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盡第一經五紙五行)

關燈
重閣。

    明處成就。

    此有三處。

    一者國城。

    具雲室羅筏悉底。

    此雲聞者。

    西域記雲。

    昔有古老仙人。

    住於此處。

    後有少仙。

    名為聞者。

    於此禀學。

    老仙殁後。

    少仙於此建立城郭。

    故取其名。

    亦雲聞物。

    以此城中多出賢智博達名聞之人物故。

    即中印度境。

    二逝多林給孤獨園。

    明精舍号也。

    在於城南三四裡間。

    逝多梵音。

    華言戰勝。

    即太子之号。

    給孤獨者。

    梵雲須達多。

    正翻赈濟無依。

    義雲給孤獨耳。

    即長者之稱。

    長者仁而聰慜。

    積而能散。

    極乏濟貧。

    哀孤恤老。

    時美其德。

    故立斯稱。

    長者側金買地。

    太子施樹。

    同成功業。

    二人式崇。

    共立伽藍之号。

    三大莊嚴重閣者。

    别明說法處也。

    量周法界故雲大也。

    及顯莊嚴。

    并如下說。

    若約所表。

    所證法界體無不周。

    故稱為大。

    德無不備。

    名曰莊嚴。

    依體起用。

    二智重成。

    故名樓閣。

     ●第三與菩薩下。

    輔翼圓滿。

    即衆成就。

    先辯意。

    後釋文。

     △今初。

    略開五門。

    第一集意。

    第二集因。

    第三辯類。

    第四定數。

    第五權實。

    今初。

    來至佛所。

    有何意耶。

    有十義故。

    一為影響為主伴故。

    二為輔翼常随從故。

    三為守護佛世尊故。

    四為莊嚴菩提場故。

    五為供養佛菩薩故。

    六為發起此法門故。

    七為聞法獲勝益故。

    八為表法顯深理故。

    九為順證說不虛故。

    十為翻顯法不共故。

    為斯多意。

    來至佛所。

    非唯證信。

    證信但是傳法意故。

    第二集因。

    有何因緣。

    得至佛所。

    亦有十因。

    一曾與如來同集善故。

    二蒙佛四攝曾攝受故。

    三往在生死聞圓法故。

    四曾發大心護一切故。

    五往昔大願願事佛故。

    六随逐如來無厭足故。

    七樂聞正法心無倦故。

    八善能散滅我慢心故。

    九福智已淨身周遍故。

    十同一性海善根生故。

    此十因中。

    前四後二唯是集因。

    五六七八兼明集意。

    由願供佛。

    得在佛會。

    即是集因。

    乘願而來。

    便是集意。

    餘可思準。

    第三辯類。

    即上集意成十類衆。

    一影響衆。

    二常随衆。

    三守護衆。

    四嚴會衆。

    五供養衆。

    六發起衆。

    七當機衆。

    八表法衆。

    九證法衆。

    十顯法衆。

    準前可知。

    第四定數。

    稱法界衆。

    焉能數知。

    即文而言。

    此一經中。

    文有二會。

    末會之衆。

    随其善友多少不同。

    數類無量。

    本會之中。

    總唯四衆。

    一菩薩衆。

    二聲聞衆。

    三世主衆。

    此三舊衆。

    四新集衆。

    文在正宗。

    然此世主。

    即同初會三十九衆。

    文不具列。

    語意皆含。

    文雲。

    複與無量諸世主俱。

    明知具有。

    以初一會遍八會故。

    以皆不起菩提樹王而周遍故。

    故下文雲。

    一一塵中。

    有大菩薩。

    坐蓮華座。

    成等正覺。

    即見初會。

    明其諸衆前後相通。

    則數同初會。

    餘如别明。

    第五權實者。

    前十類衆。

    影響唯權。

    當機則實。

    餘通權實。

    并通地前及與地上。

    然影響衆。

    自有二類。

    一者果德。

    謂佛影響。

    則亦名為非權非實。

    二位極菩薩為影響者。

    即皆是權。

    亦可皆權。

    海印現故。

    亦可俱實。

    實德攝故。

    不動此會遍法界故。

    難思議也。

     △第二釋文。

    三衆即為三别。

    第一菩薩衆。

    第二聲聞衆。

    第三世主衆。

     ▲今初。

    菩薩文分五别。

    一标類數。

    二标上首。

    三列别名。

    四結數贊勝。

    五歎其勝德。

     今初。

    先辯類者。

    具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菩提雲覺。

    薩埵雲衆生。

    亦翻勇猛。

    有三義故總立此名。

    一菩提者所求佛果。

    薩埵者所化衆生。

    即是悲智所緣之境。

    從境立名。

    故名菩薩。

    二菩提者所求之果。

    薩埵即是能求之人。

    能所合目。

    故名菩薩。

    三薩埵既雲勇猛。

    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

    亦能所合目。

    摩诃雲大。

    略有四義。

    一者願大。

    求大菩提故。

    二者行大。

    二利成就故。

    三者時大。

    經於三大阿僧祇故。

    四者德大。

    具足一乘諸功德故。

    前二通地前。

    後二唯地上。

    有說地上方稱大者。

    約具四義。

    五千人者。

    列數也。

    舊經五百。

    今雲五千。

    比餘八會。

    二俱少者。

    解行者多。

    證入希故。

    要雲五者。

    表於五位同證入故。

    五位各十。

    一一十度。

    度各攝十。

    故為五千。

    如是修因證入果海。

     第二普賢下标上首。

    以二大聖助化主故。

    為表法故。

    至下當明。

    言普賢者。

    梵雲三曼多普也。

    跋陀羅賢也。

    乃有多義。

    一體性周遍曰普。

    随緣成德曰賢。

    此約自體。

    故理趣般若雲。

    一切衆生皆如來藏。

    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又曲濟無遺曰普。

    鄰極亞聖曰賢。

    此約諸位普賢。

    以俱發普賢心。

    三賢十聖皆普賢故。

    又德周法界曰普。

    至順調善曰賢。

    此約當位普賢。

    普賢正是等覺位故。

    又果無不窮曰普。

    不舍因門曰賢。

    此約佛後普賢。

    成佛之後亦曰普賢。

    位中普賢悲智雙運。

    佛後普賢智海已滿。

    而運即智之悲。

    寂而常用。

    窮未來際。

    教化衆生。

    又一即一切曰普。

    一切即一曰賢。

    此約融攝。

    言文殊師利者。

    或雲曼殊室利。

    文殊曰妙。

    室利為吉祥。

    古譯為德。

    合為妙德。

    亦雲溥首。

    亦雲濡首。

    亦雲妙首。

    以室利言含多義故。

    以示居此土。

    生有十征。

    來自他方。

    體含萬德。

    降魔制外。

    通辯難思。

    稱妙吉祥。

    亦稱妙德。

    又主於般若了了見性。

    故稱妙德。

    又知佛境界故。

    凡所施為無非吉祥。

    又一切諸佛皆悉從之發菩提心。

    常為一切諸佛之母。

    普為一切菩薩之師。

    身遍十方一切剎土。

    久成正覺。

    已号龍種尊王。

    現證菩提。

    是曰摩尼寶積。

    當成正覺。

    複稱普見如來。

    化滿塵方。

    德周法界。

    故稱妙德。

    是曰吉祥。

    三乘尊於定慧兩足。

    諸佛多有智慧神通二大弟子。

    一乘尊於理智融攝。

    故标尊於二聖。

    而為上首。

     第三其名曰下列别名。

    夫聖人無名。

    為物強名。

    得名千差。

    而多依德行。

    德行皆具。

    不可備舉。

    而随宜别标。

    皆有深義。

    恐繁不釋。

    但舉總類。

    以彰表法。

    此中有十五位。

    總列一百五十二人。

    於中分二。

    初五十一人。

    通表住等五位。

    後百一菩薩。

    别表十地。

    前中分五。

    初十勝智。

    以表十住。

    住名解故。

    舊經所無。

    二十幢表向。

    行德高出故。

    三十光表行。

    智光照行故。

    行向前卻者。

    行願相扶無前後故。

    四十藏表地。

    生成住持故。

    五十一眼表等覺。

    親照寂故。

    第二天冠下十位。

    一百一人。

    如次别表十地十度。

    一十冠者。

    初地檀行冠於諸地萬行首故。

    位各十者。

    一地具足諸地德故。

    一度具十為莊嚴故。

    二十髻者。

    表離垢地持戒檢刺極尊高故。

    三十焰光。

    即發光地發聞持光照法忍故。

    四十聚者。

    積集道品智慧聚故。

    五十聲者。

    入俗化物。

    偏得聲名。

    經說三昧為雷聲故。

    六十出生者。

    般若現前生諸德故。

    七十吉祥者。

    空中方便慧有中殊勝行為吉祥故。

    八十自在王者。

    不動大願具十自在故。

    九十音者。

    善慧法師說力故。

    十有十一覺者。

    法雲受職堕佛數故。

    智度覺法無所遺故。

    欲顯差别故為此配。

    非可局執。

     第四如是等上首下結數贊勝。

    贊勝者。

    皆上首故。

    前二上首。

    五千中上。

    今則五千。

    比餘皆上。

    言結數者。

    梵本具雲五千人俱。

     第五一切皆從下歎其勝德。

    有十一句。

    初總。

    餘别。

    總中普賢行願。

    即下十句及無盡德。

    略如釋題。

    廣如下經。

    然名随别立。

    德無不具。

    雲皆從生。

    以諸菩薩廣業崇德并周法界齊諸佛故。

    第二所行無[得-彳]下别中十句。

    句各有二。

    上标下釋。

    合為五對。

    即分為五。

    一窮依近正對。

    遍一切剎方知無[得-彳]。

    近一切佛始知身多。

    二離諸下現通見用對。

    障蓋既離方能現通。

    如淨月輪光影方遍。

    現覺諸法十眼圓明。

    始見如來無方大用。

    三得無量明下。

    内照外演對。

    照佛法海方得多明。

    具四無[得-彳]始能長演。

    四住最勝下。

    智淨色随對。

    所行無着始彰智淨。

    随心能現方顯無依。

    五離諸下悲深智廣對。

    了衆生空方離悲障。

    光網普照始悟智周。

    前空取淨。

    此空取廣。

     ▲第二複與五百下。

    列聲聞衆。

    然聲聞一衆。

    八會皆無。

    獨此有者。

    為顯證法是不共故。

    在座不聞。

    方顯前八皆非其分故。

    故前不列。

    又約圓融九會皆在。

    初成頓彰無有前後。

    有聲聞者。

    九世相融。

    約法有耳。

    若不壞相。

    經有三節。

    初之五會。

    始成正覺。

    便頓說之。

    以初雲始成三天皆雲不離菩提。

    帶前起故。

    第六七八二七日說。

    别行十地有二七故。

    七八重會時必異故。

    第九一會。

    在於後時。

    由此故有諸聲聞等。

    佛初成道未度五百。

    無逝多故。

    上之二解。

    一約圓融。

    二約次第。

    二俱有理。

    如來一會能頓演故。

    圓融無妨。

    常恒之說不[得-彳]後故。

    次第何失。

    又無前後依何同時。

    若無同時何異餘教。

    非唯無[得-彳]。

    亦乃相成。

    文中分二。

    初标數類。

    依聲悟道故曰聲聞。

    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真聲聞也。

    二其諸聲聞下歎其勝德。

    有十一句。

    初句總明。

    悉覺真谛下别。

    然此聲聞。

    本是菩薩。

    欲顯深法。

    迹示聲聞。

    故所歎德。

    言含本迹。

    釋為二門。

    一就迹門。

    皆聲聞德。

    一得現觀故。

    於四真谛善覺了故。

    二入正性離生。

    無方便慧故皆證實際。

    三所學已窮。

    雲深入法性。

    故法華雲。

    我等同入法性。

    即三獸渡河。

    理無二故。

    古人亦将上三。

    如次配於見修無學。

    四生分已盡。

    由阙大悲故自出有海。

    五依佛威德。

    但謂如空。

    故法華雲。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六舍分段因。

    雲離結使縛。

    九結十使皆悉離故。

    七舍分段報。

    雲不着依處。

    依處即是賴耶識體。

    今言不着。

    是舍離故。

    唯論說阿羅漢位舍賴耶故。

    而梵本雲那阿賴耶。

    那即無義。

    無阿賴耶即是舍義。

    阿賴耶識名為執藏。

    即是種子所依處故。

    根本依故。

    因無我愛。

    果何由生。

    八心善解脫故寂如虛空。

    九慧善解脫故於佛無惑。

    十明非定性皆可回心。

    故於佛智以信得入。

    二約本門。

    就菩薩歎。

    故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

    複有無量百千億菩薩。

    現聲聞形。

    亦來會坐。

    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連等。

    廣如彼說。

    明皆是權。

    故下身子令海覺等觀文殊德。

    若實聲聞。

    不見不聞。

    何以能知文殊勝德。

    十中。

    一覺真實義故。

    名善覺真谛。

    二已具方便善能入於無際際故。

    名證實際。

    三二空真性窮真源故。

    方為深入。

    四具足大悲入有不染。

    是故方能永出有海。

    五依佛深境。

    量等虛空。

    亦如虛空無所依故。

    六不斷煩惱。

    亦不與俱。

    方能永離現行諸結随眠諸使之所縛故。

    七八地已上同於羅漢。

    舍賴耶故不着依處。

    八處亂恒寂。

    了本性空。

    得無生忍。

    住如空性。

    無障[得-彳]故。

    雲其心寂淨猶如虛空。

    九佛不共德。

    設未全證。

    亦知定得故。

    於諸佛所。

    永斷疑惑。

    十者一切智海是證信入方曰深故。

    總句随别。

    亦有本迹。

    具斯二解。

    文理方周。

    故前諸譯文皆兩含。

    羅摩伽經。

    乃以真谛。

    而為四谛。

    然四谛多種。

    亦通大小。

    而言多屬小故。

    非得意。

     ▲第三複與無量下。

    諸世主衆。

    亦分為二。

    先标數類。

    言無量者。

    一無量色類。

    二一一各有無量眷屬。

    二已曾下歎其勝德。

    十句分二。

    前九歎自分。

    後一歎勝進。

    等佛智故。

    前中前八成德。

    後一入位。

    生佛家故。

    前中四分。

    初一句歎福。

    二四句歎悲。

    三二句歎智。

    四一句歎願。

    今初可知。

    二常勤利樂一切衆生下歎悲。

    此是總句餘三是别。

    一無緣普應故不待請。

    顯悲深故。

    二護念初心。

    偏救無歸。

    如於病者心偏重故。

    三不舍世間顯悲常故。

    入殊勝智。

    不滞空有。

    謂帶有觀空。

    名方便智。

    依空涉有。

    名殊勝行。

    則度而無度。

    故常不舍。

    亦無愛見。

    處而無厭。

    三從諸佛教境界而生下二句歎智。

    此句總明根本之智。

    依如來教。

    從真境生。

    無生生故。

    後得之智。

    亦從佛教兼事境生。

    二智既生。

    則生菩薩。

    無有二智非菩薩故。

    後護持句别歎護法智。

    亦通二智。

    言所有正法者。

    謂教理行果。

    邪徒亂正。

    教法毀壞。

    立身護持。

    此即權智。

    心冥至理。

    理法則全。

    此是實智。

    修行趣果。

    是護行。

    果則通權實。

    護即守護。

    持謂任持。

    離佛世尊。

    更無正法。

    故曰護持如來正法。

    四起大誓願不斷佛種。

    此句歎願。

    下佛種子於衆生田。

    願盡生界化化不斷故。

    上成德竟。

    後從行願力生如來家者。

    明其得位。

    生如來家。

    有其四位。

    一約菩提心家。

    初住發心。

    即名為生生解家故。

    二約聖教家。

    是第四住。

    名生貴住。

    從於聖教而得生故。

    三約理家。

    初地證如為得生故。

    四約無生忍家。

    八地已上方為生故。

    今約行願為因。

    生家為果。

    義通四種。

    正在後二。

    上自分竟。

     二專求如來一切智智。

    歎勝進德。

    一切智者根本智也。

    重言智者。

    後得智也。

    無餘趣向故曰專求。

    上序分竟。

     ◎第二時諸菩薩下明其正宗。

    然初一請分。

    取起三昧。

    是發起序。

    以皆念請未發言故。

    念請發起佛三昧故。

    今例初會現相品中。

    以為正宗。

    又因請方定現土集衆義相關故。

    四處廣問皆正宗故。

    若例法華。

    三昧現相。

    猶屬序分。

    彼非本經之三昧故。

    故得為序。

    今以三昧現相為答。

    須為正宗。

    不可克定。

    大分為二。

    第一本會。

    第