟衆生願。

    九即攝法上首願。

    遍剎随佛轉諸法故。

    十即成正覺願。

    以成佛力即正覺故。

    如來一力。

    已用一切剎塵因成。

    況無量力。

    為一衆生。

    既修多度。

    衆生無量。

    此心無疲。

    真菩薩矣。

    三比丘當知下。

    舉益勸修。

    亦有五對。

    一長善離生。

    二超凡越小。

    三成性滿願。

    四習果修因。

    五摧邪入證。

    第二時諸比丘聞是法下得益。

    於中二。

    先明定體。

    後彰定用。

    今初。

    無[得-彳]三義。

    一能見離障故。

    謂不作相及無作相在三昧故。

    二所見無擁故。

    故文說見一切佛境。

    三一具多用故。

    如下用中。

    二得此三昧下。

    彰其定用。

    具十大用。

    文有三節。

    初四外通用。

    次五内德用。

    後一遍調身心用。

    今初。

    一天眼用。

    二及聞彼佛下天耳用。

    三亦能觀察下他心用。

    四亦能憶念下宿住用。

    神境漏盡等義在結中。

    二又由得此三昧故下内德用。

    一發多大心。

    定中發心。

    故雲真實。

    義同證發。

    二多三昧。

    謂即一之多是難行定。

    三多度門。

    四多智照。

    五多神力。

    神力多約内身任持。

    三以得如是下。

    遍調身心。

    總結成益。

    圓教攝機。

    創發大心。

    頓得菩薩十通等用。

    況十表無盡。

    一一十千。

    皆以法融。

    初後無[得-彳]。

    非是次第修習之力。

    菩提心品。

    廣說其相。

    第三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具足安住下。

    總結所作。

    亦勝進益。

    於中三。

    初明自住。

    次勸諸比丘下。

    彰其化法。

    上明發心。

    今勸住行。

    後住勝行已下展轉成益。

    略有八重。

    并上為十。

    以顯無盡。

    上來六千比丘會竟。

     △第二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下。

    諸乘人會文中四。

    一結前所作。

    二至所化處。

    三顯所說法。

    四明所益衆。

    今初可知。

    二漸次南行下。

    至所化處。

    其城居人。

    多生福德。

    故曰福生。

    城表防非。

    即真法界。

    一切衆生自此出故。

    東為方首。

    啟明之初。

    表順福善入道初故。

    又表福智入位本故。

    婆羅林者。

    此雲高遠。

    以森聳故。

    當起萬行莊嚴法身。

    能摧障蓋。

    故稱幢也。

    大塔廟者。

    具雲窣堵波。

    此雲高顯。

    昔雲塔波。

    義曰歸宗之所。

    廟者貌也。

    世尊貌故。

    日照三藏雲。

    此城在南天竺。

    城東大塔。

    是古佛之塔。

    佛在世時已有此塔。

    其塔極大。

    東面鼓樂西面不聞。

    於今現在。

    居人多唱善财歌詞。

    此城内人。

    并有解脫分善。

    堪為道器。

    表所依法界本覺真性諸佛同依。

    是故複雲往昔諸佛曾所止住。

    三時文殊師利下。

    顯所說法智用宏舒。

    故雲普照。

    所照深廣。

    即真法界。

    此是正說入法界經。

    四說此經時下。

    明所益衆。

    略有二類。

    先明諸龍得主教意。

    雲求佛道。

    即住海水。

    堪受得聞。

    後複有無量下。

    攝三乘機。

    得眷屬教。

    随器益故。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